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无所不知先生》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翻译
毛姆短篇小说中的异国情调与他者形象

第41卷第2期2021年4月湖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41, No. 2Apr. 2021文章编号:2095 -4654(2021)02 -0051 -05毛姆短篇小说中的异国情调与他者形象易连英(安徽三联学院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摘 要: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叶之震颤》对异国情调和“他者”形象进行了大量的书写。
本文 以“他者”形象和“自我”身份为切入点,分析了异国情调中的乌托邦构想、西方文明教化、女性化风景及多元文化的书写,阐释了 “他者”中代表性的无名者、失语者、无知者与“下等人”的形象特征,指出毛姆通过异国情调和他者形象的书写,反思了西方人的身份认知,进行了自我身份的思辨,意识到了跨文化认同危机的存在。
关键词:毛姆;《叶之震颤》;异国情调;“他者”形象 中图分类号:106文献标识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异国情调就本质而言,是人们对差异性或多样 性的感受和表述,它表明异域文化具有与本土文化 相异的特质⑴。
差异的存在会引发人们对“异域”和“本土”进行对比,探究差异表象下的本质,并在考察他者的同时反观自我,确认自我的身份地位。
因此,“异域”暗指地理特征、民族历史、社会风貌、价值观等文化差异,“情调”则反映了自我经过对文 化考察、对比、理解与过滤后对他者的态度。
文学中的异国情调说明文学家对陌生现象的关注,对异域 文化的向往之情,是文学家的一种叙事风格和审美 情趣⑵。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异国情调直接表现为文学家对异域文化的利用,将异域文化融入自己的 作品中,构成塑造异国形象的重要元素,使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
在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 中,异国情调被看作是一种文学实践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旨在构建“他者”形象,通过对“他者”的言说,实现对自我的探索。
简言之,文学的异国情调“可以 作为一种装饰性背景为文学作品增添异域色彩,也可以作为文学家想象的空间,满足创作者扩张想象 力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异国情调可以成为建构异国异族形象,反观自我和实现自我探索的话语” [1]。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月亮与六便士》中女性角色的形象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月亮与六便士》中女性角色的形象一、本文概述《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作品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艺术理想而抛弃世俗生活,最终走上精神崩溃和自我毁灭的道路。
尽管这部作品以男性艺术家的视角展开,但其中的女性角色同样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月亮与六便士》中女性角色的形象,探讨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命运与抗争,揭示作品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
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将首先梳理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包括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艾米、模特勃朗什以及画家施特略夫的妻子。
接着,我们将结合女性主义理论,分析这些角色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压迫,以及她们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应对这些挑战。
我们还将探讨作品如何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以及女性如何寻求自我救赎和成长的可能。
通过对《月亮与六便士》中女性角色的深入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女性主义视角下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推动社会对女性权益的进一步认识和尊重。
