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移民史中的排外主义

合集下载

美国排华浪潮兴起的种族主义根源

美国排华浪潮兴起的种族主义根源
第3 4卷
第 5期
宜春学院学报
J un lo c u olg o ra fYih n C l e e
Vo. 4. No 5 13 .
Ma . 0 2 y2 1
21 0 2年 5月
美 国排华 浪 潮 兴起 的种 族 主 义根 源
罗俊 红
(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 10 ) 200
o h n s x l s n,I p a o p o e i t e c u e ft e r i g n t n d v me to h n s x l s n i fC i e e e cu i o l t r b n o t a s s o sn ai wi e mo e n f C i e e e cu i n n h h i o o
美 国是一个移民之邦 ,第一批乘坐 “ 五月花” 给美 国带来 了希望 。我们也知道 ,美国天生就是一 号 的移 民来 到 大陆之 前 已经 有相 当多 的欧洲 移 民早 个移民国家,同时在美 国历史 的各个时期都会有针 先 来 到这块 蛮 荒富饶 之地 ,时至今 日美 国社 会 已聚 对 外来移 民的各项举措 ,其 中不 乏有排 外 主义 的政 集 了 10多个民族 ,成分之复杂 ,在世界上是绝无 策和思潮。不过,仅仅针对移美 的华人 ,美国单方 0 仅有 的 。在这 群肤 色多样 的移 民当中 ,有 一群来 自 面通过 了 《 排华法案》 ,因而令人深思:美 国的排 亚洲 的华人 ,他们漂洋过海来到北美 的太平洋沿岸 外主义运动历来是不足为奇的,那为何只有在反对 地区开始新的生活 ,他们为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华人移民上第一次演变为全国性的浪潮呢?于是对 做出了贡献 ,却遭受到了与土著印第安人、非裔黑 这段 历史进 行梳 理是很 有必要 的。 人 同样 不公 平 的对 待 。本文 拟就美 国排外历史 中的 现有 明确 的史料表 明 :中 国人最早 到达 美 国本 7 5年 中国皇 后 号 ” 商 船 排华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考察近代 以来美国排华兴 土是 在 18 ,当 时美 国 的 “ 就把 3 中国水手一同带 回了纽约。并且美 国入境 名 起 的历史轨迹 ,从而为我们继续研究美国种族历史 和中美文化认同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档案也有显示,12- 14 年 ,在 旧金 山登陆 的 80 8 8

美国移民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国际影响

美国移民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国际影响

美国移民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国际影响美国历史上一直是移民国家,其移民政策的历史演变也始终是与国际形势和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紧密相联的。

在美国建国初期,移民政策基本上是开放的,而自20世纪初以来,美国的移民政策经历了多次重要的调整和改革,形成了基本的架构和规则,同时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移民政策的开放与限制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美洲大陆上的英国殖民地并未实行较为严格的移民限制,因此移民源主要是来自欧洲各国。

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与独立宣言的颁布,移民政策开始从“开放式移民政策”向“有限制的移民政策”转变。

1783年,美国与英国通过《巴黎和约》结束了战争,同时规定英国移民不再享有独特的优惠待遇。

接着,1789年的《美国宪法》规定任何有案底的外国人不得进入美国,这是美国第一部移民法。

19世纪中期,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需要大规模的工人。

这时候移民政策又发生了转变,变成了优先鼓励并容忍移民的政策,以满足工业和城市化的需要。

1875年的《移民法》是美国第一个通过国会的移民法案,主要是为了消除对亚洲人的歧视,但同时也规定了一些限制条件。

1907年《移民法》采用了数字配额制度,规定每个国家的移民数量不得超过过去三年同一国家的移民人数的30%。

此后,移民政策一直严格实行数字配额制,而且更多地注重限制非欧洲移民。

二、移民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移民政策的变化和调整主要是与内部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的。

美国在20世纪初的新兴工业化时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移民政策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对移民的容忍和优先鼓励的政策。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二战后的经济重建时期,美国的移民政策则相对更为严格,更注重保护本国就业机会,同时也避免了纷繁杂乱的社会文化影响。

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移民政策开始逐渐开放。

1965年通过的《移民与国籍法》终止了数十年的数字配额制度,允许移民按照其专业技能、家庭和配偶关系,以及国籍平等的原则来选择赴美,取代了旧的种族主义和贫困的选择标准。

