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精品课程)03.ppt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第2版)(博雅大学堂哲学)》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第九章 罗钦顺
04
第十章 王廷相
06
第十二章 李贽
05
第十一章 王艮与泰 州学派
第十三章 方 1
以智
2
第十四章 黄 宗羲
3
第十五章 王 夫之
4 第十六章 颜
元
5
第十七章 戴 震
第四编 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
第一章 龚自珍和 魏源
第二章 洪秀全
第三章 康有为 第四章 谭嗣同
第五章 严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六章 梁启超
第十三章 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
第二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思 想
01
第一章 汉初的哲 学思想
02
第二章 董仲舒
03
第三章 扬雄和桓 谭
04
第四章 谶纬和 《白虎通》
05
第五章 王充
06
第六章 王弼
第七章 裴和欧阳 建
第八章 郭象
第九章 东晋南北 朝时期的佛教哲 学思想
第十章 范缜
第十一章 东晋南 北朝隋唐道教哲 学的发展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
01
第一章 中国哲学 的萌芽与 产生
02
第二章 孔子
03
第三章 老子
04
第四章 孙武
05
第五章 墨子
06
第六章 前期法家 的社会历 史观和告 子思想
第七章 孟子
第八章 《管子》 书中《心术》等 四篇的思想
第九章 庄子
第十章 惠施和公 孙龙
第十一章 后期墨 家
第十二章 《易传》
第七章 章炳麟 第八章 孙中山
修订后记
再版后记
北京大学哲学教材系列
谢谢观看
第十二章 隋唐时 期佛教哲学思想 的发展
04
第十章 王廷相
06
第十二章 李贽
05
第十一章 王艮与泰 州学派
第十三章 方 1
以智
2
第十四章 黄 宗羲
3
第十五章 王 夫之
4 第十六章 颜
元
5
第十七章 戴 震
第四编 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
第一章 龚自珍和 魏源
第二章 洪秀全
第三章 康有为 第四章 谭嗣同
第五章 严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六章 梁启超
第十三章 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
第二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思 想
01
第一章 汉初的哲 学思想
02
第二章 董仲舒
03
第三章 扬雄和桓 谭
04
第四章 谶纬和 《白虎通》
05
第五章 王充
06
第六章 王弼
第七章 裴和欧阳 建
第八章 郭象
第九章 东晋南北 朝时期的佛教哲 学思想
第十章 范缜
第十一章 东晋南 北朝隋唐道教哲 学的发展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
01
第一章 中国哲学 的萌芽与 产生
02
第二章 孔子
03
第三章 老子
04
第四章 孙武
05
第五章 墨子
06
第六章 前期法家 的社会历 史观和告 子思想
第七章 孟子
第八章 《管子》 书中《心术》等 四篇的思想
第九章 庄子
第十章 惠施和公 孙龙
第十一章 后期墨 家
第十二章 《易传》
第七章 章炳麟 第八章 孙中山
修订后记
再版后记
北京大学哲学教材系列
谢谢观看
第十二章 隋唐时 期佛教哲学思想 的发展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 國哲學簡史
6
中國哲學精神
以人为本 基本的哲学类型:人生哲学
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 “爱人者必人爱之” 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5.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6. “无为而无不为” 7. “治大国者烹小鲜”
中國哲學簡史
中 國 哲 學
1
中国哲学精神
中. 國哲學簡史
2
中國哲學精神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跟其
他民族的哲学都不一样,有其特有的民族性。它浓缩的反映出中 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 方式,认知结构等等。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 其他民族哲学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中国哲学独特的精神风貌。
国也化家古陬名 人
人是的、代邑丘
。
,
中. 國哲學簡史
20
儒家學派
孔子三大思想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中. 國哲學簡史
4
中國哲學精神
实事求是 知识论态度
实事求是与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相一致。《左传》把”实事”概括 为为三条,叫”正德”,”利用”,”厚生”。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哲学家并不从纯粹的理论兴趣出发 探求知识,而是把”求是”,即探求知识通”实事”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主张为”实事”而求知识。
➢ 西方进化论的传入,与中国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传统哲学
相结合,促进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中国的思想资源进一步丰富,使中国哲学获得新
中国哲学史课件

总结词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
详细描述
中国近现代哲学家开始关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试图通 过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提供借鉴。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总结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详细描述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对中国哲 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促进了中国哲学的转型和发展。
