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形金刚”到“自变形机器人”
写玩具变形机器人作文

写玩具变形机器人作文玩具变形机器人哎呀妈呀,说起变形金刚玩具,我可得跟你们唠唠我这个小家伙打小就爱它们爱得不行!嘻嘻,你们一定想象不到,我那玩具变形机器人可给我带来过多少惊心动魄的乐趣啊!有一回啊,我六七岁的时候,妈妈就给我买了一大盒全新的变形金刚玩具回来。
哎哟,你们说那时候我有多兴奋啊!赶紧把那盒子拆开一看,哇喔!里头装着好些个硬硬实实的小汽车和飞机呢。
可别看它们平平无奇,我可是随手就能把它们变成机器人的形态啦!比如只要轻轻一扳,那小汽车就能立马变成一个蓄势待发的钢铁巨人,身材矫健,视野超级广阔。
而那飞机就更酷啦,只不过轻轻一折,翅膀就能全拉展开来,整个机身也会跟着一起伸长变形,眨眼间就能变成英勇强大的机器人战士形象了。
我就时常和它们开开心心地玩过家家,它们就像真的一样有自己的个性:有的机身高大威武,有的从容镇定,还有的机智勇猛无所不能。
当我操纵它们挥舞双臂,用力踩踏在地,嘿,它们就活灵活现地和我装模作样打打闹闹,跟真人一般无二呢。
咯,要说变形金刚最酷的地方,就是它们可以自由变换形态,从汽车到飞机、从飞机到机器人。
我总是乐此不疲地摆弄这神奇的玩具,去观察它们在形态转换时那些缓缓徐徐展开又收拢的机械关节和部件。
稍不留神,那些细小的零件就散落了一地,到时可就麻烦了。
不过没关系,只消用上几分钟工夫,再仔细捡拾排列一番,它们便又恢复了整洁俐落的全新面目。
我就特别羡慕它们拥有如此神奇的活力和韧性,明明外表看着硬梆梆的,却总在自己手中百折不挠地复活过来,简直酷毙啦!讲真的,变形金刚玩具可真不是普通的小玩意儿。
它除了可爱之外,还蕴含着机巧与智慧的奥妙。
你看啊,我那时候就会认真琢磨着它们那动人的造型和结构,到底需要怎样一种了不起的头脑和设计才能创造出如此精密无比又充满想象力的机器呢?有时候,我甚至会幻想着自己也拥有变形的本领,能跟它们一起自由切换形态。
那该有多酷啊,不仅能体验行云流水的飞行快感,还可以在陆地上变身钢铁巨人,自由自在地踏步远游!总之,每回玩变形金刚的时候,我就完全沉浸在那独有的奇妙世界中,忘乎所以地和那些精心设计而出的玩具们一同变形、斗智斗勇,啥都不在乎了。
以发明变形金刚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以发明变形金刚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在我小的时候,就特别痴迷于各种机器人玩具,尤其是变形金刚。
那炫酷的外形,能从汽车瞬间变成机器人的神奇模样,总是让我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能发明出属于自己的变形金刚,那该有多酷啊!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摆弄着我的那些玩具车和机器人,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疯狂的想法:为什么不试着自己动手做一个能变形的机器人呢?说干就干,我翻出了家里的各种工具和材料,有爸爸的工具箱里的螺丝刀、扳手,还有妈妈做手工剩下的卡纸、塑料板,甚至还把我小时候的积木都找了出来。
我首先决定用一个玩具车作为基础,来改造我的变形金刚。
这个玩具车是我最喜欢的蓝色跑车,车身线条流畅,特别帅气。
我先用螺丝刀把玩具车的外壳小心翼翼地拆了下来,然后开始思考怎么让它能变形。
我想着,机器人的身体应该是由车的主体部分改造的,那四肢呢?我看了看周围的材料,目光落在了那堆积木上。
我挑出了一些形状合适的积木,打算用它们来做机器人的四肢。
我用胶水把积木一块一块地粘在车身上,可是胶水干得太慢了,我等得心急如焚,恨不得拿个吹风机对着吹。
