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生物类专业《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

合集下载

研究生助教在“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研究生助教在“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研究生助教在“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何磊(),吴敏,唐建军,陈欣,王国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310058摘 要:浙江大学的“生命科学导论”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是面向非生物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程。

为了培养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该课程采取研究生助教参与指导实验课程和组织小班讨论的形式。

多年的实践结果表明:研究生担任助教指导“生命科学导论”实验和讨论,不仅提高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增加了研究生的教学经验;而且提升了研究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推行研究生助教制度(选拔、培训、考核等)过程中还发现一些不足与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改进。

关键词:研究生助教,生命科学导论,实验教学,课程讨论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Life ScienceHE Lei (),WU Min,TANG Jian -jun,CHEN Xin,WANG Guo -qia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China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年8月,8(4):12-15ISSN 2095-1574 CN 11-9307/R  DOI 10.3868/j.issn 2095-1574.2018.04.003教改纵横收稿日期:2018-02-05;修回日期:2018-04-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0411);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6KFJJ02)通讯作者:何磊,E -mail:helei8705@1 引言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面向非生物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配套的实验课程[1],集“基础性、系统性、趣味性和学科交叉性”于一体[2,3]。

生命科学导论(来源网上。)

生命科学导论(来源网上。)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就是要重点介绍生命科学最新进展的同时,适应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使学生对生命科学有一个基本了解。

让学生加强生命科学基本概念和内在联系与规律的学习,提高学生们主动探索生命奥秘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些紧迫问题。

例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与资源问题、克隆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应用前景以及安全性等问题,并能提出解决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后续的经济类、人文类等专业课程中也能够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进行正确的分析,达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谐统一。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生物与生命科学第一节什么是生命1.生命的基本概念2. 生命的基本特征习题要点:生物同非生物相比,具有哪些独有的特征?第二节为什么要学习生命科学1.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克隆羊“多莉”2. 人类面临的挑战3.新世纪的大学生不能没有现代生命科学基础习题要点:有些同学在高中阶段对生物学课程并不十分感兴趣,请分析原因。

对如何学好大学基础生命科学课程提出你的建议。

第三节生命科学涵盖的主要内容1. 在不同的层面和深度来认识生命的特征2. 微观与宏观领域相互联系3.在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上来认识生命4.跟踪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习题要点:什么是双盲设计?科学研究中的假象和误差是如何产生的?第四节如何学习生命科学1. 提出问题和设想2. 实验是开启生命王国大门的钥匙习题要点:科学研究一般遵循哪些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步骤?请用实验研究实例,总结出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第五节创新性研究推动生命科学向前发展1. 生命科学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如何进行创新科学研究3.科技论文与学术交流4.科学研究的驱动力习题要点:众所周知,北京的中关村是中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大本营,为什么在它的广场上没有计算机模型或电子模型,却树立了一个DNA双螺旋模型?本章重点:什么是生命,如何学习生命科学。

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生命科学是一门多领域交叉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非生物类本科生往往对生命科学缺乏兴趣和理解,导致其学习效果不佳。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作为开设给非生物类本科生进行生命科学基础学习的课程,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科学的需求越来越大,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和改进。

目前,传统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枯燥、抽象、缺乏实践性等,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研究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这一群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深入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与实践,评估新模式的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非生物类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特点,了解其学科基础和学习动机,为建立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2. 深入探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如知识点过多、理论抽象难以理解、实践环节不足等,并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

3. 探讨改革的必要性,分析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实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4. 提出探索的方法和策略,包括引入多媒体技术、活动设计、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5. 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验证新模式的可行性和教学效果,对比传统模式,探讨优缺点,为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依据。

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索与实践

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索与实践

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关统伟车振明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07期摘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非生物专业本科生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

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开设公选课的必要性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目的是为了适应21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非生物类本科生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053-02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截至2012年,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诺贝尔文学奖创设117年来,中国籍作家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和医学奖领域至今中国无人问津。

