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井含水急剧上升的原因探讨

合集下载

镇原油田镇340区块底水上升规律及稳产对策

镇原油田镇340区块底水上升规律及稳产对策

镇原油田镇340区块底水上升规律及稳产对策镇原油田镇340区块是中国重要的油田之一,在该区块的开发过程中,底水上升问题成为了制约产量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该区块底水上升规律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稳产对策。

底水上升规律的研究是了解底水运动机制的基础,也可以为油田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对该区块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底水上升主要有以下几个规律:1. 季节性变化:底水上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上升速度较快,冬季上升速度较慢。

这是由于夏季水量增多,地下水位上升导致的。

2. 年际变化:底水上升的幅度和速度也会受到年际变化的影响。

一些极端气候事件,如大幅度的降水或干旱,都可能导致底水上升的变化。

3. 地理分布差异:底水上升在不同区域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底水的运动规律,因此不同区块之间可能存在底水上升速度的差异。

针对以上规律,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稳产对策来应对底水上升问题:1. 引入外部水源:可以考虑引入外部水源来补充田区的水资源,以缓解夏季底水上升速度过快的情况。

可以通过水井、水渠等方式引水,或者利用雨水收集设施来收集降雨水源。

2. 加强管理措施:加强对底水运动的监测和预测,及时掌握底水的上升趋势和变化规律,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并建立相应的底水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水位、水质等监测。

3. 加强地下水开发和利用: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可以减少地下水位上升的速度。

可以通过井阻和水驱等方式引导底水的流动路径,以控制底水上升的速度。

4. 精确调整油井开采方案:针对底水上升规律的不同季节性变化,可以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在夏季底水上升速度较快时,可以适当减少油井注水量,以保持油井的稳定产量。

5. 提高注水井的效果:注水井是调控底水上升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调整注水井的位置和压力来控制底水的上升速度。

提高注水井的效果,提高油井的注水率,可以有效控制底水上升的速度。

生产油井含水突升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生产油井含水突升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生产油井含水突升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摘要:针对渤海油田某油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含水突升、产液量及井底流压上涨等情况开展了要因分析,通过要因分析认为是该井管柱原封堵工具(防上顶工具时效,丢手管柱上移)失效,原生产层位水窜所致,这也通过作业中起出丢手管柱后得到了验证。

基于此,为彻底解决油井含水突升问题,采取了现场对管柱组合由普合管柱+丢手管住更改为Y分管柱的应对措施,作业结束后启泵投产,通过跟踪生产数据分析,措施应用达到了目的要求,该油井含水恢复到了常规水平,成效显著。

同时也为后续类似情况的产生提供了相关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产油井;含水突升;防上顶工具;丢手管柱1油井生产现状渤海油田某口油井目前日产液93m3,日产油0.5m3,含水99%,流压11.3MPa。

1.1补孔前后数据对比该井自上返补孔作业后生产状况如下表1、表2所示:(1)该井自上返补孔作业后井底流压缓慢下降,于A年6月11日明显上升。

表1 上补孔作业前井底流压变化曲线表2 上返补孔作业后井底流压变化曲线(2)该井上返补孔前含水一直较高,上返补孔作业后含水明显下降后趋于稳定,于6月11日突然上升,如下表3、表4所示。

表3 上返补孔作业前含水率变化曲线表4 上返补孔作业后含水率变化曲线(3)该井自上返补孔作业后电机温度缓慢上升,于A年6月11日明显下降,如下表5、表6所示。

表5 上返补孔作业前电机温度变化曲线表6上返补孔作业后电机温度变化曲线(4)该井自上返补孔作业后产液量基本稳定,于A年6月11日明显上升,表下表7所示。

表7 上返补孔作业后产量变化曲线本井于A年6月11日00:30到1:10期间,井温由40℃下降至38℃,在4:00左右上升至50℃,后继续缓慢上升,目前稳定在54℃。

油压由3.5MPa上涨至4.5MPa,套压稳定在3MPa左右。

A年6月10日化验含水分别为2.3%和1.9%,平均化验含水2.1%,在现场发现参数异常后,多次取样,发现含水较高,平均含水99.1%,同时倒入计量后,产液量由40m3/d上涨至92m3/d。

镇原油田镇340区块底水上升规律及稳产对策

镇原油田镇340区块底水上升规律及稳产对策

镇原油田镇340区块底水上升规律及稳产对策镇原油田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油气田之一,其中镇340区块是该油田的重要区块之一。

底水上升是油田开采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严重影响油田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分析镇340区块底水上升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稳产对策。

