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要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要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要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要名词解释部分

序论部分

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从方法上分为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描写语言学;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19C初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即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形成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分别探讨和研究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

专语语言学:以某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根据语言体系的稳固和变化,把语言研究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研究,。共时语言学研究的是在特定时期内相对稳固的语言体系,如对现代汉语的研究;历时语言学研究的则是描写语言体系的历史演变,如对汉语发展史的研究。

普通语言学:是对人类语言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

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的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的语言学。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代表著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这个需要扩展,我偷懒了,大家可以仔细查查这个大师)

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就其本质而言,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就其社会功能来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

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语言的行为和结果。

说话: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

思维: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社会: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体传统的人类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

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

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结合构成的,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的符号。“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义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符号。

语言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其声音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延伸,绝不能在同一时间里说出两个符号或两个声音。

语言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语言的依存性(强制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后,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语言层级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可分为二层——底层是一套音位和由音位组成的音节,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部分;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词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

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前后相继的关系。语言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继,好像一根链条,一环扣着一环,处于这个组合链中的两个符号或符号序列之间的关系就叫组合关系。如:主谓、动宾等都是具体的组合关系类型。

聚合关系:在线性序列的某一结构位置上语言成分之间相互替换的关系。在同一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在这个线性序列中,每一个语言单位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其他语言单位替换下来,犹如一根链条,某一环可以被另一环替换下来,从而形成一根新的链条。

语言习得性:是指虽然人类先天就具有潜在的语言能力,但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不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

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的结合,即,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

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如:炊烟代表人家。

语音部分

语音:即语言的声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一定的意义,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依靠语音来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

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分为元音和辅音。

国际音标:由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制定的一套记音符号,它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主要使用拉丁字母和各种变形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记音符号。

语音的生理属性:指语音的动力、发音体和发音方法。

语音的物理属性: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振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也发生振动,形成音波,音波传入人耳,使鼓膜发生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于是人们产生了声音的感觉。语音的物理属性包括音高、音长、音重、音质。

语音的社会属性:指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执行不同的交际功能,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汉语的声调。

音重:指声音的强弱,取决于振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语音的强弱与气流量的大小和发音时用力程度有关。如汉语的轻声。

音长:指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如:eat,it

音质: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特征,取决于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腔形状的不同。

基音?陪音:声音大都是由许多频率不同的纯音构成的复合波,其中频率最低的那个纯音叫基音,其它叫陪音。

乐音:指基音与陪音的频率之间保持整数倍的比例关系,具有周期性重复的复合波形的声音。所有的元音都是乐音。

噪音:指基音与陪音之间不具有整数倍的比例关系,只有杂乱凑合起来的不规则波形的声音。有的辅音是纯粹的噪音,有的是噪音和乐音的混和。

共振峰:一个音的陪音经过共振腔时,一部分引起共振腔里空气的共振,从而得到强化的一簇陪音聚集而成的高峰叫…。

元音:气流从肺里出来振动声带,通过口腔时又没有受到任何阻碍而发出的声音。

辅音:气流从肺里出来不一定振动声带,通过口腔时受到阻碍并克服阻碍而发出的声音。

口音:软腭上升,挡住通往鼻腔的道路,气流只能从口腔出去,形成口音。如:d,g

鼻化元音(口鼻音):发音时软腭小舌下垂,打开鼻腔通道,呼出的气流不仅从口腔,而且也从鼻腔通过,形成两个共鸣腔,发出的口音就会带上鼻音的色彩,这样发出的音就是鼻化元音。

半元音(无擦通音):发音的持阻阶段口腔通道只形成很小的阻碍,气流通过时,只产生极轻微的摩擦,就产生半元音。

塞擦音:指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在成阻阶段按塞音方式完全闭塞,气流无法通过;进入持阻阶段时,按照擦音方式放松阻碍,形成缝隙,让气流摩擦而出,就产生塞擦音。

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

如:汉语普通话中,“拔[pA]”和“爬[p’A]”是靠[p][p’]两个音素来区别意义的,分作两个音位。

对立原则:即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如果它们的差别能够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那么它们一定分属于不同的音位。

如:汉语普通话[-an]这个语音环境,如果分别用[t][t’][n][l]来替换,可以得到[tan](单)、[t’an](贪)、[nan](难)、[lan](蓝)这样不同的语音形式,这就说明[t][t’][n][l]具有辨义功能,出于对立关系中,应定为不同的音位。

互补原则: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和分布条件,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或相互替换,自然不具有辨义功能,可以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使它们成为这个音位的条件变体。如:汉语普通话中,[A][a][. .][. .][ ..]五个音素出现的语音环境是各不相同的,[A]要求零韵尾,[a]出现在[-i]和[-n]之前,[. .]出现在[i-]和[-n]之间,[. .]出现在[y-]和[-n]之间,[. .]出现在[-u]和[- ..]之前。在正常情况下,它们绝对不会出现在同一个语音环境里,且出现的环境相互补充,因而把它们归为同一个音位/a /,让它们成为其四个条件变体。

语音相似原则:指出于互补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如:汉语普通话中的[k][ ], [k]只出现在音节开头,[ ]只出现在音节末尾,是互补的,但音质差别太大,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

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条件变体:一个音位受语音环境的制约而表现为若干不同的音素,它们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和分布条件,绝不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相互出于一种互补关系。如果它们在语音上又相似,则可以将其归并为一个一个音位,从而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举例略。

