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德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德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小组长:王新晴

小组成员:谢孟倪、姜梦婕

邓徐斌、王立群

汪健

一、宏观经济的基本目标

1、经济增长

2、充分就业

3、稳定物价

4、国际收支

5、公平问题

6、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

二、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

德国实行的是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紧管死,而要将个人的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它既保障私人企业和私人财产的自由,又要使这些权利的实行给公众带来好处。在国家和市场的关系上,它的原则是国家要尽可能少干预而只给予必要的干预。

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起调节作用,并为市场运作规定总的框架。德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经济计划,有中期的、年度的和短期的。但这些计划仅仅规定一些综合性指标,对企业并没有约束力,而要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进行调节。

德国负责宏观经济管理的机构,是经济发展理事会和财计划理事会等组织。

在德国,联邦政府主要负责运用财政和税收的手段来调节经济,而主要负责运用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是联邦银行。

德国在企业中实行的“参与决定权”,是一种有很特色的措施,它不直接影响所有制,却对资本的权力进行某些限制,并从法律上给了职工参与企业某些决策的权力。

三、1998年以来德国的财政政策概述

1.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

作为欧元区成员国,德国必须遵守1997年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年度财政赤字不超过其GDP的3%,公债不超过60%

2.2008年次贷危机蔓延全球

德国出口骤然下滑,经济增长减缓,为应付危机,一改前期紧缩的财政政策,新政策颇具扩张色彩

3.2001年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

世界经济陷入“增长性衰退”,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德国经济增长趋于0,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普遍存在沮丧和疑虑情绪。

四、德国近五年经济形势

1.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858

2.34亿美元,人均34679美元,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在世界上也仅次于美、日,属第三大经济强国。

2.2007年德国联邦、州、地方和社保的总收入超过总支出,盈余约为7000万欧元,是自1969年以来德国国家财政收支首次实现平衡。

3.2008年,次贷危机蔓延全球,德国出口骤然下滑,经济增长减缓。

4.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经济遭受冲击,但在2009年第二、三季度,因制造业订单反弹和消费需求强劲,德国逐渐走出衰退,全年出口额达1.170万亿美元。2009年德国私人消费比2008年增加了0.5%,对经济回暖或多或少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

5.2010年,德国的GDP增长率大约是3.5%,位列欧元区第二名(位居增长率为3.9%的斯洛伐克之后)。

施罗德执政期间

1998年--2000年,德国以“欧元”诞生前最后冲刺的态势,把赤字比率降到了公约的标准。

2001年为应对恐怖袭击事件造成的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的状况,采取“逆风干预”的方式,不断扩张财政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刺激国内有效需求,该年财政赤字在经历多年的达标后,终于突破“稳约”规定的3%的上限,德国由此成为继葡萄牙之后第二个违约的欧盟国家。

2003-2004年,为了提振内需和早日复苏经济,德国政府仍然延续“赤字”惯性,实行加快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这两年间,德国年度财政赤字与GDP占比分别为4%、3.8%,公共负债与GDP占比则分别高达63.8%、65.6%,远远超出“稳约”的标准。

五、2006年德国经济发展主要表现

(一)经济增长创近6年来新高

(二)税收增长,财政赤字率重新达标

(三)失业人数持续减少

(四)出口保持两位数高增长

(五)建筑业止跌回升,成为新的经济

增长点

(六)国内投资显著增加

(七)私人消费有所增长

六、2006年德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

(一)德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提高

(二)政府经济政策赢得企业和投资商的信任和支持

(三)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发展

(四)世界杯和提高增值税率刺激私人消费

默克尔政府上台后

2006年,为了强化政府的财政能力,默克尔政府通过以增税来稳定财政预算的“税收改革法”,该法将增值税率由原先的16%提高到19%,仅此项改革就为联邦政府增收约500亿欧元;修订所得税税法,提高高薪者的所得税,规定单身年收入超过25万欧元、夫妇年收入超过50万欧元的高收入者,适用税率由42%升至45%;完善财政“内在稳定器”功能,对失业救济的使用做出更加严格的规定,失业保险费由6.5%降至4.5%。从变动幅度看,此次税率变动堪称德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税收改革。显然,“税收改革法”以增税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体现税负公平原则,财政赤字的扩张之势受到遏制,当年德国财政赤字与GDP占比迅速降至1.6%,达到“稳约”规定的要求。

2007年,德国政府继续实行结构性较强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大幅削减联邦政府事务性开支,节约办公经费,同时对政府投资的新建项目进行严格审查,淘汰一批收益前景不好的项目,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德国2007年首度出现自两德统一以来的财政盈余,尽管盈余与GDP占比仅为微弱的0.1%

默克尔政府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政府被迫采取颇具扩张色彩的财政政策。

2008年11月和2009年1月,德国政府启动经济刺激计划,先后向市场注资320亿、500亿欧元,这使德国预算平衡型财政政策将难以为继。

一、“确保就业与促进增长”一揽子刺激政策

2008年11月,德政府内阁会议批准了2009-2010年实施的总额500亿欧元的一揽子刺激政策。

1、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融资。一是增加中小企业融资。复兴银行追加150亿欧元,用于对私营经济的信贷资金供给,为企业贷款提供高达80%的信用担保,敦促欧洲投资银行增加每年用于中小企业的贷款资金规模。二是增加创新

