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说理论的成就与不足
明代小说理论分析

第三节明代小说批评一、明代小说经典化的原因《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是明代小说中最为出色的四部作品,这四部被称为“四大奇书”的作品现在已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之经典。
通俗小说何以在中国古代能成为经典?实与晚明以来小说评价体系的转化和文人批评家对小说文本的精细修改密切相关,有一个明显的“经典化”过程。
在文学领域,“经典”一词主要表现为作品在接受空间上的“广泛性”和传播时间上的“持续性”。
明代小说无疑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四部作品最为出色。
晚明以来,这四部作品被称之为“四大奇书”,成为明代小说之经典,在中国小说史上影响深远。
然而“四大奇书”能够成为明代小说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实与明代小说评价体系的转化和文人批评家对小说文本的精细修改密切相关,它的“经典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层面的鼓吹和改造。
1、评价体系的转化与小说经典之生成在中国古代,以“小道可观”看待小说由来已久,“小道”指称小说的非正统性,“可观”则有限度地承认小说的价值功能,可谓一语而成定评,深深制约了小说发展进程与价值定位,中国古代小说始终处于一个尴尬位置和可怜地位正与此相关。
这一评判小说文体的基本术语经数千年而不变,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小说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内涵。
至明代,小说创作与传播空前风行,“小道可观”这一核心内涵虽然没能彻底改变,但具体到对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的评判,评价体系已开始有所转化,这一转化直接促成了明代小说经典之生成。
明中后期以来,随着通俗小说的盛行,文人士大夫对通俗小说加以评判,他们阅读、鉴赏、遴选,并将通俗小说置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予以考察,而在这种考察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脱颖而出,成了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也为后世小说的发展提供了范本。
且看史料:周晖《金陵琐事》卷一记载李贽“好为奇论”,称汉以来“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汉是《史记》、唐是杜甫集、宋是苏东坡集、元是施耐庵《水浒传》、明是在当时享有盛名的“前七子”之首的李梦阳集。
明清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与理论探讨

明清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与理论探讨一、明清文学的特点明清时期,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
明清时期的文学不仅有大量的诗歌、戏剧、小说等流派,同时也有着许多独特的特点,深受后世文学的影响。
1.诗歌的文学性格明清时期的诗歌注重形式美和修辞功夫。
作者以较短的篇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用精致的修辞方法增强作品的音乐性和图像感。
2.戏剧的表现形式明清时期的戏剧以曲艺为主,富有音乐、舞蹈、表演等元素,表现了当时的社会、人物和风土人情,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表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小说的文学成就明清时期的小说注重描写细节、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
高超的叙述技巧和精湛的构思让小说成为了当代文学的重要成就。
4.文学思潮的发展明代文学思潮在刘基、杨慎、许仲琳等人的影响下,爆发出了“江左”、洛阳”等文风。
清代文学思潮在雍正时期随着“守旧派”的崛起而一度走向保守,但在乾隆时期已逐渐走向开放,贾仲明、吴敬梓、曹雪芹等文人的作品渐渐被人们提起,成为经典。
二、明清文化的特点明清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阶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发展的兴起明清时期,科技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如农业、手工业、草木纸和印刷技术等的进步,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2.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明清时期,文化传承成为了人们重视的一个问题。
各种课程和文化机构得到了迅速发展,文化基础为当时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社会生活的变革明清时期,生活环境、社会道德、职业生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对后来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深远。
4.文化地域的变化明清时期,文化地域变化很大。
明代时期,南北文化之争形成,南方佛教文化、文人文化、人情文化、女权文化逐渐发展;宣和中兴的落后,清代时期在文化使得南方文化重新获得普及和发展的机会。
三、明清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明清时期的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明清时期小说的兴起与文学水平评析

明清时期小说的兴起与文学水平评析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小说兴起的原因,并对当时的文学水平进行评析。
