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二)

合集下载

专题讲解: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

专题讲解: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

B.珍妮纺纱机的出现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C
C.棉纺织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D.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解决了棉纱产量与质量的冲突
[史论要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生产方式: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②技术来源: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③开始部门:首先发生在轻纺部门。 ④范围:首先发生在英国,后缓慢扩展到其他国家。
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
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
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
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摘编自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发展趋势
关键词: 1.资产阶级民主化趋势。 2.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3.民族主义不断发展的趋势。
例:从社会转型视角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机器化生产方式 新(科学技术)技术革命;竞争 到(国际)合作与协调等。 (2) 促使城市化转型: 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经济的重心转移 (3) 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革命与改革、科学和理性;自由主义,马克思 主义,民族主义等。 (4)促使社会形态转型:经济形态(工业化,城市化);政治形态(阶级对立, 资产阶级代议制巩固发展)意识形态(科学教育事业,科学共产主义等)。
例: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冲击
联系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略)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一 两次工业革命
视角三 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条件(促进因素)、历程等(略) (2)形成的影响、评价:奴役性,改造性,全球化
史料 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 ,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 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 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2年普陀一模)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

“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A.拓展殖民地市场B.贩卖黑奴C.传播基督教思想D.输出机器解析:A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条件。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大发展的重要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原料、市场、资金、劳动力、技术等,其中原料和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

向下挖煤是提供原料,向外是拓展市场。

2.(2012年苏北四市质检)阅读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三种商品份额图。

英国出现这一现象的因素有()①1832年改革完善英国代议制②工业革命增强工业生产能力③自由放任政策促进外贸发展④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其市场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A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注意时间是19世纪中期,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再观察饼状图可得出信息:“英国主要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应是工业革命的结果,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促进了英国经济的稳定发展,①②正确;而③自由放任政策对英国进出口货物的种类没有影响,④则发生在1856~1860年,故排除③④。

①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人口的流动②英国之外的国家工业化没有起步③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④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④解析:C解题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工业革命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垄断组织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①错;结合题干时间“1850年”“1851年”可知,当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故②错;法国、美国城市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25%、13%,英国城市人口则占总人口的52%,说明④说法正确;结合表格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③正确。

3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3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后作业指导
思考探究: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有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这对现在的 中国有哪些启示?
一、
关键问题解读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内容: 应用技术领域新突破——化学工业
瑞典 诺贝尔 无烟炸药 1867
美国 海厄特 赛璐珞 1869(塑料前身)
法国 夏尔多内 人造纤维 1884
一、
关键问题解读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三)影响:
1.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力变革) 2. 产生垄断组织,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生产关系变革) 3. 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扩张增强。(世界格局变化) 4.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变革)
二、
典型习题训练
2.右图为19世纪“某国家人口分布示意图”,据此判断该国家 ()
A.城市化程度很高 B.城市人口是2 500万 C.大约10%的人口在郊外居住 D.人口密度较大
三、
典型习题训练
科技创新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00年,电力工业开始成为美国现代体系中的
一、
关键问题解读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内容:
电力工业——通讯领域
爱迪生 和他的直流发电机
1882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 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并架设了世 界上第一条供电线路。
美国 贝尔 早期电话 意大利 马可尼 无线电报
一、
关键问题解读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内容: “新”的能源——石油
汽车 飞机
重要部门。1910年,美国电话增加到700万台,出现了无线电 广播,无线电发展到电子管时代。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最 早的电影院。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在1765年时 这些国 1765年时 家连资产阶级统治 的确立这个前提都 不具备, 不具备,何谈进行 工业革命
二、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
A 什么是工业革命? 什么是工业革命? B 英国工业革命中有哪些重大发明? 英国工业革命中有哪些重大发明? C 工业革命的扩展情况如何? 工业革命的扩展情况如何?
阅读教材完成英、 阅读教材完成英、法、美工业革命进程表 国别 时间 法 国 美 国 德 国
水力织 布机
工业国家。
采矿机器生产 采矿机器生产
突破迫在 眉睫
动力
冶金机器生产 冶金机器生产
3 工业革命的 发 在 国 国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在满足这种需求 了。于是蒸气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 中的革命。 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
? 市场根源、政治根源、 社会根源
工业革命产生的社会根源
请看材料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在满足这种需求了。 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在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 气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气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 思考: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条件 不利 条件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 业 科学技术 革 是技术革命 也是社会革命 是生产力 命 影 响
无产 阶级 相对 日益 贫穷
残酷剥削压 迫无产阶级
确立国 内统治
是资本主 极大地提 高了生产力 义发展史上 壮大了资产 的里程碑和 阶级力量 转折点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

