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
六艺指的是什么

六艺指的是什么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意为礼节,音乐,射骑技术,驾驭马车的技术,书法和算数。
其中“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
“六艺”出自《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过程。
礼者,不学“礼”无以立,《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间婚嫁、丧娶、入学、拜师、祭祀自古都有礼乐之官(司礼)。
古代官方常设太常寺、祠祭署等礼仪衙曹,设立读祝官、赞礼郎、祀丞等礼仪官。
有“礼”则必有庆贺燕飨之“乐”,有庆贺燕飨之乐则必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伴奏,古代政府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吏,并负责负责宫中庆贺燕飨之乐。
历史记载孔子主要有三位老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射,“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孔夫子在《论语》中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因此,“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御,“御”的范围就是驾驶,但是无论在现代和古代,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驾驶学”和政治、领导、和管理学领域的“驾驭学”。
中国古代,驾驭之术不仅仅是一种斗勇,更是一种斗智,包含对某一问题在运筹学、驾驭学、领导学方面的综合最优化。
书,“书”顾名思义,书画艺术,把书画算作一种技艺就错了,中国的书画不仅是一种高雅技艺,更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工具和法宝。
数,即数学之数,现代已经延伸为“数理化”之数。
中国古代数学很早就已经很发达,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以汉代《九章算术》的出现为重要标志。
六艺的介绍

六艺的介绍六艺,又称六经,是古代中国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古代文人学士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塑造人格和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详细介绍六艺的含义和特点。
礼是古代中国社会最为重视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一种仪式性的行为规范。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基本规范,通过礼仪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的尊重、友善和合作精神。
古人认为,只有通过遵守礼仪规范,才能使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乐是古代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乐器音乐是古代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
古代乐器有箫、琴、鼓等,这些乐器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和放松。
同时,音乐也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传达人们的心声。
射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军事技能,也是一种娱乐和竞技活动。
古人认为,射箭是一种体力和技术的结合,通过射箭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力和专注力。
此外,射箭还是一种表达自我和展示个人能力的方式,通过射箭比赛可以展现出个人的技艺和才能。
御是古代中国帝王和贵族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它是指驾驭车马的技巧。
御驾驭车马不仅需要对马匹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掌握驾驭技巧和马匹饲养管理知识。
御的技术要求高,需要驾驭者具备平稳的手脚配合和熟练的驾驶技巧。
书是古代中国文人必备的一项技能,它是一种文字表达的艺术形式。
古代文人通过书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书法可以感受到文人的个性和情绪。
古代书法有篆、隶、楷、行、草等不同的字体形式,每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数是古代中国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对数字和数量关系的研究。
古代数学主要包括算术、代数、几何和天文学等方面。
古代数学家通过研究数学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数学定理和方法,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艺的介绍到此结束。
这些艺术形式虽然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普及,但它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了解六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为我们的人生增添色彩和意义。
六艺名词解释中国教育史

六艺名词解释中国教育史
六艺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中传统的六种技能和技艺,也是中国中国教育史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这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这些技能和技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成为衡量一个人才能和素质的重要标准。
以下是对六艺名词的解释和拓展:
1. 礼:指礼制、礼仪、祭祀等传统文化习俗。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和文化传承方式,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2. 乐:指音乐、歌唱、演奏等文化活动。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和娱乐方式,也是宫廷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射:指射箭、骑射等军事技能。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射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战争技能和体育项目,也是宫廷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御:指驾车、骑马等交通技能。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御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交通技能和军事技能,也是宫廷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书:指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书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素养的体现,也是宫廷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6. 数:指数学、算法等知识技能。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数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和数学技能的体现,也是宫廷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六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和运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现代教育中,这些六艺也被广泛传承和运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艺的记忆口诀