二、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概述《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形象丰富多样,涵盖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性格特征。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这些角色不仅仅是情节的推动者,更是对当时社会性别观念的一种反映和挑战。
我们来看看小说的女主角布兰奇·沙垂尔。
她美丽、温柔,是许多人心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然而,布兰奇也是社会传统观念的牺牲品,她将自己的全部价值和幸福寄托在男人身上,最终却因为无法满足对方的期望而走向悲剧。
布兰奇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期待,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这种期待下所承受的压力和束缚。
除了布兰奇之外,小说中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女性角色,如斯特里克兰的太太、画家艾米·劳森等。
浅析毛姆笔下的女性人物

浅析毛姆笔下的女性人物/范颖娜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多产作家,其作品具有世界性影响。
他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剧本,但他主要的成就在小说创作上,文笔简洁明白、语言幽默深刻、内容雅俗共赏是其作品最突出的特点。
在20世纪的英国作家中,毛姆的作品是流传最广、最受读者欢送的。
他小说中刻画的女性人物大局部是西方文明社会中最常见、最一般的女性,毛姆用嘲讽、挖苦、贬斥的笔锋把她们自私、冷漠、虚伪和狡诈的性格特点展露得淋漓尽致,以致有些外国文学评论者指责毛姆有明显的反女性倾向。
毛姆在小说中,一方面对女性进展着毫不留情的批判,他将西方社会中的女性塑造成自私、冷酷的妖魔,认为她们是男子堕落和消灭的祸水,作品中表达着他的不满与厌恶;但同时毛姆又塑造出其心目中的抱负女性,以此表达自己对完善女性的渴求,真可谓是爱恨交加,欲罢不能。
这充分表达了毛姆冲突纠结的独特,因此,他笔下的多数女性人物也具有“天堂恶魔”的性格特征,这一特点在他的小说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毛姆反女性倾向的根源消失于19世纪末的“女性恶”观念认为女性是邪恶的,带有致命性的诱惑。
也就是说,女性使男性堕落。
当时,随着西方社会的经济进展,与金钱伴生的全部肮脏和丑恶也随之消失,有些女性已成为为金钱可以交换肉体和灵魂的风尘女子,文学作品中也消失了这类在拜金漩涡中迷失的女主角。
毛姆的母亲是一位可人儿,过着适度优雅、浪费的生活,幼年的毛姆独享着母亲的爱。
在毛姆8岁时,母亲病逝。
而他对母亲的崇敬和艳羡从未停顿,母亲在他心目中已经抱负化了。
母爱的缺失激发了毛姆对爱的剧烈需求,而这种爱的需求终未得到满意。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女人不是沉迷他的金钱、声誉、地位,就是虚伪地和他逢场作戏,现实世界中抱负女性的缺失让毛姆对她们产生了嫌恶之情。
生来个子矮小、口吃、求婚遭到拒绝使他对女人失去了信念,这也导致了他后来婚姻的悲剧结局。
由于毛姆认为妻子嫁给他只是贪图他的名誉、地位、金钱,他们的婚姻不是出于爱情,而是迫于道义的压力。
毛姆爱情语录经典

毛姆爱情语录经典毛姆有很多经典的爱情语录,一起来挑选一下有没有你喜欢的毛姆爱情经典语录吧!!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毛姆爱情语录经典,希望你喜欢。
毛姆爱情语录经典1) 在爱情的事上如果你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2) 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事:你接连数月每天都碰到一个人,于是你同他的关系便十分亲密起来,你当时甚至会想没有了这个人还不知怎么生活呢。
随后两人分离了,但一切仍按先前的格局进行着。
你原先认为一刻也离不开的伙伴,此时却变得可有可无,日复一日,久而久之,你甚至连想都不想他了。
--毛姆《人生的枷锁》3) 我知道我将会不得不让自己对如此度过的一生感到心酸的悔恨,但是我否认这悔恨同我自己有什么关系。
我现在,身体虚弱,老态龙钟,贫病交加,行将就木,可是还紧紧地把灵魂抓在我手里,我没什么好悔恨的。
--毛姆《人性的枷锁》4) 她对自己的丈夫从来就没有什么感情,过去我认为她爱施特略夫,实际上只是男人的爱抚和生活的安适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应。
大多数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做爱情了。
这是一种对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产生的被动的感情,正像藤蔓可以攀附在随便哪株树上一样。
因为这种感情可以叫一个女孩子嫁给任何一个需要她的男人,相信日久天长便会对这个人产生爱情,所以世俗的见解便断定了它的力量。
