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础课程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合集下载

桩基础毕业设计

桩基础毕业设计

摘要桩基础是人类在软弱地基上建造建筑物的一种创造,是最古老、最基本的一种基础类型,也是目前土木工程中利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高层建筑占到70%以上。

在工程设计当中,利用土木工程力学方面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桩基础设计是很重要、很有基础性意义的工作。

如何选择合理的桩基础形式,对于保证安全,节约投资、降低造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本文中笔者根据上部结构荷载和场地地质条件,确定了桩型、桩几何尺寸和承台埋深,然后进行桩基计算:分析计算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和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确定了桩数及承台底面尺寸;通过桩身结构设计计算确定桩身配筋;再进行了桩顶作用验算、基桩承载力验算和单桩桩身强度验算;接着进行承台设计:通过受弯计算确定承台配筋,通过受冲切验算桩基承台厚度及受剪验算、桩基础沉降验算;最后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介绍了桩基础施工及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的过程,并绘制了施工图。

关键词:1. 预制桩基础 2.承台设计 3.沉降验算 4.基桩承载力验算5.施工操作AbstractPile foundation is a kind of creation of human buildings on soft soil foundation, is a type of foundation is the oldest, the most basic, but also in civil engineering at present by using one of the most extensive, high-rise building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70%. In the engineering design, the civil engineering mechanics knowledge pile foundation design is very important, it is the basic meaning of work. Piles foundation, how to choose a reasonable, to ensure safety, save investment, reduce the cost of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ccording to the upper structure load and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to determine the type of pile, pile cap dimension and depth, then the calculation of pile foundation: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the value,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single pile vertical ultimate vertical bearing capacity of single pile bearing capacity design value and the value of composite pile vertical,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piles and the size of the pier; pile structure design calculation of pile reinforcement; then the checking of bearing capacity and strength of single pile and pile top settlement calculation checking , effect of pile foundation ; then the platform design: the flexural calculation to determine the pile reinforcement, the punching and shearing calculation, checking the pile cap thicknes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code for building pile foundation JGJ94-2008" introduced the process of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quality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 and draw the construction drawings.Key word:1. Precast concrete pile foundation2. Design of pile caps3. Settlement calculation4. Pile bearing capacity calculation5. Construction operation目录第1章绪论 (1)1.1引言 (1)1.2基础工程技术的国外动态 (1)1.3新型桩基的发展 (1)1.4桩基向大直径超长方向发展 (2)1.5桩基向工厂预制化发展 (2)1.6桩基向新施工技术方向发展 (2)1.7桩基向组合桩方向发展 (3)1.8向高强度桩方向发展 (3)1.9桩基新设计方法 (4)1.10桩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4)1.11总体评估 (5)第2章 (7)2.1工程概况 (7)2.2地质条件 (7)2.3土层参数 (7)第3章 (9)3.1基础选型 (9)3.2桩的选型 (9)3.3桩基础设计 (9)3.4单桩承载力确定 (9)3.4.1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的确定 (9)uk3.4.2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10)3.5确定桩数和承台尺寸 (10)3.6计算单桩承受外力 (11)3.6.1桩数验算 (11)3.6.2在偏心竖向荷载作用下 (11)3.7桩身结构设计计算 (11)3.8桩基中各单桩水平向承载力验算 (12)3.9单桩桩身强度验算 (13)3.10承台板设计 (13)3.10.1抗弯验算 (15)3.10.2冲切验算 (15)3.10.3抗剪承载力计算 (16)3.11桩基础沉降验算 (18)第4章混凝土预制桩的施工 (20)4.1混凝土预制桩的制作 (20)4.2混凝土预制桩的起吊、运输和堆放 (21)4.3混凝土预制桩的接桩 (22)4.4锤击沉桩 (23)第5章结论与展望 (26)5.1结论 (28)5.2展望 (26)参考文献 (27)致谢 (28)附录 (29)第1章绪论1.1引言桩基础是一种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深基础基础,随着工业技术和工程建设的发展,桩的类型和成桩工艺、桩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桩的承载力与桩体结构的检测技术等方面均有发展,以使桩与桩基础的应用更为广泛,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多排桩基础课程设计

