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精品课程lt历史沿革gt第三讲老子
北大杨立华《中国哲学史》讲稿

北大《中国哲学史》讲稿杨立华,北大哲学系副教授,年约三十,开设《中国古代哲学》《魏晋哲学》等多门课程,其中尤以《中国古代思想世界》这门全校通选课最为著名。
以下语录,全部摘自杨立华2004年下半年《中国古代思想世界》课的课堂,绝无增删。
以此语录,或可见一家之风骨。
1、以上就是孔子作为一个圣人的生平。
请不要用各种浅薄、丑陋的心态去竭力丑化孔子,作为一个现代人,这样做只能显示你自己的内心有多肮脏。
否定圣人的存在只是内心软弱无力的表现。
2、我这个人非常随和,唯一不能容忍的就是某些人想尽一切办法侮辱孔子。
有一个朋友和我交往七八年,仅仅在一次吃饭的时候他用轻蔑的语气侮辱孔子,我就因此和他绝交了。
3、这期《读书》杂志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有一篇关于民工创作诗歌的文章还可看,对比一下就知道,当今所谓学院派诗歌有多苍白无力。
附带说一句,凡是登了我文章的《读书》杂志都不可看。
4、庄子去世之前,对学生们说:你们把我扔在野外,我以日月为棺椁,星辰为灯饰——你们看看,庄子就是这样随时可以迅速沉浸在自己那套狂想之中自娱自乐。
5、上过我的课的学生,应该不会再去读余杰的书了吧?王小波的书也最好不读。
王小波讲来讲去不就讲了个"性解放"吗?前几天我看报纸,看到李银河率先主张在全国推广男女同厕,我都快崩溃了。
6、早在三年前我就说过,现代社会"人性解放"的最终结果是人的缺席和性的解放。
7、现在流行歌曲里面最常见的词是什么?"我"。
其次呢?"爱"。
稍微少一点的是"你"。
"我爱你",多么简单、多么直来直去的逻辑关系啊。
我小的时候,情歌都是要先把对对方的感情附着在某个物体上,比如"池塘边柳树下",然后才敢释放出来。
现在不同了,直接释放。
8、纳粹对欧洲最大的破坏,是逼死了欧洲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本雅明。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北大)第一讲:绪论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二讲老子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第三讲:《周易》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孔子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
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
第六讲:孟子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第七讲:庄子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
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
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
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
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
第九讲:管子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
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
第十讲:荀子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
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
第十一讲:韩非子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
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
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二讲:董仲舒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
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
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第十三讲:王充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
《老子哲学》课件

第一讲老子哲学的时代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老子的生平有一位外国学者曾这样说过:“中国古代有两本最值得一读的书。
一部是《论语》,另一部是《老子》二、老子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老子哲学对朝代的影响老子哲学对朝代的影响最大的是西汉初年唐代初年。
下面先讲一讲对西汉的影响。
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是最早体现老子思想的。
其次是唐初的“贞观之治”,紧接着的是晋辉之治。
2个人的影响在老子成书之后,春秋战国各家学者其著述,有许多文句实际上或多或少地吸取了老子的某些本主张,但都没有引用《老子》书中的原文。
而一老子哲学思想与处世方略第一讲:老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个外国学者说:中国古代有两本最值得一读的书,一本是儒家经典《论语》另一本是道家经典《老子》。
这两本书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论语》接近白话,讲的是一些为人处世的平实道理,比较好懂。
比如什么“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等等。
其中有好多是直接为维护旧的社会制度服务的。
因此它在民间上层社会中得到推崇和广泛流传。
因此孔子也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其实这些都是在后世形成。
孔子在世时期是非常落魄的。
我后面要给同学们讲到,主要是因为他的政治主张有问题。
而《老子》是韵文诗,有些话不太好懂。
再加上历代统治阶级又对其攻击,有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人甚至歪曲老子的思想,说《老子》、《庄子》、《周易》是三玄。
以为这样就可以诋毁老子思想在民间的传播。
其实这样做一点作用都没有。
《老子》书问世之后就在民间广泛传播,老子的大智慧就一直在民间流传。
如我们同学大概都听说过一些,比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天长地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包括我们现代人在使用这些语言的时候,还以为是今人发明的,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提出来了。
老子思想是默默在民间传承。
我开设这门课,就是想把老子的智慧介绍给大家。
公元前517年孔子专门到周朝的都城向老子求教有关礼的知识。
一,老子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老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
北大杨立华《中国哲学史》讲稿

