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哲学解读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 前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马克思提出了许多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分析和理论。
本文将着重探讨《资本论》中的利益思想,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2. 利益思想的概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利益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动力,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因。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益成为了支撑整个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基础。
资本家追求自身利益,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根本原则,并通过一系列手段对工人进行压榨,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
而工人阶级,则追求获得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福利和更好的工作条件,来满足自身的利益诉求。
3. 利益思想的体现3.1 资本家利益至上的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
他们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以达到其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描绘了资本家如何通过对工人的榨取来获取更高的利润,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差距的加速扩大。
3.2 工人阶级利益的追求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到剥削和压迫,但他们也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工人阶级为追求自身利益所采取的抗争行动和组织方式。
他指出,工人阶级不得不通过集体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如工会、罢工等。
3.3 利益的阶级性和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益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分享的。
相反,它是存在于不同阶级之中的。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利益是对立的,这种利益对立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之一。
4. 当代社会中利益思想的应用价值4.1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当代社会中,利益思想的应用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它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都需要通过对利益的探究来解释和分析社会现象。
4.2 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利益思想在公共政策制定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政策制定者需要通过对各利益方的分析,来确定政策的制定方向。
心得体会:《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资本论》的当代意义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而且,这三个部分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基石就是《资本论》。
《资本论》的写作倾注了马克思毕生的心血,凝聚了马克思全部的智慧。
《资本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史上划时代的伟大革命。
《资本论》同时也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的经典著作。
人们通常讲,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这种看法从逻辑上讲有一定道理,但从历史逻辑上看并不准确。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正是在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思想也是在《资本论》中得到系统阐发和运用的,《资本论》还是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
我们知道,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这一学说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历史趋势以及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对立关系进行深入考察的结果。
恩格斯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阶级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1](P79)“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1](P548)因此,无论是唯物史观的建立还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马克思《资本论》所阐述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因此,列宁说,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2](P429)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资本论分析与当代价值

资本论分析与当代价值《资本论》是马克思倾其毕生心血写成的宏篇巨著。
从它第一卷1867年问世至今,已有近140年之久。
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坎坷实践和激烈论辩之后,《资本论》的当代意义何在?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严肃问题。
(一)《资本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是什么?自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可以说,没有一本书像《资本论》那样对于工人阶级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人们把它比喻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要想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懂得如恩格斯所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实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这就是《资本论》写作最深刻的政治动因。
如果有人忽视这一点,背离这一点,甚至于敌视这一点,就不可能对《资本论》的当代意义作出正确的评价。
《资本论》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这是关涉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命运的大事。
就当时的情况分析,有两方面的背景:其一是,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虽然致力于探讨私有制运动的规律,但是他们都没有提出私有制本身的合理性问题。
私有制被他们当作不言而喻的前提,是既无起源又无发展的经验事实,而资本主义则被视为由人类天性决定、合乎自然的唯一可能的生产方式。
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日趋尖锐,这种经济学更是走向了庸俗化。
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就是其中的代表。
马克思认为:现在的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科学探讨已经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
其二是,各种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学说都缺乏科学性。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虽然对资本主义剥削的罪恶进行揭露和抨击,但都是诉诸抽象的人性和理性,把未来社会改造寄希望于有教养人士身上。
《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资本论》中基本原理分析当代资本主义仍然适应
(1)资本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 (2)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通过周期性的经济 危机而自发调整。
《资本论》中基本原理分析当代资本主义仍然适应
(1)资本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
(2)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通过周期性的经济 危机而自发调整。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始终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 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与资产 阶级之间的矛盾。
对未来社会设想在三个方面
三个方面 相互联系
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 未来社会的物质基础 未来社会的制度特征
Network Optimization Expert Team
背靠马列,面对现实
十八大报告: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一方面,如实看待马克思《资本论》的伟大 生命力,不要轻率盲目贬低和否定它。
一
《资本论》是一部“资本主义灭亡论”
《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一个基础:劳动价值论
三大 支点 一个中心:剩余价值
资本与雇佣劳动对立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 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三个过程