融资。敦促欧洲投资银行将用于研究、发展和创新的信贷资金规模,由2007年的72亿欧元增加到2009年的100亿欧元。

2、刺激投资和增加政府投入。实施特殊的折旧措施。增加对提高建筑物能效的投入。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地区经济结构。

3、直接减税。对家庭减税。减免机动车税收。

4、促进就业。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例如通过员工参加培训来取代裁员或解雇等。延长发放短期工作的补贴。

二、第二个一揽子景气措施

2009年1月,德国政府提出总额为500亿欧元的战后规模最大的第二个一揽子经济措施,核心在于促进增长与增加就业,增强民众消费心。

1、扩大公共投资。德国政府安排140亿欧元用于扩大投资,其中40亿欧元将作为联邦追加投资,100亿欧元用于联邦支持“地方共同投资计划”框架下的市镇和各州的追加投资,各州配套25%。扩大投资的重点在教育和基础设施。

2、实施信贷和担保计划。在联邦复兴银行已有中小企业特殊计划基础上,还将再实施1000亿欧元的企业信贷和担保计划。

3、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扩大实施中小企业中央创新计划,重点扶持员工数量在250人以内中小企业的研发项目。

4、刺激汽车生产和消费。

一是消费者报废使用年限至少达到9年的自用旧车,购买为其排放达到欧4及其以上标准的节能环保型新车或是出厂年限在一年以内的汽车,可以领取2500欧元的环保奖励。

二是实行新的机动车税征收规定。

三是加大投入。德国政府将在实施景气与环境保护政策的框架下,提供总额为150亿欧元的资金,用于刺激汽车市场的消费需求。

5、保障就业。一是实施确保短期就业的措施。例如,2009-2010年,联邦劳动局将补偿企业为短期就业职工所支付社会保障费用的50%。二是加强员工技能培训。2009-2010年,联邦预算将追加投入12亿欧元,用于基本保障求职者技能培训的资金需求。

6、降低所得税。一是2009年1月1日起,将个人所得税基本免税额提高170欧元,达到7834欧元;将每一级次的纳税所得额向右平移400欧元,以放缓税率的累进度;将起始税率由15%下调到14%。二是2010年起,将基本免税额继续提高到8004欧元,每一级次的纳税所得额再向右平移330欧元;此外还将提高儿童补贴发放水平与抚养子女免税额等。

7、降低法定医疗保险缴费。2009年联邦预算将向法定医疗保险基金注资39亿欧元,2010年将再次注资60亿欧元。法定医疗保险基金缴费率从15.5%下调到14.9%。

8、增加家庭和儿童福利。2009年7月1日起,领取社会救济长期失业人员家庭中的6-13岁子女的一次性补贴将在100欧元的基础上提高70%。

9、实施联邦政府宽带战略。德国政府将提出一个综合性的“宽带战略计划”,就降低宽带设施投资成本、鼓励宽带建设与投资等出台一揽子措施;德国还将就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宽带设施建设投资促进问题出台新的办法。

10、控制国家负债增长。在预算执行中,联邦政府将通过设立控制账户的方式确保负债限制规定的执行,使每一预算年度内允许出现的结构性负债上下波动幅度能够控制在一个较为适度合理的范围内。如果账户余额出现赤字,并超出了一定的临界值,政府有义务承担平衡控制账户余额的责任。

此外,德国还在简化投资项目招标流程、加快投资决策、项目审批、资金融资、实施管理等方面实施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

七、德国近期宏观经济形势盘点与展望

由于出口繁荣提振国内需求,德国一季度经济增长超过经济学家预期。德国联邦统计局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经过季节性调整后,德国一季度GDP环比增幅从第四季度的0.4%加快至1.5%。GDP同比增幅达到5.2%,为20年前德国统一以来最快增速。

虽然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欧元区外围国家仍在债务危机中苦苦挣扎,但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的德国推动欧元区经济加快增长,给欧央行(ECB)带来加息压力。由于德国失业率达到19年最低,进一步提升消费需求,德国政府预测2011年经济增长将达到2.6%。经济学家表示,经济复苏的基础进一步扩大。德国新上任的经济部长菲利普·勒斯勒尔当天强调:“德国经济今年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它不仅是推动欧洲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也是发达国家中带动经济增长的领头羊。”此间经济学家原先预计一季度德国经济增幅最高为1%,但建筑业增长的滞后效应给经济增长带来意外惊喜。他们预计,第二季度因世界经济增长减慢和物价上涨,德国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周二德国联邦统计局宣布,第一季国内生产总值(GDP修正值为较上季升1.5%,较上年同期升5.2%。国内需求对经济成长的贡献为1.0个百分点,作为德国经济传统支柱的出口为经济成长贡献了0.5个百分点。

其他经济数据显示,德国5月ZEW经济景气指数降至3.1,弱于经济学家预期,食品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致使家庭生活成本上升,进而打压消费者信心。德国市场研究机构GfK表示,前瞻性5月消费者景气指数进一步下滑,因通胀水平提升、日本核危机以及北非政局动荡都对消费者信心构成打压。数据显示,德国5月GfK消费者信心指数5.7,低于4月的5.9,同样低于预期的5.8。

德国4月生产者物价指数月增1.0% ,4月CPI终值年率增幅创2008年10

月以来新高, CPI终值年率增长2.4%。德国5月私营部门经济增幅创去年10月以来最低,德国5月制造业PMI初值降至2010年11月以来最低,德国3月份未经调整的贸易顺差为170亿欧元。德国联邦统计局表示,3月份未经调整的经常项目盈余为188亿欧元,远高于预期的120亿欧元;2月份为87亿欧元。

