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分数线 考研真题 考研经验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爱考机构考研-保研-考博高端辅导第一品牌哲学系中国哲学招生目录系所名称哲学系招生总数49人。
系所说明其中拟接收推荐免试生34人。
应试生复试权重为40%。
招生专业及人数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6010102中国哲学 6010103外国哲学7010104逻辑学 3010105伦理学 4010106美学 5010107宗教学8010108科学技术哲学7071200科学技术史 3哲学系中国哲学考试科目系所名称哲学系招生总数49人。
系所说明其中拟接收推荐免试生34人。
应试生复试权重为40%。
招生专业:中国哲学 (010102) 人数:6研究方向01.中国哲学史02.中国现代哲学考试科目考试科目③西方哲学史一包括现代部分,考试科目④中国哲学史包括现代部分。
1 101思想政治理论2 201英语一、203日任选一门3 630西方哲学史一4 859中国哲学史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简介北京大学1914 年建立中国哲学门,是本学科历史发展的起点。
近代以来,不少著名学者都曾在本学科任教,对学科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从冯友兰、汤用彤、张岱年到朱伯崑、汤一介、楼宇烈、许抗生,以至现有其他研究人员,学科的研究群体日益壮大,研究领域日益广泛,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本学科在1988 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 年继续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目前,中国哲学教研室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学术中心,也是国内高校中接受外国及港澳台留学进修人员的重要基地。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道家与道教;中国佛教;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与儒家;近现代中国哲学。
学科的研究方向涵盖较全,研究人员分布较广,研究力量多而较强,研究方法的特色是资料文献和义理分析并重,学风比较严谨。
研究成果在国际和海外的影响较大。
在国内学术界,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历史资料与逻辑分析兼长的“ 北大学派” 。
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整体实力具有优势,学术传统源远流长。
现任教研室主任陈来教授。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圣才出品】

第14章柳宗元和刘禹锡一、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和元气自然观1.社会政治思想柳宗元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在其《六逆论》中。
柳宗元对六逆作了区分,认为“少陵长,小加大,淫破义”可以称为“逆”,是社会混乱的原因。
柳宗元在原则上认为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不能破坏的,但不应当是“贵贵”“亲亲”,而应是“选贤与能”“官无常贵”。
所以柳宗元提出尊贵不应依靠门户等第,而应看他是否圣贤。
这种思想很明显是代表庶族利益诉求的,即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发展自己,反对门阀世族的特权利益。
2.“以生人为己任”柳宗元提出了圣人“以生人为己任”的思想。
“以生人为己任”,即其“生人之意”的思想。
“生人之意”是指人民要求生存的意愿,能够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统治者即“以生人为己任”,就可以得天下。
这种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民的生存的权利。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十分进步的思想。
3.发展进化的历史观柳宗元从“生人之意”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历史进化的观点。
他指出,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客观发展的趋势,有其固有的必然性,既不是什么“天命”“神意”所使然,也不是由“帝王”“圣人”的个人意志所支配,而是由人们的生存的意愿和要求所决定的。
4.“制”和“政”的区分问题柳宗元在讨论社会治乱兴衰时,提出了“制”和“政”的区分问题。
“制”指的是制度,“政”指的是人的治理政令。
柳宗元分析封建制必然要让位于郡县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在于“政”,从这点可以看出柳宗元是从历史进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有现实和理论上的进步意义。
5.元气自然观在自然观上,柳宗元坚持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气一元论传统,对汉以来盛行的“天人感应”天命论思想进行了批评,高扬了无神论思想。
(1)对“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传统有神论思想进行了抨击。
国家的兴亡,人们的吉凶祸福和“天命”没有关系。
国家兴亡是“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人们的吉凶祸福是“休符不于祥,于其仁”,这是他反对天命论的基本思想。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墨子)【圣才出品】

第5章墨子一、社会政治思想1.“兼爱”墨子认为,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而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混乱局面的根本办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其“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2.“非攻”墨子认为,在政治混乱中为害人民最大的事情是侵略战争,因此,他特别提倡“非攻”,即不攻打“无罪之国”。
侵略战争为害最大,从事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对被侵略的国家“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
