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的开辟教学反思
开辟航路教学反思

第5课《开辟新航路》教学反思历史组郭敏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
本次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竞赛的主题是“展技能、亮风采、强内功、促发展”,我在本次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导学案模式,努力做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下面我对本次公开课做如下反思:优点:本课思路比较清晰,从开辟新航路的背景、经过、影响三部分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并且能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
本课我旨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性,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搜集丰富的历史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出来,既有吸引力,又有强大的说服力。
而历史故事的讲述要把干巴巴的史实变成有情节、生动的历史,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开辟新航路背景的学习,我主要采取的是结合导学案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收到的效果还算可以。
关于经过的学习,通过情景再现,由四位同学扮演四位航海家,并模拟他们的航海路线,这一活动是整个课堂的高潮,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位。
课堂效果较好。
关于开辟新航路的影响,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的形式,通过学生的分析来得出结论。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总体上来说,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不足:1、课件上有的字太小,后面的学生看起来有些困难,以后要注意这些细节问题,在课件上尽量不使用大量的文字。
2、备课时,侧重备教学过程,而忽视备学生,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较少,所以在备课时,要多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要多涉及一些与课本相关的知识,尽量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3、学生在自学和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应适当给以指导。
既要避免老师代劳造成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同时要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给予指导,在学生回答不完善时给予补充。
4、自己的语言不够幽默风趣,不够简洁精炼,整堂课的趣味性一般,为了让学生能够心情轻松愉快的上完一节课,应该思考怎样让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变成一个个简单容易理解,让学生感兴趣的语言。
高中历史_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历史_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背景与理念《新航路的开辟》是岳麓版⾼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第七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迪亚⼠、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考考纲的要求是: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如何将课标与考纲,教学与考试融为⼀体,以构建学⽣主动乐学、优质⾼效、提升能⼒、适应⾼考和未来发展的有效课堂教学呢?基于我校“⾃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智慧课堂pad的运⽤,以⼩组合作探究为基础,做到“定⽬标、快节奏、⼤容量,讲练结合、当堂训练”,课前有预习、课后⽆作业,突出“知识当堂消化”的原则,切实减轻学⽣课外负担,把课外时间还给学⽣,把校外时间还给学⽣,让学⽣根据⾃⾝⽣涯规划有⽬标、有⽅向的发展⾃⼰的兴趣、爱好、特长。
教学资源分析1、学情分析⾼⼀学⽣的思想活跃,兴趣⼴泛,乐于表现,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已有较⼤提⾼的特点,学⽣总体对历史“先学后导,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与⾃主能⼒具有⼀定的基础。
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定的⼴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定的⾼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历史知识储备、抽象思维以及认知⽔平还⽐较⽋缺,需要⽼师的适时引导、点拨、归纳、总结。
2、教材分析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逐渐⾛向整体,是⼈类社会从农业⽂明向⼯业⽂明过度的分⽔岭。
同时,西欧国家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量的资⾦、原料和⼴阔的海外市场,为⼯业⾰命的出现提供了前提,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承上启下的作⽤。
基于上述的分析,确⽴本课的重点是: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认识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历史必然性;辩证分析新航路开辟进步性与灾难性并存的双重影响。
难点是:理解其建设性和破坏性并存的复杂影响,辩证、全⾯地评价其历史地位。
3、教学⽬标分析课程标准:概述迪亚⼠、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与反思

是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由迪亚士、 达伽玛、 哥伦布、 学生看图了解四条航 用,在合作交流中构建自 麦哲伦四条航线构成。教学中我将采用四步: 线; 己的认知体系;二、学习 第一步,史地结合,“左图右史”、 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 航海家的精神,进行情感 “索象于图,让学生了解四条航线。 能力; 渗透,拉近历史与现实的 第二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运用 FLASH 动 小组探究 距离,确立积极进取的人 态地图,动手画图。二、学生耳闻、目睹,动手操 生态度。 作,培养学生的隐性技能;三、以图说史,与小综
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的理解。为什么 15、16 世纪,新航路开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历史的必然?对于这些,学生理解有困难。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目的有二:一、历 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过去性,依据建构主义教 学理论, 通过美妙的音乐、 导入: 流动的画面,再造历史情 播放《哥伦布传》中的奥斯卡金曲 境,提供史实表象,缩短 《SAILING》,高潮时设置悬念,并用倒序方式导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 由于时空差距所造成的学 入新课。提出问题:面对生死未卜的艰难远行,是 题,独立完成。 生与史实之间的距离,走 什么驱使航海家冒险? 近历史、感受历史;二,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时 设置悬念,烘托气氛,培 养学史兴趣,激发起学生 探求知识的欲望。 预备采取三步: 第一步, 由学生编讲 《拉 蒙游记》第一章《不安分的 孩子》,抛出问题:“东方 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 ? “拉 这样设计的目的 蒙现状如何”?根据故事内 容出示材料,指导学生分析 是一、创设情景,将抽象 史料,教会学生分析方法, 的历史模块教学深入浅出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包括划定中心词、限定词、 的传授给学生;二、学生 新行路开辟的原因由四部分内容构成, 包括经 问答项,归纳要点,得出结 可初步了解材料解析题的 济根源、宗教根源、直接原因等。 论。 解题方法;三、培养学生 第二步,明确哪些是根 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养 本原因、直接原因。 成论从史出的习惯。 第三步,编讲故事《期 盼远航》,抛出问题“拉蒙 要远航,你会送哪些必备品 给他?”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 这一步应点到为止。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这样设计的目的
袁岂凡:《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及反思

