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哲学导论

合集下载

草、法、儒、哲

草、法、儒、哲

草、法、儒、哲作者:邵洪波来源:《现代国企研究》2013年第03期商人的格局决定结局,境界决定边界,道理尽在于此。

中国管理的四种境界《道德经》(十七章)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葛荣晋先生在其著的《中国管理哲学导论》中,将上述四种管理者类型称之为草商、法商、儒商、哲商,并进而总结为四种管理境界:管理实践、管理科学、管理道德、管理艺术。

为利于对比分析,将上述四种管理境界,整理如下。

1.草商——“管理实践”境界所谓“侮之”,是管理者依靠权势羞辱被管理者,使彼此处于严重的对立和仇视状态中。

这一境界中的管理者称为“草商”。

他们对于管理缺乏系统的管理性认识,主要是依靠某些人生经验实施管理,管理还处于盲目的、无序的“管理实践”的境界,有待于进一步从盲目的、无序的实践层面向理性的有序的理论层面升华。

2.法商——“管理科学”境界法家从制度层面提出了“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境界。

“以术治吏”、“以法治民”,全面实施“法、术、势”相结合的刚性管理。

优点是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意义,较之盲目、无序的“管理实践”是一种社会进步。

缺点是在这种管理境界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缺乏相互关爱与信任,他们之间只是一种冷酷的利害关系。

管理者只能管住员工的“身”,而不能管住员工的“心”,得不到下级发自内心的真正拥护。

这一境界中的管理者被称为“法商”。

他们还只处于重“技艺”而轻“道德”的“管理科学”阶段。

所以,必须进一步以正道匡之,实施道德教化为主,法令制裁为辅的治企方略,由“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转向儒家的“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

3.儒商——“管理道德”境界从管理主体上要求以德“修身”,将管理者培养成“智、仁、勇”三位一体的管理者,使之达到“三忘”的道德境界,构建“义以为上”的道德人生。

从管理手段上,要求管理者实施“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

只有如此,方可使管理者形成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管理境界。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读书笔记近期读了《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这本书,第一次领悟到哲学方面的管理知识,深有感触。

该书宜常读,仔细领悟。

我的读后感是:管理就是管人理事,做好组织协调,共同完成事情。

一个会管理的组织是单位最大的财富,能使单位永立不败之地。

以下内容为读书笔记。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是一种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精神。

虽主观上不索取,但在客观上却能从万物那里获取更为丰厚的利益回报。

利他即是利已,奉献即是索取,施舍即是获得。

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埋头做事,低调做人。

知雄守雌,知荣守辱。

知道别人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已知彼,百战不怠。

对自己了解,对别人对社会各个方面均尽量去了解,才能扬长避短。

和光同尘,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人在社会上,不能锋芒太露,言语过苛,过于突出自己,就会败亡。

“四不”之德,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人一旦功成名就,就会以功臣自居,争名誉、争私利、争地位。

实践证明,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

“我有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管理者对自己的下属和社会民众要有慈爱之心,关怀之情。

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应当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传统美德,建设现代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企业。

不敢为天下先,以退为进。

从本质上讲,“退”是为了“进”,“退”是“进”的一种手段。

“不言之教”,少说话多做事。

一是在教育方法上,“贵行而不贵言”,“身教重于言教”。

二是在“言教”上,强调“希言”重于“多言”。

在现实生活中,讲话要注意特定的对象、场合和背景,该说的一定要说,不该说的就一定不能说,说了反而不如不说的好,这叫“知者不言”;如果不看对象,不看场合,有啥说啥,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一生后悔,这叫“言者不知”。

物质快乐是一种“减法哲学”。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儒商面对着沉重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和多选择的机会,只有通过“减担”的简易功夫,减去疲惫,减轻烦恼,减去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一些奢侈的欲望,减去没有价值的身外之物,担子才会减轻。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及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及管理智慧
03 价值观差异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传 统价值观;西方管理哲学则更强调自由、平等、 竞争、功利等现代价值观。
02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
儒家管理智慧
仁爱原则
儒家管理智慧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性,提倡仁爱和关爱 ,认为管理者应该具备仁慈、宽厚、诚实等品质,以赢得 员工的信任和忠诚。
中庸之道
儒家管理智慧主张中庸之道,即追求平衡和谐,避免过度 或不及,强调适度原则,以保持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礼制管理
儒家管理智慧重视礼制,认为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组织 稳定的重要手段,管理者应该遵循礼制,以规范员工的行 为和促进组织的和谐。
道家管理智慧
无为而治
道家管理智慧主张无为而治,即管理 者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干预、不强 制、不执着,让员工自由发挥自己的 能力和创造力。
研究国际先进的管理哲学在中国本土的应用和改进,促进中外管理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管理哲学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时代的管理变革
分析数字化技术如何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以及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管理 效率。
管理哲学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探讨在数字化时代,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如何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 。
如何将传统的儒家、道家、法家等管理哲学应用 于现代企业管理,以提高企业的文化内涵和核心 竞争力。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式
探讨传统管理哲学与现代管理理论如何相互借鉴 、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
管理哲学的国际化
中国管理哲学的国际传播
如何将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推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
国际管理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道家思想
02
灵活应对变化,适时调整战略方向。
法家思想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19章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19章