自由变体: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的音位变体。自由变体各音素的音质虽有不同,但说这种语言或方言的人感觉不到它们是不同的音,而把它们当作同一个语音单位来使用。如:武汉话里的[n][l]可以自由变换而不会引起意义的改变,比如“男”和“蓝”同音,[n][l]就是武汉话/ n /音位的两个自由变体。

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音位。

非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长、音重的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音位。包括调位、时位、重位。

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也是听觉上能够自然辨别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肌肉紧张度说:人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肌肉总是松弛和紧张相互交替的,肌肉每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音节中紧张的最高点叫音峰,音峰总是落在元音上。音节中逐渐减弱的最低点叫音谷,是跟下一个音节的分界处。

语流音变:语流中一个音位由于受到前后音或者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在发音上产生某种变化,叫语流音变。常见的~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

同化:语流中两个邻近的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

异化:语流中两个邻近的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同或不相近。

弱化:语流中一个较强的音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邻音的影响而变成一个较弱的音。弱化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元音弱化、辅音弱化、声调弱化。

脱落:语流中有些较弱的或不重要的音在发音时丢失了,或者为了发音的方便而省去某些音。

四呼:韵母按照韵头的不同可分为四类,即所谓的“四呼”。

齐齿呼:凡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

合口呼:凡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

撮口呼:凡韵头或韵腹是[y]的韵母。

开口呼:凡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y]的韵母。

词汇和语义部分

词汇:一种语言中所有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

基本词汇:就是人们自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并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一部分词。基本词汇是语言词汇的核心,主要特点是:全民常用性、稳固性、构词能力强。

一般词汇: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主要特点是:非全民常用、不稳固且容易发生变化、一般没有构词能力或构词能力比较弱。主要类型有:新词、古语、外来词、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词。

词义:即词汇意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并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词义具有概括性和民族性。

理性意义: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也叫概念意义。它以现实现象作基础,而不涉及人们的主观态度,是词义的核心部分。

附加色彩: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在形成理性意义的同时,可以带进人们的主管态度,从而给词义加上了一层“色彩意义”,主要是指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因此叫做附加色彩。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多义词:指一个词有多个意义,它们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

本义: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本义是产生其他意义的基础。

基本意义(中心意义):词在语言长期使用中所固定下来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意义。

派生意义: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

转义:以词的本义来比喻另一事物,因而双转生出另一种意义。

隐喻:是词义派生的重要途径,反映的是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常见的有形状相似和结构相似两种类型,一般是以较具体的意义为基础来建构较抽象的意义,在不同的意义领域之间建立其相似关系。

如:习(数飞――反复练习、复习、温习)

入门(进门――学习的初步阶段)

换喻:是词义派生的重要途径,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某种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在人们心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

如:工具-劳动者:笔杆子-写作者

材料-产品:pen(羽毛)-笔

地名-产品:茅台-酒

部分-整体:铁窗-监狱

地点-机构:白宫-美政府

同音词:具有相同的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但所表示的几个意义之间并没有联系的词语。

同义词:指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等义词:指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在内的词义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反义词:指意义相反的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

义素:是词义最小的语义构成成分,又叫语义特征。义素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

如:“哥哥”的义素是:同胞、男性、年长。

义素分析:就是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关系。

义场:即语义场,是一批意义上有共同特征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聚合体。

如:“父亲、母亲、祖母、姑姑、儿子、孙子”聚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表示亲属关系的语义场。

言不尽意:用一般性、概括性的词语表达特殊性的事物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难言之忧”,需要听话人自己去体会、补充。

言内意外:说话人故意留下意义上的一些空白,让听话人自己去领会、补充其“言外之意”,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手法。如:婉转的告诫,辛辣的讽刺、反语双关等。

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语法部分

语法:是词法和句法的汇集,包含词的构形、构词规则和词组合成句、句组合成句群的规则。

词法: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和词的变化规则。如:附加法、复合词的构词法。

句法:词组合成句子的规则。如:主谓句、述宾句或者主动句、被动句等造句规则。

历时语法:指从语法发展变化的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如:汉语史的研究。

共时语法:指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时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如:现代汉语的研究。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词根、词缀、词尾,其中词根、词尾是构词语素,词尾是变词语素。

构词语素:具有构成新词能力的语素,包括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

变词语素(构形语素):在词中位置固定,但既不是词的主干,也不能参加构成新词,只能改变词的语法意义的语素。如:英语中的“-s,-ed,-ing”。

词根:有实在意义,是词的核心部分,词义的主要承担者,可单独成词,也可彼此组合成词。

词干:一个词除去词尾的部分叫做…。

词缀:只能依附在词根上表附加意义的构词语素,不能单独构成词。根据在词中出现的位置,可分为前缀、后缀、中缀。

词尾: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词尾是变词语素,也叫构形语素。词: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词组:词的组合,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是在句子里面作用相当于词但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语法单位。

自由词组:句子里根据表达需要按照语法规则临时组合而成的词组。

固定词组:不是根据表达需要按照语法规则临时组合而成的词组,而是需要完整记住的词的固定组

句子:是由若干个词和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语气、语调的语言单位。

句群:是由句子与句子组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语法中的最大单位。

单纯词: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组成的词。

复合词:完全由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而成的词。

派生词:由词根和词缀组合而成的词。

语法意义:词进入语法组合后,由语法结构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

语法形式: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形式。

语法手段:把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概括成的类别。(语法形式的类别)。主要语法手段有: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

语法范畴: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所表达出来的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综合概括所形成的意义类别的聚合。包括:性、数、格、时、体、态、人称。

词形变化(形态):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包括:附加、内部屈折、异根、零形式。

附加:是指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面加上词缀。

如:英语复数加s/es,过去时加ed,比较级加er,最高级加est.