多排桩基础课程设计

多排桩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多排桩基础的定义、分类及结构特点;2. 让学生了解多排桩基础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求;3. 让学生掌握多排桩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多排桩基础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能力;2. 培养学生分析多排桩基础在实际工程中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 增强学生关注工程质量、安全及环保的意识;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多排桩基础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欲望,但对工程实际应用尚缺乏深入了解。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高学生对多排桩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强化学生对工程质量、安全及环保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多排桩基础的概述- 定义、分类及结构特点- 多排桩基础的适用范围2. 多排桩基础的施工工艺- 施工准备及施工流程-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3. 多排桩基础的设计原理- 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 设计计算方法- 结构验算及安全系数4. 多排桩基础的应用案例分析- 工程背景及多排桩基础选型- 设计与施工要点- 工程效果及优缺点分析5. 多排桩基础的工程实践- 实践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 工程质量、安全及环保意识培养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1周:多排桩基础概述2. 第2周:多排桩基础的施工工艺3. 第3周:多排桩基础的设计原理4. 第4周:多排桩基础的应用案例分析5. 第5周:多排桩基础的工程实践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土木工程基础》第3章“桩基础”相关,具体涉及3.2节“桩基础的分类及构造”,3.3节“桩基础的设计与计算”,3.4节“桩基础的施工技术”及3.5节“桩基础的质量控制与验收”。

桩基础课程设计(1)

桩基础课程设计(1)

桩基础课程设计(1)一、概述桩基础是现代建筑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地基处理方式。

桩基础不仅具有承受建筑荷载的能力,而且可有效地降低地基沉降,防止地基侧移,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授桩基础的原理、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培养学生对桩基础的深刻理解。

二、课程大纲2.1 桩基础原理•桩基础的定义•桩基础的分类•桩基础的荷载传递机理•桩基础的作用2.2 桩基础设计•桩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桩基础的荷载-位移特性分析•桩基础的设计参数选择•不同种类桩基础应用场合与设计方法2.3 桩基础施工技术•桩基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桩基础施工过程•桩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桩基础施工常见问题解决方法三、教学方法3.1 理论讲授本课程通过理论讲授,传授桩基础的原理、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使学生对桩基础有系统、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实践操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操作环节,包括桩基础的施工现场观摩、桩基础施工质量检查和实操演练等。

四、考核方法考核方法主要包括两种方式: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

4.1 理论考试理论考试采用笔试方式进行,考察学生对桩基础原理、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理论基础的扎实程度。

4.2 实践操作实践操作主要考察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桩基础施工现场观摩和实操演练等方式进行。

五、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本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包括:•一份通俗易懂的桩基础设计教材•一份桩基础设计软件——STAAD.Pro•一份桩基础施工操作手册六、教学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理解桩基础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掌握桩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分析和计算桩基础的荷载-位移特性•熟练掌握桩基础施工过程和质量控制方法•具备解决桩基础施工常见问题的能力七、桩基础是建筑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习桩基础课程对建筑专业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沉入桩基础施工课程设计

沉入桩基础施工课程设计

沉入桩基础施工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沉入桩基础施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流程。

2. 学生能够掌握沉入桩基础施工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

3. 学生能够了解沉入桩基础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沉入桩基础施工中的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沉入桩基础施工方案。

3. 学生能够运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沉入桩基础施工的模拟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工程专业,增强对建筑工程施工的使命感。

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提高对工程质量的责任心。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沉入桩基础施工的相关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沉入桩基础概述- 沉入桩基础的分类与特点- 沉入桩基础的适用范围及工程应用2. 沉入桩基础施工工艺- 施工准备与设备选择- 沉桩方法及施工流程- 沉桩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3. 沉入桩基础设计要点- 桩基承载力的确定- 桩身结构设计及配筋- 沉入桩基础与上部结构的连接设计4. 沉入桩基础施工中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沉桩偏差的防治- 桩身断裂、桩头损坏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安全措施5. 案例分析与讨论- 真实工程案例介绍- 案例分析与问题解答-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沉入桩基础施工的核心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针对沉入桩基础施工课程的特点,选择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沉入桩基础施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流程的系统讲解,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独立桩基础课程设计

独立桩基础课程设计

独立桩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独立桩基础的定义、分类及构造特点。

2. 学生能掌握独立桩基础的承载特性及影响因素。

3. 学生能了解独立桩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及优缺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独立桩基础在实际工程中的适用性。

