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起源问题演示教学

合集下载

教学案例4:道德的起源

教学案例4:道德的起源

教学案例4:道德的起源【案例呈现】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

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

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狠揍了一顿,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

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

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

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狠揍了B一顿,特别是那只A 猴子打的特别用力。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

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案例点评】本案例启发学生思考人的道德与动物本能的根本区别。

通过以上内容说明: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上帝赋予的,人的道德和动物本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社会性。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在社会集体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准则。

也就是说,人只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得接受某些道德的约束。

古往今来,人们对道德起源问题进行的长期争论,为我们正确认识道德的起源提供了借鉴。

【教学建议】第一,本案例适用于本章第一节第一目“道德的起源与本质”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起源。

第二,在讲述本案例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就“人的道德与动物的本能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之后由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说。

第二讲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讲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二)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 道德 在提倡维护公共道德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的 最大化。 (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抽象性和虚 伪性 相互之间妥协,目的是摄取更大商业经济利润。
(四)无产阶级道德开始形成并在实践中发展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一)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
广义:涵盖了无产阶级道德、社会主义道德 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全人类的道德在内的 科学体系。 狭义: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道德。
(三)情感欲望论 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于人的情感与欲望,如有 去苦求乐、追求幸福的心愿。 中国:南宋陈亮提出,人的善性来自人的物 质生活欲望。 康有为认为,人的去苦求乐的欲望是道德直 接的本源。 西方:英国霍布斯、洛克、边沁、密尔都认 为,快乐与痛苦是道德善恶之根源。 “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费尔巴哈
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本讲教学要点: 1.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道德起源说。 2.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论。 3.道德发展的规律。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的道德起源说: (一)天意神启论 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对上帝的旨意。 中国:天命、天启、天理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汉代董仲舒 “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代董仲舒
(二)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共同点:都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 不同点:社会主义道德是初级阶段,具有阶 段性,共产主义道德是道德的最高层次。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一、道德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一)道德受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 制度的制约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 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 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 恩格斯文集》第2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课之PPT—道德之起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课之PPT—道德之起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黄鑫
公共基础部 政治语文教研室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潍坊校区
道德之起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 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 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 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怎么来的?
天意神启论 先天人性论 情感欲望论 动物本能论
随着劳动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分工与协作不断增强,各种劳动 关系逐步明确,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日渐 清晰,包含自由、责任等内容的道德逐步得到确认。劳动创造 了人和人类社会,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作为人类社会特 有的一种社会现 象,道德是人类 社会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必然产物。 准确把握道德的 起源,是大学生 建立正确的道德 认知的前提。
重点:
掌握道德的起源
难点:
对道德的起源,树立科学 的马克思主义认知。
Thanks!
社会关系的形成和 发展产生了调节各 种关系特别是利益 关系的需要,道德 恰恰是适应社会关 系调节的需要而产 生的。
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充 分意识到自我作为社会成 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 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 色与地位,意识到自我与 他人或集体不同的利益关 系,并由此产生调节利益 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 才得以产生。

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概述(PPT 43页)

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概述(PPT 43页)

3、社会意识是道德起源的精神条 件。人类社会意识的形成,使人明确认 识到活动的环境与对象,并且给活动注 入了目的和意图,使活动具有了自觉自 为的成分。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社会 交往的频繁,人际交往需要约束个人行 为的要求越来越明朗,当这种普遍的、 共同的要求经过一定的集中概括,“应 该”的要求从一般的价值观念中分离出 来,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出现,就形成了 比较严格和系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二、道德发展中的批判继承规律
道德发展是新道德取代旧道德的过 程,而这一过程是批判(克服)与继承 (保留)的辩证统一。通过批判,新道 德超越旧道德,获得崭新的性质;通过 继承,新道德保留旧道德中优秀的成份, 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基础。
对中华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态度
传统道德中的优秀方面:
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相处,如孔子的“仁者 爱人”,“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三、道德起源的具体进程
在愚昧时代有野蛮时代的早期、中期,道 德处于孕育、萌芽状态。当时,萌芽状态的道 德与朴素的风俗习惯、自发的宗教、图腾崇拜 等混杂在一起,共同构成原始人的社会意识, 起着调节原始人社会关系的作用。到了野蛮时 代的高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 了两次社会在分工,使当时的社会关系复杂化, 并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及不同群体之间的矛 盾。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的多次反复中,原始 人逐步确立了比较明确的道德要求,如维护氏 族与部落的整体利益、平等、互助、共同劳动 等。但是当时的道德是过渡型的,还不具备构 成道德的三大要素的全部内容。
与资产阶级道德相对立,无产阶级形成了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新兴道德,并代表了人类 道德发展的方向。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从道德的历史发展中,展示出道德 在人类生活中千姿百态的表现,透过这 些表现,以辩证的、历史的眼光去看, 在其背后,存在着深刻的、稳定的、必 然的规律。

