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经典练习题

必修三经典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到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一直到今天的“以德治国”、“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这表明:

A.一切历史都是统治阶级的历史

B.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C.一切历史都是文化史

D.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以上表明了老子的什么思想观点?

A.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

D.主张“人必须顺应自然”

3.“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这样才能“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非攻”思想

C.法家的强国主张

D.兵家的练兵主张

4.“臣(董仲舒)……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这就是著名的“天人感应”学说,这一学说反映

了汉代知识分子内心隐含的期望是

A.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制约君主的权力

B.努力学习儒家知识,通过做官进入统治阶层

C.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把天灾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

D.施展“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5.聋哑人杨茂曾拜一大儒为师,师通过书面交流问杨茂:“你口不能言是非,耳不能听是非,你心还能知是非否?”杨答:“知是非。”师曰:“大凡人只是此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口虽不能言,耳虽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并教导杨茂:“但终日行你的心,不消口里说;但终日听你的心,不消耳里听。”由以上情节判定杨茂拜的老师是

A.程颢或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

6.明末思想家李贽给自己的两部文集取名为《焚书》与《藏书》,意为“焚之弃之”,“藏于名山”。李贽这样做是因为

A.自己的文集价值很高,值得世人收藏

B.自己的思想学说不合时宜,出版后必遭排斥

C.不愿自己的著述流传于世,写后即自焚之、藏之

D.为自己的作品扩大销路而做的自我宣传

7.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顾

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其专在下”是指地方权势过大

B.“其专在上”是指君主专制

C.材料批判了君主专制和官僚腐败

D.作者已经具有了近代的民权意识

8. 对于如图所示著作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如图所示书籍印

刷于南北朝时期②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③记述的

是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④书中提出了因地制宜、

多种经营的宝贵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这是西安出土的唐代“中书省印”及印文,请仔细观察

后判断,说法正确的是①左面为印,右面为

印文②右面为印,左面为印文③可以领略唐

代的书法、篆刻艺术④有助于研究唐代的政

治制度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 下面四幅画与宋代马远的《独钓寒江

图》画风相似

的是

A.《女史箴图》

B.《渔笛清幽》

C.《莲年

有鱼》 D.《清明上河图》

11.明代白话短篇小说《转运汉巧遇洞庭红》讲明成化

年间(1465—1487)商人文若虚国内经商破产

后,跟随从事海外贸易的人出海散心排忧。文

若虚只花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篓洞庭红(桔子)。

没想到洞庭红在海外被当成珍品抢购一空,卖

了一千多两银子。回国后又偶然赚了五万两银

子。他用这些钱在沿海重置家业,娶妻生子,从此家道殷富不绝。

这篇小说

A.讴歌了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

B.宣扬了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

C.反映了明中后期政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的对外开放政策

D.映射了封建社会内部矛盾重重、日益衰亡的现实

12.明中期的汤显祖(1550—1616)的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1564—1616)

A.都生活在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时期

B.他们的戏剧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学的最高成就

C.其代表作《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讴歌了对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追求

D.其作品都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愿望

A.东方先哲多关心农业,西方先哲多关心商业

B.东方先哲多关心治国,西方先哲多关心修身

C.东方先哲多关心政治,西方先哲多关心自然

D.东方先哲影响大,西方先哲影响小

14.恩格斯说:“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下面对加尔文宗教

改革的认识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加尔文主张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加尔文提出先定论,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上帝的存在

C.加尔文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D.加尔文教成为了荷兰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15.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这表明中世纪欧洲地图的主要作用是

A.治理河流的基础

B.搜刮财富的依据

C.划分欧亚非的标志

D.进行宗教宣传的工具

16.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通之处在于都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17.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即有各自的历史条件,更有共同的原因。共同的原因在于①天主教的精神枷锁②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③资本主义的发展④丰厚的古典文化遗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

18.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伯克在此要表述的主要意图是

A.卢梭的思想对法国革命的推动作用

B.卢梭的思想极易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

C.卢梭的思想只能作为一种理论而不能付诸实践

D.雅各宾派专政过激的一面与卢梭思想有密切关系

19.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后,欧洲的知识阶层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这表明,欧洲的知识阶层的真实思想是

A.世界确实是由上帝创造的

B.上帝用独特的方法创造了世界

C.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秘密

D.牛顿发现了宏观世界运行的规律

20.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革命或改革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剥削贫困、尔虞我诈、私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使人们普遍感到失望。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就兴起了

A.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B.荒诞派戏剧

C.古典主义音乐

D.印象派绘画

21.《海国图志》在国内只印刷了千册左右,及至后来,连谈论这本书,也成为禁忌。一个偶然的机会,传到了同样面临民族危机的日本,据《江户时代日中秘话》记载,《海国图志》“到了江户则身价百倍,成为急需的御用之书”。从1854年到1856年,短短数年,日本出版的《海国图志》选本就有21个版本,占同一时期日本出版的世界史地著作的一半;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的价格涨了近3倍。《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不同的遭遇不能说明

