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信》

合集下载

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嘿,你好啊!最近怎么样?听说你在前线打得如火如荼,真是让人既佩服又担心。

你可别把自己弄得太疲惫了,打仗可是体力活,别忘了,咱可不想你变成个行尸走肉!我知道你是一名勇士,但也别忘了人不是钢铁做的,要多照顾自己,毕竟战斗也得靠脑子,不光是靠蛮力。

说起来,你在战场上的那些英勇事迹可是传得沸沸扬扬,连我这边的小镇都听说了!大家都说你简直就是个“战斗机器”,一听说你要上阵,敌人就跟见了鬼似的,拼命逃跑。

哈哈,真是太好笑了,想象一下那些敌人见到你那威武的样子,估计都得心里发毛。

不过,打仗可不是儿戏,得当心别让那些家伙有机可乘啊。

最近我在想,如果有一天你能回到小镇,那可真是太棒了。

想象一下,咱们一起在酒馆里喝酒聊天,听你讲讲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肯定能乐得大家捧腹大笑。

你知道我这人最喜欢听故事了,尤其是那些带点儿传奇色彩的。

你要是给我讲讲你是怎么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的,我绝对会津津乐道,恨不得把你的每句话都记下来,回头在朋友面前炫耀。

我这边的生活还算不错,天还是一天天地热,树上那些果子都快成熟了,像个小灯笼似的,真让人期待!我每次走在街上,看到那些孩子们在玩耍,脸上洋溢着天真无邪的笑容,心里就特别感慨。

你知道,生活在小镇上有时候真是让人觉得无聊,老实说,有时候我真想跟你一起上战场,体验一下那种“刀枪不入”的感觉。

可是一想起那些危险,还是乖乖待在这里比较好。

对了,听说你们那边的伙食可好得不得了,什么烤肉啊、炖汤啊,简直让人垂涎欲滴。

唉,我这边的餐桌上可就没那么丰富,最多也就几个土豆、胡萝卜,简单得像一碗稀饭。

要是你能把那些美味带回来,那可真是天上掉馅饼了。

不过,估计你也没时间想着这些美食吧,打仗可得全神贯注。

话说回来,我对你这位“战斗英雄”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每次看到那些关于战争的新闻,心里就不禁为你捏一把汗。

你要是有空,给我写封信,告诉我你的近况。

虽然我知道你可能忙得像陀螺一样,但我还是希望能收到你的消息。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巴特农神庙、金字塔、罗马斗兽场、 巴黎圣母院是西方最负盛名的古建 筑,用它们与圆明园比较,旨在突 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突出圆明园 在世界建筑中的价值和地位,让更 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
希腊巴特农神庙是雅典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举世闻名 的古代七大奇观之一。这座神庙历经二千多年的沧桑之变, 战火已经使得庙顶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雕腐蚀严重, 但从巍峨屹立的柱廊中,还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
fá lá ng
箱箧
jié
制裁
má n
赃物
liú lí
给予 朱鹭
洗劫

野蛮
琉璃
珐琅
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赃物 靠非法手段得到的钱财等物品。 箱箧 箱子。 劫掠 劫持,抢走。 荡然无存 干干净净,一点都没用。 富丽堂皇 形容建筑十分富丽华贵。 丰功伟绩 丰硕的功劳,伟大的成绩。 瞥 短时间地大略看看。 惊骇 害怕,恐惧。 琉璃 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 珐琅 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
阅读课文,分析理解下列问题
1、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和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作者雨果介绍圆明园时,还写了西方的艺术 建筑,用意是什么? 3、作者雨果用大量的笔墨赞美圆明园的目的是 什么? 4、那么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 用了怎样的语言?有什么作用?
5、文章结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使用了什么修辞?
巴黎圣母院是一 座著名的天主教教堂, 坐落在法国巴黎市中 心塞纳河的斯德岛上, 于1163年开始兴建,13 45年完工,历时182年. 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 式建筑,开欧洲建筑史 先河,因而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 因雨果小说及电 影《巴黎圣母院》而 著名。
3、作者雨果用大量的笔墨赞美圆明园的 目的是什么?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巴金爷爷:您好!您最近身体好吗您的信我收到了,您有病,手不听指挥,但您还是拿起笔给我们写信,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您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原来您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最后好好学习才成为了当代作家.我一定听您的话好好学习.祝您在天堂过着幸福的日子.柳林一小三(三)马一骁6月23日尊敬的巴金爷爷:您好!你写给小朋友的信我已经看了,感动之极。