19世纪中后期 第二次工业 垄断 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终
以后
革命
资本 资本输出 形成
代议制
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 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 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 形式。 (具体方式具有多样性)
特,有立法权
趋势,专制转成民主,人治转成法治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A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工业文明的确立和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指从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向纵深发展。资本 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
【考点导检索】
1、经济: 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
2、政治: 英国光荣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法德代议制的确 立、巴黎公社
一条主线: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三个机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会 三点特征:代议制、分权制衡、政党政治
君主立宪制 又称 “有限君主制”。是资本主义 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民主共和制 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 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
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 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 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2)从文明史观来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 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来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 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 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2)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2)

学习聚焦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人 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极大 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思考点 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对人 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兴起 20世纪40年代中期
内容 意义
①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②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
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
③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
的突破等。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社会发展进入信 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 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贸易组织取代。
▲ 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的微标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演进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货币学 供给学
14—15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
18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后期 20世纪 第二次工业革命 70年代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背景
①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相 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 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 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③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 了一定的发展。
问题 资本主义固有的社会矛盾及其弊端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和社会运动成为不可避免。如: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 2020年,源于美国的全球性抗议种族主义运动等。
问题探究 马克思在1859年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 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 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 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 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 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 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二)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二)

(2)特点: ①日本是近代亚洲唯一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 的国家,是最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 国家,这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 条件。 ②军国主义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影响巨大。 ③外来因素对日本经济影响重大。向西方学 习、对中国及周边国家的掠夺、侵略战争 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都为日本经济发展创 造了条件。
⑨7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遇到挑 战。日本和欧共体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有 利地位,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 世界货币体系崩溃。70年代经济危机结束 后,进入“滞胀”阶段。 ⑩80年代加快同加拿大、墨西哥的谈判。 1992年三国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北美 自由贸易区形成。
(2)特点: ①具有发展经济有利的客观环境:市场广阔、 政局稳定、远离大战战场、吸引人才。 ②美国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强,保持持续、快 速发展。 ③后来居上,长期取代英法掌握世界经济霸 权。 ④从两次大战中受益,为经济发展和掌资本 主义影响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一直保持 着增长状态。 由于制约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 未消除,经济危机并未克服,资本主义仍 处于温和衰退和缓慢上升之中。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多极化趋势 和经济一体化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正在形成。
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 概况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二)
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 段性和发展概况
1、简单协作时期:
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14—15世纪,在欧 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中期至 18世纪末):
①16世纪前后的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 业上的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 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西欧诸国的早期殖民掠夺,加速了原始 积累。 ③在尼德兰、英国、法国、北美等发生资 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中,资产阶级取得统治 地位,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④西欧封建国家的改革,顺应了资本主义 发展的趋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 展。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始。

在此之前,英国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资本家,他们通过大规模、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管理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也为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整个世界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石。

一、工场制造的兴起18世纪初,英国的经济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但这种生产方式的效率极低,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

到了18世纪末,英国的工场制造已经兴起,以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蒸汽机的发明,更是促进了机器生产的兴起。

蒸汽机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工艺的生产效率,更使许多鲜为人知的新行业得以兴起,并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二、资本主义的兴起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为新兴资本家提供了一个桥梁,也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资本家将资本投入到生产中,利用蒸汽机、机器人等高效的生产工具,而这些工具都需要足够的资金进行购买和维护。

由此可以看出,资本家对于购买和维护这些高效生产工具,是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支撑的。

