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态纪录片的创作策略与手法
整体性视域下自然生态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以《我们的浩瀚宇宙》为例

2024/1下自然生态纪录片是指将自然界的生态物种与变迁历程、生态系统的壮美景观作为主体,通过纪实主义的拍摄方式,传达生态文明理念的影视艺术作品。
英国自然生态纪录片《我们的浩瀚宇宙》于2022年11月22日上线,豆瓣评分8.2。
这部自然生态纪录片用能量、时间、四季、元素、水、万有引力六大因素聚集于世界各地的生物群落,展现了138亿年前宇宙形成至今所经历的浩瀚与璀璨历程。
影片通过丰富且独特的叙事策略传递了整体主义的生态美学观念。
这是自然生态纪录片在叙事策略上的一次全新尝试,也为我国在生态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表达上提供了诸多借鉴之处。
叙事结构:线性结构与复调结构的融合呈现李劲松提出:“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就是根据一定的主题需要,将拍摄内容组合成一个具有构思意义的序列,同时要符合目标观众的认知习惯和特点,从而激发其特定而具体的情感,使创作者与观众之间达到一种精神共鸣”。
[1]在纪录片的叙事上,结构是一切叙事策略的基础,叙事结构所呈现的行文布局也是纪录片叙事的核心。
李显杰在论述叙事结构的重要性时指出:“影片的叙事结构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主干,是确立一部影片的基本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
[2]其呈现方式决定了受众对纪录片的理解方式,同时也承担了整部纪录片叙事的主基调。
随着各国对生态保护意识和纪录片创作理念的不断深入,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表现出了融合呈现的趋势。
《我们的浩瀚宇宙》在叙事结构上则将因果式线性结构和复调性结构进行了有机融合。
线性结构揭开生态变迁的发展历程。
线性结构是指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事,叙述时间与环境的变化或者事物的发展历程。
生态系统的发展势态必有着互为因果且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而线性叙事正是以事物发展的逻辑不断揭开着生态系统的变迁规律。
生态纪录片通过镜头对生物的行动轨迹进行捕捉,进而了解生物在自然界与食物链中所处的位置。
在这一过程中,线性结构可以更好地呈现食物链的运转与变化机制,带领观众不断了解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与前进方向,最终揭开生态变迁的内在缘由。
媒体融合生态下的主旋律纪录片创作及传播

媒体融合生态下的主旋律纪录片创作及传播1.内容创作与形式多样化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不仅在内容上要有深度,更要有广度,涉及的题材要多元化,涵盖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
形式上也要多样化,可以采用纪实性访谈、实景拍摄、动画等方式,让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2.技术手段的运用在媒体融合的时代,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也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比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让观众参与感更强,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大数据分析的应用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成熟应用,创作者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观众的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创作,增加作品的市场竞争力。
1. 传统媒体的发挥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仍然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尤其对于一些大型的主旋律纪录片作品来说,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具有广泛性和影响力。
2. 新媒体平台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成为了主要的传播渠道。
主旋律纪录片创作者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增加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3. 自媒体的崛起自媒体在媒体融合时代也成为了传播主旋律纪录片的新渠道。
一些独立制作人或影视从业者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作品,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4. 制作方与传播方的合作在主旋律纪录片的传播过程中,制作方与传播方的合作至关重要。
制作方可以通过传播方的资源和渠道,更好地将作品推向市场,实现更广泛的传播。
三、媒体融合生态下的主旋律纪录片的发展趋势1. 观众参与度增加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更多地参与到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中来。
