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精品课程历史沿革第十讲韩非子PPT课件
2016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0课《五蠹》ppt课件

韩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有一定的
积极意义。他主张一切权势归君主一人掌握,秦始
皇第一个实践了他的学说。这种君权至上的集权统
治思想,支配中国封建社会达二千年之久。他主张
改革,反对效法前贤,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
则备变”的正确主张。这些思想都具有一定的积极
意义。由于他的所谓“法制”过于严苛,忽视了人
人之于让:人们对于禅让。 薄厚之实:指利益的大小,实际情况。
椽子
24
藜
25
藿香
26
裘皮衣
27
【原文】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 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
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
多少之心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
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蜯蛤,腥
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
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
矣。
【原文】然则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 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
“美”,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美。
(4)“禽兽之皮足衣也。”
“衣”,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穿。
(5)“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 先。”
“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6)“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多”,形容词用作意动,以……
为多,即称赞的意思。
(7)“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 故人重之。” “重”,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重, 看重。 (8)“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 “山”、“谷”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韩非子ppt课件

这里要注意的是 ,“术”与公开的“法”
不同,它是隐蔽的。君主要在不动声色之中就 驾驭着群臣。只要有了这样高深莫测的“术” 和严厉的“法”,国君就能够将一切权力集中, 从而独揽政权。
13
* “法”和”术”都必须以掌握“势”为前提,同 时为“势”服务。
“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而锱铢重也, 有势之于无势也。”
“术”:指人主操纵臣下的手段,特别指不露声色而辨别 忠奸,赏罚莫测而切中事实的妙算。
“势”:指权势,和慎到主张要把政府的权势尽量扩大而 且集中在人主手里,使他成为恐怖的对象,好镇压臣下。
韩非在三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主 张君主治理天下要厉行法治和掌握“术”和“势”
11
厉行法治
施法三原则: • 赏罚分明
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6
二、主要思想主张
* 人性观 ——“性恶论” * 继往开来的法家思想
* 进步的历史观
7
(一)、继承其师荀子的“性恶论”, 但舍弃了其师的“人性改造论”
• 荀子认为,人性“生而好利,生而有疾恶, 生而有耳目之欲,好声色”,但通过礼义 可以加以矫正。他认为,圣人也不是天生 的,只要坚持不懈地以礼修身,普通百姓 都可以成为圣人。
——《韩非子·备内》
医生替病人看病治伤,不是因为医生的心地善 良,道德高尚,而是由于诊金的诱惑,所以车匠造 好车子,就希望别人富贵;棺材匠做好棺材,就希 望别人早死。并不是车匠仁慈而棺材匠狠毒;别人 不富贵,车子就卖不掉;别人不死,棺材就没人买。
9
面对这样的人性,他认为用道德教化是缘木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鱼,唯有法治才能从根本上约束他们的行为,让他
韩非子
《韩非子的思想》课件

中间步骤
这是一个中间步骤,仅用于布局 演示
国家利益至上主义
国家利益至上主义的含义 探讨国家利益至上主义的意义和定义
韩非子对国家利益至上主义的阐述
分析韩非子对国家利益至上主义的详细阐述和相 关观点
知行合一思想
1 知识与行为的关系
探讨知识与行为之间的紧密关系和互动作用
2 韩非子如何倡导知行合一思想
解读韩非子对知行合一思想的倡导和实践方法
3 中间步骤
这是一个中间步骤,仅用于布局演示
人性本恶思想
人性本恶思想的概念
探讨人性本恶思想的基本含义和理论观点
韩非子关于人性本恶的论述
分析韩非子关于人性本恶的深入论述和思考
结语
韩非子思想的影响与意义
总结韩非子思想对古代和现代思想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分析韩非子对阴阳家思想的批评和不同观点
法家思想
1
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
介绍法家思想的核心特征和重要原则
2
韩非子对法家思想的发展与贡献
探讨韩非子在法家思想发展中的贡献和影响
3
中间步骤
这是一个中间步骤,仅用于布局演示
强权统治思想
韩非子对强权统治的论述
探讨韩非子对强权统治的观点和 论证
韩非子对强权统治的批判
现实意义与启示
探讨韩非子思想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的启示和应用
《韩非子的思想》PPT课 件
这是关于古代中国哲学家韩非子思想的PPT课件。通过本课件,我们将一起来 探索韩非子思想的概述和重要观点。
概述
韩非子简介
了解韩非子的背景和生平
韩非子思想的地位
探讨韩非概述
探究阴阳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
韩非子对阴阳家思想的批判
韩非讲义课件.doc