在战争中并没有胜利者,只有受害者。
墨子主张“非攻”,在理论上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为此他还严格区分了“攻”与“诛”的性质。
3.“尚贤”墨子提出“尚贤”作为实行兼爱思想的组织保证。
对于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或原来的地位是贫贱的工农,也应该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没有才能的人,即使是统治者的亲属或贵族,也不应任用。
墨子的“尚贤”思想,实质是反对世袭的等级制度。
4.“尚同”墨子在尚贤的基础上又提出“尚同”,认为最高的统治者应由贤者来担任,全国要根据最高统治者所制订的共同标准,反映情况,统一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
但是,实行“尚同”的结果,实际上只是对最高统治者有利,以最高统治者是非为是非,加强了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使被统治者“皆恐惧振动惕傈,不敢为淫暴”。
5.“节葬”墨子从功利主义出发,主张“节葬”。
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厚葬久丧,使已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埋葬,使能够从事生产财富的人长期不能参加生产活动,甚至限制“男女之交”,使人口也不能繁殖,这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不利的。
6.“非乐”墨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应该禁止。
他还从提倡音乐所造成的政治后果论证,即“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他更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
7.墨子与孔子政治思想的差异(1)孔子提倡仁,仁的思想即以唯心主义先验论为基础的忠恕之道,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而爱无差等,注重从经验中的实际效果判断行为的善恶,实际上反对孔子爱有差等的仁。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六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11年11月发布,第六版)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说明: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在2011年重新修订,为第六版,但只有纸质版(校科研处有一本),无电子版(科研处向出版社要过,确认无电子版)。
目前网上可以下载的2012版与这个比较相近,但不能确定是完全正确的。
由于目录内容过多,只能有手机照下与我们相关的教育与经济类期刊目录,并选择一个网上下载比较靠谱的2012版目录作为修改蓝本,整理后提供给大家参考。
目录中紫色字体部分已与科研处的目录核对过,确定是核心期刊,而其余部分仅供参考。
易起论文网
第二编经济
第三编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自然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阮柏荣上海,2012年3月。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荀子)【圣才出品】

第13章荀子一、社会政治历史观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政权作了理论准备。
他十分注重建立新的封建等级制度,他提出“隆礼”“重法”等主张,大讲“礼”和“法”的重要。
1.“礼”和“法”荀子讲的“礼”是经过改造,有了新的内容的封建等级制度。
他把“礼”看成像检验尺寸的法度,维护秩序的准绳。
因此,荀子认为“礼”的中心内容是“分”和“别”,即区别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
“礼”是要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这种等级制度,是根据新的封建生产关系,按照地主阶级的政治标准建立起来的等级制。
荀子还认为礼是法的根本原则,法的基础,法是根据礼的准则来制定的。
2.论人的特点荀子反对简单地把人等同于其他自然物,他从社会道德关系、政治制度等方面来分析人的特点。
人与其他物或物类是有区别的。
这种区别主要就在于人是有组织的“群”,而人之所以能组织起来成“群”,原因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关系。
3.历史观荀子对历史的看法也比较注重当前的现实。
他反对孟子那样言必称“三代”(夏、商、周),盲目崇拜“先王”的历史观。
荀子大讲“法后王”。
“后王”是指近代之王,即周的文王、武王,他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改塑了周文王、武王的面貌。
荀子强调应该“以近知远”,即要从今天的社会现实出发,去考察过去的历史。
荀子从历史的教训中,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下层人民的作用。
4.评价荀子这些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由于阶级地位的局限,他的整个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目的是要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在荀子看来,那些制定封建制度、道德规范的统治者、“圣人”,就是社会治乱历史发展的至高无上的决定者,统治者的一言一行都是人民的表率和规范,人民只能按照统治者的言行去行动。
人民完全是一种消极的力量,一切都是由统治者的“清”“浊”“仪”“槃”的如何来来决定社会之乱及发展方向。
荀子把统治者提高到与天地同等的地位,是为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剥削制度的合理性作理论上的论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郭象)【圣才出品】

第8章郭象一、“独化”说1.对“无”的解释郭象认为,“无”仅仅是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没有任何东西作为它的根据,是“自生”的。
他运用“独化”这个概念对天地万物“自生”“自造”的情况进行了概括。
2.“独化”的两重含义(1)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
就这方面来讲,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反对宗教神学“造物主”的意义,包含着合理的因素。