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评估独立桩基础的承载能力。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独立桩基础结构,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小组讨论和实践中学会倾听、交流、协作。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独立桩基础的基本理论、设计和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和土木工程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乐于探究。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独立桩基础的定义、分类及构造特点- 桩基础的分类及适用范围- 独立桩基础的构造及组成部分- 桩身材料及其性能要求2. 独立桩基础的承载特性及影响因素- 桩的受力分析及承载机制- 影响桩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桩基设计中的安全系数及可靠性分析3. 独立桩基础的设计方法- 桩长的确定- 桩径的选择- 桩间距及排布方式- 桩基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4. 独立桩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桩基础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桩基础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桩基础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5. 独立桩基础的优缺点分析- 独立桩基础的优点- 独立桩基础的局限性- 独立桩基础与其他类型基础的比较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独立桩基础的定义、分类及构造特点第二周:独立桩基础的承载特性及影响因素第三周:独立桩基础的设计方法第四周:独立桩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及优缺点分析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能力。

桩基础课程设计(仅供参考)

桩基础课程设计(仅供参考)

院系:土木学院姓名: ***学号: ********班号:土木1001指导教师:罗晓辉日期:2013年6月目录1.设计资料1.1 上部结构资料 (4)1.2 建筑物场地资料 (4)2.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承台埋深 (4)2.1 选择桩型 (4)2.2 选择桩的几何尺寸以及承台埋深 (4)3.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5)4 确定桩数和承台底面尺寸 (5)4.1 B柱桩数和承台的确定 (5)4.2 C柱柱桩数和承台的确定 (5)5. 确定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与非复合作比较) (5)5.1四桩承台承载力计算(B承台) (5)5.2五桩承台承载力计算(C承台) (7)5.3 比较 (8)6. 桩基础沉降验算 (8)6.1 B柱沉降验算 (8)6.2 C柱沉降验算 (8)7.桩身结构设计计算 (9)8. 承台设计 (10)8.1四桩承台设计(B柱) (10)(1)柱对承台的冲切 (10)(2) 角桩对承台的冲切 (11)(3)斜截面抗剪验算 (11)(4)受弯计算 (11)(5)承台局部受压验算 (12)8.2五桩承台设计(C柱) (12)(1)柱对承台的冲切 (12)(2) 角桩对承台的冲切 (12)(3)斜截面抗剪验算 (13)(4)受弯计算 (13)(5)承台局部受压验算 (13)1.设计资料1.1 上部结构资料某建筑方案,上部结构为五层框架,底层柱网平面布置及柱底荷载见附图。

附图1.2 建筑物场地资料见附加资料2.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 、承台埋深2.1 选择桩型采用预制桩(静压桩),这样可以较好的保证桩身质量,并在较短的施工工期完成沉桩任务。

同时,当地的施工技术力量、施工设备以及材料供应也为采用静压桩提供可能性。

2.2 选择桩的几何尺寸以及承台埋深依据地基土的分布,第⑤层为粉砂,压缩性低,所以第⑤层是比较适合的桩端持力层。

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1.0m (>2d ),工程桩入土深度为h ,h=2+2+4+8+1=17m 。

桩基础 课程设计

桩基础 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桩基础课程设计学校:专业:土木工程目录桩基础设计报告 (1)设计步骤 (2)1、确定桩的类型、规格,桩端持力层,承台埋深,承台尺寸。

22、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

(2)3、确定桩数及其布置。

(2)4、进行基桩承载力验算. (3)5、承台计算: (4)6、桩顶位移验算。

(6)7、绘制桩基础施工详图。

(7)主要参考资料 (9)桩基础设计报告苏州斜拉桥如图所示,设计其一侧塔柱下的桩基础。

图苏州斜拉桥及其地层剖面示意图设计步骤1、确定桩的类型、规格,桩端持力层,承台埋深,承台尺寸。

设计采用C30的混凝土, 挖孔灌注桩,桩径d=1m, 桩长l=14.1m, 桩深入承台0.1m ,伸入持力层(石灰岩)的深度为1m ,承台埋深为3m ,承台厚度1.5m ,拟定承台尺寸为:长16m 宽14m ,钢筋布置情况:6根22Φ 。

