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行为及其内在规律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

A. 信息B. 媒介C. 受众D. 传播效果答案:D2. 传播学中的“5W”模式指的是()。

A.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B.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反馈C.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目的D.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意义答案:A3. 传播学中的“魔弹论”主张()。

A.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应是被动的B.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应是主动的C. 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影响是微小的D. 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影响是可忽略的答案:A4. 传播学中的“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信息的传播过程是()。

A. 直接从媒介到受众B. 从媒介到意见领袖再到受众C. 从受众到媒介再到受众D. 从意见领袖到媒介再到受众答案:B5. 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是()。

A. 被动接受B. 主动寻求C. 随机选择D. 无意识行为答案:B6.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介的主要功能是()。

A. 决定受众的认知B. 决定受众的行为C. 决定受众的态度D. 决定受众的情感答案:A7.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

A. 受众的意见会随着媒介的报道而变化B. 受众的意见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C. 受众的意见会随着意见领袖的影响而变化D. 受众的意见会随着意见的一致性而变化答案:D8.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认为媒介通过()来影响受众的认知。

A. 选择性报道B. 重复性报道C. 深度报道D. 客观报道答案:A9. 传播学中的“螺旋效应”是指()。

A. 媒介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B. 媒介信息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C. 媒介信息的传播效果越来越强D. 媒介信息的传播影响越来越深答案:C10.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是指()。

A. 受众认为自己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小于他人B. 受众认为自己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大于他人C. 受众认为自己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等于他人D. 受众认为自己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与他人无关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法学《刑法分论》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法学《刑法分论》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法学《刑法分论》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正确答案:D.已经携带凶器但未使用、伤害他人的。

A.为了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正确答案:C.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A.甲利用在国家机关工作之便,出售公民个人信息获利2万元B.乙为讨债公司出售孙某的个人信息,获利1万元C.丙在网络上散布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广告,招揽出售信息生意,获利3万元D.丁与外国人交易,出售公民个人信息,获利4万元正确答案:ABCD。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刑法的量刑情节?()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刑法的执行机关?()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刑法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刑法的犯罪构成要件?()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刑法的刑罚种类?()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刑法的刑罚执行制度?()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的C.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的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下列哪些属于我国刑法对犯罪主体的规定?()C.无国籍人犯罪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是仅限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的案件D。

单位可以成为某些犯罪的主体3下列哪些情况可以成为我国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A。

甲欲杀害乙,于是用刀砍乙,乙受伤倒地,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于是离去,乙在回家的路上因流血过多而死亡B。

甲欲杀害乙,将乙推下井中,井水极浅,乙不能生活在水面之上,在挣扎中被淹死C。

甲欲杀害乙,向乙开枪射击,乙身中数弹,但并未致命,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因流血过多而死亡D。

甲欲杀害乙,将乙推下山崖,山崖下是条湍急的河流,乙掉入河中被淹死4下列哪些属于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的规定?() A。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是共同犯罪B。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的,不认为是共同犯罪C。

有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和帮助犯之分D。

对于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5下列哪些属于我国刑法对自首的规定?() A。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问题解答2015(DOC)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问题解答2015(DOC)

《传播学》(第3版)中的概念、问题与解答———————————————————————————教材: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教参:1.戴元光、邵培仁、龚炜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美]赛佛林、坦卡特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美]塞伦·麦克莱著,《传媒社会学》,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美]鲁伯特·W·麦克切斯尼著,《富媒体,穷民主》,谢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7.[英]丹尼斯·麦奎尔著,《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昆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美]梅尔文•L•德弗勒埃弗雷特•E•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王怡红张跃宏刘逎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内容简介和声明内容简介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

全书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展示了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信息、符号、媒介、传播谋略、传播技巧、受众、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横向阐述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展示了世界传播学的学术前沿成果,也有中国传播学界和作者的最新思考。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2、个人的社会化: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传播制度:直接或间接的对大众传播起着控制和制约作用的社会规范体系。

5、媒介融合狭义上就是指网络、数字等技术的基础上,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新老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走向一体化。

广义上的还包括媒体所有权、人员、资源、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6、大众传播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电视广播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7、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8、集权主义从外部权力的关系上考虑问题,主张社会事物必须一切以权力为转移,强调社会等级秩序和上下之间绝对支配与服从9、媒介生态一切特定时代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及其外部关系环境之间相互关联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

二、简答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理论是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模式是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的表现理论的手段。

2、描述马莱茨克模式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和“媒介的压力”。

受传者一方,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而“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个性结构”,二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伴,受传者所在的“受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

传播学ppt课件全

传播学ppt课件全

第四节 传播的革命
一、语言传播革命 二、文字传播革命 三、印刷传播革命 四、电子传播革命 五、网络传播革命 六、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
第五节 传播的模式
一、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与标准 二、传播模式的典范与评介 1、单向传播模式(五W模式) 2、双向传播模式 3、互动传播模式 三、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拉斯韦尔五个W模式

