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部的应用解剖

合集下载

面部解剖-CN01462013.ppt

面部解剖-CN01462013.ppt
议程
•骨 • 肌肉 • 韧带 • 皮肤 • 皮下组织 • 面部神经分布(支配) • 面部血管系统
面部肌肉——概述
• 肌肉起止点
• 提肌和降肌
• 肌肉及其作用
– 面上部 – 面中部 – 面下部/颈部
• 表情——哪些肌肉?
面部肌肉
• 面部肌肉负责包括说话、咀嚼、呼吸、和表达情感等在内 的各种运动
• 面部有许多肌肉,这些都有助于支持面部结构,并在许多 情况下,参与面部表情活动
面上部肌肉
帽状腱膜 额肌 降眉肌
起点 帽状腱膜
止点 眉毛和鼻子的皮肤
额肌
作用 提升眉毛
额纹
皱眉肌
起点 眉弓内侧终点 止点 眉毛皮肤 作用 向内、向下挤压眉毛
降眉间肌
起点 鼻骨和鼻软骨 止点 前额内侧皮肤 作用 降低眉毛
降眉肌
起点 额骨 – 眶缘的上内侧部 止点 眉毛内侧部分的皮肤 作用 降低内侧眉毛
分以允许通过神经,血管 • 起自颧弓前2 / 3和后1/3 • 扇形分布向下 • 止于下颌骨支,下颌角和
下颌骨下缘 • 作用:提拉下颌骨
图片经由 Dr Woffles Wu授权许可
咬肌—— 深头
• 起自颧弓中间1/ 3和后1/ 3 • 垂直向下插入下颌支 • 咬肌神经走行在深中头之间
图片经由 Dr Woffles Wu授权许可
LLSAN
露龈笑
横部:
鼻肌
起点
鼻切迹外侧的上颌骨
止点
在鼻背与对侧者借腱膜相连
作用
压缩鼻孔压低鼻背
翼部:
起点
上颌骨
止点
鼻肌
鼻软骨
作用
展开鼻孔
图片:DVD of 3D HEAD & NECK ANATOMY

颌面部应用解剖与生理

颌面部应用解剖与生理

颌面部应用解剖与生理一、颌骨颌骨通常指上颌骨与下颌骨。

(一)上颌骨上颌骨位于颜面中部,是面中部最大的骨骼,左右各一,相互对称,其解剖形态极不规则,由一体 (上颌骨体)和四突(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构成。

上颌骨与鼻骨、额骨、筛骨、泪骨、犁骨等 邻近骨器官相连构成眼眶、鼻底和口腔顶部。

1. 上颌骨体 分为四面一腔即前、后、上、内四面和上颌窦腔。

(1)前外面:又称脸面。

上界与眶下缘相连,下界为牙槽突底部,内界为鼻切迹,外界为颧牙槽嵴。

在眶下缘中点下方0.5-1cm 处有椭圆形的眶下孔,眶下神经、血管从此通过。

眶下孔的下方,尖牙与双 尖牙的上方骨面有一深窝,称为尖牙窝。

此处骨质菲薄,常经此凿骨进入上颌窦内施行手术。

图为上颌骨(左图为外侧面观,右图为内侧面观)(2) 后面:又称颞下面。

一般以颧牙槽嵴作为前壁与后壁的分界线, 参与颞下窝及翼、腭窝前壁的构成,在其后方骨质微凸呈结节状,称上颌结节。

上颌结节上方有 2-3个小骨孔,有上牙槽后神经血管 通过。

颧牙槽嵴和上颌结节是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

(3) 上面:又称眶面,构成眼眶下壁,呈三角形。

眶下沟向下延伸成眶下管并开口于眶下孔。

上牙槽前,中神经由眶下管内分出,经上颌窦前壁和外侧壁分布到前牙和前磨牙。

(4) 内面:又称鼻面,构成鼻腔外侧壁。

在中鼻道中上颌窦开口通向鼻腔。

施行上颌窦根治术和上颌窦囊肿摘除时,可在鼻道开窗引流。

(5) 上颌窦:呈锥形空腔,底向内,尖向外,伸入颧突,底部有上颌窦开口。

上颌窦壁即骨体的四壁的骨质皆薄,内面衬以上颌窦黏膜。

上颌窦底与上颌后牙根紧密相连, 有时反隔以上颌窦黏膜,故当上颌前磨牙及磨牙根尖感染时, 易 于穿破上颌窦黏膜,导致牙源性上颌窦炎;在拨除上颌前磨牙和磨牙断根时, 应注意勿将根推入上颌窦 内。