袁岂凡:《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及反思【案例信息】案例名称:《新航路的开辟》授课教师:袁岂凡(北京十五中)【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的标题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各不相同,后经深思熟虑,选用了人们最熟悉、最有助于深化主题和记忆的表述:《新航路的开辟》。
特此说明,下文不做赘述。
回顾本课,总结起来有以下特点:第一,立意。
我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这个角度去讲新航路的开辟,通过讲述人类“世界”观的发展来引出新航路的开辟,将新航路的开辟水到渠成地理解成地理上的大发现,然后再基于地理上的大发现去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这种立意突破了传统思路、新颖独特。
第二个特点,也是我引以自豪的,是本课教学中从选材到观点,我极力做到了科学和严谨,还有严格遵从了“论从史出”的原则。
每一张图片都来自于专业的、严肃的网站——尤其是西方的、学科色彩很强的网站,而不是诸如百度、 google 等大众化的搜索引擎。
每一张图片在使用前都经过了大量而深入的考证。
考证其来源、含义、科学性、代表性、说服力。
文献方面,虽然不能直接引用英文原著,但我力所能及地做到了这样几个原则:第一,版本可靠;第二,内容上要有直接的说服力;第三,尽量用西方人的成果。
比如讲述哥伦布的航海活动时,这里选用了哥伦布的航海日记,因为这部史料具有最直接的说服力。
版本方面,本处选用的是现有译本中最好的译本。
在用《全球通史》和《新全球史》的时候,也是充分地考虑上述原则。
我的目的在于,首先要让这节课具有科学性,让学生在科学的轨道上去认识新航路的开辟。
第三个特点在于本课的教学大量运用了历史地图,而且有意识培养学生在学习世界史的过程中善于利用历史地图的习惯。
历史地图在世界史——尤其是古代史的教学中,使用率本来就很高。
不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发现,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运用能力和习惯并不强。
基于这种现状,我在世界史的教学中一直高度重视历史地图的运用。
所以本课的设计中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新航路的开辟背景、原因、路线和影响,掌握地理大发现的意义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室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新航路开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举世视野和开放心态,理解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路线和影响。
2. 教学难点:理解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以及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地图、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
2. 准备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和服装。
3. 准备小组讨论所需的资料和设备。
4. 制作教室互动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开场导入:起首,我们会播放一段关于举世贸易发展的小视频,引发学生对举世航路开辟的兴趣。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起首介绍当时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人们对黄金和白银的追求。
接着,我们将展示一些关键的历史文件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欧洲人要开辟新航路。
3. 教室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分享交流。
4. 讲述开辟新航路的主要路线:我们将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等人的航海路线,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是如何开辟新航路的。
同时,我们会介绍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5. 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影响:这部份内容将包括对欧洲的影响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航路的开辟如何改变了世界。
6. 教室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性和影响。
同时,我们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新航路开辟对摩登世界的影响。
7.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文章,包括他们的理解和看法。
8. 课后反思: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以及他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新航路的开辟背景、原因、路线和影响,掌握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和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新航路开辟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人类文明交流与融合的理解,培养全球视野和开放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路线和影响的分析。
2. 教学难点:理解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和世界各地联系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地图、图片和相关材料。
2. 制作教学视频,介绍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准备讨论。
4. 准备教学器材,如地图、幻灯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欧洲商业危机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引出新航路的开辟背景。
2. 讲授新航路的开辟背景:包括欧洲商业危机的背景、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对传统商路的阻碍、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等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如何促使欧洲人寻求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
3. 讲授迪亚士、哥伦布等航海家的探险历程:通过展示相关地图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等历史事件。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探险的意义和影响。
4.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通过讲述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环球航行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5. 讨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这些思想观念如何促进欧洲人对世界地理的认知和探索,进而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观念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反思

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教学:利用 PPT、视频等多媒体 资源,生动形象地展 示教学内容。
互动式教学:采用小 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形式,鼓励学生积极 参与,提高课堂互动 性。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 具体的案例,帮助学 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 进行实地考察、实验 操作等活动,将理论 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航海家的探险历程、开辟的原因和影响等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地图、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 论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反 馈和指导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互动情况 知识掌握度:了解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思维能力:评估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等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是否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课堂氛围和节奏把握
