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合集下载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一教学案:第四章 第一节 改善大气质量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一教学案:第四章 第一节 改善大气质量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大气污染物及酸雨[自读教材·夯基础]1.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及其危害(1)洁净的大气是由N 2、O 2、稀有气体、CO 2、少量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杂质等组成的混合物。

(2)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大气污染物 主要成分危害颗粒物 大气中液体、固体状颗粒物,又称飘尘 加重呼吸道疾病,其他有害气体转化的催化剂 硫的氧化物 SO 2、SO 3 酸雨 氮的氧化物 NO 、NO 2(NO x )光化学烟雾、酸雨 碳的氧化物 CO 降低血液的输氧力量碳氢化合物 CH 4、C 2H 6等温室效应 氟氯代烷CFCl 3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2.酸雨 (1)酸雨的概念:正常雨水的pH 约为5.6,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雨水中所导致。

酸雨的pH 小于5.6,是由人为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转化而成的。

(2)酸雨的形成原理: ①硫酸型:SO 2+H 2OH 2SO 3,2H 2SO 3+O 2=====催化剂2H 2SO 4。

②硝酸型:3NO 2+H 2O===2HNO 3+NO 。

(3)我国酸雨类型:我国的酸雨主要以硫酸型酸雨为主,这是由我国以煤炭为主要的能源结构造成的。

[跟随名师·解疑难](1)干燥清洁空气的组成几乎是不变的,而受污染空气的组成是可变的。

(2)呈酸性的雨水并不肯定是酸雨,缘由是CO 2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H 2CO 3而使正常雨水也呈酸性,只有pH<5.6的雨水才称为酸雨。

(3)酸雨的主要危害:①酸雨会使湖泊的水质变酸,导致水生生物死亡; ②酸雨浸渍土壤,会使土壤变得贫瘠; ③长期的酸雨侵蚀会造成森林大面积死亡;④酸雨会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石材类文物,以及电信电缆等的腐蚀。

[剖析典例·探技法][例1] 我国农业因患病酸雨而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15多亿元,为了有效地把握酸雨,目前国务院已批准了《酸雨把握区和二氧化硫把握区划分方案》等法规。

2019-2020学年化学高中人教版选修1检测:第四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大气污染的危害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化学高中人教版选修1检测:第四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大气污染的危害 Word版含解析

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第一课时大气污染的危害基础巩固1硫酸型“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B.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燃料C.汽车排出大量的尾气D.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解析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中燃煤产生的SO2最为主要;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答案B2以下非金属氧化物与其引起的环境问题及主要来源对应正确的是()解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导致酸雨,氮的氧化物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也会引起光化学烟雾,所以A、B、C均错误;CO易导致人体中毒,D正确。

答案D3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 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A.温室效应B.白色污染C.光化学烟雾D.水体富营养化答案A4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是:酸雨、臭氧空洞和温室效应。

(1)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向空气中排放了大量的。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D.硫化氢(2)臭氧层易被破坏的原因是。

A.臭氧氧化性强,不稳定B.臭氧还原性强,不稳定C.臭氧被紫外线破坏D.臭氧与氢气合成雨水(3)目前地球气温普遍上升是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A.CO2能放出能量,使大气层中空气的温度升高B.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CO2,CO2可促进光合作用C.CO2可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D.CO2可减少太阳光反射到宇宙中的红外线解析酸雨的主要成分是H2SO4和HNO3,我国酸雨中H2SO4含量更高。

酸雨的形成是大量燃烧含硫物质和大量排放汽车尾气所致。

2SO2+O2+2H2O2H2SO44NO+3O2+2H2O4HNO3氮氧化物、氟氯代烷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

温室效应是空气中的CO2等物质增多造成的。

CO2等温室气体可吸收地球表面发出的长波辐射,使热量留在大气中,从而使地球表面升温。

答案(1)A(2)A(3)D能力提升1(2017广州南沙区月考)高层大气中的臭氧层保护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其主要作用是()A.消毒B.漂白C.保温D.吸收紫外线答案D2据统计,世界上的古建筑在20世纪所遭受的腐蚀比过去几百年所遭受的腐蚀还要严重,这是因为()A.古建筑腐蚀是可逆过程,前几百年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近几十年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近几十年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酸雨,加速了古建筑腐蚀C.近几十年来参观的人数急剧增多,加速了古建筑腐蚀D.近几十年来温室效应加剧,加速了古建筑的风化解析古建筑的腐蚀主要是由于酸雨的形成。

鲁教版九年级第四单元《第四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PPT课件(方案一)