A.《海国图志》适合日本不适合中国

B.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没有从鸦片战争中清醒过来

C.日本也面临着摆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课题

D.《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不同的命运也为两国以后不同的国家命运埋下了伏笔

22.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维新变法运动开始,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湖广总督张之洞捐银5000两以充会费,上海强学会成立时,张又个人捐款500两,拨公款1000两充当会费,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张以总督身份,要求湖南全省各州县订阅报纸,以示

支持。这表明

A.维新变法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张之洞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力主变法

C.张之洞希望扭转甲午战争中国的危局

D.张之洞假装同情变法,伺机向慈禧太后告密

23.唐太宗经常引用古人的话教育太子:“君,舟也;民,水也。水能栽舟,亦能覆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两人都强调了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意难违

24.下面的人物形象根据何人著作构思而成?

A.董仲舒

B.李贽

C.康有为

D.陈独秀

25.“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据此判断作者在政治上主张

A.君主专制

B.开明君主

C.君主立宪

D.民主共和

26.1921年12月7日孙中山《在桂林军政学76团欢迎会的演说》:“俄国近来实行政治革命,同时又实行经济革命,一面把皇帝和贵族推翻,同时又把资本家推翻。现在俄国人民所受的痛苦非常的厉害,结果到底如何,今天还预料不到。”材料表明,此时孙中山

A.已经开始关注到俄国的革命和社会改革

B.坚定了自己“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的信念

C.决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D.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27.二战结束后,占领日本的美军在日本外务省的极机密文卷中,发现一封1915年孙中山写给日本外务省政务局长小池张造的密函,密函后附有一个《盟约案》,内容孙中山答应割让中国重大国家主权给日本,其程度远远超过刚刚签订的《二十一条》,以换取日本支持革命党反对袁世凯。《盟约案》已被专家和科技手段证实为真。对此,正确的认识应该是

A.为了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孙中山鞠躬尽瘁的奋斗了一生

B.孙中山的动机是积极的,目的是出于爱国,其行为也是高尚的

C.孔子曰:“大德无亏,小节出入可也”,可以此评价孙中山的这一行为

D.这是应该谴责的严重卖国行为,但抹杀不了孙中山一生功绩的伟大

28.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

①在革命和建设的很多方面,中国曾借鉴苏联经验②中国共产党人强烈要求改变落后面貌③中国已经避免了苏联已经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④在经济建设上,毛泽东已经出现左倾冒进思想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9.1939年12月,毛泽东在其所著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的第一章即明确提出,“正北面,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这表明

A.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了最艰苦的时期

B.中国抗战迫切需要得到蒙古国的支持

C.外蒙古已经从法律上从中国分离出去

D.中国共产党已经在事实上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30.2012年12月7日开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沿着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路考察了深圳、珠海等地,此举

A.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意在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

D.是习总书记创立自己理论的开始

31.爱因斯坦是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他

A.为原子能的开发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B.向罗斯福总统写信,要求美国放弃研制可以毁灭人类自身的原子弹

C.参加美国原子弹的研制,被称为原子弹之父

D.对于原子弹的使用加快了日本投降,深感欣慰

32.在海湾战争过去6年之后的1997年,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还记忆犹新地写道:“美国领导的沙漠风暴行动通过摧毁伊拉克的通讯能力而一举将其击溃,由此证明那些像使用巡航导弹一样得心应手地使用奔腾处理器的勇士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材料强调了

A.海湾战争的正义性

B.巡航导弹的巨大威力

C.各兵种联合作战的重要性

D.信息技术对于战争的巨大作用

33.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

A.为国家大规模建设培养了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B.使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日益紧密

C.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

D.使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34.1977年,在那个七月流火的季节里,已经30岁的他放下锄头,走进考场,期望实

现自己命运的改变。文中的一处错误是

A.时间

B.季节

C.年龄

D.愿望

35.郭沫若与范文澜都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但是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有不同的

看法。当时有些学者要中央宣传部决定谁对谁错。但是中央认为,这是学术问题,要凭考古发掘,有历史学家自己讨论决定。从材料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郭沫若与范文澜的不同观点源自于二人不同的阶级立场

B.要中央决定谁对谁错的学者,已经背离了史学研究的本质

C.中央的态度模棱两可,是不负责任的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遭遇重大挫折

二.非选择题

36.一些流传久远的作品,总是因为在特殊的时代,发出了特殊的声音。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这部著作在国内只印刷了千册左右,及至后来,

