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

研究

——以城市农民工福利问题为例

作者姓名:王晓红

专业名称:文秘

指导教师:刘浏讲师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以城市农民工福利问题为例

摘要

随着成都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入,农民工成为当今成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当前农民工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群体,他们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与其伴生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治安问题、出租屋管理问题等,笔者则针对成都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问题提出几点浅见。

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民工的涵义,对成都金牛区农民工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成都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梳理,最后得出了笔者对完善成都农民工福利管理的粗浅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成都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

目录

摘要....................................................... I 目录...................................................... II 前言. (1)

1、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2)

1.1降低社会矛盾 (2)

1.2确保农民工工资保障与劳动强度的科学管理 (2)

2、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 (3)

2.1农民工缺乏劳动保障及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福利 (3)

2.2子女上学福利不足带来的人口管理和公共生活服务压力大 (3)

2.3社区福利较少,影响农民工的融入速度 (4)

2.4排斥情绪导致的农民工自卑心理严重 (4)

3、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6)

3.1缺乏权威的福利管理机构,引发安全隐患 (6)

3.2农民工总体参保率低 (6)

3.3社会因素导致的歧视、排斥现象的产生 (6)

4、加强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的建议 (8)

4.1将农民工福利管理制度纳入法制轨道 (8)

4.1.1强化各组织间的相互配合 (8)

4.1.2出台有关农民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 (8)

4.2强化公安部门的社会治安管理职能 (8)

4.3强化治安宣传工作,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8)

4.3.1把握传媒宣扬的舆论导向 (9)

4.3.2开展普法宣传,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9)

4.4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 (9)

4.5引导正确舆论导向,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10)

五、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前言

人口迁移行为的发生,必须借助一定的外界力量。各地区不同经济的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等都影响了人口的流向;同时,农民工也作用于其流入地的发展。但是,目前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人口流动机制,缺乏对农民工的管理、保障,这不利于高效的发挥农民工的正效应。因此,我们在分析人口流动问题时,着重探讨了成都金牛区的情况及其福利状况等问题。

成都金牛区位于成都市南翼,成都金牛区地理位置优越,新世纪以来,该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呈现出全新的态势,因此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工、人才。目前成都金牛区总人口约120万左右,其中农民工约有20万。由于政治改革相对于经济改革的滞后性,很多农民工的福利制度处于缺失的状态。农民工众多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给当地的警务治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成都是成都金牛区的地区之一,农民工有4万余人。当前成都金牛区的街道的农民工的福利管理尚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以其为主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1、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1.1降低社会矛盾

进入新世纪以来,成都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经济模式、特殊的人口结构、特殊的发展速度吸引着全国投资的目光。从地理位置来看,成都活跃经济,聚集人气的同时,也带来了人、财、物的大流动及相应的管理压力。从经济模式看,成都的发展以外源带动为主、以劳务出口为主,导致农民工众多,工商企业众多,各种社会矛盾众多,对农民工进行福利管控有利于降低社会矛盾。

1.2确保农民工工资保障与劳动强度的科学管理

一定的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是劳动者能够维持自身生存、实现自我的基本物质基础,而其工作的劳动强度则直接反映了他们获取报酬所付出的成本。这些因素对农民工在当地的生活质量都有重要影响,这样就必须对其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劳动强度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但是当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横亘在农民工与当地社会互动关系中的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因此,加强农民工管理,对于成都来说非常重要。

2、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

成都市金牛区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活跃,自然成为农民工的聚集地,其中又以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为主,18-55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绝对优势,为80%以上,整个成都的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38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民工流动模式的改变,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农民工流动的最主要目的是更高的经济收入。在成都外源型经济刚刚起步的时候,随着省际交通便捷性提高,距离对流动目的地的制约力逐渐减少,成都逐渐成为齐聚全国各地人口的大熔炉,农民工来源几乎覆盖全国所有城市。

