瑷珲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
三条人文分界线古今谈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No.42008地理分界的意义至少有三重:其一为自然的或环境的;其二为政治的,或曰疆域的;其三为文化的,或曰观念的。
其中,文化边界是相对不确定的,一般由文化因素的综合来确定,具有感知的性质。
前人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向无字处读书,对隐藏的走线多有发现。
这里,仅就前人提出的三条分界线作介绍和分析。
一、三条分界线的提出第一条分界线是司马迁提出的。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夫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较大也。
”把当时的经济区划分为山西区、山东区、江南区和龙门、碣石以北地区。
其中,龙门、碣石以北地区与其他经济区不同,它是司马迁规划的农枚分界线。
该线自山、陕之间的龙门起,由西南向东北将今山西省斜切为两半,又越过太行山继续向东北,至于今冀东北的碣石。
以龙门、碣石两个“点”标界,来说明这条农业区与游牧区的分界这“一线”,可谓司马迁的一大发现。
第二条分界线出自唐代僧一行提出的“天下山河两戒”观念。
《新唐书・天文志》载:“而一行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
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太华,逾河,并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垣,至濊貊、朝鲜,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也。
南戒自岷山、璠冢,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益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携武当、荆山,至于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
故《星传》谓北戒为‘胡门’,南戒为‘越门’。
河源自北纪之首,循雍州北徼,达华阴,而与地络相会,并行而东,至太行之曲,分而东流,与经、渭、济渎相为表里,谓之‘北河’。
“胡焕庸线”为何如此神奇

“胡焕庸线”为何如此神奇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8年第20期在中国的人口地理版图上,有一条重要的分界线——“胡焕庸线”。
这条自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的直线,于83年前由中国人口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扛鼎者胡焕庸先生提出,不但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无论外部条件如何变化,“胡焕庸线”依然“岿然不动”。
甚至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2亿人同时登录QQ的在线示意图也印证着这条神奇的分界线。
那么,“胡焕庸线”从何而来?奥妙在哪儿?它对中国乃至世界又有着怎样的影响?最早由“大数据”得来的中国人口地理大发现1935年,34岁的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在《地理学报》发表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论文:《中国之人口分布》。
在这篇文章的末尾,有一张中国人口分布地图,并提出了一条区分人口稀密程度的界线,一头是东北黑龙江的爱辉(旧名“瑷珲”,今黑河市北部),一头是云南的腾冲。
这条45度倾斜的直线把中国版图一分为二,线的东南侧,国土面积占当时版图的36%,人口却占96%,线的西北侧,面积占64%,人口只占4%,两侧人口密度相差了40多倍。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人口分界线:“爱辉—腾冲”线(1949年后称“黑河—腾冲线”),在国际上,命名为“胡焕庸线”。
2009年,中国地理学会发起“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胡焕庸线”名列其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
“胡焕庸线”之所以著名,其中很重要一部分源于其绘制的科学性。
很难想象在战乱频起、民生凋敝的年代,完成这项工作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据胡焕庸的学生吴传均院士回忆,当时中国的总人口约为4.75亿人,胡焕庸以1个点表示1万人,将4万多个点落在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用手工画2万多个点,再计算等值连线,耗费的功夫是惊人的。
可以说,“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第一次运用“大数据”做出的重大发现。
更令世人惊奇的是,8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人口从4.7亿变成13.8亿,经济规模增量巨大,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政策更是数度适时调整……然而,无论外部条件怎么变化,“胡焕庸线”却总能“岿然不动”。
胡焕庸线完整1