子产杀邓析子产,郑国贵族,曾任郑国执政二十余年。
他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周旋得当,内政外交都取得了出色成就,使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的国小势弱的郑国生存下来并赢得尊重,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当时的郑国人作歌称颂他:“我有子弟,子产诲之。
我有田畴,子产殖之。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子产在法制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于公元前536年“铸刑书”,把新制定的刑律铸在鼎上,公之于众。
这满足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力量的壮大,新兴封建势力、商人和广大劳动者都强烈要求限制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保障自己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的需要,使罪与非罪以及对犯罪的处罚有了比较明确而固定的标准,并为人民所周知,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神话。
“铸刑鼎”违背了“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的传统,遭到了以叔向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反对,子产与叔向展开了论争,这开创了后来战国时期“礼治”与“法治”之争的先河。
邓析是与子产同时代的郑国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名学派的先驱人物,是一位具有法家思想萌芽的政治家与思想家。
他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邓析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两可说”。
在正统观点看来,这是一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
是非无度”的诡辩论,其在法制史上的贡献有二。
一是私造“竹刑”,即改造子产铸刑鼎所确立的制度,另行制定刑法,并刻于竹简上。
最初,竹刑仅仅是邓析的私家著述,不具备法律效力。
但子产之后,郑国的统治者就采用“竹刑”,从而使“竹刑”成为了正式法律;第二是打破传统,公开传授法律知识,并助人诉讼,成为我国最早的律师与法学教育家,本段史料中对此亦有所反映。
史料:郑国有许多人在交通要道人群聚集的地方张贴文字对抗新法令,子产下令禁止到处张贴,邓析就改用投递匿名书信的方式进行。
子产下令不准随便投递,邓析又附在其它物品中到处投递。
子产的法令不断地变化,邓析应付的方法也就没完没了。
这样,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就无法区分了。
中国哲学史(先秦部分)第十讲 韩非对法家的集大成

在这些不同地域文化中发展起来的法家 思想中,齐法家是最为温和的,晋法家是较 为严厉的,而秦法家是最为严峻的。这些法 家思想及其改革实践,都对韩非思想产生了 深刻影响。
第十讲 韩非对法家哲学的集大成(3)
第三节 “古今异俗”的历史进化论
韩非的法家思想,特别是他的改革主张,首
先是与他的“古今异俗”的历史进化论联系在一 起的。正是这种历史进化论,论证了伴随着历史 的进化,社会制度与治国原则也必须进行变革, 从而为他的改革主张提供了理论根据。
本节谈韩非历史进化论的三个问题:
1.历史进化观念; 2.进化动因探寻; 3.适时变法主张。
1.历史进化观念
在先秦诸子中,关于历史运动的观念主要有三 种倾向性看法:一是倒退史观,二是循环史观,三 是进化史观。
●老子是倒退史观的代表人物。
●孟子、邹衍是循环史观的代表人物。荀子的 思想也带有循环史观的特征。
在韩非看来,历史运动的每个阶段上,都 有具体的矛盾,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因而产生 了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圣人”,对解决当时的 矛盾和问题作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进步。历 史运动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和问题、又不断 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发展过程。
2.进化动因探寻
韩非进一步对历史进化的动因作了探讨。他认
为,历史进化的根本原因,应当到人的社会物质生 产条件中去寻找。他重视“两种生产”——物质资 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对历史进化的决定性作 用,力图从这两种生产所构成的社会矛盾中发现历 史发展的动因。
“规矩者,方圆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不如 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故虽 有明智高行,倍(背)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圆 也。”(《法法》)
2.慎到、申不害的法家思想
2016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0课《五蠹》ppt课件(1)