创作者需要更多地关注观众的需求,让他们参与到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来。
2. 产业化运作随着主旋律纪录片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其产业化运作也将成为趋势。
制作者可以通过版权运营、衍生品开发等方式,实现作品的更大价值。
3. 国际化发展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携手国际合作也是主旋律纪录片发展的趋势。
主导范式的建构:央视生态纪录片分析

主导范式的建构:央视生态纪录片分析央视生态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专业的制作水平,在近年来成为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主导力量。
央视生态纪录片以其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关注社会生态问题,传递环境保护的理念,唤起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参与,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央视生态纪录片的主导范式进行分析。
央视生态纪录片以纪实性为主导特征。
央视生态纪录片以真实的记录为基础,通过纪实的手法展现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及其演变。
通过真实的记录,央视生态纪录片使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丽与脆弱,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保护。
央视生态纪录片以教育性为主导特征。
央视生态纪录片定位于公共利益,注重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科学的解说和图像的展示,央视生态纪录片向观众传递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唤起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与措施。
央视生态纪录片以艺术性为主导特征。
央视生态纪录片不仅追求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还注重通过艺术手法来体现其观赏性和审美性。
央视生态纪录片在镜头运用、音乐配乐、导演手法等方面下了大量功夫,使得纪录片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第四,央视生态纪录片以深度报道为主导特征。
央视生态纪录片具有深度研究和报道的特点,通过深入的调查和采访,揭示出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原因。
央视生态纪录片通常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生态问题为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报道,使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央视生态纪录片以社会影响力为主导特征。
央视生态纪录片关注的是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社会关怀和社会意义。
央视生态纪录片通过对环境问题的报道和呼吁,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并促使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并通过舆论推动,影响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央视生态纪录片通过其纪实性、教育性、艺术性、深度报道和社会影响力等特点,成为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主导范式。
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分析

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分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是指通过哪些手段和方法来呈现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以便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和观看。
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策略通常包括叙述方式、镜头运用、配乐运用、剪辑技巧等多个方面的手段和方法。
最常见的叙述方式有访谈叙事、纪实叙事和故事叙事。
访谈叙事是指在纪录片中通过采访被访者的口述来呈现故事情节和事件发展。
这种叙述方式通常是通过采访主要人物或相关人物,以他们的视角和口述方式来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
纪录片《鲨口》就采用了访谈叙事的方式,通过采访受害者和相关专家,呈现了鲨鱼袭击事件的真实情况和影响。
纪实叙事是指通过真实的场景和事件来呈现故事情节和事件发展。
这种叙述方式通常是通过摄影记录和实景还原来呈现事件的真实过程。
纪录片《地球脉动》通过真实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行为来呈现地球的自然奇观和生态环境。
故事叙事是指通过叙述人物的成长、情感体验和心路历程来呈现故事情节和事件发展。