商鞅与法家哲学
总结词
商鞅是法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 主张强化法律制度,推行严格的法律制裁, 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的目的 。
详细描述
商鞅认为法律是治国之本,必须强化法律的 权威和执行力度,推行严格的法律制裁,以 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同时,商鞅 也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度
中国哲学史课件(新)
目录
•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儒家哲学思想 • 道家哲学思想 • 法家哲学思想 • 佛教哲学思想 • 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 展
夏商周时期的哲学思想
总结词
初创期,思想萌芽
代表人物
商汤、周公旦等
详细描述
夏商周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开始初创 ,逐渐形成了对天人关系、道法自然 等问题的思考。
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用法律和制度来约束和规范。
05
佛教哲学思想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发展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左 右开始传入中国。初期主要通过商人 和僧侣的传播,逐渐在中国社会中产 生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 化融合,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 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
详细描述
中国近现代哲学家开始关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试图通 过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提供借鉴。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总结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详细描述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对中国哲 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促进了中国哲学的转型和发展。
商鞅与法家哲学
总结词
商鞅是法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 主张强化法律制度,推行严格的法律制裁, 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的目的 。
详细描述
商鞅认为法律是治国之本,必须强化法律的 权威和执行力度,推行严格的法律制裁,以 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同时,商鞅 也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度
中国哲学史课件(新)
目录
•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儒家哲学思想 • 道家哲学思想 • 法家哲学思想 • 佛教哲学思想 • 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 展
夏商周时期的哲学思想
总结词
初创期,思想萌芽
代表人物
商汤、周公旦等
详细描述
夏商周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开始初创 ,逐渐形成了对天人关系、道法自然 等问题的思考。
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用法律和制度来约束和规范。
05
佛教哲学思想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发展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左 右开始传入中国。初期主要通过商人 和僧侣的传播,逐渐在中国社会中产 生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 化融合,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 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先秦哲学课件03孔孟哲学

“中庸”意即用中以为和。
它要求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要在过和不 及之间寻求适中合宜之处,即“执两用 中”,达到和谐统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 路》
和谐统一的实现又是以“礼”来调节的。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亦不可行。” 《学 而》
▪ 《中庸》一书对孔子中庸思想做了充分发 挥,把“中庸”从一种方法论原则提升到 世界观的高度:
《阳货》17.6
圣人:博施与济众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 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雍也》6.30
强调人生的追求永无止境。
二、中庸方法论的提出
▪ 自然经济的适度生活原则
▪ 儒者阶层的特殊生存地位
身份重要:掌握着文化(六艺)传播重任 地位居中:上有诸侯卿大夫,下有庶民工商 观念意识:能上能下,亦上亦下,选择中道
三、仁政的思想学说—民贵君轻
▪ 政治现状:“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 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滕文公下》
▪ 出发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 之政。《公孙丑上》 ▪ 推行方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 掌。《梁惠王上》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以力服人,非心服 也” 《公孙丑上》