2、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

查规范得: 10.5c =,[]()210.56000010.041600000.50.2137410482a R πππ⎛⎫=⨯⨯+⨯⨯⨯⨯+⨯⨯⨯⨯⨯+⨯=⎪⎝⎭45665.3kN按桩身材料计算:()()'0.80.811.525000019522816133.4c c p y s R f A f A KN ϕψπ=+=⨯⨯⨯+⨯=R 取较小值。

3、确定桩数及其布置。

(1)确定桩数:2000020161431.1 5.96133.4F G n R μ++⨯⨯⨯=== 取6根。

(2)布桩:桩的中心距如下规定:在长边方向为4d=4m ,在短边方向为6d=6m ; 承台底的布桩设计如下图:(3)重新验算桩数 按布桩后,承台及承台上土的自重,则:2000020101231.1 4.846133.4F G n R μ++⨯⨯⨯=== 取6根。

4、进行基桩承载力验算.(1)首先进行竖向承载力的验算,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0N R γ≤; 0max 1.2N R γ≤2000020101235573.36F G N n ++⨯⨯⨯=== 05573.315573.3N γ=⨯=<Rmax max22300050035573.35643.6144y iM x F G N n X ++⨯=+=+=⨯∑ 0max 15643.615643.61 1.27360.08N R γ=⨯=<=所以基桩竖向承载力满足要求。

桩基础毕业设计范文

桩基础毕业设计范文

桩基础毕业设计范文
引言:
桩基础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基础形式,它通过将钢筋混凝土桩插入土壤中,利用桩的承载能力来传递建筑物的荷载,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毕业设计旨在通过对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的探讨,加深对桩基础工程的理解和应用。

一、桩基础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1.桩基础的分类和特点;
2.桩基础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3.选择桩基础类型的依据;
4.桩的布置和间距的确定;
5.桩基础的设计例子分析。

二、桩基础的施工过程和质量控制:
1.桩基础的施工方法和工序;
2.桩基础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3.桩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4.桩基础施工的安全注意事项。

三、桩基础的案例分析:
1.大型商业综合体桩基础设计和施工过程分析;
2.高层住宅楼桩基础设计和施工过程分析;
3.桥梁工程桩基础设计和施工过程分析。

四、总结与展望:
1.对桩基础设计和施工过程的总结;
2.对桩基础工程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3.桩基础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的探讨。

结论:
本毕业设计通过对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过程进行研究,对桩基础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通过分析桩基础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为今后的相关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和桩基础工程的不断完善,相信桩基础工程会在将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设计资料2.1.1 上部结构资料某教学实验楼,上部结构为七层框架,其框架主梁、次梁、楼板均为现浇整体式,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底层层高3.4m(局部10m,内有10 t桥式吊车),其余层高3.3m,底层柱网平面布置及柱底荷载见附图。

2.1.2 建筑物场地资料拟建建筑物场地位于市区内,地势平坦,建筑物平面位置见图2-1。

图2-1 建筑物平面位置示意图建筑物场地位于非地震区,不考虑地震影响。

场地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地下水位离地表2.1米,根据已有资料,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没有腐蚀性。

建筑地基的土层分布情况及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见表2.1.表2.1地基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土层编号土层名称层底埋深(m)层厚(m)3(kN/m)γe(%)ωLI(kP a)c()ϕ︒(M P a)sE(kPa)kfM P asP()1 杂填土 1.8 1.8 17.52 灰褐色粉质粘土10.1 8.3 18.4 0.90 33 0.95 16.7 21.1 5.4 125 0.723 灰褐色泥质粘土22.1 12.0 17.8 1.06 34 1.10 14.2 18.6 3.8 95 0.864 黄褐色粉土夹粉质粘土27.4 5.3 19.1 0.88 30 0.70 18.4 23.3 11.5 140 3.445 灰-绿色粉质粘土>27.4 19.7 0.72 26 0.46 36.5 26.8 8.6 210 2.822.2 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承台埋深2.2.1 选择桩型因为框架跨度大而且不均匀,柱底荷载大,不宜采用浅基础。

根据施工场地、地基条件以及场地周围环境条件,选择桩基础。

因转孔灌注桩泥水排泄不便,为减少对周围环境污染,采用静压预制桩,这样可以较好的保证桩身质量,并在较短的施工工期完成沉桩任务,同时,当地的施工技术力量、施工设备以及材料供应也为采用静压桩提供可能性。