2、“易视以改其泽,执见以得非常” 君主要善于不断地变换观察事物的角 度,分析臣下的言行,排除各种假象和现 象,以获取奸邪活动的实情。
3、其他妨奸之术 (1)勿使大臣“富之贵之”,以防大臣 “贵主而断”。 毋富人而贷寡,毋贵人而逼焉,毋专 信一人而失其都国焉。 《韩非子· 扬权》 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 虎自宁。 《韩非子· 扬权》
四、“除奸之术”
1、“去五奸” 为人臣者,有侈用财货赂以取誉者, 有务庆赏赐予以移众者,有务朋党徇智 尊士以擅逞者,有务解免赦罪狱以事威 者,有务奉下直曲、怪言、伟服、瑰称 以眩民耳目者。 《韩非子· 说疑》
2、“破四拟” 孽有拟适之子,配有拟妻之妾,廷 有拟相之臣,臣有拟主之宠。 四拟者破,则上无意,下无怪也
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何以明之哉? 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 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 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 用私。是以国地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 大臣重。故主失势而臣得国,主更称藩 臣,而相室剖符。此人臣之所以谲主便 私也。 《韩非子· 孤愤》
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 主利灭。是以奸臣者,召敌兵以内除,举 外事以眩主,苟成其私利,不顾国患。 《韩非子· 内储说下》
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 言,其次禁其事。 《韩非子· 说疑》 2、“八奸”之术 一曰“同床” 五曰“民萌” 二曰“在旁” 六曰“流行” 三曰“父兄” 七曰“威强” 四曰“养殃” 八曰“四方”
君主对于“八奸”,应如何加以防御呢?
不怀爱而听,不留说而计 《韩非子· 八经》
3、“六微”之法 “六微”是指“大臣”、“左右”行奸篡 权所惯用 的六种隐蔽手法。 一曰权借在下,二曰利异外借,三曰 托于似类,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参疑内争, 六曰敌国废置。 《韩非子· 内储说下》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第2版)内容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第2版)内容

第一章:我国管理哲学的历史背景1. 我国管理哲学的发展现状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管理哲学自然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管理哲学正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和商业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管理哲学的现状,是我们研究和探讨我国管理哲学的起点。

2. 我国管理哲学的起源我国管理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思想。

孔子的《论语》、《孟子》等著作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领导、管理和组织的思想。

而《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中也蕴含着独特的管理智慧。

这些经典学术著作对我国管理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我国管理哲学的演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管理哲学也在不断演进。

从传统的家天下观念,到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理论,我国管理哲学经历了从“家长式”管理到现代企业管理的演变过程。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对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我国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1. 我国传统哲学对管理的影响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儒、道、墨、法等思想对管理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爱和礼义礼仪,道家追求自然和无为,墨家提倡兼爱和非攻,法家注重法治和严明。

这些理念贯穿了我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家族管理,也影响了当今我国的商业和组织管理。

2. 中西管理哲学的比较相比于西方的管理哲学,我国管理哲学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共生和整体观念。

与之相对应的,西方的管理哲学更加强调理性、权威和个人利益。

通过对两种管理哲学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整体利益。

第三章:我国管理哲学的现实应用1. 我国传统管理的价值我国传统管理哲学强调人文关怀和整体利益,这种管理理念在当今商业环境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家可以借鉴我国传统管理的价值观念,发展出适应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2. 当代我国管理哲学的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管理哲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代管理理论,如人本管理、共生共荣管理等,正逐渐成为当代我国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23章-精选文档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23章-精选文档

