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实践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教案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教案第一章:中学生物学教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目标掌握生物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1.2 教学内容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目标生物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生物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目标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生物学教学案例小组讨论法:讨论生物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1.4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学教学案例的分析能力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学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理解程度第二章: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教学策略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掌握针对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2.2 教学内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针对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教学实践来掌握教学策略2.4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中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程度教学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教学策略的掌握程度学生学习兴趣调查:评估教学方法对学习兴趣的影响第三章:生物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学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生物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法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和支持学生的学习3.2 教学内容生物学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分类生物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法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和支持学生的学习的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学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法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和支持学生的学习3.4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生物学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分类的理解程度实践操作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法的掌握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如何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和支持学生的学习的理解程度第四章: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4.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设计原则掌握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4.2 教学内容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设计原则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的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设计原则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法和技巧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设计原则的理解程度实践操作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的理解程度第五章:生物学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学教学评价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生物学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教学改进能力5.2 教学内容生物学教学评价的概念和重要性生物学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巧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教学改进的方法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学教学评价的概念和重要性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生物学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巧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和教学改进5.4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生物学教学评价的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实践操作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学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和教学改进的理解程度第六章:生物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理解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含义和作用掌握生物学教材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根据课程标准选择和使用生物学教材6.2 教学内容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含义和作用生物学教材分析的方法和技巧根据课程标准选择和使用生物学教材的策略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含义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物学教材,演示分析过程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根据课程标准选择和使用生物学教材6.4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生物学课程标准含义和作用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学教材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如何根据课程标准选择和使用生物学教材的理解程度第七章:生物学课堂教学技巧与策略7.1 教学目标掌握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和策略学会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生物学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7.2 教学内容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和策略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生物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的策略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和策略互动教学法:通过模拟教学活动,让学生实践教学技巧和策略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生物学课堂教学活动7.4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生物学课堂教学基本技巧和策略的理解程度模拟教学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对教学技巧和策略的掌握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生物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理解程度第八章:生物学科研与教学相结合8.1 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学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掌握将生物学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开展生物学科研并与教学相结合8.2 教学内容生物学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将生物学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开展生物学科研并与教学相结合的策略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学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物学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将生物学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8.4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生物学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重要性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将生物学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如何开展生物学科研并与教学相结合的理解程度第九章:生物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心理辅导9.1 教学目标理解情感教育与心理辅导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掌握情感教育与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与心理辅导9.2 教学内容情感教育与心理辅导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情感教育与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与心理辅导的策略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情感教育与心理辅导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情感教育与心理辅导实例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与心理辅导9.4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情感教育与心理辅导在生物学教学中重要性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情感教育与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与心理辅导的理解程度第十章: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10.1 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掌握生物学教学创新的方法和策略学会适应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10.2 教学内容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生物学教学创新的方法和策略适应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的策略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物学教学创新实例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适应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10.4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至第五章:这些章节主要介绍了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概念、目标、方法、资源和实验教学设计等内容。
