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让我们荡起双桨

合集下载

让我们荡起双桨 作文

让我们荡起双桨 作文

让我们荡起双桨作文
让我们荡起双桨。

夏日的清晨,微风拂过湖面,荷花静静地绽放着,湖水泛起层层涟漪,仿佛在
轻轻地呼唤着我们。

我们穿上救生衣,拿起双桨,坐上小船,开始了一场美妙的划船之旅。

划船是一项需要合作的运动,一人掌舵,一人划桨,需要配合默契,才能使小
船顺利前行。

当我们的桨划入水中,船身轻轻摇摆,水花飞溅,我们用力划动着,小船在湖面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湖水清澈见底,我们可以看见鱼儿在水中游动,仿佛在和我们一起畅游湖水。

划船不仅是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更是一种放松心情的方式。

当我们沉浸在划
船的乐趣中时,所有的烦恼都会随着湖水一同飘走。

湖水静谧而宁静,微风拂过脸颊,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我们可以一边划船,一边欣赏湖水的美景,一边聆听鸟鸣的声音,享受着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宁静和舒适。

划船还可以增进我们之间的感情。

在划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互相配合,共同
克服困难,这样的互动可以增进我们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我们可以一起分享划船的快乐,一起面对湖水的挑战,一起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

这样的共同体验会让我们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让我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划船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压力,享受大自然
的美好。

在划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增进感情,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让我们荡起双桨,畅游湖水,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享受生活的美好。

小学三年级语文《让我们荡起双桨》课文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让我们荡起双桨》课文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让我们荡起双桨》课文及教学反思【导语】《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的儿童歌曲的歌词,作者是的词作家乔羽。

本课既是对生活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真实描画,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让我们荡起双桨》课文及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让我们荡起双桨》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飞舞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快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飞舞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快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纵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小船儿轻轻飞舞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快的风。

2.小学三年级语文《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的儿童歌曲的歌词,作者是的词作家乔羽。

本课既是对生活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真实描画,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这首歌词描写了少年儿童泛舟北海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情形,抒发了少年儿童酷爱生活、酷爱党、酷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诗由少年儿童荡起双桨泛舟北海写起,先写北海的迷人美景,然后写荡舟湖上的欢乐心情,第三小节则以一个问题将诗歌立意进一步拓展升华。

第一小节描写少年儿童泛舟北海观赏美丽宜人的自然风光。

清亮的湖水,美丽的白塔,绿树红墙,色彩明艳和谐,令人沉醉。

第二小节抒发少年儿童荡舟北海的欢乐心情。

置身风景迷人的北海公园,“我们愉快歌唱”,纵情欢乐,引来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泛舟,听我们歌唱。

歌词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少年儿童对幸福生活感到无比愉悦的逼真感受,同时又充满童趣。

第一,我以歌曲导入,在学生熟悉的歌曲声中,启示学生回想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来唤起与诗中少先队员类似的情感体验,借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接着,在学生读的进程中加强词句教学。

三年级美术上册《让我们荡起双桨》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美术上册《让我们荡起双桨》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美术上册《让我们荡起双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是三年级美术上册中的一节绘画与手工相结合的课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图像资源日益丰富,但往往缺乏将身边美好事物通过美术手法表现出来的能力。本案例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元素,结合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情境,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通过绘画和制作小船,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提高审美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鼓励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作品,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和创意的乐园。
(四)反思与评价
1.反思: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本次创作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创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2.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涵盖创作技能、合作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在评价过程中,注重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帮助他们找到提高的方向。
3.在创作过程中,如何相互学习、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及时关注各小组的进展,给予指导和建议。创作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邀请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最后,针对以下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1.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如绘画技巧、手工制作能力、团队协作等。
2.作品的创意、美感、完整性等方面。
3.突出团队协作,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共同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4.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全面发展