屈折(内部屈折、语音交替):通过词内部词根中语音形式的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达语法意义。如:man-men, swear-swore.

异根: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意义。

如:good-better-best. ;we(主格)- us(宾格).

选词:进入语法结构的词首先咬在语法的词类聚合中进行选择。

词序:是通过语法结构中词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组合的递归性:同样的语法结构可以层层嵌套,同一条语法规则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这就是组合的递归性。

组合的层次性:指语言中的句子,不管多么复杂,都是由基本结构一层层套起来组合而成。它的内部组织是有层次性的。

句子成分分析法: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层次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时,先找出它是由哪两个最大的直接组成成分组成的,确定其结构类型;接着用同样的方法逐一分析这两大部分,找出它们各由哪两个直接组成成分组成,又分别是什么结构类型。这样一层层分析下去,知道全部都是单个词为止。

直接组成成分:语法组合是有层次性的,每一层次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作~。

组合规则:就所有语法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言,从线性的不同位置来看,都是相互之间如何搭配的关系,为组合规则。

聚合规则:就所有语法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言,从线性的不同位置来看,都是相互之间能不能替换出现的关系,为聚合规则。

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词的句法功能分出的类。在一种语言里,凡是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中出现的词,它们的句法功能相同,就可以归为一类。

性:指某些语言中人或事物性属的一组特征。

数:表示事物数量关系的一组特征。

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一组特征。

时: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发生时间和说话时间关系的一组特征。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如:Write-wrote-will write。

体: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进行状态的一组特征。如:英语中有普通体(write)、进行体(writing)、完成体(have written)。

态:表示动词与主语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分为主动态、被动态。

人称: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如:He writes. I write. You write.

句式变换:运用增加、删除、移位、变更结构格式等手段,把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

句法同义: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

如:我们去过天坛了。我们天坛去过了。天坛我们去过了。

句法多义:同一个句子格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

如:通知的人还没有来。“通知的人”-“去通知的人”、“被通知的人”。

孤立语:也叫词根语,以汉语为主要代表。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词序严格,虚词重要,复合词多派生词少。孤立语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大部分词语是由词根构成的复合词,词的结构比较单一,

屈折语:是一种以词形变化作为主要语法手段的语言,以印欧语系为代表。

特点(1)词形变化丰富,是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语法手段。

(2)一种变词语素可以表达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如:works-单数,第三人称,普通体、现在时。一种语法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如:数-外部屈折、内部曲折。

(3)词根、词尾结合紧密。

黏着语:是一种具有丰富的词形变化,并通过词本身形式变化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语言。以土耳其语、日语为代表。特点是:(1)没有内部曲折,只靠词尾发生变化表示语法意义。(2)变词语素与语法意义一一对应。(3)词根词尾结合不紧密,二者有很大独立性。

复综语(编插语、多式综合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黏着语,以美洲印第安语为代表。特点是:(1)一个词的构成部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构成部分,许多个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难分你我。(2)词和句子合二为一,没有一个能独立使用的词,只能连缀成句子使用。

配价:“配价”这一概念借自化学,是指一个动词能支配多少个属于不同语义角色的名词性词组(行动元),动词所关联的行动元的多少就决定动词的配价数目。

(1)一个动词如果只能支配一个行动元,即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那它就是一价动词;

如:小刚睡觉。“睡觉”是一价动词。

(2)一个动词如果只能支配两个行动元,即动词后面能带一个宾语,那它就是二价动词;

如:小刚喝啤酒。“喝”是二价动词。

(3)一个动词如果只能支配三个行动元,即动词后面能带两个宾语,那它就是三价动词;

如:小刚送我一朵花。“送”是三价动词。

文字部分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其本质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因而是音形义的统一体。

语素文字:指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逗只跟语素相联系的文字。

音节文字:指全部字符都只跟音节相联系的文字。

音位文字:音位文字可以分为“辅音音位文字”和“全音位文字”。全部字符只跟辅音音位相联系的文字是辅音音位文字,一般成为辅音文字;既有代表辅音音位的字符,也有代表元音音位的字符的文字是全音位文字,一般成为音位文字。

表音文字:指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

表意文字:指全部字符都是义符的文字。

意音文字:一部分字符是义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

字符:即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直接根其中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他源文字: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自源文字: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

书面语:是用文字记载下来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口语:是语言的有声客观存在形式,是书面语产生的基础,相对于书面语是第一性的。

语言的演变

社会方言:是指在同一地区居住的居民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阶级等社会因素的不同而产生的小社团语言差异。其最显著的差异是在词汇方面,有时也有发音色彩或者音位分合上的差异,但一般来说自由通话不成问题。

如:戏曲界(行头、场面、龙套);语言学(音位、音节、音素);学生腔、官腔等。

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对本集团以外的人绝对保密。

地域方言:指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及变体。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如:汉语和藏语同属于原始汉藏语,是亲属语言。

次方言:指同一个方言区内,不同地区的人所说的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仍有差异,也就是说,在一个方言的内部还存在着地域方言性质的分歧,这个方言下面可以再分出各种“次方言”。如:闽方言下的闽南、闽东、闽北方言。

土语:次方言下面再分类就是土语。

母语(原始基础语、基础语):分化出亲属语言的语言。有的语言学家把类似原始汉藏语那样的语言称为“母语”,相应的,将汉语、藏语那样的语言成为“子语”。

谱系分类:指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语系是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