(2)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而突然发生的。
从这方面来说,“独化”说具有严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3.“独生而无所资借”郭象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没有任何原因和根据的。
不仅“无”不能生“有”,而且“有”也不能生“有”。
对于这种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不需要任何条件的思想,郭象将其概括为“独生而无所资借”。
郭象所说的“无所资借”并不是指整个宇宙的存在,而是指具体事物的个体存在都是“独生”的。
他把“物各自生”绝对化,根本否定物与物之间的依赖关系和因果关系,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不仅不需要外部的条件,甚至也没有内部的原因。
4.“独化于玄冥之境”郭象提出了一个“玄冥之境”,让“独化”在“玄冥之境”中进行,即“独化于玄冥之境”。
“玄冥”原是用以描述一种混沌不分的状态或一种不知不觉、不分是非、不分彼此的精神境界,郭象则将其解释为“名无而非无”,即指一种无的状态,但这种状态并未超出语言的范畴而达到无名、无始的地步。
尽管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但并不意味着世间万物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一切都“惟命之从”。
5.“命”“独化”,就个体来讲是突然的、无原因、无根据的、互不相关的,但就世界整体来讲,它们是互不可缺的,它们各自所处的地位是确定不移的、所具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世界万物是完全和谐的。
郭象认为,“命”是一种“不可奈何”“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决定力量,它决定着天地万物这种和谐并互不可缺的世界秩序。
“命”实质上是一种统摄一切具体事物,规定一切具体事物的地位、本性,并为事物自身所无法违抗的一种神秘力量。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40072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学分:3学时:48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学生教学单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4学期一、教学任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中国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态、特点,了解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基本思想。
使学生掌握有关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知识,认识中国哲学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规律,深刻领会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培养学生运用中国哲学分析、理解、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儒道释三家的主要人物及其基本思想,尤其是掌握儒家哲学思想在几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挖掘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
2.专业能力方面: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心理等主面的素质、并提高其说服教育的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想分析现实问题和当代国内外重大思潮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内容(一)绪论:何谓哲学?哲学史?1.教学内容:了解哲学、哲学史的基本研究对象及特点;熟悉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基本思想;掌握中西哲学产生、表达及所达到的境界的不同之处。
2.教学重点: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史?3.教学难点:哲学与科学的区别是什么?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是什么?4.组织形式:讲授、视频《一场演讲百年震憾》《此生必看科学试验》、讨论(二)第一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1.教学内容:了解“先秦诸子”形成的历史前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熟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掌握儒家三纲五常五伦八德基本思想。
2.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公孙龙3.教学难点:孟荀之辨、儒墨之辨、孔老之辨4.组织形式:讲授、视频《孔子》《仁义礼智信对内脏的影响》《人为何要遵守五伦大道》、讨论5.自主学习:墨:墨子;阴阳(五行):邹衍、《周易》;法:韩非;(三)第二讲两汉经学:独尊儒术1.教学内容:了解两汉经生经今古文之争的历史背景;熟悉经今古文争论的目的意义;掌握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思想。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北大考研中哲试题
一、名词解释(6*5)
1、虚壹而静
2、崇本息末,(2007,2010)
3、人副天数,(1994,2001)
4、理一分殊,(2002,2005罗、朱的对比)
5、淮南格物,(2006,2010,2011)
二、简答(15*4)
1、老子的无为思想
2、韩非子的法家思想(2009韩非论法术的区别,2010原题)
3、郭象的独化论(2001名词解释,2010原题)
4、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2002简答王夫之对知行合一的批判,2003论述,2005阳明、船山知行观对比)
三、论述(30*2)
1、张载的气本论思想(2010简述张载的太虚即气)
2、朱熹的理气论
2012年北大考研西哲试题
一、简答(5*10)
1、爱利亚派
2、精神助产术(2000)
3、托马斯。
阿奎那(2010)
4、洞穴假象(2003种族假象,2001四假象,1998四假象)
5、实体(笛卡尔)
6、复杂观念(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