这种叙述方式通常是通过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抒发来呈现事件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纪录片《摔跤吧!爸爸》通过女孩的成长经历和奋斗历程,呈现了印度女子摔跤的奇迹和力量。
除了叙述方式,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还包括镜头运用、配乐运用和剪辑技巧。
镜头运用是指通过镜头语言和摄影手法来呈现纪录片的视觉形象和美学效果。
配乐运用是指通过音乐和声音效果来呈现纪录片的音乐形象和情感效果。
而剪辑技巧是指通过编辑和剪辑手法来呈现纪录片的叙事线索和情节推进。
这些叙事策略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纪录片的视听效果,也能够提升作品的观赏性和传播力。
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在不同类型的纪录片中有着不同的表现。
在传统的纪录片中,叙事策略通常是朴实、客观和真实的。
这种叙事策略通常是通过真实的场景和事件来呈现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以求真实性和客观性。
纪录片《地球脉动》和《海洋》就通过真实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行为来呈现地球的自然奇观和生态环境,以求真实性和客观性。
而在创新的纪录片中,叙事策略通常是富有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现力的。
浅析纪录片《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的创作手法及价值意义

浅析纪录片《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的创作手法及价值意义【摘要】纪录片是一种以记录现实为主要目的的影视作品,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本文以纪录片《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为例,分析了其创作手法及价值意义。
文章首先介绍了纪录片的定义和特点,然后简要介绍了该纪录片的内容。
接着从纪录片的真实性、叙事手法、拍摄手法、美学呈现和社会意义等方面对《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进行探讨。
结论部分探讨了该纪录片对人们的启发以及纪录片的无限价值和赞誉。
通过深入剖析这部纪录片,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纪录片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为观众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纪录片,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创作手法,价值意义,真实性,客观性,叙事手法,拍摄手法,美学呈现,社会意义,启发,无限价值,赞誉。
1. 引言1.1 纪录片的定义与特点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事物和人物为素材进行记录和展示的影视作品。
它以客观的视角对现实进行记录和再现,力求真实、准确地呈现观众面前。
与电影、电视剧等虚构作品不同,纪录片更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其目的在于观众通过影像文献的方式了解、认识和思考特定的社会现象、历史事件或文化背景。
纪录片具有直观的实证性,多数情况下采用实景拍摄、采访记录等手段,使观众更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教育意义。
纪录片的制作过程需要严格遵守事实真相,不得篡改、虚构,这使得纪录片在传播和影响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纪录片,观众可以感受到真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对世界有着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1.2 《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简介《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是一部由中国导演杨洋执导的纪录片,于2019年上映。
该纪录片主要记录了中国西南部的一个边远山村拉林河畔的贫困环境和村民们艰苦生活的真实情况。
通过讲述村民们的故事和生活状态,展现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希望和努力。
影片真实展现了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生存现状,同时也记录了村民们在希望的号召下积极努力的精神风貌。
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方法

纪录片的方法和技巧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方法纪录片是“等”来的真实、发现的艺术,是作者对被记录者人生的感悟,是最主观的客观记录,它记录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人对生活的态度,纪录片是原生态的记录、创意性的编辑,是用世界的语言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纪录片创作者不能赋予纪录片太多的功利色彩。
由于纪录片是以画面语言为主的片体,而面画本身是多义的,所以纪录片的主题是多元的。