但是说到底,这种感情是什么呢?它只不过是对有保障的生活的满足,对拥有家资的骄傲,对有人需要自己沾沾自喜,和对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洋洋得意而已;女人们秉性善良、喜爱虚荣,因此便认为这种感情极富于精神价值。
但是在冲动的热情前面,这种感情是毫无防卫能力的。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5)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着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2023年福建九年级下册中考语文冲刺模拟卷(二)【含答案】

2023年福建九年级下册中考语文冲刺模拟卷(二)(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5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
学校正在开展“诵读传统文化重塑精神家园”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博古知今,感受多样人生1.下面是活动的开场白,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
(10分)吟咏古代诗文,总能让人流连忘返。
《观沧海》中“①,②”,我们可知作者登临的位置;《春望》中“国破山河在,③。
”能感受到山河破碎的景象;《行路难》中“④,⑤”,让人不禁感慨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⑥”,能感受诗人渴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孔子在河边联想到时光的流逝,发出“⑦,⑧”的感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后主刘禅“⑨,⑩”以塞忠谏之路也”。
【活动二】文化寻根,重塑精神家园2.下面是小丽同学的电视新闻观后感,请帮助他解决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9分)春节文化在世界①(jìng)相②(zhàn)放,为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生活烟火与文化()。
喝一碗腊八粥,体验“过了腊八就是年”;穿一身红衣,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逛一场庙会,感受中国春节热闹的氛围。
通过不断“走出去”的春节文化,为世界节日文化带去独特的风景;在“身临其境”中领③( lüè)中国文化,也为各国人民观察和感知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
世界对中国充满兴趣、对中华文化更加认同,这其中既有文明交往的需求,可能也不乏经济的联系、市场(),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3分)①处②处③处(2)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无所不知先生

'墨香.经典世界典藏,无所不知先生英'_/毛姆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
他是英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纪拥有最多读者的作家之一。
我在见到凯兰达之前就有点不喜欢他。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横渡太平洋的航线非常繁忙,客舱是很难预订到的。
我很高兴,弄到一个双人客舱,但当听到同伴的名字时,我就有点灰心了。
“凯兰达”,这使我有一种在空气窒息不流通的房间里的感觉。
想起在这14天的旅途中(我从圣弗兰西斯科到横滨),将和这个凯兰达共用一间房,我就感到不舒服。
我讨厌他的名字,要是他叫史密斯或者布朗什么的也好一点。
上船后,我来到客舱,发现凯兰达已经来过。
一只又大又难看的衣箱和一个贴满标签的手提箱放在他的床下,脸盆架上摆着他的香水、洗发精和润发油,檀木做的牙刷上镀金印着他的名字缩写。
我不喜欢凯兰达。
在吸烟室里,我要了一副单人玩的纸牌,正准备开始玩的时候,一个人走了过来向我问好。
“我是凯兰达。
”他在我面前坐下,笑着露出一排雪白的牙齿。
“哦,我们好像住在一个房间。
”“听说你是英国人,我感到很高兴。
在海外遇到自己的同胞,确实让人激动。
”“你是英国人?”“当然,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人。
”说着他拿出他的护照递给我。
“想喝点什么吗?”他问道。
我疑惑起来。
美国正在实行禁酒令,船上是找不到一滴酒的,但是凯兰达狡黠地朝我笑了笑。
“威士忌,苏打还是鸡尾酒,你只要说一声就可以。
”说着,他从后裤袋里摸出两个瓶子,放在我面前的桌子上,我兴奋起来.找服务员要了两个玻璃杯和一些冰块。
右香夭地| 2019•1-2||26I墨香•经典世界典藏:“嗯,不错”我说。
“是的,我这里还有好多这样的酒,船上如果还有你的朋友的话,你可以把他们都叫来。
”我没有说什么。
接着他跟我讲起纽约、圣弗兰西斯科,谈到戏剧、油画和政治。
试析毛姆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旁观者

