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

合集下载

第2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精品PPT课件

第2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精品PPT课件

▪ 优点:应用范围广、结果正确、直接
▪ 缺点:成本高、研究时间长。
统计学
2-15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统计报表
▪ 依据国家统计局或国家各行政管理的规定,自上而下 地统一布置,以一定的原始记录为依据,按照统一的 表式、指标、时间和程序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 计资料的调查方式。
►专门调查
▪ 普查
▪ 抽样调查
▪ 重点调查
►重点单位是指在全体中虽然数目不多,所占比不 大,但调查标志值却占较大比重。
▪ 典型调查
►有意识地选择有典型意义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
统计学
2-16
统计报表
►是我国定期搜集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重要形式。 ►特点
▪ 来源于基层单位的原始记录 ▪ 项目稳定,有利于资料积累和动态比较
►种类
▪ 国家、部门和地方统计报表 ▪ 全面统计报表和非全面统计报表 ▪ 定期报表和年报 ▪ 基层表表和综合报表 ▪ 电讯报表和书面报表
►统计调查方法
▪ 现场观察法、报告法、问卷法、访谈法、实验 采集法等。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 统计报表 ▪ 专门调查
统计学
2-12
抽样调查方案
►确定调查目的(为什么调查) ►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 有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的现象总体。 ▪ 调查单位:所要研究的个体。
►确定调查项目:调查中所要调查单位的特征。 ►设计调查表与问卷设计 ►选择调查方法 ►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统计学
2-13
统计调查方法
► 现场观察法
▪ 带有明确的目的到现场,直接观察获得数据信息。 ▪ 优点:准确;缺点:成本大
► 报告法(通讯法)

统计学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试题及答案

统计学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二、单项选择题1、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C )。

A、每一户B、所有的户C、每一个人D、所有的人2、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调查方法是(B )。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重点调查3、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D )。

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畜调查D、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现状调查4、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D )。

A、作用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C、灵活程度不同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5、先对总体中的个体按主要标志加以分类,再以随机原则从各类中抽取一定的单位进行调查,这种抽样调查形式属于( D )。

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抽样C、整群抽样D、类型抽样6、对某省饮食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单位是该省饮食业的(D )。

A、全部网点B、每个网点C、所有从业人员D、每个从业人员7、调查时限是指(B )。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B、进行调查工作的期限C、调查工作登记的时间D、调查资料的报送时间8、对某市全部商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B )。

A、该市全部商业企业B、该市全部商业企业的职工C、该市每一个商业企业D、该市商业企业的每一名职工9、作为一个调查单位(D )。

A、只能调查一个统计标志B、只能调查一个统计指标C、可以调查多个统计指标D、可以调查多个统计标志10、某市规定2018年工业经济活动成果年报呈报时间是2019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B )。

A、一天B、一个月C、一年D、一年零一个月11、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 B )A、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B、将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C、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D、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不相同的若干部分12、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B )A、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B、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C、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D、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13、设对某地区的人口按年龄分组如下:不满周岁,1—3岁,4—6岁,7—12岁,……60—64岁,65—79岁,80—99岁,100岁以上,最后一组的组中值近拟为( C )A、110岁B、104岁C、104.5岁D、105岁14、为充分利用所得到的原始资料以取得大量统计指标,在统计整理时关键是要( C )A、进行各种汇总B、进行各种计算C、充分利用分组法D、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15、按变量的性质和数据的多少划分,变量数列可分为( C )。

统计学第2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

统计学第2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

第二节 数据整理

三、统计指标

(二)统计指标的分类

1. 数量(总量)指标

作用:反映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 以绝对数表示(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总数、工资总额等) 分类 总体单位数、总体标志总量 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量指标
第二节 数据整理

三、统计指标

搜集数据的两条途径:统计调查 + 实验 统计调查 —— 调查数据;实验 —— 实验数据 1. 确定调查目的 2. 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 确定调查项目 4. 调查表格和问卷设计(一览表、单一表,要求简明扼要) 5. 确定调查时间(调查时间、调查期限) 6. 确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三)统计调查的方案设计

