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合泻黄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的临床观察

目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2)

前言 (7)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及分析 (9)

1.临床实验方案设计 (9)

1.1临床病例选择 (9)

1.1.1诊断标准 (9)

1.1.2纳入标准 (10)

1.1.3排除标准 (10)

1.1.4脱落标准 (10)

1.1.5实验终止标准 (10)

1.1.6病例实验终止处理 (11)

1.2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1.2.1一般资料 (11)

1.2.2分组方法 (11)

1.2.3药物与服用方法 (11)

2.临床观察 (12)

2.1观察疗程 (12)

2.2观察指标 (12)

2.3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13)

2.4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13)

3.不良事件的观察和处理 (13)

3.1药物不良反应分级 (13)

3.2药物不良事件与药物因果关系的判断 (13)

3.3不良事件的处理 (14)

4.统计方法 (14)

5.临床数据分析 (14)

5.1基础数据可比性分析 (14)

5.1.1治疗组、对照组患儿性别比较 (14)

5.1.2治疗组、对照组患儿年龄比较 (15)

5.1.3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主症积分比较 (15)

5.1.4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次症积分比较 (16)

5.2临床疗效分析 (16)

5.2.1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主症积分比较 (16)

5.2.2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次症积分比较 (17)

5.2.3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主症比较 (17)

5.2.4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次症比较 (17)

5.2.5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18)

5.2.6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18)

6.安全性观察 (19)

7.讨论 (19)

8.三仁汤合泻黄散加减立法、组方分析 (20)

8.1祖国医学对脾胃湿热病因病机认识 (20)

8.2立法、选方依据 (21)

8.3方药分析 (22)

8.4现代药理认识 (27)

9.阳性对照物选择 (29)

10、结论 (30)

11、问题和展望 (30)

参考文献 (31)

第二部分文献研究 (34)

1.古代医家对厌食的认识 (34)

1.1病名沿革 (34)

1.2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4)

1.3小儿厌食证型及治疗 (37)

1.4穴位敷贴治疗研究 (39)

1.5推拿治疗研究 (39)

1.6针灸治疗研究 (39)

1.7耳穴治疗研究 (40)

2小儿厌食西医研究讨论 (40)

2.1西医学病因 (40)

2.2西医发病机制研究 (41)

2.2.1胃肠激素研究 (41)

2.2.2血清瘦素、脑肠肽素研究 (42)

2.2.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42)

2.2.4微量元素 (43)

2.2.5胃动力机制研究 (43)

2.3西医治疗 (43)

2.3.1病因治疗 (43)

2.3.2一般治疗 (43)

2.3.3药物治疗 (43)

参考文献 (45)

致谢 (48)

附件一 (49)

附件二 (53)

申明 (54)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54)

前言

小儿厌食是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1个月)出现食欲不振,见食不贪,食量减少,但精神尚好为特征的一种疾病[1]。厌食是儿童的一种常见病,以1-6岁小儿多见[2],城市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3],且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暑令时节症状或可加重。随着生活水平改变及家长对小儿的高度关注,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及辛辣香燥、油炸甜腻、生冷食品等已成为小儿生活饮食主体,故小儿厌食发病率未见降低。厌食日久进一步导致小儿生化乏源,形成后天营养不良,可见身形瘦小、佝偻病、免疫力降低反复发生呼吸道疾病,对小儿的身体成长及智力增长均有重要影响。

早期古籍文献当中并未明确提出“厌食”一词,其属于“不思食”“恶食”“不嗜食”范畴。如“不食”则出自于《素问·五常政要大论》;“不欲饮食”出自于《伤寒论》;“不思食”出自于《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恶食”出自于《临证指南医案》,还有其他医案提到的“纳呆”、“不嗜食”等,都是小儿厌食症在古代文献中的不同呈现形式。“厌食”没有单独的记载,多数时候作为其他疾病的某一个伴随症状出现,医家多将其归付于脾胃病”、“府证”、“阳明病”等条目下论述,并没有专门的病名。“乳食不下”是第一个属于厌食证型的疾病,作为独立的病症,被宋代刘昉引入儿科疾病的范畴。随着医学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小儿厌食的辨证施治逐步完善。1982年“厌食”这一病名首见于张奇文编撰的《幼科条辨》中。1985年小儿厌食被引入教材《中医儿科学》中,成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为临床工作者及医学生广泛认识。目前,在治疗方面,中医多采用辩证施治,把厌食证型分为三类: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并相应采用和胃运脾,健脾益气,滋脾养胃治法。同时,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推拿、敷贴等多种外治法。

西医认为厌食与微量元素[4-6]、肠道益生菌、胃肠酶、血清瘦素[7-8]等方面有关。治疗方面多以病因治疗及指导合理喂养为主,同时辅以药物治疗。目前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成为城市儿童发病的主要病因。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家长缺乏育儿保健知识而导致的不科学的喂养,或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恣意偏食,使得疗效不佳以及患儿不能坚持治疗,在病情有所好转后停药,继而病情反复。目前,药物治疗主要采用锌剂、肠道益生菌、胃肠酶、胃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