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梵高的解读
梵高作文素材

梵高作文素材梵高,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了无数令人震撼的作品,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梵高的作品以其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笔触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对比色,用鲜艳的色彩表现出内心的激情和情感。
《星夜》中的夜空布满了闪烁的星星,色彩斑斓的天空仿佛在跳动,给人一种奇幻的感觉。
而《向日葵》系列则展现了他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那些金黄色的向日葵仿佛在跳动,散发着生命的活力。
梵高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于色彩的独到见解,更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除了色彩,梵高的作品还充满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人性的思考。
在他的画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农民、麦田、乡村风景等题材。
他喜欢用画笔记录下平凡生活中的美好,表达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敬畏。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
《麦田里的游戏》中的孩子们在金黄的麦田中嬉戏,展现出了童真的快乐和天真的笑容,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纯真。
梵高的一生并不如他的作品那样绚丽多彩。
他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一生中几乎都在贫困中度过。
然而,这些苦难并没有让他的创作停滞不前,反而激发了他内心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他用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于生活的感悟和对于美好的追求,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梵高的作品深受世人的喜爱,他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人所称道。
他用自己的作品传递了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美好的追求,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他的作品将永远陪伴着我们,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了无数令人震撼的作品,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他的作品以其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笔触而著称,展现了他对于色彩的独到见解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
梵高的一生虽然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但这些苦难并没有让他的创作停滞不前,反而激发了他内心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语文作文人物素材梵高

语文作文人物素材梵高
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病交加。
他的生活境遇是如此之恶劣,他的艺术知音是如此之寥落,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情都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上,可是他的画却被那些布尔乔亚的艺术鉴赏家们弃之如敝屣。
在阳光明媚的法国南部小城,他疯狂地作画。
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
他像夸父一样地追逐着太阳,最后在阳光中燃烧、倒下。
每当我看见他所画的《向日葵》,总会想起古希腊智者说过的话:“它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永远是一团火焰。
”
素材运用角度:艺术、理想、痛苦、执着、个性、独特追求。
梵高追求美好作文

梵高追求美好作文提起梵高,那可是艺术史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但咱今儿不说他那些举世闻名的画作在拍卖场上拍出了怎样的天价,也不说他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就聊聊他这个人,聊聊他对美好的那种执着追求。
梵高,他就像一个在黑暗中独自摸索的孩子,一心想要抓住那一丝美好。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可他愣是没有放弃对美好的向往。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打小就有着一颗敏感而又充满好奇的心。
别人眼中普普通通的风景,在他眼里却有着别样的色彩和韵味。
比如说,那乡间的麦田,在金色的阳光下,微风轻轻拂过,麦穗像波浪一样起伏。
咱们可能看一眼就过去了,觉得不过是一片麦田嘛。
但梵高不这么想,他能盯着那麦田看上好半天,仿佛能看到麦子里藏着的生命力,藏着大自然的秘密。
成年后的梵高,决定要成为一名画家。
这在当时,可不是个被人看好的选择。
家里人不理解,周围的人也对他指指点点,说他不务正业。
可梵高不在乎,他背起画架,走南闯北,去寻找他心中的美好。
有一次,他来到了一个小村子。
村子里很安静,只有几家烟囱冒着袅袅的炊烟。
他找了个破旧的小房子住下,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写生。
村子边上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石头和游来游去的小鱼。
梵高就坐在河边,一笔一笔地画着。
他画河水的流淌,画小鱼的嬉戏,画河边垂柳的姿态。
那几天,天气特别好,阳光暖洋洋的。
梵高的脸上、手上都被晒得黑黝黝的,但他一点儿都不在意。
他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的画作中,有时候甚至忘了吃饭。
有一天,突然下起了雨。
梵高一开始还想坚持画下去,可雨越下越大,他不得不抱着画具往回跑。
回到住处,他全身都湿透了,可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容。
他跟房东说:“这场雨啊,也是一种美,我得把它记在心里,下次画出来。
”梵高对色彩的运用,那叫一个大胆。
他不像其他画家那样中规中矩,他的画里,红色可以是热烈的火焰,黄色可以是璀璨的阳光,蓝色可以是深邃的夜空。
他不在乎别人说他的画太夸张,太疯狂。
他说:“我就是要画出我看到的美好,哪怕别人不理解。
梵高作品赏析作文

梵高是具有极端个性的后印象派艺术家,对世界充满了一种天真的认识和深沉的爱。
辉煌和未经调和的色彩是他深爱的东西。
