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人物介绍
韩非子简介

3、依法治国韩非子著作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 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要宣传法律, 普及法律知识。
4、法不阿贵儒家讲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韩
壹 人物介绍 贰 生平事迹 叁 主要思想
肆 主要作品 伍 历史影响 陆 历史评价
过 渡 页
壹
人物介绍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
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
人物介绍
1 生平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 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 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狱中 被害
公元前 253年
公元前 235年
公元前 253年
韩桓惠王十九年(前 253年),荀子;稷 下后,来到楚国,春 申君任命其为兰陵令, 继续受徒教学。在此 前后,韩非在荀子门 下,“学帝王之术”, 同学者有李斯等人。
出使 秦国
李斯、姚贾陷韩非,秦 王,便将韩非交法官治 罪。”李斯使人送毒药 给韩非,让他自杀。韩 非相亡自向秦王表白, 没能见到。后来秦王 目 录后悔,派人赦免韩非, 韩非已经死了。
2、中央集权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 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根据臣民 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3、名实相符韩非子另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 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改 革
治法 理、 论术
、 势 相 结 合 的 法
1、改革图强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 内容。
中国古代寓言十大人物评选表最呆板的人

中国古代寓言十大人物评选表最呆板的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古代寓言中有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讽刺时弊,或教育人民,或表现出人性的善恶,深受人们喜爱和尊重。
而在这众多的人物中,也有一些人物形象显得有些呆板,或者说是最缺乏个性和鲜明特点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寓言中十大最呆板的人物。
1. 弃儿《弃儿》这则寓言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他在苍茫的大地上孤苦无依。
这个人物形象虽然充满了悲伤和遗憾,但却缺乏个性和独特之处。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弃儿,没有太多的特点和故事,因此在众多寓言人物中显得相对呆板。
2. 愚公《愚公移山》是一则关于愚公努力的故事,但愚公这个人物形象却显得有些呆板。
他被描述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只知道努力和坚持,却缺乏其他突出的特点,使得他在寓言中显得有些单一和呆板。
3. 愚猪《愚猪》是一个形象呆板的人物,他被描绘为一个愚蠢的动物,只知道贪吃和贪睡,没有任何进取心和智慧。
这种人物形象在寓言中很常见,但却缺乏个性和深度,使得他显得相对呆板。
4. 三个和尚《三个和尚》是一个典型的团体寓言故事,但其中的和尚人物却缺乏个性和鲜明特点。
他们被描述为三个个性各异的和尚,但却没有太多的情节和故事,使得整个故事看起来有些呆板。
5. 懒猫懒猫是一个常见的寓言人物形象,他被描绘为一个令人讨厌的懒惰动物,常常在温暖的阳光下打瞌睡。
这种人物缺乏进取心和积极性,使得他在寓言中显得有些呆板。
6. 愣头青愣头青是一个形象呆板的人物,他被描述为一个愚蠢的年轻人,只知道玩耍和逍遥,没有任何责任感和担当。
这种人物形象在寓言中很常见,但却缺乏个性和深度,使得他显得相对呆板。
7. 死鬼死鬼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恐怖气息的寓言人物,他被描绘为一个阴险狡诈的恶鬼,常常在夜晚出没。
这种人物形象缺乏善良和正义感,使得他在寓言中显得有些呆板。
8. 水千两水千两是一个形象呆板的人物,他被描述为一个待价而沽的商人,只知道谋利和欺骗,缺乏诚信和正直。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 一 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师用书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郑人有且买履者作者简介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
原为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荀卿.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之作.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文章说理精密,笔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背景扫描韩非所处的时代为战国末期,当时诸侯国群雄并起,相互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大国日益强大,小国岌岌可危.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他眼见自己的国家日见衰微,屡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却未被信任和采用,于是发愤著成《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反映了他革新救国的愿望,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单元导读本单元内容共有两节:第一节编选自《韩非子》的寓言,第二节编选自《韩非子》的故事。
《郑人有且买履者》选录了《韩非子》的几个片段.第一个片段旨在说明治理天下应当研究当时的社会实际,从而准备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二个片段旨在说明对于先王的言论后人难以确切地理解,误会在所难免,根本没法拿来解决眼下的现实问题,总之,治理天下要高度重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三个片段意在批评做官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反对巧诈,肯定拙诚。
第四个片段意在说明人聪明不难,难的是正确对待自己的聪明,警示人们要谨慎处置.《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借寓言故事透露了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对某些隐微的人性弱点做了精确的剖析,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一、郑人有且买履者释文题“郑人有且买履者"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一则寓言故事。
古代历史人物有谁_古代历史人物有哪些

