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共19页文档
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高中历史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目标解读苏联的改革是由赫鲁晓夫发起的,他对斯大林时代的方针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从他开始的改革,一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苏联一直处于内外交困中,社会各种矛盾非常尖锐。
通过对苏联改革的学习,应该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自我完善。
要注意对改革进行客观的评价,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缺陷,还应学会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认识社会发展具有曲折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进一步树立坚持改革开放、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本课重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政治后果本课难点:苏联历次改革失败的原因课堂大检查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2.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3.二战后,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率先进行改革的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4.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A.思想领域 B.经济体制 C.政治体制 D.军事体制5.下列选项,哪一项不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A.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C.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D.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6.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陷入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A.个人崇拜盛行B.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C.政治生活僵化D.对外扩张7.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说明了( )①这是由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必然结果②个人也能够改变历史③统治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④改革一定要从政治改开始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8.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B.改革中阻力重重C.改革后期按计划顺利进入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并举时期D.改革效果不佳9.关于苏联的经济改革,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B.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C.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10.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归于失败的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旧体制根深蒂固 B.不切实际的指导思想C.本人作风缺乏实事求是 D.急躁冒进,脱离实际的口号目标1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B.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C.提出不切合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D.个人专断作风严重综合二级跳一、选择题:12.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全面滑坡,其原因包括( )①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②美、苏军备竞赛的加剧③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④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3.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A、成为超级大国B、增强综合国力C、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D、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争霸世界1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的影响B.僵化的模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民族矛盾激化和地区冲突 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15.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B.缺乏改革基础C.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D.过高地估计了形势16.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 )①这是由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必然结果②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③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就是要讲究稳定性A ②③B ①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17.苏联最终解体,而中国则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表明()①在不发达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②斯大林模式的失败③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高中历史课件-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的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 小企业,也不是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 济的调控能力加强。
“国有经济”和“公有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 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 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 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 反而巩固了私有制。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
二战后,美国军方取消轰炸机订单致波音 工厂关闭,七万名工人失去工作。60年代 在政府联邦资金的资助下,波音取得了重 大发展。到1983年,美国国防部政府采购 大批改装型军用机,波音公司获得良机。
各国经济发展模式
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
资本法主国义的国计家划如指英导国型、经法济国、联邦加德强国、国日家本对, 根据自联身邦的德国国情的决社定会制市定场经经济济政策;推经行济不同的程干度预的
——凯恩斯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凯恩斯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什么经济观点?
国家干预经济举措之一就是要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 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凯 背景:自由放任的政策无法摆脱经济危机
恩 内容: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
斯 实践: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主 意义:为二战后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3)“滞胀” 的表现
经济增长 停滞
通货膨胀 严重
物价持续 上涨
(4)“滞胀” 的特点
——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相互交织
一、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变化一)
(五)发展历程 4、调整——70年代末至八十年代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浪潮及其成果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浪潮及其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亚洲的不少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带领与迫使下,许多国家倾向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照苏联体制建立起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虽在短时期内达到特定目标、取得一定成就,但它们忽视了本国国情,随着国家进入正常的经济发展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明显暴露出来。
在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效率底,经济效益差,人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在政治领域,官僚主义作风盛行,特权和专权现象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在此基础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可划分为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浪潮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这三次改革浪潮都分别取得了不同的或多或少的成就。
一、第一次改革浪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首先由南斯拉夫发起,由于南斯拉夫坚持走自我发展道路,与苏联产生矛盾,为摆脱苏联的控制,南斯拉夫进行了自治改革,扩大民主,下放权利,对高度集权的苏联体制提出了全面的挑战。
随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也逐渐暴露出苏联体制的弊端,并先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以苏联为例,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全盘否定斯大林,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个人崇拜之风,有利于党内的民主化。
之后他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性的改革,在外交上,他提出“和平相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意欲“苏美合作,主宰世界”。
在经济上,他大力进行农业改革,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同时,他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虽扩大了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总的说来,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一些成就,但成效不大。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改革