语系: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后代语在谱系分类中都归为一类,叫语系。语系是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个语系。

语族、语支、语群:在语言的谱系分类中,同一语系中的语言根据它们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

隐语:社会上的秘密团体中彼此之间使用的秘密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风格变体:生活在某一语言社团的人因交际环境的不同、交际对象的差异,而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语言的风格变体。

如: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上和日常的家庭生活里,语言表达有不同特点。

共同语:“民族共同语”的简称,指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形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或方言基础之上建立的,而非凭空建立。

基础方言: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

如:汉语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汉语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国语: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为了维系整个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联系,需要使用共同的交际工具,这种一个国家内各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语言叫作国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语言规范化:就是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而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妥善处理。

借词(外来词):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telephone-德律风,microphone-麦克风。

意译词:是用本民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就是说,意译词的词义来自外语,而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是本民族语言的。

如:telephone-电话,bank-银行

仿译词:是用本民族语言的构词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词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移植过来,使构词成分的选择和构词规则的选择与外语词一一对应,是意译词的一个特类。如:blackboard-黑板,football-足球。

语言融合(语言替代、语言换用、语言转用):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最常见的语言变化,是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即某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且按照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成为趋向融合的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交际工具,而其他语言则由于无人使用而消亡。语言融合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双语现象:是语言融合过程中必经的过渡阶段,即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

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语言“底层”:当两种语言实现了融合之后,消亡的语言通常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一层痕迹,如某些发音方式的特点、当地某些地名或特有地貌、物产的名称等。这些遗留下来的因素就叫做语言的“底层现象”。

如:“哈尔滨”是满语的遗留,其中“哈尔”是满语“江”的意思。

自愿融合:在语言融合过程中,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了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一方的语言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从而实现了语言的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

被迫融合:在语言融合过程中,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经济发达一方的语言,最终实现了语言的融合。如:契丹、女真、满族。

洋泾浜:是17C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这种语言是当地人和外来殖民者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洋泾浜”可以说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殖民者的语言,是殖民者语言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出现的变种。

克里奥耳语(混合语):在一定条件下,洋泾浜也可以成为某一语言社团唯一的交际工具,并作为母语传给下一代,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升格为“混和语”,也叫克里奥耳语。

非克里奥尔化:当克里奥耳语和作为它基础的那种语言并存于一个社会中时,如果基础语有较强的影响力,说克里奥尔语的人就可能根据基础语言来不断调整、核证自己的语言,使克里奥耳语向着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结果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变为基础语的一种变体。这种现象叫做非克里奥尔化。

国际辅助语:指为了打破语言的隔阂而人为创造的旨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用的一种人造语言。如:波兰医生柴门霍夫于1887年创造的世界语。

语音对应关系:指从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同义的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呈现的成系统的语音差异。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

浊音清化:“清-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后来浊音在很多方言中消失了,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这种现象叫做浊音清化。其规律一般简称为“平送仄不送”,即以中古声调为条件,中古平声的全浊声母字今读送气清音,中古上、去、入声的全浊声母字今读不送气清音。

类推:指语言发展中齐整划一、类比推广的趋势核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具体来说,是指语言在某种语法规则的影响下,其他规则向这种规则趋同的演变,也就是表示同一语法意义的几种不同的语法形式,由于其中一种形式的影响而同一起来的过程。类推作用铲平语法发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使一些不规则的形式规范化。

尖音、团音:汉语音韵学、方言学经常运用的两个术语;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团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尖音;

电大行政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行政管理学(A)—名词解释B B B B 办公自动化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地收集、整理、加工、存 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指为提高办公效率而建立的,面向特定工作部门,支持其综合办公业务的集成化信息系统。 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C C C C 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等级降低变小的组织类型。 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集中的资金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再分配的过程。 D D D D 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F F F F 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个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要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道进行的沟通。 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G G G G 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公共组织绩效评估是指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公共组织纯净评估指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纯净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和各种要素的总和。 公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公文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 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在西方,国家公务员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公务员(中国)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国家公务员的辞职,是指国家公务员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主动地提出解除与其所服务的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申请,并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而辞去所担任的行政职务的制度。 国家预算制度是国家政权内部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划分财政权限并且由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财政行为予以根本约束和决定的一种制度。 国家决算是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用以反映国家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 国家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短筹集与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再分配的过程。 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的行为。 J J J J 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机关行政就是指综合办事机构对机关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所进行的自身事务管理。 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 集体决策是指在进行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集体所做出的决策。 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认识与分析,以及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完全凭借决策者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进行的决策。 具体环境具体行政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面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和总和。 K K K K 考任制是指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社会保障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概论---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2、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 3、社会保障学: 4、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它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内在的结构、项目设置等。换言之,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体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系统,它是由保险、救助、福利、互助和个人自我保障等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编结成的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安全网”。 5、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低收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6、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支劳动能力从而失支工资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此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①养老保险: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年老而退出社会劳动后,能够获得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的社会保险项目。 ②医疗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在患病或非因工伤害时提供的医疗保险制度。 ③失业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失去经济来源时,按法定时限和标准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项目。 ④工伤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从事职业工作遭受伤害或患有与工作相关的职业病提供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项目。 7、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狭义的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从属概念,是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并列的概念,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为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8、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根据捐献者的意愿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互助事业,是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 9、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属于社会服务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服务,它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 10、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建立的面向本企业职工的一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它在国家统一政策的指导下,由企业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和发展需要自主建立,是对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