形与色的处理上运用了夸张和的简化的手法,不再强调光影的体感,更多的强化了色彩的价值,利用色彩取得画面的和谐。
他认为艺术与他的生命的价值息息相关,并且试图在物质的表层下唤起象征与神秘。
梵高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生都在追求属于他自己的艺术真谛,每一个笔触、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都是在表达他自己,一切形式都是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他是个真正为自己而创作的艺术家。
他的艺术对 20 世纪表现主义和野兽派影响深远,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的画家,他们从梵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经验。
所以梵高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最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艺术家。
《星月夜》是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其市值一度达到了一亿美元左右。
这与《星月夜》突出的特点密不可分。
一、风格独特没有受过专业院校的科班训练梵高的画常随着心灵的飞翔在构图、色彩和线条上“随心所欲”。
他崇尚朴素的手法,而且从不拘泥于流俗,用画笔的放声歌唱使画面充满情感的张力。
梵高受到过印象派画家、点彩派画家修拉及曾共同作画的高更的影响。
他喜欢用纯色的点、线作画,通过高纯度色彩的并置、短促笔触的有序密集排列,达到了既粗放任又富于动感的效果。
尽管受到印象主义画家的影响,但是,梵高始终按照自己的兴趣探索着自己独特的题材、技法和风格。
他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己关于伟大艺术的理解绝不轻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并能对一些指责“不以为然"。
二、笔触厚重、粗犷之美点状漩涡的笔触,给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如回旋于夜空中的大小星星,再如形成了一个漩涡的月。
他的笔触是奔放的、自由的、不受拘束的来自内心的表现。
画中不同的景物也用了不同方向的线条,像松柏如同火焰一般向上漩涡,教堂的尖塔也不安地伸向夜空,让画面充满了不安的感觉。
而底部的村落则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来表现一种宁静。
梵高作文素材

梵高作文素材梵高,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如今被世人所喜爱和珍藏。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艺术创作给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素材。
在作文中,我们可以通过梵高的故事和作品,来表达对艺术、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梵高作文素材的一些精彩内容。
首先,梵高的艺术风格是独特而深刻的。
他擅长运用浓烈的色彩和粗犷的笔触,将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梵高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他用画笔捕捉下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和动人的情感。
在作文中,我们可以借鉴梵高的艺术风格,用饱满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其次,梵高的一生经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素材。
他曾经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坚定地走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美好。
在作文中,我们可以通过梵高的一生经历,来表达对坚持和追求的理解,以及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敢面对。
梵高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最后,梵高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美好的情感和启发。
他的画作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他用自己的作品传递了许多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在作文中,我们可以借鉴梵高的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对美的追求。
梵高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灵感和启发,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珍视美好。
总之,梵高作文素材丰富多彩,他的艺术风格、一生经历和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素材。
在作文中,我们可以通过借鉴梵高的故事和作品,来表达对艺术、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展现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理解。
让我们一起用梵高的素材,写出更加丰富、深刻的作文,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外国名人(二)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外国名人(二)作文教学2013-07-06 16:49十四、艺术大师--梵高【运用实例1】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备尝。
梵高那么有才华,为什么当时社会的人们盲目得看不见先驱艺术的明灯,为什么梵高的命运如此悲惨。
上帝是公平的,天才必须饱受磨难,几经沧桑。
成就巨大的艺术家们总会站在一个时代的最前列,他们那最强列的个性与敏锐的眼光创作出超越时代的艺术品,多年后他们会赢得尊重的。
【运用实例2】他是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他自己的理性。
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
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运用实例3】他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他自己的理性。
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
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在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历程里,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丹青妙手无人能识,厄运是他永远的朋友,大多数时候,他得同困苦的生活作顽强的拼搏,努力从要淹没他的滚滚波涛中,抬起高贵的头,作最自由的呼吸。