六艺的记忆口诀六艺,这可是个古老又有趣的话题。
咱先来说说啥是六艺哈,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礼,简单来说就是各种礼节和礼仪规范。
比如说见到长辈要问好,参加重要活动得穿着得体。
这就像是我们在学校里,上课要起立向老师敬礼一样,是基本的礼貌。
乐,那就是音乐啦。
唱歌、跳舞、演奏乐器,都在这个范畴里。
想象一下,古代的人们在闲暇时光,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多欢乐呀!射,就是射箭。
在古代,射箭可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既可以用于狩猎,也能在战场上杀敌。
就像现在的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射箭,需要集中注意力,掌握好技巧,才能一箭中的。
御,指的是驾驭马车的技术。
这可不是简单地坐在车上挥挥鞭子,得熟悉马的习性,掌握好驾驭的力度和方向。
书,就是书法和写字啦。
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那可是很让人羡慕的。
数,包括数学和计算等知识。
像算术、天文历法啥的,都属于数的范畴。
那怎么记住这六艺呢?我给大家编个口诀:“礼乐射御书数全,礼貌音乐箭不偏。
驾驭马车稳向前,书写算数心不烦。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古代文化展览。
在那里,看到了一些关于六艺的展示。
有精致的礼仪服饰,还有古老的乐器,还有模拟的射箭场景。
当时我就在想,这六艺在古代那可真是全面发展的标准啊。
回到现实生活中,咱们虽然不再像古代那样强调六艺的具体形式,但其实这些技能所代表的精神和能力,还是很重要的。
比如说,懂礼能让我们与人相处更和谐;喜欢音乐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乐趣;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像射箭一样专注和精准,能帮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学会驾驭和掌控,就像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写一手好字能给人留下好印象;数学和计算能力更是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所以啊,虽然时代在变,但六艺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咱们再来说说这六艺对教育的影响。
在现代教育中,虽然学科分类更加细致和丰富,但六艺的理念还是有所体现的。
比如学校里的德育课,就是培养学生的礼仪和道德规范;音乐课和美术课,让孩子们感受艺术的魅力;体育课则锻炼了孩子们的运动能力;书法课培养书写技能;数学课更是基础中的基础。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意思

“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分别有以下含义:
1. “礼”是人的行为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是教育人所应该遵守的社会等级、名分、上下、尊卑和礼节等的教育。
2. “乐”是音乐、诗歌、舞蹈等,是陶冶情操的精神修养教育。
3. “射”指射箭技能,通过它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力。
4. “御”指驾驭战车的技能,是关于实践能力的学问。
5. “书”指写字,培养人对事情的记述能力、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审美能力。
6. “数”指基本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是培养人思维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的训练。
“六艺”涵盖了人格道德教育、知识传输、技能培养的全方位立体式教育,既涉及治国方略,又涉及日常生活,相当实用。
孔子精通六艺是哪六艺

孔子精通六艺是哪六艺孔子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对周代礼仪极为推崇,因此有'克己复礼'的说法。
'六艺'指的是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五礼者,吉、凶、宾、军、嘉也。
六乐为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
当时讲究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数指理数、气数,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
孔子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对周代礼仪极为推崇,因此有“克己复礼”的说法。
“六艺”指的是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一、礼礼就是礼节(类似今日德育教育)。
五礼者,吉、凶、宾、军、嘉也。
二、乐乐指的就是音乐。
六乐为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
三、射射即为射箭技术。
当时讲究五种射技为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四、御御指的是驾驶马车的技术,周代马是重要的武装力量,因此对与马有关的技能极为重视。
五、书书就是指书法,包括书写、识字、作文。
六艺的介绍

六艺的介绍六艺,又称六艺之道,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学科,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
这六艺是古代中国士人必须修习的基本学科,被认为是培养人的德行和品质的重要途径。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六艺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是礼,也称为仪礼。
礼是一种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它涵盖了人们在各种场合下的言行举止。
通过学习礼仪,人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道德修养,使得社会秩序和个人关系更加和谐。
礼仪之道,体现了一种尊重和友善的态度,它在人与人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其次是乐,也称音乐。
乐是一种表达情感、沟通灵魂的艺术形式。
通过学习音乐,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感受到美的力量。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心情愉悦,增强人的情绪调节能力。
同时,音乐还能够培养人的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合奏和合唱的方式,人们能够互相配合,形成和谐的音乐。
第三是射,也称射箭。
射箭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通过学习射箭,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和稳定性。
射箭需要身心协调,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反应能力。
同时,射箭还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专注于目标和调整呼吸,人们能够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宁静。
御是指驾驭车辆,也可以理解为驾驶技术。
在古代社会中,驾驶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技能,人们需要掌握驾驶车辆的技巧和规范。
通过学习御,人们能够提高自己的驾驶技术,增强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
同时,御还能够培养人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驾驶过程中与乘客和其他车辆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
书是指书法,是一种用笔墨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
通过学习书法,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书法讲究笔画的形态和布局的美感,通过练习书法,人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字写技巧,还能够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后是数,也称算术。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和空间的学科,它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数学,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艺是指哪六艺