连谈论这本书,也成为禁忌。一个偶然的机会,传到了同样面临

民族危机的日本,据《江户时代日中秘话》记载,这部著作“到

了江户则身价百倍,成为急需的御用之书”。从1854年到1856

年,短短数年,在日本出版的选本就有21个版本,占同一时期日

本出版的世界史地著作的一半;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的价格涨了近3倍。这部著作在中日两国不同的遭遇,也预示了两个国家不同的命运。

(1)请写出这部著作封面上的7个字(1分)作者是谁?(1分)

《海国图志》一百卷(1分)魏源(1分)

(2)这部著作出现在怎样的特殊时代里?(2分)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求和(失败)。(2分)

(3)这部著作发出的特殊声音是什么?(2分)

师夷长技以制夷(或者,学习西方的长处,抵御外来侵略)(2分)

(4)“这部著作在中日两国不同的遭遇,也预示了两个国家不同的命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分)

对待西方长处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两个国家不同的命运(或者,中国日益落后挨打,日本逐渐强大,并开始侵略中国。等等。学生的表述能符合题意即可)(1分)

材料二《天演论》当时翻印的版本就多达三十余种。蔡元培《五

十年来中国之哲学》一文指出,《天演论》出版后不上几年,便成为一般

救国及革命人士的理论根据,“‘物竞’、‘争存’、‘优胜劣败’等词,成为人人的口头禅”。“自强”、“自力”、“自立”、“自存”、“自治”、“自主”以及“竞存”、“适存”、“演存”、“进化”之类的词汇盛行不已,并不断地被人们取作自己或子弟的名字和学校名称,有诸如杨天择、宋竞存等。

(5)《天演论》发出的时代的最强音是什么?(2分)

只有维新变法,才能“自强保种”。(或者,维新变法;或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2分)

(6)《天演论》和材料一中的著作在问世后遭遇有何不同?(2分)

《海国图志》几乎无人问津(或者,反响不大、不受重视等),而《天演论》则大受欢迎(或者,影响巨大等)(2分)

(7)分析这种不同遭遇的原因。(2分)

19世纪末(或者《天演论》问世时)中

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严重。(或者,危机的严

重,中国人民的觉悟也大为觉醒,等)(2分)

材料三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

创办《青年杂志》,每期仅印1000本左右,

1916年9月,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指责《青年

杂志》与他们的刊物在名称上有雷同、混淆之嫌,要求其改名。作为办刊者,陈独秀向读者解释说:“自第二卷起,欲益加策励,勉副读者诸君属望,因更名为《新青年》。”后来史家据此推断说:“添加一个‘新’字,以与其鼓吹新思想、新文化的内容名实相符。”这一推断正中陈独秀的圈套。

1917年8月,一度因为发行不广,销路不畅,出版商拒绝承印,陈独秀好生交涉,才面强应允续刊。1918年以后,影响才逐渐扩大。

(8)1918年前的《新青年》是怎样的一本杂志?(2分)

销路不广,影响不大。(2分)

(9)陈独秀对读者说杂志改名的原因是什么?(2分)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2分)陈说的原因:欲益加策励,勉副读者诸君属望,因更名为《新青年》。(2分)

真正原因: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指责《青年杂志》与他们的刊物在名称上有雷同、混淆之嫌,要求其改名。(2分)

(10)这份杂志所起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2分)

宣传了民主、科学(或者,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观起到了很

大的作用。等。2分)

(11)这三种作品(或杂志)起到的相同作用是什么?(1分)

解放(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或者相思意思)(1分)

37.对于历史上“民本思想”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反映了中国思想史、政治史发展的重要特征。(19分)

视角一: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材料一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

(6分)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2分)

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6分)

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2分)

视角二:明清时期的民主启蒙

材料二(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2)依据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思想?(2分)这一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2分)

思想: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分)

意义、影响: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近代反专制民主革命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分)

视角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材料四(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日平均地权,二日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3)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据材料三、四,指出这一“质的

飞跃”主要是指什么?(1分)从真正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发展?(2分)新三民主义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内涵?(2分)

“质的飞跃”:明确反帝。(l分)

新发展: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2分)

精神内涵: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分)

视角四:共产党的以人为本理念

材料五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4)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解读,说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2分)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2分)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本题共15分)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

材料四

右图是电影

《邓稼先》的

宣传海报。

海报的顶部有一副对联:“一代巨匠,谱写中国强国之梦;两弹元勋,照亮世界历史天空。”

材料五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0年代,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0年代,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0年代,“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代,中国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国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2分)

从领先到落后。(2分)

(2)结合16世纪以后中国的时代特征分析出现材料二中“李约瑟难题”的原因。

(4分)

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新的经济因素发展缓慢,科技发展缺乏动力;

政治: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缺乏政府支持;

思想文化:八股取士、文字狱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中外交流:闭关锁国政策阻隔了中外正常的科技交流。(任意2点即可得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人物的发明对人类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2分)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进正气时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把人类带进电气时代。(2分)