我懂得了,虽然人生是短暂的,但你如果处处体谅别人,处处关爱别人,那你这一生将会多姿多彩,生命重于泰山。

您生活的年代,曾经战火纷飞,硝烟四起,可您却坚持在那战乱的时代写出了一本本著作,而且这些著作全都流传到了外国。

巴金爷爷,我懂了!写作不仅仅是展示自己的才华,还能展示一个国家高尚文化的结晶。

你是中国的骄傲!如今,从前的战火连天早已消逝,我们进入了和平的新时代,人类在和平中不断进步发展,我们也在好好学习,争取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你放心吧!祝您万事如意!最敬爱您的人:开天辟地5月20日敬爱的巴金爷爷:您好!今天读了您写给家乡孩子的信,才真正的认识了您。

您是一个才华横溢,用毕生的激情与智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从这封信中,得知您有病,但您还是执意要给家乡的孩子回信,让我感触很深,说明了您是一个非常有感情的人,您的心里装着祖国的同胞、家乡的孩子。

您不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付出就要回报的人,而是为别人花费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

这封信也让我读出了许多受益终生的道理,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享受而在于奉献。

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

教育我们要为社会添光彩。

为别人奉献爱。

读懂了开花结果的真正涵义,也读懂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同时,您告诫我们要用宝贵的时间好好学习。

使我理解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真正含义。

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 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 夺焚劫。

雨果致法帝拿破仑远征军团长巴特勒上尉的这 封信是在1861年11月25日写的,当时巴 特勒率领法国远征军凯旋归国,红极一时,希望 大文豪作诗文美言赞颂,雨果却毫不客气复函, 怒斥无知匹夫,毁坏中国花费百年的功夫,巧夺 天工建造而成的世间罕见的伟大建筑。

1857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 口“马神甫事件”,联合出兵侵略中国,在侵占 广州后,继续进犯北京,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 他六弟恭亲王奕䜣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 和议,自己带着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 慌忙逃到热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通读课文,一两句话概括雨果对英法联军 远征中国的态度
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
罪行, 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 47个国家2000多个博物馆中, 收藏流失的中国文物167万件, 多数是战争时期掠夺品。这 些文物占中国流失文物的十 分之一,中国绝大部分流失 海外的文物在民间收藏。
巴黎圣母院
巴黎著名的天主教堂。l163年兴建,1250年完成。 教堂平面宽约47米,深约125米,可容近万人。圣坛 上部当中的尖塔高90米。正面一对塔楼高约60米,是 欧洲早期哥特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堂内藏有13至 17世纪的许多艺术珍品。
巴黎圣母院
深层反思
1.中国当年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失去了圆明园,我们教训惨痛,对于身边 的文化遗产,我们该拿出哪些行动来保护?
3.文化与艺术有国界吗?
4.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

致巴勒特上尉的一封信原文

致巴勒特上尉的一封信原文

致巴勒特上尉的一封信原文原文:先生,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

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出处:出自法国作家雨果的《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扩展资料:历史背景:1856年,英国和法国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正式发起战争。

第二年(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英法联军在占领广州后,一路北上,1858年,英法联军打到天津城下,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连忙派人议和。

1859年,英法公使各率领一支舰队进京换约,清政府指定英法代表从天津北塘登陆进京,英法公使却依仗武力,率舰队蛮横闯入大沽口。

驻守大沽口的清军开炮阻击,英法联军狼狈逃出大沽口。

在通州谈判时,双方使节因枝节问题发生剧烈争议,英国的无理要求被清政府拒绝,清政府将其一行39人扣押送往北京当做人质。

英法联军得知清政府扣押,并虐待人质后,立即进军北京。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两国以换约受阻,解救人质为借口,攻入北京,当清政府归还人质后,39人只活下18人,其余人扣押期间全部被杀,包括7名泰晤士报记者,其中数名人质惨遭肢解和碎尸。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

维克多·雨果:给巴特勒上尉复信(泣血圆明园)

维克多·雨果:给巴特勒上尉复信(泣血圆明园)