专插本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1.管理学的性质就是管理的二重性: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1)管理的科学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2)管理的艺术是指能熟练地应用管理知识,并通过一定的技巧达到某种效果。 (3)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性: A 、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 B 、管理学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 艺术性:在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 3.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1)工作定额。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4.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要点: 理论要点:管理的五种职能、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一般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1)管理的五种职能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是指: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是指: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5**学习型组织与传统型组织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1)对待变革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只要还管用就不要改变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不变革那就不管用了。 (2)在对待新观点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如果不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 (3)在关于谁对创新负责上,传统组织认为,创新是研发部门的事;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创新是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 (4)传统组织的主要担心是发生错误,而学习型组织的主要担心是不学习不适应 (5)传统组织认为产品和服务是组织竞争优势,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 (6)在管理者的职责上,传统组织认为,管理者职责是控制别人;而学习型组织认为,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 6**企业的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需要满足5 个条件: (1)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技术和技能的整合; (2)不是物理性资产; (3)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 (4)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

医学统计学 名词解释+问答题-1

医学统计学 1、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能太小; ②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③当各分组的观察单位数不等时,总率(平均率)的计算不能直接将各分组的率相加求其平均; ④对比时应注意资料的可比性:两个率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即要求研究方法相同、研究对象同质、观察时间相等以及地区、民族、年龄、性别等客观条件一致,其他影响因素在各组的内部构成应相近; ⑤进行假设检验时,要遵循随机抽样原则,以进行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2、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其应用 性质:①两头低中间高,略呈钟形; ②只有一个高峰,在X=μ,总体中位数亦为μ; ③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④μ为位置参数,当σ恒定时,μ越大,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 σ为变异度参数,当μ恒定时,σ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曲线越矮胖,反之,曲线越瘦高; ⑤对于任何服从正态分布N(μ,σ2)的随机变量X作的线性变换,都会变换成u 服从于均数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即标准正态分布。 应用:①概括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 ②制定参考值范围; ③质量控制; ④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3、确定参考值范围的一般原则和步骤、方法 一般原则和步骤:①抽取足够例数的正常人样本作为观察对象; ②对选定的正常人进行准确而统一的测定,以控制系统误差; ③判断是否需要分组测定; ④决定取单侧范围值还是双侧范围值; ⑤选定适当的百分范围; ⑥选用适当的计算方法来确定或估计界值。 方法:①正态分布法:②百分位数法(偏态分布) 4、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概念:可信区间是按预先给定的概率来确定的未知参数μ的可能范围。 参考值范围是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范围。所谓正常人,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人;所谓绝大多数,是指范围,习惯上指正常人的95%。 计算公式:可信区间① ② ③ 参考值范围①正态分布 ②偏态分布 用途:可信区间用于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 参考值范围用于表示绝大多数观察对象某项指标的分布范围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word 公共管理学一一名词解释 B 1.办公自动化:是指在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 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2.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指为提高办公效率而建立的,面向特定工作部门,支持 其综合办公业务的集成化信息系统. 3.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都不清楚, 决策目标也不够明确,对决策的结果也不能控制和预测. 4.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 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C 1.层次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次的数额. 2.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3.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 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在分配的过程. 4.创新型组织:认为通过持续学习创新是一种组织功能,而不是创意活动和 脑力激荡.创新应该成为组织流程,并能产生持续的新价值.创新应该是在每个部门进行,整个组织就像爵士乐队一样发挥即兴演奏的效果. 5.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 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D 1.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地方分权制:也称多元制和分离制.它是指中央政府将一些行政权授予下级政 府,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治权和自主权的行政体制3.单向沟通:是一种一方只发出信息,另一方只接收信息而不反馈信息的沟 通.故亦称无反馈沟通. 4.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F 1.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 道进行的沟通. 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3.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 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4.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 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5.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 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6.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 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的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7.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 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须冒一定的风险. G 1.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由法律所确认的各 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2.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 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社会保障教程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教程》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征税、收费、接受捐赠等手段筹集资金,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式,防范风险并为丧失劳动能力和暂时无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为贫困者提供最低生活、为军人提供特殊关照、为全体国民增进生活福利的一种社会制度。(P1) ②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的总和。(P3) ③社会保障原则:就是关于社会保障利益如何公平分配的原则。 ④社会保障立法:就是要界定社会保障各相关主体的社会保障关系、明确相关主体的职责和权利,实现社会保障的各项事务法制化。(P3) 2、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依法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通过统筹互济,为参加保险的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时提供经济帮助、确保其基本生活的制度。(P4) 3、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对遭受贫困或灾害的国民提供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的社会制度。(P5) 4、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是国家通过立法专门为丧亡的军人、人民警察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供抚恤,为军人和人民警察及其家庭提供优待,为退伍现役的军人予以生活安置和就业安排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具体包括优待、抚恤、按照三类项目。(P284) 5、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制度安排。(此是课本界定的,广义和狭义定义:见课本P255) 6平等:是对两项或多项事物客观状态的比较描述,用来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P21) 7公平:是主观价值,是一种观念,用来评价事情的合理性,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样”的问题。(P22) 8效率:是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P23) 9社会保障效率:两层含义:一是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言的效率;二是就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有效利用而言的效率。(P24) 10社会保障中的公平:就是关于社会保障利益如何分配的原则,即社会保障原则。(P25)11社会保障原则:①生存原则:P26;②正向分配原则:P27;③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P27;④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情相适应原则:P28 12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据法律和政策规定,通过法定程序,以各种方式强制建立起来的用于实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专款专用的货币资金。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为保障劳动者和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而建立的物质保障,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物质保证。(P37) ①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在职职工、企业和国家共同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建立起来的,是保障离退休职工基本生活水平的物质积累。(P39) ②医疗保险基金:是由个人、企业、国家财政共同承担的保证参加者获得医疗服务的资金积累。医疗保险基金一般是现收现付制,通过以支定收,使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在年度间大体平衡。(P39) ③失业保险基金:是由在职职工和用人单位共同缴纳,政府提供财政补贴,用以保障非自愿性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资金积累。(P39) ④工伤保险基金:是由用人单位单独缴纳,为在生产中致残、治病或致死的劳动者及其家属提供物质帮助所储备的资金。(P40) ⑤生育保险基金:是对怀孕、分娩的在职女职工提供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专项基金,它主要包括生育期间的收入补助、医疗护理费用等。(P40)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1.简述标准差、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标准差S表示观察值的变异程度,描述个体变量值(x)之间的变异度大小,S越大,变量值(x)越分散;反之变量值越集中,均数的代表性越强。标准误..估计均数的抽样误差的大小,是描述样本均数之间的变异度大小,标准误越大,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间差异越大,抽样误差越大;反之,样本均数越接近总体均数,抽样误差越小。 (2)与n的关系不同: n增大时,S趋于σ(恒定),标准误减少并趋于0(不存在抽样误差)。 (3)用途不同:标准差表示x的变异度大小、计算变异系数、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标准误等,标准误用于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和假设检验。 联系:二者均为变异度指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即为标准误,标准差与标准误成正比。 2.简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选择适当的假设检验方法,计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下结论 3.正态分布的特点和应用:? 特点:?1、集中性:正态曲线的高峰位于正中央,即均数所在的位置;? 2、对称性:正态分布曲线位于直角坐标系上方,以x=u为中心,左右对称,曲线两端永远不与横轴相交; 3、均匀变动性:正态曲线由均数所在处开始,分别向左右两侧逐渐均匀下降;?