美国科学家在近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中获得了17次。

事实说明中国的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里仅想和各位同行一起探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在非生物专业开设的意义以及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部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非生物学类专业本科生的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明确指出[1]:了解生命科学发展的全貌和新动态,以及现代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间交叉融合的必然趋势;理解并初步能用生物学原理、观点、思维方式去认识一些生命现象和过程。

争取对学生跨学科创新思维起到一定的科学启迪作用。

针对非生物类不同学科专业本科生的知识基础和需求,西华大学《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精心设置以满足学生需求和社会需要。

该课程在西华大学开设相对较晚,于2004年在全校开设为公选课,目的是提高交叉学科学生的现代生命科学意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富创造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非生物专业“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

非生物专业“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
内蒙 古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un l fIn rMo g l iest fT c n lg o r a o n e n oi Unvri o eh oo y a y
第2 1卷
第 1期
( oi c ne ) S c l i c s aSe
V 1 1 N . 2 1 6. o 1 0 2 2
开 设 了“ 生命科 学导论 ” 至今 已六 年 。但 是 在 教 学 , 过 程 中 , 在课 程 内容 多 、 存 知识 综 合 性 强 、 时 少且 课 无 实验课 时 , 教材 更 新 滞后 , 教学 方 法 和 评 价单 一 ,
业本 科生 介绍 生命 科 学 最 新 的 发展 , 及 为理 解 这 以 些最 新进 展所 必需 的基 础 知 识背 景 。2 世 纪 , 命 1 生
探 索性 、 用性 和 前 沿 性生 命 科 学 知 识 讲 解 为 教 学 应
主线 , 以优 化课 程 教 学 内容 , 建 课 程 知识 体 系 , 构 培 养 学生 学 习 、 解 、 决 问 题 的 能力 为 目的 同 时 理 解 。;
家 对 于酱油 等调 料 中的 氨基 酸含 量 有 严 格 的 标 准 ,
学 为非 生物 专业 本科 生 开设 了“ 代 生 物学 导 论 ” 现 ; 在 19 9 7年 , 江大 学 开设 了 “ 命 科 学 导 论 ” 浙 生 0 。
各 专业 中的生命科 学 知识 , 研讨社 会热 点 问题 , 用 采
现代 教学方 法 , 取不 同的考核 方式 , 选 在教 学实践 中
合起 来 , 发掘 一些 新 思路 , 开拓 一 些 新 的研 究 领 域 。
体就 是做 酱 油 的原料 。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高校非生物学类专业 学生应该具有一 定的现代生 命科学 知识 已在 高教界形成共识 ,国内各 类高校 已先
后 为非生物学类 专业学生开设 了众 多生 物学类基础课
特征 、 分类 的诊 断与治疗 的基础上 , 熟悉人类 基因组计 划 ( G )在 免疫 系统部分 , 点介 绍免疫学 的实际应 H P; 重 用; 可将 多利羊 实验 引入到哲学层面 , 讨论 这个克隆技 术 给人类带来 的挑 战与 困惑 ; 另外 , 对环 境 、 态和生 生 物多样性结合 现阶段 的政策发展趋势也要 进行重点学
习和 反 思 。
程, 以适应 高等教育全面素质培养 目标 的需要『 1 生 _ 。在 命科学蓬勃 发展 的今天 ,生命科学知识 的普及 已成 为
高等 教育一 项重要 的使命 。面对 只有 高中生物学基础 的非 生物类 专业的本科生 ,如何让他们 掌握和理解现 代生命科学知识和技术是课程教学的难 点。 课程教学 内容的创新 1 . 正确认识兴趣培养与知识学习的辩 证关 系。 为了
培养 学生应 用数学 建模 能力解决 实际 问题 的重要 性 , 意识到数学计算 能力 、数据处理能 力对于专业课 的重 要性 。 通过数学实验来解决数学计算和符号处理 , 把数 学 知识在 实际 中的应用 切入到数 学 的理 论教学 之 中 , 可 以有 效促 进学 生对 数 学规 律 的直 观 理解 和深 刻认
统 的知识理解 ,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2 . 合理协调 基础知识 和热点前沿 的知识体系。 在授 课 过程 中力求将生命科学基本 知识 、基本理论 和学科 发展前沿结合起来 , 深广适度 ; 将生 物学知识和生 物学 原理 结合起 来 , 冠以科学的思维方法 ; 理论 阐述深人浅 出 , 要介 绍研究方法及成果应用 ; 概 反映生命科学 与其 他学科问的交融 , 并提 出尚待解决 的理论 和技术 问题 。