2. 上颌骨突 包括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

(1) 额突:为一坚韧骨片,与额骨、鼻骨、泪骨相连。

位于上颌骨体的内上方。

头面部主要血管区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

头面部主要血管区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

■鼢园目围囤讲座5综述头面部主要血管区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廖勇范松青(南华大学医学院,湖南衡阳421001)头面部主要血管区域皮肤及深层组织血供的解剖学基础研究。

为组织瓣移植口腔颌面部修复重建外科手术提供了解剖学的基础。

熟悉头面部血管区域皮肤、血管解剖位置,面神经的走行方向、分支分布及其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对于保护面神经及其分支免受损伤非常重要。

Whetzel和Mathles[-l的研究确定了头面11个主要动脉的皮肤血管区域,本文就近年来头面部11个主要血管区域的应用综述如下。

头部由颅与面两部分组成。

颅部包括颅顶、颅底、颅腔,颅腔容纳脑及其被膜;面部有视器、位听器等器官。

头部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外动脉和椎动脉。

面部可划分为眶区、鼻区、口区和面侧区。

面侧区为介于颧弓、鼻唇沟、下颌骨下缘与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之间的区域,又可分为颊区、腮腺咬肌区和面侧深区。

1面横动脉血管区域面横动脉在腮腺内起于颞浅动脉,起始处外径为1.38mm回,面横动脉前行于颧弓腮腺导管之间,分出小支供应腮腺及嚼肌表面筋膜皮肤,并与面动脉及眶下动脉等相交通。

面横动脉多为一支,多数位于面神经及其分支的深面,少数位于其浅面或同一层面。

在颌面外科手术中,注意勿伤及面横动脉及与其伴行的面横静脉13I。

王昭领等在髁状突颈部骨折手术治疗中见面横动脉走行于髁状突颈部。

由下颌骨内侧经下颌升支后缘向前进入腮腺,与髁状突颈部骨折手术关系密切,尤其在下颌升支后缘切开时易损及。

可能由于面横动脉较为细小(外径仅为1.7mill),致使以往髁状突颈部骨折手术中与其有关报道较为少见。

尽管面横动脉较为细小,术中不慎仍可造成严重后果。

因面横动脉主要走行于下颌升支外侧,一般易于止血,但是其离断后近心端回缩将使止血非常闲难,术中出现了4例由于面横动脉损伤导致的大量出血,说明而横动脉在髁状突颈部骨折手术中不容忽视。

分析术中面横动脉损伤原因,除解剖凶素外,术者重视程度不够可能亦是重要凶素141。

针推穴位应用解剖课件第七节 面部

针推穴位应用解剖课件第七节 面部

3.进针层次
►(1)皮肤:较薄,有来(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和面神经颧支 的分支。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眶下动脉的分支, 也有面动脉的分支。静脉则与同名动脉伴行。
►(3)眼轮匝肌与提上唇肌:穴位区为眼轮匝 肌下部纤维与提上唇肌起始部纤维交错之处。 眼轮匝肌受面神经的颞支及颧支支配,提上 唇肌则受面神经颊支支配。
►(3)外耳道软骨:外耳道是自外耳道口到鼓 膜之间的弯曲管道,长约2.5cm,其外侧1/3 为软骨部,内侧2/3为骨部。针刺听宫穴时, 针尖进入外耳道外侧1/3的软骨部。
►(5)直刺时,针的深面为下颌骨。向地仓透 刺时,针尖可经笑肌、颧肌、降口角肌和口 轮匝肌等结构。它们均为面部表情肌,受面 神经的支配。
(二)睛明
►1.体表定位:在目内眦的上外方凹陷中取穴。
2.操作方法
►正确的进针方法是,用手指向外侧轻压眼球, 以加大进针间隙,使眼球固定,避免刺中。 针尖应接近眶内侧壁,但勿紧贴,略朝后外 呈85°角,缓缓刺入0.2~0.6寸。深刺可达 1~1.5寸。不宜提插或大幅度捻转。针尖透 过眼睑后,始终有空松感。
第七节 面部
一、皮肤切口
►1.沿口裂作环状切口。 ►2.沿眼裂作环状切口。 ►3.前发际正中至下颏作一纵行切口。 ►4.沿前发际作一横切口。 ►5.耳前作一纵行切口。
二、腧穴解剖
►(一)颊车 ►1.体表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处,用
力咬牙时,咬肌隆起的地方。
2.操作方法
►取正坐或侧卧位,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咬 紧牙齿时咬肌隆起高点处取穴。针法:
►(4)提口角肌:位于提上唇肌的深面,其起 始部在取穴点略下方,当沿经向下斜刺时可 刺中此肌。
►(5)眶下孔或上颌骨。
►上述三肌均属表情肌,因此针刺此肌可以辅 助治疗面部表情肌瘫痪。