六艺是指哪六艺
“六艺”一般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介绍:
1.礼:礼节,包括对思想和行为的共同规范,似今日德育教育。
“礼”可以分为“五礼”,分别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2.乐:主要是指音乐、舞蹈和诗歌方面的技艺。
在我国古代,这三样东西是不分家的,都是用于贵族阶级的祭祀或者享乐。
3.射:指射箭。
在我国古代又有“五射”之说,分别为:“白矢、参连、剡注(音同“掩”)、襄尺、井仪”,分别代表弓箭手的五个境界。
4.御:指驾驭,主要指的是驾驭马匹,在军事中也包括战车或其他武器。
“御”同样有“五御”之说,分别为: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5.书:指书法,包括认字、书写、作文、解译。
而从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又分为“六书”,分别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6.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
《广雅》:“数,术也。
”即技术、方法、技巧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艺,在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图书类别之一,具体而言,就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
这一说法出现的也比较早,西汉前期,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篇》中就说,“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
《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
”西汉后期,刘向受到汉成帝的任命负责校勘整理国家的藏书,并编纂目录,可惜未能完成便死了,皇帝又任命他的小儿子刘歆接着做,最后刘歆编定了一部目录书《七略》。
他将当时的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
班固后来编写《汉书》就把他们的成果原班采用了。
在整个东汉时代,恐怕大家都接受了这种分法,直到魏晋有人提出四分之后,“六艺略”的名字才在目录学史上逐渐淡去,四分法开始叫“甲”、“乙”、“丙”、“丁”,后来叫“经”、“史”、“子”、“集”。
显然“六艺略”被“经部”所取代。
因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曾经分在“六艺”的名目下,所以后来也有些好古的人在遣词上使用“六艺”指代“六经”。
又因为“乐经”实际上没有传下来,所以“六艺”有时候就是“五经”,甚至更为泛泛地说就是“经”。
虽然“六艺”在目录学上第一个被刘向使用,但作为名词则不是刘向的创造,刘向只是借用而已,因为这个名词产生的时代更早。
在《周礼•保氏》中有这样一段话,“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被认为是记载周代礼仪的著作,作者就是周公旦,但学界一般认为它是后人写作而托名前人的,不过最晚不能晚于西汉武帝时期罢了,所以我们一般说它成书于秦汉之际。
所谓的“保氏”是指负责养育和教导小儿子弟们的官员,他们负责教子弟“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合称为“六艺”,是周代学校教学的内容。
这跟刘向所指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有“礼”、“乐”,但后者完全是不同的东西。
(李俊编撰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六艺”是指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教授弟子们的六种教学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称“六艺”。
孔子创私学办民校,培养“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史记·孔子世家》。
礼教,如同现代教育的德育;乐,是审美教育;射和御,如同现代的体育教育;书、数,乃是智育教育。
这一与现代教学论相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在今天看来,仍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一、礼与乐早在原始社会由蒙昧的群婚时期走向中级阶段的血缘家族的班辈婚时期,礼已产生。
《礼记·曲礼上》载:“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音忧,牝鹿。
谓杂交)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而燧人氏,应是这个“为礼以教人”,使人“有异于禽兽”的第一人。
古籍中有关尧舜时期实施教育的记述,也反映了礼教的这一发展变化。
《左传》、《尚书》、《史记》等书,都载有尧命舜推行“五典之教”。
古籍上还说,舜时主管教育的官职有三,其一为司徒,负责“敬敷五教”;其二为秩宗,负责“典朕三礼”;其三为典乐,负责“教胄子”。
“五教”即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所谓“三礼”,即天神、地祗、人鬼之礼。
这是宗教礼仪。
这说明父权制家庭的出现,使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族长崇拜已发展成为家长崇拜,并产生了种种宗教仪式,用宗教礼仪来宣扬上下尊卑的观念,来维护正在产生的等级秩序。
乐的产生和礼一样早,在原始社会,乐的教育尚可普及于每一个氏族成员。
到了奴隶社会,乐与礼为奴隶主阶级所垄断,乐与礼互为表里,所谓:“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
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
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
”所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乐与礼已成为调整奴隶主的言行,建国君民,化民易俗的工具。
礼乐为孔子一生所追求。
孔子对弟子讲礼,一方面在于修身养性,如《礼记·曲礼》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另一方面在于维护和调节人类社会秩序,如《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孔子对弟子进行乐的教学,不仅仅把乐当作悦耳舒心的工具,更把它作为感化教育学生的良方。
《礼记·乐记》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其实,乐的教化作用是从个人到社会的,“广乐以成其教。
”《礼记·乐记》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礼乐合一而称,原因在于它们的相辅相成性,《礼记·乐记》记载:“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
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统同,礼辨异。
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
”乐礼具有互补性,乐由中出,合乎中节之情;礼由外作,合乎万事之理。