确方法。 人皆寐,则盲者不知;皆嘿,则喑 者不知;觉而使之视,问而使之对,则喑 盲者穷矣。不听其言也,则无术者不知; 不任其身也,则不肖者不知。听其言而求 其当,任其身而责其功,则无术不肖者穷 矣。夫欲得力士而听其自言,虽庸人与乌 获不可别也;授之以鼎俎,则罢健效矣。 故官职者,能士之鼎俎也,任之以事而愚 智分矣。
1、“因任而授官”(用人之术) “因任而授官”即“程能而授事” (《韩非子•八说》),“官贤者量其能” (《韩非子•八奸》)。 用人标准:一是“能”,二是“贤”。 韩非由此批评商鞅的用人之法。
根据“因任而授官”的原则,韩非主张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韩非 子•说疑》)。 在选拔方式上,韩非主张“迁官袭级” (《韩非子•显学》)。
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 圆之木,千世无轮矣。自直之箭、自圜 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 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故有术之 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韩非子•显学》
举事慎阴阳之和,种树节四时之适,无早 晚之失,寒温之灾,则入多 。不以小功妨大务, 不以私欲害人事,丈夫尽于耕农,妇人力于织纴 , 则入多。务于畜养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 五谷殖,则入多 。明于权计,审于地形、舟车、 机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大,则入多。利商市关 梁之行,能以所有致所无,客商归之,外货留之, 俭于财用, 节于衣食,宫室器械,周于资用,不 事玩好,则入多。入多、皆人为也。若天事,风 雨时,寒温适,土地不加大,而有丰年之功,则 入多 。人事、天功二物者皆入多。 《韩非子•难二》
二、“明主治吏不治民”
1 、“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 明主不用其智,而任圣人之智;不用 其力,而任众人之力。 《管子•形势解》 明君如身,臣如手;君若号,臣如响。 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 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 《申子•大体》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5章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5章

• 结论: 实践证明,老子的“三 宝” 特别是“不敢为天下先”的思 想, 对于现代管理者具有深刻的指 导意义。西方管理学家将其奉 为现代管理学的“金科玉律”, 认 为它是企业成败的重要保证。
四、“大巧若拙”
• “大巧若拙”(《老子》四十五 章),也称“大智若愚”。其 含义有二: 1.“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俗 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 《老子》二十章 • 西汉名相曹参“宽而勿察”的 原则。
• 老子把“不敢为天下先”的原 则,贯彻于用人之道,提出了 “善用人者为之下”,主张以 谦下礼让的态度待人。 • 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 •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 老子以“不敢为天下先”的原 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主张无论大国和小国,皆应持 谦恭居下的态度。
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 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 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 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 宜为下。 《老子》六十一章 • 蒙牛集团的“老二哲学” • 德国出口业的“隐形冠军” • 联想集团在国际市场上遵循的 “老二哲学”
1.“和光同尘” 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五十八章
平原王君,公以明道,深 晓阴阳,怀德而行,和光同 尘,不为皎皎之操。 《太平御览》卷八二八 • 东汉名将张奂: “吾前后仕进,十要(腰) 艾银(指官印),不能和光 同尘,为谗邪所忌。” (《后汉书》卷六十五《张 奂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 不居。 《老子》二章 • 春秋时期介子推不居功自傲的 典故。 • 《庄子•山木》中的寓言。
4.“四不”之德的重要性 道家对管理者提出的“四不” 要求,在企业管理中是极为重 要的。 • 项羽、李自成的失败。 • 毛泽东在《在陕甘宁边区参议 会的演说》中,一再告诫全党 同志: 共产党员决不可自以为是、 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什么都 好,别人是什么都不好。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读书笔记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读书笔记

C理论: 中国管理哲学第一篇C理论的基本内涵第一章管理的哲学省察从哲学的角度来考察, 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具有一定的发展阶段, 分为不同的层次, 并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 以达到一个综合的管理目标, 而预测与决策则是整个管理活动的灵魂。

一、管理过程论管理的五个特点: 目标性、方法性、投入性、时空性、发展性首先, 管理具有目标性, 它体现着管理的方向和价值。

其次, 为了目标的实现, 必须有计划和方法。

再次, 管理是一种意志的投入。

是一种理性和意志结合的行为。

又次, 管理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中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 管理是一种不断改善、不断完美的过程, 是一个“净化”的过程。

二、管理阶段论从历史上看, 有目标有组织的行为即为管理, 但是要达到高度自觉的管理则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管理的文化时代(人文管理时代)(治国治人之道)特点一, 伦理性, 讲个人的修身养性。

特点二, 整体性, 从个人讲到国家与社会的管理。

第二阶段: 管理的科学时代(科学管理时代)管理内容主要是经济管理, 特点一是理性, 特点二是分析性。

第三阶段: 管理的哲学时代(哲学管理时代)(C理论管理模式)综合文化管理与科学管理的长处, 把伦理与管理、文化与科学、感性与理性、整体与分析通通结合起来。

这就是“C理论”的管理模式。

三、管理层次论从纵向看, 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而从横向看, 管理则是一个复杂的结构。

这一结构由手、脑、心、道四个层次组成, 涉及到管理的运作与组织等各个方面。

第一个层次是手的层次(包括手的延伸――工具与机器), 这是管理的最基本的层次。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第二个层次是脑的层次,第三个层次是脑之上的层次――心的层次, 就是要掌握人的主体性和主体之间的互动性。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不仅限于脑的沟通、手的协作, 而且是心灵的感应、情意的互动、相互的协调。