[局部解剖学]绪论 头面部

[局部解剖学]绪论 头面部

与口角中点到耳屏间切迹连线中1/3。
腮腺管乳头
(3) 腮腺淋巴结
(4) 穿经腮腺的结构
纵行:颈外A、下颌
后V、颞浅AV、耳颞N
横行:上颌AV、面横
Aபைடு நூலகம்、面N主干及分支
由浅入深:面神经分
支、下颌后静脉、颈外 动脉、耳颞神经
1)面神经 facial nerve 在颅外分三段:
第1段:腮腺前段,茎乳孔至腮腺,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 第2段:腮腺内段,位于下颌后静脉和颈外动脉的浅面,分颞 面干和颈面干,由干再发出颞、颧、颊、颈、下颌缘支。 第3段:腮腺后段,为穿出腮腺的部分。
缘的外面和内面。两层之间有颞中血 管、脂肪组织。
颞肌:深面有颞深血管、神经。
颞肌及颞深筋膜均十分坚韧, 经颞区开颅可对脑起到保护作用。
骨膜: 与颞肌之间有大量脂肪,称
颞筋膜下疏松结蒂组织。
二、颅底内面
(一)颅前窝 anterior cranial fossa
由额、蝶、筛骨构成,以蝶 骨小翼后缘和颅中窝分界。 有筛板、筛孔。 与鼻腔相通。
孔裂多,易骨折。
(三)颅后窝 inferior cranial fossa
枕骨大孔→脊髓、左右椎A、
副N脊髓根 舌下N管→舌下N 颈V孔→乙状窦续为颈内V 舌咽N、副N、迷走N
内耳门→面N、前庭蜗N
小脑幕 tentorium cerebeli
小脑幕切迹 小脑幕切迹疝:
海马旁回和钩下 移压迫脑干和动眼 神经,出现同侧瞳 孔扩大和瞳孔对光 放射消失,对侧肢 体轻瘫
(一)掌握头部境界分区。了解头部重要体表标 志. (二)掌握面浅部血管的行径分布、面神经的表 情肌支及“危险三角”概念。 (三)掌握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内容;腮腺的位 臵、形态及毗邻关系,腮腺导管的行径;面神经的 分段、腮腺床的概念,穿经腮腺的结构。 (四)掌握面侧深区的境界、内容,熟悉翼内、 外肌的位臵和作用,翼静脉丛的位臵和交通;上颌 动脉的行程、分支及分布,下颌神经的分支及分布。 掌握面部软组织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 (五)掌握额顶枕区和颞区的结构层次以及头皮 的定义。熟悉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颅内外 静脉交通途径;海绵窦的位臵、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颅底内面蝶鞍区的形态结构.