语文三上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语文三上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第37页
检查 查明 查清 查找 核对 查看 查问
第38页
词语 词典 组词 台词 动词 供词 词汇 反义词
第39页
音乐 声音 音量 音色 读音 同音 音响
第40页
近: 旅游——旅行 忽然——忽然 强烈——激烈 解释——解答 情景——情形 波涛——波浪 意味深长——语重心长 反: 强烈——微弱 高兴——伤心 惊涛拍岸——风平浪静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大雨滂沱:雨下得很大。 一帆风顺:比方非常顺利,没有 挫折。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第76页
第77页
根深本固:比方基础稳固, 不容易动摇。也说根深蒂固。 叶落归根:比方事物有一定归 宿,多指客居他乡人终归要回 到本乡。
第78页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我正感奇怪时,闻到了一股异香。 ( )
第85页
五、比一比,再组词。
推( ) 奖( ) 愉( ) 泊( ) 堆( ) 桨( ) 输( ) 怕( ) 己( ) 轻( ) 悄( ) 塔( ) 已( ) 径( ) 消( ) 答( )
第86页
看拼音,写词语。
huán rào ān pái cí diǎn cōng mīng
第50页
枫桥夜泊
【注解】 1、枫桥:在苏州阊门 外。 2、夜泊:夜里船停泊 在岸边。
第51页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注解】 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灯火。
第52页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解】 1、姑苏:今江苏省苏州 市。 2、寒山寺:苏州枫桥附 近寺院。
第53页
第41页
3古诗两首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小学语文的学习相当重要,广大小学生朋友们一定要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成绩。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提供的语文课文,供大家复习时参考学习!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1.让我们荡起双桨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上幸福生活,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2.学会查“无字词典”暑假到了,爸爸带聪聪去青岛旅游。

聪聪背着旅行包,戴着太阳帽,一蹦一跳地走在马路上。

爸爸突然问聪聪:你知道“骄阳似火”是什么意思吗?我知道,就是强烈的太阳光像火那样热。

聪聪像背书似的说。

爸爸笑了笑说“你这是背词典上的解释,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聪聪和爸爸来到大海边,只见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

爸爸说:“我又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语,你看眼前这情景像不像? 太像了!太像了!聪聪高兴起来。

爸爸意味深长地对聪聪说:看来要想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会查有字的词典,还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哪!3.古诗两首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做一片美的叶子远远望去,那棵大树美。

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寺地上升起。

我向大树走去。

走近树的时候,我发现,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绿叶为大树而生。

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童谣让我们荡起双桨读后感悟

童谣让我们荡起双桨读后感悟

童谣让我们荡起双桨读后感悟《“让我们荡起双桨”读后感悟》读到“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童谣,一种清新、充满活力又无比美好的感觉扑面而来。

最初读到“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时,我仿佛能看到在一片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小船缓缓前行,船桨划动水面,泛起层层的涟漪。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去公园划船的经历,当自己握住船桨时,那种小激动和好奇,就如同歌里的孩子们要开启一段美好的旅程一样。

接着“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这几句特别触动我。

它描绘出一幅多么美丽和谐的画面啊,湖水如镜能倒映出白塔雄伟的身影,周围绿树成荫与红色的墙相互映衬。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是看到的美景,更是对那种宁静、美好的一种向往。

而且孩子们在这样的美景中划船,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我想起我曾经到过一个有古老建筑的地方,建筑周围有着大片的树木,当阳光洒下的时候,那种画面就很像歌里描述的一样,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

而“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又给整幅画面增添了动态感和舒适感。

坐在小船上,迎着风飘荡,这是多么惬意的画面。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似乎很少有这样一种放空自己,纯粹享受自然和宁静的时刻了。

读到这里我感觉我们应该多去寻找这样的宁静时刻,像是周末去公园,在湖面上静静地坐一会儿,看周围的景色,感受风的吹拂。

后来我明白了,这首童谣虽然简单,但却有着深深的感染力。

它把孩子的欢乐、自然的美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它让我们怀念起小时候那种无忧无虑在自然中玩耍的时光,也提醒着我们即使长大,也不能失去对美好的感知与追求。