试析毛姆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旁观者深圳翻译公司/fanyigongsi/cn摘要:毛姆以擅长讲故事闻名,这大部分应归功于其作品中的第一人称旁观者的叙述角度。
他对第一人称旁观者的叙述方式的偏好经过了一个探索的过程,并把这一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
这样一位不是主角的主角在毛姆的小说中长存,显得真实可靠,以讽刺的、冷静的及疏远的方式呈现生活,赋予了作者“技巧大师”的名声。
多年以来毛姆遭受的贬责络绎不绝。
许多评论认为毛姆创作的思想和技巧不成正比,他笔下的许多故事仅仅达到惊奇、娱乐的效果,是闲暇时消磨时间的伴侣。
但是却没有人对他的叙述技巧提出异议,至多只是酸溜溜地说:“毛姆除了会叙述故事外什么也不会”。
这句话却反衬出毛姆的特长。
对作家而言,叙述能力的重要性是无可非议的。
毛姆赢得“技巧大师”这一称号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叙述能力和技巧,尤其是第一人称旁观者的叙述角度。
当年毛姆还为此和另一位作家针锋相对。
休?沃波尔就曾在一次公开谈话中影射毛姆以第一人称来写小说是不适当的。
后来毛姆干脆以《第一人称单数写的六个故事》来命名他的下一部短篇小说集,以示抗议。
毛姆对第一人称旁观者的叙述角度的偏爱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了一个摸索实践的过程。
他在早期创作中尝试了各种类型的小说,以便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所在。
与此同时,他还仔细研读前人的作品,从中发现不少名作是从全知视角来写的。
“在普通的全知叙述中,读者一般通过叙述者的眼光来观察故事世界,包括人物内心的想法。
”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
这种方法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作者要考虑到所有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想,导致了作品体积庞大,结构散漫,有时作者还难以顾全到每一个角色,多少有欠缺疏漏的地方。
此外,“全知叙述者的议论不乏画龙点睛之举,但不再相信叙事权威的现当代读者都难以接受这种上帝般居高临下的议论”。
由于上述种种弊端,毛姆不赞同从全知视角进行创作。
他认为除了托尔斯泰把握得比较好以外,其他作家都没有很好地处理全知叙述所带来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姆《无所不知先生》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翻译
摘要:毛姆许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均体现出作者对女性轻视和的贬低的趋向。
本文选取毛姆短篇小说代表作《无所不知先生》,试以文体学的角度,从词汇运用及句式分布两方面对作品中“南塞太太”这一唯一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究作者的女性观,并结合其翻译及翻译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毛姆;《无所不知先生》;女性形象;文体学
Abstract: The female images in many of W. S. Maugham’s works could show his underestimation and depreciation of women. This paper, based on Mr Know-All, his masterpiece in his short story creation, tries to probe into Maugham’s viewpoints on wom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rs. Ramsay from the aspect of vocabulary and sentence styles, and it also aims to analyze briefly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in this respect.
Key words: Maugham; Mr Know-All; female image; stylistics
一、引言
毛姆是英国二十世纪一位多产的小说家和戏剧家,成名于戏剧创作,但能代表其成就的是他的短篇小说。
他一生创作了150多篇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有:《叶的震颤》(1921)、《卡苏里纳树》(1926)与《阿金》(1933)等。
毛姆主张客观冷静地描写,他的小说题材广泛,形象鲜明,风格朴实,文笔简洁,情节曲折,很受读者的欢迎。
在创作风格上他遵循自己制定的三条原则:清晰(lucidity),简练(simplicity),和声(euphony)。
[1]短篇小说创作为他赢得了“英国莫泊桑”和“短篇小说大师”等声誉
《无所不知先生》是毛姆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一艘由旧金山开往横滨的豪华游轮上。