上限不在内
等距分组与异距分组

等距分组

各组的标志值变动都限于相同的范围 优点:便于计算、绘制统计图 适用场合


异距分组

第一,标志值分布很不均匀的场合 第二,标志值相等的量具有不同意义的场合 第三,标志值按一定比例发展变化的场合
品质分组 单项式分组 间断组距式分组 数量分组 组限 连续组距式分组 组距式分组 等距式分组
6组:530 530 530 540 620 620 620 620 720 720 7组:720 720 630 630 630 630 620 620 620 620
8组:650 650 650 650 650 650 650 650 650 650
提问:从上述资料中,同学们能否直接看出该车间总的生产完成
类型分组
“日产量”分组
500以下 500 500以上 合计

统计学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

统计学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

(二)实验方式
所谓实验方式,就是运用自然科学的试验 法,通过观测人为安排条件下试验产生的各种 结果并加以记录的方式来获取数据,或通过人 为安排条件下的试验来探求某个或某些因素对 所研究事物的数量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凭借 实验结果来揭示所考察因素与所研究事物之间 的数量因果关系。
1、实验的原则
运用实验方式需要遵循下列两个原则:均衡分散
1、普查
普查是根据特定的统计研究目的而专门组织的 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以收集所研究现象总体的全 面资料(即总体中的所有个体都是观测单位)。 普查的组织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建立专门的 普查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普查人员,对观测单位 直接进行登记。如我国历次的人口普查等。二是利 用观测单位的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颁发调查表, 由观测单位按要求填报。如物资库存普查等。
重点调查的单位可以是一些企业、行业、 也可以是一些地区、城市。此种调查方式的优点是, 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少,而又较快地搜集到统计 信息资料。一般来讲,在调查任务只要求掌握基 本情况,而部分单位又能比较集中反映研究项目 和指标时,就可以采用重点调查。
在下列问题中为了得到数据,采用什么调查? • 为了买校服,了解每个学生衣服的尺寸。 • 商检人员在某超市检查出售的饮料的合格率。 • 对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五分之一的六个大型企 业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基本 情况。
观测性误差
数 据 收 集 误 差
也叫登记性误差或调查性误差,它 是在调查观测的各个环节因工作粗 心或被观测者不愿很好配合而造成 的所收集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误 差,包括计量错误、记录错误、计 算错误、抄写错误、汇总错误、计 算机输入误差等工作误差,以及被 调查者不愿或难以提供真实情况的 误差,有时还存在调查人员弄虚作 假的误差和各种人为因素干扰的误 差。 这部分误差通常是人为造成的,通 过对统计调查资料的严密审核,是 可以发现并加以更正的。观测性误 差则可能存在于任何统计调查。 因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而产生 的估计结果与总体真实数量特征 不符的误差。根据样本不能完全 代表总体的原因不同,代表性误 差又分为系统性代表性误差和偶 然性代表性误差两种。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资料重点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资料重点

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6月,普查项目有:与户主关系、姓名、性别、 年龄、民族,以及本住址等6项。目的:为准备全国及地方人大会选举,做 好选民登记工作,并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确实的人口数字。
第二次人口普查: 1964年6月,普查项目有:除保留第一次普查的六个 项目外,新增了文化程度、本人成分、职业三项。目的是为了制定第三个 五年计划(1966-1970年)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
缺点:访谈成本大,匿名性差,访谈结果与访 谈人员的素质、能力及其现场表现直接相关。 (五)实验采集法
优点:可以取得较为正确的原始资料; 缺点:成本高、研究时间长。
四、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一)确定调查目的 (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三)确定调查项目 (四)确定调查时间 (五)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六)选择调查方法
6.尊重隐私权。有利于客观性原则实现。
二、统计调查种类
统计调查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一)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 •(二)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三)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三、统计调查方法
(一)直接观察法 优点:能够保证所收集资料的准确性; 缺点:观察成本较大(耗用人力、物力、财力、
时间等较大),由于观察者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同,并带 有主观见解,其结果往往因人而异。 (二)报告法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
第一节 统计数据搜集的基本问题
1. 统计数据搜集的概念 – 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 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有计划、有组 织地向客观实际采集数据的过程。
2. 统计数据来源: – 原始资料(第一手资料); – 次级资料(第二手资料)
数据分类
原始 资料
数 据
次级 资料
1、统计调查 2、科学试验