鲁教版九年级第四单元《第四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PPT课件(方案一)
第四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DAZIRANZHONGDEERYANGHUATAN
实验设计
SHIYANSHEJI
你能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比较 二氧化碳与空气的密度大小吗?
石蕊试液简介:
它是一种能变色的指示剂,遇 酸变红,遇碱变蓝,它的本色是 紫色。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成分的探究
猜想与假设:(1)未变→有二氧化碳 (2)改变→反应后生成碳酸 设计实验: (1)向该液体中滴入石蕊试液 (2)向蒸馏水中滴入石蕊试液 进行实验: 动手操作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水和二氧化碳 解释与结论: 仍然存在,同时又有碳酸生成,是碳 酸使石蕊变红
化学方程式
CO2+ H2O=H2CO3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生成碳酸
碳酸不稳定,容易 分解成二氧化碳和 水
H2CO3= H2O+ CO2 ↑
溶洞形成原理
CaCO3 +H2O+ CO2 =Ca(HCO3)2 Ca(HCO3)2= CaCO3↓ +H2O+ CO2 ↑
动植物的
溶解并生成石 灰石2
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原因,获得结论)
1、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入2~3滴石蕊试液,振荡,观察 现象; 2、向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滴加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3、继续对红色液体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向二氧化碳的 水溶液中滴入 石蕊试液 对红色溶液加 热 紫色石蕊试液 变成红色 红色石蕊试 液变成紫色
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主要措施
Hale Waihona Puke (1)增强大自然的自身调节能力。如大量植树 造林、禁止森林乱砍滥伐等。 (2)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如: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广使 用清洁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氢能源等。

环境工程第四章-化工废气控制习题

环境工程第四章-化工废气控制习题

第四章大气污染习题一、名词解释:1、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

2、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质。

3、空气过剩系数: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

4、集气罩:用以收集污染气体的装置。

5、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一类有机化合物的统称,在常温下他们的蒸发速率大,易挥发。

6、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氟氯碳、水蒸气等,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因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现象。

7、理论空气量:单位量燃料按燃烧反应方程式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成为理论空气量。

8、大气稳定度:指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

9、气体吸收:溶质从气相传递到液相的相际间传质过程。

10、气体吸附:是指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混合物中一种或数组分浓集与固体表面,从而与其他组分分离的过程。

11、气溶胶.: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颗粒、液体颗粒、或者固液混合体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

12、环境空气.:指人类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暴露于其中的室外空气。

13、空燃比: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要的空气质量。

14、能见度: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者辨认出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15、有效躯进速度:实际中常常根据除尘器结构形式和运行条件下测得除尘效率,带入德意希方程反算出相应的躯进速度。

16、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气温的现象。

17、烟气脱销:除通过改进燃烧技术控制NO X排放外,有些情况还要对冷却后的烟气进行处理,以降低NO X的排放量。

18、控制流速法:指在罩口前污染物扩散方向的任意点上均能使污染物随吸入空气流入并将其捕获所必须的最小吸气速度。

第四章 第三节 小专题 大智慧 二氧化碳及氧气穿膜层数的计算

第四章 第三节 小专题 大智慧  二氧化碳及氧气穿膜层数的计算
第四 章 第三 节
专题讲坛
小专 题
大智 慧
专题专练Leabharlann 二氧化碳及氧气穿膜层数的计算
1.植物细胞CO2、O2产生过程及场所
(1)CO2的产生和利用: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发生于细
胞质基质中)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基质中)均
可产生CO2;CO2利用发生于叶绿体基质中。 (2)O2的产生和利用:植物细胞只能在叶绿体类囊体膜 上,经光反应产生O2;O2的利用发生于线粒体内膜上。
2.O2和CO2跨膜层数的计算
(1)O2、CO2自产生场所扩散至同 一细胞(如图甲所示): ①O2: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一层膜) →叶绿体内外膜→线粒体内外膜,共计 图甲
5层膜、10层磷脂分子。
②CO2:线粒体双层膜→叶绿体双层膜,共计4层生物 膜,8层磷脂分子。
(2)O2、CO2自产生场所扩散至相邻 细胞(如图乙所示):
①O2: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一层膜)
→叶绿体双层膜→本细胞细胞膜→相邻 细胞细胞膜→相邻细胞线粒体双层膜, 共计7层生物膜,14层磷脂分子。
图乙
②CO2:线粒体内外膜→本细胞细胞膜→相邻细胞的
细胞膜→相邻细胞叶绿体双层膜,共计6层生物膜,12层磷
脂分子。
[特别提醒] (1)植物细胞在缺氧状态下,也可通过无氧呼吸,在细胞 质基质中产生CO2,此时计算跨膜层数时应去除线粒体双层 膜。 (2)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CO2,CO2只产自有氧呼吸 过程,即CO2只产生于线粒体中。 (3)一层细胞等于两层生物膜,如人体内O2由肺泡壁进入 毛细血管壁时共跨越两层细胞,四层生物膜之后才进入红细 胞。 (4)一层生物膜等于一个磷脂双分子层,也等于两层磷脂
分子。