北大《中国哲学史》讲稿杨立华,北大哲学系副教授,年约三十,开设《中国古代哲学》《魏晋哲学》等多门课程,其中尤以《中国古代思想世界》这门全校通选课最为著名。
以下语录,全部摘自杨立华2004年下半年《中国古代思想世界》课的课堂,绝无增删。
以此语录,或可见一家之风骨。
1、以上就是孔子作为一个圣人的生平。
请不要用各种浅薄、丑陋的心态去竭力丑化孔子,作为一个现代人,这样做只能显示你自己的内心有多肮脏。
否定圣人的存在只是内心软弱无力的表现。
2、我这个人非常随和,唯一不能容忍的就是某些人想尽一切办法侮辱孔子。
有一个朋友和我交往七八年,仅仅在一次吃饭的时候他用轻蔑的语气侮辱孔子,我就因此和他绝交了。
3、这期《读书》杂志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有一篇关于民工创作诗歌的文章还可看,对比一下就知道,当今所谓学院派诗歌有多苍白无力。
附带说一句,凡是登了我文章的《读书》杂志都不可看。
4、庄子去世之前,对学生们说:你们把我扔在野外,我以日月为棺椁,星辰为灯饰——你们看看,庄子就是这样随时可以迅速沉浸在自己那套狂想之中自娱自乐。
5、上过我的课的学生,应该不会再去读余杰的书了吧?王小波的书也最好不读。
王小波讲来讲去不就讲了个"性解放"吗?前几天我看报纸,看到李银河率先主张在全国推广男女同厕,我都快崩溃了。
6、早在三年前我就说过,现代社会"人性解放"的最终结果是人的缺席和性的解放。
7、现在流行歌曲里面最常见的词是什么?"我"。
其次呢?"爱"。
稍微少一点的是"你"。
"我爱你",多么简单、多么直来直去的逻辑关系啊。
我小的时候,情歌都是要先把对对方的感情附着在某个物体上,比如"池塘边柳树下",然后才敢释放出来。
现在不同了,直接释放。
8、纳粹对欧洲最大的破坏,是逼死了欧洲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本雅明。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3)其他—在社会大变动面前感到的无所适从的知识分子,-———老子庄子对社会作消极反抗或潜心思考寻找精神上的寄托面对阶级地位大变动,社会财富再分配,传统观念遭破坏,感觉到“世道”“无常"祸福、是非一切变动不定。
华师国学典籍第三讲《老子》

第三讲《老子》与道家的处世哲学一、“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1、老子名老聃,据《史记》记载,他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其生卒年不详。
一说春秋时人,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
(传统的说法,胡适等人坚持此说。
参看沙少海《老子全译》前言,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相传孔子向他请教过问题。
一说老子思想“晚出于孔、墨之后”。
(见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259页,人民出版社1957。
)又冯友兰、顾颉刚认为“老子是战国晚期的作品”,见《古史辨》第六册,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第211页。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2、《老子》一书的形式与成书时代。
《老子》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五千言,是诗体格言式的,用韵文写成。
汉以后被称为《道德经》。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甲乙两种写本,都不分章。
1993年10月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一批先秦文献,包括道家两种四篇(《老子》甲、乙、丙和《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提出的宇宙发展模式跟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单线模式不一样,是双轨的。
“太一”化生万物。
),1998年竹简公布后,在海内外引起轰动。
郭店楚简本《老子》是迄今《老子》最古老的传本。
出土文献否定了冯友兰、顾颉刚“老子是战国晚期的作品”的说法。
3、《老子》一书的性质。
其一,论“道”的书。
“道”的含义:“道”本来指道路的道,后来引申为规则,既可用于自然天象,也可用于人类社会。
“道”其实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来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章)“道”是神秘主义的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二章)南怀瑾史略:能生万物而非万物之所生,能使神、鬼而鬼的即是道。
形而上:全能本体;形而下:事物法则。
其二,兵书说。
过去有人用《老子》一书来指导带兵打仗,把它看作是一本兵书。
唐人王真:“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
今人唐尧:“《德经》是直接论述军事战略战术并通过总结战争规律而引申出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
古典文学老子北大哲学老子

