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进行供给侧改革,及其其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一、是什么供给侧包含了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

供给侧改革是指从要素市场发力,让资源从产能过剩的地方流向产能不足的地方;让要素从效率较低的部门流向效率较高的部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

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

在全球经济剧烈变动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正经历深刻调整。

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

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上升。

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近期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

更深层的矛盾和问题则是供给体系的创新能力无法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生产能力闲置和过剩并存。

这些问题不是周期性的、不是总量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体制性的。

用扩张总需求的办法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做什么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有明确的理念;二是要有具体的任务。

明确理念主要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具体任务主要是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一般来说,短期产出主要由需求总量决定,中长期产出主要由供给能力决定,因此,需求管理着眼于熨平短期波动;供给管理主要关注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

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

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

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国家的核心任务,而供给侧改革则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本文旨在从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其背景、原因、路径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及原因供给侧改革源于经济发展新的内外环境。

一方面,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到来。

经济结构转型和不断增强的国际竞争力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另一方面,基于先前的投资方式和管理模式,市场对供给资源质量和效益有了更高的要求,且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的供给贡献已不足以支撑长远可持续发展。

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传统供给侧经济模式下的体制性障碍已经愈加明显。

主要表现为生产效率低下、优化市场供需关系的缺乏、投资退化等方面。

传统的供给侧经济体制中,资源、资产、劳动力等等都是供给主导。

企业大量流入生产和投资,并采取批量生产和压缩成本等方式实现经济和社会规模的扩大。

这种供给侧经济的场景对环境和社会资源的消耗贡献较大,但投入效果仍无法实现真正的效益和增长。

另外,由于资源的数量有限,它将逐渐被消耗。

因此为了规范投资和产出、链中方便优化,以努力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改革的方向必须从传统经济体制向供给侧经济体制转变。

二、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调整供需结构,加大供给侧革命,改善供给资源的质量,同时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消费需求。

具体的重点包括以下方面:1、改善生产要素结构改善生产要素结构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旨在从人力资源、土地、资本等多个方面调整生产要素质量和效益。

具体造成在改变土地要素逐渐过度集中的问题、贯彻劳动力供给形式的转换,提高人才贯彻力,为投资的流动和生产布局形成压力支持并提升质量。

2、加快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同样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推进生产要素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由此,可以推进质量控制的优化升级,在全球化生产模式下更好地抓住产业趋势,推动企业不断增加和提供价值。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供给侧结构,激发潜在的增长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其内涵是修改和优化经济体制,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加强绿色发展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供给侧矛盾突出: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供求错位、结构性矛盾等问题。

过去的发展模式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导致产能过剩,低端产能过剩严重,高端供给不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问题。

2.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矛盾深层次问题,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应对新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对供给端进行适应性调整是必要的。

3.实体经济困境:尽管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但实体经济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如产能过剩、高企业负债率、创新能力不足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这些困境,提高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1.深化改革: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大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形成市场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调整产业结构: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降低低端产业比重,提高高端产业比重,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加强农村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4.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完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领域的供给,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5.加强绿色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6.加强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

7.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减少行政审批环节,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sundae_me ng
供给侧改革的“五大歼灭战”
供给侧改革 “五大歼灭战”
“去产能”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全国平 均水平:棉纺锭46.8%,汽车54.4%,钛合金54.4%,水 泥和钢铁为76%和73%.
“去库存”
全省截止11月存量房3336.3万平米,其中待售1-3年 的有2054.6万平米
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5.5%的增长率更健康
中国


12616


2015年: 8016
收 复合增长5.5%

12年(2028年)

增长率6.5%-7% 5年(2020年)

人均GDP美元 12612 4085 1035
世界银行分类标准
高收入国家

中等偏上收入



中等偏下收入


低收入国家
/sundae_me ng
规模经济 质量经济 品牌经济
中国制造 2050
工业4.0 智慧经济
农业经济时代
1949
1984 1985
工业经济时代
2015
服务经济时代
2030
2050
1、关键零部件创新与国产化; 2、核心元器件创新与国产化; 3、数控机床创新与国产化; 4、高端检测检验设备创新与国 产化。
1、原材料的信息化; 2、工业设计数字化; 3、制造流程智能化; 4、检测检验数字化; 5、销售互联网化; 6、制造业服务化。
南北船合并
合并方 中铁工程+中铁建设
中船工业+中船重工
市值(亿元) 净利润(亿元) 4170 +2534=6704 110+115=225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引言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其目的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主题。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主题,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和意义。

二、主要内容1. 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调整产业结构。

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大量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产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匹配。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传统产业的比重,增加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

2. 供给质量提升传统的供给侧问题主要体现在数量过剩、质量不足。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提升供给的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附加值,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 政府职能转变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中,政府的作用需要转变。

传统上,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导致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和失衡。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公平竞争,推动健康的经济发展。