然而他用自己的画笔,创造了另外一个理想国度,这个国度里,有旋转着的星光,有被风吹乱的柏树,有夜间的露天咖啡座,有向日葵和大片大片的麦田。
正是这个理想国度支持着他,即使在最穷困潦倒之时,对生命仍是充满着最质朴的热爱。
当星夜中流光闪烁,这位疯狂的天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更美,更富于创造力与无限激情的全新世界。
【运用实例5】凡·高看见了风。
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弃的巨大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
我最喜欢的艺术家梵高作文

我最喜欢的艺术家梵高作文
我最喜欢的艺术家梵高,他是个超级有趣的人。
你以为他是个严肃的画家吗?错了!他的生活就像一幅画一样丰富多彩,充满了疯狂的想法和无尽的创意。
梵高的画作总是让人感觉好像在看一场热闹的派对,色彩斑斓,充满活力。
他的《星夜》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旋转木马,让你在欣赏美景的仿佛能感受到风吹过脸颊的快感。
而他的《向日葵》则像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每一朵向日葵都在欢快地跳舞,让你忍不住想跟着一起摇摆。
梵高的生活也是如此有趣。
他曾经说过:“我不是个好学生,但我是个好学生的朋友。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奇怪,但其实他的意思是:虽然他不是个学霸,但他却是个善
于交际的人。
他的朋友圈子里有很多有趣的人,比如他的兄弟提奥、牧师高更等等。
他们经常一起喝酒、聊天、画画,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梵高还喜欢做一些奇怪的事情。
有一次,他在田野里割下了一大片麦子,然后把它们堆成一个大垛。
接着,他在大垛上点火,让整个田野都被火焰吞噬了。
当时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说:“我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这个答案真是太酷了!
梵高也有一些不太好的习惯。
比如他经常忘记吃饭睡觉,有时候甚至会把自己的衣服穿反。
但是这些小毛病并没有影响到人们对他的喜爱。
相反,正是因为他的这些特点,才让他成为了一位独一无二的艺术家。
梵高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
他的画作和生活都充满了创意和惊喜。
如果你有机会认识他的话,一定要好好跟他聊聊天,说不定你会被他的幽默感和热情所感染呢!。
梵高生活的色彩和他生活的色彩作文

梵高生活的色彩和他生活的色彩作文梵高,一个让世界为之疯狂的画家,他的画作充满了生活的色彩。
你知道吗?梵高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色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梵高的生活中有一片绿色的田野。
他的家乡荷兰有一句谚语:“没有绿叶的树不是一棵好树。
”这句话用在梵高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他的画作中总是充满了绿色,就像他的生活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梵高曾经说过:“我希望我的画作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就像阳光照进窗户一样。
”所以,他的画作总是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
梵高的生活中还有一片蓝色的天空。
蓝色代表着宁静和平和,这也是梵高画作中常见的颜色之一。
他的画作中总是有一片蓝天白云,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梵高曾经说过:“我喜欢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因为那里有最美的颜色。
”所以,他的画作总是充满了美丽的色彩。
梵高的生活中还有一片黄色的麦田。
黄色代表着丰收和喜悦,这也是梵高画作中常见的颜色之一。
他的画作中总是有一片金黄的麦田,让人感到满足和幸福。
梵高曾经说过:“我喜欢用鲜艳的颜色来表达我的情感,因为这样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我的内心世界。
”所以,他的画作总是充满了情感和力量。
梵高的生活中还有一片红色的向日葵。
红色代表着热情和爱情,这也是梵高画作中常见的颜色之一。
他的画作中总是有一大片盛开的向日葵,让人感到温馨和浪漫。
梵高曾经说过:“我喜欢用强烈的颜色来表达我的激情,因为这样可以让人更好地感受到我内心的热情。
”所以,他的画作总是充满了激情和感动。
总之呢,梵高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色彩,这些色彩不仅体现在他的画作中,也体现在他的生活里。
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世界。
希望我们都能像梵高一样,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种色彩,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梵高的解读
人物解读之梵高:
【人物简介】
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
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人物经历】
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
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
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
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
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
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建立了友谊。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
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
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
”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
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
在历史的角度来讲,梵高的确是非常超前的画家。
【人物感受】
梵高在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曾经用剃须刀片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
他是试图用这个举动唤醒自己,制止内心愈演愈烈的疯狂?
