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土壤放线菌资源调查研究
放线菌资源开发与研究利用现状

放线菌资源开发与研究利用现状【摘要】放线菌是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一类微生物。
自从1943年Waksman 首先从链霉菌中发现链霉素以来,放线菌生物学的研究及抗生素的开发随之蓬勃展开,发现了大量的新属,继而推动了放线菌资源的研究。
我国的放线菌分类始于50年代初,半个世纪以来,分类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关键词】放线菌;多样性;抗生素;生物固氮;极端一、放线菌种群的多样性随着人类认识放线菌的能力和手段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放线菌种类被发现和描述。
在历次出版的《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中,放线菌属的数量增加了近两倍。
迄今有效描述的菌种约达2000个,其中链霉菌属的种500多个,占了很大比例。
因此链霉菌也被称为常见放线菌,常规检出率占放线菌95%左右,而其他种类放线菌的常规检出率仅占5%左右,被统称为稀有放线菌。
据统计,目前分离到的自然界中放线菌的种类仅为实际存在种类的0.1%-1%。
二、次生代谢生物活性产物放线菌所产生的生物活性代谢产物中,抗生素最引人注目。
自从20世纪40年代初Waksman用链霉菌进行系统筛选新抗生素以来,放线菌已被认为是新抗生素产生菌的主要来源。
其中许多具有重要医用价值的抗生素已用于临床,如氨基糖苷类、蒽环类、氯霉素类、-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等。
放线菌中又以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种类最多,占总数的52%,其他稀有放线菌,如小单孢菌属、游动放线菌属、链孢囊菌属等,产生的抗生素种类占总数的15%。
放线菌也产生除抗生素外的其他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酶及酶抑制剂、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甾体、生物碱、免疫调节剂等,其中链霉菌来源的占31%,稀有放线菌来源的占9%,这表明稀有放线菌作为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可能具有潜力。
三、生物固氮人们很早就发现了能与根瘤细菌共生固氮的豆科植物。
1866年,Waranin首先发现了一些非豆科植物结瘤的存在,并使用显微镜观察了赤杨根瘤的切片,认为是微生物刺激植物根部形成根瘤。
土壤中放线菌的采集、分离、培养、发酵及提取实验报告

土壤中放线菌的采集、分离、培养、发酵及提取实验目的:1、从土壤中分离产抗生素的放线菌2、放线菌的培养3、放线菌的发酵产生活性物质4、放线菌产生的活性物质提取。
实验原理: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8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的。
许多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均由土壤中分离的放线菌产生。
采用选择培养基可分离土壤中的放线菌。
产抗生素的放线菌经液体培养后,其分泌的抗生素存在于离心所得的上清液中,可采用微生物的抑菌试验进行检测,从而筛选到所需的抗生素产生菌,并对其进一步培养,繁殖,发酵,最终提取我们所需的抗生素。
实验器材:1、土壤2、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3、其他:重铬酸钾、培养皿、牛津杯、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涂棒、三角锥瓶、高压蒸汽灭菌锅、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试管、牛皮纸、线绳等。
实验步骤:一、土壤放线菌株的采集采集样品:选定取样点(最好是有机质含量高的菜地),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
先除去表层约2cm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
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
样品(土壤)处理:室温风干二、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培养1、配制淀粉培养基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g;硝酸钾0.1g;磷酸氢二钾0.05g;氯化钠0.05g;硫酸镁0.05g;硫酸亚铁0.001g;琼脂2g;水100ml.先把淀粉放在烧杯里,用5ml水调成糊状后,倒入95ml水,搅匀后加入其他药品,使它溶解。
加热到煮沸时加入琼脂,不停搅拌,待琼脂完全溶解后,补足失水。
调整PH到7.2-7.4,分装后灭菌,备用。
2、土壤悬液梯度稀释①将5.0g土壤加入到50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震荡10min制备土壤悬液。
②用无菌吸管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到9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10倍稀释。
③按1::1稀释至10-3、10-4、10-5,将3块灭菌平板分别标记10-3、10-4、10-5 ,稀释过程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实验2 土壤中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土壤样品采集

实验2 土壤中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土壤样品采集1 目的1.1 了解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原理1.2 掌握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方法2 原理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其基本原理是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成分、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它所含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
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是发掘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
本实验将采用不同的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3 材料3.1 培养基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I号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马丁氏琼脂培养基,查氏琼脂培养基。