为找到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最关键制约因素并真正从农民工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思考,笔者于2013年12月26日—2014年1月15日,在成都市的金牛区进行实地问卷调查。调查样本为100份,样本实际覆盖了农民工主要从事的14个行业。本文在餐饮、商场、裁剪缝纫、电子技术(以上以青年女性为主)、建筑、厨师、汽车驾驶与维修、计算机与维修、电气焊、电工、机械加工、营销、保安等各个行业进行了调查。应该说本文的调查涵盖了农民工存在的大部分领域,基本代表了“内陆型农民工”的现状。通过本人调研了解,成都农民工福利管理存在着以下问题:

2.1农民工缺乏劳动保障及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福利

在调查中发现:成都农民工享受劳动保障、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方面的比例比较低,在调查农民工在务工工作遇到过的不公正待遇时也显示,92%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基本劳动保护等安全保障和与本地正式员工同工不同酬是最常见的不公正待遇。

随着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时间的增加,对城市本身的了解和认知逐步加强,接受城市文化熏陶和影响日益加深,在工作中感受到的不公平激发了他们追求社会公平与权利的意识,他们寄希望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维护自己应享有的劳动保障权益。

2.2子女上学福利不足带来的人口管理和公共生活服务压力大

成都农民工和户籍人口的比例高达1:1.5,4万多人的农民工群体为了生活1,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他们的就业、再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婚姻家庭等给成都的人口管理和治安管理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因为,让农民工与本地户籍居民同等、同质、同量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任何一个城市的财力都难以承受的。例如,仅就让农民工子女在成都接受同等义务教育的问题,就已经使本地财政难以承受。如果成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功,大量农民工将面临再一次的重新就业问题,政府能否为了让农民工享有同等就业权利而承担起这一重任呢?如果解决不好同等权利的问题,农民工与本地人分割成差异明显的两个利益群体,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将直接影响成都当前的经济发展。

2.3社区福利较少,影响农民工的融入速度

调查中发现,社区对农民工的福利很少,很少邀请农民工参与其社区活动,这样不利于农民工的融入城市,社区参与水平影响农民工的融入感知,促进农民工参与社区活动有助其融入当地生活。事实上,成都农民工的社区参与水平并不高,参与过社区卫生、健康教育活动、计生协会活动的比重相对高一些,也仅为 50%左右,参与过社区文体活动、公益活动仅为三分之一,参与过选举活动的比例则不足五分之一。农民工劳动强度大,休息时间少,接触到当地居民的机会本来就很少,一些社区活动可以提升两者之间互动的频率。不过,由于农民工出席相关活动的比率低,形成于农民工与常住人口之间的隔膜消除起来就更加困难了。

2.4排斥情绪导致的农民工自卑心理严重

由于外来农民工与当地社会的交往不充分,在当地居民中还存在着许多对他们的误解和误会。当地成都金牛区人在心态上对外来流动人员产生了一种排斥和自我保护的心态。

当然对外来农民工的排斥也有社会结构的原因。外来流动人员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地区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而严格的户籍制度也对城乡社会实施了隔离。力量的双方因为不了解而产生抵触,特别是城市居民在与农村人的交往中

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有着天生的优越感,他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农民,对农民存在着心理排斥和认识偏见,并在行为和态度上表现出歧视。这也就导致了城市居民对外来农民工的排斥感。这也就导致了城市居民对外来农民工的排斥感。他们认为外来人员素质低下、观念落后,城市中的治安问题、市容问题和失业问题等都归咎于外来农民工身上。在心理上就不愿接纳外来人员,更不愿与外来流动人员交往了,这进一步的阻碍了外来流动人员与当地居民的交往,在心理上有极大的受歧视感和自卑感,不利于他们对城市建设作用的发挥。

3、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笔者认为,抓住源头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对成都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必要的。综合起来,笔者建议成都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3.1缺乏权威的福利管理机构,引发安全隐患