抑或,这本身就是一个疯狂的举动?我记得他有一幅自画像,描绘着用纱布包裹住耳部伤口的自己——他的眼神中没有疼痛,只有恐惧,仿佛能倒映出那刚刚消失的风暴的影子。
如果允许我给这幅画另起一个标题的话,我会把它命名为《自己的伤兵》。
在自己的战场上,梵高伤害了自己,又包扎着自己。
——并且还以一幅自画像留作纪念。
是一念之差吗,还是蓄谋已久?他把仇恨的锋芒指
向自身,指向一只无辜的耳朵——也许在那一瞬间,他与世界达成了和解,却加倍地憎厌自己,憎厌镜中的那个丑陋且变形的男人。
于是,他的手势就像一列失去控制的火车冲出轨道,伴随着一阵疼痛般的快感抑或快感般的疼痛,那只鲜血淋漓的耳朵,成为他自己的牺牲品。
莫非在凡高心目中,耳朵已是今生的一团赘肉——它只能听见世界的喧嚣,却对内心的狂潮置若罔闻?抑或,他太害怕日夜倾听自己的呻吟——那简直比外界的雷鸣闪电还要刺目,还要刻骨铭心?否则,他的刀锋不会随便选择发泄的对象——哪怕是针对一只微不足道的耳朵,也是有目的的。
在冰流的铁器与滚烫的肉体的最初接触中,凡高对自己以及整个世界充满了破坏欲,必须通过打碎点什么才能获得平衡。
这就叫做可怕:
心理的疯狂已演变为生理的反应,甚至表现为某种嗜血的倾向。
在一声陌生的惨叫中,凡高本人获得了双重身份:既是刽子手,又是受害者。
理智的天平倾斜了:他对自己的残忍超过了对自己的体恤。
第一滴血,意味着他对自身犯下的第一桩罪行。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
我们惊讶地注视着凡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
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凡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
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
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
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世界没能挽救这个垂危的病人。
梵高放下滴血的剃须刀片——不久,又拾起一把左轮手枪。
他似乎越来越把自己当作假想的敌人,不断挑选着攻击的武器。
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毁灭性的:在法国阿尔的一块麦田里,他用那只拿惯了画笔的手,对自己扣动了扳机。
每当欣赏着一个多世纪前梵高的遗作(哪怕是印刷品),不知为什么,我总能隐约闻见一股硝烟的气息——或者说,死亡的气息。
但是跟他的死亡相比,他的疯狂似乎更为恐怖。
一只被阉割的耳朵,要比一具中弹的尸体更令人触目惊心。
梵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收集着后人的议论。
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设在我们生活中的听诊器,刺探着我们的良心。
凡高死了,耳朵还活着,还拥有记忆。
为什么不在他呻吟与崩溃的时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听见了吗?你的耳朵长在何处?
