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报告

二.大学生崇拜的偶像呈现多元化
• 如娱乐明星
体育明星
商业巨头
网红等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 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 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三.调查目的
•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状况,深入剖析当前大学生的 心理状况与心理需求,为正确引导与教育大学生建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了解大学生的健 康成长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我们小组深思熟虑选择了此课题,通过随机发放问卷调查及 随机访谈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消费取向,人生观 及价值观等进行调查
四.调查花絮
• 小组正在讨论交流
五.采访花絮
• 现场采访
七.调查情况
1.调查期间,我们在各个年级的Q群随机发放调查问卷,总共有134人参与此次调查(大一28人, 大二96人,大三8人,大四2人) •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2. 同学们选择偶像的条件中,有人格魅力的占83.58%,才华横溢和有个性气质的都占了64.18%, 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占了40.3%,阅历丰富的占34.33%,其他占23.88%
九.调查结论
• 1.偶像之所以成为偶像是因为他们一定有让我们所钦佩的地方, 因此要将偶像多与自我审视相结合,多多学习偶像的优点不断鼓 励并充实自己是非常必要的。。 • 2.应树立正确的偶像观,找到偶像更良好的作用,例如,参照偶 像的奋斗历程,激励自我学好专业技能,正确客观的缩小自身与 偶像优点的差距等。 • 3.应该广泛关注不同行业名人的优点,关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所 具备的专业技能,以此完善自我,促进自身全面的发展。 • 4.总之,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喜欢的偶像给自己一个前进动力, 朝着一个目标,迈向成功的自己,这才是我们崇拜偶像的重要目 的!

《2024年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及引导研究》范文

《2024年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及引导研究》范文

《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及引导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偶像崇拜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普遍。

这种现象不仅仅关乎个体的喜好,更是大学生心理成长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反映。

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现象、成因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心态。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分析1. 现象概述大学生偶像崇拜是指大学生群体对某些公众人物产生强烈的崇拜和模仿心理,进而产生一定的情感投入和追求行为。

这些偶像可能是娱乐明星、体育健将、社会名流等,他们的言行举止、成就和风格都成为大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2. 现象成因(1)社会文化因素: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偶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吸引着大学生。

此外,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普及也使得偶像的形象更加鲜活和可接近。

(2)心理需求: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渴望认同和归属感。

偶像崇拜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价值引导。

(3)榜样效应:偶像的成功经历和优秀品质成为大学生的榜样,激励他们追求梦想和自我实现。

3. 现象影响(1)积极影响:偶像崇拜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同时,偶像的正面形象也能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2)消极影响:过度崇拜可能导致大学生忽视现实生活和学业,过度追求外在形象和物质享受,甚至产生盲目的模仿行为。

三、引导策略研究1. 增强理性认知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理性看待偶像崇拜现象,明确偶像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能替代现实生活和个人的成长发展。

2. 培养多元化兴趣鼓励大学生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拓宽视野,关注社会、文化和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以减少对单一偶像的过度依赖。

3. 强化价值观引导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4. 家长和教师的榜样作用家长和教师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榜样。

偶像崇拜调查报告(二)

偶像崇拜调查报告(二)

偶像崇拜调查报告(二)引言概述:偶像崇拜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参与其中。

本报告旨在进一步调查和分析偶像崇拜的背后原因和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正文:一、社交媒体的影响1. 社交媒体的普及促使偶像崇拜的扩大2. 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满足粉丝需求的渠道3. 网络偶像的出现改变了偶像崇拜的形式4. 社交媒体上偶像崇拜的负面影响5. 政府和学校应加强对社交媒体上偶像崇拜的引导和教育二、心理需求的满足1. 偶像崇拜能够满足个体对认同的需求2. 偶像崇拜提供了一种憧憬和追求的对象3. 对偶像的崇拜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积极的情绪和激励4. 幻想与现实的落差对偶像崇拜的影响5. 培养个体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途径三、偶像崇拜的社会影响1. 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2. 偶像崇拜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影响3. 社会对偶像崇拜现象的态度与看法4. 偶像崇拜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影响5. 提倡健康、理性与理性的崇拜观念的重要性四、媒体的角色和责任1. 媒体在引导偶像崇拜中的作用与影响2. 媒体对偶像行为的报道和暴露问题3. 媒体应当承担起教育和引导的责任4. 培养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5. 媒体与公众共同努力推动偶像崇拜的健康发展五、可行的解决方案1. 提倡健康、理性和平衡的偶像崇拜观念2. 加强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管理与监管3. 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和艺术教育4. 学校和社会组织共同进行相关教育和引导5. 鼓励个体独立思考和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总结:偶像崇拜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与社交媒体的普及、个体心理需求、偶像崇拜的社会影响以及媒体的角色有着密切的关联。