目前,在一些地区已经成立了农民工服务管理局,但目前在成都,流动人才的管理问题仍然按照传统惯例归。在管理方法上,成都派出所目前仍然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大多只是作一些表面上的收费管理,制定一些管理规定,很难深入农民工中了解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对他们中间的矛盾、纠纷、冲突不能有效调解,对一些具有劣迹行为的农民工缺乏相应的监督、教育管理措施,导致了对农民工社会约束力的减弱、防控能力的弱化,最终埋下安全隐患。

3.2农民工总体参保率低

访谈中发现,在100名常年在外务工人员中,享有基本养老保险的只有12人,有8人自己按城镇个体工商户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没有一人享有工伤、医疗保险,更不用说其他福利待遇了。由此可见,农民工和城市正式职工相比,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同工不同福利保障。正式职工每周有双休日,实行8小时工作制,还有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及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工一般不享有这些权利,基本上没有节假日,还经常加班加点,工资经常遭拖欠克扣,不享有城市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及最低生活保障。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城市职工能够享受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但从事同样工作的农民工仅因身份的不同却无法享受到这些待遇。这些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是牺牲的人们,经常成为市民讥讽嘲笑的对象,甚至常常把农民工和影响城市社会治安联系在一起。这种境况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值得高度注意。对一个群体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必然导致社会心理失衡,近亿人的一个弱势群体的不平与愤怒定将成为交响曲中最不和谐的声音。

3.3社会因素导致的歧视、排斥现象的产生

对外来农民工产生歧视现象的最大的就是社会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城市中的社会舆论和社会氛围对外来农民工普遍保持一种不欢迎,甚至是歧视的态度。对外来农民工的管理也以“堵”、“卡”为主,将外来农民工视来洪水猛兽。这种不欢迎的态度也在外来农民工中造成的严重的伤害,即使到后来,城市对外来农民工的态度有所转变,对他们的管理也转变为“服务”的时候,之前不受欢迎的印象也一直保留下来,这种影响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改变。

4、加强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的建议

4.1将农民工福利管理制度纳入法制轨道

4.1.1强化各组织间的相互配合

针对农民工犯罪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需要公、检、法部门以及各基层组织的相互配合,成都公安机关作为外来农民工管理的主管机关还应建立打防控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并依法严厉打击农民工中的严重犯罪活动,充分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重点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加大执法检查、监督的力度,将农民工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充分履行公安治安管理职能。目前,成都社会各界对依法管理农民工已经形成了共识。

4.1.2出台有关农民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

在制定农民工管理的法规制度时,成都公安局应在国务院和公安部出台的有关农民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的基础上,根据成都及各个街道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地方性法规。在制定过程中,应突出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做到既能在大的原则方面有法可依,又能在涉及到具体问题时有章可循,有步骤可依。要注意管理部门在管理中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改变过去重权力轻义务的做法。

4.2强化公安部门的社会治安管理职能

成都的农民工中有相当部分是盲目流动人员和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正当工作或无经济收入的“三无”人员。因而要强化社会治安动态意识,增强社会面治安控制力度,完善治安巡逻体系,提高公安机关快速反应能力和对社会治安的驾驭能力,开展高效的基层公安创建活动,提高公安机关的整体效能。同时要加大警力投入,尽量把更多的警力摆在路面上,对社会面治安动态实行全天候控制。公安机关内部各部门要打破警种界限,注重发挥整体效能,同时,也要合理分工,明确责任,避免互相推诿扯皮,特别是要注意科学协调巡警与派出所之间在严密社会面职责的关系,力求发挥整体合力。

4.3强化治安宣传工作,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4.3.1把握传媒宣扬的舆论导向

现化社会中,传媒宣扬的舆论导向是对大众影响最大,速度最快的媒介。要纠正当地传媒和舆论宣传导向,培育传媒的公平观念,促使其承担起消除城市居民与外来农民工心理隔膜的责任,传媒首先要站在公正的角度对外来农民工加以评说,保障他们的福利。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员使用同一评价标准,不能将外来农民工视为“二等公民”。