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仲尼問其故,• 對曰:“吾 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仲尼以為孝,舉而上之。 以是觀之,• 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 • • • •
北:败北; 舉;舉薦。 “上之”,使之上,等於說置之上位。 背臣,叛臣。 魯國有個人跟隨君主去打仗,屢戰屢逃; 孔子向他詢問原因,他說:“我家中有年 老的父親,我死後就沒人養活他了。”孔 子認為這是孝子,便推舉他做了官。由此 看來。父親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
中小学课件
• 《韩非子》是先秦政论散文的重要著作, 全书五十五篇,约十余万字,大部分为韩 非自著,有些篇章可能是后代学者补充的。 • 《韩非子》的文章体裁,包括两类作品, 一类是政论文,以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见 长,表现出一种严峻、峭刻的文风;另一 类是利用记述历史故事和创作寓言进行说 理,寓意深刻,形象生动。 • 有清人王先慎的《韓非子集解》,今人梁 啟雄的《韓非子淺解》、陳奇猷的《韓非 子集釋》。
中小学课件
韩非批判继承了儒、道、墨各家思想,又 综合了“法”治、“术”治、“势”治, 建立了他的刑法术之学的理论体系,主张 因时制宜,强调法治和君主集权,捉倡 “耕战”,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以武 力统一中国。韩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条 件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主张一切权 势归君主一人掌握,秦始皇第一个实践了 他的学说。这种君权至上的集权统治思想, 支配中国封建社会达二千年之久。他的所 谓“法制”,随着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消灭, 就纯粹成为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了。
渤 海 大 学
五
韩 非 子
蠹
中小学课件
•
•
韩非和《韩非子》概况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 国末期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法 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李斯同是荀子的 学生,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出身韩国贵 族,曾屡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终 不为韩王采纳,干是发愤著书。他的书传 到秦国,秦王(秦始皇)读后非常赏识, 于是发兵攻韩寻求韩非。韩非入秦后,得 不到重用,遭李斯、姚贾嫉妒、谗毁,死 于狱中。
韩非子课件