他认为纪录片的创作要有开放式的结尾,画面语言的故事化要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
”纪录片创作中做到有“中南海的思想,老百姓的心态和记者的敬业精神。
”中国纪录片发展创作启示录--------------------------------------------------------------------------------冷冶夫前言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纪录片又是电视中最有品味,最具精品魅力,最能体现电视综合艺术的电视节目。
从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英雄的信阳人民》开始,中国纪录片就以它超出人们想象的发展势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如今这个在新闻电影纪录片的胚胎里诞生,在电视新闻专题片的模式里成长的片种,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里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真正腾飞使于1978年,当时中央电视台从日本引进了一批ENG设备,这种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采集方式,很快替代了原先16毫米电影胶片的拍摄,大大地解放了画面纪录的生产力。
与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战。
以至于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直接导致新闻纪录片这个片种从电影系统“撤离”,转而成为电视台的看家品种。
加上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随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心态、伦理价值、文化观念也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人们怨恨虚伪、渴求真实;厌恶空谈、崇尚实际;倍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
关于自然的纪录片策划方案

关于自然的纪录片策划方案1. 引言自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生命的诞生和演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物种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自然的奇迹,本纪录片策划方案旨在通过精心拍摄和展示自然的真实面貌,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珍惜自然之美。
2. 纪录片主题本纪录片的主题是“自然的奇迹”,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和物种,揭示自然界中的各种奇异和神秘现象。
每一集的主题将涵盖一个独特的自然现象或生物群落。
通过展示自然的多样性和原始之美,我们将深入探索自然之间的宏伟连结。
3. 分集介绍第一集:雨林的秘密这一集将探索世界上最广袤的雨林,介绍雨林中特有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如巨型花朵、奇异昆虫和猛兽。
我们将深入雨林的奥秘,揭示其多样性和生命力。
第二集:沉默的海洋本集将重点关注海洋生态系统,展示各种海洋生物,如珊瑚、鲸鱼和海底火山。
我们将拍摄令人叹为观止的海底景观,并探测深海中的奇异生物。
第三集:大草原的传奇大草原是一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我们将捕捉到大草原上奔跑的野马、狮群和迁徙中的野牛。
通过展示大草原的独特美景和生物群落,我们将展示自然界的生命力和资源争夺。
第四集:冰川的奥秘冰川是地球上最壮丽的自然景观之一,我们将进入极地,拍摄壮观的冰川和北极熊。
我们将介绍冰川退缩的原因,并展示其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五集:隐秘的丛林隐秘的丛林隐藏了各种令人惊叹的生物,如蛇、猩猩和奇花异草。
我们将进入丛林深处,记录各种生物的生活习性和求生技巧。
4. 收尾和宣传本纪录片将通过深入的拍摄和精心的后期制作,展示自然界的壮丽和神奇之处。
通过宣传推广,我们希望能够唤起公众对自然保护的重视和行动,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我们将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纪录片的预告片和幕后花絮,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此外,我们还将与环保组织合作,举办纪录片放映和环保讲座,进一步传播自然保护的理念。
5. 结论本纪录片策划方案以展示自然的真实面貌为目标,通过深入的拍摄和精心的制作,期望唤起观众对自然保护的关注和行动。
当代生态纪录片的创作策略与手法

的 对 话 中积 极 反 思 人 类 与 自 然 的 关 尴 尬境 地 。《 森林 之歌 》 导演 陈晓 卿 观众 收视 的情 感体 验 .更易 引起观 众 总
系 , 写 了一 曲曲 中国生 态 的咏叹 调 。 在 拍摄 前 对创 作人 员提 出 的创作 要 求 的情 感共鸣 。 谱 于是 . 在看似 没有人 类情
及 其 生命 上 .通 过 故事 化 与情感 化 的 晌 》 用近一 半 的时 长来展 现跌 宕 起伏 个林 区动 物 们 的悲 欢离 合 。《 横 秦 云 结合 完成 叙事 。 创作 表现 上 , 录片 的 黄獠 蚊大 战 胡蜂 的场 面 。生态 类纪 岭》 细腻地 讲述 了金 丝猴 家族争 权 夺 在 纪
纪旅文车 录 l艺 片 直 之 通
当代 生态纪 录片 的创 作策略与手法
口 周 军