4.3.2开展普法宣传,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要加强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道德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使其学会使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其尽快地融入城市生活,正确对待并妥善处理好进入城市生活所产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思想两方面所产生的矛盾。在农民工聚居和农民工犯罪高发地开展普法宣传,建立专职的普法、法律援助队伍,常态化帮助农民工解决法律难题。宣传本地政策和法规,宣传农民工中奉公守法,发财致富的典型,或者传播科技知识和职业技能,使他们在法制、道德、城市生活知识等方面都受到教育,让民工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4.4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

在此次调查中,对于“您是否还愿意回家乡”这一问题的回答,83.4%农民工的回答是肯定的,这就说明大多数农民工积累到一定资金后终将返乡。因此,应当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的扶持力度。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从用地政策、税费减免、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对那些服务家乡经济建设、返乡创业做出突出成绩的农民工,可以从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奖励,这不但能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家乡建设之中,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

例如在医疗和保险等方面,应该统一全国养老社会统筹并降低其缴费率,放开、做实个人医疗保险账户,不统一的医疗保险体系是农民工现有保障不完善的原因,而统一全国养老社会统筹的困难在于全国各地缴费率差异过大。如深圳为6%,而厦门市同安区则为19%,个别地方甚至更高。如果统一,一些缴费率低的地区可能会有抵触。但是社会统筹全国统一以后可以降低社会保障转移成本,促进劳动力流动,对国

家、企业、个人都有极大的利益。而且,社会统筹的全国统一可以降低平均缴费率,使原本因收入低而没有能力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可以参与养老保险,而这又会反过来再次降低社会统筹的缴费率。因为我国的社会统筹是现收现付制,在养老人口一定的情况下缴费人数越多,每个人缴纳的费用越少。

再如:创建“流动儿童之家”,面向社会募集图书等学习用品,篮球等体育设施,为流动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通过组织渠道、新闻媒体、网络等方式招募“爱心姐姐”、“爱心使者”志愿者,从心理矫治、思想交流、学习辅导、物质帮扶等方面关爱流动儿童,并组织他们与流动儿童开展集体联欢、爱心电话、健康体检、包饺子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城乡少年好书传递”活动,丰富流动儿童的精神世界,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志愿义工与流动儿童共度六一儿童节、情暖流动儿童,点亮百个心愿等公益活动来丰富流动儿童的物质生活。此外,与新闻媒体联合设立“今天我来做义工”专栏,对流动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在志愿义工服务网上开通“我需要帮助”流动儿童信息栏,通过各种方式深化帮扶活动。

4.5引导正确舆论导向,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现化社会中,传媒宣扬的舆论导向是对大众影响最大,速度最快的媒介。要纠正当地传媒和舆论宣传导向,培育传媒的公平观念,促使其承担起消除城市居民与外来农民工心理隔膜的责任,传媒首先要站在公正的角度对外来农民工加以评说。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员使用同一评价标准,不能将外来农民工视为“二等公民”。

此外,做好农民工犯罪工作的管理。成都金牛区人口结构特殊而复杂,人口流动性大,致使成都金牛区的人口管理工作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人口管理任务异常繁重。面对各种农民工的犯罪行为,公安部门在农民工管理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农民工治安管理的主体机关。公安部门管理农民工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控制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

5、结论

农民工的福利管理是社会治安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工业化和城市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成都人口结构复杂,人口流动性大,致使农民工福利管理工作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人口管理任务异常繁重。本人认为,成都要实现对农民工福利的科学、有序管理问题,需要当地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共同加强农民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为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农民工管理对策提供参考借鉴,成都金牛区也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工作和治安联防工作,为推动成都经济社会顺利转型,构建和谐成都打下坚实基础。

致谢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导师的悉心指导,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耐心地指出论文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感谢导师的及时指导,在正式撰写论文内容前给予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让我对论文的写作思路得到无尽的启迪。

同时,在我大学整个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在此表示我深深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金国华主编.平安建设与社会治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社,2011.