第四章 陆地水与海洋 知识点纲要-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 )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章 陆地水与海洋 知识点纲要-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 )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单元陆地水与海洋第一节陆地水体简单相互关系一、相互联系的陆地水体陆地水:是指分布在陆地的各类水体的总称。

一般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和地下的水体。

地表水: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地下水: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下渗到地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成为地下水;还有少量地下水由空气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的。

陆地水体间的相关关系:是指陆地水体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流补给,河流的补给充分体现了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二、河流的补给:大部分河流的补给,来自流域的大气降水。

因降水形式、储水方式、水流路径的不同,通常把河流的补给类型分为:、、、、等。

总结:河流补给类型补给时间主要影响因素补给特点分布雨水补给雨季时间决定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年际变化)集中性不连续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世界上多数河流我国东部季风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积雪融化通常形成春汛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补给在春季水量变化比较和缓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东北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太阳辐射气温变化冰川储量补给在夏季水量变化较稳定冰川分布地区我国西北青藏地区湖泊水补给全年河流与湖泊的相对位置水位高低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水量较稳定较为普遍地下水补给全年地下水补给区降水量地下水与河流水相对位置水量较稳定与河流互补较为普遍补充说明:1.我国东部河流流量及其变化与流域内降水量及其变化关系十分密切,主要受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的年际变化影响。

2.黄河和松花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流域内雨季短(集中7、8月),降水量少,因而它们的流量小,夏汛短;松花江还存在因冬春季节降雪,春季融雪补给河流而出现春汛。

3.积雪从太阳辐射、大气和地面得到热量慢慢融化,连续不断地补给河流;由于气温和太阳辐射的日变化,积雪融化与融水补给也有日变化,大致上与气温的变化一致,比雨水补给的河流的水量变化来得平缓。

4.在陆地水体中,冰川以固态形式储存着大量的淡水。

第四章 二氧化碳 练习题

第四章  二氧化碳  练习题

第四章 二氧化碳 练习一 二氧化碳的性质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二氧化碳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C.二氧化碳可参加光合作用D.二氧化碳有剧毒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一种极难于水的气体B.二氧化碳能供给呼吸C.二氧化碳有毒D.通常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燃烧 3.关于CO 2组成的正确说法是( )A 、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B 、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C 、由碳和氧气组成D 、由碳原子和氧元素组成 4.下列微粒中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是( )A .碳原子和氧原子B .氧原子C .碳原子D .二氧化碳分子 5.区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三瓶无色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 A .测三瓶气体的密度B .闻三瓶气体的气味C .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D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瓶中 6. 下列有关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的方法错误的是( )A .观察气体颜色B .用澄清石灰水C .用带火星的木条D .用紫色石蕊试液7.“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A.先变蓝后变紫 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无色后变红 D.先变红后变紫 8.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A 实验的现象为 ,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

(2)B 实验的现象为 。

(3)C 实验的现象为 。

(4)D 实验只能证明2CO 的 性质。

9.请回忆你曾观察、学习过的一组实验。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分别按下图进行实验。

请根据图示进行思考并回答下表中的问题:第四章 二氧化碳练习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下列各图分别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收集、性质的化学实验,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2.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能完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是( )A .用①③制取氧气B .用②③制取二氧化碳C .用②④制取氧气D .用①⑤制取二氧化碳 3.下列是初中化学部分重要的实验或实验装置。

气象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复习重点

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大气概述1.大气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在气象学上的意义。

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同时,臭氧层的存在也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对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生存起了保护作用。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它的增多也会对提高植物光合效率产生一定影.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它能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空气和地面有增温效应。

水汽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参与大气温室效应形成,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影响云雨及各种降水,对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有着直接影响,最终影响到植物及农作物的产量。

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各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依据:世界气象组织根据大气温度和水汽的铅直分布、大气的扰动程度和电离现象等不同物理性质,把大气分为五层.特点:对流层是靠近地表的大气最底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到距地面约50~55km的高度,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极少。