古代历史人物有谁_古代历史人物有哪些古代历史人物为军旅舞蹈编创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本文选取了王昭君和屈原两位历史人物来考察古代历史人物在军旅舞蹈编创中的介入。
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古代历史人物,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古代历史人物一:韩非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生活于战国末期,是韩国的贵族,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为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也是先秦诸子百家史料可证中最后一位子家思想人物。
韩非,战国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集大成者。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后世又称其韩非子。
当时的韩国是一个小国,在秦国强大势力摧残下,近乎亡国。
韩非多次上书,要求变法图存,但均未被韩王采纳。
于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退而开始专心著书。
韩非虽然口吃不善言语,但是文采却很出众,写出了《孤愤》、《五蠹》、《说难》等一系列文章,字里行间,阅尽天下。
这些作品流传到秦国,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赞赏。
秦国派兵攻打韩国,迫使韩王派韩非做使臣来到秦国。
韩非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得到秦王的再次赏识。
两人相谈甚欢,秦王想要重用他,但李斯嫉妒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起设计陷害韩非。
秦王听信谗言,将韩非关入监狱。
等到秦王想要放他出来时,韩非已被迫服毒自杀,秦王后悔不迭。
一生怀才不遇的韩非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和李斯的推行下得以实践。
韩非赞同“人性本恶”的观点,继承了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并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
他以法治思想为中心,对战国后期复杂多变的现实作了哲学概括,从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思想武器。
韩非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害关系,因势利导,人人都是有私心的,即“畏诛而利庆赏”,仅靠道德的力量是没有办法维持社会稳定的。
即“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前乐而后穷;圣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
韩非子简介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的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
商鞅的理论称为“法”。
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韩桓惠王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
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
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
秦王嬴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
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
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
秦王政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
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赢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
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
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
秦王嬴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
历史趣闻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 韩非子的死因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韩非子的死因之谜导语: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又称韩非子,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也是先秦诸子百家史料可证中最后一位子家思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又称韩非子,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也是先秦诸子百家史料可证中最后一位子家思想人物。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客居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韩非子生平简介关于韩非生平,因目前留存史料有限,未能清楚述之。
韩非为韩国的宗室公子。
在韩非的年代,韩国为战国七雄中最弱小者。
韩非有口吃之毛病。
约前255年至前247年间,与同学李斯(后来为秦始皇丞相)一同拜儒家大师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李斯自觉才学不如韩非。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著有《解老》、《喻老》等篇。
约前247年至前234年间,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游说,皆不为所用。
《孤愤》、《五蠹》、《显学》、《难言》等篇著于此时期。
之后《韩非子》一书传到秦国,书中《孤愤》、《五蠹》内容被秦王政佩服:“唉,寡人假如能够见到这个作者,与他往来,就死而无憾了。
”李斯说:“这是韩非写的书啊。
”便以战争为要胁,逼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到秦国后,受到秦王政的欣赏,准备重用,李斯与姚贾怕秦王重用韩非,私下诬陷韩非,说韩非是韩国宗室公子,必定不会效忠秦国,劝秦王把韩非禁锢,又在狱中把韩非毒死。
司马迁指韩非好‘刑名法术’且归本于‘黄老之学’,一套由‘道’、‘法’共生活常识分享。
政治学习: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

政治学习: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从法家开始,政治被消解而沦落为一般性的统治问题,权力被神化而成为整个社会的追逐之物,官僚体系“维稳”颇有效力却难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人成为国家的工具和奴隶却无法成为关心他人和公共事务的公民。
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韩非子:制度建构的重点在体制不在君主人伍子胥出逃,守边官吏抓住了他。
子胥说:“君主之所以到处抓我,是因为我身上带着一颗美珠。
如果你抓我,我就说是被你抢去吞吃了。
”守边官吏听子胥这样说,想了一下就放走了他。
这是《韩非子·说林上》里记载的一个故事:“我且曰子取吞之。
候因释之。
”伍子胥抓住守边官吏的心理,十分巧妙地给他出了个难题:抓了我,你可以得到奖赏,但可能面临剖腹取珠的危险如果放走我,你或许被君主处罚,但不会太过严重,至少不会危及生命。
在韩非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之徒,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一切行为的动力也都是一个“利”字。
故事反映出那位官吏内心的纠结和基于自身利益的反复权衡,伍子胥就是利用人们的这个心理救了自己,也给那位官吏一个可下的台阶。
韩非对人性缺乏信心,他说,造车的人希望更多的人富有,他的车好多卖出去几辆,“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造棺材的人就希望死的人更多,他的棺材好多卖出去几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韩非子·备内》)作为君主,应该学会利用人性中的这个弱点,通过严格的赏罚机制,“国家必有文武,管治必有赏罚”(《解老》,驱使人们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为国家耕战事业尽心竭力。
论说赏罚的关系,韩非颇有独到见解。
他说,人们经常主张对贫困的人给予施舍,对有罪的人也不忍心处罚,以显示哀怜百姓,但这样做是不可以的。
对贫困者给予施舍,等于人无事功而受到赏赐,既然无功可以受赏,那么日后百姓就不会在战场上奋力厮杀了,也不会努力耕作了,大家都想方设法投机,巴结权贵,以获得非分的利益。
长此以往,国家安得不亡?所以,聪明的君主应明赏设罚,劝导百姓。
总结百家争鸣的思想家是谁