德经济部对今明两年经济预期

(剔除价格因素)

(一)2011年一季度德经济的主要表现

1.德各主要经济景气指数保持在高位浮动

2.外贸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出口增长更加均衡

3.工业增长势头迅猛,且国内订单增速超过国外,内外贸更加平衡

4.建筑业强劲复苏

5.企业投资热情高涨

6.失业率继续下降

7.私人消费增加

8.财政赤字得以缓和

(二)德国的几个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1、工资太高,社会福利的包袱太重,影响了德国商品的竞争力

2、市场疲软,生产下降,失业增加,经济进一步衰退

3、统一引起的财政负担太重,削弱了国家调节经济的能力

(三)德国经济发展蕴藏的风险

虽然德国已大步伐地走出经济危机,进入增长周期,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欧盟一些国家削减巨额赤字过程漫长,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有深化势,地区经济景气显现回落苗头,德经济前景远非一帆风顺。

1.美国经济复苏艰难

2.欧洲债务危机导致欧元区增长分化

3.通胀压力加大

4.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因素

(四)德国前景展望

经济放缓但不会衰退走向不确定性增加

综上所述,今年年初德经济开局较好,仍处于上升通道,但进入4月份后受国际各方不利消息影响德各项经济景气指数开始出现回落。虽然今年年初德国国内需求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贡献巨大,但不可否认,德国经济仍属外向型经济,

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特别是美国及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将极大影响德国经济发展。在欧元区内,德国也无法独善其身,如欧元主权国债务危机迟迟不能解决,从长远来看必将拖累德国经济复苏。

八、德国最新经济资讯

1.欧洲经济愁云惨淡德国出口一枝独秀德国经济复苏强劲,出口仍是主要支撑

2.欧债危机有蔓延至德国的风险,德国央行担心欧债危机等因素会使德国经济明显减速

3.德國基金今年吸金180億美元

4.风险货币全线下跌,德国国债期货上扬,德国国债销售结果惨淡,市场忧虑经济衰退及欧债危机蔓延

心得体会:

通过这几天由同学们自己准备的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资料,并自己进行讲解,我们用这种积极主动的方法学习了解到了各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情况。

此次活动让我们发现:宏观经济学其实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并不像我们平时在书本里见到的那么枯燥,尤其是结合了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之后,我们发现宏观经济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特点。

当同学们的小组找到各国的资料并为大家讲解之后,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到各个国家去旅行了一次,并且通过各种资料各种数据,了解了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使得过去我们感到陌生、感到十分不熟悉的信息和资料,都变得能够轻松地被掌握了。

本次宏观经济作业,我们小组负责的是德国宏观经济形势和德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政策的ppt。我们首先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每个组员都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在材料收集和答疑环节中,我们小组成员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通过这次活动,加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特别是老师的随机分配组员的方式更让我们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当然,由于准备时间的不足,导致我们的

工作没有做的足够好,使我们的讲解缺乏生动性,这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改进的地方。

这次作业我们感触很多。首先,这次作业是独立的,要每个小组成员共同的努力。另外通过自己去找资料,我发现自己找的内容会比老师在上课所讲的一些课本上的内容记的更深刻。其次,通过这种演讲的形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而且学习的效率也更高。

宏观经济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比较空泛。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效果只会按部就班,不会有什么突出效果。但是如果结合学科内容,开展一些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活动,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

这次PPT课程,很有意思,以前上课的老师虽然也会让我们制作PPT,但只是少数人参加,而这次是全班的人都参加,也没有强制所有人都做,分工很明确,分成小组,发挥个人所长,我们为了集体荣誉,到处找资料,当然最辛苦的还是整合资料并且制作了,最开心的就是提问了,为了把对方问倒,上网拼命百度,相当于自学了很多东西,这比老师讲课效果大多了,因为老师讲课我们是被动的学习,可听可不听,但这不同,不搜答案,不能把对方问倒,不认真研究自己组的资料,会被别人问倒,希望这种活动今后能多多开展!

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11年11月09日14:30 来源:《新财经·上半月》2011年第6期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4 王扬 摘要:通过分析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对企业的放开管理政策和先进的创新技术等,使她能较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为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比较坚固的社会基础,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政府管理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借鉴 德国是欧洲经济发展的领头军,世界经济强国之一。能取得今天的强国地位与其在财政、金融、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管理领域的有效调控,以及所选择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分不开的。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社会保障”,是以国家干预为补充和以社会保障为特征来发展的市场经济,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 一、德国市场经济模式及宏观管理特色 (一)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征 首先,德国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保证市场自由与有效性上,该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即凡是市场经济能自行调节的,都应让市场去解决,国家只在市场失灵的地方进行干预。 其次,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平,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强调和重视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又认为“私有因素存在弊端”,通过制定政治措施使社会公平。 再者,德国的企业制度独具特色,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有着充分的生产和经营决策的自主权,政府基本上不具体干预企业。企业管理方面,建立“共同决策”制度,工会代表参加大企业的董事会,本企业职工持有企业股份。 (二)德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如何写一篇惊艳的财务分析报告

如何写一篇惊艳的财务分析报告 1报告阅读的对象要明白并分析 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比如,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再如,报告分析的范围若是某一部门或二级公司,分析的内容可以稍细、具体一些;而分析的对象若是整个集团公司,则文字的分析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2读者对信息的需求要充分领会 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我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也很长,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遗憾的是我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我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我们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分析报告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我认为,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了解的信息”。3清晰框架和分析思路报告写作前 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4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揭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得出来的分析结论也就常常令人啼笑皆非。 因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地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文案