维克多·雨果:给巴特勒上尉复信(泣血圆明园)巴特勒上校:您问我对于远征中国的看法。

先生您觉得这次远征又体面又高尚;您相当善意地看重我对此的感情。

您认为在维多利亚女皇和拿破仑皇帝的双重旗帜下对中国进行的这次远征是英法两国共享的光荣;您想知道我对这次英法取得的胜利能给予多大程度的赞同。

既然您愿意知道我的看法,那我就发表如下:从前在世界的一方有个奇迹:这个世界奇迹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种原则:一种是构思,它产生了欧洲艺术,另一种是想象,它产生了东方艺术。

圆明园是属于想象的艺术,巴特农则是构思的艺术。

一个近乎超凡的民族利用其想象力能够造出的全部东西都集中在那里。

它不象巴特农那样是举世无双的稀有作品,而是想象造出的一个巨大模型,如果想象可以有模型的话。

请您想象一种大家不知道是怎样的、而又无法形容的建筑物,就像月宫里的一座建筑物,那就是圆明园……建造这座圆明园足足用了两代人的劳动;它像一座城市那么大,由岁月造成。

造给谁?造给人民。

因为由岁月建筑的东西都属于人民。

凡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熟悉圆明园,伏尔泰是这么说的。

大家都在说:希腊的巴特农,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圆形大剧场,巴黎的圣母院,东方的圆明园。

如果人们见不到它,就会梦见它。

这是一件令人咋舌的、从未见过的杰作,从神秘的暮色中远远望去就像是耸立在欧洲文明地平线上的一个东方文明的朦胧轮廓。

这个奇迹现在消失了。

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掠夺,一个纵火。

似乎获得胜利就可以当强盗了;两个胜利者把大肆掠夺圆明园的所得对半分赃。

在这一切的所作所为中,隐隐约约见到了埃尔金的名字,这必然使人们回想起巴特农:以前有人对巴特农所干的,现在对圆明园又干了起来,而且干得更彻底、更好,一扫而光。

把我们所有大教堂里收藏的宝贝堆在一起,也抵不上这座光辉灿烂的东方博物馆,那里不仅有艺术精品,还有大堆大堆的金银制品。

伟大的功勋,喜人的收获。

一个胜利者装满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另一个见了,也把一个个保险箱装满。

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读后感

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读后感

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读后感读了雨果给巴特雷上尉的这封信,就像是听一个愤怒的智者在痛斥强盗的恶行,同时又像在聆听一位诗人对美好文明的深情缅怀。

我得说,雨果这封信写得那叫一个痛快淋漓。

巴特雷上尉还在那洋洋得意呢,觉得自己干了件多了不起的事儿,火烧圆明园啊,这在他们眼里可能是胜利的象征。

可雨果不这么看,他就像一盆冷水,直直地浇到这些侵略者头上。

他说这是“两个强盗的故事”,英国和法国,这俩平时还人模人样的国家,在圆明园这儿就彻底暴露了强盗本性。

这比喻简直绝了,一下就把那些侵略者华丽的遮羞布给扯了下来,让他们光溜溜地站在历史的耻辱柱前。

我就想啊,当时的巴特雷上尉收到这封信得有多气,可能脸都绿了。

但雨果可不管他气不气,他就是要把真相说出来。

圆明园是什么地方啊?那是一个凝聚了人类智慧和艺术结晶的地方,是一个梦幻般的存在。

里面那些精美的建筑、琳琅满目的珍宝,那都是多少代人的心血啊。

就这么被英法联军像土匪进村一样,抢的抢,烧的烧,这简直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

而且雨果在信里还充满了那种对自己国家和另一个强盗国家的恨铁不成钢。

他虽然是法国人,但他明白对错,不像那些被侵略欲冲昏头脑的家伙。

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在自己的阵营里站出来,大声说:“我们错了,这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这种勇气可不是谁都有的,在那个大家都觉得抢东西、烧东西就是强大的时代,他能说出这种话,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

读完这封信,我一方面对雨果充满了敬佩。

他在信里展现出的那种人道主义精神,那种对所有人类文明一视同仁的尊重,就像一把尺子,量出了侵略者的丑恶嘴脸。

另一方面,我对那段历史又多了一份痛心。

圆明园就这么没了,那些绝世的珍宝可能散落在世界各地,那些宏伟的建筑只能存在于想象和历史的记载里了。

这也让我明白,文明是需要被保护的,不管是自己国家的文明还是其他国家的文明,要是都像英法联军那样到处破坏,这个世界就会变得乱七八糟,只剩下野蛮了。

总的来说,这封信就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得那些侵略者和美化侵略的人脸上火辣辣的,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保护人类文明的每一颗璀璨明珠。