[2]夏舜余等.最新农民工管理工作规程与依法行政实务指导[M]北京: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12.

[3]蔡昉.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曹荣庆.流动与和谐—农民工管理的战略转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5]舒扬,彭湃.动态环境下的治安防范与控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6]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7]欧辉成,刘傅海主编.跨世纪的课题—外来农民工问题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8]书记立“军令状”:成都金牛区“端窝”“断腿”扼住犯罪源[N/EB].南方日报,2012-12-27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武力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 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 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摘要: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而且城市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的有效办法。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座,城市人口4.56亿,城市化率达到了36.9%。根据世界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已经进入了从30%到70% 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实践证明: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上,放在提高城市质量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上来。因此,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发动和包办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能进入城市化的进程,这就使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仅从建国初的10.6%、136个建制市增加到1978年底的17.9%、193个建制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以市场导向的改革进程中新出现的由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并得到政府认可或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这期间城乡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跨地区流动。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尽管如此,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准仍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由初期起步阶段向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期,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也必将与世界性潮流接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因此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新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城市化水平较低 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5年的43.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50%以上,高收入国家为79%。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 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量看,2000年全国667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300个、247个和120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98%、37.03%和17.99%。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问题严重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人口,但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从水资源来看,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

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

现代城市管理学期中作业题目: 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国古代虽然很早就出现了城市,但进入近代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工业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不很充分,因此,城市的发展十分缓慢,城市化水平很低。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起步。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相比,中国城市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关键字】中国城市化问题对策 【正文】纵观我国30年的城市化进程,虽然有了推进城市化的基本取向:但是城市化质量较差。其原因主要是政策观念仍未脱离IH体制窠臼及传统制度的巨大惯性所致。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分治政策及其管理制度,城乡二元结构仍在延续。具体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既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市化既存问题 (一)城市化率偏低 1.城市化率偏低 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5.6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由于受传统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影响.使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严重落后于工业化水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实现现代化日标及其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巨大瓶颈。 2.结构规模与人口、经济规模不协调 我国大城市的规模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尤其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人

口超过100万的城市集中度方面.我国比世界平均低5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1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21个百分点。比美国、日本和德国分别低28、26和30个百分点。 (二)城乡壁垒积重难返 1.封堵农民“盲流” 尽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重申由市场配置资源。但是劳动力市场远未放开,最常见的是城市对“农民盲目流动”封堵。一些经济高速增长的城市吸引大量农民工,仅广州日前就聚集240多万民工,超过1992年“卖户口”时全国17个省的农转非总和旧。 2.吸纳移民功能薄弱,如广东一个地级市,仅工业使用外来固定工即逾20万人.每年奖励性户口指标不足百名.在城市耗尽青春的农民极少有迁居城市机会。 3.浪费大量土地,在政府主导的大城市“退二进三”过程中,由于替代企业行为,低估城市和郊区土地价值,土地收益流失和非法侵占严重,浪费大量土地.本地农民用耕地换来城镇户口后。主要靠城市租金而不是劳动力资本致富。势必加重地方保护.排斥外地人口,居住地和就业地分离引发严重社会问题,阻碍和扭曲人口城市化进程。 二、城市化既存问题分析 城市化与工业化若即若离。经历与国际轨道相偏离而最终又相接近过程。城市化滞后与第=三产业低水平互为因果,市场机制及区域整体协调机制弱化。从改革前农村补城市,到今天农民养市民,社会变迁主流仍旧是农民顺应城市。而不是城市接纳农民。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1)