为了推动偶像崇拜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提倡健康、理性和平衡的偶像崇拜观念,加强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管理与监管,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和艺术教育,并鼓励个体独立思考和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

只有这样,偶像崇拜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积极力量。

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报告当代大学生崇拜偶像的调查研究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实践时间:当代大学生崇拜偶像的调查研究【摘要】:偶像崇拜一直是当今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如今的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方向也越来越多,包括各个行业,涉及多方面的人物。

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最为敏感的群体,大学生把明星等社会上的风云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有的甚至到了狂热、执着和迷恋的程度,常常导致某些偏激事件和消极后果,引起家长、老师、社会的忧虑。

因此,认真研究当前大学生中的偶像崇拜,了解更多大学生对偶像的看法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世界,为大学生的未来规划出一条发展道路。

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寄托偶像崇拜现象特征负面效应引导一、调查的主要发现(1)目前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偶像,作为一种认知和情感的符号,在大学生中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

把某些特定人物作为偶像来崇拜的现象,即为“偶像崇拜”。

根据相关调查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偶像崇拜现象相当普遍,有偶像的大学生人数明显高于无偶像的人数,且偶像种类呈现多元化特点,但歌星影星是其崇拜的主流。

此外,商界名人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对象的新热点。

一些社会公认的优秀著名人士已被许多大学生作为其崇拜的对象。

同时发现,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存在性别、年龄、城乡等差异性特征。

很多人认为,当代大学生在偶像崇拜中大都倾向于把歌星影星等作为崇拜对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英雄崇拜观历史演变方面的原因,也有当代社会、文化环境,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

(2)大学生崇拜偶像的实质及特征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实质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 体现大学生的一种理想、追求和他们的价值取向。

偶像崇拜具有如下五种主要特征:1、阶段性: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是随着自身的认识提高而发展变化的,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深刻融合和高度统一, 是在大学生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产生, 在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展的。

大学生追星调查报告(二)

大学生追星调查报告(二)

大学生追星调查报告(二)引言:大学生追星热潮在当今社会越来越盛行,对于大学生而言,偶像明星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追星的现象及原因,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大学生追星的各个方面,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动因和影响。

概述:本报告基于对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追星的原因、行为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

通过这项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追星行为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化和日益增长的趋势。

同时,追星现象也对大学生的学习、职业规划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正文:一、追星行为的原因1.明星形象的吸引力:大学生追星行为往往源于对明星个人魅力和形象的迷恋。

2.情感共鸣的需要:追星可以满足大学生对于情感寄托和认同感的需求。

3.社交媒体的引导:追星行为在社交媒体的宣传和推广下得以加强和扩大。

二、追星行为的模式1.收集和分享明星信息:通过社交媒体和线下聚会等方式,大学生们积极收集和分享与明星相关的信息。

2.参与线上活动:大学生通过参与明星的线上活动,与其他追星者互动交流,增加了彼此之间的社交互动。

3.参与现场活动:大学生参与明星的现场演出和见面会等活动,享受与明星近距离接触的乐趣。

三、追星行为的影响因素1.社交认同压力:大学生在追星行为中受到同伴和社交圈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定的社交认同压力。

2.学业压力的分散:追星行为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学业规划存在一定的分散影响。

3.消费观念的改变:部分大学生在追星过程中会产生较高的消费行为,对个人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追星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1.情感满足与情绪调节:追星行为能够让大学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并有效地帮助他们调节情绪。

2.社交关系的建立和拓展:追星行为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拓展社交关系,增加与同伴间的互动。

3.个人形象塑造:大学生追星行为可以通过与明星的关联来实现自身形象的建构和展示。

五、总结:大学生追星热潮在当下社会呈现出多样化和日益增长的趋势。

毛概大学生偶像崇拜调查报告

毛概大学生偶像崇拜调查报告

大学生偶像崇拜调查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多媒体时代的高速发展,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