近几年 来 .生 态科 学 的不 断 发展 作 策略 。 因在 于 , 原 与人文社 会类 纪录 把握 上 , 以将 自然 中的 生命拟 人化 、 可 促进 生态 观 念的 广泛 传播 。现 代 生态 片不 同 。生态 类 纪录 片的 表现 对象 往 人格 化 。
事策 略 在纪 录片 中的运 用并 不是 一个 级 的动 物 .都 与 人类 一样 ,是 有感 情 的身份 符号 ,让 自然 作为 与人 类具 有 爱情、 舐犊之情” ② 同样情 感的 生命 个体 出场 .使片 子 富 。 新鲜 的话 题 , 但是 , 注 重表 现 自然 、 的——都有亲情 、 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生态纪录片的创作策略与手法近几年来,生态科学的不断发展促进生态观念的广泛传播,现代生态意识逐渐渗透到文化研究和影视文艺创作领域中。
在纪录片创作领域,纪录片创作者以生态科学为理论背景,以生态学眼光聚焦自然生态,在与生态的对话中积极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谱写了一曲曲中国生态的咏叹调。
纵观我国生态类纪录片,不论是《回家》《袁扁的鹭鸶》《抚仙湖》,还是《森林之歌》《水问》,都在书写中传达出深刻的生态内涵和生态智慧。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下,它们无疑承载着表达生态理念、讴歌生态和谐、唱响生态文明建设旋律的生态命题。
在创作策略上,创作者将人类情感投射到自然及其生命上,通过故事化与情感化的结合完成叙事。
在创作表现上,纪录片创作者在自身探索中借鉴西方创作经验,通过多种方式将生态命题缝合在丰富的镜像语言里。
创作策略上――故事化与情感化叙事双重交织
故事化叙事策略。
叙事理论认为,每一个叙事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故事,即“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一是话语,即“故事是怎么被讲出来的”。
在纪录片不断走向大众化以及商业化运作的今天,故事化叙事已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纪录片创作中。
虽然,故事化叙事策略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在注重表现自然、突出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类纪录片中,故事化叙事仍然是值得重视的创作策略。
原因在于,与人文社会类纪录片不同,生态类纪录片的表现对象往往是自然,甚至是没有人类介入的原生态自然,如果在表现这种原生态自然时缺乏故事化叙事策略,那么纪录片就会陷入枯燥乏味、宣教味十足的尴尬境地。
《森林之歌》总导演陈晓卿在拍摄前对创作人员提出的创作要求就是,“用动物的形式表现,用动植物的视角看世界,让动植物自己讲故事”。
?所以,我们看到的森林系统中演绎出的是一个个精彩的生命故事。
《云横秦岭》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猴王
宝座的争夺战,《北国之松》中因松果的脱落引出生态链上以此为食物的一系列动物储藏食物的故事,《雨林回响》用近一半的时长来展现跌宕起伏的黄,蚁大战胡蜂的场面。
生态类纪录片《水问》,将宏大主题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生存故事中,在微观的故事化叙事中交代人与水的密切关系,并展现人类面临的水危机。
例如在《水问》第二集《饮水如何安全》中,为了说明现代工业污染造成水质恶化这一事实时,就以江苏无锡太湖边上一家开水铺“老虎灶”的生死命运为线索,将蓝藻爆发后的息业为故事转折点,来表现灾害性水污染的严重性。
情感化叙事策略。
在面对自然,面对自然界中的生命时,创作者充分感受到“凡是有生命的东西,特别是高等级的动物,都与人类一样,是有感情的――都有亲情、爱情、舐犊之情”。
?人类往往能在动植物身上找到人类社会里属人的情感。
因此,在情感基调的把握上,可以将自然中的生命拟人化、人格化。
拟人,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够从意象上赋予自然存在包括生命以人的特征,让自然带有人的情感和品性。
这种拟人化的情感叙事,契合了观众收视的情感体验,更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于是,在看似没有人类情感的自然界里,处处彰显出人类的某种精神和意志。
《森林之歌》总导演陈晓卿总结这次创作时说,让观众透过森林故事,看到“生和死的悲壮,爱和恨的缠绵,欢聚与别离的刻骨铭心,希望与绝望,欣喜与仇恨交织的人类情感。
”?于是,文本获得了别样的解读空间。
《森林之歌》拟人化地再现了各个林区动物们的悲欢离合。
《云横秦岭》细腻地讲述了金丝猴家族争权夺利的过程,上演了一幕爱恨情仇交织的戏剧;《竹语随风》将碧凤蝶短暂而绚烂的生命抒写得凄美感人;《雪域神木》则运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交叉讲述云杉“苍穹”与小马鹿“喜”的成长过程及各种潜在的生存危机;《碧海红树》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招潮蟹的“征婚”过程。
四川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袁扁的鹭鸶》,将鹭鸶生息繁衍的过程讲述为恋爱、筑巢、育儿的生命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白鹭的世界与人的
世界一样,有爱有恨、有和谐也有悲哀。
生态类纪录片,将自然生命赋予人的身份符号,让自然作为与人类具有同样情感的生命个体出场,使片子富有人情味,也使得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和体味生命的意义。
创作手法上――视听语言的双重呈现
平视镜头传达平等观念。
生态伦理学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认为自然界包括动植物都有其固有价值,人类应该给予它们充分的尊重。
