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高中数学教材介绍-PPT精选52页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版 PPT

意得问题
正确理解相关系数得含义
(x , y )为样
本点的中心
r x1y1 x2 y2 xn yn
n
(xi x)( yi y)
i 1
n
n
(xi x)2 ( yi y)2
i 1
i 1
总偏差 平方和
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得线性相关关系得强弱
正确理解相关指数得含义
➢相关指数是度量模型拟合效果得一种 指标。
• 函数模型与“回归模型”得关 系
函数模型:因变量y完全由自变量x确定
回归模型:预报变量y完全由解释变量x
和随机误差e确定
解释变量x(身高)
随机误差e (其他所有变量)
预报变量y(体重)
无法得到残差变量得值,但却可以估计它,对它进行分析。
• 函数模型与“回归模型”得关 系
线性回归模型 见选修2-3 P83
人教版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版
两种统计方法:回归分析和独立性检验 都是常用得,在统计学中占有很重要得 地位。
统计方法解决问题得过程:
确定总体、选择合适变量、收集数据、 分析整理数据、进行决策或预测。
选修
系列1
选修1-2 选修1-1
系列2
选修2-3 选修2-2 选修2-1
系列3
选修36
选修35
选修34
选修33
✓横轴为编号,可以考察残差与编号次序之 间得关系,常用于调查数据错误。
✓横轴为解释变量,可以考察残差与解释变量得 关系,常用于研究模型是否有改进得余地。
若模型选择得正确,残差图中得点应该分布在以 横轴为中心得带形区域。
➢在残差图中寻找异常点(远离横轴)
身高与体重残差图
异常点
异常点 可能由错误数据引起得异常点
正确理解相关系数得含义
(x , y )为样
本点的中心
r x1y1 x2 y2 xn yn
n
(xi x)( yi y)
i 1
n
n
(xi x)2 ( yi y)2
i 1
i 1
总偏差 平方和
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得线性相关关系得强弱
正确理解相关指数得含义
➢相关指数是度量模型拟合效果得一种 指标。
• 函数模型与“回归模型”得关 系
函数模型:因变量y完全由自变量x确定
回归模型:预报变量y完全由解释变量x
和随机误差e确定
解释变量x(身高)
随机误差e (其他所有变量)
预报变量y(体重)
无法得到残差变量得值,但却可以估计它,对它进行分析。
• 函数模型与“回归模型”得关 系
线性回归模型 见选修2-3 P83
人教版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版
两种统计方法:回归分析和独立性检验 都是常用得,在统计学中占有很重要得 地位。
统计方法解决问题得过程:
确定总体、选择合适变量、收集数据、 分析整理数据、进行决策或预测。
选修
系列1
选修1-2 选修1-1
系列2
选修2-3 选修2-2 选修2-1
系列3
选修36
选修35
选修34
选修33
✓横轴为编号,可以考察残差与编号次序之 间得关系,常用于调查数据错误。
✓横轴为解释变量,可以考察残差与解释变量得 关系,常用于研究模型是否有改进得余地。
若模型选择得正确,残差图中得点应该分布在以 横轴为中心得带形区域。
➢在残差图中寻找异常点(远离横轴)
身高与体重残差图
异常点
异常点 可能由错误数据引起得异常点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二章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课件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

得到的.当A=0或B=0时,上述公式仍然成立.
微练习
原点到直线x+2y-5=0的距离为(
B. 3
A.1
解析 d=
|-5|
12 +22
)
C.2
D. 5
= 5.
答案 D
微思考
点P(x0,y0)到x轴,y轴,直线y=a,x=b的距离分别是什么?
提示 到x轴的距离d=|y0|,到y轴的距离d=|x0|,到y=a的距离d=|y0-a|,到x=b的
(方法 2)∵直线 x=2 与 y 轴平行,
∴由图知 d=|-1-2|=3.
=3.
|-1×0+2-1|
(3)(方法 1)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d=
02 +12
=1.
(方法 2)∵直线 y-1=0 与 x 轴平行,
∴由图知 d=|2-1|=1.