目录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1) 基本分析 (1) 下篇:行业分析说明 (2) I 2003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分析 (2) 一、2003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简述 (2) 二、2003年全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3) 三、2004年中国经济分析预测 (4) II 2003年全国工业生产情况综述与分析 (10) 一、全国工业生产情况综述 (10) 二、轻重工业发展分析 (10)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分析 (10) 四、机电产品生产快速增长 (11) 五、能源生产分析 (11) 六、工业产品进出口分析 (12) III 2003年全年工业经济效益情况及预测 (13) 一、全年工业经济效益分析 (13) 二、生产资料效益分析 (16) 三、工业行业效益分析 (18)

IV 我国全年居民消费比较分析 (19) 一、居民消费价格简述 (19) 二、分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分析 (19) 三、分类别居民消费价格分析 (19)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分析 (21) V 我国前三季度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及分析 (24) 一、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 (24)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6) VI 2003年上半年三大景气指数走势及分析 (29) 一、国房景气指数 (29) 二、消费者景气指数 (32) VII 2003年宏观经济发展十大事件 (35)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基本分析 今年我国经济有望增长8.5%。据此测算,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我国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根据有关改革方案,今年国家统计局不再像以往那样在年末公布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数,而改在2004年1月中下旬公布。以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0.2万亿元人民币为基数匡算,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 2003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以及频繁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下,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来之不易。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9%,创下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最高纪录。二季度,受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6.7%。通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到三季度,我国经济基本恢复到了非典疫情发生前的增长水平,同比增长9.1%。

宏观经济学重要概念及指标解读

宏观经济学重要概念及指标解读 一、从经济总量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1.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 的基础性的总量指标;我国2012年GDP总额约为52万亿元 人民币,同比增长7.8%。 2.经济增长率:反映一国经济是膨胀还是萧条,对经济走势把握 得更直接、明了。 3.消费率、储蓄率: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和储蓄比重的重 要指标;近20多年来,世界平均消费率约为77%,目前我国 社会最终消费率约为50%左右,居民储蓄率较高。 4.外汇储备:对于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 债务,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谨慎的外汇储备水平应为该国 3-6个月的进口额,201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 元,独占全球外汇储备的30%。 5.社会总供给: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提供给市场的最终使用 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能力;一般认为社会总供给的变动区间与 GDP的增长区间应保持一致。 6.社会总需求:是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反映了社会经 济运行的状况,是宏观经济状态的晴雨表;社会总需求保持 8%-10%的增长率,我国GDP才能保持8%-10%的经济增长率。

7.财政收入: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是实现国家职能的 财力保证;2012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为11.7万亿元人民币,占 GDP的23%,增长12.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5.6万亿元, 增长9.4%,地方财政收入6.1万亿元,增长16.2%,财政收入 中的税收收入10万亿元,增长12.1%。 8.财政支出:是一国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核心工具之一;2012 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6万亿元,增长15.1%;中央财政 支出6.4万亿元。 9.工业增加值:能够很好地反映生产单位或部门对GDP的贡献, 它的增长速度可以折射出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工业增加值一 般比GDP增长快3%-5%。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观察国家居民生活状况、城乡均衡发 展、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水平、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 变动趋势等的重要依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区间在 15%-20%之间。 11.全社会发、用电量、货运量:是经济冷暖的风向标,国民经济 运行的先行指标;全社会发电量、用电量、货运量要保持一定 增幅。 二、从经济运行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1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像“晴雨表”或“报警器”那样对国民经 济运行发挥监测和预警的作用;我国预警指数编制中将经济运 行的状态分为5个级别,“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英国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介绍

英国海洋经济发展介绍 一、英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英国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1.国际与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1)国际宏观经济环境 2019年以来,全球宏观经济整体上呈疲弱态势。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进一步放缓,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也出现放慢迹象。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发布的调查显示,自2010年初到2019年12月底的这十年间,是美国从未出现经济衰退的首个十年纪录。分领域看,世界工业增长缓慢,贸易表现低迷,众多不稳定因素加剧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面临加大的下行压力。 (2)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2019年以来,英国经济继续受“脱欧”所累,尤其是“无协议脱欧”

风险,严重扰乱商业决策,导致经济增长波动巨大,面临衰退风险。英国国家统计局2019年1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0月英国经济环比增幅为0。“脱欧”长期悬而未决严重拖累英国经济,导致生产率增长乏力、投资低迷。 图1为2000~2019年英国GDP变动情况。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与“脱欧”相关的不确定性影响,英国经济增速大幅放缓。自2018年以来,英国商业投资下降,实际收入增长疲弱抑制了消费,英国公共债务一直保持在GDP的85%以上。然而,由于持续的财政整顿,政府财政赤字在15年内首次降至GDP的2%以下,通货膨胀率下降。尽管增长适度,但就业率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失业人数占劳动人口的3.8%,预计到2020年和2021年将分别上升至4.8%和4.4%。 图1 英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状况(2000~2019年) (3)国际经济布局与博弈