(4)材料四主要体现了电影艺术的哪些功能?材料四表明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什么?(3分)

功能:社会教化(或,道德感化、爱国主义教育等),再现历史(或,再现、表现生活等)(2分)

原因: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1分)

(5)依据材料五,概括指出1956-2003年期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材料四、五及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原子能技术和航天技术发展的影响。(4分)

特点: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研制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等。(任意2点即可得2分)

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促进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等。(任意2点即可得2分)

39.思想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要老想着他们的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二

材料三

法国启蒙运动

的代表人物及

主张

(1)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对古典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并简述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贡献。(4分)

内涵拓展:(从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到)关注人的美德,注重改善人的心灵;重视对人的教育。(2分)

贡献: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想精神对后市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图中美术作品的特征,判断它们产生的历史时期及其反映的主流思想。

(4分)指出它们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2分),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2分)

时期:文艺复兴时期。(2分)思想:人文主义。(2分)

手段: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2分)

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或者,他们所受的传统教育使然;或者,这是他们宣传、表明自身观点的一种策略等,言之成理即可。)(2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他们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潮流?(4分)

相同点:都反对专制;都主张民主与法制;都提出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2分)潮流:民主主义潮流(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科学与理性主义潮流。(2分)

4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本题共17分)

材料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他称之为“轴心时代”。其时的先哲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材料二“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

“保护人首先是使他们的牲口愚蠢,并且小心提防这些温顺的畜生不要竟敢冒险从锁着他们的摇车里面迈出一步。”(康德)

材料三据《传教士与近代中国》记载,李佳白在1883年受美国长老会的派遣来华传教,一开始在山东的烟台、济南一带活动,到中国后,他改穿中国服装,戴假辫子,“一如华人仪式”,一手拿《圣经》,一手捧“四书”,进行他的传教活动。

材料四戊戌年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并再版《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在这两本书中,康有为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并自称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

材料五“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陈独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先哲和中国先哲在研究方向上有何异同。(2分)

痛:都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1分)异:古希腊先哲还重视对自然的研究。(1分)(2)材料二中卢梭话中的“枷锁”应指什么?为打破这一“枷锁”卢梭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康德在人文精神方面的观点。(5分)封建专制制度。(1分)

贡献: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学说;社会契约论。(2分)

观点:人非工具。(2分)

(3)材料三中的李佳白为何要在传教时“一如华人仪式”、“一手拿《圣经》,一手捧四书””?(2分)

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以减少传教的阻力。(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的核心思想主张。材料四中康有为为何自称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4分)

因信称义、信仰得救。(2分)

康有为希望效法马丁·路德,通过改造孔教,把儒家思想改造为资产阶级变法的思想基础。(或,改造儒家思想,为资产阶级变法服务)(2分)

(5)依据材料五概括陈独秀所倡导的西方思想是什么?谈谈你对陈独秀“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这一观点的看法。(4分)

民主、科学。(2分)

陈独秀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不可取,对传统文化应该在批判中继承和发展。(言之成理即可得2分)

4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在西欧各国产生的特殊花果

——摘自陈衡哲《西洋史》材料二宗教改革之真正意义

(一)名义上为原始时代纯粹宗教之恢复(略)

(二)实际上为城市中等阶级新宗教之建设

(A)就宗教为农业社会之宗教

(1)宇宙人生之神秘化

(2)仪式礼节之繁重

(B)新教为商业社会宗教

(1)宇宙人生之理性化

(a)视神秘为迷信

(b)理性发达与科学哲学盛行

(2)礼节之简单化与个人修养之重要

时期。在这个相当短暂的时期里,科学的进步既连续又完整……哥白尼把地球看作是一颗性星,以这一革命性的思想为发端,经过……最后达至牛顿对物理世界的伟大综合。

——摘自江晓原主编《科学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的深远影响。

人的发现(思想解放,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性,为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科学地发现,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导致了17、18、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文学艺术的大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并举出三例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宗教改革。

含义:社会、思想改革运动;用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由过去的天主教、东正教变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反对旧教的繁琐仪式,新教的世俗化;因信称义,用理性反对宗教权威;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举例: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687年(17世纪)牛顿处办理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正气时代;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4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3年,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颓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材料二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未必算得上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存在着明显的偏向……但他们代表着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通令全国剪辫,女子禁止缠足。剪辫运动和放足运动从通都大邑迅速推展至僻乡僻壤。

——摘自华师大版《高中历史》

(1)为了达到材料一中所述“全人格的觉醒”,中国当时掀起了什么运动?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学习西方文化。

(2)材料二中“明显的偏向”指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上述观点的看法。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的延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在当时社会起到了进步作用,但是对中西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工业革命的冲击;西方思想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推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