4、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μ和标准差σ,可记作N(μ,σ):均数μ决定正态曲线的中心位置;标准差σ决定正态曲线的陡峭或扁平程度。σ越小,曲线越陡峭;σ越大,曲线越扁平; ?5、u变换:为了便于描述和应用,常将正态变量作数据转换;?? 应用:?1.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2.质量控制?3.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4.简述参考值范围与均数的可信区间的区别和联系 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意义、计算公式和用途均不同。 ?1.从意义来看?95%参考值范围是指同质总体内包括95%个体值的估计范围,而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是指?95%可信度估计的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 2.从计算公式看?若指标服从正态分布,95%参考值范围的公式是:±1.96s。?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公式是:??前者用标准差,后者用标准误。前者用1.96,后者用α为0.05,自由度为v的t界值。 5.频数表的用途和基本步骤。 用途:(1)揭示资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类型;(2)便于进一步计算指标和分析处理;(3)便于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可疑值。 基本步骤:(1)求出极差;(2)确定组段,一般设8~15个组段;(3)确定组距;组距=R/组段数,但一般取一方便计算的数字;(4)列出各个组段并确定每一组段频数。 6.非参数统计检验的适用条件。 (1)资料不符合参数统计法的应用条件(总体为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或总体分布类型未知;(2)等级资料;(3)分布呈明显偏态又无适当的变量转换方法使之满足参数统计条件;(4)在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时,应首选参数法,以免降低检验效能 7.线性回归的主要用途。

《行政管理学》历年考研真题版

行政管理学历年真题 一、导论 (一)名词解释: 1、行政与行政管理学。 2、行政管理 3、威尔逊 4、(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二)简答题: 1、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原因。 2、简述(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3、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 1、试述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2、试述科学发展观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二、行政环境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环境。 2、行政外部环境与行政管理 (二)简答题: 1、简述行政环境及其意义。 2、简述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辩证关系。 3、简述经济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4、简述政治环境与行政系统的影响。 5、分析怀特关于“现代国家的行政作用也深受时代的、一般政治与文化环境的影响”的观点。

1、联系实际谈谈我国现阶段行政环境的主要特点。 2、论述行政系统和行政外部环境的互依性。 3、从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阐述中国行政学发展的趋势和主要方面。 4、试论文化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5、试论如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行政职能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职能。 2、行政管理的政治职能。 3、决策职能。 4、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5、“守夜人”。 6、行政职能扩张。 (二)简答题: 1、简述行政职能的特点。 2、简述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3、分析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 4、行政管理中的协调职能及其作用。 5、简述我国的行政职能体系及意义。 6、简述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过程。 7、简述当代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8、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要点。 9、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1、解析“政府干预经济只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个范围是市场长久失败的地方以及政府去干预并不会带来‘政府失败’的方面”的观点。 2、结合实际阐述政府监管职能及其有效实现方式。 3、联系我国逐步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实际,论述中国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4、试分析中国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内容与实现途径。 5、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与完善的措施。 6、从政府职能转变出发论述政府和社会关系的调整。 7、案例分析(略)。 四、行政组织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组织。 2、行政组织与公共责任。 3、行政目标。 4、行政组织与民间组织的区别。 5、非正式组织。 6、行政组织结构。 7、编制。8、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二)简答题: 1、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行政组织有哪些基本特性。 3、简述行政组织的法制化特征。 4、简要回答行政机关与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的区别。