一、底水上升规律1. 底水上升的原因底水上升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非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层压力下降、水库蓄水、降雨等因素,非自然原因主要包括人为钻井、注水和压裂等因素。

在镇340区块,地下水源主要来自于基岩透水层,地下水流动方向和速度受到地层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随着油田开采的逐步推进,地层压力逐渐降低,地下水逐渐向油层运移,导致底水上升。

实际生产中,底水上升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 地面水涌现模式:地面水从井口处喷涌而出,形成“喷雾”状或“水柱”状。

(2) 油井涌水模式:地下水自然或人为地侵入油井,与产油流体混合后随产油流体一起流出。

(3) 涌水升井模式:地下水在地下集聚形成水体,因井壁渗漏或压力梯度等影响而逐渐进入油层,使油层底部的水面上升。

(4) 底水污染模式:地下水污染油田,使生产井涌水量突然增加。

底水上升具有以下特点:(1) 非均匀性:底水上升的速度和范围在不同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异。

(2) 随采油程度深入而加剧:随着油田开采程度的加深,地层压力降低速度加快,底水上升速度也会加快。

(3) 主要影响油层生产:底水上升主要影响油层产量和采收率,对油管路、设备和环保都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稳产对策为应对底水上升,保证油田的稳产稳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及时监测底水上升情况。

常规采用的方法有涌水试井、渗透试验、产水率测试、超声波检测等,从而及时发现底水上升的早期迹象,为采取措施提供依据。

2. 加强井壁防污措施采取措施严密封堵油井和井壁的漏点。

密封材料要具有韧性和粘性,能承受压力变化和地震等影响,同时具有一定的耐温性和防水性能,能有效防止底水渗入钻井孔中。

(完整word版)油井含水急剧上升的原因探讨

(完整word版)油井含水急剧上升的原因探讨

油井含水急剧上升的原因探讨1、油井含水急剧上升的危害当油井的含水达到98%时,意味着油井失去了开采价值,可见含水对油井生产的重要性,油井含水急剧上升对油井的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首先是减缓了单井的采油速度,由于含水的急剧上升,造成日产油量急剧下降,从而减缓了单井的采油速度;其次是由于含水急剧上升,造成油层内大量原油开采不出来,从而降低了区块的采收率;再次,由于局部油井含水的急剧上升,造成注入水沿水线突进,一方面造成局部油层水淹,另一方面造成平面矛盾加剧,使其他区域油层注水见效慢或没有注水效果。

2、油井含水急剧上升的原因油井含水急剧上升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分析研究以下几种情况.2.1油井措施后含水急剧上升.油井酸化措施后,含水急剧上升,而且一直居高不下,分析原因,一方面是酸化措施时,喷挤酸化液压力过大,造成油层裂缝增多,从而水线推进通道增多;另一方面酸液的浓度较高,酸液与疏通了高渗层或底水。

所以这也是底水油藏措施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对于有高渗层的应该采取暂堵后进行措施,对于底水油藏应该控制措施强度,即酸化时控制喷挤酸化压力及酸液浓度.2。

2底水发育区域油井在热洗、修井等措施之后含水大幅上升。

在地水发育区域油井在热洗、修井等措施的时候,工作液中的滤液进入地层中,形成水相堵塞。

就水湿性地层而言,油相/气相要想进入井筒,就必须克服油—水或气—水界面上的毛管压力。

若地层能量太低,无法克服这个压力,造成井筒内只有水而无油气,也就是形成了所谓的水锁损害。

一般来说,在低渗地层中,尤其是低渗气藏,水锁比较严重。

2.3注入水沿高渗透带突进。

2。

3。

1高渗透油层含水急剧上升。

在高渗透油层中,如果油水井层位对应较好,油井易受到注入水注水效果,当注入水量大大超过采出液即注采比较高时,容易加快油层水淹,待油层大面积水淹后,水驱油效率大大降低,变成了以水洗油的情况,含水居高不下。

2。

3。

2中低渗透油层含水急剧上升。

在中低渗透油层中,含水急剧上升大多数的原因是层间矛盾加剧,单层突进造成的.在中低渗透层,由于层与层之间渗透率不一样,注入水沿渗透率较高的油层突进,容易造成含水急剧上升。