2019年8月,韩国和英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两国还商定在协定生效两年内再次启动谈判,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水平发展到更高层次。韩英自由贸易协定将促进开放、自由的双边贸易,进而助推两国实现共同繁荣。 2019年11月,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特别峰会上,正式通过此前与英国达成的“脱欧”协议。“脱欧”协议规定,英国需向欧盟支付总额约390亿英镑,在2020年3月英国正式“脱欧”后设置为期21个月的过渡期,其间英国仍继续留在欧洲共同市场与欧盟关税同盟,享受贸易零关税待遇。 2.海洋经济政策与法制环境 在海洋产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英国海洋政策也不断发展完善,进一步为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2019年,英国发布了《2050年海事报告》,概述了一系列短中期和长期的海洋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有2025年实现英国船舶注册全数字化,2030年在英国港口建立一个创新中心,以及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海洋经济相关行业的培训和技能发展,这些都将大大促进英国海运业的发展。 3.海洋资源与科技环境分析 英国是一个群岛国家,水产资源十分丰富。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加上海洋暖流的作用,内河航运发展优势明显。英国有曲折绵长的海岸线,这使英国不仅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近海潮汐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资源也十分丰富,为其大力发展海洋可再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中国不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是个怪异的国家。很多海外的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中国,觉得很不可思议。中国用透支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什么积累了20多 年仍然没有爆发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演化成一场深重的经济危机的呢?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终于得出了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统计数据来详细讲解(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让我们先来分析中国GDP的构成。以2003年中国GDP统计数据来看,当年中国GDP总值为117251.9亿元。从产出均衡来计算,GDP应等于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与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对外贸易顺差+库存投资。后两项份额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如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为人民币2092亿元)。当年中国全社会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0亿元,政府支出为13751亿元。分别占GDP 比例为47.4%、39.1%、11.8%。而同年美国的GDP构成则投资18%,消费68%,政府支出15%。可见,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 模式与之前亚洲四小龙主要是泰国、韩国等增长模式如出一辙。是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 但是,与其他亚洲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来源主要是透支国内储蓄,而泰国、韩国当年的投资来源主要是对外负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能够避免东南亚危机那种模式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将在下文仔细讲述。 其实GDP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中国GDP主体的投资的

宏观经济学分析报告题与简答题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分析题 第二章 1.分析下列每组两种行为对GDP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1)企业为总经理购买一辆汽车和企业支付给总经理另外一份收入让他为自己购买一辆汽车 (2)你决定去购买一辆中国车,而不是一辆美国车 (1)前者使投资增加,后者使消费增加 2.如果政府雇用失业的工人并把他们看成是无事可做的政府雇员,这些人以前得到相当于1000美元的失业救济金,现在政府付给他们1000美元工资,那么这会对GDP产生什么影响并加以解释。 根据等式C+I+G+NX=Y=C+S+TA-TR ①C、I、NX TR 进而使得G增加了TR GDP由于G的增加而增加 ②TR TA C、S C+S+TA-TR变成了C+S+TA GDP也变大了。 Tr 平均收益S供给C成本 3.下列每种交易会影响美国GDP的哪一部分(如果有影响的话)?并解释之。1)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 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部分,因为家庭用于家用电器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耐用品类中。 2)布什总统买了一所新房子。 买了一所新房子会增加GDP中的投资(1)部分,因为家庭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宅房屋的投资计算在投资中。 3)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 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增加了GDP中的政府购买(G),因为修建高速公路是政府的行为。

4)美国人杰尼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 会减少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法国红酒是进口食品,它的购买增加了美国的进口。 5)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的工厂。 增加了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本田公司是一家日本企业,它在美国的投资减少了美国对日本本田汽车的进口,使净出口增加。 4.下面是一些伤脑筋的问题,你能否说明为什么下列各项不被计入GDP之中。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的膳食 (b)购买的一块土地 (c)购买的一幅齐白石的绘画真品 (d)海尔集团公司设在欧洲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膳食,没有参与市场交易,不计入GDP 。 b.购买一块土地,由于土地不是统计当期新创造出来的产值,因此,也不计入GDP 。 c.由于绘画真品不是在统计当期生产的,因此不计入GDP。 d.公司设在英国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应计入英国的GDP,同时也应计入中国的GNP,而不是中国的GDP 。 5.考虑下列每一个事件会如何影响实际GDP。 1)佛罗里达的飓风迫使迪斯尼乐园停业一个月。 降低,实际生产服务减少 2)新的、更容易种植的小麦品种的开发增加了农民的收成。 增加,实际物品增加 3)工会和经理之间对抗的加剧引发了一场罢工。降低 4)全国企业经历着需求减少,这使企业解雇工人。降低 5)更多的高中生辍学从事剪草坪的工作。 增加,未来可能降低 6)全国的父亲减少工作周数,以便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与孩子在一起。 实际GDP降低,可测GDP降低,不可测GDP增加