法国文豪雨果给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巴雷特大尉的信

法国文豪雨果给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巴雷特大尉的信

法国文豪雨果给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巴雷特大尉的信1861年,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在给他的朋友、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巴雷特大尉的一封信中,严厉地谴责了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犯下的罪行,表达了这位文坛巨匠令人尊敬的正义感和坦荡襟怀。

信内容如下:致巴雷特大尉:1861年11月25日您很想知道我对军事远征中国一事的看法。

既然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一桩豪迈而又体面的事情,那就只好劳驾您对我的看法赋予一定的意义。

在您看来,维多利亚女皇和拿破仑皇帝的联合舰队所进行的这次远征真是无上的荣耀,而且还是法兰西和英吉利共同分享的一次荣光,因此您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是否有充分的认识。

既然您想听听我的意见,那我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在地球上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做圆明园。

奠定艺术的基础的是这样两种因素,即产生出欧洲艺术的理性与产生出东方艺术的想象。

在以想象为主的艺术里,圆明园就相当于以理性为主的艺术中的帕特农神殿。

凡是人民——几乎是神奇的人民的想象所能创造出来的一切,都在圆明园身上得到体现。

帕特农神殿是世上极为罕有的、独一无二的创造物,然而圆明园却是根据想象拓制出来的一个硕大的模型,而且也只有根据想象才能拓制出这样的模型。

您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

您尽可以用云石、玉石、青铜和陶瓷来创造您的想象;您尽可以用云松来作它的建筑材料;您尽可以在想象中拿最最珍贵的宝物,用华丽无比的名绸来装饰它;您可以借想象把它化为一座宫殿,一间闺房,一个城堡;您尽管去想象那里住的全是神仙,遍地都是宝;您尽管去想象这座建筑全是用油漆漆过的,上了珐琅的,镀金的,而且还是精雕镂刻出来的;您尽可以在想象中指令那些具有跟诗人一般想象能力的建筑师,把《一干零一夜》中的一千零一个梦表现出来;您也尽可以去想象四周全是花园,到处都有喷水的水池,天鹅,朱镂和孔雀。

总之一句话——您尽可以凭人类所具有的无限丰富和无可比拟的想象力,把它想象为是一座庙堂,一座宫殿——这样,这个神奇的世界就会展现在您的眼前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此之前,我谨作证:发生了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
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美之辞。
既然你想知道,那么下面就是我的看法: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纪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巴黛农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集了一个人民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与巴黛农不同的是,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雪松木做梁,以宝石点缀,用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城堡分布其中,诸神众鬼就位于内;彩釉熠熠,金碧生辉;在颇具诗人气质的能工巧匠创造出天方夜谭般的仙境之后,再加上花园、水池及水雾弥漫的喷泉、悠闲信步的天鹅、白鹮和孔雀。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以宫殿、庙宇形式表现出的充满人类神奇幻想的、夺目耀眼的宝洞。这就是圆明园。它是靠两代人的长期辛劳才问世的。这座宛如城市、跨世纪的建筑是为谁而建?是为世界人民。因为历史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世界上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有个圆明园,伏尔泰现在还提起它。人常说,希腊有巴黛农,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尽管有人不曾见过它,但都梦想着它。这是一个震憾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
我们欧洲人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可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但我要抗议,而且我感谢你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统治者犯的罪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政府有时会成为强盗,但人民永远也不会。
法兰西帝国将一半战利品装入了自己的腰包,而且现在还俨然以主人自居,炫耀从圆明园抢来的精美绝伦的古董。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
《圆明园的灭》资料——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信
致巴特雷上尉的信:
先生,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看法。你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你如此重视我的想法,真是太客气了。在你看来,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旗号下进行的远征中国的行动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你希望知道我认为可在多大程度上对英法的这一胜利表示赞同。
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
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因将巴黛农拆运回英国而臭名远扬的埃尔金的名字。
当初在巴黛农所发生的事情又在圆明园重演了,而且这次干得更凶、更彻底,以至于片瓦不留。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臂,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