中学生物学教学实验设计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一 分析1. 教学背景分析1.1 近代工业革命,从蒸气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而后火力电 厂星罗齐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
遗憾地是,煤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 中将排放酸性气体 SO2;燃烧产生的高温尚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 化,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 性气体 NOx。
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 雨成为了酸雨;这些酸性气体成为雨水中杂质硫酸根、硝酸根和铵离子。
1872 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 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 盐,呈酸性。
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 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1.2 酸雨:科学家发现酸味大小与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有关;而碱味与水溶液中 羟基离子浓度有关;然后建立了一个指标:氢离子浓度对数的负值,叫 pH 值。
于 是,纯水的 pH 值为 7;酸性越大,pH 值越低;碱性越大,pH 值越高。
未被污染 的雨雪是中性的,pH 值近于 7;当它为大气中二氧化碳饱和时,略呈酸性,pH 值为 5.65。
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 气体污染,pH 值小于 5.65 的雨叫酸雨。
1.3 酸雨的危害:酸雨危害危害包括森林退化,湖泊酸化,鱼类死亡,水生生物 种群减少,农田土壤酸化、贫脊,有毒重金属污染增强,粮食、蔬菜、瓜果大面 积减产,使建筑物和桥梁损坏,文物面目皆非。
2. 教材内容分析:探究解决式教学法本实验位于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 7 章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中的第 2 小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主要通过用白蜡和水模拟酸雨, 来影响小麦、 绿豆等种子发芽率,以达到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目的。
3. 学生学情分析本实验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基础,对新鲜的事物比 较好奇,也就是有着一颗好奇心。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教案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教案第一章:中学生物的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1.2 教学内容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分类和进化第二章: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学方法2.1 学习特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策略2.2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第三章:中学生物的教学设计与实施3.1 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3.2 教学实施课堂讲解和演示学生实验和观察小组讨论和报告第四章:中学生物的实验教学4.1 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4.2 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仪器设计实验步骤和观察指标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第五章:中学生物的评价与反馈5.1 评价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2 评价的方法和工具平时成绩和考试观察记录和作业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第六章:中学生物学教学资源的利用6.1 教学资源的种类教材和参考书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材料实验室设备和仪器6.2 教学资源的选择与整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资源整合不同类型的资源以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第七章:中学生物学实验技能的培养7.1 实验技能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2 实验技能的教授与实践演示和讲解基本实验操作设计实验方案和指导学生实验评估学生的实验表现和反思第八章: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8.1 课堂管理策略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处理课堂纪律问题8.2 课堂教学的调控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应对学生的不同反应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深度的提升第九章:中学生物学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实践9.1 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和公正性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9.2 教学评价的实施设计评价工具和方法收集和分析评价数据反馈评价结果以指导教学改进第十章:中学生物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10.1 教学案例的作用分享经验和教训提升教学策略和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0.2 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反思分析案例中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评估案例中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提出改进建议和未来教学的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定(第一章)2. 学习特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二章)3. 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策略(第三章)4. 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第四章)5. 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实践(第九章)对于每个重点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如下:1. 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定(第一章)需要明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教案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生物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概念1.1 生物学教学的定义1.2 生物学教学的目标1.3 生物学教学的意义2. 生物学教学的原则2.1 科学性原则2.2 启发性原则2.3 实践性原则2.4 针对性原则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生物学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教学方法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分享经验和心得。
四、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讲解:讲解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生物学教学案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六、教学内容(续)4. 生物学教学的方法4.1 讲授法4.2 实验法4.3 探究法4.4 小组合作法5. 生物学教学的技巧5.1 课堂组织与管理5.2 教学媒体的运用5.3 教学评价与反馈5.4 教学反思与改进七、教学设计1.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生物学教学的目标。
2. 分析教材内容:梳理生物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3. 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方法,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步骤。
4. 制定教学评价:设计评价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八、教学实践与反思1. 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所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进行生物学教学。
2. 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教案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教学设计。
3.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物、生命现象、生物分类等。
2. 生物学研究方法:观察、实验、调查、比较等。
3. 生物学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等。
4. 生物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5. 生物学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生物学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原则和设计。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份生物学教学方案。
5. 总结:教师点评学生的设计,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小组讨论效果: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学教材、教学论教材。
2. 辅助材料:生物学实验器材、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等。
3. 网络资源:生物学相关网站、教育论坛、教学视频等。
六、教学实践与反思1. 教学实践: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生物学实验、观察和调查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学反思: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学调整:根据教学实践和反思,教师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七、生物学教学评价与反馈1. 形成性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持续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