对了还想说,这类童谣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跨越时代,不同年代的人唱起来都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且都能被其中的纯真所打动。

小学三年级语文《让我们荡起双桨》原文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让我们荡起双桨》原文及教案

【导语】语⽂是语⾔和⽂化的综合科。

语⾔和⽂章、语⾔知识和⽂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字能⼒和知识,⽂化知识的统称。

也可以说,语⽂是⼝头和书⾯的语⾔和⾔语的合称,是语⾔规律和运⽤语⾔规律所形成的⾔语作品的⾔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让我们荡起双桨》原⽂及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让我们荡起双桨》原⽂ 让我们荡起双桨, ⼩船⼉推开波浪, 海⾯倒映着美丽的⽩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红领⼱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上, ⽔中鱼⼉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做完了⼀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活? ⼩船⼉轻轻飘荡在⽔中, 迎⾯吹来了凉爽的风。

【篇⼆】⼩学三年级语⽂《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 ⼀、教学要求: 1、阅读课⽂,感受到新中国少年⼉童⽣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学会课⽂中的10个⽣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3、读懂诗句,理解课⽂内容,知道课⽂中的红领⼱谁指什么。

⼆、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课时 ⼀、启发谈话,揭⽰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诗,题⽬是作者乔⽻(乔⽻作词)写的是我们少年⼉童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

2、介绍北海: 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是⾸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范读课⽂,学习课⽂中的⽣字。

1、指导看图。

①⽔⾯上有哪些⼈?哪些景物?他们在⼲什么?西周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②范读课⽂。

③学⽣读课⽂,理解课⽂内容 ④学习课⽂的部分⽣字。

三、学习课⽂第⼀⼩节。

1、知识学⽣读课⽂,联系句⼦理解环绕、飘荡、凉爽等词义。

2、想象、看图、画⾯有些什么? 3、出⽰句⼦。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让我们荡起双桨》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案名称:《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描绘的美好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多媒体课件学生活动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趣导入:播放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韵律和情感。

提问:“你们听到这首歌时,想到了什么?”二、初读课文1.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朗读:请几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注意听他们的发音和语调。

三、理解课文1. 逐句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句的意思。

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这里“荡起双桨”形象地描绘了划船的动作,而“推开波浪”则表现了小船在水面上前进的情景。

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朗读训练1. 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 学生练习: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3.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朗读,扮演诗歌中的不同角色,如划船的孩子、唱歌的小鸟等。

五、拓展延伸1. 绘画创作: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心中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场景。

2. 写作练习: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最难忘的一次户外活动。

六、课堂小结1. 总结课文:教师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像诗歌中那样,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七、布置作业1. 朗读作业: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

2. 绘画作业:完成绘画创作,下节课带来展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
1、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教学目标:
1、能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倒映”、“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初步学会在表达中运用。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多次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大体了解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画面,并将观察所得有条理地讲述出来。

4、能用通顺连贯的话讲述自己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并激发起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练习说话。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步感知,整体把握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课余时间是每个同学最向往的,因为每当这个时候,同学们总能和小伙伴一起尽情地欢乐。

(教师板书:尽情欢乐。

并引导学生理解“尽情”这个词的意思)享受快乐的时光,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感受乔羽爷爷笔下的课余生活,是一首诗歌,后来作曲家刘炽给这首诗歌谱了曲,同学们想听吗?(板书课题)1、让我们荡起双桨
2、齐读课题
3、播放童声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⑴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由于生字左右结构的特别多,要学生掌握写字规律。