大学生自我把握能力和分辨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被明星表面的风光所吸引,这时候家长和学校,甚至社会,有必要对大学生的追星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

对此,小组成员以惠州学院为中心,调查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并根据调查结果反映当代大学生的偶像崇拜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偶像崇拜问题;学业;偶像崇拜影响;时尚前言:1.1 调查时间 2020-12-51.2 调查地点中国某某大学1.3调查问卷参加者中国某某大学大学生1.4调查背景时代的前进,各种类型的偶像以更加绚丽多彩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

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要比中小学生要自由,对此,大学生选择或不选择偶像的自由就更加依据个人的思维方式与生活追求。

曾几何时,,把明星作为自己的偶像;追星族们对于其心中偶像的崇拜极度喜爱、热情,有的甚至到了狂热、执着和迷恋的程度,常常导致某些偏激事件和消极后果,引起家长、老师、社会的忧虑。

调查与分析:1系列活动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研究小组成员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进行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研究,了解当代中国偶像崇拜的现象与本质,此外,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不久前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进行了专题调查,涉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西安、昆明等地的12所大学、21所中学的2710名学生。

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5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其中初中生的比例达49.3%。

在这些学生中,崇拜外国和港台“明星”的人占60%。

崇拜的偶像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

对值得崇拜的“明星”要具备的条件,被调查者的选择是:人格魅力、个性和气质、才华横溢、对社会有重大贡献、漂亮、英俊等。

1.1 大学生偶像研究与主要特征1.自我确认的需要。

在青春期的大学生需要比较稳定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我的个人角色,个人特色。

偶像崇拜社会实践报告

偶像崇拜社会实践报告

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偶像崇拜现象愈发普遍,青少年群体尤为明显。

偶像不仅代表着时尚、潮流,更成为年轻人追求梦想、自我认同的重要符号。

为了深入了解偶像崇拜现象,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分析偶像崇拜的成因、影响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二、活动背景与目的1. 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媒体技术的发展,偶像崇拜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显著。

我国青少年群体对偶像的崇拜程度也日益加深,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消费观和人生观。

因此,有必要对偶像崇拜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指导。

2. 活动目的(1)了解偶像崇拜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遍程度及其成因;(2)分析偶像崇拜对青少年价值观、消费观和人生观的影响;(3)探讨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偶像,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三、活动内容与方法1. 活动内容(1)实地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普遍程度、偶像类型、崇拜原因等;(2)文献研究:查阅相关书籍、论文,了解国内外学者对偶像崇拜现象的研究成果;(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偶像崇拜案例,分析其影响及原因。

2. 活动方法(1)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对青少年进行随机抽样调查;(2)访谈:邀请青少年、家长、教师等不同群体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偶像崇拜现象的看法;(3)文献研究:查阅相关书籍、论文,进行归纳总结。

四、活动结果与分析1. 结果(1)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普遍存在,崇拜对象包括明星、网红、企业家等;(2)崇拜原因多样,包括追求时尚、认同感、情感寄托等;(3)偶像崇拜对青少年价值观、消费观和人生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分析(1)偶像崇拜现象的成因①社会环境:互联网、媒体等渠道的普及,使得偶像信息传播迅速,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偶像;②心理需求: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寻找自我认同,偶像成为他们追求梦想、自我实现的象征;③家庭因素: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盲目崇拜偶像。

大学生偶像崇拜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大学生偶像崇拜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报告名称大学生偶像崇拜问题调查分析报告大学生偶像崇拜问题调查分析报告-----------XX师X大学摘要:偶像崇拜一直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价值观的体现。

而今,大学生的偶像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明星、商业人士、作家诗人、父母亲人等。

偶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学生的生活,然而偶像也有两面性,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最敏感的群,偶像崇拜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状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多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世界,为大学生的未来规划出更好的道路,更加利于他们的发展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大学生偶像崇拜人生观价值观一、大学生日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的背景一最具活力最为敏感的群体,偶像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古代人们对所谓妖魔鬼怪的信仰到近代对、周恩来伟人的崇拜再到现如今对各类体育明星、电影明星的青睐,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状态也在发生改变。

虽说偶像可以激励人上进,可是也有令人担忧的方面。

偶像崇拜在高校内普遍存在,因此通过了解当前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从而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需求,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为正确引导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良好基础。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人才,他们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偶像崇拜在高校广泛存在,且因偶像崇拜有利有弊,因此及时了解并掌握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动态,审看他们偶像崇拜的担忧和评价,审视我们的教育和引导方法,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套餐,推进我国中学生阶段的人生辅导和素质教育应作为我们的最终目标。