收稿日期:2009-1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实现路径与动态评价研究”(项目编号: 07&ZD011)。 作者简介:陈秀山(1954-),男,北京人,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区域经济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理论及其应用、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等研究。 “城市化”,我国的通常提法是“城镇化”,与国际通用的城市化同义。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和生产、生活方式集约程度的提高(包括了乡村向城市方向提高和城乡两方面自身品质的提高)。 [1](P6) 建国60年来,尤其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城市化也伴随着取得了很大进步,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中国自有的特色。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受到学界的重视,研究其表现和成因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措施,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征 建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城市群发展迅速等特征。 (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建国后,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个数 由建国前的132个增加到2008年的655个,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见图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79-2008各年 图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率 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1)城市化起步阶段(1949年-1957年)。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 国总人口比重7.3%。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主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正确制定和顺利实现,多项重大城市工业发展项目的确立以及当时推行的城市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 陈秀山,王 洋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 摘要: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 题。文章从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城市群发展等方面描述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特征,结合工业化、二元经济结构、农民和土地、政府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根本保障,土地城市化大于人口城市化等问题。最后提出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工业化;二元结构;政府主导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8107.2010.01.009 ①本节内容数据来源:《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相关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 文章编号:1674-8107(2010)01-0047-07 第31卷第1期2010年1月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31No.1 Jan.2010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 研究 ——以城市农民工福利问题为例 作者姓名:王晓红 专业名称:文秘 指导教师:刘浏讲师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以城市农民工福利问题为例 摘要 随着成都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入,农民工成为当今成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当前农民工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群体,他们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与其伴生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治安问题、出租屋管理问题等,笔者则针对成都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问题提出几点浅见。 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民工的涵义,对成都金牛区农民工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成都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梳理,最后得出了笔者对完善成都农民工福利管理的粗浅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成都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

目录 摘要....................................................... I 目录...................................................... II 前言. (1) 1、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2) 1.1降低社会矛盾 (2) 1.2确保农民工工资保障与劳动强度的科学管理 (2) 2、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 (3) 2.1农民工缺乏劳动保障及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福利 (3) 2.2子女上学福利不足带来的人口管理和公共生活服务压力大 (3) 2.3社区福利较少,影响农民工的融入速度 (4) 2.4排斥情绪导致的农民工自卑心理严重 (4) 3、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6) 3.1缺乏权威的福利管理机构,引发安全隐患 (6) 3.2农民工总体参保率低 (6) 3.3社会因素导致的歧视、排斥现象的产生 (6) 4、加强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的建议 (8) 4.1将农民工福利管理制度纳入法制轨道 (8) 4.1.1强化各组织间的相互配合 (8) 4.1.2出台有关农民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 (8) 4.2强化公安部门的社会治安管理职能 (8) 4.3强化治安宣传工作,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8) 4.3.1把握传媒宣扬的舆论导向 (9) 4.3.2开展普法宣传,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9) 4.4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 (9) 4.5引导正确舆论导向,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10)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刘铭

姓名刘铭性别男年龄23 CET程度六级学院经 济学院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提高,而其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化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深入理解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城市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探讨了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内涵 1.1城市化概念 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城市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由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发展为大城市,逐级递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是单核城市的独立发展,城市周边地区(主要指郊区)在城市带 动下发展,多较迟缓。第二阶段是“新城市化”阶段,也是“大都市区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郊区化成为拉动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单核到多中心,从城市到大都市区,从城市体系到大都市连绵带,从城市与郊区的此消彼长博弈关系到共生共荣的依存关系。即城市化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区域一体化色彩浓厚。 城市化的定义是:“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因此,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也包括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与城市化发展阶段中第一个阶段相吻合的,也就是说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传统城市化阶段。但是从城市化的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城市化阶段向“新城市化”阶段过渡的过程中。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正进入高速城市化时期,今天的城市,已成为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中心以及信息高度集中的地方。.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50多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起步晚、发育慢、水平低,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找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引言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GDP的贡献举足轻重。我国城市化的增长速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将新增1400亿元,最终将带来3360亿元的GDP。在20世纪中叶,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率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而我国目前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仅为37.7%,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而且城市化模式既保留有计划型城市化的成份,也有市场型城市化的特征。进入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从2000年到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将从24亿猛增至50亿。中国城市人口也将从1999年的3.89亿增加到2025年的8.3- 8.7亿。加速城市化是突破中国面临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实现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然而就目前情况看,中国的城市化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中国城市化进程现状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来看,我国