2019年月度经营分析报告模板

月度经营分析报告模板 分析报告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文体。有市场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经济形势分析报告、社会问题分析报告等等。整理的月度分析报告,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 月度运营分析报告(本文主要指内部管理报告)是对企业当月各项经营状况进行陈述、分析、挖掘深度情报的商务公文,是集团运营管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大中型集团企业来讲,一份内涵丰富的运营分析报告,就是企业运营的方向盘和指南针。 写一份好的运营分析报告,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较高的针对性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对此,运营分析的撰写要有较高的针对性。比如今年工作目标是经营质量为主,那么内容上就要多侧重基础管理的表述,明年是扩展为主,那么项目投资分析、市场动态分析就要占较高比例。否则,就会出现南辕北辙、出来不落好的结果。 月度运营分析报告一般是呈送集团董事会、执行总裁、运营总监、总经理等负责运营管理的高层领导来阅读的。这些领导一般具备较高的企业进销存理解分析能力、一定的财务数据阅读能力、较深的企业管理判断能力,这样,报告内容就不需啰嗦,言简意赅即可。 二、系统的框架结构 从文章的架构来讲,应该是:报告目录—管理驾驶舱部分—具体情况与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报告目录指明具体章节内容及所在页码。 管理驾驶舱的概念是起源于ERP,这里是指通过各类简洁明快的彩色图形、画面、表格等直观性的视觉感触,来反应公司的运营状况。试想,作为一个大型企业的负责人,每天面对的信息和数据成千上万,面对厚重的运营报告,肯定没有兴趣看到底,只能是快速抓取驾驶舱部分选择性阅读。 具体情况与分析,应根据企业的行业性质和工作重点来确定分析内容,如工业型企业,可以按照内部进销存流程,分为采购、仓储、生产、质量、安全环保、销售、回款等几个方面,而这几个环节,每个又可以细化出3-5个关注点,如采购,可以分出比价采购的执行情况、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区域种类的分析、采购安全库存的掌握等,这样整个业务流程就会有20-30个关键指标去分析,整篇内容就趋于饱满。 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是指对当月重点工作的完成进度分析,及出现问题的对策分析等内容。 三、确保分析的深度 没有深度的报告就是一摞废纸。 报告数据既要有最基本的罗列,还要根据各类企业自建的分析模型,看到深层次的东西,切实揭示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20XX年,笔者在一家太阳能行业企业供职,从运营分析中发现,该企业作为太阳能行业的领军企业,销售高峰并非原来料想的太阳光资源最充足的6-7月份,而是每年的4-5月份,分析结果让人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4 年1 季度) 出版日期:2004 年05 月编写说明 2004 年1 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 目录 Ⅰ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2) (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3)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4)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5)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5)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6)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7)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8) (三)通胀压力加大 (8)

(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9) Ⅱ 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9)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9)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9)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10)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11)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11)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11)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11) (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2)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 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 Ⅲ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4)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14)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4)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14)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15)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3) 图表2 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3) 图表3 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图表4 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4) 图表5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13)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 Ⅰ 2004 年1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迈向新复苏和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所

摘要: 2012年是中国经济从“次萧条”到“复苏重现”的一年。在消 费持续逆势上扬、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政策微调带来的“刚需”释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持续放松以及全球市场情绪稳定带来的外需稳定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开始在2012年9月出现“触底反弹”,并在十八大政治换届效应、存货周期逆转、消费持续增长、外需小幅回升、投资持续加码等因素的作用下,重返复苏的轨道。2012年前3季度回落超预期,而第4季度复苏幅度也可能超预期。 2013年将延续 2012年第 4季度复苏的势头,随着换届效应的持续发酵、房地产困局的破解、外部环境的轻度改善、金融困局的缓和以及中期力量的释放,中国宏观经济将超越“新常态”,步入“次高速增长期”。2013年不仅是中国宏观经济完成由“复苏”向“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的关键期,也是中国迈向“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关键年,更是新政府全面确立和落实新经济发展战略的一年。因此,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是在复杂中充满朝气的一年。 利用模型进行预测,2012年中国 GDP增速将达到 8.0%,比 2011 年回落 1.3个百分点,2013年中国经济将重返 9时代,增速达到 9.3%,CPI出现反弹,达到 4.1%。 在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报告认为,未来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在强化中期定位的基础上保持相对宽松与积极的导向,应当在正确认识中国新时期的各种结构性力量和周期性力量的变化的基础上,超越

“新常态”悲观主义的定位,应当在收入分配、房地产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性改革,清楚“改革疲劳症”。 关键词:新复苏、新结构、新常态、中国宏观经济

2016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第四季度预测

推进供给侧改革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2016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第四季度预测 第三季度全球经济格局判断 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达经济体基本与预期相符,其中欧元区强于预期的增长表现抵消了美国弱于预期的表现,但多数发达经济体的生产率增长依然乏力;相比之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略好于预期,巴西和俄罗斯的经济表现也比预期略好,巴西的深度衰退已经初步呈现缓解迹象,俄罗斯经济在石油价格回升后也开始趋于稳定。大宗商品出口国的投资普遍疲软,因此全球工业活动和贸易低迷,但近几个月,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工业活动和贸易均有所回升。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日趋加剧。首先,英国投票退出欧盟的影响仍有待充分显现,预计未来将导致全球金融条件收紧,并对信心产生更大影响。其次,持续的金融市场动荡和全球避险情绪的上升可能带来严重的宏观经济影响,尤其脆弱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压力加大。最后,新兴市场国家仍需实施大幅度的财政调整,尤其需要警惕财政风险向金融部门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复苏并不稳固,与之相伴的是国内风险的加剧,尤其是继续依赖信贷驱动经济增长导致最终发生破坏性调整的风险增大。 美联储何时加息是全球货币政策趋向的重要参考。在今年9月的议息会议上,联储公开市场业务委员会(FOMC)会议决议以7:3票数通过,决定维持0.25%-0.5%的联邦基金利率水平不变。就未来货币政策来看,美联储官员仍保留了2016年加息1次的余地,中长期利率预期也被下调。 中国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2016三季度我国政府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同时推出了一系列稳增长措施,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中积极因素增多,经济增长略超市场预期,成绩来之不易。消费、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平稳增长,服务业增幅略有回落,中上游企业利润增速回升。预计当季GDP增长6.7%左右,经济增速位于预定的目标区间。季度CPI温和上涨1.6%左右,PPI涨幅为负1%左右。 消费品零售增速下降幅度减缓,总体消费增速基本平稳 今年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0.3%,比去年同期下降0.2%;而去年同期消费品累计同比增速的降幅为1.6%。因此与去年相比,累计消费品零售增速下降的幅度已经缩小,显示平稳增长的特点。 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数据看,8月份促进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精心整理