一开始,叙事者就明确地表示他不喜欢与他同舱的开拉达先生。
在他眼中,开拉达先生有点自以为是、夸夸其谈,虽见多识广,被称为“无所不知先生”,但凡事喜欢争个高下。
后来开拉达与同船的南塞先生打赌,坚持南塞太太带的珍珠项链是真的。
但南塞先生则认为是假的,因为他太太告诉他这条项链是用十八美元买的仿制品。
当南塞太太表现出不安,开拉达发现其中必有隐情时,他为了保留南塞太太的面子,承认项链是假的,并把一百美元赌金给了南塞先生。
隔天早晨,一封署名给开拉达的信件由叙事者转交给他,里面是一百美元。
读者会发现,这一定是南塞太太的补偿。
小说最后是开拉达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要有一个漂亮老婆,我决不会自己待在神户,让她一个人在纽约待上一年。
” [2](P199)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叙事者态度的转变,先抑后扬,生动形象地刻
画了开拉达先生这个人物。
但读者也不要忘了毛姆对另一个人物—南塞太太的描绘。
其方法与对开拉达的描述正好相反,先扬后抑,体现了毛姆在其作品中对女性轻视的一贯态度。
本论文试运用文体学相关知识,从词汇和句式两方面对毛姆在此短篇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进行分析,并结合收录于郑克鲁编选的《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中黄雨石的译文进行讨论。
二、词汇分析
毛姆在描写南塞太太时运用了大量简单的描述性词汇,简洁、明了,先扬后抑,层层递进,对小说中的唯一女性进行了否定,体现了其对女性形象的贬低和轻视。
南塞太太第一次出现时,作者写道:
Mrs. Ramsay was a very pretty little thing, with pleasant manners and a sense of humor. [3](P197)
译文:南塞太太是一个身材矮小的女人,态度和蔼,讲话很幽默。
[2](P17)
这里,作者用了“very pretty little thing”这四个简单、常用的词。
特别是“thing”,一般用于描述事物,而非人物。
作者没有选用“woman”或者“lady”这样的词来描写第一次出场的一位优雅、美丽的夫人,而转向没有生命的“thing”。
读者可以推断出,作者可能对这个人物不具有正面的评价。
杜娟曾指出:“毛姆惯于把女性看成是自在的物,这物没有灵性,不具备主体性,缺乏精神。
” [4]译文中的“身材矮小的女人”从语义方面讲只再现了“little”这一个词,而省略了“pretty”并加“thing”具体化,无法体现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态度。
另外,“身材矮小”这个表达方式难于让人联想到南塞太太的美丽,与“pretty”不相符,不利于下面故事情节的展开。
当开拉达先生说南塞太太的项链价值不菲时,作者描述:
Mrs. Ramsay in her modest way flushed a little and slipped the chain inside her dress. [3](P198)
译文:天性谦虚的南塞太太不免脸一红,顺手把那项链塞进衣服里去。
[2](P17)
此处,作者运用了简单的“modest”、“slipped”和“flushed a little”,让读者感受到南塞太太似乎想要隐藏些什么,但仍不失其女性的优雅。
她已经告诉丈夫那只是她用十八美元买来的仿制品。
通过这些词汇,作者似乎在告诉读者:对一个孤单的女人来说,一年的时间里可以发生很多事情。
我们从中也可以发现作者对女性的不信任。
译文中的“谦虚的”、“脸一红”等词语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意图及作者的态度。
当开拉达决定与南塞打赌时,南塞太太表现为:
She had a little smile on her lips and her tone was gently deprecating. [3](P198)
译文:她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话音虽然很温柔,但显然十分不愿意他那样干。
[2](P18)
从“smile”以及“gently”这两个单词我们可以看出,南塞太太还想继续保持她的优雅,又不想他们真的打赌,表现了她的矛盾及虚伪。
译文采用直译(“淡淡的微笑”、“温柔”)及具体化(“显然十分不愿意他那样干”)的翻译方法,恰到好处地传达的原作的意图。
当南塞先生要他太太解下项链时:
Mrs. Ramsay hesitated a moment. She put her hands to the clasp. [3](P198)
译文:南塞太太犹豫了一会儿。
她把她的双手放在项链的卡子上。
[2](P18) 当开拉达检查完项链并对自己的决定信心十足时他发现:
Suddenly he caught sight of Mrs. Ramsay’s face. It was so white that she looked as though she were about to faint. She was staring at him with wide and terrified eyes. They held a desperate appeal. [3](P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