高教社马工程伦理学(第二版)教学课件04

高教社马工程伦理学(第二版)教学课件04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二)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社会主义 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都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道德体系,其基本精神是 一致的,但两种道德又有不同的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2
道德的历史演变
原始社会 道德
奴隶社会 道德
封建社会 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 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 一、原始社会道德
(一)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
所有氏族、部落成员共同参与本氏族、部落的议事和管理,各种意见都会受到关注 和尊重。在原始社会里,物质尤其是食物匮乏,原始人没有私有财产,对公共财产 也没有占有的意图。在原始公有制条件下,他们崇尚公平、互助、友爱、勇敢。
2、劳动分工与协作促使道德不断成熟
劳动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前提,而 劳动发展需要劳动分工,唯有劳动分 工才能促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从 人类最初的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的、 建立在性别基础上的分工,到畜牧业 与农业的分工,再到农业和工业的分 工,客观上促进了劳动的发展和社会 生产力的提升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还要求共产党员等先进分子,具有为了人民利益 和幸福,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站在时代潮流前面,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大公无私、 勇于献身,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3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道德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道德在善恶矛盾的辩证运动中发展 道德在批判继承中发展 道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向前推进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演示

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演示

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演示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人与人相互关系的规范和准则。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初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进,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呈现出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道德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作用。

一、道德的起源人类的道德行为起源于对亲情和利他主义的认同,以及对社会秩序和集体利益的追求。

它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存在之初。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通过互助合作来提高生存的机会和效率,逐渐形成了一些规范和准则,以保障集体的利益。

这些规范和准则最初是基于个人与集体的生存需求,其中包括亲情关系、共同劳动和资源分配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道德逐渐从简单的亲情和利他主义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

它成为人们相互之间交往和合作的基础,形成了一套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从简单的人际关系到复杂的社会交往,从个人利益到集体利益,道德逐渐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二、道德的发展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受到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道德的内容和形式有所差异。

在古代文明中,道德往往与宗教和神权密切相关。

比如,古代埃及的“法老道德”与宗教教义紧密结合,强调王权的神圣性和人民对王权的臣服。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道德则以美德的追求为核心,主张人的自我完善和高尚品质的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的兴起,道德逐渐与法律和伦理学等概念相分离,更加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自由选择。

现代道德强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提倡平等、公正、责任和正直等价值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道德对权力和权威的制约功能也逐渐加强。

三、道德在当代社会的作用道德在当代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合作的保障。

首先,道德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当人们遵守道德规范时,他们会避免违法乱纪、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从而维护社会权益,保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其次,道德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中的个体通过遵循道德准则,保持诚实、宽容和尊重等行为,可以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概述(PPT 43张)

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概述(PPT 43张)


泸沽湖素有“东方女儿国”之称, 居住湖畔的摩梭人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初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保留着母系社 会男不娶、女不嫁,男女之间建立偶居 婚姻关系的走婚习俗,带给人们一种神 秘的感觉,并且成为当今世界研究人类 社会形态和母系社会婚姻习俗的鲜活材 料。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当政府 主导下,泸沽湖边的摩梭人开始发展旅 游产业。先是一家一户招揽游客,后来 由多家联合成立旅游开放公司开展旅游 产业。 由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原始纯朴的 摩棱风俗与伦理道德发生了实质性的变 化。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前提。劳动 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使人真正人的起点。 劳动不但创造了人本身,而且也创造出社会, 创造出社会关系,创造出人的道德。劳动成 为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前提,这集中体现在以 下在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创造了道德的主体; 第二,劳动创造了人对道德的需要; 第三,在劳动中形成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 动力。

2、社会关系是道德起源的直接基 础。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个人与整体、 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之后,只有 当人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交往关系时, 道德才有可能发生。 道德从萌芽到形成,是同社会关系 的日趋复杂相一致。临时的社会关系 (原始社会早期)→稳定的社会关系 (原始社会中期以后)。 原始的图腾崇 拜、风俗习惯→道德。


3、社会意识是道德起源的精神条 件。人类社会意识的形成,使人明确认 识到活动的环境与对象,并且给活动注 入了目的和意图,使活动具有了自觉自 为的成分。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社会 交往的频繁,人际交往需要约束个人行 为的要求越来越明朗,当这种普遍的、 共同的要求经过一定的集中概括,“应 该”的要求从一般的价值观念中分离出 来,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出现,就形成了 比较严格和系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教案第三章道德的起源-参考模板

