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精品课程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 國哲學簡史
6
中國哲學精神
以人为本 基本的哲学类型:人生哲学
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 “爱人者必人爱之” 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5.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6. “无为而无不为” 7. “治大国者烹小鲜”
中國哲學簡史
中 國 哲 學
1
中国哲学精神
中. 國哲學簡史
2
中國哲學精神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跟其
他民族的哲学都不一样,有其特有的民族性。它浓缩的反映出中 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 方式,认知结构等等。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 其他民族哲学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中国哲学独特的精神风貌。
国也化家古陬名 人
人是的、代邑丘


中. 國哲學簡史
20
儒家學派
孔子三大思想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中. 國哲學簡史
4
中國哲學精神
实事求是 知识论态度
实事求是与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相一致。《左传》把”实事”概括 为为三条,叫”正德”,”利用”,”厚生”。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哲学家并不从纯粹的理论兴趣出发 探求知识,而是把”求是”,即探求知识通”实事”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主张为”实事”而求知识。
➢ 西方进化论的传入,与中国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传统哲学
相结合,促进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中国的思想资源进一步丰富,使中国哲学获得新

中国哲学史课件

中国哲学史课件
总结词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
详细描述
中国近现代哲学家开始关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试图通 过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提供借鉴。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总结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详细描述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对中国哲 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促进了中国哲学的转型和发展。
商鞅与法家哲学
总结词
商鞅是法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 主张强化法律制度,推行严格的法律制裁, 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的目的 。
详细描述
商鞅认为法律是治国之本,必须强化法律的 权威和执行力度,推行严格的法律制裁,以 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同时,商鞅 也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度
中国哲学史课件(新)
目录
•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儒家哲学思想 • 道家哲学思想 • 法家哲学思想 • 佛教哲学思想 • 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 展
夏商周时期的哲学思想
总结词
初创期,思想萌芽
代表人物
商汤、周公旦等
详细描述
夏商周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开始初创 ,逐渐形成了对天人关系、道法自然 等问题的思考。
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用法律和制度来约束和规范。
05
佛教哲学思想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发展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左 右开始传入中国。初期主要通过商人 和僧侣的传播,逐渐在中国社会中产 生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 化融合,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 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哲学史第五讲——胡适的哲学思想精品PPT课件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哲学史第五讲——胡适的哲学思想精品PPT课件

2020/10/11
3
• 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国驻美大使至1942年,后移 居美国从事学术工作。
• 1943年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开始作《水经注》考证工作。1946年6月返回, 9月就任北大校长。1948年后北平解放前夕, 离职往南京。1949年4月由上海乘船到美国, 寓居在纽约,1958年4月离美回台北定居。10 月就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1962年去世。
2020/10/11
11
• 他曾痛斥当时青年们“以适之为大帝,绩溪 为上京。遂乃一味于《胡氏文存》中求文章 义法,于《尝试集》中求诗歌律令,目无旁 鹜,笔不暂停,以至酝成今日的‘底它吗呢 吧咧’之文变。”
2020/10/11
12
• 这反映了胡适在当时风靡中国的情况。以《胡 适文存》为例,初版于1921年,八年之中印行 了十二版,四万七千部,1930年又重排第十三 版。《尝试集》1920年出版,两年之内,增订 四版。
• 胡适认为实际主义注重实际效果,而实验主义 虽然也注重实际效果,但它更能点出这种哲学 所最注意的是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就是科 学家在试验室里用的方法,所以,实验主义和 工具主义是一种方法论。
2020/10/11
16
• 但是实用主义哲学并不都是把pragmatism视为一种方 法论,如詹姆士和英国的席勒,詹姆士把pragmatism 应用到宗教经验上面。而席勒则扩展了这个主义的范 围。Pragmatism本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在席勒手里竟 变成了一个真理论和实在论了。这样,席勒就把这个 主义改称为人本主义(humanism)。而杜威派仍旧回 归到了皮尔士所用的原意:注意方法论的一面。皮尔
第二章 胡适的哲学思想
2020/10/11