好不容易胶水干了,我试着动了动粘好的四肢,结果“咔嚓”一声,一条胳膊掉了下来。
“哎呀,这可咋办呀!”我嘟囔着,心里有点沮丧。
但是我可不会轻易放弃,我重新拿起胶水,把掉下来的胳膊又粘了上去,还找了根绳子绑在上面,加固了一下。
接下来就是做机器人的头部了,这可把我难住了。
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材料。
突然,我看到了桌子上的一个塑料球,那是之前玩弹珠游戏剩下的。
我灵机一动,把塑料球剪成两半,用卡纸做了个脸贴在上面,再用彩色笔画上眼睛、鼻子和嘴巴。
一个简单的头部就做好啦!当我把所有的部件都组装好,准备让它变形的时候,才发现这玩意儿根本动不了。
原来,我在组装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各个部件之间的活动空间,全都粘得死死的。
“这可真是个大问题啊!”我抓了抓头发,有点无奈。
没办法,我只能又把它拆开,重新调整各个部件的位置和连接方式。
战斗吧!变形机器人—《变形金刚》系列编年史

战斗吧!变形机器人—《变形金刚》系列编年史变形金刚的起源《变形金刚》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动画之一,它在玩具市场和音像市场上取得的成功是空前巨大的,以至于80年代一度风靡全球,在亚欧美等多个国家都兴起了一股“变形金刚”热,让“transformers”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名词。
然而大部分人都认为变形金刚玩具是动画的衍生物,实际上恰恰相反,变形金刚真正诞生的身份就是一种变形玩具,而它们真正的出生地也不是美国,而是日本。
能变形的机器人,这个创意是由日本玩具公司TAKARA首先提出并使用在实际的玩具生产中的,他们在1983年推出了两种分别叫做DIAKRON和MICROMAN的可变形机器人,这两种玩具在美国市场获得了空前的好评,销量也十分惊人,这两个机器人就是变形金刚的前身,但他们与后来的变形金刚的本质区别是:虽然都是能够变形,但DIAKRON在设定上仍然是由人操纵的机甲,和高达以及超时空要塞系列中的战斗机甲设定类似,仍然还只是战斗工具而已,真正赋予他们灵魂和生命的是美国的玩具厂商孩之宝(Hasbro),因此变形金刚真正的诞生要从1984年开始。
1984年,孩之宝公司与TAKARA达成了协议,可以使用他们的专利和形象来研发美版的变形玩具,为了配合玩具的销售,孩之宝还和美国的动漫巨头MARVEL公司(和DC公司并为美国动漫出版业巨头,旗下有蜘蛛侠、绿巨人、X战警、神奇四侠等诸多漫画英雄形象)合作,开发与全新机器人系列相关的漫画产品,这些玩具形象在漫画中采用的名字,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Transformers”(直译为变形者)。
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在MARVEL公司制作的漫画中,变形机器人们第一次被赋予了生命。
为了通过多种渠道推广这些玩具,孩之宝公司为这些机器人们制作了一部长度为三集的商业动画片,并付费给电视台,作为商业广告在电视上播出,而MARVEL的系列漫画也在同时发售。
在故事设定中,机器人们被分为正义的汽车人和邪恶的霸天虎,早期的划分标准就是能变形成为汽车还是飞机,在漫画中也采取了同样的设定,但是故事则完全不同。
我变成了机器人作文300字以上

我变成了机器人作文300字以上
一觉醒来,我发现自己成了个机器人!天呐,这是咋回事?身
体硬邦邦的,感觉像是被装进了金属壳子里。
哎呀,我的手脚呢?咋变成机械臂和金属腿了?我试着动一动,嘿,还挺灵活的,就是没啥感觉。
我说话咋也变了?声音冷冰冰的,跟机器人似的。
我想说句
“早上好”,结果出来的是“启动程序已完成”。
这啥情况啊?