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当前大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他们的偶像崇拜会呈现什么特点?他们为什么会产生偶像崇拜?偶像崇拜对他们有什么影响?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状况可以深入剖析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心理需求,为正确引导与教育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崇拜偶像的调查研究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实践时间:当代大学生崇拜偶像的调查研究【摘要】:偶像崇拜一直是当今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如今的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方向也越来越多,包括各个行业,涉及多方面的人物。

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最为敏感的群体,大学生把明星等社会上的风云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有的甚至到了狂热、执着和迷恋的程度,常常导致某些偏激事件和消极后果,引起家长、老师、社会的忧虑。

因此,认真研究当前大学生中的偶像崇拜,了解更多大学生对偶像的看法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世界,为大学生的未来规划出一条发展道路。

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寄托偶像崇拜现象特征负面效应引导一、调查的主要发现(1)目前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偶像,作为一种认知和情感的符号,在大学生中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

把某些特定人物作为偶像来崇拜的现象,即为“偶像崇拜”。

根据相关调查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偶像崇拜现象相当普遍,有偶像的大学生人数明显高于无偶像的人数,且偶像种类呈现多元化特点,但歌星影星是其崇拜的主流。

此外,商界名人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对象的新热点。

一些社会公认的优秀著名人士已被许多大学生作为其崇拜的对象。

同时发现,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存在性别、年龄、城乡等差异性特征。

很多人认为,当代大学生在偶像崇拜中大都倾向于把歌星影星等作为崇拜对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英雄崇拜观历史演变方面的原因,也有当代社会、文化环境,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

(2)大学生崇拜偶像的实质及特征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实质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 体现大学生的一种理想、追求和他们的价值取向。

偶像崇拜具有如下五种主要特征:1、阶段性: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是随着自身的认识提高而发展变化的, 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深刻融合和高度统一, 是在大学生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产生, 在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展的。

一般来说, 大学生的偶像崇拜都要经历由儿童时期的依恋父母和老师,最后到青年时期的依恋以社会成功人士为核心的榜样人物这样三个发展阶段。

2、选择性:大学生偶像崇拜不是一种被动的个体行为, 而是大学生主体的一种对崇拜对象、崇拜方式等自觉的社会性选择, 充分反映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及其价值取向, 体现了青少年不同的个性特征。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取向不同, 他们所选择的崇拜对象及崇拜方式也不同。

3、时代性:由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观念和意识不同, 因而与其相同时期的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心理、对象以及特征体现也明显不同。

4、群体性: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是一种潮流, 无论什么时期, 无论什么对象, 他们都表现在一组或一群人身上, 而非个体或少数人的现象。

这种崇拜现象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群体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并非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或某几个人所反映出的个别现象。

5、多样性:大学生的偶像崇拜从心理到对象都不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 社会的多元化、爱好的多样性导致人们选择的多样化。

流行的浪潮不断翻新, 从而促进了偶像人物的千变万化和千姿百态,二、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消极效应偶像崇拜在心理可塑性最大的青年时期,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偶像的成功因素能为崇拜偶像的大学生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偶像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调整崇拜者的意志和行为,丰富和充实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

但是,过度的偶像崇拜就会带来相当恶劣的消极效应。

(1)盲目性盲目性就是崇拜者在没有本质上弄清崇拜内容和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非理性选择。

大学生如果陷入盲目崇拜,崇拜的结果不但会与其本来愿望相反,而且会加剧自身所处的不利状态。

部分大学生确信其偶像是完美的、没有任何缺点的,或者虽然看到偶像有不足之处却情绪化的拒绝接受现实,甚至把偶像的某些缺点和错误也不加分析的认同和效仿。

(2)狂热性狂热性是指将崇拜心理推向极端,导致一种极度的狂热,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的一种负向效应。

而且,狂热性会带来理智的下降,不顾崇拜心理的限度,把本来合理和适度的崇拜内容推向其反面,变成消极的崇拜。

如,当前一些大学生中出现的“上网热”、“考研热”等狂热的崇拜现象,就是表现出来的一种缺乏科学分析和不能冷静地调控情感的狂热崇拜心理。

还有部分学生沉湎于对某些或某个偶像热烈的梦幻和疯狂的追逐之中,在这种自我迷茫状态下,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现象(1)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原因1、内心需求和精神寄托:有些学生将偶像看成一种精神动力,带来成长的快乐,促进自我健康发展。