反思感悟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解方法
(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只需把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直接利用点到直线
方法总结
解此类题目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过一定点与两定点距离
相等的点的直线有两条(三定点不共线),根据这两条直线的几何特征可求
出其直线方程.二是求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它应用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且x,y分别对应的系数一模一样的情况,如果两平行直线的方程中x,y的系数
对应不同,必须先等价化为系数对应相同才能套用公式.
微练习
两条平行线l1:3x-4y-1=0与l2:6x-8y-7=0间的距离为(
1
A.
2
3
B.
5
解析 l2 的方程可化为
d=
7
2
-1+
32 +(-4)2
人教A版高中数学课标解读课件共21张

新增:第1单元增加“极限思想”
3、几何与代数主线
(5)圆锥曲线与方程(按原文科要求,12课时)
(1-1、2-1理科16课时)
①相对理科降低了对抛物线的要求。
②删除理科中曲线与方程。
③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不作要求。 (6)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按原理科要求,12课时)(2-1);
①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②空间向量的应用。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三)核心素养
历史发展 课程: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
|| 三个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推理、空间想象
|| 五个能力: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空间想象、
运算求解、数据处理 ||
六个核心素养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 直观想象、数学运算 、数据分析
三、课程内容
(一)必修
包括: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 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三角 恒等变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 几何初步、平面向量、解三角形、统 计、概率。
1、预备知识
(1)集合(4课时)(数学1) ①集合的含义与表示;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③集合的基本运算
(4)三角恒等变换(8课时)(数学4)
3、几何与代数主线
(5)立体几何初步(18课时)(数学2)
①空间几何体; 删除:三视图、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②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6)平面解析几何初步(18课时)(数学2) ①直线与方程 ②圆与方程 ③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学习过程中,体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④空间直角坐标系。
(二)学分与选课
2、选课说明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
3、几何与代数主线
(5)圆锥曲线与方程(按原文科要求,12课时)
(1-1、2-1理科16课时)
①相对理科降低了对抛物线的要求。
②删除理科中曲线与方程。
③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不作要求。 (6)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按原理科要求,12课时)(2-1);
①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②空间向量的应用。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三)核心素养
历史发展 课程: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
|| 三个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推理、空间想象
|| 五个能力: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空间想象、
运算求解、数据处理 ||
六个核心素养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 直观想象、数学运算 、数据分析
三、课程内容
(一)必修
包括: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 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三角 恒等变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 几何初步、平面向量、解三角形、统 计、概率。
1、预备知识
(1)集合(4课时)(数学1) ①集合的含义与表示;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③集合的基本运算
(4)三角恒等变换(8课时)(数学4)
3、几何与代数主线
(5)立体几何初步(18课时)(数学2)
①空间几何体; 删除:三视图、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②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6)平面解析几何初步(18课时)(数学2) ①直线与方程 ②圆与方程 ③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学习过程中,体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④空间直角坐标系。
(二)学分与选课
2、选课说明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
高中数学专题讲座 PPT课件 图文

◆高等院校的不同专业可以对学生的数学资格 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数学上获得不同资格的学 生经过考试可进入高等院校的相应专业学习.