3.2 仪器或其它用具取样铲、塑料袋、记号笔、1.布点:按照土壤类型和作物种植品种分布,按土壤肥力高、中、低分别采样。
一般150-300亩(不同地区可根据情况确定)采取一个耕层混合样,采样点以锯齿型或蛇型分布,要做到尽量均匀和随机。
应用土壤底图确定采样地块和采样点,并在图上标出,确定调查采样路线和方案。
2.采样部位和深度:用取样铲,将表层5cm左右的浮土除去,取5~25cm处的土样0.5-1kg,在采样过程中,采取的混合样一般都大于该重量,所以要去掉部分样品,将所有采样点的样品摊在塑料布上,除去动植物残体、石砾等杂质,将大块的样品整碎,混匀,摊成园形,中间划十字分成四份,然后对角线去掉两份,若样品还多,将样品再混合均匀,再反复进行四分法,直至样品最终重量要求0.5-1公斤(试验用的样品2公斤)为止。
如下示意图。
一用取土器或锄头直接挖入耕层取样。
每个点切取的土块宽度、厚度应基本一致。
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内扎好。
北方土壤干燥,可在10~30cm处取样。
3.采样方法、数量:1)面积小,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田块,采用对角采样法。
土壤菌株筛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方法。
2. 了解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3. 筛选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菌株。
二、实验原理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分离方法,可以从土壤中分离出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菌株。
本实验采用平板划线法、涂布分离法等方法,对土壤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并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糖、无菌水、无菌平板、无菌试管、接种环、显微镜等。
2. 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电子天平、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用无菌水进行稀释,制成10^-3、10^-5、10^-7等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液。
2. 分离纯化:(1)平板划线法:将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用接种环进行划线分离,培养24小时后观察菌落形态。
(2)涂布分离法:将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用无菌玻璃棒轻轻涂布,培养24小时后观察菌落形态。
3. 菌落鉴定:(1)形态特征观察: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缘、表面等特征,记录下来。
(2)生理生化试验:对筛选出的疑似菌株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如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等,以确定菌株的属种。
4. 结果分析: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并统计不同生理功能菌株的筛选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观察到不同形态的菌落,如圆形、卵圆形、长条形等,颜色有白色、黄色、红色等。
2.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1)革兰氏染色:部分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部分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
(2)氧化酶试验:部分菌株产生氧化酶,部分菌株不产生氧化酶。
(3)过氧化氢酶试验:部分菌株产生过氧化氢酶,部分菌株不产生过氧化氢酶。
3. 结果分析: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筛选出以下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菌株:(1)革兰氏阳性菌:可能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放线菌资源及其活性物质研究概述

放线菌资源及其活性物质研究概述杨勇;李昆太【摘要】放线菌是一类(G+C)含量高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以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出名,在医药、农林业等方面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简要概述了放线菌的资源分布、分类方法及其代谢产物生物学功能,讨论了目前放线菌开发领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期为放线菌的开发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生物灾害科学》【年(卷),期】2019(042)001【总页数】8页(P7-14)【关键词】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资源分布;分类方法;生物学功能【作者】杨勇;李昆太【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省农业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实验室,江西南昌 330045;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省农业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实验室,江西南昌 33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76.1我国是一个人口资源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基础地位,关系着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1]。
然而,随着植物病害的频发,农作物生长受阻、产量和品质降低,再加上人口资源不断增加,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导致全世界粮食的供给问题日益突出。
植物病害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性病害3种,其中真菌性病害占主导地位[2],是影响世界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
随着工业科学的进步,化学农药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却也导致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类健康日益恶化、病虫耐药性增强和破坏生态平衡等。