中间层是从平流层顶到距地面85km左右的高度,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迅速降低,有空气的垂直运动,几乎没有臭氧存在。

热成层又称暖层,位于中间层顶至500km左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迅速升高,大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

散逸层是大气的最高层,又称外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很少变化.3.名词解释: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饱和差.饱和水汽压: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水汽达到此限度,空气就是饱和状态,这时的空气称饱和空气.饱和空气产生的水汽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它是温度的函数.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使空气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称为饱和差.它表示实际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4.饱和水汽压和相对湿度与温度有何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碳循环途径
光合 作用→有机 1、CO2→____ ____物→植物呼吸 _______ 作用 →CO2 光合 有机 2、CO2→___作用→ ___ 物→动物 _ __ 吸收→体内 氧化→CO2 光合 有机 3、CO2→____作用→ ____物→动植物尸体→ 微生物分解→CO2 有机 光合 4、CO2→___作用→ ____物→动植物残体→地下 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燃烧 →CO2
图为这张拍摄于2002年2月17日的卫星照片显示了一块估计重达50亿吨的冰 雪区域从南极大陆解体,分散成数以千计的冰山的情景。这是全球气候变暖 的一个惊人结果。尽管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早在4年前就预测到这块面 积为3250平方公里、200米厚的冰雪区域将解体,但是没有料到它会解体得 如此之快.
最明显的影响表现在农业方面。随着二氧 化碳浓度的增加,植物的气孔(气体和水 蒸气通过的细孔)只要张开得小一点即可 收入同样数量的二氧化碳,这样,植物由 于蒸发所损失的水份就减少了,结果是植 物会长得更大。农作物生长较快,就可能 较快地把土壤中的养分吸光,农家就不得 不购买更多的化肥。粮食的质量可能随着 二氧化碳的提高而下降,因为叶子的含碳 量可能增加,含氮量可能减少。在温室效 应中,害虫和病害较易蔓延,这就需要更 多的农药治理。
E
赤道 1500
政府曾多次向全世界发出紧急求救信
号,并曾经考虑在邻近的国家购买土
地,另建一个新的国家。但图瓦卢太 穷,拿不出钱来臵地,只有举国移民。两年来,已经有 3千多人移居到了 新西兰,剩下 还有九千多人等着搬迁。
二、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
感受什么是温室效应
取二只塑料杯,各装一半的清水,在一只杯上盖 一块玻璃片,把它们同时在太阳下晒1小时左右, 分别测量水温,进行比较。
2050年全球增温分布图
二氧化碳倍增引起的全球变暖的损失
国家和 地区 欧共体 美国 中国 全球
损失
(亿美元) 占GNP 比例(%)
720
670
190
2980
1.6
1.4
5.3
1.6
怎样防止 温室效应?
①控制矿物燃料的 燃烧,合理开发、 合理利用燃料,寻 找新能源如太阳能、 生物能、地热等以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 故 ②保护森林、保护植 被,禁止乱砍滥伐, 植树造林,利用森林 涵养水源,调节气温。 ③控制人口激增。
(三)影响因素 直接因素:作物群体大小与光合作用强度; 间接因素: 1.太阳辐射 2.云 3.风速 4.温度
(二) 二氧化碳浓度的年变化
1750年以来CO2变化曲线
大气CO2浓度变化实测曲线
第三节 二氧化碳对作物的影响
温室效应有什么利弊?我们可以采取 哪些措施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利: 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衡定,适
于动植物生存。
弊: 近百年来,由于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
因滥砍滥伐而急剧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 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 上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地球表面气温升高,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 化。现在温带的农业发达地区,由于气温升高,蒸发 加强,气候会变得干旱,农业区会退化成草原;干旱 区会变得更干旱,土地沙漠化,使农业减产。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什么被消耗的?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 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 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 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 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至相等。
碳循环
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 和石油等燃料,这对碳循环会带来怎 样的影响?
È Õ ± ¾
Î Ú ¿ Ë À ¼
Ó ¡ ¶ È
¼ Ó Ä Ã ´ ó
² ¨ À ¼
¸ þ È ø ¿ Ë
Ä Ï ² Ç 85
Ä « Î ÷ · ç 78
° Ä ´ ó À û 76
µ Á Ï Ð 1 1861 1278 684 576 312 217 155 149 144 101
图瓦卢面临“灭顶之灾”央视国际 2004年02月19日 11:06
第四章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本章重点
1.碳循环 2.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日变化及影响因素 3.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农作物的影响
引言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光合作用产物构成植物体95%的组成成分。近 年来,在高产田中的研究表明,无论氮磷钾、微 量元素、光、温、水等如何充足,碳的供应不足, 就会成为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障碍因素。此外,伴 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升高,温室效应 越来越明显。因此,研究在21世纪30年代以后农 作物怎样适应高浓度二氧化碳成为众多科学家最 抢手的热门领域之一。