我试着走路,发现自己走得飞快,还特别稳当。
以前还得担心
摔倒,现在好了,完全不用操心。
这机器人身份也有它的好处啊,我能做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比如,我能举起超重的物品,还能在恶劣环境下工作。
虽然变成了机器人,但我还是我,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
我
得好好适应这个新身份,看看能探索出啥新乐趣来!。
变形金刚操作方法

变形金刚操作方法
变形金刚操作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开启变形金刚:一般来说,变形金刚的开关处于的车辆形态下的某个位置。
找到开关位置,将其开启,即可让变形金刚进入自由状态。
2. 车辆形态操作:变形金刚通常拥有车辆和机器人两种形态。
在车辆形态下,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 轮胎转动:轮胎是创建变形金刚运动的关键部分,可以将轮胎旋转,让变形金刚前进、后退或转弯。
- 打开车门:根据变形金刚模型的不同,可能可以打开车门或推动其他车辆特定的部件。
- 收起挡风玻璃:一些变形金刚模型的挡风玻璃可以收起,以保护机器人形态下的部件。
3. 变形为机器人形态:将变形金刚从车辆形态变形为机器人形态通常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 找到变形金刚的关节:在车辆形态下,找到关节的位置,这些关节通常是将车辆变形为机器人所必需的。
- 调整关节:根据变形金刚模型的设计,逐渐调整关节的位置,直至变形金刚完全变形为机器人形态。
4. 机器人形态操作:在机器人形态下,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 运动:根据变形金刚模型的关节设置,使用关节移动变形金刚的不同部位,实现步行、举起手臂以及进行其他机器人动作。
- 武器配置:一些变形金刚模型可以展开武器或配置额外的武器,可通过模型上的按钮或其他形式的操作来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变形金刚模型可能具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变形金刚模型说明书来了解和操作。
变形金刚机器人构造设计与运动控制

变形金刚机器人构造设计与运动控制变形金刚这个系列一直以来都受到了玩家的追捧和热爱,其源自于动画片、漫画和玩具串联起来的一个巨头IP。
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莫过于那些变形机器人,他们的身体一会儿变身成车子,一会儿变身成飞行器,这是一种非常棒的创意,同时也需要极高的构造设计和运动控制技术。
1. 变形金刚机器人的构造设计——给机器人“骨骼”定位变形金刚机器人的构造设计在玩家中非常有名,同时也是诸多机械工程师们的研究课题。
最重要的,就是这些机器人的骨骼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必须要有一种可以在各个运动状态下对骨骼进行定位的方法。
当然,光是一个仅仅是定位的系统并不能够满足这个机器人的变形。
它还需要一些特殊的细节,用来控制那些可以进一步帮助这个机器人变形的可动部件,比如臂膀和舵机。
这些细节也必须要依据整体设计和机器人的特点来一步步地构造。
其中用于变形的螺旋桶装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这个装置必须和骨骼系统不断地进行同步协调,它负责决定机器人的位置,同时还要监控各个关键部位在变形过程中的情况。
这些螺旋桶装置同样被称作是齿轮传动机构,同时也是在多个变形形态下可以实现相对运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2. 变形金刚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技术——为机器人注入思维除了构造设计之外,变形金刚机器人还需要一种高效的运动控制技术,这样的技术可以为这个机器人注入思维,并让它更加灵活和拟人化。
对于这种机器人来说,控制电路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电路必须要负责电机和舵机之间的通信协调,同时还需要和涉及到变形过程的电动升降机一同合作。
这些处理单元加上传感器模块,就可以使机器人开始动起来了。
当然,在控制的过程当中还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这些特殊要求包括了机器人需要在不知道自己最终形态的情况下一步步挪动。
这种控制方式和策略一定要有足够的灵活性,这也是许多机械工程师持续思考的问题。