这些危害的恶性循环,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破坏环境生态系统,还给病虫害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微生物农药是指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和基因产物作为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促进植物生长的生物制剂,利用其进行植物病害生防具有高效、无污染、无残留等优点,且不易产生抗性,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3]。
放线菌是一类(G+C)含量高的生防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具有复杂的次级代谢系统,能产生诸多结构新颖、生物活性显著的代谢产物,是新医药和新农药研制的源头,在植物病害生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放线菌实验报告

放线菌实验报告放线菌实验报告一、引言放线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放线菌的培养、鉴定和抗菌活性测试,了解放线菌的特性和应用前景。
二、材料与方法1. 放线菌培养基的制备:将葡萄糖、酵母粉、肉膏粉、胰蛋白胨等按一定比例溶解于蒸馏水中,加热煮沸,倒入培养瓶中,待冷却后加入抗生素。
2. 放线菌的采集:在适宜的环境中采集土壤或水样,并将样品分装于离心管中。
3. 放线菌的分离:取适量样品并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摇匀后进行稀释,取适量稀释液分别均匀涂布于放线菌培养基上。
4. 放线菌的纯化:从培养基上挑选出单菌落,进行连续传代,直至获得纯种放线菌。
5. 放线菌的鉴定: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放线菌进行鉴定。
6. 抗菌活性测试:采用平板扩散法或孔隙扩散法,将放线菌菌液或提取物涂布于琼脂平板上,观察抑菌圈的形成情况。
三、结果与分析经过培养和分离,我们成功获得了多个放线菌菌株。
在鉴定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这些放线菌菌株形态各异,有的呈现棕黄色,有的呈现淡黄色,有的呈现灰白色。
此外,通过生理生化特性的检测,我们发现这些放线菌菌株对某些碳源和氮源具有不同的利用能力。
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放线菌菌株属于不同的物种。
在抗菌活性测试中,我们选取了几个放线菌菌株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这些放线菌菌株对多种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中,某一放线菌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了较强的抗菌活性,形成了较大的抑菌圈。
这表明该放线菌菌株可能具有潜在的抗生素生产能力。
四、讨论与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获得了多个放线菌菌株,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和抗菌活性测试。
然而,由于时间和设备的限制,我们并未对放线菌的抗生素产物进行深入研究。
因此,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放线菌菌株的抗生素产物,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期发现新的抗生素。
此外,放线菌不仅具有抗菌活性,还具有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能力,如抗肿瘤物质、抗病毒物质等。
土壤功能地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土壤功能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功能及其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土壤功能地理的基本调查方法和分析技术,提高学生对土壤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地点:XX地区2. 实验时间:2021年X月X日-2021年X月X日3. 实验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
4. 实验器材:土壤取样器、GPS定位仪、记录本、相机、土样袋、烘箱、天平、pH计、电导率仪等。
三、实验步骤1. 野外调查(1)选择实验地点:根据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进行野外调查。
(2)确定调查点:利用GPS定位仪确定调查点的经纬度坐标,记录相关信息。
(3)采集土壤样品:使用土壤取样器采集不同土层(0-20cm、20-40cm、40-60cm)的土壤样品,并记录样品的采集深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信息。
(4)观察土壤剖面:观察土壤剖面结构,记录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湿度等特征。
(5)植被调查:调查植被类型、生长状况、覆盖率等。
2. 室内分析(1)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
(2)土壤微生物活性分析:测定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等指标。
(3)土壤水分分析: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等指标。
(4)土壤养分有效性分析:测定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的有效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本地区土壤pH值范围为5.5-7.5,有机质含量在1.0-2.0%之间,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0.1-0.3%、0.1-0.3%、1.0-2.0%。
土壤质地以沙壤土为主,土壤结构较好,水分含量适中。
2. 土壤微生物活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地区土壤酶活性较高,其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分别为0.5-1.5U/g、0.5-1.5U/g、0.5-1.5U/g。
探究土壤的成分实验报告(3篇)

一、实验背景土壤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不仅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
为了深入了解土壤的成分,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土壤中包含的各种物质,从而认识土壤的组成结构。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 掌握土壤中无机物和有机物的识别方法。