2.2.2 选择桩的几何尺寸以及承台埋深依据地基土的分布,第③层是灰色淤泥质的粉质粘土,且比较后,而第④层是粉土夹粉质粘土,所以第④层是比较适合的桩端持力层。

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1.0m(>2d),工程桩入土深度为mhh1.231123.88.1,=+++=由于第①层后1.8m,地下水位为离地表2.1m,为了使地下水对承台没有影响,所以选择承台底进入第②层土0.3m,即承台埋深为2.1m,桩基得有效桩长即为23.1-2.1=21m。

桩截面尺寸选用:由于经验关系建议:楼层<10时,桩边长取300~400,350mm×350mm,由施工设备要求,桩分为两节,上段长11m,下段长11m(不包括桩尖长度在内),实际桩长比有效桩长长1m,图2-2桩基及土层分布示意图这是考虑持力层可能有一定的起伏以及桩需要嵌入承台一定长度而留有的余地。

桩基以及土层分布示意如图2-2。

2.3 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本设计属于二级建筑桩基,采用经验参数法和静力触探法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根据单桥探头静力触探资料P s 按图2-3确定桩侧极限阻力标准50p +40c801007000g15a h d1000200030004000500060000.0psp s (kPa)fe.025s251251000.016p s +20.450.02p s q s k (k P a )1401206020b600 图2-3 s sk p q -曲线图2-4由于除去杂土外,第②,③,④,⑤层土都是粘土,则采取图2.3中的折线oabc 来确定桩侧极限阻力的标准值:即:kPa P s 1000<时,s sk P q 05.0= kPa P s 1000>时,25025.0+=s sk P q桩端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计算公式 p sk iski pk sk uk A P l qu Q Q Q α+=+=∑其中:)(2121sk sk sk P P P β+=u ――桩身截面周长,m 。

i l ――桩穿过第i 层土的厚度。

p A ――桩身横截面积,扩底桩为桩底水平投影面积,2m ,α――桩端阻力修正系数,查表2.2。

由于桩尖入土深度H=23.1m(15<H<30),查表2.2,由线性插值法求得修正系数α=0.83 表2.2 桩端阻力修正系数α值桩入土深度(m )H<15 15<H ≤30 30<H ≤60 α0.750.75-0.90.91sk P 为桩端全断面以上8倍桩径范围内的比贯入阻力平均值,计算时,由于桩尖进入持力层深度较浅,仅1m,并考虑持力层的可能起伏,所以这里不计持力层土的sk P ,2sk P 为桩端全断面以下4倍桩径范围以内的比贯入阻力平均值,故KPa P sk 8601=,KPa P sk 34402=,β为折减系数,因为5/21<sk sk P P ,取β=1。

根据静力触探法求sk q ,根据图2-3和表2.1的数据(各层土的Ps 值),有如下: 第二层:kPa q m h sk 15,6=≤;kPa Ps q m h sk 3672005.005.0,1.106=⨯==≤≤; 第三层:kPa ps q m h sk 4386005.005.0,1.221.10=⨯==≤≤;第四层:kPa p q m h s sk 111253440025.025025.0,6.273.22=+⨯=+=<≤依据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值和按照土层及其物理指标查表法估算的极限桩侧,桩端阻力标准值列于下表:表2.3 极限桩侧、桩端阻力标准值层 序静力触探法经验参数法)(kPa q sk)(kPa q sk α)(kPa q sk)(kPa q pk○2 粉质粘土 15(h ≤6)36 35 ○3 淤泥质粉质黏土 4329 ○4 粉质黏土1111784.5552200按静力触探法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240.35156-2.136 4.1431211110.351784.5 1166.34+218.6 1385kNuk sk pk ski i sk pQ Q Q u q l P A α=+=+⨯⨯⨯⨯⨯⨯⨯∑=〔()+++〕+==估算的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60.1==ps γγ)kN Q ppks6.8656.11385Q R sk1==+=γγ按经验参数法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承载力标准值:240.35358+29125510.352200956.2269.51226kNuk sk pk Q Q Q =+⨯⨯⨯⨯⨯⨯⨯=(+)+=+=估算的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65.1==ps γγ)kN Q ppks74365.11226Q R sk2==+=γγ由于R 1>R 2,所以最终按经验参数法计算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即采用kN R R 7432==,初步确定桩数。