修订本《金史·世纪补》勘误一则

修订本《金史·世纪补》勘误一则

中国国际移民政策变迁研究:内在逻辑与未来走向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②⑤李明欢:《当代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再探讨》,《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③G.J.Borjas,“Economic Theoa and International Miar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Special Sliver Anniversary Issue, 1989(23).④周聿峨、阮征宇:《当代国际移民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暨南学报》2003年第2期"⑥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150-151页°⑦斯蒂芬•卡斯尔斯:《21世纪初的国际移民:全球性的趋势和问题》,《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1年第3期"⑧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八桂侨刊》2007年第4期"⑨李其荣:《发达国家技术移民政策及其影响一一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史学集刊》2007年第2期"⑩刘国福:《华侨国内权益保护立法模式探析》,《东南亚研究》2011年第1期"⑪刘国福:《引进外国人才政策:严峻形势、重大挑战和未来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⑫参见李明欢《国际移民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⑱宋锡祥:《论中国国籍法的发展和完善》,《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期"⑭刘国福:《国际国籍法的新发展与中国国籍法的渐进改革》,《华侨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⑮庄国土:《全球化时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第8期"⑭⑰柯卫、雷宏:《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外国人证件管理的变化》,《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⑱刘国福:《移民法的最新发展》,《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⑲㉒㉒李明欢:《国际移民的定义与类别》,《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㉑刘国福:《中国技术移民政策构想》,《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2期"㉒周志忍、蒋敏娟:《整体政府下的政策协同:理论与发达国家的当代实践》,《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作者简介:汪建昌,1975年生,管理学博士,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 5400年前两河流域出现楔形文字,5000年前埃及出现象形文字,4500—3700年前印度出现印章文字,3300年前中国出现甲骨文,1800年前玛雅人发明象形文字。

除甲骨文外,其他文字都已失传或消失,其主要原因是()A. 文明交流B. 民族迁徙C. 异族征服D. 政权更迭2.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 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 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C. 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 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3. 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爆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的政治走向明显转变;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缔造的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这从侧面反映出疫病的流行()A. 促进医学进步B. 影响国家的治理能力C. 改变战争走向D. 推动制度的根本转型4. 《欧洲文明十五讲》中提到,中世纪日耳曼人南迁、西迁的同时,阿拉伯人、匈奴人也流入西欧,西班牙一度成为阿拉伯的西方重镇。

这反映出当时西欧()A. 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B. 已具有开放的全球视野C. 自给自足经济体制解体D. 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5. 唐朝之前,没有单独的房产税种。

两宋时期,政府推出了“宅税”,也称“屋税”,将各类房产分等进行征税,作为城郭赋税体系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产税。

这反映出()A. 房税有序传承B. 城市经济发展C. 税收体系完备D. 社会治理混乱6. 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

三部电影了解美国移民文化

三部电影了解美国移民文化

观看美国电影可以学到大量的英语的地道表达,更重要的是对美国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电影《希腊婚礼》《纽约黑帮》到《风语者》就可隐约看到一个美国移民文化的侧影。

电影《希腊婚礼》它讲的是一个希腊移民家庭的大女儿爱上了一个盎格鲁-萨克逊裔的美国蓝血家庭出身的高中教师,两种不同文化习俗之间冲突引起的让人忍俊不住的喜剧,最后当然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收场。

影片老少皆宜,各种族群观众都能认同,而且反映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美好光明一面,让人看了喜笑开颜心情舒畅。

像《希腊婚礼》这样的电影从来都有观众,而且都是讲异族文化,像中国的《喜筵》、印度的《飓风婚礼》都在艺术院线获得成功。

但他们还不属于主流市场,因为它们主要讲的还是异族文化之内的冲突故事,《喜筵》是讲中国父母与他们的留美同性恋儿子之间的冲突,《飓风婚礼》是一个留美印度工程师回印度去娶新娘的故事。

《希腊婚礼》则更与美国各种不同族裔的观众共鸣,因为它讲的是移民如何在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同时保留自身的文化身份,所以各个族裔观众都感兴趣,而非少数族裔的观众则像看《喜筵》或《飓风婚礼》一样,好像看到此片可以一窥其他族裔文化的家庭内幕。

美国被称为“melt pot”-- 熔炉。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一直对自己的移民历史而骄傲,如果没有外来移民,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会滞后几十年。