3. 在现代机器人工程领域的运用目前,现代机器人工程领域中也有大量变形金刚式机器人的研究与实现,这些变形机器人和随处可见的战斗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非常相似,它们在许多特殊领域和环境中都可以将高水平的构造设计、运动控制技术和智能化控制系统全部结合起来。
变形金刚中的机器人科技

变形金刚中的机器人科技变形金刚不仅是大家熟知的动画片和电影,更是涌现出机器人科技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在变形金刚中,机器人不仅能够自我修复和战斗,还可以自主变形,让人惊叹不已。
那么,变形金刚中的机器人科技有哪些创新和亮点呢?本文将一一道来。
机械自我修复在变形金刚中,最擅长自我修复的角色莫过于大黄蜂。
他能够使用其独特的机械手臂来自我修复和更新自己的硬件设备,保证每次战斗时的最佳状态。
而机器人的自我修复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的日本军机。
当时,日本军在环境恶劣的海域执勤,压舱垫漏水、缸体渗油等机械故障频繁发生,人工修复极其困难。
于是,日本军便采用自我修复技术,使用舱内恒温、恒湿设备,定期检查、维护机械设备和故障控制器系统。
这种自我修复技术,对于机器人,使得它们在战斗中减少停机的时间,有效增强了战斗力。
机器人仿生学变形金刚的机器人角色都具有仿生的特点。
机器人张口说话、眨眼睛、甚至一些机器人还可以流口水,可谓真真假假。
但是,这些特点超出了传统的机器人功能范围,使得它们远比传统机器人更具灵动性、生命力和人性化。
而机器人仿生学应用已经渗入到生物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
比如,仿生学运动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对生物学的研究来发现、总结运动学建模策略和设计原理,为机器人的智能化制造提供技术支持。
机器人变形技术变形金刚中的特点之一是机器人的随时变形,这与机器人结构设计有关。
机器人变形技术的诞生得益于电子技术、材料技术、动力学、力学和软件工程的发展。
机器人变形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被动变形和主动变形。
被动变形是通过材料特性和结构设计来实现的,在某些特定外力作用下,机器人显示出与设计不同的形式。
而主动变形机器人则需要提供主动变形原动力,利用自变形效应,在能源输入条件下改变机体形态,这种技术对于降低机器人合上时的体积麻烦有着很好的应用。
机器人学习与智能控制在变形金刚中,机器人不仅有自主变形的能力,还可以感知和学习环境。
【四年级作文】四年级状物作文:变形金刚_650字

【四年级作文】四年级状物作文:变形金刚_650字
在电视上看过《变形金刚》,它们不仅可以变形,还可以打架。
今天我在玩具店里买
了一只变形金刚玩具,让我感受一下它的力量。
我打开包装,拿出变形金刚,它是一只大炮,可以变成一只机器人。
我按照说明书的
步骤把它变成了机器人形态。
它的身体由金属材质制成,非常坚固,手臂上有很多机关,
可以发射子弹。
足底有轮子,可以在地面上快速奔跑。
我按下机器人胸部的按钮,它的眼睛就变成了红色,脸部变形,变成了战斗状态,腿
部也变形成机器人飞行器的样子。
我按下手臂上的按钮,变形金刚打出了一颗子弹,子弹
直接击中了桌子上的玩具士兵。
我又按下了几个按钮,变形金刚不断变化形态,包括变成装甲车、飞行器、火箭等等。
每次变形都会有动感十足的音效和灯光效果,让我感受到了变形金刚的神奇魅力。
变形金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玩具,不仅有机械变形的功能,还具有战斗功能。
它让
我感到非常兴奋,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变形金刚》电影里的那些场景。
我还发现,变形金
刚的机械结构和装置不仅非常精细,而且非常实用。
变形金刚不仅是一个玩具,还可以让
孩子们学习机械原理,促进其对机制设备的兴趣和热爱。
变形金刚的世界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危险。
这个玩具让我感受到了冒险的刺激,让
我更加热爱探索未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变形金刚”到“自变形机器人”
作者:劳永新
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6年第04期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会七十二变,这是神话小说,现实世界中有一种玩具“变形金刚”却真的能变。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孩之宝(HASBRO)公司”首先推出第一批战士可以变形为汽车的变形玩具,后来随着《变形金刚》动画片和电影的公映,这类“变形金刚”玩具迅速风靡全球,受到青少年和儿童的推崇。