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 今天,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报告以“外部压力下的中国经济——风险评估、政策模拟及其治理”为主题,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风险因素,并为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给出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改革建议。 年中报告指出,2019年以来,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有忧,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所上升,尤其是在中美经贸摩擦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与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相叠加,使得稳增长、防风险的难度加大。

从需求侧来看,消费增速持续疲软,虽房地产开发投资维持高位,基建投资小幅回升,但受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降、进出口增速下滑的影响,制造业投资大幅下滑,总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家庭部门杠杆率持续攀升,家庭流动性愈益收紧,普通家庭收入增速持续下降,收入差距未见明显缩小。不断强化的家庭储蓄动机不仅放大了总需求不足的影响,还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经营的困难,迫使企业被动加杠杆,实体部门杠杆率逆势反弹。在财政政策持续宽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率亦有所增加。虽金融部门去杠杆成效显著,但宏观杠杆率不降反升。

从更深层次来看,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僵尸企业无法出清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拖延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缓解,对经济发展的桎梏日益凸显。同时,区域间市场化发展不平衡限制了企业对冲各类冲击的工具选项,导致企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疲软,劳动力市场承压。 正如课题组2018年度报告所预测的,受实体部门杠杆率进一步上升的拖累,中小银行风险加速暴露、其系统重要性持续上升,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难度进一步增加。从外部环境看,中美贸易摩擦已对进出口形成拖累,人民币长期贬值压力不可忽视。但正如课题组一直分析强调的,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还是内部的结构性失调,长期增长潜力仍未得到充分释放。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性改革,如户籍制度改革,能有效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投资,刺激消费,释放增长潜力。

宏观经济形势基本指标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基本指标分析报告 一、中国国民生产总值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挣脱发展束缚,多种所有制经济、各种新生事物和机制的引入,使中国经济生机盎然。继1986年GDP首次突破1万亿元之后,1991年突破了2万亿元。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之后,中国经济骤然升温。从1993年开始,GDP每年上一个万亿元台阶。到1997年,中国GDP已达74462.6亿元。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GDP已初具规模的中国,凭借多年的经济积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仍然保持了7%至8%的经济增长。2002年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3年,中国经济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GDP达到116694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 “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他介绍,我国消费主要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大类。1978年至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年平均增长8.8%,相对同期 GDP9.8%的增速仍然滞后。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2000年-2008年,投资和净出口同比增速分别比消费快7.2和24个百分点。 年份 GDP(亿元) GDP指数 GDP增长率人均GDP(元/人) 1991 21781.5 307.6 9.2% 1893 1992 26923.5 351.4 14.2% 2311 1993 35333.9 400.4 14.0% 2998

1994 48197.9 452.8 13.1% 4044 1995 60793.7 502.3 10.9% 5046 1996 71176.6 552.6 10.0% 5846 1997 78973.0 603.9 9.3% 6420 1998 84402.3 651.2 7.8% 6796 1999 89677.1 700.9 7.6% 7159 2000 99214.6 759.9 8.4% 7858 2001 109655.2 823.0 8.3% 8622 2002 120332.7 897.8 9.1% 9398 2003 135822.8 987.8 10.0% 10542 2004 159878.3 1087.4 10.1% 12336 2005 183867.9 1200.8 10.4% 14103 2006 210871.0 1334.0 11.1% 16084 2007 257306 13.0% 2008 300670 9.0% 二、上证综合指数 上证综合指数又称上证综指或沪综指,全称是“上海证券综合指数”。该指数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以发行量为权数的综合指数,反映了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总体走势。 上证综合指数是最早发布的指数,是以上证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以发行量为权数的加权综合股价指数。这一指数自1991年7月15日起开始实时发布,基日定为1990年12月19日,基日指数定为100点。 新上证综指发布以2005年12月30日为基日,以当日所有样本股票的市价总值为基期,基点为1000点。新上证综指简称“新综指”,指数代码为000017。“新综指”当前由沪市所有G股组成。此后,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股票在方案实施后的第二个交易日纳入指数。指数以总股本加权计算。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一.问题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 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2.1数据描述 本数据包括2000年到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国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活动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一 年份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元) 第一产业增 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全国财政收入(亿元) 2012年 38,459.47 52,373.63 199,670.66 231,934.48 117,253.52 2011年 35,197.79 47,486.21 188,470.15 205,205.02 103,874.43 2010年 30,015.05 40,533.60 160,722.23 173,595.98 83,101.51 2009年 25,607.53 35,226.00 135,239.95 148,038.04 68,518.30 2008年 23,707.71 33,702.00 130,260.24 131,339.99 61,330.35 2007年 20,169.46 28,627.00 110,534.88 111,351.95 51,321.78 2006年 16,499.70 24,040.00 91,310.94 88,554.88 38,760.20 2005年 14,185.36 22,420.00 77,230.78 74,919.28 31,649.29 2004年 12,335.58 21,412.73 65,210.03 64,561.29 26,396.47 2003年 10,541.97 17,381.72 54,945.53 56,004.73 21,715.25 2002年 9,398.05 16,537.02 47,431.31 49,898.90 18,903.64 2001年 8,621.71 15,781.27 43,580.62 44,361.61 16,386.04 2000年 7,857.68 14,944.72 40,033.59 38,713.95 13,395.23 续表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人口自 然增长 率(‰) 经济活动人口(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城镇登 记失业 人数(万 人) 374,694.74 210,307.00 4.95 78,894.00 102.6 102 917 311,485.13 183,918.60 4.79 78,579.00 105.4 104.9 922