油田含水变化规律

油田含水变化规律
根据油田测得的相渗曲线,应用分流量方程计算含水率。
实际工作中为了便于应用,将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比值表示为含水饱和度的函数。
从而含水率可进一步表示为:
用含水率对含水饱和度微分得:
含水率对含水饱和度微分结果表示的实际意义:当含水饱和度增加1%时,含水率变化的幅度,也就是说采出程度增加1%时含水率变化的幅度,即含水上升率。应用能代表油藏的相渗曲线,根据含水上升率的理论表达式,就可以计算油藏的理论含水率变化曲线。
4、含水上升规律变化模型特征分析3-7-6.7
新区或开采时间不长的单元来说,一般应用理论含水特征即相渗理论分析今后含水变化,而对于跃1块含水已经达到90%,应该可以应用实际生产数据分析含水变化。
一般来说,实际分析含水变化的公式很多,上述的含水上升规律模型也是经常应用的方法之一。但是现场应用时一般含水率变化大,回归计算波动较大,另外一般开始时也很难知道含水上升规律是三种模式即凸型、S型和凹型其中的哪一种(图10-27)。或者有的文章加上过渡曲线即所谓的五种变化规律。往往对分析含水变化规律产生较大的误差,甚至错误。本文推荐一种常用的应用累计产油与累计产水的关系,即张金庆水驱特征曲线的应用,一方面避免了含水率的波动,另一方面这种方法出现的直线段时间早,便于早期的预测分析,在现场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NP—累积产油量,104t;
NR—可采储量,104t;
R*—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a、b、c—计算参数。
计算步骤:
(1)由式(1)回归计算得某一时间直线段的a、b值;
(2)由式(2)、(3)计算NR和c值;
(3)由式(2)(4)计算今后已知NP或R*的f值。
计算结果,跃地1块2002年10月出现直线段,即含水87.9%。b=812074.47,a=5.5322,相关系数=0.99849,C=1.467373,NR=55.34万吨,采收率R=30.05%。与下面曲线对比,因为a大于1,从可采储量采出程度于含水率关系曲线(图10-28、10-29)可以看出,含水上升规律属于凸型。

吉林油田新民采油厂控制含水上升的分析

吉林油田新民采油厂控制含水上升的分析

吉林油田新民采油厂控制含水上升的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上升和国民生产力总值的提高,充分显示出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其中石油产业一直是一个倍受重视的产业,从1995年起我国已经成为出口石油的大国,石油企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领域也有了一定的建树。

由于我国的地形差异和地质特征,使得在不同区域内油田采油厂的作业内容和作业方式有所差异。

还有采油厂的日常表现也会有不同。

本文探讨了吉林新民采油厂的工作情况和问题,在含水方面的技术还有欠缺,对于石油开采业而言,如果不加以控制采油设备和原油含水量,那么就会影响企业各个环节的作业情况,石油企业的效益就会大大降低。

因此吉林油田采油厂必须对含水量进行控制,才能把握好整体的石油开采。

本文探讨了吉林油田采油厂控制含水上升的原因以及方法措施。

【关键词】吉林油田新民采油厂含水上升的原因控制含水上升的方法四元分析法的应用前景在吉林油田采油厂中含水上升是一个长期发生和难以控制的现象,含水上升规律和递减规律是目前难以掌握住的特点。

目前对于两组规律的内在联系及含水上升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已经初步认识和研究。

含水上升的因素经研究结果表明:采油厂含水上升的规律通常随可采储量采出程度的变化而变化,规律图像是先凹后上升后转凸形上升,上升到峰值后开始下降。

认清含水上升的规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吉林油田采油厂含水上升的研究。

应用数值模拟计算、油水渗透率图像、小井距资料显示,分别分析了油层的非均质性、原油粘度、以及开发原油的措施调整分析对吉林油田采油厂含水上升影响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有效展开讨论,并推出了解决方法。

1 吉林油田新民采油厂含水上升的原因吉林油田采油厂含水上升速度较快很难达到稳产,近年来,通过开展水驱规律研究、油田地质研究等一系列研究工作,找到了导致吉林油田采油厂含水上升的因素。

主要因素分为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只有发现了问题所在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控制含水上升的措施。

(1)地质因素就是吉林油田的油层固有属性对含水上升的影响。

底水油藏水平井含水上升规律影响因素分析——以南海东部A油田为例

底水油藏水平井含水上升规律影响因素分析——以南海东部A油田为例

227在底水油藏的开发过程中,水平井因其具备生产井段较长、泄油面积广、井底压降较小等优势被广泛采用于各大油田。

底水油藏往往存在非均质性严重、底水层活跃以及地层原油黏度较高等特点,深入研究底水油藏水平井含水上升规律对于实现其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A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储层属于中—高孔隙度(21.5%~31.5%)、特高渗透率(1255.8~6042.7mD)储层,夹层分布广泛;纵向上分布着29个底水油藏,呈现“上稠下稀”的分布特点,底水能量充足。