二、明清时期小说兴起的原因1.文化繁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活动的频繁促使了小说创作的兴起。
2.文字改革:明代开始使用简化字和白话文,大大提高了人们阅读文学作品的门槛,进一步推动了小说发展。
3.民间故事传承:以《西游记》、《水浒传》等为代表,民间故事流传广泛,为后来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4.出版业发展:印刷术在明清时期迅速发展,大量图书问世,推动了小说产业化进程。
三、明清时期小说的主要特点1.多样性:在明清时期诞生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小说,如神怪戏曲类、历史题材类、生活百态类等,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2.艺术性:明清时期小说在叙事手法、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上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3.社会批判意识:部分明清小说通过描述社会弊端和揭示人性黑暗,对当时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4.省思思考:明清小说常常通过寓言或故事来传递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引导读者反思人生问题。
四、明清时期小说代表作品评析1.《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而闻名。
它通过对贾宝玉一家衰败命运的展示,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
2.《西游记》:堪称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通过美丽动人的想象与细腻入微的形象,既展示了五彩缤纷的仙桃洞世界和华丽多彩的情节,也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对人性的思考。
3.《水浒传》:以宋江等108位英雄起义造反为主线,描述了他们的抗击压迫、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故事。
小说中描绘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和激荡人心的战斗场面,展现出深厚的人性关怀。
五、明清时期小说对后世影响1.文学遗产:明清时期小说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后世文学作品起到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2.影响世界文学:明清时期小说通过翻译和传播被引入其他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如《红楼梦》在西方也备受赞誉。
明代小说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及其意义

明代小说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及其意义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不仅有文学巨匠如杨慎、冯梦龙、凌蒙初等,还有许多著名的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不仅成为了明代文学的代表作,更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和文化。
下面就从明代小说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和意义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代小说对中国文学的贡献1.推动了小说文体的发展明代小说的兴盛,对小说文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明代小说可以分为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神魔小说、志怪小说等多个类别,这些不同类型的小说以其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小说文体。
这些小说创作的背景丰富多样,既有历史事件、民间传说,也有现实生活,可谓是把小说从单一的故事讲述中解放出来,打破了中国文学中的古诗文、散文的单一格局,使文学创作的世界呈现出更多元的面貌。
2.影响了后世文学明代小说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而且在晚清和民国时期有了更深远的影响。
清初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借鉴了《金瓶梅》的描写手法,提高了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水平;纳兰性德在《红楼梦》的基础上更加细腻、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使《红楼梦》成为一部令人钦佩的文学巨作;另外,康有为、梁启超等学者也对明代小说的创作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明代小说对中国文化的意义1.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明代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现实性,它们通过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和生动描绘,展现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反映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层面的状况和变迁。
比如,《金瓶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异化和道德沦丧,反映了当时市侩文化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红楼梦》则通过对贾家宅院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以及妇女地位的低落等社会问题。