说明:原始社会中祭祀是团体的活动,而团体 的祭祀活动具有一定的团体秩序,包含着种种 行为的规定。礼一方面继承了这种社群团体内 部秩序规定的传统,一方面发展为各种具体的 行为规范和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仪节。
▪ 乐,本是乐舞、乐曲、乐歌的统称。在礼 典仪式中不同等级地位的贵族,使用的乐 器、舞蹈、颂歌都有形制、数量、特点的 规定,不可僭越。
它要求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要在过和不 及之间寻求适中合宜之处,即“执两用 中”,达到和谐统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 路》
和谐统一的实现又是以“礼”来调节的。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亦不可行。” 《学 而》
▪ 《中庸》一书对孔子中庸思想做了充分发 挥,把“中庸”从一种方法论原则提升到 世界观的高度:
《阳货》17.6
圣人:博施与济众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 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雍也》6.30
强调人生的追求永无止境。
二、中庸方法论的提出
▪ 自然经济的适度生活原则
▪ 儒者阶层的特殊生存地位
身份重要:掌握着文化(六艺)传播重任 地位居中:上有诸侯卿大夫,下有庶民工商 观念意识:能上能下,亦上亦下,选择中道
三、仁政的思想学说—民贵君轻
▪ 政治现状:“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 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滕文公下》
▪ 出发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 之政。《公孙丑上》 ▪ 推行方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 掌。《梁惠王上》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以力服人,非心服 也” 《公孙丑上》
说明:原始社会中祭祀是团体的活动,而团体 的祭祀活动具有一定的团体秩序,包含着种种 行为的规定。礼一方面继承了这种社群团体内 部秩序规定的传统,一方面发展为各种具体的 行为规范和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仪节。
▪ 乐,本是乐舞、乐曲、乐歌的统称。在礼 典仪式中不同等级地位的贵族,使用的乐 器、舞蹈、颂歌都有形制、数量、特点的 规定,不可僭越。
大学中国哲学史PPT教学课件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13
4
❖ 哲学主要指一种对智慧的追求的活动,具有实践 的品格。在不断变化实践中,人们对宇宙、人生的 理解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从来没有一个确定 不移的哲学知识体系供人们去学习、模仿。智慧不 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他是人在具体的生存境遇实践 中感悟出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哲学更主要指对智慧的不间断的追求活 动。学习哲学,不是学习哲学知识,而是智慧追求 的训练,因此,学习哲学要和自身的宇宙觉解、人 生追求的实践活动起来。
2020/12/10
2
❖ 哲学、宗教、科学
❖ 哲学:以人观物
❖ 宗教:以神观物
❖ 科学:以物观物
❖ 人不能认识自己时,是以神观物;当认识自己时,是以 人观物;当发现自己的理性时,是以物观物。
❖ 当我们每一个人走进神庙时,我们都没有认识自己,都 不能左右自己。苏格拉底几千年前就告诫人们:认识你自己。 当人们开始自己认识自己时,哲学就产生了。
2020/12/10
5
❖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i)我大瓠(hu) 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 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ou)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 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 夫!”
2020/12/10
6
❖ 3、何谓哲学史? ❖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 ❖ 哲学就是哲学史 ❖ 不同区域的人在不同时代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
文化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对世界的看法、理解、诠释, 形成了他们当时的哲学。当后人对前人的哲学进行 梳理、反思、继承、践行时,就形成了哲学史。 ❖ 哲学史就是人类智慧逐渐呈现的历史;是不同 时期不同地域的哲学家凝练人类智慧的历史。
Thank You For Watching
13
4
❖ 哲学主要指一种对智慧的追求的活动,具有实践 的品格。在不断变化实践中,人们对宇宙、人生的 理解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从来没有一个确定 不移的哲学知识体系供人们去学习、模仿。智慧不 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他是人在具体的生存境遇实践 中感悟出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哲学更主要指对智慧的不间断的追求活 动。学习哲学,不是学习哲学知识,而是智慧追求 的训练,因此,学习哲学要和自身的宇宙觉解、人 生追求的实践活动起来。
2020/12/10
2
❖ 哲学、宗教、科学
❖ 哲学:以人观物
❖ 宗教:以神观物
❖ 科学:以物观物
❖ 人不能认识自己时,是以神观物;当认识自己时,是以 人观物;当发现自己的理性时,是以物观物。
❖ 当我们每一个人走进神庙时,我们都没有认识自己,都 不能左右自己。苏格拉底几千年前就告诫人们:认识你自己。 当人们开始自己认识自己时,哲学就产生了。
2020/12/10
5
❖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i)我大瓠(hu) 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 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ou)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 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 夫!”