德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小组长:王新晴 小组成员:谢孟倪、姜梦婕 邓徐斌、王立群 汪健 一、宏观经济的基本目标

1、经济增长 2、充分就业 3、稳定物价 4、国际收支 5、公平问题 6、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 二、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 德国实行的是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紧管死,而要将个人的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它既保障私人企业和私人财产的自由,又要使这些权利的实行给公众带来好处。在国家和市场的关系上,它的原则是国家要尽可能少干预而只给予必要的干预。 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起调节作用,并为市场运作规定总的框架。德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经济计划,有中期的、年度的和短期的。但这些计划仅仅规定一些综合性指标,对企业并没有约束力,而要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进行调节。 德国负责宏观经济管理的机构,是经济发展理事会和财计划理事会等组织。 在德国,联邦政府主要负责运用财政和税收的手段来调节经济,而主要负责运用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是联邦银行。 德国在企业中实行的“参与决定权”,是一种有很特色的措施,它不直接影响所有制,却对资本的权力进行某些限制,并从法律上给了职工参与企业某些决策的权力。 三、1998年以来德国的财政政策概述 1.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 作为欧元区成员国,德国必须遵守1997年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年度财政赤字不超过其GDP的3%,公债不超过60%

2.2008年次贷危机蔓延全球 德国出口骤然下滑,经济增长减缓,为应付危机,一改前期紧缩的财政政策,新政策颇具扩张色彩 3.2001年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 世界经济陷入“增长性衰退”,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德国经济增长趋于0,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普遍存在沮丧和疑虑情绪。 四、德国近五年经济形势 1.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858 2.34亿美元,人均34679美元,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在世界上也仅次于美、日,属第三大经济强国。 2.2007年德国联邦、州、地方和社保的总收入超过总支出,盈余约为7000万欧元,是自1969年以来德国国家财政收支首次实现平衡。 3.2008年,次贷危机蔓延全球,德国出口骤然下滑,经济增长减缓。 4.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经济遭受冲击,但在2009年第二、三季度,因制造业订单反弹和消费需求强劲,德国逐渐走出衰退,全年出口额达1.170万亿美元。2009年德国私人消费比2008年增加了0.5%,对经济回暖或多或少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 5.2010年,德国的GDP增长率大约是3.5%,位列欧元区第二名(位居增长率为3.9%的斯洛伐克之后)。 施罗德执政期间

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

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 2012年 3月 第一部分市场观点 一、世界经济 根据3月以来世界各国发布经济数据来看,经济波动中缓慢复苏的态势未改,较2011年来说,当前通胀的回落趋势和风险情绪的扭转将是支撑今年经济增长的两大基础;不论新兴经济体亦或是发达经济体,当前内部增速分化现象使得全球经济增长仍处于筑底过程中,而这一过程有望在二季度得以巩固,即下半年起,全球经济增速或将呈现出趋势性的上升局面。 2012年美国经济将继续温和复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亮点所在;欧元区一季度经济增速环比下滑态势已定,未来增长仍存较大不确定性;新兴市场国家整体软着陆趋势未变,但宽松政策推出的时点不同将使得新兴市场国家内部经济增速有所分化;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较去年更大,政治因素在2012年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而欧债危机仍需继续密切关注。此外,石油价格对经济增长的扰动将成为今年乃至此后较长一段时间的不确定因素。 二、中国经济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将在8.5%附近,同时近期公布的3月PMI数据表明经济增速底部区间将有所延后。就季节性因素来说,3月份PMI回升幅度较为乏力,新出口订单指数所表现

出来的季节性不强与外围需求仍旧疲弱有关。 当前宏观环境使得中小企业经营状态不稳定,生存状况有恶化的风险。作为承载国内80%以上城镇就业人口的中小企业,一旦其经营状况恶化,将直接对就业造成影响,而这一问题已经在PMI就业指数中有所体现。 3月宏观经济数据预期将继续乏善可陈,并不会带给市场过多亮点。投资增速的下滑和消费的疲软态势不会立刻扭转,因此经济增速应该仍处于筑底过程之中。物价方面3月CPI小幅反弹,为3.6%。展望全年,由于需求增长受限,将对通胀形成压制作用。在猪肉价格的趋势性回落下,全年食品价格对通胀的扰动作用亦将减小。此前成品油调价对CPI造成的影响不大,且间接影响同样由于需求受掣而不会形成较为广泛的传导,预计全年CPI增幅在3.3%左右。 货币政策上,央行遵循“稳中求进”的宽松基调并未改变,预计3月新增信贷将稳步提升,预计在8000亿元左右。由于财政存款的缴存,市场普遍认为4月流动性将不及当前的宽松态势,且为支持信贷投放,4月份降准的时间窗口将有可能再度打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