2.4 确定桩数和承台底面尺寸下面以①—B,①—C 的荷载计算。

2.4.1 B 柱桩数和承台的确定最大轴力组合的荷载:F 2294kN ,M =78kN m Q 47kN ∙=,=初步估算桩数,由于柱子是偏心受压,故考虑一定的系数,规范中建议取1.1~1.2, 现在取1.1的系数,即:()根4.31.174322941.1n 2=⨯=⨯≥R F取n =4根,桩距 1.05m 3d =≥a S ,桩位平面布置如图2-5,承台底面尺寸为1.9m 1.9m ⨯。

2.4.2 C 柱柱桩数和承台的确定最大轴力组合的荷载F 3254kN ,M =41kN m Q 56kN ∙=,=初步估算桩数(根)=4.61.174332541.1n ⨯=⨯≥RF取n =5根, 1.05m 3d =≥a S ,取m S a 6.1=,则承台底尺寸为2.3m 2.3m ⨯。

桩位平面布置如图2-6(四个角上的桩与中间桩的mm mm d 105011302800>==)图2-5四桩桩基础图2-6五桩桩基础2.5 确定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该桩基属于非端承桩,并n>3,承台底面下并非欠固结土,新填土等,故承台底面不会于土脱离,所以宜考虑桩群、土、承台的相互作用效应,按复合基桩计算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目前,考虑桩基的群桩效应的有两种方法。

《地基规范》采用等代实体法,《桩基规范》采用群桩效应系数法。

下面用群桩效应系数法计算B,C复合基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2.5.1四桩承台承载力计算(B承台)图2-7承台净面积:22212.335.049.1m A c =⨯-=。

承台底地基土极限阻力标准值:KPa f q k ck 25012522=⨯==kN nA q Q cck ck 19542.3250=⨯==kN l q u Q i ski sk 2.956==∑ kN q A Q p p pk 5.269== 分项系数70.1,65.1===c ps γγγ因为桩分布不规则,所以要对桩的距径比进行修正,修正如下: 4.235.049.19.1886.0886.0=⨯⨯==bn e A da S09.0219.1==lBc群桩效应系数查表得:64.1,8.0==p s ηη承台底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cece ccic i cc A A A A ηηη+=承台外区净面积2222.1)35.09.1(9.1m A ec =--= 承台内区净面积92.12.112.3=-=-=ec c ic A A A m 2查表.0,11.0==e c ic ηη31.012.32.163.012.392.111.0=+=+=cece ccic i cc A A A A ηηη那么,B 复合桩基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 kN Q Q Q R cckcppkpssks76770.119531.065.15.26964.165.12.9568.0=++=++=γηγηγη2.5.2五桩承台承载力计算(C 承台)承台净面积:2226775.435.053.2m A c =⨯-=承台底地基土极限阻力标准值:KPa f q k ck 25012522=⨯==kN nA q Q cck ck 23456775.4250=⨯==kN l q u Q i ski sk 5.956==∑ kN q A Q p p pk 5.269== 分项系数70.1,65.1===c ps γγγ因为桩分布不规则,所以要对桩的距径比进行修正,修正如下: 6.235.053.23.2886.0886.0=⨯⨯==bn e A da S1095.0213.2==lBc群桩效应系数查表得:64.1,8.0==p s ηη承台底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 cece ccic i cc A A A A ηηη+=承台外区净面积2224875.1)35.03.2(3.2m A ec =--= 承台内区净面积19.34875.16775.4=-=-=ec c ic A A A m 2查表63.0,11.0==e c ic ηη275.06775.44875.163.06775.419.311.0=+=+=cece ccic i cc A A A A ηηη那么,C 复合R:kN Q Q Q R cckcppkpssks 76970.1234275.065.15.26964.165.12.9568.0=++=++=γηγηγη2.6 桩顶作用验算2.6.1四桩承台验算(B 承台)(1)荷载取B 柱的m ax N 组合:F 2294kN ,M =78kN m Q 47kN ∙=,= 承台高度设为1m 等厚,荷载作用于承台顶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