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在英国古典作家中,其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他也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双城记》是狄更斯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这部以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的小说中,作者借1789年前后法国的历史同19世纪中期英国的现在对照比较,暗喻英国现实中潜在的危机,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中,人道主义精神具体体现在梅尼特医生、路茜、代尔那、卡尔登以及时时刻刻帮助他们的劳雷先生和普洛斯女士身上,他们是“爱”的代表。作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着力描写了他们正直、善良的可贵品质。

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核心,他是一位很有价值的英雄,他的人格和所经历的故事使他成为全书的亮点。他被迫去为厄弗里蒙地贵族的两位病人看病,而后又被投入巴士底监狱,为不让他说实话,他在监狱里一呆就是十八年,期间妻子抑郁而死,女儿流亡他乡,他自己在狱中写下报仇的话语,表示要控告厄弗里蒙地贵族和他们的子孙,直至他们这一家族的最后一人。被解救出来以后,他的精神一度恍惚不定,在女儿路茜的精心照料下好不容易才恢复了健康。然而梅尼特医生,这位伟大的父亲,为了女儿的幸福,敢于走出十八年监狱生活带给他的精神创伤,饶恕并接受仇敌厄弗里蒙地贵族的后裔代尔那成为自己的女婿,并在代尔那为拯救无辜的家族仆人而在返回法国被捕后为他多方奔走,想方设法营救,终于使代尔那获得新生。这需要多么

大的忍耐,他的这种爱和宽恕精神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卡尔登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又一个人道主义精神的人物形象,是作者笔下的一个理想人物,一个高尚的人。他是“一个有才能和好性格的人,不能善自应用,不能发挥所长,独立自主,自求幸福”。他酗酒、堕落、自暴自弃,帮助一个庸俗不堪的律师去处理案件。路茜对她父亲的敬爱,激发卡尔登悔恨过去,想要重新努力,但是意志薄弱,无从自拔。他爱上了路茜,但路茜爱的是代尔那,并与代尔那结了婚。然而卡尔登许下了诺言,愿意将来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路茜的爱。他用他的智慧在法庭上解救了代尔那,并利用自身貌似代尔那的条件,代替它上了断头台,他已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他所爱的人的幸福,在他人身上找到了自我。卡尔登的死不是“爱”的失败,而是人道主义的闪光。当他下定决心这么做时,他都是“最为镇定自若,面不改色”。许多人还说:“他显得庄严崇高,有如先知”。卡尔登在临行之前想到了耶稣的话:“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是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时卡尔登的信念,也是狄更斯人道主义信念的极致体现。

德伐石太太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应运而生的一个不同凡响的下层社会妇女形象。她的童年是很悲惨的,厄弗里蒙地使她的父亲、哥哥、姐姐和姐夫都死于非命,家庭悲剧使她变得坚强起来。她沉着、机智、

勇敢,耐心地等待复仇的时机,密切注视着周围一切动态,在复仇时机到来之前,她不停地编织,把仇恨、愿望以及复仇的对象和贵族们的罪状都精确地编人了她的记忆。在革命开始的时候,她勇敢地站在最前列,成为圣安东尼区的妇女领袖。作者着重描述了她的“冷”和“阴险的黑眉毛”,连送信的修路人一见到她都浑身发抖。如果从狄更斯的阶级感情分析,德伐石太太作为一个受压迫的下层妇女,应该作为正面人物出现。而且在实现复仇计划后应该有一个很好的结局。但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去描写她的凶狠、可怕、冷酷无情以及为了复仇不惜殃及无辜的变态心理,使得她在读者中失去了同情。最后她在与“爱总是比恨有力得多”的普洛斯女士的搏斗中死于非命,使人感觉到这是她应有的下场。在这一点上,狄更斯通过她反映了一种非人性的行为,体现的是残酷的复仇和暴力,通过她的结局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反对暴力的人道主义思想。

代尔那、路茜、普洛斯女士,还有银行家劳雷先生等人身上都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代尔那出身贵族,但他正直善良,受到自由主义教育而对本阶级不满,终于放弃爵位,背弃了封建贵族家庭,来到英国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法文教师,明知有危险还是毅然决定只身回国搭救一个无辜的老管家。路茜不因卡尔登萎靡就漠视他,相反却积极地鼓励他重新开始美好的人生,她对任何人都那么和善。还有普洛斯女士对路茜的爱,劳累先生对老朋友的关心等等都体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对贵族阶级的憎恶与仇视,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关注与同情。傲慢的厄弗里蒙地侯爵声称:“我们不太远的祖先还掌握着平民百姓的生杀大权,就在这间屋子里,就有不少猪狗一般的下等人被拖出去绞死。”就在他口出狂言的当晚就被人暗杀。宣称穷人饿了可以吃草的法国财政部长老富隆被吊死在改进过的路灯上,嘴里塞满了草。

另外,我们也应看到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双重性,主要体现在他对于革命的态度。狄更斯由于生活的历史时代的限制,看不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在作品中宣扬的也只能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狄更斯看到了社会矛盾,希望广大人民能够摆脱贫困和被压迫的生活,表现出对人民革命的诚挚的感情,对革命性质的肯定;但是狄更斯又反对暴力革命,把革命视为瘟疫而加以夸大和歪曲,描写了法国大革命中群众的狂热与滥杀无辜、由于革命热情的洋溢蔓延造成的灾难。他怀着恐惧和憎恶渲染革命是一场丧失理性和灭绝人性的可怕浩劫,无数无辜百姓被送上断头台。那些革命者的嘴脸比涂抹得罪狰狞的野蛮人还要更为残忍可怕,最具代表性的是意志刚强的革命者得伐石太太,这位苦大仇深的女人身上所有的怜悯和慈悲早已被复仇的热望“吸干”,成了毫无人性、冷酷无情的“复仇女神”,变得越来越面目可憎,不但要求杀死仇人,甚至还想株连九族。最后,按照狄更斯“爱总比恨有力”的原则,让她

在与另一位强有力的女人即路茜保姆普洛斯女士的搏斗中死于意外,象征人道主义对暴力的胜利。

狄更斯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统治者,希望贵族能进行一些改革,希望通过改良的方法缓和阶级矛盾,以求得社会的和谐发展,这表现了他保守主义的立场。作者通过法国大革命,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作者赞扬善良正直,否定复仇者的暴力行为,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改变那些被扭曲的心灵。狄更斯的人道主义,不仅仅局限于理论道德的范畴,还是他用来批判社会黑暗现实的武器。

但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太过理想化,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那就是认为人道主义感化一切的局限性。他认为人人都应以仁爱为怀,只有仁爱主义精神才能挽救局势。然而革命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种必然,当革命战争爆发时,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进步力量。狄更斯只局限于表面的残酷的流血斗争,而看不到隐藏其中的阶级斗争规律。把革命的进步人士描写成了为复仇的“魔鬼”;把人道主义说得至高无上,单纯的认为人道的力量可以感化一切人。改变社会现状,也许人道主义在某个范围,某些人身上是会起到作用,但人道主义改变不了阶级的属性,改变不了阶级的压迫剥削与被压迫阶级的悲惨命运。这是由狄更斯所处的历史时代及他自身的阶级属性限制的,也决定了他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有所局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