为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基础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的探索和实践

为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基础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的探索和实践

为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基础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的探索和实践摘要:南开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为全校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基础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通过精心挑选实验项目,严格管理实验过程,改进实验成绩考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命科学;素质教育;实验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探索生命的本质和奥秘不仅需要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在理论上的交叉融合,更需要科学实验的互相渗透。

非生物类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是培养新世纪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因此,生命科学学院在为全校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基础生命科学导论”理论课的同时,还开设了1学分、32学时的实验课程。

一、实验项目的设置作为全校非生物类本科生的公共选修实验课,我们遵循实验项目的科学性、趣味性和与实际生活的贴近性开设实验项目。

依据这一原则,我们从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不同学科中各选一个难易适中且趣味性强的实验项目,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副教授任实验教师,在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实验项目如下:绪论实验课程组的全体教师向学生分别介绍各自实验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实验一摇蚊幼虫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与分析。

实验二细菌个体形态观察及染色技术。

实验三对虾的个体发育过程及解剖。

实验四人体生理指征—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的观测。

实验五植物生长物质的生理效应。

实验六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

这些实验项目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细菌分布广泛,与人类关系密切,但个体微小,如何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呢?“细菌个体形态观察及染色技术”实验将告诉我们答案;对虾是高蛋白食品,是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它是如何生长发育的?如何通过精细的生物解剖技术了解其器官与结构呢?我们开设了“对虾的个体发育过程及解剖”实验: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是人体生理的重要指征,也是体检中重点检查的生理指标,如何用常规仪器进行检测、如何科学解释这些指标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我们开设了“人体生理指征一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的观测”实验;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但如何测定蔬菜水果中维生素的含量?它们当中哪一种含量更高或相对较低?,我们开设了“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实验。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生命科学导论》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生命科学导论》课程

一、课程及案例简介《生命科学导论》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面向大一第一学期的新生开设,共56学时。

课程不仅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物种、类群等系统生物学层面来分析和认识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及生物演进规律,还系统介绍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理论、主要类群及鉴别特征,内容知识点较多,记忆起来比较枯燥,把握不了重点,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学习效果比较差。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生动的科学史实、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深厚的科研素养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适合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同时丰富了课程内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学习质量。

课程具有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泛、与各生物学科联系紧密的特点,是促进人类自然观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

生命科学导论的授课对象都是大一的高校学生,他们往往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立期也正处于政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萌芽期,若能在生命科学导论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浸润于专业知识中,这将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生命科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塑造三观,自觉成为符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要求,能够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青年,就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而言,根据其专业特征知识特征和教学特征,其蕴含的思政元元素涵盖了八个维度,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本案例是关于第六章生物体的防御体系内容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二、课程思政教学与育人目标(一)知识传授目标:生物体防卫系统包括非特异性防卫和免疫,免疫对于维持个体健康、避免疾病有重要作用,而对免疫机制的研究也是目前的一个热点。

本章主要从系统的角度介绍免疫器官与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以及免疫机制。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免疫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免疫的三道防线,抗原和抗体的特性以及免疫的机制,了解免疫失调相关的疾病。

(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免疫基本原理的学习具备在实践过程中识别、表达、分析复杂的免疫学问题,并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进行免疫设计、检测的能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全面考虑健康、安全、法律等因素;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免疫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对复杂的生命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具备设计实验的能力,并综合论证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非生物类专业《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
摘要:《生命科学导论》是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生命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本文阐述了在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展《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重要性,并从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非生物类专业;生命科学导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73-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强调教育必须是完整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培养更多具有完善知识结构、满足科学创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1]。