强调法律和制度的作用
重视功利主义
法家认为法律和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 、保障人民权利的重要手段,主张以 法治国、反对人治。
法家主张以功利主义为原则,认为国 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是最高目标, 反对空谈仁义道德。
主张君主集权
法家认为君主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力, 实行集权制,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 定。
法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主张以德治国, 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韩非子则更注重实际功效和功利主 义,认为仁义不足以治国,强调以法治国,通过法律制度来 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儒家提倡君子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 和自我约束。韩非子则更注重君主的权力和统治,认为君主 的利益高于一切,主张通过法律和制度来控制和约束臣民的 行为。
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韩非子的著作与贡献
韩非子留下了《韩非子》这部著作, 共55篇,全面阐述了他的思想体系。
韩非子的思想为秦朝的统一和治理提 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他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他的著作还对现代法学、政治学等领 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很高的学术 价值。
01
02
03
效率为先
韩非子重视效率,提倡以 实效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组织纪律
韩非子强调组织纪律,提 倡严格的规章制度,有助 于提高管理效率。
人才选拔
韩非子重视人才选拔和培 养,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具有借鉴意义。
韩非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社会秩序
韩非子主张维护社会秩序 ,提倡社会和谐稳定,有 助于解决社会矛盾。
韩非子课件
目录
• 韩非子简介 • 法家思想 •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 韩非子与其他思想家的比较 • 韩非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韩非子的思想ppt课件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
(2)“柄者,杀生之制”
明主驾驭臣下之“柄”:“明主之所导制其臣 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杀 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 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 矣。”
为什么“二柄”具有如此威力?“夫虎之所以 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 虎反服于狗矣。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 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术者,藏之於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 者也。” 之二,“术”的重要作用
“无术以御之,身虽劳,犹不免乱;有术以 御之,身处佚乐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 之三,“术”的主要特点
27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
君主独操:“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 隐秘性:“术不欲见。” 之四,如何运用“术”? 就君主自身而言,关键要:“去甚去泰,身 乃无害。权不欲见,素无为也。” 防范“八奸”:“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 术:一曰同床,二曰在旁,三曰父兄,四曰养殃, 五曰民萌,六曰流行,七曰威强,八曰四方。”
(3)申不害。“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 名”,主要讲术。
5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
(4)《商君书》。“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 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少 好刑名之学”。后“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提倡耕战和以法治国,突出重罚。
(5)韩非子。“综集大成,为法家学术之总 汇”,“韩非综合三家,以君势为体,以法术为 用,复参以黄老之无为,遂创成法家思想最完备 之系统。” 是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形成的最主要推 动者。
《人物志·流业篇》中说:“建法立制,强国富 人(兵),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
章太炎说:“著书定律为法家”。 如果是法家学派的一定会把“法”放在中心 位置。这个“法”是广义的“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2.缘道理
▪ “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妄)意度也。” (《解老》)
▪ “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终则有始,虚以静后,未尝用己” (《扬权》)
▪ “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 ▪ “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备内》)
10
Have A Break!
11
3. 势 慎到重势
▪ 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 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 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 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敬重也。(《韩非子·难势》)
12
《 史 記
已韓以而非之使。游憤說者,法韓卿非諸 死非為歸終曰秦」,、難得反制王,為公 矣欲然之為:。秦死五十失舉,,斯人子 。自,,韓「秦因不蠹餘之浮執韓自口也
·
老 子 韓 非 列 傳 》
陳下此不韓王急恨之萬變淫勢王以吃。
,吏自為非悅攻矣書言,之以不為,喜
不治遺秦,之韓!,。故蠹御能不不刑
……
得非患,韓,。」曰 作而其用如能名
6
▪ 2. ▪ ▪ ▪ ▪ ▪
韓慎申商李
非到不鞅悝
害
法
家
代
表
人
物
7
▪法 ▪术 ▪势 ▪ 二柄
二. 法、术、势
8
1. 法
二. 法、术、势
商鞅重法
▪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 必于民心,赏存于慎法,而罚 加乎奸令者也。”(《韩非
子·定法》)
9
2. 术
申不害重术
▪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 之能者也。”(《定法》)
4. 二柄
▪ 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 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 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二柄》)
13▪ 道与理 ▪ 缘道理三. 道与理14
三. 道与理
1. 道与理
▪ “道”不是什么精神主宰,没有任何神秘色彩。他明确地讲:“道者, 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合)也。”(《解老》)
16
四. 历史
▪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
于殷、周之世者, 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
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有人耕田
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
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17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18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見。也此之未韓李: 孤加臣。非道法
。 秦 王 后 悔 之
李, 斯不 使如 人以 遺過 非法
人諸 之公 情子 也也 。。 今今
信 用 。 李 斯 、
王斯 始曰 不: 用「 非此 ,韓
「 嗟 乎 , 寡 人 或 傳 其 書 至
憤之 、於 五功 蠹實 、之 內
下 , 富 國 彊 兵
於。 是非 韓見 非韓 疾之 治削
▪ “道”不是在万“理”之外的另一种规律,“道”就在万“理”之中。 “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解老》)
▪ 韩非第一次把自然界的规律分为“道”和“理”。他说:“理者,成 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解老》)这就是说,“理” 是构成每一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而“道”是使万物所以成为那个样 子的一般规律。
第十讲:韩非子
The Philosophy of Han Fei Tzu
1
使藥誅王王姚及非得秦外上而國弱與歸韓
人,之不欲賈急之見。儲。以不,李本非
……
赦使。用并害,所此秦、 求務數斯於者
之自」,諸之乃著人王說 人修以俱黃,
,殺秦久侯,遣書與見林觀任明書事老韓
——
非。王留,毀非也之孤、往賢其諫荀。之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9
說術 ,之 而學 善, 著而 書其
,
。
2
秦始皇
3
▪ 法家 ▪ 法、术与势 ▪ 道与理 ▪ 历史
4
一. 法家
▪ 法家渊源 ▪ 法家代表人物
5
1. 法家渊源
▪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 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 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汉书·艺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