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7.1《郑人有且买履者》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郑人有且买履者》教案

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郑人有且买履者》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解读《郑人有且买履者》中的成语和寓意。
3. 能够理解并运用《郑人有且买履者》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1. 《郑人有且买履者》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2. 成语和寓意的解读。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1. 《郑人有且买履者》的古文理解和翻译。
2. 成语和寓意的深入解读。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深度思考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郑人有且买履者》。
2. 参考资料:相关成语解释和例句、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解读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先秦诸子的思想和作品,引导学生对先秦诸子的兴趣和认识。
2. 提问:大家对“履”有什么理解和认识?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郑人有且买履者》,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节奏。
2. 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其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三、成语解释和例句(10分钟)1. 介绍成语“郑人买履”的来源和含义。
2. 给出例句,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
四、寓意和道德观念解读(10分钟)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寓意,讨论其对人生的启示。
2.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思考,提高对先秦诸子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课文学习、成语解释和例句、寓意和道德观念解读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郑人有且买履者》的内容和寓意。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先秦诸子的认识和理解。
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郑人有且买履者》六、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郑人有且买履者》。
《郑人有且买履者》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人有且买履者》;(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3)能够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自立自强的品质;(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金钱和物质诱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2. 成语和典故的掌握与应用;3. 文章主题思想的提炼与归纳。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成语和典故;2. 问答法:引导学生提问、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3.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4.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郑人有且买履者》;2. 相关资料:成语解释、古代文化知识等;3. 教学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郑人有且买履者》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文中成语和典故的出处及含义;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析成语和典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分享学习心得;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郑人有且买履者》;2. 收集更多关于《郑人有且买履者》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 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写一篇小作文,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
八、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质量;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分享的学习心得。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7.1《郑人有且买履者》

《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言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如:说;因为、暴乱、政治;悦、王、疾病、美、法。
2、能力目标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胜、臭、今、修、因、走、触、耒、冀、为;学习古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加设法、喻证法。
3、情感目标:理解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思考和把握韩非子的思想观点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重点1、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2、议论文的论证方法;3、结合作者生平,了解其创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文言语法现象;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
四、教学方法诵读、串讲、讨论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问题导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四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导入练习: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处理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二、韩非生平及其主要思想1、韩非生平简介(自读单元提示。
视情补充)2、韩非子的主要思想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
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这位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曾经在思想上深受韩非子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七单元第1课《郑人有且买履者》优质教案(三维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七单元第1课《郑人有且买履者》优质教案(三维3页)课题《郑人有且买履者》课型新授课授课教师刘高太授课班级高二 B1班授课时间2019.5.9 授课地点科技三楼教室流程具体内容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
(重点)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3、情感目标:理解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难点)课前自主学习见背面.提问:为什说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当堂检测拓展延伸总结提升(思维导图)上古:构木、钻燧事件:守株待兔法:中古:决渎为…笑人物:想不劳而获的宋国人近古:伐暴乱结果:一无所获不期修古—————中心论点—————不法常可假设法喻证法课前预习案:一、知人:“以法为教”——韩非子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出身于韩国贵族,跟李斯同以荀子为师,天生口吃但善于写作。
著有《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等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二、论世:韩非所处的时代为战国末期,当时诸侯国群雄并起,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大国日益壮大,小国岌岌可危。
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他眼见自己的国家日益衰微,屡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却未被信任和采用,于是发愤著成《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反映了他革新救国的愿望,也集中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