第一节 碳循环
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 的碳可以是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在 大气中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 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完 成的。
CO2
自 然 界 中 碳 的 循 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O2 呼吸作用
呼吸 光合作用
CO2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水生植物
腐败生物
煤 石油和天然气
前几年,一部名为《未来水世界》的电影,向人们描述了一个地球被洪水淹 没的场面。 今天,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国图瓦卢真的就将面临这样的问
题。根据该国气象部门发出的警告,今明两天,由于新月的影响,该国 周围水域将出现罕见大潮,图瓦卢极有可能被海水吞没。 图瓦卢由9个 环形小珊瑚岛组成,海拔都在4.5米以下。最近几年,随着地球气温的上 升,海平面提高,它随时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2000年,图瓦卢就遭遇了一次 灭顶之灾。当时,该国的海平面上 升超过3米,大部分地区都被海水淹 没,低洼处的房屋全部没顶。图瓦卢
原来是一片温带草原,现在是这样……
《京都议定书》是人类有史以来通过控制自身行动以减少对气 候变化影响的第一个国际文件。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 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3次大会上,通过了 旨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协议,这个协议就是《京都议 定书》。文件规定,39个工业化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之间, 38个主要工业国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需在1990年 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削减8%, 日本和加拿大分别削减6%。其他缔约方也各有减排比例。根 据联合国的计划,《京都议定书》最迟应在2002年开始实施。 但该议定书需要包括所有发达国家在内的至少55个缔约方批准 才能生效,原因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 55%。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5%,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 总排放量的22%,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源,欧盟二氧 化碳排放量也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7。
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从而破 坏了碳在自然界的平衡,致使大气温 室效应增强,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并引起一系列的后果。
1950Ä ê ÄÄÄ ÷Ä ú ÄÄÄÄÄ· Ä× ÄÄ
2000 1500 Ò Ú ¶ Ö 1000 500 0
à À ¸ ú
Å ² Ã Ë
¶ í Â Þ Ë ¸
Ö Ð ¸ ú
假如把这个温室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地 球,那么玻璃是什么?
二氧化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 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 从而产生“温室效应”。
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自然原因:自然界的碳循环 人为原因:大量使用煤、石油等 燃料;大量砍伐森林
从 1950 年到 1985 年全球排放的二氧化 碳、氯氟烃、氮氧化物、甲烷等温室气 体增加了20倍。20世纪大气中温室气体 浓度呈指数增加,地球的温室效应被人 为增强,导致全球温度上升和相随而来 的海面上升。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人类生 存困境的第一号问题。
温室效应对地球所带来的后果
1、“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因而地球两极冰山和冰川开始融化,会使海 平面上升,最终可能会使沿海城市和农田被 淹没.
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从而造成生态平 衡铁破坏. 3、一些流行病发生和传播.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 2050年 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 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 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测量水温:__________杯水的温度较高.
解释原因:太阳光透过杯口的玻璃后,会使杯内的水
面温度升高,而杯内的水的反射却很少能 穿透玻璃,这就是温室原理.
盖有玻璃片的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 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致使气候变暖的效 应。 过去10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增加了 55ppM,地球气温升高0.6摄氏度!二氧化碳 排放量预计2000年将达260亿吨,是1860年 工革命开始时的50多倍。 臭氧层破坏 1984 年发现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以来,人类也越 来越多的受到紫外线的困扰。最近,北极上 空臭氧层也日益稀薄。
第二节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日变化及影响因素 (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日变化 变化规律:白天低、晚上高。
日出前,二氧化碳浓度为370 mg/kg;日出后, 明显下降,平均每小时降低8 mg/kg; 9:00 到17:00,二氧化碳浓度维持330 mg/kg左右; 后又继续增加,知道日出前达到最大值。
(二)农田中二氧化碳的日变化
1.作物收获后,积雪覆盖时,二氧化碳浓度 始终维持在320 mg/kg; 2.有作物覆盖的地面上,情况复杂:如在北京的农田 中,作物生长旺盛时,自上午10:00到下午16:00, 二氧化碳浓度均较低,常接200 mg/kg;夜间二氧化碳 浓度最高值可达329 mg/kg;白天二氧化碳不足,主要 依靠与上层大气之间乱流交换与土壤呼吸释放的二氧 化碳进行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