大学中国哲学史PPT教学课件

大学中国哲学史PPT教学课件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13
4
❖ 哲学主要指一种对智慧的追求的活动,具有实践 的品格。在不断变化实践中,人们对宇宙、人生的 理解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从来没有一个确定 不移的哲学知识体系供人们去学习、模仿。智慧不 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他是人在具体的生存境遇实践 中感悟出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哲学更主要指对智慧的不间断的追求活 动。学习哲学,不是学习哲学知识,而是智慧追求 的训练,因此,学习哲学要和自身的宇宙觉解、人 生追求的实践活动起来。
2020/12/10
2
❖ 哲学、宗教、科学
❖ 哲学:以人观物
❖ 宗教:以神观物
❖ 科学:以物观物
❖ 人不能认识自己时,是以神观物;当认识自己时,是以 人观物;当发现自己的理性时,是以物观物。
❖ 当我们每一个人走进神庙时,我们都没有认识自己,都 不能左右自己。苏格拉底几千年前就告诫人们:认识你自己。 当人们开始自己认识自己时,哲学就产生了。
2020/12/10
5
❖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i)我大瓠(hu) 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 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ou)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 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 夫!”
2020/12/10
6
❖ 3、何谓哲学史? ❖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 ❖ 哲学就是哲学史 ❖ 不同区域的人在不同时代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
文化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对世界的看法、理解、诠释, 形成了他们当时的哲学。当后人对前人的哲学进行 梳理、反思、继承、践行时,就形成了哲学史。 ❖ 哲学史就是人类智慧逐渐呈现的历史;是不同 时期不同地域的哲学家凝练人类智慧的历史。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 按:《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 郑注:”吉凶之彰,始于微兆。“《说文》段注作:”吉
凶之先见。“
19
完整版ppt课件
《通书》第三 诚几德
❖ 诚,无为;几,善恶。 ❖ 德:爱曰仁,宜曰义,理
曰礼,通曰智,守曰信。 ❖ 性焉、安焉之谓圣, ❖ 复焉执焉之谓贤。 ❖ 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
11
完整版ppt课件
《太极图说》(一)
❖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 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 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 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 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15
完整版ppt课件
《通书》第十六 动静
❖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 ❖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 ❖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 ❖ 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 水阴根阳,火阳根阴。 ❖ 五行阴阳,阴阳太极。 ❖ 四时运行,万物终始。 ❖ 混兮闢兮,其无穷兮。
❖ 按:《通书·顺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 其然之谓神。
之事也。 ❖ 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 ❖ 故先觉觉后觉,闇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
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18
完整版ppt课件
《通书》第九 思
❖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 ❖ 无思,本也;思通,用也。 ❖ 几动于彼,诚动于此。 ❖ 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 ❖ 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 ❖ 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 ❖ 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 ❖ 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 又曰:”知几其神乎!“

中国哲学史新ppt课件

中国哲学史新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10
◆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色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鲜明的哲学传统。从总体上 来归纳,大致可以有如下一些基本的方面:
完整版ppt课件
11
一、辩证思维传统
● 物生有两与一分为二
○“物生有两”即事物无不有其对立面, 春秋时期的史墨首先自觉地予以表述。它要 求既把握统一体之“一”,又抓住对立面之 “二”(两),注重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
○“二”既然是由“一”分成,“一分(生) 为二”也就是更为一般的观点。
完整版ppt课件
14
○《老子》有“一生二”。
○《易传》提出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二分生成模式。
○朱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将一分为二发 展成为普遍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完整版ppt课件
15
○王夫之对自《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以来主分和主合的两派观点进行了梳理,认为 分一与合二应当统一起来,合一与分二是“相 为保合”、互相支持的关系。王夫之对一两分 合问题的总结,反映了中国哲学首尾一贯的辩 证思维传统。
○ 孟子认为,达到诚的境界,是人最高的乐 道精神的体现。“万物借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完整版ppt课件
39
○ 儒家之乐,更多的是指道德心灵的体验和 精神快乐。“乐者,服德者之所乐也。”
○ 庄子则追求自然之乐:“与人和者,谓人 之乐,与天和者,谓天之乐”,有和才能有乐, 人和天和,人乐天乐,天人共和乐,这是和乐的 自然境界。
完整版ppt课件
3
◆ 中西哲学的不同背景
● 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的宗法等级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经济基础是 以分散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与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国 家工商业和贸易兴旺发达的情况迥然有别。