2.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明代小说同时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这些小说讲述了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和传说,如《水浒传》中的108将,即以儒、释、道三教为代表,承载了中华文化对武勇、忠诚、仁义等传统价值的体现;而《西游记》则从中阐述了佛教禅理的思想和哲学思想,具有比较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
《虚实之间:明代小说的历史背景及审美价值》

虚实之间:明代小说的历史背景及审美价值一、引言明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小说创作也达到了高峰。
而明代小说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构建了一个虚实交融的文化世界。
本文将探讨明代小说的历史背景以及其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二、明代小说及其特点2.1 小说在明代社会中的地位在明代,小说逐渐获得了广泛传播与阅读,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娱乐方式。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需求。
2.2 明代小说题材与类型明代小说以纪实性和虚构性并存为特点,有着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类型。
其中包括志怪小说、传奇、笔记体小说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出发,展现出社会风貌和人性问题。
2.3 文人士大夫与坊间流行明代小说既有文人士大夫的创作,也在民间流传。
文人士大夫的小说追求高雅审美与文学品味,而民间小说则更关注娱乐性与通俗趣味。
三、明代小说的历史背景3.1 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变革明代社会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土壤。
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社会变革,为小说中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3.2 士人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明代士人知识分子渐渐从传统官吏角色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自由创作和对现实社会进行揭示。
他们以小说为表达工具,描绘当时社会风貌、谋求自我表达。
3.3 社会思潮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明代特定的社会思潮也对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无声之音”的理念与“道古文”,诞生了志怪小说;儒家思想导致了一些以修身治家为主题的传奇故事。
四、明代小说的审美价值4.1 独特的叙事与艺术表达方式明代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艺术表达方式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审美魅力。
通过对虚幻世界和真实社会之间转换使用,使读者体验到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情感共鸣。
4.2 对社会风貌与人性问题的揭示明代小说以其对社会风貌和人性问题的深刻揭示,呈现出一种反映时代矛盾与社会变革的审美追求。
作品中探讨了贫富差距、女性地位、道德观念等议题,引发了读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概况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戏曲明代小说创作无论是长篇或短篇都呈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
明代前期历史题材的章回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和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共同拉开了我国小说世界的帷幕。
明中叶以后,小说创作进入了新的天地,我国第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神魔小说《西游记》、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世情小说《金瓶梅》相继问世,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这四部小说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
明中叶的短篇小说,也十分兴旺发达:以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为代表,无论在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艺术成就上,都比前人有很大进步。
明代还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文言短篇小说。
明代小说创作的特点,从发展过程来说,经历了由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到文人的加工整理,再发展为作家的个人创作的过程。
从思想内容来说,明代小说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理想、愿望,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从艺术形式来说,明代开始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从创作方法来说,大多是现实主义的,有的作品也达到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度。