总结百家争鸣的思想家是谁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哲学界一次辩论思想的盛会,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座巍峨的文化殿堂。
这次辩论主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各方代表充分发表言论,并不同程度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因此,要完整地总结百家争鸣的思想家,需要研究和探讨各种具体的观点和思想。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思想家。
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视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强调了礼仪、道德和政治的重要性,并提倡了“仁”的思想,即人应该奉行仁爱之道。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是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强调法律和政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安定。
荀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推动了法家学派的发展。
3.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兼爱原则,反对不义行为和战争。
他强调道义的重要性,主张实行爱、公和非攻的原则。
墨子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对后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4.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道的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和谈论道,以达到自然的和谐,并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进步。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韩非子(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军事和法律的观点。
他强调独裁法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法者,人之所以为治者也”的观点。
韩非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只是对部分百家争鸣思想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思想家,比如庄子、孟子、荀子等。
每个思想家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想观点和学派,他们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世界哲学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 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 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 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 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 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 的胜利。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 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 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 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 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 以借鉴、利用。
2、“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此思想继承《商君书》而来,把人类的历史分为三个 时期,即“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世。 上古之世指传说中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时。 中古之世指鲸、禹治水的时代。近古之世指汤、武征伐的 殷、周之世。当今之世,指他所处的战国时代。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 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 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 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 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掌握权势是统治的前提
• “势者,胜众之资也。”(《八经》) • “主之所以尊者,权也。”(《心度》) •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难势》)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 “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 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 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 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 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 公平的。
1、“以法为本”的法、术、势 论 2、“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 观 3、“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1、“以法为本”的法、术、势论
• 韩非继承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认为三者 都是君主手中的工具,缺一不可,并有机地结合起来,构 成君主专制的法治思想体系,为大一统服务。 • 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 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三者结合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 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 人成棺,则欲人之天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 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 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备内》) •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 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 具矣!”(《八经》)
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 之教”,“以法为教” 。他强调制定了“法”, 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 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他还认为 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 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 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 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 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政治上
• 秦国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大帝国的建立 是韩非政论的具体表现。在促进历史前 进、促使天下统一和制度变革中,韩非 是作了卓越的贡献的。 • 韩非君权绝对化的言论仍对二千年来中 国历史的发展起了消极延缓的作用。
思想上
• 战国后期法家的集大成者。 • “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思想奠 定了封建王朝统治术一个方面的基础。 后世帝王明用儒,暗用法,软硬兼施, 杂王霸之道而用。
文学上
• 韩非的散文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 理,切中要害。其篇幅长者如《五蠹》, 近七千言,代表着先秦散文发展的最高成 就,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韩非的人性论,并非完全继承荀卿的 性恶论,因为荀卿认为人性好利是恶,需 要改恶从善。韩非认为人性好利,无需改 变,而君主可以用赏罚的手段来利用 它。 因此,韩非的人性好利思想,也是 韩非实行“法治”的理论基础。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 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 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 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 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 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 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 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 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国家的大权, 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 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 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为此,君主应该使 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 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 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 223年(秦始皇14年)。 喜刑名法术之学。非为人 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 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 自以为不如非。 •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 韩王,韩王不能用。乃著 书十馀万言说明治国之道。 秦王见书而悦之,因发兵 攻韩,目的在取得韩非。 非奉使入秦。李斯、姚贾 二人妒忌他的才能,进谗 言,秦王杀之。
发展的历史观
• “今有构木钻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鲸、 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 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之道 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五 蠹》) •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 于气力。”
历史观结论
•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 • “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 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司马迁:
“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 少恩。”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 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 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 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 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韩非子 法家集大成者 商鞅 法 申不害 术 慎到 势
法治,须“以法为本”,颁成文 法
• “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八说》) • “畏其威而归其利。” •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 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 善不遗匹夫。”(《有度》)
“术”是实现法治的手段
•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 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定法》) •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 臣者也。”(《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