中国哲学史课件

中国哲学史课件

第二节 孟子的哲学思想
孟子生平及研究孟子的相关史料来源 性善论 “仁政”的治国理念 人格修养论
孟子生平
成长经历 讲学、周游列国、著述
相关史料
直接材料 :《孟子》 有关《孟子》的参考书 《孟子注》 汉赵岐,《十三经注疏》本。 《孟子集注》 宋朱熹,清刻本。 《孟子正义》 清焦循,《焦循遗书》本,《诸子 集成》本。 《孟子事实录》(《崔东壁遗书》) 崔述,考证 孟子和其弟子的事迹。 《孟子四考》 周广业,《清续经解》本。
西周时期,是上古时期天命神学理论发展成熟的阶段,德 的提出意味着周人开始提出一个关于统治权的正当性问题。 由于周人把德行,把道义上的正当性看作是天的本意,天 就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品格,原来的那种人格神的色 彩就淡化了。
三、《易经》在哲学史上的意义
通过易经的卜筮方法,古代先民试图认识宇宙, 把握自身命运,并且以变化的视野来关注宇宙 和人生。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二、殷商天命思想的形成
1、有秩序的多神体系:
天神:上帝、日、东母、西母、云、风、雨、雪 地祗:社、四方、四戈、四巫、山、川 人鬼:先王、先公、先妣、诸子、诸母、旧臣
2、殷商神灵信仰的哲学意义:1、上帝除了取得了
支配自然的权力外还取得了支配社会的权力。殷人无论在征战、祭祀 之前常常问卜,说明上帝担负起了社会和国家政治的许多功能。2、 上帝只是全能,不是全善,他既降福也降祸,喜怒无常,没有被充分 的人格化。3、殷人依靠天命维持统治,表现出对上帝的直接依赖, 但在商人的观念里并没有想过在人间如何协调与其他部族的关系问题,
《史记·五帝本纪》对禅让制的记载
尧知子丹硃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 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硃病; 授丹硃,则天下病而丹硃得其利。尧曰 “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 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硃 於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硃而之舜, 狱讼者不之丹硃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 硃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 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中国哲学史》课件

《中国哲学史》课件

实时的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实时的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课件适用人群
章节副标题
06
哲学爱好者
对哲学有浓厚兴趣的人群
对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有广泛涉猎的人群
对人生、宇宙、伦理等方面有思考的人群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研究的人群
大学生哲学课程学习
适用人群:大学生哲学专业学生
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
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哲学成果
推动中国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
加强中国哲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魏晋南北朝哲学与儒、道、佛的关系:阐述该时期哲学与儒、道、佛等学派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魏晋南北朝哲学的历史地位:评价该时期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其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隋唐哲学
隋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隋唐时期的社会背景
隋唐时期的哲学流派
隋唐时期哲学的影响与意义
宋元明清哲学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单击添加副标题
Ppt
汇报人:PPT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课件介绍
03
课件结构
04
课件内容
05
课件亮点
06
课件适用人群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课件介绍
章节副标题
02
课件背景
课件的定位和目标
课件的内容和结构
课件的特色和亮点
课件的适用对象和使用方法
课件目的
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生动形象的图表展示
图表类型丰富:包括时间轴图、关系图、流程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尼

·
。矣
《 论 语
吾 衰 也 !
述久
而矣
》吾
3.孔子与六艺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三代之礼,序书传, 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 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 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 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 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 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 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 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 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 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 颇受业者甚众。 ——《史记·孔子世家》
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子路》)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
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
3. 礼
孔子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所谓“周 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 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这套制度,在 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要掌握周礼的思想实质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
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为政》)
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 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 贤”作为补充。
——《史记•孔子世家》
2. 孔子与周公
周而足


公用以


齐之 为 孔
,陈
梦子
,, 先 子
北良
见曰
名不 王 仁
学楚
周:
——
——
与蔽 者 知
于产
公甚
周公
·
——
三于 。 且
王成 一 不
《 荀 子 解 蔽 》
并积家 。也得
。周 故道
德,
与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蔽 , 故 学 乱 术
·
《 孟 子
中也 国, 。悦

腾公
文、
公仲
第二讲: 孔子
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us
孔子与儒家 秩序与礼 仁 中庸 天命 君子与圣人
一.孔子与儒家
孔子其人 孔子与周公 孔子与六艺 孔子与儒家
1. 孔子其人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 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 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 仲尼,姓孔氏。
2.孝、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学而》)
子曰: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
孔子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 的,这个基础就是孝。
4. 孔子与儒家
孔子与儒 六经与儒家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二. 秩序与礼
1. 礼坏乐崩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
三桓之子孙,微矣。
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
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
3.为仁之方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里仁》)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 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 是所谓“忠”。如果再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颜渊》),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 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忠恕的综合是为仁之方, 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季氏》
人不议。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
的时代。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
建立起来。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
的秩序。
2.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证,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 乎?(《子路》)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四.中庸
1.中与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 也》)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程颐
2.过与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 为也。”(《子路》)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 状态是中道。
3 .中与时
孔子说的中庸并不是在两端取一个中间值,而是有很大的灵 活性。
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 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
Have A Break!
三. 仁
1.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 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 仁。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 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另一 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 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