2. 终结性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知识的全面考核。
3. 反馈与改进:根据评价结果,教师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生物学素养。
八、生物学教学拓展与延伸1. 学科交叉:结合其他学科,如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开展跨学科教学。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中学生物学课程,主要围绕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结构与功能、生态学原理等内容展开。
教学任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年龄在13-15岁之间。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生物学方面,他们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善,需要通过系统、深入的教学引导,帮助他们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培养科学思维。
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教学设计应兼顾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术语,如细胞结构、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等。
(2)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生物的适应性与进化、生物体内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
(3)掌握生物学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生物绘图、模型制作等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学会查阅生物学相关资料,提高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生物学现象进行解释和推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生物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开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生物学教学,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视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物初中实习教案

生物初中实习教案学科:生物年级:初中课题: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繁殖方式。
2. 能够描述植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及功能。
3. 能够分析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
4. 能够设计实验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2. 植物的繁殖方式3. 植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及功能教学重点:1. 植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及功能。
2. 掌握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1. 分析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
2. 设计实验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
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学》2. 实验器材:显微镜、植物样本、显微镜玻片、溴酚红溶液等3. 实验报告模板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植物的生殖器官,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部分。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繁殖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繁殖原理。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植物的生殖器官结构,用显微镜观察花药、花粉等,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分析(10分钟)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理解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复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繁殖方式。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设计更多关于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实验。
2. 让学生结合实际观察身边的植物,分析其生长与繁殖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实验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初中生物实践教案模板

初中生物实践教案模板
主题:动植物细胞的观察与比较
年级:初中生物
目标: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观察到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差异,理解细胞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准备材料:显微镜、玻璃载玻片、切片刀、显微镜片、盐水、有机染料等
活动过程:
1.简介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
2.让学生观察活体鲜叶片的细胞,先用盐水润湿玻璃载玻片,然后用切片刀割取一块鲜叶片,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盐水,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让学生描述鲜叶片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3.让学生观察活体鳞状上皮细胞的结构,用有机染料染色后再观察,让学生比较鳞状上皮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
4.引导学生探讨动植物细胞的区别,为什么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等结构。
5.让学生总结本次实践活动的观察结果,并将所学知识整理成笔记。
评价:观察记录准确详细,能够描述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差异。
对比能够清晰展现,能够理解细胞的基本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为学习者提供有援学习环境。当他们 遇到问题或偏离方向时应给予有效的援助和 支持。 (5)鼓励学习者体验多种情境和验证不同 的观点。鼓励各种合作学习。个人理解的质 量和深度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可互相交 换想法,通过协商趋向一致。
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他人的 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 获得知识的过程。
同化:将新经验整合
建构知识意义 的具体机制 到已有经验的结构中, 使之一体化。
顺应:对原知识结
构作变化、调整、 重建 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 的不断循环,以丰富、提高和发展。
信源
编码
信道
干扰 反馈
译码
信宿
7 W 模 式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教师或其他信息源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对象即学生
With what Effect
Why Where
产生什么效果
为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
教学效果
教学目的 教学环境
• 教学方法是与一定教学目标和任务相关的具体操 作程序,它规定了教学参与者在教学任务中的角色、 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一角色的具体任务。
教学设计的模式
教学设计的模式分为三类:以系统理论作为 建构基础的过程模式;以学习和教学理论作为建 构基础的过程模式;以传播理论作为建构基础的 过程模式。 以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建构基础的过程模式是 数量较多的一类模式,其特点是基于学习理论和 教学理论并用系统理论指导设计过程。这类模式 中有代表的有:迪克-凯瑞(W.Dick & L.Carey) 教学设计模式;梅里尔(M.D.Merrill)教学设 计模式;肯普(Jerrold E.Kemp)教学设计模式; 史密斯和雷根(P.L.Smith & T.J.Regan)的教 学模式。
教与学的 活动 改
修
肯普教学系统开发模型
开发 前 期 研 究
设计
实施
终 性 评 价
形成性评价
尼文教学系统设计模型
设计分析
阶 段
设计选择和
决策阶段
选择和决策:
设计发展
阶 段
设计评价和
修改阶段
设计: 完成设计 产品
分析: 教 学 问 题 教学背景 学习任务 学习者
教学目标 设计策略
评价和 修改 形成性 评价 总结性 评价
奥苏伯尔的 意义学习论:讲解式教学
布鲁纳的 发现学习论:强调主动思考、 探索求知
布鲁纳:
特征:
• • • •
认知——发现
原则:
• • • • 动机原则 结构原则 序列原则 反馈原则
强调学习过程 强调直觉思维 强调内在动机 强调信息提取
学生现有 认知结构
信息纳入 认知结构 记忆结构 转化 学生显示 适当的/预期的 认知结构
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 味觉 83% 11% 3.5% 1.5% 1% 记忆持久性: 阅读 10%
听
看
20%
30%
听\看
说
50%
70%
视听教育研究实验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以听为主 以看为主 视听结合
3小时后
3天后
教学设计模式与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 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 定的教学程序或构型。 研究教育模式,有助于我们对复杂的教 育过程的组织方式作简要的表述,
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
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
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教学设计的特点
1、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 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 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 什么”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
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 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 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信息质量,权威性,可靠性。 师生的传播技术、知识水平、心理因素。 传播媒体、内容、受者需要的配合程度。 传播时机,信息量的合适程度 传播环境、媒体本身的问题等。
戴 尔 的 “ 经 验 之 塔 ”
抽象的经验
观 察 的 经 验
做 的 经 验
两个著名心理实验(Treicher)
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
主要观点: 一切行为都是 由反射构成,学习 主要在于形成条件 反射。 美国心理学家Skinner
操作学习:
斯金纳箱
Simple rewarding and small acts can condition complex behaviors.