课堂氛围:通 过互动和小组 讨论,营造积 极的学习氛围
节奏把握:根 据学生的反馈 及时调整教学 节奏,确保学 生能够跟上课
堂节奏
课堂参与度: 鼓励学生积极 参与课堂讨论, 提高学生的学
习热情
课堂纪律:维 持良好的课堂 纪律,确保学 生能够集中注
意力听讲
05
学生反馈和评价
学生满意度调查
探讨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 发展的作用
教学目标设定
掌握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 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意义 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重点与难点解析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应对策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实际效果: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高中历史_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标要求与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1.概述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开辟新航路的史实;2.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二)课标分析“概述”两字表明要求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对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进行归纳和整理,包括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以及四位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认识”是对学生学习更深层次的要求,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形成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
本单元涉及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新航路开辟是工业文明的崛起的开篇,被史学家称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新航路开辟,将世界联系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推动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承上启下的作用。
2.知识结构:本节课共分为三个子目。
第一目是“东方的诱惑”,从多个角度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第二子目是“开辟新航路”,通过四位航海家的探索过程讲述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史实。
第三子目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多方面影响,从中也体现出来最重要的影响是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与影响。
2.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原因和条件)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渗透全球史观,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渗透文明史观,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的历史事件。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尤其是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让学生会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反思
反思一:新航路的开辟教学反思
今天,我给学生讲第五课《开辟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教学反思。
本课线索清晰,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新航路的影响。
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储备比较充实,如果按部就班的讲应该说问题不大。
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即便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我在上课时间也把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讲清楚也自认为讲透彻了,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消化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前因后果,而只是记住了课本上的内容,谁敢保证他们能真正将教材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呢?因此可能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即以教师讲课为主。
但又不同于教师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具体而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
本课设计的成功之处:能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本课我旨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性,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搜集丰富的历史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出来,既具有吸引力,由有强大的说服力。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学习效果佳,使参与拓展性问题回答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不足之处:由于还处于课程改革的探索阶段,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呈现方式应再改进,有效的指导争取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在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上,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反思二:新航路的开辟教学反思
反思起来,我当时上课的时候头上有点拖沓,如果马可波罗游记不处理得那么复杂,这节课还可以更好些,地图的'过多运用也使得这节课在微观、中观、宏观史观的突出上受到了削弱,资料共享平台《新航路的开辟教学反思》(https://)。
换句话说,不用地图,也许这节课的历史味道会更浓,但没有试过。
最后的拔高有些牵强,不过也许这样做也有合理之处,在学生完成了他们能达到的程度之后,给一点他们目前达不到的东西,使他们知道学问不止如此而已。
结尾有一组史料的对比,是哥伦布的合同和永乐给郑和的圣旨,本来想作为作业,但我给忘了。
整体上看起来,这节课没有太多的开放度,这是我自己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确定史料与确定逻辑的情况下,答案必然是固定的,如果要开放就要有不同的角度或者史料,这节课里能不能够容纳更多的角度以给学生以开放的空间?我没有试过。
有机会要尝试一下。
总的说来,我希望年轻教师看了、听了我的这节课以后能够想:“这算什么破课,来听听我的……,那才叫历史课”。
因为我读书其实不多,我每天10小时工作,回家6小时照顾女儿,没什么时间看书,这节课全靠平时零敲碎打的阅读,没想到千日里养的老弱残兵,
一时还真有用武之地,这对我自己也算个启发。
我想如果年轻人少走点弯路,勤奋一点(我是很不勤奋的,我每天玩游戏机的时间比看书时间多多了),几年就要把我远远甩在后面了。
这么说好像有点托大,好像我有多了不起似的。
其实强过我的人真的多得很,广东夏辉辉老师的那种大气、精巧兼具,下笔如有神的书写,周建定对问题的敏感,唐云波的细如发丝都是我很羡慕的;北京宽容老师的学问,浙江朱能老师的那种挥洒,陕西徐赐成老师的功力,郭蕾与苏争艳老师的风采,也都是我很钦佩的。
就算是上海,大同中学姚军上课不知强过我多少,进才中学杨国纬举重若轻,听她的课总是让我觉得很享受;同济二附中的贾彦春催人泪下的叙述功夫大概我一辈子也学不来了;晋元中学陈宇静那节《法国大革命》我就备不出,上《城市与庄园》的上海中学陈蔚琳,上《罗斯福新政》的蔡莉静,还有徐汇中学的姚虹、浦东汪德武,这些都是远胜过我的牛人,更别说那些我只是闻名未曾谋面的了。
用古人的话说,我这样的人真是多如过江之鲫。
一家有一家的特点,一家有一家的妙处,和高山比起来,我真是连个小土丘都算不上。
广州之行,对我这节课赞许太过(私下里应该还有些中肯的批评是我所不知道的),我是非常惶恐的,所以语无伦次的说了上面这些话,真是见笑了。
我想等拿到录像的时候,我可以做一点更详细的实录与更深入的反思。
这里只是算对自己已经经过的这件事情的一个交代吧。
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