2020/12/10
6
❖ 3、何谓哲学史? ❖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 ❖ 哲学就是哲学史 ❖ 不同区域的人在不同时代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
文化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对世界的看法、理解、诠释, 形成了他们当时的哲学。当后人对前人的哲学进行 梳理、反思、继承、践行时,就形成了哲学史。 ❖ 哲学史就是人类智慧逐渐呈现的历史;是不同 时期不同地域的哲学家凝练人类智慧的历史。
中国哲学史新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10
◆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色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鲜明的哲学传统。从总体上 来归纳,大致可以有如下一些基本的方面:
完整版ppt课件
11
一、辩证思维传统
● 物生有两与一分为二
○“物生有两”即事物无不有其对立面, 春秋时期的史墨首先自觉地予以表述。它要 求既把握统一体之“一”,又抓住对立面之 “二”(两),注重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
○“二”既然是由“一”分成,“一分(生) 为二”也就是更为一般的观点。
完整版ppt课件
14
○《老子》有“一生二”。
○《易传》提出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二分生成模式。
○朱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将一分为二发 展成为普遍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完整版ppt课件
15
○王夫之对自《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以来主分和主合的两派观点进行了梳理,认为 分一与合二应当统一起来,合一与分二是“相 为保合”、互相支持的关系。王夫之对一两分 合问题的总结,反映了中国哲学首尾一贯的辩 证思维传统。
○ 孟子认为,达到诚的境界,是人最高的乐 道精神的体现。“万物借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完整版ppt课件
39
○ 儒家之乐,更多的是指道德心灵的体验和 精神快乐。“乐者,服德者之所乐也。”
○ 庄子则追求自然之乐:“与人和者,谓人 之乐,与天和者,谓天之乐”,有和才能有乐, 人和天和,人乐天乐,天人共和乐,这是和乐的 自然境界。
完整版ppt课件
3
◆ 中西哲学的不同背景
● 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的宗法等级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经济基础是 以分散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与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国 家工商业和贸易兴旺发达的情况迥然有别。
《新编中国哲学史》课件

儒道融合标志着中国哲学的成熟和定型。
总结词
儒道融合标志着中国哲学的成熟和定型,这种融合的思想体系为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儒道融合的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流派,还对中国社会的文化、政治、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02
中国哲学的形成与演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3
佛学代表人物包括玄奘、慧能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对解决当代全球性问题的启示
中国哲学强调整体性、和谐性、自然性等理念,为解决当代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国际关系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国哲学在全球化时代的人文价值
中国哲学关注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在全球化时代对于提升人类精神生活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哲学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中国哲学作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文化交流与对话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资源。
感谢您的观看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哲学的推动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学者开始强调科学和理性的重要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他们试图用科学的方法重新审视和解释中国传统哲学,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详细描述
当代中国哲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创新点。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现实问题,试图将哲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多元化和跨学科发展。同时,中国哲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式,以更好地呈现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和现代价值。
《新编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国哲学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与当代发展中国哲学的思想精髓与实践价值中国哲学的国际影响与未来展望
中国哲学史课件

第二节 孟子的哲学思想
孟子生平及研究孟子的相关史料来源 性善论 “仁政”的治国理念 人格修养论
孟子生平
成长经历 讲学、周游列国、著述
相关史料
直接材料 :《孟子》 有关《孟子》的参考书 《孟子注》 汉赵岐,《十三经注疏》本。 《孟子集注》 宋朱熹,清刻本。 《孟子正义》 清焦循,《焦循遗书》本,《诸子 集成》本。 《孟子事实录》(《崔东壁遗书》) 崔述,考证 孟子和其弟子的事迹。 《孟子四考》 周广业,《清续经解》本。
西周时期,是上古时期天命神学理论发展成熟的阶段,德 的提出意味着周人开始提出一个关于统治权的正当性问题。 由于周人把德行,把道义上的正当性看作是天的本意,天 就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品格,原来的那种人格神的色 彩就淡化了。
三、《易经》在哲学史上的意义
通过易经的卜筮方法,古代先民试图认识宇宙, 把握自身命运,并且以变化的视野来关注宇宙 和人生。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二、殷商天命思想的形成
1、有秩序的多神体系:
天神:上帝、日、东母、西母、云、风、雨、雪 地祗:社、四方、四戈、四巫、山、川 人鬼:先王、先公、先妣、诸子、诸母、旧臣
2、殷商神灵信仰的哲学意义:1、上帝除了取得了
支配自然的权力外还取得了支配社会的权力。殷人无论在征战、祭祀 之前常常问卜,说明上帝担负起了社会和国家政治的许多功能。2、 上帝只是全能,不是全善,他既降福也降祸,喜怒无常,没有被充分 的人格化。3、殷人依靠天命维持统治,表现出对上帝的直接依赖, 但在商人的观念里并没有想过在人间如何协调与其他部族的关系问题,
《史记·五帝本纪》对禅让制的记载
尧知子丹硃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 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硃病; 授丹硃,则天下病而丹硃得其利。尧曰 “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 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硃 於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硃而之舜, 狱讼者不之丹硃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 硃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 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