三、积累1.字音辨识果蓏.(luǒ)蚌蛤.(ɡé) 钻燧.(suì)取火鲧.(Gǔn)禹决渎.(dú)2.通假举要(1)而民说之“说”通“悦”,喜欢,高兴。
3.古今异义(1)不法..常可古义:是两个词,“不”“效法”今义:意思是违反纪律(2)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古义:这里为两个词,“政”指治国措施,“治”是治理今义: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4.词类活用(1)使王.天下 (名词作动词,统治)(2)号.之曰有巢氏 (名词作动词,称呼,叫作)(3)民多疾病.. (名词作动词,生疾病,有疾病)(4)天下大水.. (名词作动词,发洪水)(5)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赞美)(6)不法.常可 (名词作动词,效法) 5.文言句式(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一郑人有且买履者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课堂小结:
1.《郑人买履》的故事情节:学生需要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包括郑人的目的、郑人的犹豫、商人的狡猾以及最终的结局。
2.人物形象分析:学生需要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郑人和商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故事主题分析: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并阐述故事的主题思想,包括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对人性的揭示。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郑人买履》的故事情节,掌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通过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的艺术风格。
(2)分析《郑人买履》的故事主题,认识先秦诸子的思想。学生需要通过课文阅读和资料查询,深入分析故事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主题思想,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特点。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郑人买履》的故事背景和作者韩非子,然后逐段讲解故事情节,重点分析故事中郑人的行为和心理,以及故事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如郑人的犹豫、商人的狡猾等,并提问学生对这些细节的理解和看法。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讨论,如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社会现象等。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问他们对于故事中的道德问题、社会问题有何看法。
例题4:请结合韩非子的思想,分析《郑人买履》的故事背景。
答案:《郑人买履》的故事背景与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相契合。韩非子主张法治和权谋策略,而故事中的商人正是利用了郑人的犹豫不决,让他买下了并不满意的鞋子。这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与韩非子对于人性的看法相呼应。
《郑人有且买履者》(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郑人有且买履者》(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疏通了《郑人有且买履者》的文意,掌握了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且熟读了课文,这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欣赏本文奠定了基础。
《郑人有且买履者》是一篇说理性散文,那么,请问它主要运用什么方式来说理的呢?对了,是运用寓言。
韩非子运用这些寓言说明了怎样的道理?他与别人的寓言有什么不同?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主要以本文为依托,对此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
(板书:《韩非子》寓言探究)二、文本探究1.请问:什么叫寓言?明确: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
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
2.韩非子运用寓言来说理,是其散文的最大闪光点,著名学者公木先生在其著作《先秦寓言概论》中说《韩非子》中有寓言340则,位居诸子寓言之首,可以说《韩非子》集寓言之大成。
现在让我们走进文本,请快速浏览课文,看本文一共运用了哪些寓言,它们的寓意分别是什么?明确:一共运用了九则寓言,寓意分别是:守株待兔——讽刺以先王之道治当时之民;卜妻为裤——讽刺盲目效法先王的愚昧;郢书燕说——批评当今学者曲解古人之意;郑人买履——讽刺不适国事而谋先王的荒唐;乐羊食子、西巴释麑——说明“巧诈不如拙诚”的道理;卫人嫁子——讽刺不顾廉耻、不择手段追逐财利却自以为聪明的贪官污吏;郑公伐胡、智子疑邻——说明明白事理不难,但正确处理困难。
(展示PPT2)3.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文中的寓言是他阐明思想的一个平台。
那么,我们大家讨论一下本文的寓言体现了韩非子的什么思想,又具有怎样的进步性。
明确:从本文可以看出,韩非子反对儒家的“法先王”,认为与其用渺茫模糊的先王之道来治理当今的社会,不如依据当今社会的实际,采取适当的治理理论和方法。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七单元一_郑人有且买履者_教案1

教学难点
1、文言语法现象。 2、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和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Flash短篇《守株待兔》,幽默的动画使多数学生笑了。教师就势提问:这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也是一则寓言。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或它的寓意是什么?
③宋人有耕田者。
有个耕田的宋人。(定语后置)
三、解读文章结构内容。
1、 问:找出文中共有几处“为……笑”?分别是什么?
析:共有四处,分别是:必为鲧、禹笑矣,必为汤、武笑矣,必为新圣笑矣,身为宋国笑。
2、 问:大家互相交换一下意见,讨论他们为什么会被耻笑呢?
析:学生讨论,合作解决。(联系本文结论和当今社会现实来答,均可)
用寓言论证是一种生动的论证法方,它属于喻证法的一种。喻证法(本文论点之后的文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论点。比喻论证重在相比,暗其本体和喻体的关系。
师追问:守株待兔就是本体,它比喻了什么呢?是开头所说的比喻不劳而获的人吗?
生:比喻残暴的统治者
师:如果改编成那个在田里劳作的人整天坐在树桩下杀兔子,就可以说它是比喻残暴统治者了。联系论点部分,想想韩非子到底为什么创作了守株待兔的寓言呢?
3、 问:文章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析:举例论证,假设论证,比喻论证。
文章一开始就运用举例论证法,列举出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事实,肯定了古出效法先王的可笑结果,从而得出本文的主旨。
最后,又运用比喻论证法,运用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来进一步论证主旨。
生答:比喻一类不劳而获的人。他们不愿老实工作,想侥幸得到收获。
师补充:这是我们现在对这个寓言的最普遍理解,但是原著中,作者写这个寓言并不是想说明这点。那真实的《韩非子》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近韩非子,让我们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郑人有且买履者》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人有且买履者》。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以及《韩非子》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先秦诸子的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2)培养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郑人有且买履者》。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2)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韩非子》及《郑人有且买履者》的背景。
(2)提问: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郑人有且买履者》,理解文章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对比先秦诸子的其他篇章,探讨其思想异同。
4. 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及其意义。
5. 练习巩固:(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诚信问题。
(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郑人有且买履者》。