数据收集和整理

数据收集和整理

写出分组步骤;
编制频数表
练习要求:编制等距分组的频数表
频数分布表的编制 (步骤) 确定组数:根据 Sturges 提出的经验公式得组数K为: 确定各组的组距: 组距=( 237 - 141)÷ 10=9.6 10 用Excel制作频数分布表
公开出版物: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地方统计年鉴》 《世界统计年鉴》,……;
有关网站:
中国统计信息网:
国研网:
中国经济信息网:
美国国家统计局:
日本国家统计局:
台湾统计局:
第一步,确定组数(Number of classes)。组数的确定一般视数据本身的特点及数据的多少而定。
经验上以5~20之间为好,尤其注意不要确定太多的组数,使得每组包含的数据太少。 实际分组时常按斯特格斯(Sturges)提出的经验公式来确定组数K:
其中N为数据的个数(总体单位数或样本数),一般对结果取整数。
例子: CRSP(Center for Research in Securities Prices) The Center for Research in Security Prices (CRSP®) is a financial research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CRSP creates and maintains premier historical US databases for stock (NASDAQ, AMEX, NYSE), indices, bond, and mutual fund securities. These databases are used by leaders in academic and corporate communities for financial, economic, and accounting research.

西南财经大学向蓉美、王青华《统计学》第三版——第2章: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

西南财经大学向蓉美、王青华《统计学》第三版——第2章: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

– 调查内容详细、提供重要国情国力资料、数 据的规范化程度较高
提供抽样框

– 特别注意

• 必须规定标准时间 • 在规定时间内统一进行
• 基本内容和指标解释统一并相对稳定
• 需要PPT配套视频,请加VX:1033604968 11
Statistics
2.统计报表 –概念 • 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 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 –特点 • 全面性、稳定性、连续性、可比性 • 曾经是我国数据收集的主要方式 • 耗费大、数据质量差等等。
3
Statistics
§2.1.2 统计调查方案
调查方案的内容

调查
调查

对象
项目


调查
和调

单位
查表

4
Statistics
1.确定调查目的
调查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回答“为什么调查?” 调查之前必须明确
5
Statistics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调查对象:调查研究的总体或调查范围 调查单位:需要对之进行调查的单位。可以是调查
12
Statistics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08年12月31日,时
期资料为2008年度。
第六次quanguo人口普查
主要目的: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组织开
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
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
重点单位——标志值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有 较大比重的单位