教案第三章道德的起源-参考模板

第三章道德的起源、本质、结构和功能第一节道德的起源一、伦理学史上的诸种道德起源说在伦理学思想史上,有关道德起源问题有诸多学说,有神启说、天示说,生而固有说、动物本能说、需要说。

1.神启说由于人的有限性,人类自己感觉到应该受到一种高于自己的全知、全善、全能得神来为人制定行为规则,因为人的本性是有缺陷的,不成熟的,终极无知的,所以,人不能凭自己的理性为自己指定行为戒律,这种戒律应该来自一个至高的神。

他所颁布的戒律是神圣的,不可违反的。

EG 《圣经》中的“摩西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圣经》中记载,由于移居到埃及的犹太人劳动勤奋,且擅长贸易,他们积攒了许多财富。

这引起了执政者的不满。

再加之执政者对于以色列人的恐惧,法老下令杀死新出生的犹太男孩。

摩西出生后其母亲为保其性命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面,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

后来被来洗澡的埃及公主发现,带回了宫中。

长大后,摩西失手杀死了一名殴打犹太人的士兵,为了躲避法老的追杀,他来到了米甸并娶祭司的女儿西坡拉为妻,生有一子。

一日,摩西受到了神的感召,回到埃及,并带领居住在埃及的犹太人,返回故乡。

在回乡的路上,摩西得到了神所颁布的《十诫》,即《摩西十诫》。

“因为不屈服于奴役,所以他们选择了流浪”,摩西带领他的族人在西奈山下祈祷,请求耶和华为他的族人指一条道路。

一只看不见的手──上帝之手在西奈山的峭壁上刻出十条戒律。

《摩西十诫》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二部成文法律,体现了平等的“人神契约”精神:谁要毁约,谁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

同时,人民也有“神不佑我,我即弃之”的权利。

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

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起源问题道德起源问题道德起源问题是伦理学中极为重要的问题,是伦理道德存在的基础。

伦理学思想史上,各学派对此问题众说纷纭。

总的来说有四种旧伦理学道德起源学说:神启说、天赋说、情感欲望说、动物本能说。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学说是在旧伦理学道德起源学说之上建立的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起源说,它观点与以往伦理学家的论述存有一定差异。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人所特有的。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社会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基础。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的社会关系首先是一种劳动关系,是劳动活动推动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是劳动把本来孤立的个体联系起来,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关系。

这就是最初的社会关系。

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

其次,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当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利益,而且也意识到他人和整体的存在和利益,道德才会产生。

再次,劳动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建立起了比较经常而固定的各种社会关系,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包括道德意识在内的各种意识。

最后,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关键条件。

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相互交往复杂了。

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整各种利益矛盾,维系社会秩序的必要性。

日久天长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就是最初的道德准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最早的道德观念萌发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和简单交往。

而道德则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这就是对道德的起源做了最为精辟的概括。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及《马克思文集》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论述。

它认为道德是人所特有的,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社会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基础。

道德从萌芽到形成,是同社会关系从简单、临时、到复杂、稳定的发展过程相一致的。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劳动不发达,劳动的节奏和秩序十分简单,劳动过程中人们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常常有临时性和偶然性的简单协作特征。

与这种简单狭隘的社会关系相适应的道德还处于萌芽状态。

随着建立在两性基础上的劳动分工的出现,使人与人的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得到相对稳定。

每一性别在劳动中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劳动工具或手段,从而逐渐结成了较为广泛和稳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

人们在这种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中多次重复着同一活动,就养成了某种习惯或秩序。

归根到底,正是劳动使人成为道德的主体,成了人的道德需要,创造了道德产生的必要性和动力。

生产劳动是道德得以起源的社会基础和决定因素。

二、马克思的观点与以往伦理学家的论述之区别旧伦理学的道德起源学说共有四种。

第一种是神启说。

它认为道德源于神的启示或天的旨意,企图从“神”、“上帝”或者“天”、“绝对精神”那里引申出道德。

在西方,古代希腊贵族奴隶主的思想家柏拉图就是这种观点代表,他认为道德是神把“善的理念”放进人的灵魂中去的结果,由于人的灵魂不同,等级不同,道德也就分为指挥、勇敢、节制、正义等不同德性。

在中国,汉代地主阶级思想家董仲舒把封建道德的“三纲五常”说成是“圣人”根据“天意”而制定的规矩。

即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也不变”。

董仲舒把“天”看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并通过对阴阳五行说的歪曲来论证他的观点,他认为天和阴阳五行说都是有道德的,而人又是天的副本,即“人付天数”。