明代小说的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民族风格。
明代戏剧是沿着杂剧、传奇两条线发展的。
杂剧是元杂剧的余波,已趋于衰落,只是在南戏影响下,创作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奇是明代戏剧的主要成就:成化以后,由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十分盛行。
中叶以后,剧坛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首先出现了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和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作《牡丹亭》,此外,还涌现了大批有成就的戏曲作家,形成了各具特的艺术流派。
主要是以汤显祖为代表的强调内容、注重文采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代表的讲究音律的“吴江派”,这两个流派影响很大。
另外,还有以梁辰鱼为代表的着力词藻的“昆山派”。
其次,是剧作题材的广泛:有的取自本朝的现实题材,如《鸣凤记》(无名氏);有的采自历史或民间故事,如《浣纱记》(梁辰鱼);还有用寓言题材写成的,如《中山狼》(康海)。
明代小说的崛起与发展小说文学的黄金时代

明代小说的崛起与发展小说文学的黄金时代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小说文学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小说文学开始迅速崛起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明代小说的崛起、发展以及小说文学的黄金时代。
一、明代小说的崛起明代是一个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快速的时期,这为小说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足,文化需求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小说因其生动形象、故事情节吸引人的特点,成为了人们喜爱的文学形式。
明代初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小说作品,如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
这些小说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受到了广泛的阅读和传播。
这些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激烈的情节、精湛的描写技巧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并逐渐形成了明代小说的特色风格。
二、明代小说的发展在明代,小说文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小说作品,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凌蒙初的《金瓶梅》等。
这些作品在不同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巧妙的情节设计等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明代小说的发展离不开印刷术的出现和普及。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制作和传播更加便捷,大大提高了小说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与此同时,明代的文化市场也进一步繁荣,人们对小说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小说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三、小说文学的黄金时代明代可以说是小说文学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小说在文化领域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并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小说的黄金时代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些杰出的作家。
他们通过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构建复杂的情节、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等方式,使得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性。
同时,这些作家也在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为后世的小说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小说文学的黄金时代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学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明清小说的成就及其文学意义

明清小说的成就及其文学意义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一时期的小说产生了很多经典的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和进步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清小说的成就及其文学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历史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经典小说,如宋慈的《吴文英状元升官记》、凌蒙初的《李娃传》、冯梦龙的《三言》、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等。