当然,若把握不当,也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这样一部分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到了爱屋及乌的程度。

甚至自己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等都一味地模仿明星们。

喜欢幻想,他们通过模仿明星的各种行为,将自己想象成明星的样子,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

这也是大学生自居作用的结果。

2、从众心理:大学生非常喜欢相互比较,在“追星族”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他们将偶像崇拜看成一种时尚。

如果哪位同学没有参加这些活动,一方面害怕自己被其他同学视为落伍,观念保守,不够时尚;另一方面也可能被同学所排斥,因为不追星的同学和追星的同学之间的共同语言减少,从心理上缺少了归属感,游离于同学之外的滋味很不好受,于是他们就有意无意地跟随其他同学去追星。

总的来讲,适度的偶像崇拜是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与成熟,大多数成年人都有类似的追星的经历。

作为老师或家长,试图完全阻止大学生的追星行动是不现实的。

但也不能不闻不问,必须予以正确的引导,进行适度、适时、适当的偶像心理定位。

社会媒体也应该努力为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向上的可崇拜的“偶像”。

(2)尊重大学生的偶像崇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在最初阶段,崇拜大自然;人在少年时代,崇拜英雄,这是人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大学生在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对自己该做什么样的人有了丰富的想象,他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印证自己的想象,需要找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作为参照物来仿效,偶像就应需产生了。

因此,我们应承认偶像崇拜是大学生成长中的一种正常表现。

尽管大学生偶像崇拜常常背离一些教育者的良好期望,但我们仍然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时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在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混乱现象。

正如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的“心理社会合理延缓期”现象一样,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阶段需要有时间去梳理、整合所有的混乱与矛盾。

在此期间,出现一些不如人意的现象是他们心理社会适应性的表现。

成人对这些行为过于忧虑、责备和压制都不利于他们“迷途知返”,而要以尊重、理解、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借助时间来整合自己、发展自我。

同样,对待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我们也应持尊重的态度。

(3)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正确选择崇拜的偶像人们所崇拜的偶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如何正确地看待偶像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如果选择正确,这位偶像便对他的一生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反之,不好的偶像则会伤人神气、误人志向、毁人前程。

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成熟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对涉及自我的认识问题更关心,他们强烈期望能摆脱依赖性和幼稚性,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更希望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

他们常常把这种迫切性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关注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对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现象非常敏感。

他们常常自觉参照社会上流行人物或媒介中宣传的名人、伟人、偶像等的品质,力图将他们的品质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品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不论这个偶像是否对其有帮助作用,都有可能被其“照单全收”。

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处世态度、生活追求、价值观念都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

为了突出这种不同,证明自己的独立,他们常常有意识的做一些长辈或社会所不期望的事情。

因而他们在选择偶像时也愿意选择一些并非父母和教师眼里理想的偶像,但却更能接近于他们心理需要和年龄个性等特点的人物,如青春、活力四射、随心所欲、很快成名的影视歌星及体育明星,而对父辈们大加赞赏的、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军人、老师、伟人、名人、英雄、科学家的偶像崇拜就少了。

因此,特别需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理性的思维,正确地选择自己崇拜的偶像。

父母与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偶像评判的角色,用多种声音、从多个角度分析、从不同层面冷静地评价各种偶像,给大学生提供理性思维的广大空间。

尽管偶像崇拜心理对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不一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定位、价值取向、审美观以及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偶像崇拜心理的形成原因很多。

教育界专家指出,传统的单向的传授方式不再适用于当代大学生,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重点在于引导,引导他们实现社会规范与个体需要的统一,因为个人的价值目标只有同社会发展方向和时代要求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

要引导好学生,教育者就要去寻求社会规范与学生个体需要的对话渠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首先要正视并尊重学生的心理世界和内在需要,触及学生思想和心理深处;同时还要讲求教育的科学和艺术,构建一个互动、对话的和谐教育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1、《中国教育报》 2005-3-19 第4版2、《现代崇拜心理学》刘烨西苑出版社 2003-04-273、《当代崇拜心理学》寒心中国纺织出版社4、K12教育论坛-青少年教育-偶像崇拜帖子 2008-5-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