头部解剖与生理学

头部解剖与生理学

包括特征提取、模式识别、空间定位 和注意机制等,使我们能够准确地感 知和理解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形状、 颜色和运动等信息。
大脑皮层视觉处理
大脑皮层的枕叶是视觉信息处理的中 心,接收来自视觉传导通路的信号输 入,进行复杂的分析和整合,形成我 们的视觉感知和认知。
06
CATALOGUE
耳部解剖与听觉生理机制
面部肌肉
包括表情肌和咀嚼肌等。表情肌主要控制面部的表情变化,如笑、哭、怒等;咀 嚼肌则负责咀嚼食物。这些肌肉与颞筋膜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面部的软组织结 构。
03
CATALOGUE
颅内器官与生理功能
大脑半球结构及功能分区
01
02
03
04
大脑皮质
控制运动、感觉、语言、认知 等高级神经功能。
基底核
参与运动调节和情绪控制。
帽状腱膜
是一层坚韧的结缔组织膜,覆盖在颅骨的顶部,前连额肌,后连枕肌,形成头 部的“帽状”结构。它对于维持头部形状和稳定颅内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枕额肌
位于帽状腱膜下方,由枕肌和额肌组成。枕肌位于后脑勺部位,负责后仰动作 ;额肌位于前额部位,负责抬眉和皱眉等动作。
颞筋膜及面部肌肉
颞筋膜
是一层坚韧的结缔组织膜,覆盖在颞肌的表面,向上连接帽状腱膜,向下连接面 部肌肉。它对于维持面部轮廓和表情具有重要作用。
中枢处理机制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对传递来的神经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包括声音的频率、强度、时 间等特征,最终形成听觉感知。此外,大脑还负责将听觉信息与其他感觉信息进行整合
,以便更全面地理解环境。
THANKS感谢观看 Nhomakorabea眼内腔
包括前房、后房和玻璃体腔,充满房水和玻璃体,具有维持眼内压 和屈光作用。

口腔额面部应用解剖及生理

口腔额面部应用解剖及生理

第二节 口腔
第二节 口腔
❖ 口腔的生理功能:
-- 消化、感觉、辅助呼吸、构音和辅助发音。
❖ 口腔的界限:
-- 前壁:上下唇——经口裂通向外界 -- 后界:腭垂、腭咽弓、舌根——通向口咽部 -- 两侧:颊部 -- 上壁:腭 --下壁:舌下及口底
❖ 分界:
-- 口腔前庭及固有口腔
第二节 口腔
一、口腔前庭解剖标志点:
第二节 口腔
舌 背 上 的 乳 头
第二节 口腔
六、口底
第三节 牙体牙周组织
一、牙齿的发育与萌出
牙齿的发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乳牙从胚胎 第2个月开始发生,到3岁多牙根完全形成。恒牙在 胚胎第4~5个月开始发生,到20岁左右才完全形成 。
第三节 牙体牙周组织
牙齿萌出的特点
1.牙齿萌出有一定次序,萌出先后与牙胚发育的先后一致 2.牙齿萌出有比较恒定的时间性,但范围较宽 3.左右同名牙同时岀龈 4.下颌牙萌出略早于上颌的同名牙 5.牙齿数量比较恒定,乳牙共20颗,恒牙28-32颗。
与牙周组织相交通。
第三节 牙体牙周组织
五、牙周组织
1.牙龈 2.牙槽骨 3.牙周膜 4.牙骨质
2.下颌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颌内动脉的分支下牙槽动脉, 血供相对比上颌少
第一节 颌面部
下颌骨Leabharlann 下颌体:重要解剖标志:
颏孔
颏结节
下颌骨下缘
上部为牙槽突,内外 骨板均由较厚的骨密 质构成。下缘圆钝坚 实,为下颌骨骨质最 致密处。
第一节 颌面部
下颌骨
下颌支:
重要解剖标志: 下颌孔 髁突 喙突 乙状切迹 下颌角
第一节 颌面部
(三)颧骨
1.左右各一,近似菱形,位于颜面的外上部。为上颌骨与颅 骨间的重要支架,对构成面型起重要作用。分颊面、颞面 和眶面三面。

临床解剖部位 分类

临床解剖部位 分类

临床解剖部位分类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研究人体内外部结构及其关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解剖则是指将基础解剖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中,通过解剖部位的分类来加强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根据解剖学的分类方法,临床解剖部位可以分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骨盆、四肢等几个大类,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几个部位的分类。

1. 头部:头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在临床上常见的解剖学分类包括:颅骨、面部、眼眶、口腔、鼻腔、颞颌关节、颌骨、耳部等。

这些部位的解剖结构与头部疾病密切相关,对于头部外伤、神经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2. 颈部:颈部连接头部和胸部,是许多重要结构的通道。

临床上常见的解剖学分类有:颈椎、肌肉、血管、神经、喉部、甲状腺、颈部淋巴结等。

颈部的解剖结构与呼吸道、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等重要器官密切相关,对于颈部的损伤、肿瘤和吞咽困难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 胸部:胸部是人体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重要部位,包括胸骨、胸椎、肺、心脏、食管、气管、纵隔等。