在开发因素基本相同条件下,不同含水上升规律主要是多种地质油藏因素的共同耦合的结果[1-3]。

以往对含水上升规律影响的研究较多着重单一的开发参数,理论公式又不能全面地表征各种地质油藏参数的影响。

本文基于油藏实际数据,建立油藏典型模型。

根据对A油田油藏的实际动态分析,得出不同水平井含水上升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基于油藏数值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主控因素[1]。

1 区块含水特征分析截至2022年底,A油田底水油藏共有开发水平井51口,综合含水率为97.6%,采出程度为45%,其中46%的井含水率大于60%。

含水上升模式总体可分为四类:Ⅰ “厂”型,Ⅱ “凸”型,Ⅲ 过渡型“凸”线,Ⅳ “S”型。

针对不同的含水上升模式,使用七个特征值:N 0,N 1,K 1,f 1,N 2,K 2,f 2和2个初期指标(如图2)来对四种类型进行了定量描述。

针对四种含水上升模式,从油水黏度比、夹层位置和夹层大小、水油厚度比、油柱高度等角度进行多因素分析。

经过统计南海东部A油田实际动态,得到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四种含水上升模式,如表1-2所示[2]。

底水油藏水平井含水上升规律影响因素分析——以南海东部A油田为例税敏1 彭攀1 郑洁2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02.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28摘要:南海东部A油田是典型的底水油藏水平井增产改造开发区,在开发过程中,不同油层与油井含水上升规律存在明显差异,制约了该油藏的高效开采。

油田边部薄差油层含水上升原因分析

油田边部薄差油层含水上升原因分析

升速度加快,并出现含水台阶式跃升的特征,油田递
减加大,稳产形势严峻。本文主要分析该区块投产后 含水上升过快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1含水上升原因分析 依据表外储层相渗曲线(图1、图2),当含水达 68%时,含水上升率在8.3,区块按照含水上升率5 计算,正常年含水上升值在18个百分点左右,我们 将含水上升值小于18个百分点的井界定为稳定井, 大于18个百分点的井界定为含水上升井。统计区 块173口油井,其中有53口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大于 18个百分点,所占比例达到30.6%,稳产形势严峻。 因此对区块含水上升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 方面原因。
2016年第11、12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101
油田边部薄差油层含水上升原因分析
于艳芬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513)

要:本文针对油田边部井含水上升速度快的实际,通过分析区块监测资料,结合区块油层特点,
认为动用厚度低,单层突进是区块含水上升快的主要原因;同时受层间非均质性强、垂向渗透性差异大 导致局部注水强度过大,高强度注水导致沿层理面等薄弱面突进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提出加大注水井细 分调整、油水井精细控制压裂、油改水转注等方法改善区块开发效果,为油田边部井控制含水上升提供 借鉴。 关键词:单层突进;非均质性;层理面;精细控制压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6)11、12一0101一01
徐振玲.汽轮发电机组转子扬度调整方法控 索fJ].大氮肥,2015,38(2). 方大千.实用电机维修技术[M].人民邮电出
版社,2004一08—24.
孙英,田晓琳.高压电机振动故障的查找及其 处理对策I-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从两方面入手:
1、含水上升主要是由于注入水引起的含水上升
分析日注水量(注水强度)与含水的关系,注水强度大的下调注水,注水强度低的上调注水(特别是有孔隙水的高水饱油藏来说,这点尢为重要)
如果是因裂缝引起的含水上升,一方面化堵调剖面、封堵高含水层,动用其它层,一方面停注,另外就直接转注
如果是尖峰吸水引起注入水突进的,采用下调注水、剖面改造等方法
2、含水上升主要是由于油井引起的
分析采液强度与含水的关系,确定合理的采液强度(对于底水油藏、油水粘度比大的油藏来说,非常重要)
分析流压(动液面)与含水、产量的关系,适当提高流压
如果剩余油低(一般油井含水缓慢自然上升,采出程度高)的井,提高采液量
对于油井含水上升,我认为主要从下面几点入手
1.首先分析含水上升原因,通过化验鉴定水的矿化度,从而判断水的来源。