生命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2005年教育部高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非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议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生物学普及教育的核心课程为《生命科学导论》课程[2]。

但是,生命科学的研究内容涉及面宽,对教与学都是一种挑战,如何在教学组织、教学体系优化和教学过程综合化等方面开展《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是目前教育领域内面临的主要难点。

因此,作者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生命科学素质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结合几年来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进行《生命科学导论》讲授的体会和感受,谈几点认识。

一、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重要性
《生命科学导论》是面向高校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一门综合性教
育课程,旨在促进大学生不断提高对现代生命科技的认识,激起对生命科学热点问题的兴趣,加深对科学交叉、渗透、融合的理解,激发探索和创造激情,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开设是非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逐步改变着高校基础教学的结构体系。

2002年国家教育部专门发文件积极促进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生物教学的实施,要求具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必须面对全校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以培养交叉学科的研究人才,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命科学知识结合,产生新思路,开拓新领域,也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健康与环保意识[3,4]。

所以,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全国很多院校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相关的生物学素质教育课程[3,5-7],课程性质多样化,在教学计划实施中充分体现了非生物类专业教学的特色。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也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制订了具体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常识、了解该学科的主要领域和进展,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生命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鉴于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基础层次参差不齐,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4,8,9],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整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

面向文
科学生时,采用讲座形式组织教学内容,主要以生命科学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方向为主,结合介绍基础知识,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新发展及其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趋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生命科学观,参与社会发展的决策。

面向理工科学生时,教学内容侧重学科交叉意识的培养,采用系统讲授、部分自学的教学方式,以生命科学系统知识为主线,同时介绍生命科学领域内的最新进展,使学生理解、认识一些生命现象和过程,启迪学生的跨学科创新思维。

另外,学生对部分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如分类、形态、结构等生物学专业知识,因此提倡一些“开放性”内容由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与自学。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如组织学生参观生物标本馆、生物园地等基地,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其他高校相关方面的经验,编写了适合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教材《现代生命科学导论》。

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新陈代谢、细胞与细胞工程、生物体内的信号和传递、人体的防御系统、遗传及其分子基础、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与伦理问题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对生命科学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考虑到非生物学类专业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较浅,内容编排由浅入深,力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可启发
学生思维,开阔思路。

(2)从适合非生物专业文、理工类学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出发,选择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以生命活动的重要方面为主题,综合性地介绍生命本质,同时以生命科学的热点理论、应用和问题为切入点,采取专题综述、论证、探究等多种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启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开展深入思考。

(3)在各章节内容后附上思考练习题,便于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四、多元化的考试方式
考试是测评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必要手段之一,好的考试方式不仅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且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增加了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多元化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以利于促使学生注重自身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2]。

通常采用平时考核(如专题演讲报告、课堂讨论和考勤等)、撰写课程论文和期末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不但评价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完成作业的质量,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多元化的考试方式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思想压力,且避免了少数学生平时不学习,通过考前突击准备获得较高分数,导致课程成绩不合理的情况发生[10]。

总之,为了提高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在非生物类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在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基础上,建立了本校非生物类专业《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体系,以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交
叉点,为今后的跨学科学习、研究奠定基础,从而促进科学研究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明,杨艳燕.公共生命科学教育与教学课程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2):84-87.
[2]宋怡玲,杨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6):37-39.
[3]张万海.高师院校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课程的思考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5):72-74.
[4]王玉芳.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0-21.
[5]李弘剑.浅谈非生物类专业的生物学基础教育[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23):104-107.
[6]王国强,吴敏,丁鸣.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0):116-119.
[7]朱振元.现代生物学导论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07,(2):56-57.
[8]向波,龙德清,王锋尖.关于我校《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67-68.
[9]段红英,丁笑生.高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生物学课程的现状及主要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2,(45):121-122.
[10]蒋永荣.谈高等院校“生物工程概论”公选课的开设思路[j].
高教论坛,2006,(5):120-122.
作者简介:段红英(1977-),女,河南平舆人,博士,副教授,从事生物学教学和科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