【人物名言——梵高的话】
[对于神的信念]
我们一生之中有个时期,会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好象都是错误,而且对于所有的事物都不感兴趣。
所谓万念俱灰,情思枯槁。
我觉得这好像具有几分真理,你以为这分感
情应该早日扬弃吗?我怀疑这也许是,叫我们深信在心中,而很快地等着好结果的一种“对于神的憧憬”心理。
一个人很合群地夹杂在庸俗的人群中时,往往会觉得自己跟大家并无两样,但终于有一日,他会达到牢固的自我谛念的境地。
他能很成功地培养自己的信念,那信念又会适当地支配他,使他能向更高更善的境地继续进步。
我看耶酥也是这样。
[对于人生的信念]
我们的人生是一种可怕的现象,然而我们又不停在被不知情的东西驱使着。
一切的事物都不能改变他的存在式样。
任我们将它解释为或明或暗,终究无法改变它的性质。
这个谜题使我夜里在床上不眠不休地思考,在比斯山暴风雨中,或在黄昏忧郁的微光中,也曾做过深长的冥想。
三十岁这把年纪,对活动中的人是属于一种安定初期,也是充满活力的青春时期。
同时也可以说是过了人生的一段时间,开始感觉逝者不复回的愁意的时候。
我觉得这种寂寞感,绝不是无谓的感伤。
我不再期望明知在这一生中无法获得的各种幸福。
我愈加深的理解:这一生不过是一种播种时期,收获是要在下一次人生作的。
这种见解大概是使我对于世上的俗念漠不关心的原因。
我曾经想过自己能否成为思想家,最近已经很明白这不是自己的天职。
我常抱着一种谬见——觉得对什么事情
都要以哲学式想法去考虑的人,并非普通实际的人,而是一种无用的梦想家,(然而这种谬见在社会上常受很深的尊敬)这个谬见常害我无法把握事情的要领,焦急得自敲脑袋。
但是以后我才了解,思想和行动并非互相排斥的东西。
我坦白说,假如我能够一边思想一边绘画的话,那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但我办不到,何况我的人生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的多画这一点上。
我希望自己走到人生的终点时,以最深的爱和静静的留恋,回味自己的人生,还带着“啊!我还想画那样的画!”的一番离情别绪,永别人世。
[艺术家的命运]
人跟自然的格斗不是简单的事情。
我虽然无法知道自己未来的成败,但确实的就是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
你也许想说我不会成功,我不在乎,不管成功或者失败,一个人总是在感情和行为之中生活着,无法脱离。
我还认为这成功和失败,事实上非常近似,几乎似人难以辨别。
假如空白的画布,笑你没有精神的时候,跑上去提起笔大胆地画下去。
空白的画布好象会对着画家说:你什么都不懂。
你们不知道那空白画布多么会使人失去斗志,许多画家很怕空白的画布,可是一方面空白的画布是怕毅然面对画布的真热情的画家的。
艺术家都知道自己好比是被绑在旧马车的马,他们在心里羡慕那些能在太阳下的牧场里大吃青草,也能到河里喝水洗澡逍遥自在的马,这是艺术家的心病。
不知是谁将如此
的生活形容成“被死与不死不断威胁的状态”。
我所拉的马车一定会帮助我所不认识的人们,因此我们相信将来的新艺术以及新艺术家的出现,大概不至于使我们失望吧。
[对于死的看法]
我刚刚用水彩画好的田园中的古塔,今天已经被人拆毁,这不是诸行无常的一端吗?我常想表现农人们个个老朽以后,怎样地安息在他们千古的园地上,我常想向大家说明,人的死和葬礼,多么像秋天落叶那么简单的事——死者只要五尺之地,然而在这些土堆上只要一个十字架一插便了事。
我还想说出,农人们的生与死是何等的永恒不变,那正如在墓地上生长的花草一样,春来萌芽,秋来凋谢,因循着天地不变的规律。
现在我们的所见所闻不知是否为人生的全体,在我们死后,从彼岸往回看时,是否只能看到一个半球?这不是永恒的谜题吗?不管怎样,我总认为一个画家即使死后也能借着自己的作品向后来的新时代谈论自己的见解。
画家的使命是否只限于此,还是有其他更高的意义?我无法作答。
我想画家的一生当中,死还不能算是最苦的事,但对于死,我实在一点都不懂。
夜里仰望星星,会使我陷入如同看地图梦异乡那样的梦幻,不知何故,我总觉得,天空中的光点,好象法国地图上表示城镇的黑点一样,使人觉得难以接近,我想只要坐上火车,变可到达塔拉斯根或鲁安的话,我们在死后也应该
可以到达星星上面。
在这些五里雾中的推理里面,有一件不容怀疑的事——“我们在生前无法登天如同在死后不能再乘之道理。
”所以我认为,使世上人类永眠的各种疾病是到达天堂的一种交通手段。
我们老朽以后,悄然死去,这是我们徒步登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