而且,明清小说的创作水平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明代的小说以“话本”为主要形式。
话本是一种口头讲述的小说形式,讲述的范围很广,涵盖了人生的方方面面。
其特点是细节描述生动,语言流畅,因此颇受读者欢迎。
而且,话本在文化上直接与大众联系在一起,并有着深厚文化根源的传统。
因此,话本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小说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清代则出现了具有长篇和章回结构的小说。
对话本中的细节性描写进行了发扬光大,细腻多样的画面描写、逼真的人物塑造、情节的跌宕起伏、意蕴的丰富多彩和写作技巧的提高,都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加成熟的底蕴。
二、明清小说的文学意义1、细节描述水平高超明清小说的作者注重细节描写,对人物、场景、情节的描写相当细腻入微,真切再现了生活的色彩与人情味儿。
如《红楼梦》中对香菱、宝钗两个人的描写,各自的生活环境、习惯,以及宝玉与二人的心理交往,都让人感觉真实而生动。
亦如《三言》中再现了很多民间生活细节的描写。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不仅让小说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借鉴作用。
2、种种意蕴深厚,寓意深远明清小说对于社会生活、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做了很深入的探讨。
如《儒林外史》寓意当下难为历史之遗产,以及官场上一些不良风气,牢牢把握民间现实情况,为读者提供了怎样看待世界、怎样看待人生的一份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小说批评至明代而一变。
宋元以前,基本上都是零星的小说序跋涉及了小说理沦,象刘辰翁、罗焊那样的批评家则寥若晨星。
总的说来,宋元及父以前阶段,小国小说批评只能说尚处在萌芽时期。
明中叶以后,小说批评蔚然成风。
其标志:一是批评家有意识地进行小说批评,探讨小说理论问题;一是出现了专门论述小说理论问题的文家。
这一时期小说批评的形式主要是序跋中国的小说批评凉这一时期初具规模,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批评门类。
这一时期重要的批评家有陈继儒的,蒋大器汪道昆,谢肇颓,冯梦龙凌温初李日华、哀宏道张无咎笑话主人言衣主人.宋元极其以前的小说家、批评家,对于小说与史、小说与文的区别,认识上还比较模糊,他们努力把小说归属于史类或文类,认为小说与史、与文难以分割,借以肯定小说的价值。
真正是小说为一种具有独立性的文学样式,为文学创作独立之一体,从而努力探其性质和特点,确认其地位和价值,逐步形成小说观的,是明代的批评家。
小说与史的区分明代,批评家们才开始有意识地探讨小说的本身特性,并力图把小说与史区别开来,这既是对上一时期理论的突破,又是这一时期小说馆得以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1署名庸愚子的蒋大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首次试图区别演义小说与史书的不同。
但他未能走出史的束缚,但能看到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不可能截然斩断演义小说与正史的联系,仍又不同于以往批评自把小说归于史类,他根据正史“理微义奥”和演义小说“文不甚深”的特点来区别两者的不同,把演义小说和正史视为两类不同的文体,而且指出了演义小说的社会效果远过于文书,蒋大器并不赞成演义小说如评话那样完全通俗,认为小说应该介于正史与评话之间。
事实上,后来的批评家很快突破他的理论,明确指出了小说的特性之一就在于通俗。
2 陈继儒的看法显然与蒋大器所稼道的“文不甚滦,言不甚俗”不同。
他认为演义是“以通俗为义”,演义“因喻俗书”,并不一定“言辞鄙谬”,而是“义意远矣”。
他还认为,演义小说的另一特点是比正史记载更为详细。
陈继儒指出小说比正史通俗,比正史记载更为详细,达就不只是指出两者语言上的不同,而义指出了两者在内容和撰写方式上的不同,从而进一步区别了演义小说与正史各属一体的不同特点。
3袁宏道则从另一个角度,由演义小说而到英雄传奇,进一步肯定和强调了小说的通俗特点。
袁宏道不仅在诗文理论上建树很大,而且在小说批评方面也有一定贡献。
今见其署名的《东西汉通俗该义·序。
.从欣赏角度把演义小说与史书作了比较并对小说作了充分的肯定。
4甄伟则进一步从创作方式上区别了小说与史的不同。
一小说作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小说首次得到正名与梳理。
明代开始认识到小说作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之一,有其自身的特性,在这基础上肯定小说的价值,则是明代批评家小说观形成的又一重要表现。
明代胡应龋又一次将小说分类,并从小说发展的角度评论各时期的小说特点。
同时期其他批评家也开始探讨小说的流变和各时期小说的主要特点,这些理论探讨是明代批评观小说现形成酌义一重要标志。
胡应麟细致地分析了《汉书·艺文志》中关于小说家的论述,梳理了古今小说概念的差别,还从史的观念出发,扼要地概括了小说发展的脉络:六朝萌芽期、唐传奇勃兴期、近实而文采不足的宋代以及他所处的明代这四个阶段。
二、小说的地位在明万历间首次得到较普遍的肯定。
明代也以正史为对照来肯定小说创作的重要和小说的价值。
通俗小说创作刚刚重新起步时只是被人们称为"正史之余"。
这有两层含意:其一是"稗官野史实记正史之未备",其二是能扩大正史的影响,能使历史故事迅速地传遍民间。
随着通俗小说的功能逐一被发现,它的地位渐渐提高。
通俗小说的娱乐功能,特别是它可寓教于乐的特性也开始为人们注意。
明末时,小说地位曾上升至小说史上的最高点。
1较早给予通俗小说以很高评价的是李开先,他称《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并认为"《史记》而下,便是此书"。
他指出任何文学体裁都不能象小说那样广泛地反映生活,同时又能针砭现实。
这就为小说地位迅速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2随后,李贽、袁宏道等也对小说给予了极高评价,他们关于小说的见解又建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于是小说与经史并传的评价得到广泛承认,这是通俗小说地位在小说史上曾经上升到的最高点。