与此同时,却是所谓的“本土”美国人对外来移民的排斥。

美国是由英国清教徒开国,所以后来的各种种族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其实一直没有间断过,黑人、天主教徒、犹太人、亚裔,都有过受歧视的历史。

多数“本土”美国人相信,外来移民是美国贫困、犯罪和政治腐化等问题的根源,威胁了美国社会制度的存在与发展。

一个接一个反移民民间组织纷纷涌现,就像美国另一部影片《纽约黑帮》中所呈现的党同伐异相呼应的,是加州乃至全国充斥着“中国佬滚开”的呼叫。

在各地迅速兴起的排外主义浪潮,使得美国Government从1882年起颁发了一系列歧视性的移民法,其中当然也包括排华法案。

1883—1924年美国排日运动析论

1883—1924年美国排日运动析论

1883—1924年美国排日运动析论作者:祝曙光张建伟来源:《江汉论坛》2011年第07期摘要:美国排日运动始于1883年,是排华运动的延续。

排外主义者从经济、政治、种族歧视等各个方面阻止日本人进入美国,并通过设置多种障碍迫使日本移民离开美国。

移民问题成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影响日美关系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排日运动兴起与高涨的背后,隐藏着非常复杂的原因。

关键词:美国;日本;移民;排日运动;原因中图分类号:K31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7-0095-07移民问题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影响日美关系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由排日运动直接引发的“日本移民问题”在日美两国政府和民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两国曾围绕移民问题进行了长期交涉。

排日运动始于1883年,是排华运动的延续。

1882年《排华法案》通过后,日本移民逐渐成为美国西部民众排斥的对象,排外主义者从经济、政治、种族歧视等各个方面阻止日本人进入美国,并通过集会、宣传、抵制和暴力等多种方式迫使日本移民离开美国。

本文拟对美国排日运动的兴起、高涨及其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一日本不是一个具有移民传统的国家,江户时代由于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许日本人出航海外,所以除了个别渔民以外,日本人谁也没有去过外国。

19世纪40、50年代渔民中浜万次郎和浜田彦藏先后因海难事故而漂流到美国。

中浜万次郎在美国生活了11年,改名叫约翰万次郎。

1851年他驾舟回国,担任了幕府的英语翻译。

浜田彦藏来到美国的时间略晚于中浜万次郎,他在美国生活了8年,曾被某税务官雇佣,充当仆人。

浜田彦藏于1858年加入美国籍,在一家商贸公司工作,并改信了天主教。

1864年,最早的日文报纸《海外新闻》在横滨发行,该报纸的新闻消息由当时回到长崎的浜田彦藏提供,然后由本间潜藏和岸田吟香用明白易懂的日文写出刊载。

进入明治时期,日本政府为了推行经济现代化政策,实行地税改革,通过牺牲农业和榨取农民的手段积累资金,使得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或承受高额地税的重压,生活窘迫。

《排华法案》的历史

《排华法案》的历史

20XX年《排华法案》的历史《排华法案》是美国于1882年5月6日签署的一项法案。

它是根据1880年对《柏林盖姆条约》(en:Burlingame Treaty)的修订而制定的。

条例的修订允许美国暂停入境移民,国会很快就执行了这一决定。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排华法案》的历史。

华人是在1848-1855年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中开始大量进入美国的。

一直持续到随后的一些大的劳工密集的工程,例如跨大陆铁路的修建。

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在太平天国运动后陷入贫困的华南地区,来美找寻着他们的财富。

起初,那里有着充足的表层金,所以华人的到来被容忍,如果不算是热情接纳的话。

然而当容易获取的金的储量缩小,淘金竞争加剧的时候,对华人的憎恶也随之加剧。

本土主义者团体开始声称,加利福尼亚的金子是美国人的,而后开始对外籍淘金者进行肉体侵害。

华人们在被强行驱逐出金矿之后迁入了城市,主要是旧金山,从事薪酬劳动和仆役。

随着美国经济的衰败,针对华人的憎恨被州长约翰·比格勒政治化,他将美国的不幸归咎于华人苦力和1864年和1869年间签约建造中央太平洋铁路(Central Pacific Railroad)的华人劳工。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反华人组织是白人至上组织,它在全国大约有60个分部。

1/ 5最初加州政府并不支持排华,因为华人的税收填补了政府的赤字。

后来,政府财政富裕了,便不再反对排华。

在1860年之前,华人是加州最大的移民团体。

因为华人大部分都是健康的成年男子,所以尽管这些华人提供了廉价的服务,但却没有使用例如学校和医院等公共设施的权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华人来到加州,暴力经常在一些城市例如洛杉矶发生。