“胡焕庸线是气候变化的产物”
相关研究 1. 自然和人为的人口迁徙并没有撼动胡焕庸线确定的人口分 布格局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东南、西北两部分的人口比例 还是94.2%比5.8%。
2 .胡焕庸线的限制或者挑战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中国人口承载的最大极 限约为16亿人,最理想的人口数量是7亿—10亿。随着城市化 的发展,胡焕庸线以东的剩余劳动力将日益减少,以西或者 西部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将得到开发利用,但西部的人口总量 不大,这必将影响到未来中国的发展。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现在认为胡焕庸线是中国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 各种旱涝灾害特别是大洪涝灾害空间频率分布的走向与 胡焕庸线日趋吻合。所以说,胡焕庸线表现出中国的现 代气候特征。 主要理论: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潜力波动,人口则因农 业产出的区域不同作相应变化,从而形成了后来胡焕庸 所发现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
此图为关于胡焕庸线的文稿
作者介绍 胡焕庸(1901年—1998年),中 国地理学家。 1928年,历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 授、系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 长,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 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 长等职 1934年开始系统地研究人口地理 学 1935年发表《中国人口之分布》 一文,编制了中国第一张等值线 人口密度图,被称为
各方观点
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界线,同时为一条中国生态环境界线
从全国的角度观察,胡焕庸线占据中部主轴,是整个中华民 族的“神山”(基于西南少数民族普遍存在的“神山”信 仰)。 这条线与地震带分布与地震活动规律的研究可能也有一定的 联系
The end!Thanks
研究意义
1.胡焕庸线是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其两侧还是农牧 交错带和众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种植带的西北边界。 2.中国的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
胡焕庸线 小论文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将胡焕庸线看作是中国景观的一个分界线。由景观联系到历史文化,似乎可以发现,这条线也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
这条人口分界线与中国版图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吻合,也说明这条分界线不但是中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分界线,更是自然地理条件的分界线,也是重要的人文地理差异分界线。已经有学者发现,胡焕庸线在中国干旱与湿润区的分界线、高原与平原的分界线、城市群、交通网疏密的分界线,甚至工业基地分布疏密、现代化地域差异都有很高的相似性。气候区划分、地形地貌划分是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所在,也是形成城市、交通、经济和现代化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胡焕庸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人口分布差异,更重要的是,这条线揭示了中国资源环境基础的区域差异特征,这也是其长久以来依然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真正原因。
为人口研究所,胡先生出任所长.胡焕庸80年代人口地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提出了一个科学的中国人口区划方案。他根据我国各地人口密度和其他人口状况的差异,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发展过程的差异,把全国分为8个人口大区:黄河下游区、辽吉黑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沿海区、晋陕甘宁区、川黔滇区、蒙新区和青藏区。这一成果是胡焕庸线的继续和深入。它为我国因地制宜地制定人口政策和人口规划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胡焕庸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我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我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2010-10-03 12:45:41)标签: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人口腾冲瑷珲旅游旅行分类:故乡的风景永不再来系列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瑷珲—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在地理学(特别是人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以及人口学上,具有重大意义。
2009年,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地理学会成立百年、我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百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中国地理学会共同发起了“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评选活动。
入选的就有:1935年,胡焕庸提出黑河(爱辉)—腾冲线即“胡焕庸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划分位置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今黑河市爱辉区)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
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
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划分意义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
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瑷珲—腾冲一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
20世纪30年代,胡焕庸就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我国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方面第一批论文。
其中,最重要的论文包括《中国人口之分布》。
《中国人口之分布》里,第一次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中国人口密度图》。
《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着重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特别是我国东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鲜明对比。
我国东南部地狭人稠,而西北部地广人稀。
人口分布(课时3)(课件)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②此线成为地理研究和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该人口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线东南侧 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充沛,地形以平原丘陵为 主。线西北侧位于非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降水较 少,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
安史之乱之后,我国 南方的人口首次超过 北方。战争会在短时 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 地区的人口分布。
小结: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因素
影响
经济 科技
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而稠密;经济落后地区,人口 少而分散。
科技进步可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历史 政治军事
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 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
新疆绿洲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 南部河谷地区。 分布不均匀,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在水源充足的绿洲或河流沿岸地区,人口稠密。青藏地区海 拔高,气候寒冷,人口分布于海拔较低的
情境导入
(2)分析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讨论该 线与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内在联系。
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
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地区往往人口分布较多。
【课后活动】查阅资料,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 议一议,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突破胡焕庸线?
突破“胡焕庸线”, 不是要改变自然因 素,而是要突破 “胡焕庸线”西部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 制约因素以及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
渔猎社会 时期
农业社会 时期
工业社会 时期
信息社会 时期
在渔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因对土地的高度依存, 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太全了!中国各种地理分界线汇总

太全了!中国各种地理分界线汇总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区界线(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4.气候界线(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通过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5.河流界线(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2020-2021学年地理鲁教版第二册教案:第1单元第1节 人口分布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第1单元第1节人口分布含解析第一节人口分布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
结合图表资料,掌握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结合案例,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综合思维)3。
结合胡焕庸线,探究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一、人口分布特点1.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具有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2.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1)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
(2)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目前世界人口约有一半分布在距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地区。
(3)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
其中,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分布着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
(4)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1.自然因素(基本因素)2。
社会经济因素(1)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
(2)影响最显著因素:经济发展水平.(3)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的因素:政府的政策以及战争等。
(4)历史因素: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如亚洲和欧洲等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
[易误警示]非洲和南美洲热带地区的人口稠密区位于高原、山区,而不是分布于平原上。
主要是受气温、降水、疟蚊等因素的影响,说明了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是复杂的,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位置:从黑龙江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至云南腾冲之间的连线。
2.人口分布状况(1)此线东南部地区:人口约占全国96%,土地面积约占全国36%(1935年)。
(2)此线西北部地区:人口约占全国4%,土地面积约占全国64%(1935年)。
1.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非洲等区域,都是人口稠密区。
()2.人口稠密区都在大河中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3.社会经济因素一直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4.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人口地理分界线:
瑗珲—xx线
1935年,在中国的自然地图上,出现了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
瑗珲—xx线。
这条线是当时著名的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在创制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的同时考定的。
它是一条在地图上看得见,但在当地考察时却找不到的线,但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与地理发展的分水岭。
首先,它是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
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瑗珲(今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以此线为界,约有9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42.9%的东南部地区,约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57.1%的西北部地区。
其次,它是一条自然地理的分界线。
它基本上和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两边地理、气候迥异,所以它不仅是我国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再次,它是历史地理分界线。
从历史上看,这条线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还是中国历史地理分界线。
从这条线的周边,可以清晰寻找中国的疆域、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如何从中原地带,一点点拓展到西部与北部的踪迹。
这条线穿越的省会及xx有:
(1)xx段
xx--xx--xx
(2)xx段
河北张家口--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太原——临汾(洪洞县)
(3)xx段
河南三门峡市——陕西西安——商洛——汉中
(4)xx段
绵阳(江油、北川)--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
(5)云南段昆明——大理(巍山)--腾冲
后来在1984年,我国将这条线修订沿长至瑞丽。
这条线在人口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中如此重要。
后来人们就以它的考订者的名字命名为“胡焕庸线”。
72年之后,这条看不见的线仍然主宰着中国东、西部的人口地理分布,与72年前相比,西部有些地区的人口增加了,但东多西少的格局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