说什么
通过什么 渠道
对谁
取得什么 效果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丹斯螺旋模式
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
德弗勒传播与反馈模式
格伯纳传播总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四、传播模式的运用及原则
第六节 传播的功能
一、传播功能的来源与阐释 二、传播的个人功能 三、传播的组织功能 1、告知功能;2、表达功能;3、解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精神内容,是主客体的统 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 构成的统一整体。
信息概念引入,是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
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 运行。
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 2、研究传播,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
重要概念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 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
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 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 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交叉学科。
第三节 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
1、研究现状 2、未来趋势 科学化、融合化、鲜活化、操作化、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梅尔文·德弗勒 在《大众传播学诸论》中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 社会与传播的关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和传播效果。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3.斯蒂文·小约翰在《传播理论》中认为传播学的 主要研究对象:
传播的本质和传播过程:考察人们处理信息含义的 过程,人们如何组织、翻译和理解信息,如何在不同的 环境中相互交换、产生与接收信息。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概括: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传播史的研究 2.传播过程的研究 3.传播环境研究 4.传播研究的研究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体系是进行传播学研究所使用的具 体操作方法,它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和质的研究方法。 1.定量研究方法又称量化研究法或实证研究法,是 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 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与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 定量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内容分析法、实验法、 问卷调查法与个案研究法。 定量研究方法程序:确立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方法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验证最初的假设。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2页。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系统 1.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经常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20
世纪20年代开始应用,拉斯韦尔创造。它指用系统的 方法分析传播媒介的内容。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 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媒介内 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
质的研究则注重在互动过程中系统收集、分析原始资料的 基础上展开讨论。
③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在方法论的层面,也坚守实证主义 的立场,认为存在真理和客观的现实,不论是定量的,还是 定性的,都通过定量的计算或者定性的规定来寻找事物中普 遍存在的本质。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含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含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传播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行为及其内在规律,涉及的学科十分广泛,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新闻学、管理学、舆论学、广告学、市场学,经济学等等基础学科和应用性学科都与传播学有密切的联系。

传播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又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传播学课程作为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本科生和新闻学专业、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的重要基础课程,历来受到全体教师的重视,也是学校文科通识教育课程。

由于大众传播对青少年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开设本课不仅是广告学专业培养的需要,也是所有大学生学习传播学基础知识,提升传播素养的需要。

2 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电视节目制作概述、电视摄像用光、录像机技术基础、电子编辑机、视频切换器、电视音响设备、电视节目编辑、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与播出八个方面。

包括电视节目制作人员职责、电视节目制作的设备、光线条件和效果、电视照明的基本设备、录像机的组成原理及种类、录像机的使用、编辑的任务和程序、电子编辑机的使用特技的类别、电视特技方式的选择与应用、分镜头与分镜头稿本的格式、镜头的类别与作用、蒙太奇艺术手法、镜头的组接、各类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与播出特点等。

信息量大、兼容性强、涉及面宽。

本课程包括理论性教学内容和实践性教学内容。

理论性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这部分是本课程教学最主要和重要的内容。

教学组织方式以任课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占总课时的70%左右;课堂讲授的基本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范畴、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在掌握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牢固树立正确的理念、思维方法,奠定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

教学中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将实现“理论功底扎实、人格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

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电子编辑机的使用、视频切换器的使用、调音台话筒的使用、电视节目制作等,教学组织形式以实验教学、观摩教学和学生课外实践操作为主。

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的学习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从而通过实践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策划是广告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由于专业定位是培养广告经营和广告策划专门人才,所以《广告策划创意》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

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应掌握广告策划创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应具有撰写广告策划书的能力和进行广告创意的基础能力。

广告策划课程对广告媒体、广告设计制作等后续课程有影响。

重点讲授内容:广告策划的基本概念、广告市场调查和分析、广告目标策划、广告主题策划、广告创意、广告策略策划以及广告策划书的编制;教学难点:广告创意部分。

4 新闻摄影《新闻摄影》是新闻学专业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新闻摄影是新闻与摄影技术和艺术的统一。

随着现代新闻传播形式的重大变化,视觉传播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图片在平面媒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该课程主要通过系统学习和研究新闻摄影理论和摄影技术,使学生不仅对视觉传播形式有更进一步认识,更重要的是全面了解新闻摄影工作,掌握新闻摄影的方法、手段和技术、技巧,使其成为真正符合媒体需求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5 电视新闻学《电视新闻学》主要介绍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特性,阐述地势年新闻报道在采访、拍摄、编辑、解说词写作等方面的基本规律。