十一大理论
十一大理论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劳动价值论
Add your text
剩余价值生产论
资本积累论
Network Optimization Expert Team
对未来社会设想在三个方面
三个方面 相互联系
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 未来社会的物质基础
Network Optimization Expert Team
未来社会的物质基础
从政治哲学的视角解读《资本论》

从政治哲学的视角解读《资本论》当今要想“回到马克思”,重读其巨着《资本论》是不二法门。
但如何“读”《资本论》,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其实,早在1843年的一封信中,马克思就给我们提供了有义的“启示”:费尔巴哈只有一点不能使自己满意,就是“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
然而这一联盟是现代哲学能够借以成为真理的唯一联盟”[1]。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唯有从“哲学-政治”的“联盟”--政治哲学来解读《资本论》,才能理解、把握《资本论》批判和变革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追求劳动者自由解放的真实意蕴和认清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鲜明形象。
一、《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意蕴自《资本论》问世以来,人们就从不同的视野对其进行了多重解读。
通常,人们习惯对应马克思理论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对《资本论》分别进行经济学、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解读。
法国的阿尔都塞在“读”《资本论》时,就区分了作为经济学家阅读《资本论》、作为历史学家阅读《资本论》、作为文学家阅读《资本论》和作为哲学家阅读《资本论》[1]。
英国弗朗西斯·惠恩在写作《〈资本论〉传》时,则总结和概括了人们解读《资本论》的五重意蕴:作为大部头的哥特式小说,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通俗剧,作为一个黑色滑稽剧,作为希腊悲剧,作为一个反讽的乌托邦[2]。
美国的詹姆逊在“重读”《资本论》时,又强调《资本论》不是一部关于政治的书,甚至也不是一部关于劳动的书,而是一部关于失业的书[3]。
表面上看,不同的读者眼中好像有不同的《资本论》。
但实际上,按马克思自己的观点:不论《资本论》有什么缺点,它却有一个长处,即它是一个“艺术的整体”[4]。
作为一个艺术的整体,《资本论》只是包含着不同内容和多重维度,但绝不意味着有多个不同的“《资本论》”。
《资本论》只有一个,而这个《资本论》就是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哲学的《资本论》。
从根本而重要的意义上来说,只有对《资本论》进行政治哲学解读,才能把握和凸显《资本论》作为经济学、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一致的“艺术整体”。
《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方法论意义目•《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哲学价值录•《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当代价值•《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实践意义目录CHAPTER《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拜物教将物质财富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忽视了人的本质和价值,导致人们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失去了自我和人性。
拜物教的定义和特点特点定义批判分析《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的批判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思想受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拜物教的本质和根源。
拜物教批判的理论来源CHAPTER《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方法论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01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02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03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意义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剥削本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虚假性科学抽象法的方法论意义通过科学抽象揭示事物的本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了科学抽象法,通过层层抽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这种方法论意义在于使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的根本。
科学抽象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科学抽象法的同时,也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这种方法论意义在于使我们能够把抽象理论与历史实际相结合,更好地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
CHAPTER《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哲学价值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揭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提供了反思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视角启发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反思和启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拜物教的批判,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批判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利益问题是马克思《资本论》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
深入解读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利益思想,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中国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实践意义。
本文概述了《资本论》利益思想的主要内容,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其当代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文认为,马克思利益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对于平衡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创建和谐社会关系具有积极的推動作用。
标签:马克思;《资本论》;当代价值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阐述了利益的内涵、形成基础以及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利益是社会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因为利益的存在,才促进了社会交往,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逐渐建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益关系如何构建,分配机制如何建立,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利益关系的诠释为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指导,对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帮助和有益的实践指导。
一、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概述利益的意思就是所能获得的“好处”。
利益的外延十分丰富,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军事利益,社会利益等等。
人们在自然和社会关系中所能够获得的好处,统统可以称之为利益。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一个目的,就是获取自身利益。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什么是利益,但是关于利益以及利益关系的阐述却贯穿《资本论》全文。
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利益是怎么产生的;通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流转,揭示了不同阶层对于利益的不同追求;通过对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辩证关系的阐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规律。
浅析《资本论》的科学意义和现实价值

浅析《资本论》的科学意义和现实价值内容提要:《资本论》是马克思以其毕生精力撰写的一部伟大的、光辉的巨著,博大精深,意义非凡。
《资本论》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社会运动规律,为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了科学原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世界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理论武装;为研究和剖析当代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锐器。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座“思想高峰”,在当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资本论》;生产方式;经济规律;价值一、《资本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其一生最重要的著述,是诠释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文本依据。