2.若水是来自生产层位,说明是水淹或根据地质图件判断出水具体层位,若是来自地表水,说明是窜层或上部有漏点,则可以通过找漏等措施,判断漏点以后,执行堵漏。

3.生产层位出水一般根据隔层厚度的大小,采取的措施有卡堵、填砂、注灰、打桥塞等措施实现分层开采的目的。

4.水淹层则可以采取调整对应水井的注水量,调驱等措施达到控制含水上升的目的。

1、油井含水急剧上升的危害
当油井的含水达到98%时,意味着油井失去了开采价值,可见含水对油井生产的重要性,油井含水急剧上升对油井的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首先是减缓了单井的采油速度,由于含水的急剧上升,造成日产油量急剧下降,从而减缓了单井的采油速度;其次是由于含水急剧上升,造成油层内大量原油开采不出来,从而降低了区块的采收率;再次,由于局部油井含水的急剧上升,造成注入水沿水线突进,一方面造成局部油层水淹,另一方面造成平面矛盾加剧,使其他区域油层注水见效慢或没有注水效果。

2、油井含水急剧上升的原因
油井含水急剧上升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分析研究以下几种情况。

2.1油井措施后含水急剧上升。

油井酸化措施后,含水急剧上升,而且一直居高不下,分析原因,一方面是酸化措施时,喷挤酸化液压力过大,造成油层裂缝增多,从而水线推进通道增多;另一方面酸液的浓度较高,酸液与疏通了高渗层或底水。

所以这也是底水油藏措施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对于有高渗层的应该采取暂堵后进行措施,对于底水油藏应该控制措施强度,即酸化时控制喷挤酸化压力及酸液浓度。

2.2底水发育区域油井在热洗、修井等措施之后含水大幅上升。

在地水发育区域油井在热洗、修井等措施的时候,工作液中的滤液进入地层中,形成水相堵塞。

就水湿性地层而言,油相/气相要想进入井筒,就必须克服油—水或气—水界面上的毛管压力。

若地层能量太低,无法克服这个压力,造成井筒内只有水而无油气,也就是形成了所谓的水锁损害。

一般来说,在低渗地层中,尤其是低渗气藏,水锁比较严重。

2.3注入水沿高渗透带突进。

2.3.1高渗透油层含水急剧上升。

在高渗透油层中,如果油水井层位对应较好,油井易受到注入水注水效果,当注入水量大大超过采出液即注采比较高时,容易加快油层水淹,待油层大面积水淹后,水驱油效率大大降低,变成了以水洗油的情况,含水居高不下。

2.3.2中低渗透油层含水急剧上升。

在中低渗透油层中,含水急剧上升大多数的原因是层间矛盾加剧,单层突进造成的。

在中低渗透层,由于层与层之间渗透率不一样,注入水沿渗透率较高的油层突进,容易造成含水急剧上升。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平面矛盾造成的,同一层内地渗透层有高渗透带,注入水容易沿高渗透带突进,从而造成含水急剧上升。

2.4套破井含水急剧上升
由于油井套管破,地层水沿套破位置进入油套环形空间,在进入井筒内,动液面直接返制井口,含水急剧上升。

3、油井含水急剧上升的提前预防
3.1、预防油井酸化时造成含水急剧上升。

可以在酸化的时候控制好酸化的压力及酸液的浓度。

3.2、预防油井热洗、修井等措施后含水急剧上升。

热洗或修井前首先要了解该井的地层压力及地层高压物性等参数、油层的润湿性,防止水锁造成含水急剧上升的情况发生。

3.3.1、预防注入水沿高渗透带突进造成含水急剧上升。

这个问题很复杂,首先要搞清楚水从哪里来的?哪个方向是注水受效的优势方向,在保证合理注采比的条件下调整注采强度,应该可以收到一些效果,不过含水上升规律与流度比等油藏流体性质密切相关,应该先判断是否符合本油藏含水上升规律,如果偏差不大,那进行局
部调整收到一定效果即可,否则可能是整个井网、层系、注采系统可能都要考虑调整,那就麻烦了。

判断见水方向本来就不简单,要控制那就更难了,特别是地层情况差的油田那就没辙了。

基本上先从油井开始,先控制产液量吧。

改变油水井的工作制度,加强油水井的堵水调剖作业。

调整井网密度。

3.3.2、预防中低渗透油层含水急剧上升。

分层开采有利于减缓层间干扰,发挥各油层的产油能力,有利于减缓含水率上升速度。

结合分层注水实施分层开采,可以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

另外井网调整、加密井布井、控制好采液强度、注采关系调整、调剖、堵水等都是预防含水急剧上升有效的手段。

如果已经高含水了,可以直接大液量开采,水洗油层得了。

同时实施一些注水调剖什么的,提高波及体积。

3.4、预防套破井含水急剧上升
如果含水上升不正常,结合完井井身结构(包括固井情况)、动态监测(包括水性资料、压力、温度、工程测井、井下作业验漏)等资料,判断是否套损套漏、管外水窜等,确认后采取封堵等针对性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