⑵学生练写自己写得不规范、不满意的字。

2、检查对词语的应用。

出示:推开波浪轻轻飘荡愉快倒映伙伴悄悄环绕安排
⑴正确读词
⑵学生用其中一些词练习说话。

3、检查朗读情况
⑴同位互读,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⑵重点检查词语:如:倒映和倒影环绕和围绕,这几个词的意思及在句子中的应用
①海面()着美丽的白塔
②海面上有美丽的白塔的()
⑶再次自由读读课文。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简单交流:诗歌与图对应理解,把图上画的景物用一段连贯的话写下来。

⑵我们怎样观察图画呢?(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观察要有顺序;要有重点)
⑶学生看图说话。

⑷师生互动交流。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动人情景。

1、细读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理解诗句意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业,表示什么意思?
(开头点题,表示“我们”正在划船)“推开”本来是人的动作,课文写船儿推开是什么意思?(课文这样写既表明船儿慢慢地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又体现了文中小朋友轻轻荡舟的欢快情趣。


第一、二行写出了怎样的情景?(第一、二行写了一个晴朗的早晨,小朋友们在北海公园平静的水面上荡舟游玩的欢快情景)他们在水面上荡舟看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四行)“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为什么用“环绕”?(四周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
(3)指名读第五、第六行。

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之时,小船有是怎样的状态呢?(小船儿轻轻飘荡)指名边用手势演示,边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动)小朋友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因为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迷住了)
(4)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轻声和赞美的语气)指名读,集体读。

(5)小结并板书:倒映环绕(欣赏)
2.细读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这两行中的“红领巾”指什么?(“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中国共产党)“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少先队员心向着共产党)“阳光洒在海面上”仅仅是洒在海面上吗?(也洒在少先队员身上)“阳光洒在海面上”,洒在少先队员身上是什么感觉?(洒在海面上,一片光亮,洒在少先队员身上,他们感觉到温暖)诗中“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体会一下这一句又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的听我们愉快唱歌。

”鱼儿真的在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感觉?(鱼儿不会真的望着他们。

听他们唱歌,而是他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觉得鱼儿都在羡慕他们)
(3)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心情怎样?(高兴,自豪)我们应该怎样读?(应该以欢快的语调,读出自豪的感情)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结板书:迎洒望听(唱歌)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诗歌所描绘情景
4、交流过渡,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北海风光和少先队员的喜悦之情。

这节课,我们再次随着少先队员,去细细品味北海如画的风光和少先队员的情感。

5感受“秀美”,丰富想象
(1)图文与音乐结合,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师:诗歌的第一小节用简练、明洁的语言描绘了第六页上的这幅插图,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来静静地听一下这首歌的第一小节。

(教师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歌曲)
(2)你仿佛听到了什么?通过音乐,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尽情想象,交流,发表自己的情感。

(3)教师小节:北海的水是这样的清澈,北海的景是这样的美丽,海面上的游客是这样
的快乐!
6、品字赏句,感受“喜悦”
(1)朗读第二小节
仿写激情:水中的荷花望着我们,()
荷叶上的蜻蜓望着我们,()
(),()
让学生任意想象,体会少先队员的喜悦之情。

(2)教师小节:水中的鱼儿、荷花、荷叶上的蜻蜓,天空的小鸟……看到我们是这样的快乐,也被我们感染了,他们也仿佛成了小伙伴中的一员,也变得快乐起来。

所以这一小节中怎样写?(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7、追问“幸福”,激发情感。

(1)齐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

”“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
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为什么?(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指社会主义国家)
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不是)
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
(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3)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

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

“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课文中三小节末尾两行内容都相同,他们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呢?(表明小朋友们陶醉在欢快愉悦之中,他们忘记了划桨,任小船飘荡,只感到一阵阵凉风拂面)
(五)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课文中三个小节内容表达了小朋友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机板书)
(七).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板书设计:
1、让我们荡起双桨
美丽风光自然
愉快心情热爱党
快乐生活祖国
教后反思:
学生在写字时,常把“桨”、“爽”写错,要注意强调和指正。

这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学生朗读时很有感情,在背诵时,可以结合音乐,学生很轻松可以达到背诵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