史怀泽提出的“敬畏生命”观点,将关注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物,将人类与其他生命紧密相连。
在史怀泽看来,“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进而指出“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他才是有道德的”。
?这样,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为纪录片的生态书写提供了参照坐标。
纪录片就应该和自然界生命建立平等关系,注重它们主体性的表现,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定位为两个平等主体间的对话。
在创作理念上,这种平等观念体现为创作者和表现对象的平视,也即是说创作者通过保持镜头和拍摄对象的平行来传达平等的观念。
《平衡》中,为了表现保护站一只鸟的不幸死去,创作者用较长时间记录了它随水漂流的放归过程。
这里不仅体现出环保主义者的生态意识,同时也体现出纪录片创作者对动物的关爱与同情。
在《水问》的最后一集中,创作者采用了低机位和平等视角。
镜头几乎与水齐平,镜头下是人类生存离不开的水,水面延伸的远方是头顶上的天空,在水与天的交融里,呈现出一片生命的美丽图景,在“长水共天一色”的意境中,表达了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生态美学内蕴。
《森林之歌》以平等视角展示我国的森林版图,使观众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来自原生态自然的壮丽和优美。
秦岭山地四季中植物的色彩变化,竹林中阳光透过缝隙洒下丝丝金色,高山草甸下云杉在层雾中摇曳,如此众多的美丽图景在平视镜头中一一呈现。
多种手段丰富表现内容。
生态主题、生态内涵是生态类纪录片重要的传达内容。
我国的生态类纪录片创作才刚刚兴起,还处于一边吸取西方创作经验,一边不断摸索尝试的过程中。
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创作者已经认识到多种表现手段在生态类纪录片中的重要性。
生态类纪录片需要传播的科学知识与观众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对于他们来说,太强的专业术语无法立刻理解。
如果仍然采取以往的表现形式,将会使观众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产生厌倦心理。
因此,三维动画、电脑仿真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段。
在《森林之歌》第三集《绿色版图》中,创作者通过电脑模拟形象逼真地呈现出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青藏高原的过程;在《云横秦岭》中,又以电脑模拟来展现绵延八百多公里的秦岭山脉。
《水问》在介绍科学知识上既采用了大量数据图片、影像资料,又通过三维动画演示等多种表现手法,在表达科学知识时注意逻辑性和准确性,有效地传播了科学知识,也体现出创作者负责任的科学态度。
再如《水问》利用三维动画来表现三峡工程建设,用二维动画形象表现黄河河底淤泥过程。
此外,《水问》还通过情景再现来表现洪水酿造死亡惨剧的瞬间。
辅助音乐营造情感空间。
纪录片是视听兼备的影像艺术,虽然富有层次的影调能带来观影震撼力,但是音乐的运用不仅能带给观众情绪上的感染,也能丰富镜头画面信息,增大信息含量。
《森林之歌》在创作中加入了“优雅舒缓的提琴、波澜壮阔的交响乐、轻快的有如芭蕾舞乐般的节奏曲,并创造性地融入中国古典音乐宫、商、角、徵、羽五个调性,渲染出一曲曲动物们的爱恨情仇”。
?此外,还加入京剧、打击乐等等来烘托情感。
《森林之歌》用不同乐器演奏的主题曲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幽怨的色彩,它是在抒写着一个个生命个体的不易。
此外,片中的音乐片断也各具特色:《听涛碧海红树》的招潮蟹钻出洞穴、暴雨中鹭鸟妈妈为小鹭鸟遮挡风雨和红树林胎生苗离开母体三个片断中,配乐分别表达了诙谐、温馨的意境和对生命繁衍的讴歌。
《水问》在第二集《饮水如何安全》中,创作者记录了江南小
镇里的优雅小调,在“太湖美,太湖美,太湖水养育无锡人,人湖相伴和谐美”的吟唱中既隐含
对目前环境恶化的批判,也在追忆和谐美中寄予了对和谐美的回归。
同样是在这一集中,创作者通过镜头展现山清水秀之地时,配上了一段轻缓的音乐,加上同期声里清脆的鸟叫声,营造出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意境。
结语
审视我国当代的纪录片创作,生态类纪录片具有出场的具体语境和现实意义。
《森林之歌》《水问》等大型生态类纪录片的问世,从国内看,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实践的重要一环,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回应;放眼全球,是对全球生态主义思潮和生态运动的反拨。
在生态状况日益不容乐观的今天,生态类纪录片理应承担起传播生态理念的责任,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以及生态保护的决心。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注释:?王蒙:《自然类纪录片的市场突围》,《现代视听》,2008(7)。
?徐贵琴:《动物和人都是主角》,《中国电视》,2007(1)。
?杨玉洁:《森林故事――对大型自然类生态纪录片的纪录》,《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8(2)。
?雷毅:《生态伦理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第103页。
?郑丹:《“很现代,也很东方”的追求》,《中国电视》,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