3. 理解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新鲜土壤样本2. 干燥土壤样本3. 放大镜4. 烧杯5. 药匙6. 玻璃棒7. 水8. 牙签9. 酒精灯10. 三脚架11. 铁片12. 玻璃片13. 试管夹14. 滴管四、实验步骤1. 观察与分类:观察新鲜土壤样本和干燥土壤样本,分别进行颗粒大小、颜色、质地等方面的分类。
2. 溶解与分离:将新鲜土壤样本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土壤成分的溶解和分离现象。
3. 物质识别:利用放大镜观察土壤中不同成分的形态,如沙粒、黏土、腐殖质等。
4. 燃烧试验:取少量干燥土壤样本,用牙签挑起,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灼烧,观察燃烧现象,并闻其气味。
5.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对土壤成分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与分类:新鲜土壤样本和干燥土壤样本在颗粒大小、颜色、质地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新鲜土壤样本颗粒较细,颜色较深,质地较湿润;干燥土壤样本颗粒较粗,颜色较浅,质地较干燥。
2. 溶解与分离:在加入水后,土壤样本中的沙粒、黏土、腐殖质等成分逐渐溶解并分离。
沙粒沉降到底部,黏土沉淀在中间层,腐殖质漂浮在水面上。
3. 物质识别:通过放大镜观察,我们发现土壤样本中存在沙粒、黏土、腐殖质、有机物残渣等成分。
沙粒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坚硬;黏土呈片状,质地细腻;腐殖质呈黑色,质地柔软。
4. 燃烧试验:在灼烧过程中,干燥土壤样本出现燃烧现象,并有明显的焦糊气味。
这表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残渣,如植物根系、动物尸体等。
5.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土壤主要由无机物(如沙粒、黏土)和有机物(如腐殖质、有机物残渣)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农业科学 2008,4:68~71,90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收稿日期:2007-10-12;修回日期:2007-12-14基金项目: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作者简介:司美茹(1977-),女,汉,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研究。
E -mail:si m eiru1016@1631com济宁市土壤放线菌资源调查研究司美茹,苏 涛,李桂芝(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摘 要:从济宁市采集土样,采用高氏1号琼脂和淀粉铵琼脂两种培养基分离放线菌,按国内外通用方法进行鉴定,并对土壤放线菌主要属———链霉菌属的类群进行分析与鉴定。
结果表明:同一样品在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上分离得到的放线菌要高于淀粉铵培养基上的。
放线菌组成中,链霉菌占绝大多数,达放线菌总数的70%以上,其次是小单孢菌属,马杜拉放线菌属和诺卡氏菌属;链霉菌类群的组成较复杂,主要为白孢类群和粉红孢类群。
关键词:放线菌;链霉菌属;土壤;济宁中图分类号:S154138+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08)04-0068-05I nvesti gati on on Soil Acti n o mycetes i n Ji n i n g C itySIMei -ru,S U Tao,L I Gui -zhi(College of L ife Science,Q ufu N or m al U niversity,Q ufu 273165,China )Abstract Soil sa mp les were collected fr om J ining city 1The actinomycetes were is olated and identified by s p reading the sa mp les on Gao 1agar mediu m and starch tartar agar mediu m 1A t the sa me ti m e,the gr oup s of Strep t omyces were als o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1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s olated nu mber of actinomycetes on Gao 1agar mediu m was larger than that on starch tartar agarmedium 1I n the genus of actinomycetes,Strep 2t o myces accounted f or more than 70%of the t otal ,and the next oneswere M icr omonos pora,Actinos porangir m and Nocardia 1The main gr oup s of strep t omyces were A lbos porus and Roseos porus 1Key words Actinomycetes;Strep t omyces;Soil;J ining 放线菌能产生抗生素等多种有益代谢产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1,2]。
据知,目前世界上报道的上万种抗生素中,70%以上是放线菌产生的[3],且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有三分之一来自放线菌[4]。
放线菌还可以合成淀粉酶、纤维素酶等代谢产物。
此外,放线菌的数量、种类与土壤肥力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是土壤肥力高低的标志之一[5~7]。
因此,放线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但是,目前国内放线菌区系调查及其资源开发研究的较少。
近年来,姜成林等对云南[8,9]、薛泉宏等对西藏[10~13]和蔡艳等[14]对青海高原有过详细报道,山东省报道较少。
山东省济宁市,北依泰山,南傍微山湖,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明显,降水较为充沛,常年降水量为89412mm ,境内平均太阳辐射量为503164kJ /k m 2,这些自然条件决定了济宁地区独特的土壤生态环境和该地区土壤放线菌资源的独特性。
因此,研究该地区土壤放线菌类群组成及生态分布规律,初步摸清土壤放线菌资源状况,以期为该地区放线菌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1 土壤样品2005年4月从济宁地区采集土样,取2~20c m 深度的土壤,按覆盖植被类别采5个样品,每样品采集土样10份,带回实验室风干研磨备用。