学校课程既可以由学校独立开发或联校 开发,也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 开发;另外,还可以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 信息技术的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 资源网络。
6 课程的实施
高中数学课程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 两部分,由若干个模块组成.模块的形 式有两种:一种是2个学分的模块(授课 36学时),一种是1个学分的专题(授 课18学时),每两个专题组成一个模 块。
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应当根据高校的不同要求, 按照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所设置的不同课程组合 进行命题、考试,命题范围为必修、选修1、选 修2、选修4系列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 对选修3系列课程的评价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 合的形式,由(高中)学校来完成。高等学校 在录取时,应全面地考虑学校对学生在高中阶 段数学学习的评价。
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数学 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是贯穿于整个高 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不单独设 置,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
对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课时和内容不做 具体安排。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 况,统筹安排相关的内容和时间,但高中阶 段至少各应安排一次较为完整的数学探究、 数学建模活动。
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2(三角函数)、平 面上
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选修系列1
选修1-1: 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 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 数系扩充及复数的引入;逻辑框图。
学校课程既可以由学校独立开发或联校 开发,也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 开发;另外,还可以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 信息技术的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 资源网络。
6 课程的实施
高中数学课程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 两部分,由若干个模块组成.模块的形 式有两种:一种是2个学分的模块(授课 36学时),一种是1个学分的专题(授 课18学时),每两个专题组成一个模 块。
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应当根据高校的不同要求, 按照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所设置的不同课程组合 进行命题、考试,命题范围为必修、选修1、选 修2、选修4系列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 对选修3系列课程的评价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 合的形式,由(高中)学校来完成。高等学校 在录取时,应全面地考虑学校对学生在高中阶 段数学学习的评价。
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数学 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是贯穿于整个高 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不单独设 置,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
对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课时和内容不做 具体安排。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 况,统筹安排相关的内容和时间,但高中阶 段至少各应安排一次较为完整的数学探究、 数学建模活动。
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2(三角函数)、平 面上
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选修系列1
选修1-1: 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 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 数系扩充及复数的引入;逻辑框图。
高中数学相关系数52页ppt课件

之间在数量上的变化关系有的是属于因果关系(一种现象
是另一种现象的原因,另一种现象是这种现象的结果), 有的却不能直接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当一个或几个相互
联系的变量取一定数值时,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变量的值
虽然不确定,但它仍然按某种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变 量间的这种关系,被称为相关关系,如图5-0(b)。
(a),即一个变量增加(或减少),另一个变量也增加
(或减少)。
图5-4(a) 正相关
负相关:若散布点主要位于二、四象限,如图 5-4(b),即一个变量增加(或减少),另一个变
量也减少(或增加)。
图5-4(b) 负相关
零相关:散布点的变化无一定规律。如 图5-4(c)。
图5-4(c)零相关
四、相关系数
r是一个比值
r1=0.25,r2=0.5,r3=0.75,不能认为r1=r3-r2 或r2=2r1。 (3)相关系数受变量取值区间大小及观测值 个数的影响较大。
变量的取值区间越大,观测值个数越多,相关
系数受抽样误差的影响越小,结果就越可靠,如
二、计算方法 (一)基本公式计算法 步骤:
2、负相关:两个变量中,一个变量增大,
另一个变量对应值也随之减少;或一个变
量值减小,另一个变量对应值也随之增大,
两列变量变化方向相反。如学生学习能力
水平与其解题时间的关系;运动员赛跑与
所用时间之间的相关;学生学习能力与识
记所用时间之间的相关等。
3、零相关。两变量值的变化方向无规律。如
学生的身高与学生成绩的变化关系。
图5-1
散布图
相关散布图的用途: 1、判断相关是否直线式。 当两变量之间呈曲线趋势,其相关散布 图呈弯月状,说明两变量之间是非线性关 系,如图5-2(a)。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五章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ppt课件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4.(2020·广州高二检测)设函数f(x)的导数为f′(x),且满足f(x)=f′(1)x32x,则f(1)=________. 【解析】根据题意,f(x)=f′(1)x3-2x,则f′(x)=3f′(1)x2-2xln 2,当x=1时, 有f′(1)=3f′(1)-2ln 2,解得f′(1)=ln 2,则f(x)=ln 2×x3-2x,故f(1)= ln 2-2. 答案:ln 2-2
c 9,
【内化·悟】 运用导数解有关切线问题应特别注意什么? 提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导数的双重性;(2)切点坐标的双重性.
【类题·通】 关于求导法则的综合应用
(1)此类问题往往涉及切点、切点处的导数、切线方程三个主要元素.其他的 条件可以进行转化,从而转化为这三个要素间的关系. (2)准确利用求导法则求出导函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第一步,也是解题的关键, 务必做到准确. 易错警示:分清已知点是否在曲线上,若不在曲线上则要设出切点.