到了1878年,国会决定制定和通过排华法案,但遭到了时任总统海耶斯(Hayes)的否决。

在排华的狂热时期,加州甚至在1881年宣布将当年3月6日作为假日用以大规模的游行来支持排华法案的制定。

排华法案最终于1882年通过。

2024美国大选反移民情绪与选民动向

2024美国大选反移民情绪与选民动向

2024美国大选反移民情绪与选民动向在当今的美国政治舞台上,2024 年大选无疑是备受瞩目的焦点。

而在这场激烈的政治角逐中,反移民情绪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它深刻地影响着选民的动向和政治格局的演变。

反移民情绪在美国并非是一个新现象。

历史上,美国曾多次出现对移民的排斥和担忧。

然而,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这种情绪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经济因素是引发反移民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经济不稳定、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部分美国人认为移民抢占了本土居民的工作机会,拉低了工资水平,加重了社会福利的负担。

这种经济上的焦虑使得他们对移民产生了负面的看法。

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反移民情绪。

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时有发生。

一些传统的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冲击,这让一部分人感到不安和恐惧。

他们担心移民无法融入美国社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政治因素同样在推波助澜。

一些政治人物为了获取选票,故意夸大移民问题,将其作为政治工具来煽动民众的情绪。

他们通过强硬的反移民言论和政策主张,试图赢得那些对移民持有不满态度的选民的支持。

在这样的反移民情绪影响下,选民的动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部分选民开始倾向于支持那些采取强硬反移民立场的政治候选人。

他们认为这样的候选人能够保护他们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这些选民往往对移民政策的改革持保守态度,希望加强边境管控,减少移民的流入。

然而,也有另一部分选民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移民为美国带来了活力和创新,丰富了社会的多元性。

这部分选民更关注移民政策的合理性和人性化,主张通过改革来实现合法、有序的移民,促进社会的融合与发展。

在选民中,年轻人和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相对更加开放和包容。

他们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认为移民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他们反对基于种族和出身的歧视,呼吁制定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移民政策。

相反,年龄较大、教育程度较低的选民则更容易受到反移民情绪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移民史中的排外主义丁则民美国建国以来,美国人一般是赞成广泛吸收外来移民的。

这是因为:首先,美国幅员广大,资源富庶,但它既缺少劳动力又缺乏技术,因此开拓土地、开发资源和发展经济都有赖于连续不断的移民洪流;此外,美国人相信他们有力量同化外来移民,认为美国是个不同民族、种族的“熔炉”,经过这座“熔炉”的冶炼,美利坚民族将日益发展壮大。

但是,随着移民洪流的不断到来,土生美国人和早来的移民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恐惧与担心。

早在北美殖民地时期,有些人就对外来移民的涌现有着担心和恐惧。

美国独立后,这种恐惧与担心由于不断大量涌入的外来移民产生的社会问题而加剧。

美国排外主义运动经常与这种社会上的恐惧和担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大多数美国人保持团结并对他们的未来抱有信心时,他们似乎更愿意与外来移民分享未来;当他们发生分裂且对未来缺乏信心时,排外主义就可能抬头 。

根据美国人对外来移民的特定情况的反应,美国经历了三个反对外来移民活动的阶段,或三个排外主义阶段:即反天主教徒的阶段、反亚洲移民的阶段和普遍限制所有外来移民的阶段 。

第一个排外主义阶段主要是反对天主教会和教徒,盛行于19世纪30年代后期到50年代中期以及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

前一时期的矛头是针对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移民和德国移民;后一时期是针对来自东欧、东南欧“新移民”中的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

早在北美殖民地时期,英国殖民者中的新教徒便把反对天主教的情绪带到北美来,并与移民中天主教徒有着摩擦和不和。

在美国独立前,信奉天主教的法国移民在加拿大与印第安人建立的同盟,被北美殖民地的人们视为一个威胁,因而加重了新教徒对天主教徒的敌对情绪。

到19世纪30年代,随着入境的爱尔兰和德国天主教徒移民日益增多,天主教会和天主教徒被看成是对美国体制的一种威胁:不仅对共和制原则而且对共和国本身都是起着破坏作用的因素 。