112 方法11211 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 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纯化[15],用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培养。
分离时,为抑制真菌的生长添加少量重铬酸钾。
11212 鉴定培养基 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淀粉铵琼脂培养基,培养时间为7天。
11213 鉴定方法 用放线菌常规鉴定方法鉴定16]。
按1992年阎逊初放线菌分类系统进行归类[17]。
采用插片法培养,适时取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形态特征[18]。
2 结果与分析211 土壤放线菌的数量从表1可看出,同一土样在两种培养基上的放线菌数量不同,高氏1号培养基分离到的放线菌数量(G)大多高于淀粉铵琼脂培养基的数量(N),G/N>1的土样占总数的80%。
不同土样之间放线菌数也存在很大差异,如2号冬青树下土壤放线菌的数量(×104)在高氏1号琼脂和淀粉铵琼脂培养基上分别为9514和10010,与5号小麦土壤的数量分别相差11倍和7倍。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是水、热、植被等环境条件和土壤本身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并且受上述条件影响[14]。
表1 济宁地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放线菌数量(×104个/g土)采样点植被土样号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G)淀粉铵琼脂培养基(N)G/N花园11311053102147冬青29514100100195苹果树367010*********蔬菜4122010520102153小麦5115010800101144212 土壤放线菌菌群21211 花园中土壤放线菌 从表2知,花园土壤放线菌在两种培养基上的分离数和总属数,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皆高于淀粉铵琼脂培养基,这由表中的总属数和总数的G/N(1133和2147)可看出。
其中,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诺卡氏菌属在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上分离数皆高于淀粉铵琼脂培养基上的,而马杜拉放线菌属则相反。
链霉菌属在两种培养基上的分离菌数皆最高。
在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上,小单孢菌属和马杜拉放线菌属分离菌数大于淀粉铵琼脂培养基上的,在淀粉铵琼脂培养基上未分离到诺卡氏菌属。
从表2还可知,高氏1号培养基分离到的放线菌每个属的数量(G)大多数高于淀粉铵琼脂培养基上的数量(N),G/N>1的土样约占总数的84%,说明仅用高氏1号培养基就能较真实地反映土壤各属的状况。
表2 花园土壤的放线菌群(×104个/g土)属名分离菌数高氏1号琼脂(G)淀粉铵琼脂(N)G/N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1051034103109小单孢菌属M icromonospora10106101167马杜拉菌属Actinomadura14101310111诺卡氏菌属Nocardia2100∞总属数431133总数1311053102147 由表3知,在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上的链霉菌类群总数和分离总数皆高于在淀粉铵琼脂培养基上的(G/N分别为1175和1198)。
其中,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上的粉红孢类群、烬灰类群、金色类群的分离菌数皆高于淀粉铵琼脂培养基上的,而淡紫灰类群、蓝色类群、黄色类群在淀粉铵琼脂培养基上则没有。
在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上粉红孢类群的分离菌数最高(4010),在淀粉铵琼脂培养基上白孢类群的分离菌数最高。
表3 花园土壤链霉菌各类群(×104个/g土)链霉菌属类群分离菌数高氏1号琼脂(G)淀粉铵琼脂(N)G/N粉红孢类群Roseos porus40103101313淡紫灰类群Lavendulae8100∞白孢类群A lbos porus151028100154蓝色类群Cyaneus3100∞烬灰类群Cinereus1610210810金色类群Aureus210110210黄色类群Mazis porus5100∞总类群数741175总数1051034101198 21212 冬青土壤放线菌 由表4可知,在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上放线菌的分离菌总属数和总数高于淀粉铵琼脂培养基上的,其中,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的分离菌数高于淀粉铵琼脂培养基上的,马杜拉放线菌属、诺卡氏菌属则相反。
放线单孢菌属和小多孢菌属在淀粉铵琼脂培养基上没有。
这由表中G/N值除马杜拉菌属和诺卡氏菌属小于1外,其余均大于1可看出。
由表5可知,在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上的链霉菌类群总数和分离菌总数皆高于在淀粉铵琼脂培养基上的。
其中,在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上的96 第4期 司美茹等:济宁市土壤放线菌资源调查研究烬灰类群、白孢类群、黄色类群、粉红孢类群分离菌数皆高于淀粉铵琼脂培养基上的,灰红紫类群、灰褐类群、蓝色类群、金色类群、青色类群只在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上有,而绿色类群只在淀粉铵琼脂培养基上分离到。
这由表中G/N值除绿色类群小于1外,其余均大于1可看出。
表4 冬青下土壤放线菌群(×104个/g土)属名分离菌数高氏1号琼脂(G)淀粉铵琼脂(N)G/N链霉菌属Streptomyces7641053101414小单孢菌属M icromonospora60109107马杜拉菌属Actinomadura501015100133诺卡氏菌属Nocardia201023100109放线单孢菌属Actinomonospora20100∞小多孢菌属M icropolyspora40100∞总属数64115总数95410100109154 表5 冬青土壤链霉菌类群组成(×104个/g土)链霉菌属类群分离菌数高氏1号琼脂(G)淀粉铵琼脂(N)G/N灰红紫类群Griseorubr ovi olaceus260100∞灰褐类群Griseofuaeus60100∞烬灰类群Cinereus150818175白孢类群A lbosporus13016811蓝色类群Cyaneus500∞黄色类群Maizsporus50105粉红孢类群Roseosporus3014211金色类群Aureus200∞青色类群Cyans porus140∞绿色类群V iritis porus050总类群数95118总数76453141421213 苹果树下土壤放线菌 由表6可知,在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上的放线菌的总分离数和总属数均高于在淀粉铵琼脂培养基上的,这由表中G/N值均大于或等于1可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