统计学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统计学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地方
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金 融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 》……
2.外文出版物:世界银行各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联合
第一节 统计数据的搜集
三、统计调查的各种形式: 统计调查的形式:指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即组织统计调查,搜集信息资料的方式。
普查、统计报表制度、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 典型调查。
核心在于如何选取调查对象。
统计调查方法:获取数据的方法。
直接观测法、报告法(通讯法)、采访法、登记法、 电话访问法、网络调查法、试验设计法。
3. 调查项目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改变或增减,以免影响 汇总总和,降低资料质量。
普查的组织形式:
专门组织普查机构并配普查人员直接登记(人口普查); 利用原始资料由调查单位自填表格(物资库存普查)
第一节 统计数据的搜集
三、统计调查的各种形式:2、统计报表制度:
统计报表是依照国家有关法规(《中华人民共和 国统计法》),自上而下的统一布置,以一定的 原始记录为依据,按照统一的表式,统一的指标 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自下而上地 逐级地定期提供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是搜集
三个基本特征:
① 按照随机的原则抽取单位,排除个人主观意图的 影响;
② 对一部分单位(样本)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取得数据,并据此从数量上推断总体。
③ 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第一节 统计数据的搜集
三、统计调查的各种形式: 3、抽样调查: 适用范围:
① 不可能或很难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必须采取抽样调查 方法。如产品寿命等;
核心在于如何获取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等距分组与异距分组
等距分组:标志值在各组保持相等的 组距,即各组的标志值变动都限于相 同的范围。
异距分组:各组的组距不相等。
5)组距与组中值的计算
连续式分组的组距计算公式:
distance组距=本组上限–本组下限
间断式分组的组距计算公式:
组距=本组上限–本组下限+1
开口组的组距:以相邻组的组距为本
(二)统计分组的方法
1.品质分组的方法 2.数量分组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 1)应注意的问题: A)分组时各组数量界限的确定必须能反 映事物质的差别。
B)应根据被研究的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采用适当的分组形式,确定相宜的组距、 组限。
2)单项式分组与组距式分组 A)单项式分组 B)组距式分组:
连续型变量或者变动范围较大的离散型 变量,适宜采用组距式分组。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 集、整理和显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统计数据的搜集 数据整理 频数分布 数据显示
第一节 统计数据的 搜集
一、统计数据搜集的基本理论
(一)定义
1.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要求和 任务,运用相应的科学的调查方法 与手段,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 实际搜集数字(原始)资料。 2.搜集数据的途径:调查与实验
第三,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B)适用范围: 第一,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 查的社会现象。例如,破坏性的产 品质量检查
第二,对普查资料进行必要的修正。
2)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是指在调查对象中,只选 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非全面调查。
3)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非全面调 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在对所研究的 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 地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 查和研究,借以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 规律。
(二)连续性调查与非连续性调 查
统计调查按时间标志可分为连续性(经 常性)和不连续性(一次性)调查两大 类。
1.连续性(经常性)调查:是指随着研 究现象的变化,连续不断地进行调查登 记。
2.不连续性(一次性)调查:是指间隔 一段较长的时间对事物的变化进行一次 性调查。
( 三)定期报表形式与专门调查 1.定期报表制度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表 式和内容,定期地向各级领导机构报送 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形式。
3.确定调查项目:标志。 4.调查表格和问卷的设计。 5.确定调查时间(时期,时点)和调查 期限. 6.统计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例: 1,要对某企业的生产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进 行调查,则该企业的生产设备是( )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调查项目 D报告单位
2,调查某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的分布状况, 则工业企业是( ) A调查对象和报告单位 B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C报告单位和填报单位 D填报单位和调查对象
2.非全面调查:对调查对象其中的一部分单 位进行调查。
1 ) 抽 样 调 查 sampling , 是 从 调 查 对 象 中 抽 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然后根据 所获得的样本数据,对调查对象总体特征作 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推算或对总体进行了 解。
A)特点:
第一,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第二,根据部分调查的实际资料对调查对象 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估计(统计推断)。
2.专门调查是为某一专题研究而组织 的专项调查。
三、统计调查体系
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的普查为基础, 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 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少量的全面 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四、统计调查误差error
第二节 数据整理
一、数据整理的内容与程序
1.统计数据整理的内容: 统计分组和统计指标是统计整理的中心 工作。 2.数据整理的程序。
二、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与种类
1.统计分组的概念 组内一致性,组间差异性 2.统计分组的原则
穷尽原则:不漏 互斥原则:不重
3.统计分组的种类
1)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可分为简单 分组和复合分组。
2)按分组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 品质分组(或称属性分组)和数量分 组(或称变量分组)。
3)按分组的作用和任务不同,分为 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
3)间断组距式分组和连续组距式分组 主要概念:下限和上限、组距、组限 间断组距式分组:组限不相连的组距式 分组
连续组距式分组:组限相连(或称相 重叠的),即以同一数值作为相邻两 组的共同界限的组距式分组。
“上限在不内”原则:在连续组距式 分组中,以同一个数值作为相邻两组 共同的界限,我国统计制度规定,凡 是总体某一个单位的变量值是相邻两 组的界限值,这一个单位归入作为下 限值的那一组内。 (六十分万岁!)
组的组距。上限 组中值 =
下限
2
6)组数的计算: 组数=全距/组距 斯特杰斯Sturges经验公式(P31): 组数=1+3.3 Lg N 由此推出,组距=(最大变量值-最小 变量值)/(1+3.3Lg N )
三、统计指标Index, Indicator
(一)指标的定义 描述总体的数量特征。标志是描述个体 的。
二、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一)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
1.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 一一进行调查。
1)普查census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全面调查,它 主要是用以调查某些不能或不宜用定 期的全面报表搜集的统计资料。
普查的主要特点:
第一,它是一次性(非连续性)的调 查,一般间隔较长时间。
第二,它是一种全面调查,可获得大 量详细、全面的资料。
(二)调查数据与实验数据
1.调查数据 2.实验数据,自然科学
(三)统计调查的方案设计PLAN
1.确定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P22) 调查对象:要调查的现象总体,该总体 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的。
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是进 行调查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
报告单位/填报单位:负责向上报告调 查内容,提交统计资料的单位
例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
2)全面统计报表制度
statistical yearbook A) 定义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B)统计报表的主要特点: 第一,资料来源于各个基层单位的原始 记录。
第二,逐级上报和汇总的。
第三,属于经常性(连续性)调查,调 查项目相对稳定,有利于积累资料,并 进行动态对比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