人情万变不穷,有礼乐统同辨异,那么天下的人情事理都在此范围之中。
孔子秉承周代的礼乐制度,将其视为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必需工具。
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礼乐学习是基本科目之一,甚至在颠沛流离之际也未中断过。
孔子在宋国时,“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被围困于陈蔡之间时,“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大夫晏婴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
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二、射与御射是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是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射、御是军事训练也是体育训练。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发明了弓箭。
弯弓射箭既为了狩猎,也为了和其他部族争夺生活领地。
而后者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于前者。
射、御在西周的国学和乡学中都是重要的科目。
据古籍记载,当时的射,已有“五射”,御也有“五御”。
而且西周的射御训练已渗入更多的礼的内容,要求学习者不仅在思想上要有明确的志向和目标,在形式上也要合乎礼节仪式的要求。
学习者既要掌握严格的射、御技能,又要养成良好的军体道德。
这是西周的创建,它体现了奴隶制等级观念的发展,也促进了军体训练的程式化。
西周射御训练的尊礼,对我国形成重视军体道德的优良传统有一定影响。
“五射”和“五御”具体是指,五射———古代举行射礼的五种射箭法,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五御———古代驾车之五种技术,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从五射的方法和五御的技能来看,射御概括了射箭和驾车技艺的各个方面。
射与御都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在上古时代,射御是为社会所重视的军事作战技能,但射的性质到了周代发生了变化,由军事训练演变为一种普遍性的人民活动,被纳礼仪之内,这使得射成为孔子私学教育的内容更具可能性。
射御的连带称呼,如同礼乐一样,由于其内容的互补性,被人合二为一,作为一个整体来谈论。
孔子本人不但车技不错,还很得驾车之礼。
根据《论语·乡党》篇的记载,孔子“升车,必正,执绥。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也就是说,孔子登上去站得直直的,“绥”就是登车时用绳子做的一个拉手。
在车上的候,孔子很注意礼节仪式,不会东张西望,不会很快地讲话,也不指指点点。
在《论语》中“射”字出现五次,“御”字出现三次,综观其内,可以说明在日常生活及教学之中,孔子对弟子是进行射御知识授的。
如: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
”(《论语·八佾》)孔子对比赛射箭的礼仪非常在乎,认为这是君子惟一可争的事,但这种竞争比赛,君子须以礼对人,是要讲恭敬、撙节、退让些规矩的。
孔子驾车之术是很在行的,他的私学教育中涉及了射御的内容,且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射御之教更注重的是道德礼节、待人接物方的仪式。
《史记》中记载:其明年,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
季康子曰:“子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
”冉有的作战本领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由此可知,孔子是对冉进行过“御”的教育。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馀入。
”盖去者半,入者半。
孔子带领弟子习射于“矍相之圃”,引来了众多的参观者。
贲军将无勇,亡国之大夫不忠,与为人后者不孝。
子路陈此三者,让看的人心生畏惧,所以是“去者半,入者半”。
三、书与数六艺教育中的书教,是指书写文字的识字教育。
古代的数与术相联系,亦称数术。
数术之学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至少有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个方面。
涉及了天文、历数、五行、占卜、地理、测量、几何、算法等自然科学知识及技术,还有宗教知识及技术。
远古的先民们,由于对日月星辰的自然崇拜,孕育了最初的天文知识。
随着族外婚的产生与农业、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又产生了历法、数学等知识。
“六书”的内容,《周礼》中没有说明,汉代才有系统的说法,是指象形、指事、会、形声、转注,假借。
“九数”是指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
通俗地讲,书数教育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语文和数学教育。
学习和掌握“六书”、“九数”,是培养学生才智的基础教育。
《周礼》记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可知,童入学,先是教最基本的文字,王充《论衡·自纪》篇中说:“充小儿,六岁教书,八岁出于书馆。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小学阶段,六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本字的音、形、义,为以的阅读、写作、理解等能力打下基础。
因为不明六书,则字无识。
六书的内容包括形声义三者,六书是造字的原则,用字的方法。
孔子教育学生,是要让他们能读会写,如《说文》孔子曰:贯三为王。
推十合一为士。
孔子认为由一竖贯穿三就是“王”字。
其中“三”的含义是指“天、地、人。
”孔子解释“士”字的形体意义认为:“能够从众多的事物中推演归纳出一个简要的道理来的人就是士。
”再如《说文》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
”“黍可为酒,禾入水也。
”《说文》孔子曰:“犬之字,如画狗也。
”可见,孔子是用六书的方法来进行汉字教学的,认为牛、羊、犬这些字都是象形字,黍是由禾入水构成会意字。
九数的学习,一般在十岁开始,《礼记·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从“九数”所包含的内容来看,田地面积的划分、租税的合理摊派、土石方体积的计算,各种工程的求证,几乎处处都要用到它。
还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上古“数”与“礼”的关系密切。
在“礼”的施行中,“数”的多少有严格的规定,这就是“礼数”,舞蹈的行列数、棺木的厚薄度、守丧的年数、用兵的人数、礼让的次数等,等级不同,数量各异,即《左传》中曰:“王命诸侯,各位不同,礼亦异数”。
:舞蹈行列的规定:天子用“八佾”。
即八行,每行八人,共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即六行,每行八人,共四十八人;大“四佾”,即四行,每行八人,共三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