学生通过学习电视新闻的定义、电视新闻的分类、电视新闻的传播特点与优势、电视新闻的基本职能、电视新闻节目编辑与主持等方面的知识要点,了解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规律,掌握电视新闻采访、摄像、编辑和解说词写作的基本规律与技能并能较快地胜任电视新闻的报道工作。

6 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概论》概述广播电视产生和发展,阐述广播电视传媒传播的基本原理、规律和特点,介绍广播电视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是高等学校编导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

开设本课程是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各方面的工作有一个比较全面、透彻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专业思想,为其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和进行广播电视业务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7 广告学概论《广告学概论》是广告学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的专业理念与专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而广告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集合了传播学、市场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特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具体教学要求:1.以传播学、市场营销学为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广告与广告活动的性质与功能;理解本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广告活动的全过程及各环节之间关系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广告活动的内在规律。

2.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现代广告活动的基本原理与实务,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效果测定与广告预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深对广告学科的重要概念,如广告、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媒体、广告效果等的理解;培养学生进行广告案例分析、全面认识广告作品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国内外广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了解国内外广告理论的最新发展,学习和研究国内外广告运作的典型案例。

8 外国新闻事业《外国新闻事业》主要包括:外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进程和基本规律。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规律,丰富新闻史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从事新闻工作的能力。

9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和人口学两者相互交融的边缘学科,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也是人口学的分支学科。

人口社会学探讨社会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人口的状况。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类型、人口基本构成等是其研究的重点。

它从社会变量和人口变量的相互关系中,探讨社会发展对人口过程的影响,研究人口变化造成社会发展的后果。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类型、人口基本构成等是其研究的重点。

它从社会变量和人口变量的相互关系中,探讨社会发展对人口过程的影响,研究人口变化造成社会发展的后果。

10 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又叫人类工学或人类工程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它以人-机关系为研究的对象,以实测、统计、分析为基本的研究方法。

从室内设计的角度来说,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功用在于通过对于生理和心理的正确认识,使室内环境因素适应人类生活活动的需要,进而达到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

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为确定空间范围提供依据2、为设计家具提供依据3、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

人体工程学是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一门特殊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设计领域有关“人—机—环境”最优化的科学知识,提升专业学习的科学性,还能够养成科学、先进的设计理念,从而真正把握现代设计以人为本的精神所在。

11 生产与运作管理实验随着企业生产管理实践的丰富以及对于生产理论的深入探讨,生产与运作管理逐步成为较为完整的体系。

本课程设计是与《生产与运作管理》配套的实践环节之一。

在完成《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教学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实操性锻炼,以典型企业为例,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流程,熟悉企业的生产运作实际情况,将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

采用制造企业的实际案例和数据,要求学生完成两大方面的实际设计内容,包括生产车间的设施布置方案分析与设计,生产运作系统生产能力平衡与生产计划编制。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锻炼,让学生加深对本课程理论与方法的掌握,同时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运作系统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

本课程要求强调培养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综合应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够通过上机实验加深对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能较好地掌握了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设计对象的情况、问题和材料有较好的了解, 能灵活应用本课程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本课程设计,达到如下要求:1.了解和掌握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设施规划和优化布置的具体方法;2.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团队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和掌握订单-生产式企业的产能平衡与生产计划优化编制方法;4.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有更深入的感性认识。

12 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概论》是网络经济环境下一门开创性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

研究电子商务理论、模式、方法,回答电子商务发展中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该课程的主要任务。

本课程以计算机基础以及网络技术为依托,对传统的营销理论、谈判与推销、票据理论、物流学、法律等知识相互融合,发展成为全新的网络商务模式。

课程系统的介绍了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内容包括电子商务概述、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法律、安全技术、网站建设、网上支付与网络银行、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管理、网络营销与网络广告等。

综合起来看,《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以互联网环境下商务活动过程为主线,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营销、交易、支付以及相关技术保障和环境措施等内容科学合理地组织,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

具体内容及教学目的是:本课程旨在对电子商务领域有一个概要的描述,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包括企业电子商务模式,消费者电子商务模式,以及电子商务在经济、管理、技术环境领域等的基本框架与流程模式,电子商务在主要行业的应用状况,政府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电子商务的法律与法规体系建设等。

作为全校公共选修课,旨在通过大量浅显易懂的案例,演示与实践,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电子商务领域有一个概要的了解,促进电子商务领域的知识更加迅猛地向各行各业渗透。

因此,在培养目标上我们强调在电子商务领域具有良好素养,较好掌握自然科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信息技术与商业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并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能够满足21 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对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的需求。

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教学内容,突出不同的重点,使学生能够掌握有关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宏观把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应对方法和实现步骤,掌握对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方法,加强电子商务所依赖的技术手段的教学,为学生掌握网络环境下的现代企业的管理和信息系统的运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