这样封建道德被神化了,违背了封建道德也就触犯了天意,很显然,这种道德起源说是假借“神”或“天”的意志,把统治阶级的道德说教神圣化,以便欺骗、愚弄和统治被压迫阶级。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

它不认同宗教鬼神理论,认为鬼神说是在历史条件的局限下物质在人的意识中扭曲的体现。

因此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论与“道德源于天神的旨意或启示”的世界观不一样,二者立足的根源不同。

神启说把道德起源归于神或天的意志,并把统治阶级的道德神化,是对广大群众的愚弄和压迫;而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说认为人的社会劳动是道德的起源,而非基于不存在的神和臆想出来的有意志的人格。

第二种是天赋说。

它认为道德源于先天存在的良知或绝对精神,把道德说成是人与生俱来,内心固有的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

以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及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为代表的学派认为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心的产物。

朱熹、张载及黑格尔也将道德的依据或归属归结于某种理念与精神。

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一种“纯粹理性”。

他把人受理性支配的不以环境为转移的意志叫做“善良意志”,人的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的“绝对命令”,因此道德是一种与现实无关的先验的东西。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发展了孟子的思想,认为自我的良知,不仅是至善的道德主体,而且是社会伦理纲常之根本。

他认为“知是心只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以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种起源说,把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说成是出于人的“良知”、“良能”。

较之那种直接从“神”那里引出道德的观念同样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人经由后天的劳动以及劳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而形成,不赞同道德是先天存在的良知或绝对精神,把道德说成是人与生俱来,内心固有的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协作和帮助,以及人的生产带来的交换和分配,使人与人之间必然形成一种社会关系。

随着劳动分工的产生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个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地被凸现出来,个人的利益观念和追求也逐渐产生了。

随着建立在两性基础上的劳动分工的出现,使人与人的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得到相对稳定。

每一性别在劳动中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劳动工具或手段,从而逐渐结成了较为广泛和稳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

人们在这种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中多次重复着同一活动,就养成了某种习惯或秩序,这就是道德。

而非人与生俱来的品质。

第三种是情感欲望说。

它认为道德源于人的情歌欲望要求,人的善性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欲望。

这种起源说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认为道德是从人的情感欲望中引申出来的。

此种观点在17-18世纪的西欧广泛流行。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道德并不神秘,不是人生来固有的,也不是外部来的启示,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慢慢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感情,即对同胞的同情心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费尔巴哈认为:“没有快乐感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与恶的区别。

感觉的呼声是第一重要的绝对命令”。

即人的一切善恶都来源于感观上的快乐和幸福。

中国古代,管子曾指出:“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就是说,人们的伦理观念直接取决与经济的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实现程度。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学说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一理论有着共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所说的道德源于社会劳动,正是在劳动形成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对社会利益不同需求的划分,所导致对物质的追求而形成的理想社会秩序。

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相互交往复杂了。

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整各种利益矛盾,维系社会秩序的必要性。

日久天长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就是最初的道德准则。

可以说这种道德准则包含了一部分由于人的情感欲望的要求而产生的社会秩序的标准。

但是,情感欲望说这一理论把道德完全归于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有些片面。

由劳动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是受到外界秩序影响的、并非完全来自人内心的欲望需求。

第四种是动物本能说。

它认为道德源于动物的合群本意。

这种起源说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动物本能即合群感的简单进化和延续,主张道德来源于动物界。

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和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他们认为动物界存在的同种相互扶持的现象,就是动物合群性道德情感的表露。

人们通常所说的善,道德这种社会现象,不外是动物的本能而已。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人所特有的,是一种社会现象。

道德产生于人的社会劳动,不赞同道德来源于动物界。

但是,社会劳动论中,劳动所引起的社会关系是道德起源的重要因素,这与动物本能说中动物的合群本意有着相同的意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学说与动物本能说是相互联系的。

合群本意也就是希望参与群体生活而非独自生活,即产生社会关系。

类似于由劳动而产生社会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由社会关系而产生的秩序需求类似于动物的合群本意。

但是社会劳动所产生的道德比动物的合群本意范围更大。

由于劳动而形成社会分工、产生社会关系,不仅仅是渴望进行群居生活而产生的相互要求而已。

总的来说,旧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的学说尽管内容不同,性质有别,但都是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去考察道德的起源,因而都是属于唯心主义史观的道德学说。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唯物史观出发,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中寻求道德的起源,才真正科学地解决了道德的起源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