在《资本论》发表之后的140年里,科学技术发展经历了多次的革命性飞跃,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也已经从传统的“殖民时代”跨入了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文化精神生活和思想理论也波澜起伏。
在140周年后的今天,马克思的《资本论》依然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
在当代新的境遇下要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层次,仍然需攀登这座“思想高峰”。
《资本论》为政治经济学阐述的基本原理为现代经济学提供了基石,它指导我们从根基上去分析、研究和把握当代国内外经济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本题,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会被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所战胜和替代的客观规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是孤立地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是紧密地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观察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必然走向没落的客观结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其生产关系必然经历同生产力相互作用而发展的历史进程。
只有建立起自身的物资技术基础,确立其统治地位,才能最终战胜和替代旧的社会生产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的哲学解读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生前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耗尽了马克思毕生的精力,长达四十年之久,它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资本论》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但其中饱含哲学思想。
本文试从哲学的视角对其解读,探索它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指认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资本论》《资本论》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全球化从19世纪四十年代着手写《资本论》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论》的完成,马克思倾注了40年的心血来完成这部巨作。
当然,从它的手稿到出版,恩格斯也功不可没。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为他的理论成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资本论》作为一部经济学著作的同时其中闪现着哲学的光芒,我国学者大致从《资本论》辩证法、历史观和社会发展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资本论》的创作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但它的价值和意义并没过时。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仍然需要到《资本论》中找寻出路,汲取营养。
一、《资本论》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路径
《资本论》在中国的研究大约有60年的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的前30年;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的30年间;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的30年后至今,不同阶段的研究体现了研究路径的转变及研究程度的深入,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资本论》哲学研究的重心在于辩证法,代表作是吴传启1963年发表的《的辩证法问题》,总体上有待超越苏联哲学的路子;第二阶段,改革开放30年间,《资本论》哲学研究的重心转向历史观,代表作是孙承叔、王东1988年发表的《对历史观的沉思》等,这一阶段的研究已经试图超越苏联哲学、西方哲学的模式,走出自主创新之路;第三阶段,近年来对《资本论》哲学思想的研究呈现出新的趋势,即关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蕴含的社会发展理论,对科学发展观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回答,指引现代社会发展。
[1]35
二、《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马克思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创作《资本论》,但由于健康状况和其他事务的打扰,他只完成了四卷中的第一卷的出版工作,第二卷和第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第四卷由考茨基整理出版。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资本论》自问世以来就被当做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后来逐渐被认同为也是一本哲学著作,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同时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最要的著作,《资本论》使唯物主义历史观成为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它还是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的基本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
这具体体现在《资本论》这本著作上。
[2]1如果说,人的解放与发展是马克思终生都在追求的社会理想境界,而马克思奠基于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本身就是通过对资产阶级财富的阐述以“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从而批判资本主义、建构共产主义的话,那么贯彻《资本论》创作过程所阐述的丰富思想,毫无疑问为我们从经济哲学与历史哲学的双重视野研究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
史发展的科学”搭建了一个新的理论平台。
[3]82
三、全球化视域下的透视:《资本论》哲学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工业文明使资本主义经济急剧发展,创造出极大的生产力,使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资本主义者在全世界攫取着高额利润,导致世界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穷国更穷,富国更富。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避免。
中国在这个全球化浪潮下如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值得深思。
时至今日,虽然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中国仍然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是发展中国家的事实没有改变,所以经济建设仍然是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如何吸取资本主义有价值的部分,成为中国经济建设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011年,西方国家再次陷入经济大萧条,他们把目光聚集到中国,希望利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他们走出阴霾。
近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这不仅是十几亿中国人努力和智慧的明证,更说明了中国人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
中国在世界上已经具有一席之地且举足轻重。
因此,正确的理论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资本论》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其实践性和真理性毋庸置疑。
它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而且现在更不应当仅仅是文明的模仿者与追求者而是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贡献。
走自己的路既是中国革命获得成功的根本经验,也是中国改革与发展获得成功的根本经验。
任何照搬照抄别国理论与经验的教条主义做法,都必然会在丰富多彩和生机蓬勃的实践面前折戟碰壁。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照搬西方经济理论和发展模式危害不仅在于它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更在于它会使我们成为新教条主义或新蒙昧主义的奴隶,失去应有的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甚至会把西方的特殊经验、特殊利益和意识形态当做所谓的“普适价值”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迷失发展的方向,散失前进的动力。
[4]14
参考文献:
[1]王东,李喆.《资本论》哲学研究60年——思想轨迹、焦点问题与未来走向[J].江汉论坛,2010,2.
[2]胡钧.论《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J].当代经济研究,2011,10.
[3]杨端茹,刘荣军.《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财富思想的哲学解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4]余源培.《资本论》的当代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