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现实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现实主义

摘要: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出现在英法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随后迅速遍及全欧的一股新的文学潮流。查理•狄更斯作为当时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童年的贫苦经历、婚姻的不幸都对其一生的发展\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可以说是他成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原因之一吧!但狄更斯的现实主义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他更侧重描写自己感受到的生活和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可以称之为感受型的现实主义。《双城记》虽然被公认为是部历史小说,但它处理的却是现实问题,在这部小说中也充分体现了狄更斯现实主义中的感受性!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不幸文学创作《双城记》感受型

一、批判现实主义

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英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了一股新的文学潮流——批判现实主义。随后,它迅速发展为全欧性的“19世纪的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潮流”。

批判现实主义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封建贵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尤其是无产阶级的奋起反抗猛烈冲击着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矛盾的深刻化和明朗化,使得“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就在此时,批判现实主义逐渐取代浪漫主义文学而登上文学史的额舞台,并一直持续发展到19世纪末。这股文学思潮力求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刻解剖和努力揭示种种社会矛盾,故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又在此基础上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们注意观察生活、分析社会、选择典型的事件,透过集中的情节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他们在真实反映现实关系和时代特征的同时,还以严肃的态度力求精确地表现细节的艺术真实。很多作家如巴尔扎克、果戈理、福楼拜等都亲自到所描写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在时间上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但后期(即1848年至1870年)也显示出与前期不尽相同的特点。后期英法等国的文学在持续发展,题材扩大,形式精巧,但在批判的锋芒已不如前,如在英国,此时期作家们在以各个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也更明显的透视出改良主义色彩。这就是批判现实主义潮流的一个简单介绍。

二、关于狄更斯

查理•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贫苦的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的小职员,收入不多却喜欢挥霍,最终因债务缠身被关进债务人监狱。狄更斯12岁就被送进一家皮鞋油厂当童工,被当成“活广告”,他的工作就是在橱窗内洗玻璃瓶和粘贴商标。童年的这段经历尽管是痛苦的,但也不能说没有好处。这为狄更斯日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也使他了解下层人民的疾苦,形成对下层人民,特别是贫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长大之后,狄更斯先后做过律师事务所的抄写员、新闻记者等,也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生活,但不管怎样狄更斯在生活的历练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就是文学。他在年仅25岁时(即1837年)就因出版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遂成为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就开启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狄更斯的一生共写作了百余篇短篇小说,几十篇中篇小说,15部长篇小说,还有大量的散文、特写、游记、剧本、演讲、书信等等。除了诗歌,当时所有的文学体裁他几乎都尝试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小说。

作为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小说的思想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但有三个基本的侧面,首先是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其次是对伦理道德的提倡与弘扬,第三是对人性的广泛而深刻的探索。而贯穿这三个方面的则是以人性为基础与出发点,以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人道主义,而对社会的批判又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进行观察和评价的结果。

狄更斯的小说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表现在富有特色的人物性格,多元整一的典型结构,以矛盾为内在机制的幽默等等,在这里我们重点来看看他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

狄更斯作为现实主义者,但他不是像福楼拜那样严格地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进行描写,而是侧重描写自己感受到得生活和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可以称为感受型现实主义。感受型现实主义的总的特点是侧重表现作家感受到的生活,同时尊重生活的本来面貌。具体到狄更斯,他的感受型现实主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侧重生活的奇异一面与尊重生活本来面貌的有机结合,二是主观的生活进程与客观的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三是重视细节的真实与强调主观的介入的有机结合。

《双城记》是狄更斯创作的第三个时期即1858年到其逝世的一部鉴古观今的作品。该作品以历史小说的姿态问世,处理的却是现实问题。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狄更斯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三、《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

《双城记》(1859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法国贵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了霸占一农妇,几乎虐杀了这个农妇全家。一生梅尼特写信向朝廷告发此事,却反被侯爵兄弟关进巴士底狱达18年之久。获释后,神志失常的医生被女儿露西接回伦敦。露西有两个追求者代尔那和卡尔登,她嫁给了代尔那。代尔那为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成员。法国大革命中,代尔那在法国被捕,受到梅尼特过去的仆人得伐石夫妇的控告,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露西带着女儿和父亲一起去巴黎营救,未果。深爱着露西的卡尔登冒名顶替,就出代尔那。医生一家在希望中返回英国。

《双城记》以近似意识流的时序颠倒、时空交错的手法来描写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因此把它叫做“历史小说”过于笼统,而作为“以历史年代为活动背景的小说”看待,似乎更为恰当。当时英国的社会矛盾尖锐,贫富悬殊,下层群众中普遍存在着愤懑与不满。狄更斯深切地感受到这些,写出了《双城记》,在其肯定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与正义性的同时,却反对革命暴力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因此说,狄更斯的《双城记》的目的是向英国统治阶级提出警告,呼吁改良,要求缓和社会矛盾。这一点也是批判现实主义后期趋于保守和改良的一个表现。

在《双城记》中,作者利用历史题材这一方便形式表达了自己对革命的态度。在作者确定以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后,为了如实的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狄更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