4. 资源配置优化有效的资源配置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过去,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重要意义1.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供给质量,推动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推动我国经济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2. 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通过优化供给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增长。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变各种产业和行业的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优化整个经济体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持续性的一种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使它们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从而提升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这种改革具有以下的原因和举措。

一、内涵原因1. 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转型升级成为新特点。

传统的供给侧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遇到瓶颈,需要转变为更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因此,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成为目前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仅要把握优势产业,更要重视高附加值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政府需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开发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培育新型经济,推进经济向质量和效率的转变。

3. 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过多的粗放型投资和产能过剩,造成了产品过多供给,使大量企业面临资金压力,降价甚至破产。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除掉产能过剩的行业,可以减少过度竞争,使生产方式更加稳健,消除生产过剩的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提高企业和商品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可以使中国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巩固和提升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举措1. 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激发市场活力是为了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必须深化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政府服务。

加强市场化改革,提高行业竞争力态势,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跨境金融自由化等改革措施,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2. 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创新和科技发展是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必须改革行业知识经济结构,创新知识经济产业体系,加大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投入,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和特色产业基地,以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3.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配合,有重点地进行合理布局,推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投入,适度扩大中低端产业的市场空间,推动产业洁净化、绿化和转型升级。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面临诸多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一些制度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改革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削减产能过剩。

长期以来,我国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低迷,造成企业盲目扩张、恶性竞争,不仅浪费了资源,还破坏了生态环境。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坚决削减过剩产能,消除行业间的不合理竞争,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放缓,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改善投入环境。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因为一些制度性障碍,企业在融资、税收、人才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入意愿和效率。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改善企业投入的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

4.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供给不足,限制了居民的消费和生产活动。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加大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积累形成的,需要有力的改革才能加以解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投资拉动、出口拉动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经济领域的重要主题之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以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优化供给结构,实现供给侧的结构性升级和优化。

这一改革对于解决我国长期积累的大量结构性矛盾、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以及保持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内涵、原因和举措三个方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详细阐述。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1. 转变发展方式。

传统的发展方式主要依赖于资源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来增长经济,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强调要实现供给质量的提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创新、升级和调整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

2.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使企业逐渐摆脱依赖资源和成本优势,转向依赖技术和品牌优势。

3. 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4. 改善民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推动就业增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产物,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供需矛盾突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目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供给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一些产品供应过剩而另一些产品供应不足,形成了市场失衡。

2.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传统的制造业占据了太大比重,而高端制造和创新产业相对较弱,导致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3. 产能过剩。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些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日益突出,严重挤压了企业的盈利空间,需要进行淘汰落后产能。

4. 全要素生产率低。

我国目前的生产率较低,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产业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为什么要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供给侧改革主要内容就是什么?
原因:
(1)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

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需求管理政策,
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政府投资政策等。

这些政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保增长
效果,但此后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虽然连续多次采取了稳增长措施,但GDP增速
自2010年一季度达到12、1%的高度之后,一直在震荡下行,直至2015年三季度的6、9%,而
且尚未扭转下行趋势。

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为什么需求管理政策达不到预期效
果?其核心原因恐怕就是没有完全找对病根,没有对症下药。

中国经济当前的主要问题就是
结构性问题(中国目前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
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与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结构问题。

其中,产业结构问题表现在
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区域结构问题表现在人口的区域
分布不合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要素投入结构问题
表现在资源能源、劳动力、资金等一般因素投入比重偏高,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
要素投入比重偏低;排放结构问题表现在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的排放比重偏高;
经济增长动力结构问题表现在过多依赖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特别就是投资来拉动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结构问题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较大),
而非周期性问题。

针对结构性问题,不能用解决周期性波动的需求管理政策去应对,而要采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化解。

(2)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与后遗症越来越大。

由于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就是通过政府投资与释放流动性等手段,拉动“三驾马车”来实
现经济增长,属于短期刺激政策,故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高房价或资
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压力加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降、影子银行、银行不良
资产率上升等副作用与后遗症。

钢铁、电解铝、水泥、建材、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下
降到70%左右,许多城市的房价已大大超过多数居民的承受力,2014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
达到了235、7%,个别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超过2%的警戒线。

这促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3)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推进全面改革就是吻合的。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
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
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

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
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改革也正就是
要推进这些改革,故推进供给侧改革也就就是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

(4)推进供给侧改革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们要追求的发展就是综合考虑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权益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能源、保护环境,而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做到少消耗资源能源、保护好环境,根本的出路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以较少的资源能源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途径就是发动“三大发动机”,即推进制度变革、结构优化与要素升级。

而推进供给侧改革正就是要培育“三大发动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故推进供给侧改革可以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
(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劳动就是财富之父,土地就是财富之母。

”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人口既就是需求基础,也就是供给基础。

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与完善人口政策,就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就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与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

(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与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与宏观调控功能。

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与“后土地财政”的压力与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与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

(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就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

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

90年代上半期与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

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与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

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与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

从国内来瞧,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但就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

“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与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5)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就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

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就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上找原因,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