上一步
错答
解释
提问
(刺激)
回答
(反应) 下一步
确认
(强化) 正答
教学设计基本原理 系统理论与教学设计
系统论认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 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工的有机 整体。
达到一定教育、 教学目的 实现一定教育、 教学功能
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系统 (教学系统)
社 会
学习层次
教育系统
社 会
大 系 统
教学层次
大 系 统
管理层次 机构层次
教 育 系 统
条件
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 强调学习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 维果斯基的思想: 强调学习是在一定历史、社会文 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为学习的发展起 到了支持和促进作用 皮亚杰学习理论: 强调学习是主体与客体间相互作 用的过程
a
与记忆 联系 有关的记 忆存储 归类进入 记忆
过去经验 的影响
b
注意
持续的兴趣 选择性知觉
(5)显式反应与即时反馈:课程中通常包含频繁的交 互活动,尽多地要求学生作出明显反应;当学生作出 反应时应立即给予反馈;
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认知学习理论 (S-AT-R)
• • 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对所遇到 的环境条件的认知。 学习过程是信息的接收、加工、使用的过程 促进学习有两个条件: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 • 强调学习积极主动的过程 强调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强化作用
教学设计基本原理
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学习的定义
广义的学习:指人类学习和 动物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指人的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研究
认知学习理论
学习
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心理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刺激—反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S-R)
• 学习是明显的行为改变的结果,
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的。 • 环境和条件,是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因素。
学习环境
社会背景支持
建构主义
支架式
多学科专题学习 合作调查学习
的教学方法:
抛锚式
认知学徒 随机通达
基于资源的独立学习
情景化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
(1)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该与大的任务或问题挂 钩。支持学习者发掘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刺激物, 使学习成为自愿的事。学习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学 以致用。
(2)设计真实的学习环境,应具有与实际情境相 近的复杂程度,避免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要求。
教学设计基本原理
应用系统方法 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 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 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 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教学系统 三个设计层次 教学过程
教学产品
教学设计基本原理
理论基础------传播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理论 和教学理论。 指导思想------系统科学方法论。 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 任务------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设计方案。 目的------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内涵------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 确定目标; 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 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 评价其结果。
教学模式
教学媒体 教学信息资源
考察:
产品可行 性
设 计 产 品
组织管理
写出评价计划
写出控制文档
设计动机
生物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
•
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业务素质 教师的内隐理论
•
教师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图2-5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程序教学法:
把教学内容分为具有联系的小步子 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 及时的反馈和强化 因人而宜,自定步调 学生尽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降低错误 率
行为主义教学设计原则
(1)规定目标:将教学期望明确表示为学生所能显 现的行为,—可观测的反应;
(2)经常检查: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复习和修 正,保证能够适当地形成预期的行为; (3)小步子和低错误率:将学习材料设计成一系列 小单元,使单元间的难度变化比较小,达到较低的错 误率; (4)自定步调:允许学生自己控制学习速度;
教学内 容分析
学习需 要分析
学习目 标编写
教学策 略设计
教学媒 体选择
教学媒 体设计
教学评价 (形成性 评价)
教学对 象分析
总结性 评价
迪克-凯瑞教学开发模型
修
成 性 评 学习评价 价 后勤服务
改
形
预测
课题任务 总目标 学生特征 学习需要 教学目的 优先和约束
总 结 学科内容 性
学习目标
评 价
教学资源
教学设计的特点
3、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
计把教学过程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 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 学效果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