1986年《变形金刚》动画片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播出后,在我国京津沪等大中城市的青少年中也掀起了“变形金刚”热,仅“孩之宝公司”就从中国赚取了50亿元。
比较简单的“变形金刚”,例如一个站立着的勇士,凭借他的腿的收缩,腰的转动和头的缩进,手臂的内收等步骤,便可以变形为一辆小汽车,再经过车中部的拉长,车盖的向前翻转及车中部的旋转,又可以变回为一个站立的勇士。
除了可变形为汽车外,“变形金刚”还可以变为战车、飞机、直升飞机等等。
再复杂的“变形金刚”也都是由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组块连接后,通过平移、伸缩和折叠等基本动作来改变其外形的,而其组块本身并不变化。
“变形原理”源自于自然界生命和动物的活动,例如鸟类就是靠上下扑打翅膀的变形来飞行的;青蛙靠腿部的蹬水,改变腿的位置和形状来游泳的。
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制造的世界上第一台动力飞机就是有活动翅膀的变形飞机。
现在不少人正在研制节省能源且安全的扑翼飞机。
超音速的喷气式飞机的机翼是固定的,高速飞行时阻力大,因此人们发明了机翼后掠的三角翼飞机以减少激波阻力,但却不利于飞机的升降、起降所需的跑道距离太长。
于是又发明了“变翼飞机”,起降时用平直机翼,而高空高速飞行时则变为三角翼,较好地解决了飞机的速度和升力间的矛盾,达到不同飞行阶段采用不同形状机翼来适应不同速度要求的目的。
对螺旋桨飞机的速度和升力的矛盾则可以用另一种变形来解决。
直升飞机战斗机靠旋转翼的旋转产生升力,可以不用跑道垂直起降,但是此时的飞行速度低,容易成为地面敌人火力的攻击目标。
因此美国海军发明了“倾转翼飞机”,飞机起降时,将旋转翼朝上,作直升飞机用,升空转为平飞后,旋转翼转向朝前,作推进螺旋桨用。
通过改变组件或部件的位置来实现变形,这就是“变形”发明原理。
常用的变形方法是通过伸缩、嵌套、旋转和平移及折叠。
折叠可以缩小产品的存放体积,改善产品的性能或达到多用途的目的,其应用非常广泛。
古代中国就有可折叠的屏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有折叠门、伞、眼镜、自行车等等,以及多用的折叠桌椅、婴儿床和沙发床等等。
直到高新技术中可折叠的电脑屏幕、键盘和手机等等,还有航天技术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所用的可折叠太阳能电池板和折叠式抛物面天线。
2003年4月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器顺利到达火星后,探测器便从折叠状态伸展开来成为“漫游者”机器人,其外形是一个六轮探测车。
常见的变形汽车是轿车和敞篷车的两用车,它有活动顶棚,一按电钮,活动顶棚移开,轿车就变成了敞篷车,再按电钮,顶棚便移回,又变成轿车。
还有一种小货箱轿卡车和轿车的两用车,例如“别克LaCrosse”概念车,轿车会自动把天窗后移,而后挡风玻璃和行李舱后盖会前移到原天窗的位置处,同时后座位靠背内的隔离窗垂直升起以隔离乘客舱,便形成小货厢而变成小货箱轿卡车。
把变形原理的概念从纯机械动作扩展到利用电致伸缩等效应,以及从常观的变形扩展到微观的分子变形和原子排列的改变等,都是创新。
例如英国伦敦大学的科学实验发明的伞形变形天线,伞形天线的固定杆用镍钛合金丝,通断电流时合金丝会发生伸缩,而且用计算机数字化控制,在接受特定的无线电信号时,就可实现最佳化,提高接收效率达20%。
美国西北大学的化学家仿照生物的酶催化时,酶蛋白受“底物”诱导后会变形,变成与“底物”的形状成互补形状的作用原理,发明了含两个锌原子和两个铑原子的环状有机化合物的变形催化剂,可以催化醋酸酐和水的反应生成醋酸。
还有在微电子学的芯片技术中采用的“变形硅”技术,改变一层硅材料中原子的排列状态,可以扩展晶体管的电子通道,加快电子的移动速度,减少电阻,降低能耗。
爬行动物蛇会随时变形,蜿蜒地前进,在攻击猎物时又会变形,盘成可紧缩的圆环形状。
现在人们已仿照它,发明了各种蛇形机器人用于侦察、探险、排险和救灾。
“自变形机器人”,也称“自重构机器人”,它可以通过自主变形来适应环境和任务的需要,如完成翻越不规则障碍物等任务。
以一种模块化的“自变形机器人”为例,它由许多模块构成,每个模块有能源元、驱动元、传感器和控制元,是一个独立的有计算和通讯能力的智能体。
模块的中心体是一个正方体,其六个面都可以绕中心体旋转,两个以轴和孔连接的模块又可以进行伸缩平移和相对旋转,所以这种机器人可以自主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