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汇总: 1、社会优抚:社会优抚作为特种社会保障制度,是针对社会成员中受人尊敬和爱戴而又有光荣身份的退伍军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家属、为国捐躯军人家属等人口群体而举办的,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规定对特定对象通过抚恤、优待和安置,确保他们的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水平并带有褒扬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2、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在妇女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时,社会给予必要的经济和物质帮助的制度。 3、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对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导致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引起的失业。 4、失业保险中的工资比例制:即按失业保险给付金额占以被保险人在失业前一定时期平均工资收入的比率给付失业保险金的方式,通常依据工龄、受保期限、工资水平和缴费年限等因素确定。 5、致伤:致伤是指职工或劳动者在生产劳动或工作中,遭遇不测事故,致使身体器官或正常生理功能受到损伤,并因此造成暂时、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后果。 6、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国家根据劳动者的体质和劳动资源情况,规定一个年龄界限,允许劳动者达到这个年龄时,作为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解除劳动义务,由国家、社会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和服务,保障其晚年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形式。 7、合作医疗:合作医疗,主要是指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这种制度服务的对象主要广大农民,其经费由参加者和所在乡村共同筹集。 8、工伤保险中的“无责任补偿”原则:这主要是考虑到职工在工作中受到事故伤害,不仅身体受到伤害和痛苦,而且会因此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作能力,中断正常收入来源,实行“无责任补偿”,即受伤害者不承担任何费用,而给遭受伤害的职工及时的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是工伤保险的首要原则。 9、失业给付:被保险人本人所不能控制的社会或经济因素影响而造成失业时,由保险人给付失业保险金以维持被保险人基本生活水平。 10、“福利国家”:在“混合经济”的条件下,由政府采取大规模行动来强调社会利益,实行国民“从摇篮到坟墓”的门类齐全的社会保险和福利项目,以保障公民在其生存期间能享受到最低生活水准的国家。 11、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安全性原则: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必须坚持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指保证投资本金及时、足额地收回,并取得预期的投资收益。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来说,安全原则是根本原则。 12、优待:优待是指从政治上和物质上给予良好的待遇,它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内容。本书中介绍的是广义的优待。广义的优待是指国家、社会、群众三方面对优抚对象广泛的关

广东专插本管理学

一、单顶选择题 1著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的古典管理学家是() 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D.梅奥 2根据罗伯特卡茨的观点,基层管理者最重要的技能是()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领导技能 3有关研究表明,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 A.原则层次 B.惯例层次 C. 前惯例层次 D.后惯例层次 4下列因素中,不属于全球化任务环境的是() A.政治体制 B.供应商 C.顾客 D.竞争对手 5把全球作为一个单一的市场,认为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品味和喜好没有实质性差别而采用的全球化组织模式是() A.多国组织模式 B.国际组织模式 C.跨国组织模式 D.全球组织模式 6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中,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MRPH指的是() A.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B.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C.制造资源计划 D.企业资源计划 7在决策的影响因素中,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属于() A.环境因素 B.组织自身的因素 C.决策问题的性质 D.决策主体的因素 8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属于() A.定性快策方法 B.确定性快策方法 C.风险型决策方法 D.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9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可以将计划分类为() A.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10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是() A.程序 B.规则 c.方案D.预算 11制定战略类型的划分,属于成长战略范畴的是() A.收缩战略 B.剥离战略

C.市场开发 D.清算战略 12伍德沃德等人根据制造技术的复杂程序将技术划分成若干类,其中定制产品 采用的技术是() A.单件小批量生产技术 B.大批量生产技术 C.流程生产技术 D.连续生产技术 13按照工作的过程标准划分的组织部门化形式是() A.职能部门化和流程部门化 B.流程部门化和顾客部门化 C.顾客部门化和地域部门化 D.职能部门化和地域部门化 14信息的沟通和传递速度比较快,但主管对下属的监管和协调控制难度较大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A.矩阵型结构 B.动态网络型结构 C.扁平式组织结构 D.锥形式组织结构 15为了发挥专家的核心作用,减轻直线主管的任务负荷并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而 设立的职权是() A.直线职权 B.职能权限 C.参谋权限 D.管理权限 16组织变革的基本目标是() A.提高组织的效能 B.提高组织的效率 C.提高组织的获利能力 D.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 17与行政职位高低无关的权力是() A.奖赏性权力和惩罚性权力 B.感召性权场和春图生辅导 C.奖赏性权力和感召性权力 D.专长性权力和惩罚性权力 18根据权力运用方式不同,领导者可以划分为() A.集权式领导者和民主式领导 B.魅力型领导者和变革型领导者 C.事务型领导者和战略型领导者 D.激进型领导者和保守型领导者 19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参与型领导在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两个领导维度方 面表现为() A.高任务一低关系 B.高任务一高关系 C.低任务一高关系 D.低任务一低关系 20激励力、效价和期望值之间相互关系的表达式是() A.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B.激励力=效价X期望值 C.期望值=效价+激励力 D.期望值=效价x激励力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Statistics):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在抽样过程中由于抽样的偶然性而出现的误差。表现为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的差异,以及多个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反映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也间接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均数标准误大小与标准差呈正比,与样本例数的平方根呈反比,故欲降低抽样误差,可增加样本例数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将样本统计量与标准误结合起来,确定一个具有较大置信度的包含总体参数的范围,该范围称为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又称可信区间。 参考值范围描述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项指标所在范围;正态分布法(标准差)、百分位数法,参考值范围用于判断某项指标是否正常 置信区间揭示的是按一定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t分布法、正态分布法(标准误)、二项分布法。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s) 非参数统计(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是指在统计检验中不需要假定总体分布形式和计算参数估计量,直接对比较数据(x)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 变异(variation):对于同质的各观察单位,其某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同质(homogeneity):研究对象具有的相同的状况或属性等共性。 回归系数有单位,而相关系数无单位 β为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参数,又称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又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参数(parameter):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statistic):描述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名词解释《行政管理学》夏书章_2008版