这些部位的解剖结构对于心脏病、肺部疾病、纵隔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

4. 腹部:腹部是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腹肌、腹腔、胰腺、胃、肠道、肾脏、膀胱、子宫等。

这些部位的解剖结构对于腹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如胃癌、肠梗阻、尿路结石等。

5. 骨盆:骨盆是下半身的核心部位,包括髂骨、耻骨、坐骨、尾骨等。

骨盆的解剖结构对于盆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如盆腔炎症、子宫肌瘤、骨盆骨折等。

6. 四肢:四肢是人体活动的重要部位,包括上肢和下肢。

上肢包括肩关节、臂、前臂、手部等,下肢包括髋关节、大腿、小腿、足部等。

四肢的解剖结构对于肌肉损伤、关节疾病、骨折等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临床解剖部位的分类,可以更加准确地定位疾病发生的位置,有利于医生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临床解剖学分类只是一个基础,临床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综合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部的界限和分区
头部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界分 为颅部和面部。
颅部:颅顶 面部:面前区
颅腔
颅底
腮腺咬肌区
颞下窝
颅顶部软组织的层次及各层结构特点
一、颅顶部软组织的层次及各层结构特点
(一) 头皮 平均厚度为0.6厘米,可分为正中的额顶枕区和两侧的颞区,两 区结构各异。 1.额顶枕区 由浅入深可分五层. (1)皮肤 厚而致密,其内血管和淋巴管极为丰富,并含有大量毛发,皮脂 腺和汗腺。发根穿过真皮深入皮下组织中,为皮脂腺囊肿,疖肿的好发部位。 (2)浅筋膜 由坚韧而致密的结缔组织所组成,内有许多短的垂直纤维将皮肤 与帽状腱膜层紧紧地连在一起,并形成许多小隔,内含有脂肪组织和血管神经等。
头皮的血管和神经
头皮的血管和神经多在浅筋膜层内走行并分 支,然后再进入皮肤. 1.血管 (1)动脉 共有五对,耳前三对,耳后二对。 耳前的动脉是:滑车上动脉、眶上动脉和颞浅动 脉;耳后的动脉是:耳后动脉和枕动脉。 (2)静脉 位于浅筋膜内,广泛吻合成静脉网, 主干与同名动脉伴行。最后分别汇入内眦静脉、 颞浅静脉、耳后静脉与枕静脉。 2.神经 共有十对,耳前五对,耳后五对。 无论耳前或耳后,都各有四组感觉神经和一对运 动神经。 (1)耳前 运动神经为面神经的颞支; 感觉神经为三叉神经的分支,滑车上神经、眶 上神经、颧神经和耳颞神经。 (2)耳后 运动神经为面神经的耳后支; 感觉神经为颈神经的分支,耳大神经、枕小神 经、枕大神经和第三颈神经。
二、腮腺咬肌区
指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面和下颌后窝,该区的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 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上界为颧弓和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 在下颌支后缘以后的部分,称下颌后窝。区内主要结构为腮腺、咬肌以及有关的 血管、神经等。 (一)腮腺咬肌筋膜 为颈深筋膜浅层向上的延续,至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两 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腮腺鞘的浅层相对较厚而致密,而其深层相对较薄弱 且不完整,在茎突和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经此裂隙与咽旁间隙和翼下颌间隙相 通。包裹腮腺的筋膜在茎突和下颌角间的部分增厚,称茎突下颌韧带,该韧带把 腮腺下部与下颌下腺分离开来。包绕腮腺的两层筋膜在腮腺前缘处融合,前行覆 盖于咬肌表面,称咬肌筋膜。