x
2.函数f(x)=ex+xsin x-7x在x=0处的导数等于 ( )
A.-6
B.6
C.-4
D.-5
【解析】选A.f′(x)=(ex)′+(xsin x)′-(7x)′=ex+sin x+xcos x-7,
所以f′(0)=e0-7=-6.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P在曲线C:y=x3-10x+3上,且在第二象限内.已知 曲线C在点P处的切线的斜率为2,则点P的坐标为________. 【解析】设P(x0,y0)(x0<0),由题意知y′|x=x0 3 x-012 0=2, 即 x0=2 4,得x0=-2,所以y0=15,故点P的坐标为(-2,15). 答案:(-2,15)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13 12
5. 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 的素养。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 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 数学运算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手段。数学运算是演绎推理,是计算 机解决问题的基础。 数学运算主要表现为: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 形成程序化思维。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发展数学运算能力;有效借 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形成程序化 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4学活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学会数学
思考,引导学生会学数学、会用数学。高中数学教
学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数学学科的育
人价值,增强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数学教师要树
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
学意识,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
程。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情
22 21
5. 选修II内容
A课程: 微积分(2.5学分)、空间几何与代数(2学分)、 统计与概率(1.5学分)三门课程。
B课程: 微积分(2学分)、空间几何与代数(1学分)、 应用统计(2学分)、模型(1学分)四门课程。
C课程:逻辑推理初步、数学模型、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 三门课程,每门课程2学分。
3
2
三. 课程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体现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数 学学科的特征、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数学课 程目标,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精选课程内容。在 课程内容安排上,要注重处理好数学核心素养与课 程内容、过程与结果、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统整,突出内容主线,关注内容 主线的关联性,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要关 注与义务教育课程的衔接。
5. 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 的素养。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 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 数学运算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手段。数学运算是演绎推理,是计算 机解决问题的基础。 数学运算主要表现为: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 形成程序化思维。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发展数学运算能力;有效借 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形成程序化 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4学活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学会数学
思考,引导学生会学数学、会用数学。高中数学教
学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数学学科的育
人价值,增强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数学教师要树
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
学意识,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
程。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情
22 21
5. 选修II内容
A课程: 微积分(2.5学分)、空间几何与代数(2学分)、 统计与概率(1.5学分)三门课程。
B课程: 微积分(2学分)、空间几何与代数(1学分)、 应用统计(2学分)、模型(1学分)四门课程。
C课程:逻辑推理初步、数学模型、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 三门课程,每门课程2学分。
3
2
三. 课程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体现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数 学学科的特征、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数学课 程目标,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精选课程内容。在 课程内容安排上,要注重处理好数学核心素养与课 程内容、过程与结果、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统整,突出内容主线,关注内容 主线的关联性,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要关 注与义务教育课程的衔接。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册(必修1)优质课件:5.7三角函数的应用

解 (1)由题意可作图如图.过点O作地面平行线ON,过点B作ON的垂线BM交 ON于点M.
当π2<θ≤π 时,∠BOM=θ-π2. h=|OA|+0.8+|BM|=5.6+4.8 sinθ-π2; 当 0≤θ≤π2,π<θ≤2π 时,上述解析式也适合. 则 h 与 θ 间的函数解析式为 h=5.6+4.8sinθ-π2.
解析 设 y=Asin(ωt+φ)(A>0,ω>0),则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到 A=4,ω=2Tπ =02.π8=52π,又由 4sin φ=-4.0,得 sin φ=-1,取 φ=-π2,则 y=4sin52πt-π2, 即 y=-4cos52πt. 答案 y=-4cos52πt
一、素养落地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素养. 2.三角函数模型构建的步骤:
解 (1)由题图知 A=300,设 t1=-9100,t2=1180,
则周期 T=2(t2-t1)=21180+9100=715. ∴ω=2Tπ=150π. 又当 t=1180时,I=0,即 sin150π·1180+φ=0,而|φ|<π2,∴φ=π6.
故所求的解析式为 I=300sin150πt+π6.
【训练4】 一物体相对于某一固定位置的位移y(cm)和时间t(s)之间的一组
对应值如下表所示,则可近似地描述该物体的位置y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的一个
三角函数式为
.
t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y -4.0 -2.8 0.0 2.8 4.0 2.8 0.0 -2.8 -4.0
1φ
(3)简谐运动的频率由公式___f=__T_=__2_π_给出,它是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