《行政管理学》名词解释 【行政管理】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以及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行政环境】影响行政系统生存和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限之外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因素或者条件的总称。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限之内的、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或者条件的总称。 【经济环境】是行政系统外部环境中最基本的方面,是行政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层环境。 【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三个部分。 狭义的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科学、文化艺术、哲学、思想、信仰、风俗等,又可归纳为两点,即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行政道德】行政系统成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遵循的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行政系统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 【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欲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国际社会环境】一国在与外国或者各种国际组织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影响该国行政系统及其功能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国际组织】是主权国家之间为了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协商对话、解决

纠纷或者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依据条约、协议而成立的。 【民族区域自治】在主权国家内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本组成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宗教信仰自由】一个国家的公民都有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平等权利,即公民有选择和拒绝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权利,不得强制、敢于人民的自由选择。 【独立自主】就是在任何时候,行政系统都要从本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独立的决定自己的政策,保障本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 【行政职能】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它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和体现,其行使受立法机关的监督;反之,它发挥的程度又制约和影响其他国家职能的实现程度。 【组织职能】为有效的实现既定行政管理目标和任务,通过建立行政组织机构,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协调相互关系,将组织内部各个要素连结成有机的整体,使人、财、物得到最合理的使用。 【职能关系】不同管理职能该由谁来行使和管理主体间职责权限的划分。 【行政组织】是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就动态讲,行政组织指为完成行政管理任务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就静态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除政府行政组织外,还包括立法司

社会保障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概论名词解释: 1. 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由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2.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体:在社会保障活动中,依法享受权力与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3. 社会保障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机构与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对各种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的过程。社会保障管理不同于生产管理,它是一种社会事务和社会政策管理,致力于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4. 社会保障基金: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国家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计划、项目而预先建立起来的,用以保障社会成员在遭遇社会经济风险事故时所需要的、专款专用的资金。 5. 社会保险: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法律为基础,在权力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下,通过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的共同筹资,为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提供经济收入补偿,使其能够在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造成的社会生活问题面前仍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以保障社会安定与持续发展的社会互助制度。 6. 养老保险:是政府通过立法的制度性安排,以权力与义务一致性为原则,在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或达到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后,为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7. 医疗保险:广义医疗保险是针对人的健康的保险,它不仅包括医疗费用的保险,而且包括疾病预防、人体健康维护等方面的内容。狭义医疗保险主要是指针对医疗费用的保险。 8.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在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以农村居民为对象,在自愿和互助共济的原则下,通过集体和个人共同筹资,按一定比例补偿农民医疗费用的初级医疗保险形式。 9. 失业保险:是指依据国家法规,通过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渠道筹资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失业时给予失业金支付,以保障其最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对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充分就业,弱化失业负效应,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 10.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之一,是向法定范围的劳动者补偿其因职业病或工伤而导致的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由国家或企业单位对其生活给予一定物质补

专插本管理学(两本教材)重点笔记

第一部分总论 一、管理活动 1 .识记 ( 1 ) .管理的概念或定义(周三多)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 2 )管理的基本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2 .领会 ( l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蔡茂生)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管理的性质——即管理二重性(蔡茂生) 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跟有效组织社会生产力相关的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相联系的属性。 管理的二重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 3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蔡茂生) 科学性 A 、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 B 、管理学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 艺术性 在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 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砰)管理者的角色(亨利一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 A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B 、信息角色:监督人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C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 ( 5 )、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一卡茨Katz ) a .概念技能 b .技术技能 c .人际技能 霍桑试验―是指梅奥领导的于1924 一1932 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梅奥在总结霍桑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并于 1933 年出版。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为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不能被完全替代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a .工作定额。 b .标准化。 c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d .差别计件工资制。 e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另外,与泰罗同时代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和甘特等也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 1.医学统计学: 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各种因素) 2.同质: 性质相同的事物成为同质的,否则成为异质的或间杂的。 (观察单位间的同质性的进行研究的前提,也是统计分析的必备条件,缺乏同质性的观察单位的不能笼统地混在一起进行分析的) 3.变异: 是指在同质的基础上各观察单位(或个体)之间的差异。 4.总体: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5.样本: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含量) 6.随机: 即机会均等,是为了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靠性,使各对比组间在大量不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的分布方面尽量保持均衡一致,而采取的一种统计学措施。(包括抽样随机、分组随机、实验顺序随机) 7.统计量: 由样本所算出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统计量。(反映样本特性的有关指标) 8.参数: 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参数。 (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为常数) 9.抽样误差: 从某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来进行研究,而所得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常不一致,这种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这种在抽样研究中不可避免。(抽样误差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②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异)10.概率: 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常用P表示,取值为0≤P≤1。 11.频率: 用随机事件A发生表示观察到某个可能的结果,则在n次观察中,其中有m次随机事件A发生了,则称A发生的比例0≤f≤1为频率。显然有 f = m / n 12.小概率事件: 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或等于0.05时,统计学上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涵义为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其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为进行统计推断的依据) 13.定量资料: 以定量值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血脂,心率等。 14.定性资料: 以定性方式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如血型、性别等。 15.等级资料: 以等级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疗效分级、血粘度、心功能分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