美国的一些新教徒在神职人员煽动下,掀起了反对天主教的群众性活动,后在东部一些城市里,逐渐演变为暴力行动。

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有12座天主教堂被烧毁,许多天主教机构遭到了袭击和破坏,以致各城市的保险公司几乎都拒绝对这些机构提供保险。

“一无所知党”便是在当时反对天主教的运动中出现的,它不仅反对爱尔兰裔美国人,而且把矛头针对罗马天主教徒。

在社会各种反对天主教的声浪中,美国天主教机构和教徒们都处于惶恐不安的状态,难以进行其正常的宗教活动。

直到内战前,这种反对天主教的局势才有所改变,因为人们从罗杰・丹尼尔斯:《来到美国:外来移民史与美国生活中的族裔关系》,第267页。

罗杰・丹尼尔斯:《来到美国:外来移民史与美国生活中的族裔关系》,第265页。

罗杰・丹尼尔斯:《来到美国:外来移民史与美国生活中的族裔关系》(Roger Daniels ,A H istory of I mmig ration and E thnicity in A meric an L if e ),纽约哈珀科林斯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65页。

现实中逐渐认识到,阴谋分裂美国的颠覆力量不是外国人,而是南部白种美国人;真正令人担心的威胁不是来自教皇、耶稣会教士和某些欧洲国家的君主,而是来自南部奴隶主。

不仅如此,他们还看到,主要由爱尔兰和德国的移民组成的族裔军团积极支持了联邦为统一而镇压南部叛乱的斗争,而在族裔军团中,不少官兵都是天主教徒。

内战以后十多年里,由于美国朝野都致力于南部重建的工作,反对天主教会和教徒的活动暂时沉寂下来。

但是,到19世纪80年代,随着“新移民”中天主教徒的激增和天主教区学校的不断扩展,美国反对天主教会的排外主义运动再度出现。

这次运动的主要矛头是指向罗马天主教会和“新移民”中的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

当时,一些报纸开辟了专门揭露“罗马的错误”的专栏,还有人捏造说罗马教皇有个号召美国天主教徒起来屠杀所有新教徒的“训令”,并且广泛地流传开来 。

1887年创立的“美国保护协会”就是旨在限制天主教徒担任公职,防止天主教会扩大对公立学校的影响。

它还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煽动反对天主教会的情绪,号召其成员不要投票选举天主教徒,也不雇佣天主教徒。

到20世纪初期,又出现了一次反天主教的活动,一些新的反天主教组织——诸如“自由保卫者”和“路德骑士”——先后建立起来,一些反天主教的报纸也陆续出版了。

但是,这次反天主教的活动是短暂的,因为它尚未广泛展开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公众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参战问题方面去了。

尽管如此,美国反天主教的排外主义从未平息下来,宗教方面的不容忍精神也从未终止。

1928年,民主党候选人艾尔弗雷德・史密斯竞选总统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由于他是天主教徒。

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民主党的天主教徒约翰・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总统,这种宗教歧视才算消失了。

第二阶段是排斥亚洲移民的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先是排斥中国移民,并于1882年颁布排华法案,接着是20世纪初期排斥日本移民和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排斥菲律宾移民等。

在19世纪中期,加利福尼亚出现淘金热和60年代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时候,都有不少中国人移往美国,成千上万的华工曾以自己的血汗、甚至牺牲性命为建成这条横贯大陆的铁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招募更多华工以适应开发西部的需要,美国政府于1868年与以蒲安臣为首的清廷代表团签订《蒲安臣条约》,借以保证华人不受限制地移往美国,从而达到其在中国招募华工合法化的目的。

尽管华人在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和开垦加州农田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们在美国居留期间却受到各种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

他们与多数来美国的移民不同,是“没有资格取得公民身份”的外国人 。

换句话说,不管他们在美国居留多久,都不能加入美国籍。

在排华高潮期间,他们的生命和财产都不断遭到严重的伤亡和损失,但却得不到美国法律应有的保护,因为他们被剥夺了“在法庭上作不利于白人的证明”的权利 。

19世纪后期,美国工业化和西部开发都迫切需要劳动力,为什么加州和西海岸一带却接13美国移民史中的排外主义陈依范:《美国华人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页。