(3)帽状腱膜 tendinous part of epicranius muscle和额、枕肌 帽状腱膜前连枕 额肌的额腹,后连枕腹,两侧逐渐变薄,续于颞筋膜。整个帽状腱膜厚实坚韧, 并与皮肤和浅筋膜紧密相连。临床上的所谓头皮,就是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 这三层的合称。 (4)腱膜下疏松组织 为帽状腱膜下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层,极易分离,故 又称腱膜下间隙。一般头皮撕脱即由此层分离,因此层内有导血管通过,是头皮 的“危险区”。 (5)颅骨外膜 与骨缝紧密相连,但与骨质表面连接疏松,易于分离。骨膜 下如有积脓和积血,脓肿或血肿仅限于受累一骨的范围。颅顶骨膜剥离后,对颅 骨的影响不大。
应用解剖学的发展趋势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applied anatomy
外科解剖学 Surgical Anatomy 影像解剖学 Image Anatomy 实验形态学 Experimental Morphology
生物力学 Biomechanics of Clinical Anatomy
(三)血管和神经
1.面动脉 facial artery 源自颈外动脉,经下 颌下腺深面,在咬肌前缘处绕过下颌骨下缘至面 部,然后经口角外侧斜行至内眦或鼻背,在经过 口角时,发出上唇支及下唇支。 2.面静脉 facial vein 位于面动脉的后方,行 程较面动脉为直。在内眦处,面静脉借眼静脉与 颅内海绵窦相交通。 3.面神经 facial nerve 为面肌的运动神经, 在面部有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五 组分支,均穿腮腺实质,由腮腺的周缘穿出,呈 扇形展开分布于面部肌肉。面部手术时,应根据 面神经分支的走行方向选择手术切口。
头、面部的应用解剖
Applied anatomy of the head and the face
解剖教研室
周庭永
头部位于人体躯干上部,由颅和面部两部分构成。颅 容纳脑及被膜;面部有两个重要的感官,视器和位听器, 以及消化和呼吸两个系统的首端,口和鼻。分布在头面部 的血管神经有颈内、外动脉和椎动脉的分支及十二对脑神 经。
颞区的结构与额顶枕区不同,其层次可分为六层:(1) 皮肤;(2)浅筋膜(包括血管和神经);(3)颞浅筋膜;(4)颞 深筋膜;(5)颞肌;(6)颅骨外膜。
可见额顶枕区与颞区两部在层次结构上有所不同:前者 第三层帽状腱膜在颞区移行为颞浅筋膜 ;第四层腱膜下疏 松组织层在颞区为颞深筋膜和颞肌所代替。颞区为开颅手 术的入路之一,因颞肌和颞筋膜较厚,手术时为减压目的 若切除它深面的颞骨鳞部,尚可对脑组织提供足够的保护。
颅底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1.颅底是由厚薄不一的骨密质构成(无板障)。颅底骨在蝶嵴、颞骨岩部和枕内嵴等 处特别增厚形成骨柱以增强颅底的坚固性,颅底骨折常出现在这些骨柱之间。 2.颅底内面借蝶嵴(蝶骨小翼后缘),岩嵴和鞍背而分为前、中、后三个颅窝。三个 颅窝中,颅前窝底面高低不平,颅前窝与颅中窝之间的蝶嵴边缘锐利,该处在外力作用 下最易损伤脑组织,临床上对冲性脑挫裂伤经常发生在这些地区。 3.颅底内面有许多孔和裂为十二对脑神经和进出颅腔的血管所通过,因此颅底骨折 常合并有这些结构的损伤,出现血肿或相应脑神经的功能障碍。临床常见的如:岩尖综 合征,眶上裂综合征以及后组脑神经不同合并损伤的综合征等。 4.颅底的前、中、后三个窝分别与眼眶、鼻腔、鼻旁窦、中耳、乳突等结构形成重 要的毗邻关系,颅底骨折后可出现复杂的但有定位价值的体征。如颅外伤后出现脑脊液 鼻漏,意味着颅前窝的颅底骨折。脑脊液耳漏则为颅中窝的颅底骨折。
应用解剖
Applied anatomy
应用解剖学简介 Introduction of applied anatomy
外科放射解剖学杂志 Surgical and Radiological Anatomy (1986)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1986) 临床解剖学杂志 Clinical Anatomy(1988)
颅腔的分区及内容