东欧国家的改革也步入歧途。从1989 年6月波兰大选开始, 东欧出现了雪崩式的“多米诺效应”。仅1989年一年,波 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 尼亚的政局都相继发生了剧变。1990年又波及南斯拉夫和 阿尔巴尼亚。
2.原因和教训
(1)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 线是苏联演变解体、东欧剧变的直接原因。 (2)深层次原因。 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导致剧变的深层次 原因。 (3)外部因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东欧剧变起了催化和促 进作用。
2. 特征 2.特征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是: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过分 集权。 经济体制 执政党与国家机关的 政 治 关系 权力集中 干部政策 法制和监督 所有制结构 经济管理 微观经济活动 分配体制
经 济
3.苏联模式在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扩展 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各国基本上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 义,仿照苏联体制建立起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越南经济连续10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老挝自1988年后全面展开经济体制革新,在农村推行家庭 承包制,在城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同时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方面的革新,完善干部制度,加强 民主法制建设。
以卡斯特罗为核心的古巴共产党坚定地走有古巴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行稳步的改革开放政策。
朝鲜劳动党坚持走“朝鲜式社会主义”道路,将“主体思 想”作为指导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并把“先军 政治”指朝鲜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面确立的新社会主义 基本政治方式。作为治国兴国的最高理念,尝试进行经济 改革与对外开放,积极调整对外政策,开展多边外交。 Nhomakorabea
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战时体制,是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下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其弊端日益暴露。
在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苏联就进入了改革时期。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1、背景:(1)体制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出现了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成为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
此时粮食严重短缺,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出现“三农问题”。
(2)斯大林去世(1953年),赫鲁晓夫统治地位逐渐巩固(3)苏共二十大召开(1956年)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会上主要批判了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会后苏联进入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类似中国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
1976年毛泽东去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改革。
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开始改革。
2、内容:农业上,(1)取消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农民收入;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具有强制性,且价格低于成本,损害了农庄和农民个人利益,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收购制以市场为主渠道,属于自由贸易,一般采购价高于成本,为农民增收。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集体农庄:农民集体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农业集体化的一个成果。
国营农场:国家投资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为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全社会所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经济——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以往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280项,现改为农产品收购指标一项,可自行安排生产。
(3)大规模开垦荒地,大种玉米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但因气候不适,生长期短,积温不足,80%的玉米不能成熟。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 苏联改革与变化 苏联解体

概况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国家名称、欧洲政治版图发生重大变化(捷克一分为二;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实质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社会主义制度
(1)政治上,实行议会制、多党制
(2)经济上,实行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3)军事上,加入北约
启示
要根据国情搞建设,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结果
(1)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政局长期保持稳定,成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2)70年代中期起改革遭遇到挫折。随着改革陷入困境和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国内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随之增长
成功原因
能够依据本国国情进行改革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史实
1968年,杜布切克领导改革,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计划下的市场经济,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未达到预期效果
(4)都最终以失败告终
苏联改革失败原因
(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2)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解体
原因
(1)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苏联改革与变化苏联解体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956~1991年)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56~1964年
1964~1982年
1985~1991年
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22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归纳和比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历程和影响,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考要求: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识记〕。
教学过程【根底过关】【合作探究】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方案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响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乱,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开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请答复:〔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方案给苏联经济社会开展带来的影响。
积极: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消极: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
原因:优先开展重工业,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苏联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进程

东欧国家走上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既有 共同的背景,也有各自的特点。作为共同 的背景,它们都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 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并在苏 联的支配或影响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 所谓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立新政权的 过程中,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由于 历史条件、领导人不同、对形势的评估以 及与苏联关系的演变,分别选择了不同的 道路。
?2实行新经济体制?所谓新经济体制以经济学家利别尔曼提出的用利润作为核心指标考核企业的政策建议为指导思想1962年9月9日真理报发表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利别尔曼的文章计划利润奖金由此引起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讨论利别尔曼提出用利润取代产值作为企业核心指标的观点得到领导层重视1964年初政府部门就讨论所作的总结报告肯定了利润指标的中心意义试图在坚持中央计划经济框架的前提下适度改变对企业管得过死的状况通过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考核制度使企业在产品的供销和人员编制等方面获得一定的自主权并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减少亏损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由于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因而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走向自己改革的尽头,使社会主义发展出现曲折。
第二节 东欧社会主义模式及其发展
一、东欧社会主义模式 “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
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它们是: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 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 夫。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 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 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1948年南斯拉夫因与苏联冲 突被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1962年阿尔巴尼亚与 苏联决裂,退出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