1870年国籍法中有“放宽白人和非洲裔人入籍”的规定,但却未提到华人。

这就意味着华人属单独的一类,即他们是“无资格入籍”的外国人,而且这一不成文的规定持续到1943年《排华法案》的废除。

参看罗杰・丹尼尔斯:《来到美国:外来移民史与美国生活中的族裔关系》,第271页。

戴维・W .沃里斯:《简明美国历史辞典》(David W .Voorlees ,Concise Dictionary of A merican H istory ),纽约查尔斯・斯克里布纳之子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705-706页。

连不断地掀起排华运动?西海岸地方掀起的排华运动又为什么会演变成全国性的政治问题?这主要是由当时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造成的。

第一,1873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初具规模的加州企业受到严重的打击,造成大量工人失业,而被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因竣工)解雇的近万名的华工也恰在这时回到旧金山市,徘徊街头,寻找工作。

这引起了白种失业工人的恐惧,于是加州一些政客和排外主义分子便以华人移民“抢走了美国工人的饭碗”为宣传伎俩进行煽动,掀起了加州的排华运动,并且很快蔓延到西部各州。

第二,当时美国两大政党——共和党与民主党——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从而使西海岸各州(领地)在总统竞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双方在争夺总统宝座的竞争中,都竞相把排斥华工列入政纲,以争取西海岸各州(领地)的选票。

这就使加州掀起的排华运动这一局部性问题变为全国性政治焦点之一。

第三,美国排外主义者宣扬华人移民“不愿也不能同化于美国生活和美国伦理道德标准”,并且断言他们有“许多代代相传,不可更改的思维习惯”,污蔑他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希望回到中国去,对美国毫无爱意;他们是彻头彻尾的异教徒,奸诈、淫荡好色、懦弱和残忍” 。

第四,狂热的种族主义者还恶毒地污蔑“华人移民与黑人、印第安人有共同的特征,即他们都是有色的卡利班” ,因此,他们若与白人通婚“将形成一种对纯正的美国白人社会的威胁”。

最后,在美国排斥亚洲移民的浪潮中,华人移民之所以首当其冲,受到各种屈辱和迫害,固然由于当时他们在亚洲移民中人数较多,还由于清朝政府的昏庸无能,根本无力保护其旅居海外的侨民,致使在美国的华人移民陷于孤立无援、任人欺凌的境地。

随着排华运动的扩展和蔓延,排华问题逐渐成为全国性政治问题。

在政党政客和排外主义者鼓动下,美国国会于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规定10年之内禁止华工入境,重申华人不得加入美国国籍。

它以种族偏见为基础,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禁止自由移民的重要法案。

该法案既违背了美国建国以来对待外来移民的民主传统,也是在未与清政府协商的情况下,美国单方面制定关于中国移民的政策。

此后,美国国会还陆续通过了一些排华法案,其中主要有《斯科特法》。

该法规定:出境华工一律不得重新入境,过去美国政府所发出的华人身份证通通作废。

由于美国为加紧排华而采取了种种不公正的措施,入境华人急剧减少,加州农场主迫切需要的劳动力则由入境的日本移民来接替。

后者除为加州农场主干活外,有些人还通过承包和分成的方式逐渐拥有小块土地,经过他们的精耕细作,农产品的产量和产值都在不断增长。

到世纪之交,加州一些白人对日本移民的不断涌入以及他们在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大为不安,要求限制和排斥日本移民的呼声日甚一日。

加州政府一方面积极支持排日运动,为旧金山反日暴徒助威;另一方面竟剥夺日本移民的子女的受教育权:禁止日裔儿童进入当地公立学校。

这种措施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抗议,从而出现了日美两国间的紧张关系。

为此,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及时制止了加州的排日运动,因为他深知日益崛起的日本军国主义实力以及旧金山市反日暴乱可能造成的后果。

所以,为防止美、日关系的恶化,他力主就移民问题与日本谈判,并于1908年与日本政府达成“君子协定”:日本政府同意对前往美国的日本劳工拒发护照,而美国则不颁布14世 界 历 史2001年第1期 卡利班(Caliban )是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剧本中的一个角色,是个丑陋、野蛮而残忍的奴隶。

罗纳德・田恒:《来自另一海岸的陌生人:多元文化的亚洲裔美国人的历史》(Ron ald T akak i ,S trang ers f rom a Dif -f erent S hore :A H istory of M ulticultur al A sian A mer icans ),纽约小布朗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08-110页。

禁止日本劳工入境的排斥性法案 。

从美国政府的意图来看,“君子协定”与《排华法案》都是旨在禁止日、中两国劳工入境,但它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对日、中两国采取的策略和手段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