心的管理与脑的管理的关系, 大致相当于哲学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离娄下》
➢人之后天之恶性,完全是由 “耳目之官”与外物相交、为 外物所蒙蔽所造成的。
3.“善教”与“善政”的管理之 道
➢孟子所谓“善教”:主张在修 心养性上“养心莫善于寡欲”。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 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所谓“善政”:“仁政”, 即儒家“为政以德”的柔性管 理。
3.“性伪合而天下治”
➢荀子根据他的性恶论,在治 国之道上,提出了“性伪合
而天下治”(《荀子•礼论》) 的命题。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 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 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 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 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 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 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 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 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 于治,合于道者也。
(1)“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 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 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 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 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 质。
《荀子•儒效》
(2)“化性起伪”。 凡人之性者,尧舜与桀、
跖,其性一也,君子与小人, 其性一也。
《荀子•性恶》
• 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较之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 的观点,其内容要具体得多,从 而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论中 的合理成分。
《荀子•礼论》
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依据“性伪之分”的原则, 进一步提出了“人之性恶,其 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的论断。
➢这一论断包含两层意思: (1)“人之性恶”。荀子吸取了
告子“生之谓性”的思想,并 且扩大了“人性”的内涵。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 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 情性也。……故顺情性则不辞 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2.孟子的性善论
➢ 孟子从“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这一 根本认识出发,提出了系统的性善 论:
(1)人生而具有善性。 ➢ 人的善性包括:“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智也
《孟子•告子上》
(2)人既生而具有善性,那么 恶从何来?
第一编 管理与人性 第1章 中国管理与人性假定
一、儒家的“为政以德”与孟子的性善论
二、“宽猛相济”、“礼法合一”的管理之道 与 荀子的性恶论
三、法家的“循法而治”与韩非的“自为”人 性 论
四、道家的“无为而治”与“超善恶”的自然
一、儒家的“为政以德” 与孟子的性善论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孟子的性善论 3、“善教”与“善政”的管理之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第一次从哲学高度揭示了 人性的本质,提出了“性相近 也,习相远也”(《论语•阳 货》)的命题。
➢孔子的人性论思想含有后世各 种人性论的思想萌芽。
➢后世人性论的观点:
(1)世硕的“性有善有恶” 论
(2)宓子贱的“有性善有性 不 善” 论
()。礼义者, 圣人之所生(制定)也,人之 所学而能,所得而成者也。不 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 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 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性恶》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 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 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 (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 就也。
《荀子•性恶》
➢在“起礼义、制法度”中,荀 子强调“以礼治国”。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荀子•劝学》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 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 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 之求。使欲不必穷乎物,物不必屈 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 也。
《荀子•礼论》
➢荀子人为教化在人性由恶趋善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 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 由此,荀子十分强调“师法”的作用。 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 人之大殃也。 《荀子•儒效》
结论:
➢ 性恶论是荀子“礼法并 举”、“王霸合一”治国之 道的人性论基础。

如果从管理学角度,将
荀子的“礼法并举”、“王
霸合一”治国之道加以现代
转换,也是现代“宽猛相
济”、“文武兼施”和“以
礼治国”管理之道的人性论
根据。
三、法家的“循法而治” 与韩非的“自为”人性

1、人性“好利恶害” 2、人与人之间皆是“用计算之
心 以相待”
3、“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1.人性“好利恶害”
《荀子•性恶》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批评孟子的 先验主义性善论。 孟子曰:“人之性善。”曰:
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 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 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今诚以 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又) 恶用圣王、恶用礼仪矣哉!虽有 圣王礼义,则曷加于正理平治也 哉!
《荀子•性恶》
(2)“其善者伪也”。荀子吸收 了孟子从人的社会性来考查人性 的合理思想,把人性和动物性区 别开来。
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 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 必,夫人不北矣。长行徇(殉) 上,数百不一人;喜利畏罪, 人莫不然。
《韩非子•难二》
国有擅主之臣,则群下不 得尽其智力以陈其忠,百官之 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何以 明之?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 去之,此人之情也。今为臣尽 力以致功,竭智以陈忠者,其 身困而家贫,父子罹其害;为 奸利以弊人主,行财货以事贵 重之臣者,身尊家富,父子被 其泽;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 危害之处哉?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
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
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
下贵也。
《荀子•王制》
结论:
在荀子看来,人不只是生 物之人,也不只是道德之人, 除此之外人还具有认识能力、 道德观念,并能组成一定的社 会组织,能以力胜物的社会的 人。荀子的这一认识比告子、 孟子都要深刻。
➢荀子基于这一认识,对“其善 者伪也”这一命题规定了两方 面的内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 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 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 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
二、“宽猛相济”、“礼法合 一”的管理之道与荀子的性恶

1.“性伪之分” 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3.“性伪合而天下治”
1.“性伪之分”
➢在人性上,荀子根据“天人相 分”的原则,主张“性(天性) 伪(人为)之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