城市发展社会问题研究

城市发展社会问题研究 城市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场所。现代城市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据报道,世界城市人口正以每周100万的速度增长,如果保持现在的发展势头,到2050年,将有65亿人生活在城市,超过今天世界的总人口。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经有五千年历史,工业化以来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这个过程表现是两个形式:一个数量的增多,第而是人口规模的扩张。所以以往都是农业世纪,从21世纪全球真正进入城市化世纪。 国内外城市发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效益: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能够集约利用土地,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能够促进教育、健康和社会服务的进行,因此很多专家都是非常主张中国应该走大城市圈的道路,他们出于大城市圈的理念正是跟城市化正面效应相结合。据他们所预测,中国在未来的10年左右,每个城市圈将聚集两到三亿人,这样就能把中国大部分人口集约到沿海地区,置换出我们内地的土地和资源。这也是我们城市报告的一个设想。 另一方面城市化又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东西,主要就是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我们的人们健康也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个城市气侯的变化;另外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音、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二、淡水、化石的污染;三、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也出现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例如就业、人们婚育观念的变化、家庭暴力、吸毒、青少年犯罪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得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与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社会阶层构成发生的深刻变化,社会观念也有碎片化的现象,即原有的社会阶层经由社会观念达到集体行动的逻辑发生了某种断裂,社会观念的利益化和个体化倾向明显,过去围绕改革方式、路径和方向而产生的左与右、激进与保守、自由与权威之间的观念分野,已经被围绕关键性社会问题而产生的新的阵营组合所取代。今后,社会观念的冲突将围绕着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健康、环境等具体的社会问题展开,随着问题的变化,争论的阵营也不断重新组合,这是社会观念冲突发生的一个新变化。 一、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1、就业问题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日期: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姓名:黄子钊 学号:L01314005 专业:13级行政管理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之一。城镇化不仅有利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形成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等。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分析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及城市经济和社会水平也在持续上升。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 。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镇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为代表的、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显现, 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规划体系不够健全,发展不和谐。 (1)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农村居民不能

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_顾朝林

1文章编号2 1002-2031(2008)12-0002-11 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 顾朝林 吴莉娅 1摘 要2 论述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中国城市化政策研究、中国城市化特征研究、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中国城市化过程研究、中国城市化空间研究、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研究、区域城市化研究等九个方面的内容。 1关键词2 中国;城市化;研究成果 1中图分类号2 F29111 1文献标识码2 B 1作者简介2 顾朝林(1958)),男,江苏靖江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吴莉娅,苏州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博士。 1基金项目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435013))))中国城市化类型、过程与机理研究之阶段成果。1收稿日期2 2008-07-041修回日期2 2008-08-29 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最早、发展缓慢和近期快速增长的国家,但是中国城市化研究开展滞后。自1979年吴友仁发表5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6一文后,中国城市化研究才得到快速发展。此后,从国家城市化战略出发,学术界对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 中国城市化政策研究 1.中国城市发展方针 1978年以来,国家根据中国城市化研究成果逐步制定了相关的城市发展方针。1980年,国务院批转5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要6,提出/控制大城 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0。1989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6正式提出/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0。1990年代后期,5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6对城市化提出了新的目标,即适当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发展大城市的卫星城市,积极适当发展中小城市与大力发展小城镇。 学术界围绕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焦点主要针对大城市的/控制0、/严格0与否及小城市/发展0的力度。有学者支持严格控制大城市,认为必须/积极0或/重点0发展小城镇,至少是/合理0发展小城镇;也有学者对/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0提出质疑。鉴于1990年代后期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小城镇发展困境,学术界(尤 总第161期 城市问题2008年第1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