此外,随着工业产品的大量生产,出现了大量的商品市场,需要有人来销售和运输。

这些新兴资本家,不仅将资本投入到生产中,还在全英国范围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销售和运输网络,为英国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撑。

三、新兴产业的发展在18世纪末期,英国的纺织工业出现了一种新的机器,称为“水力纺纱机”。

这种机器,可以代替手工纺纱,效率高、速度快,从而使得产量大大提高。

这种机器的出现,标志着英国纺织工业进入了机器时代,同时也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除了纺织工业之外,英国的煤炭、铁矿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煤炭和铁矿产业的发展,对于英国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面推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产出大量的煤炭、铁矿,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也为出口提供了足够的原材料,增加了英国的收入。

四、城市经济的兴起工业革命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城市的需求,使得英国城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走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2014年四川文综,10)下图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

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 )
A.北京、上海 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彻斯特 D.莫斯科、圣彼得堡
解析:C 从图中数据看,两个城市在1700年城市化水平较低、1800~1850年城市化快速发展,而且乙地的城市化发展略快于甲地。

1850年曼彻斯特已经成为英国的棉纺织中心,人口超过利物浦,故C项正确。

1700年北京是清朝的都城,人口远超上海,A项错误;B、D 两项中的城市不会在1800~1850年实现人口猛增,因为日本和俄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

2.英国《笨拙》杂志的漫画《穷人国和富人国的写照》的独白:“尽管说煤窑里的境遇仍相当悲惨,但它也带来了许多奢华与享受,了解这一点也就可以让人欣慰了。

”该漫画描述的画面最早始于 ( ) A.光荣革命之前 B.工业革命时期
C.电气时代到来 D.经济“大恐慌”
解析:B 材料关键信息是“煤”,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燃料,因而选B项。

工业革命发生于“光荣革命”之后,故A项错误。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燃料是石油,因而C项错误。

材料中反映的是经济运行比较好的时期,因而D项错误。

3.(2014湖北联考)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
偶像。

然而,1890年劳苦功高的俾斯麦还是被辞退了。

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 ) A.帝国皇帝 B.帝国议会
C.联邦议会 D.天主教会
解析:A 根据题干时间“1890年”可知德国当时的法律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宰相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

因此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帝国皇帝。

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

上述材料表明 (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D.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
解析:D 在德意志帝国,容克地主占主导,而宪法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说明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的国情,故D项正确。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是相对立的,A项说法不正确;资产阶级的根本要求是民主,不是专制,B项不正确。

C项材料没有体现。

5.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国王前来参观他们的工厂。

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博尔顿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商品。

”国王不解地问这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说:“是力量,陛下。

”这种“力量”带来的直接作用是 ( ) A.导致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
B.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C.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
D.促进了许多工业城市的形成
解析:C 材料表明这种“力量”是指蒸汽机的发明。

蒸汽机被称为万能原动机,其发明带来的直接作用是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直接作用,排除。

6.19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作家“以研究者姿态出现,试图以科学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剖其中的奥秘。

”这些作家的创作风格应属于 (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C 结合所学可知,古典主义盛行于17世纪,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
年代,故可先排除A、B两项;从艺术风格来看,“以研究者姿态出现,试图以科学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剖其中的奥秘”,体现了其特征是客观与写实,故排除D项,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2014鹰潭二模)美国“边疆学派”认为:“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

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现代化历程紧密相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请从现代化的角度对中英疆界观进行评析。

解析:本题是主观论述题,先对图片信息进行分析,从“清朝宗、藩”可得出中国疆界观的本质是传统的天朝上国夷狄观念,从英国在世界范围的分布得出英国疆界观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对外殖民扩张,然后结合史实评价两种观念对现代化的不同影响。

答案:中国的疆界观实质是天朝上国、夷夏之间的传统观念,其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在工业化时代,这种传统的疆界观导致了清王朝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从而丧失了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机会,最终落后于西方。

与之相反,18、19世纪英国的疆界观促进了其现代化进程。

这种疆界观的实质是对外殖民扩张。

在工业化时代,有利于英国获得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原料、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从而使其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