(2)柔弱与刚强 柔弱胜刚强。(3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 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8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
孔子问礼
现存共有5种不同的文献记载孔子问礼于 老子的事宜,但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 间、地点和内容却引发了学界很大的争 论。学者们要么纠缠于记载史料的真实 性,有的非议于孔老会见时老子的年龄 问题,要么则就历史留下的孔老对礼、 仁义的相关言论与会谈言论的冲突发表 议论。
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
对老子其人Leabharlann 孔子问礼于 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对《老子》、《论语》成 书的时间,都作了详尽而 有说服力的考据。
在此基础上得出老学先于 孔学的结论。同时分析了 过去学界颠倒老、孔学术 发展顺序的原因 。
老子出关
鲁迅:《故事新编》 写完, 老子是的时候这 么想的:“为了出关, 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 了。”关尹喜则给了老 子一包盐、一包胡麻和 十五个饽饽作稿费。关 尹喜还特地申明 说,“这是因为他是老 作家,所以非常优待。”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第75章)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 余。” (第53章)
2.不妄为
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 民听其自然,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的好 处。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六十五章》)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03老子PPT共33页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 程PPT系列003老子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பைடு நூலகம்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天道
• 道可道,非常道(1章)
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 以说:“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道是 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
(4)“反”思想的不足 只是一些直观的感受
对立和转化是无条件的,自然而然的。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 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36章)
2.弱者道之用
(1)刚强 柔弱的东西多属生存一类,与生长发展相关联;
坚强的东西多属死亡一类,与终结结束相关联。 “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 “不可长保”(9章)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76章)
认为《老子》在春秋末年或战国早期就已形 成,《老子》成书于孔子之前,是老聃的著 作。
• 2. 一派以梁启超、钱穆、冯友兰为代表
的“晚出论”,这一派的观点是向传统说法 的一种挑战,但他们的意见也不尽统一。有 人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期;有人认为 其成书当在战国后期;极端的意见则认为其 成书更晚,大约要在西汉初期的文景之世。 但是,其一致处在于都认为《老于》成书远 在孔子之后。
• 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
• 对老子其人,孔子问礼于 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对《老子》、《论语》成 书的时间,都作了详尽而 有说服力的考据。
• 在此基础上得出老学先于 孔学的结论。同时分析了 过去学界颠倒老、孔学术 发展顺序的原因 。
老子出关
• 鲁迅:《故事新编》 • 写完, 老子是的时候这
么想的:“为了出关, 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 了。”关尹喜则给了老 子一包盐、一包胡麻和 十五个饽饽作稿费。关 尹喜还特地申明 说,“这是因为他是老 作家,所以非常优待。”
3.老子其书
《道德经》
马王堆帛书
荆门楚简
敦煌本
通行本
甲本 乙本
• 马王堆帛书 残叶
学者论争——老子的时代问题
• 1. 以胡适、唐兰为代表的“早出论”,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老子这里讲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并把它作 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老根,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能是某一 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Have A Break!
三.反与弱
1.反者道之动
(1)一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概念,都是互相依赖的关系。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 子,象帝之先”(《四章》) 这里老子虽然都是用“好像”(“似”)的字眼,其实是 肯定了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宗”)。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但在老子
4.老子与道家
• 老子与庄子
• 老子与道教
• 老子在各个时期的学 • 道教中的老子 术地位
二.天道与道
1.一些对“道”的描述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4章) •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无象之象,是谓恍忽。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章) •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
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 的“自然”原则,或“无为”原则,这样的“一”也就成为“道”的 同义语。
•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 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正)。”(39章)
“一”是形成和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则 老子这里讲“道生一”,既有指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
(2)柔弱与刚强
柔弱胜刚强。(3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 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 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
第三讲: 老 子
The Philosophy of Laotzi
• 老子与道家 • 天道与道 • 反与弱 • 无为与自然 • 儒家价值的批评
一.老子与道家
• 老子其人 • 老子其事 • 老子其书 • 老子与道家
1.
• ——
• • •
隐 太 老 耳老
君 史 莱 ,子
子 儋 子 字者
说 说 说 伯,
状态的意思,又有道使万物获得统一原则的意思。有了这一统一的状 态和原则,然后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 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
• 道之为(帛书《老子》甲、乙本均无‘为’字)物,惟恍惟忽。忽兮 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 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
随。”(2章) (2)对立的一面,如果它的特点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对立的另
一面的特点。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41章》 “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45章)
(3)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58章)
阳楚
,苦
谥县
曰厉
《 聃乡
史 。曲
记 பைடு நூலகம்仁
》
守里 藏人
室也
之。
史姓
也李
。氏
,
名
老 子 其 人
2.老子其事
• 孔子问礼 • 老子出关
孔子问礼
• 现存共有5种不同的文献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宜,但是孔子问礼于老子 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却引发了学界很大的争论。学者们要么纠缠于记载史料 的真实性,有的非议于孔老会见时老子的年龄问题,要么则就历史留下的孔 老对礼、仁义的相关言论与会谈言论的冲突发表议论。
(3)弱道——上善若水
骨弱筋柔而握固。(55章) 守柔曰强。(52章)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章)
四.无为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