一幻奇理论的变化正视小说创作实际,承认勾化的作品内容不属实录,而且认为小说内容可以幻可以底,实录并非是衡量作品价值高低的唯一只度。
1胡应麟于《少室山房笔丛》小云:“小说者流,或骚人墨客……务极幽深”。
胡应朗看到了古小说的内容并非都属纪实,无论作家“游戏笔端”,抑或“苑萝宇外”。
当然,胡应阂说庸人以前的小说“纪述多虚”并不是说古小说家有意虚造幻化的故事,更不是指小说的虚构。
2袁于令”。
所谓“极勾”,也就是说小说世界的整体构思、布局、情景、人物、事件都应虚构创造,t西游记》便达到了这样的程度。
不过,如此建构的幻化世界,并非游戏笔墨、荒诞不经而毫无意义。
3徐如翰所谓的奇人、奇事、奇文.并无荒诞、诡话之意。
他认为小说之“奇”,不在于控觅常人罕见寡闻或客观不存在的事物现象,而在于“为英雄吐气、豪杰壮谭”,人物事件非为子虚乌有,纯属“耳目睹记”。
小说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英雄豪杰的辉煌业绩,才是“真奇”。
在古代小说批评末形成时期,幻奇理论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肯定小说的地位和作用.而这一时期,幻奇理论的新的变化,则是导致虚构和写实迎论荫发的一方面因素。
二实录观念的突破而另一部分批评家则开始突破实录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
熊大木在《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序l中首先提出小说不必事家苟同正史熊大木和李大年突破实录观念,主要表现在对演义小说的虚构持肯定的态度,但在理论上,并未直接对实录观表示否定。
而谢肇剔则不但肯定小说虚构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对小说实录的观念表示了否定。
三虚实关系的阐发幻奇理论新的变化和实录观念的突破,必然会涉及虚实关系的探讨。
无论对“虚”还是对“实”的肯定或否定,都会涉及到与之相对的另一概念这就迫使批评家不得不进一步思考虚与实之间的关系。
1署名“天都外臣”的‘水讲传’叙I中谈到《水肿传》和正史有关记载的关系时时探讨了这一命题、2冯梦龙和李日华。
他认为写其人不必真有其事,写真寥不必真屈其人。
这就是说,作者创作可以不为真人实事所拘,亦可虚构人物故事,只要描写的生活达到了艺术其实,那就不管描写的人与事是真是假,都具有“真实”的意义。
3冯梦龙从作品思想意义的角度,肯定小说可以虚构,并涉及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
明代小说批评家关于小说虚实理论的探讨,既是现实小说创作虚构艺术的理论总结,也指导了小说家进一步突破实录观念,挣阳历史枷锁,不借支书,不考史实,大胆进行虚构创作,从而促进了小说创作的发展。
四写实理论的崛起另一方面又批评神度小说太幻,张神弄鬼,布道玩术,脱离现实,而强调写实。
尤其是t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一批写实小说的问世,惊人耳目,使批评家得以进一步探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小说创作与作家经历的关系,小说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于是,写实理论从中掘起。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等问题得到较深入的讨论,并归纳出有益于小说创作的理论见解。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的问题开始有了正确的认识。
叶昼指出生活是第一性,艺术创作是第二性的命题。
明确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为摆脱改编束缚,走向独创的改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通俗小说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述。
五典型沦的萌发李蛰的“发愤说”,“欣欣子”的“寄托说”,凌隙初的“耳目之内说”、“奇真说”,都从作家思想、创作目的、取材途径等方面,肯定了小说的写实,未署名的《水游传一百回文字优劣l一文云:“世上先有《水kt传》一部,然后施耐底、罗贫中借笔墨拈出。
若夫姓某名某,不过劈空捏造,以实共事耳。
……”这位无名氏批评家在短短的文章中却阐明了三个理论问题。
其一,小说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
其二,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但却有现实依据,是生活中人物的艺术概括。
其三,小说创作关键在于塑造“情状逼真,笑语欲活”的人物。
无名氏阐述的三个理论问题,核心就在于说明小说创作必须基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人物理造必须“逼真”、“欲活”。
李贽认为,《水讲传,作为小说,它所描写叙述的事件那是虚构的,但是作者经过艺术加工的事件,却能给人以逗真的感觉。
共原因:一是作者创作基于生活,作品的人物事件极大部分有其生活的基础。
二是作家须有艺术才能,要能够传椰写照。
明代小说批评家主张写实,揭示小说与生活的关系,肯定艺术形象个性化,都说明了写实理论正在掘起,这既是对明代写实小说创作的理论总结,也是清代写实理论发展形成的先声。
不足:1这一时期的批评家林立,但还没有出现象金圣叹、张竹按那样的大批评家。
2就一代小说批评而言,涉及了许多理论问题,然就一个批评家的著述而言,大都还只是探讨一、二个问题,理论水平较之宋元以前的批评家虽有所提高,但其理论化程度仍还不高。
3倘就某一个具体的批评家的论述而言,尚未有人有意识地系统探讨小说理论4明代评论家对艺术典型已有论述他们意识到了必须塑造典型。
评论家评点作品时较多从作文章法角度分析细节或情节的安排与描写,很少作宏观考察,特别是长篇小说的结构设置。
这是的小说理论家在典型性格分析上已达到很高水准,不过他们都偏重于典型性格独特性的研究,对塑造典型应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一面却较为忽略。
5人物形象个性化问题,在明代批评家的论述中,并禾得到深刻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