小脑幕将颅腔从横的方向分为上、 下两大部分,即幕上腔和幕下腔。幕上 腔又被大脑镰不完全分隔为左、右两腔, 分别容纳左、右侧大脑半球。幕下腔容 纳小脑、脑桥和延髓等结构。 颅腔的交通 1.幕上腔与幕下腔 幕上腔与幕下腔 籍小脑幕裂孔互相沟通,该裂孔是由小 脑幕游离缘和鞍背共同围成,其间容纳 中脑,并有血管通过。邻近裂孔区的结 构有动眼神经。在小脑幕上区是枕叶和 颞叶,颞叶的海马旁回和钩恰在小脑幕 切迹的上方。正常时海马旁回和钩稍超 出小脑幕切迹,靠近中脑的两侧。 2.幕下腔与椎管 幕下腔与向下籍枕 骨大孔与椎管相交通,枕骨大孔处于颅 后窝的最低处,孔的前部容纳延髓,后 部为小脑延髓池所在,池的上方即为小 脑蚓部和两侧的小脑扁桃体。
硬脑膜窦
海绵窦 cavernous sinus 位于垂体 窝两旁,前端始于眶上裂内侧端,与眼静 脉相通;后端在颞骨岩部尖处连岩上、下 窦。窦腔呈海绵状,网眼内充静脉血;外 侧壁由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 叉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颈内动 脉和展神经通过此窦的中份。海绵窦接受 眼静脉,大脑下静脉、蝶顶窦。并与对侧 的海绵窦、翼丛、颈内静脉、横窦以及面 静脉之间都有交通。
硬脑膜
硬脑膜由内、外两层厚而致密 的纤维膜构成,两层粘着紧密,只 有在静脉窦处才分开,硬脑膜的外 面粗糙,借细小纤维和血管直接贴 附在颅骨内面。小儿的硬脑膜与颅 骨紧贴不易分离,成人则与此相反, 特别是在颅盖部硬脑膜与颅骨内板 结合较疏松(骨缝处除外)形成一潜 在性的硬膜外腔。但在颅底,尤其 是骨嵴和孔处与骨紧密连接不易分 离。硬脑膜内面光滑,紧贴蛛网膜, 并随同蛛网膜包在脑的表面,同时 向内深入脑裂之间形成4个突起, 即大脑镰、小脑幕、鞍隔和小脑镰。
4.三叉神经 trigeminal nerve 为面部的主要感 觉神经,在面部的重要分支有眶上神经、眶下神 经、颏神经、颊神经和耳颞神经五支。
面部软组织的结构特点
1.面部皮肤薄而柔软,皮下组织疏松,易于伸展移动,有利于外伤缝合及成 形手术。但在颏部尤其是鼻翼的皮肤与皮下组织结合紧密,不易剥离,清创手术 时必须注意,以免发生缝合困难. 2.面部皮肤富含皮脂腺、毛囊和汗腺,可发生皮脂腺囊肿和疖. 3.面部血管密集,血运丰富,因而组织再生和抗感染力强,有利于伤口的愈 合。静脉与颅内海绵窦关系密切,由于头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流方向可随体位而 改变,特别是“危险三角区” 发生感染时,切勿挤压,以免细菌经面前静脉扩 散至颅内. 4.面部皮肤与皮下层的弹性纤维及肌纤维紧密相连,致使皮肤在外伤或手术 切开后,创缘易于裂开,缝合创缘时,创缘皮肤有内陷的倾向。因此,在面部施 行外科手术时,皮肤切口的方向应尽可能与皮纹或沟一致。浅筋膜内有面神经、 血管及腮腺导管等穿行,手术除应注意皮纹及沟的走向外,更应避免上述重要结 构的损伤. 5.在面部进行手术或清创缝合时,应注意表情肌的走向,以免表情肌功能受 损,出现异常表情。
面部
一、浅层结构
(一)皮肤与浅筋膜 皮肤较薄,血循环丰富,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浅筋膜较发达,含有表情肌、 面动脉和面静脉、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等结构,其间含有不定量的脂肪组织。面部 仅腮腺、咬肌和颊肌有深筋膜覆盖,其它部分没有深筋膜。 (二)面肌 面部肌肉有以下特点: 1.位于浅筋膜内(颊肌除外),肌 束薄而细。 2.起于面颅(或皮肤),止于皮肤, 收缩时牵动皮肤,使面部出现各种表 情活动。 3.主要围绕眼裂、鼻、口裂呈环 形和放射状排列。重要的面肌有:眼 轮匝肌、口周围肌和颊肌。
数字医学 Digit Medical Science
人体结构安排的基本慨况
Brief account of body structures arrangement 1.皮肤 2.浅筋膜(皮下组织) 3.深筋膜(肌间隔) 4.深层结构(骨纤维鞘) (1)肌肉 (2)血管﹑淋巴﹑神经 5. 骨与关节﹑体腔和脏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