2. 总结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以及《韩非子》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1. 回顾《郑人有且买履者》的内容,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
2. 学习先秦诸子的其他篇章,如《孟子》的《告子下》、《庄子》的《逍遥游》等。
3. 分析先秦诸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文言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如:说;因为、暴乱、政治;悦、王、疾病、美、法。
2、能力目标
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胜、臭、今、修、因、走、触、耒、冀、为;学习古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加设法、喻证法。
3、情感目标:
理解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思考和把握韩非子的思想观点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重点
1、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2、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结合作者生平,了解其创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
文言语法现象;
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
四、教学方法
诵读、串讲、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先秦“四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导入练习: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处理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二、韩非生平及其主要思想
1、韩非生平简介(自读单元提示。
视情补充)
2、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
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
治才能巩固。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
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始皇统一
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这位历史上第
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曾经在思想上深受韩非子的影
响。
三、检查预习(第一则)情况
齐读课文,注意容易误读的字词:
不胜shēng 果蓏蚌蛤luǒbàng gé
腥臊恶臭sào èxiù(词“臭”为词义缩小)
钻燧取火zuān suì耒lěi
决渎dú(课文下的注释dòu有误。
解释为“大川”应
读dú;解释为“洞”,同“窦”才读dòu)
四、研习课文
1、内容串讲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兴起),构木为巢以避群(代禽兽虫蛇)害,而民悦之,使王(作动词,称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luǒ,瓜果)蚌蛤(gé,蛤蜊,)腥臊恶臭(xiù,恶臭,难闻的气味)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钻燧取火,即钻木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疏浚河道)。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若或)有构木钻燧于夏后(帝后)氏之世(夏后氏之世,夏朝)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褒扬)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新圣,作者观念中能实行法治的统治者)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指望)修古(远古),不法(效法)常可(永远适宜的方法),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二句谓研究当世的实际情况,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树根),兔走触(撞上)株,折(断)颈而死,因释(放下)其耒(农具)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2、重要文言词句提示
重要实词:
①、而民悦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这里意思是喜欢、拥戴)
②、使王天下(名作动,统治、做王)
③、民多疾病(名作动,生病)
④、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假设,如果)
⑤、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赞美)
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名词作动词,效法。
动词作名词,适用的原则)
⑦、因释其耒而守株(因:于是,就)
重要虚词:
①、必为鲧禹笑矣(被)②、因为之备(替)
古今异义词:
①、桀、纣暴乱(暴力昏乱)
②、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治国措施治理)
重要的文言特殊句式:
①、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
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状语后置)
②、必为鲧、禹笑矣/必为汤、武笑矣/必为新圣笑矣/身为宋国笑
(被动句)
③、宋人有耕田者。
(定语后置句)
3、参考译文
较早的古代,人民稀少而禽兽众多,人民敌不过禽兽虫蛇。
有一位圣人产生了,他教人们架木头做成鸟巢一样的住所,来躲避禽兽虫蛇的种种
危害,因而百姓顺服他,让他统治天下,称之为有巢氏。
百姓生吃野生的
瓜果以及蚌蛤等水产,其中有的东西发出腥臭、令人不堪忍受的气味,而
且伤害肠胃,百姓经常生病。
有一位圣人产生了,他教人们用钻擦木燧的
办法生火,来消除瓜果蚌蛤等东西的腥臭,因而百姓顺服他,让他统治天
下,称之为燧人氏。
较晚的古代,天下洪水泛滥,因而鲧和禹去疏通河道。
最近的古代,
夏桀、殷纣残暴昏乱,因而商汤出兵讨伐夏桀,周武王出兵讨伐殷纣。
假如有人在夏王朝统治的时代搭木头做成鸟窝一样的巢穴来居住,或
者通过钻擦木燧来生火,一定会被鲧、禹笑话;假如有人在商朝、周朝还
整天去疏通河道,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笑话。
既然如此,那么假如有人在当今这个时代还赞美尧、舜、商汤、周武
王、大禹治理天下的措施,一定会被新时代的圣人笑话。
因此圣人不希望
照搬古代那一套,不墨守成规,研究当世的事情,从而给它准备相应的措
施。
宋国有一个翻土的人,田里有一个树桩子,一只兔子奔跑着撞在树桩
子上,结果折断脖子死了。
这个宋国人于是放下翻土的农具,而守候在那
树桩子旁边,希望再得到兔子。
兔子自然不可能再得到,而他自己却被宋
国人耻笑。
现在想拿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措施来治理当代的民众,都是守
株待兔之类的笑话。
4、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共有几处“为……笑”?分别是什么?
析:共有四处,分别是:必为鲧、禹笑矣,必为汤、武笑矣,必为新
圣笑矣,身为宋国笑。
(2)、他们为什么会被耻笑呢?
析:学生讨论,合作解决。
照搬古代那一套,墨守成规,拿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措施来治理当代
的民众,而不研究当世的事情,从而给它准备相应的措施。
(可联系本文结论和当今社会现实来答)
(3)、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对“法先王”,其精
神实质是什么?
析:治理天下,不应泥古不化,而应研究现时的社会实际情况,一切
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措施。
(4)、如果说守株待兔是本体,它比喻了什么?是开头所说的比喻不劳而获的人吗?
析:讽刺那些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人。
升华主题、学以致用
韩非子的这一主张让我们受到了什么启发?(或:韩非子的这一主张在
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可谈照搬苏联经验的失误,改革开放等等)
五、小结
历史总是发展变化的。
韩非子认为,与其用渺茫广远的先王之道来治
理当今社会,不如根据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寻找新
的措施
韩非子是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实际,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
六、作业
1、整理字词;
2、熟读课文。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
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
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
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附、板书:
文章结构
举上古:构木钻燧法于夏后氏之世为鲧、禹
笑假
例中古:决渎法于殷、周之世为汤、
武笑设
子近古:征伐暴乱美于当今之世为新
圣笑法
结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寓言:耕田的宋人守株待兔,为宋国笑本体(比喻法)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为历史笑。
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