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荐贤诏》谈清太宗皇太极的用人观

合集下载

荐贤举才文言文翻译

荐贤举才文言文翻译

昔者,尧舜之时,天下大治,民安其业,国家昌盛。

盖以贤才众多,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故能成此伟业。

今吾辈身处盛世,欲求国家长治久安,亦需广开贤路,荐举人才,以助国政。

夫荐贤举才,自古圣贤之所重。

孔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孟子亦云:“得贤则治,不得贤则乱。

”是以古之圣君贤臣,无不以荐贤举才为急务。

盖贤才者,国之栋梁,民之父母,国家兴衰之所系,社稷安危之所托。

然荐贤举才,非易事也。

盖人才难得,而世道险恶,真伪难辨。

是以君子必慎于举,严于察,方能使贤才脱颖而出,为国家所用。

吾辈今日,欲荐贤举才,宜遵循以下数则:一曰:明辨真伪。

世之人才,有真有伪,有贤有愚。

君子当察其言行,观其德行,辨其才干,去伪存真,去愚存贤。

二曰:不拘一格。

天下之才,各有长短,不可因一己之好恶,而废人之所长。

君子当广开言路,不拘一格,以招贤才。

三曰:公正无私。

荐贤举才,必以公正无私为本。

君子当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徇私情,不徇私利,使贤才得以公正选拔。

四曰:任人唯贤。

用人之道,首重贤能。

君子当以才干为重,不问出身,不问贵贱,唯贤是举。

五曰:培养人才。

人才非一日之功,需培养而得。

君子当设教化,兴教育,培养人才,使之成为国家之栋梁。

夫荐贤举才,实为国家大计。

今吾辈宜效法古人,广开贤路,荐举人才,以助国政。

如此,则国家必昌盛,民生必安乐,四海之内,皆欢腾矣。

然荐贤举才,非一日之功,需吾辈共同努力。

吾辈宜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为国家选拔贤才,使之各展所长,共襄盛举。

如此,则国家之兴,如日中天;民生之乐,如春满园。

总之,荐贤举才,乃国家之大事,吾辈宜重视之。

愿吾辈同心协力,为国家选拔贤才,共筑盛世之基,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此乃吾辈之责,亦乃吾辈之幸也。

清太宗皇太极胆识气魄过人_除袁崇焕手段辣

清太宗皇太极胆识气魄过人_除袁崇焕手段辣

清太宗皇太极--胆识气魄过人除袁崇焕手段辣.txt再过几十年,我们来相会,送到火葬场,全部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谁也不认识谁,全部送到农村做化肥。

清太宗皇太极--胆识气魄过人除袁崇焕手段辣明末清初,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动荡的时期,当时,中国上空有四颗耀眼的明星:一颗是清太宗皇太极,一颗是明崇祯帝朱由检,一颗是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再一颗是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

四个人各自代表自己民族或集团的利益,参与了那场空前惨烈而又可歌可泣的政治角逐。

结局是:林丹汗败死青海打草滩,时年43岁;崇祯帝煤山自缢,时年34岁;李自成败死在九宫山,时年40岁。

他们的基业,最后都归了皇太极和他的子孙们……皇太极成为最大的赢家绝非偶然,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他都显然比对手要“计高一筹”。

文治革弊图新的四步高棋革除弊政,调剂满汉。

皇太极即位之后,对汉民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

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善待逃人,放宽惩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

对汉官:皇太极优礼汉官,以此作为笼络汉族上层人物的一项重要政策。

对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委任官职。

皇太极重用汉官,任范文程做内秘院大学士,这是清朝汉人任相之始。

对汉儒:努尔哈赤对明朝生员屠杀过多,有“隐匿得免者”约有300人,都沦为八旗包衣下的奴仆。

皇太极下令对这些为奴的生员进行考试。

这是后金科举考试的开端,结果得中者共200人。

他们从原来为奴的身份,尽被“拔出”,获得自由,得到奖赏。

后又举行汉人生员考试,取中228人,从中录取举人,加以重用。

这项举措,反响强烈,“仁声远播”。

族名满洲,建号大清。

皇太极做了两件大事,影响千古,史册永存。

一件是改族名女真为满洲。

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天聪汗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族(简称满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另一件是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的典礼,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

皇太极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

皇太极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

皇太极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皇太极是清朝的开国皇帝,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呢?对于他的死,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真相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皇太极个人简介爱新觉罗·皇太极(Huang·Taiji,公元1592年11月28日申时-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时),爱新觉罗氏,清太宗文皇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

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称天聪汗,前后在位17年。

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族,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为下阶段大清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外部处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

内部由于贵族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

皇太极逐步建立国家统治机构,以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国家权力,并通过这套政权机构,把权力牢牢地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皇太极还颁布条例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了“民户”地位。

经过努力,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粮食基本上能够自给,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天命、天聪年间没有监察机关,崇德年间皇太极成立了都察院,给他们稽察一切官员的大权。

有清一代,满蒙的结合,早比满汉更紧密。

为了处理蒙古事务曾设蒙古衙门,崇德三年六月又改为理藩院。

合原有的六部、都察院,构成了有名的八衙门。

皇太极任命满洲、蒙古、汉人担任承政,每部三人,以下皆参政。

崇德三年七月更定八衙门官制,每衙门只设满洲承政一人,以下酌设左右参政、理事、副理事、主事等官,由二等变成五等。

这就强化了以他为首的国家统治权力。

皇太极在原来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了在东北的统治,为入关统治全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

他称帝后立刻把保护土地牲畜作为法典规定下来,地里庄稼不准偷损,母猪不许杀,这是为了繁殖。

也不准杀马、牛等作牺牲或出卖。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智慧作者:王厚明来源:《月读》2022年第07期在中国古代社会,从血缘世袭到门第为宗,从崇尚品行到注重才学,从地方推荐到科举选拔,历代统治者为了治国安邦,隆振大业,无不在选人用人上殚精竭虑,孜孜探求,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规制和做法,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轶事和美谈。

这些制度和做法固然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有其历史局限和不足,但其中不乏科学进步之举,为后世提供了治国的借鉴。

南宋学者胡宏说:“治天下之乱者,必以知人为本。

”如何从芸芸众生中识人选才,成为治国的最初环节和关键要素。

而能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识人荐人,又不图回报和私利,则尤为难能可贵。

唐朝宰相、名将娄师德出身进士,文武双全,他西征吐蕃,立有战功,两度拜相;为人宽厚,谦恭低调,不计得失。

唐德宗时曾追封此前的宰相,娄师德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三十七人被定为“宰臣上等”。

唐宣宗时,又将其画像挂在凌烟阁内,题为“纳言娄师德”。

娄师德重品爱才、知人善任,却从不公开宣扬、邀以为功。

因看中狄仁杰的治國才能,他曾上表“十许通”向武则天力荐狄仁杰担任宰相。

狄仁杰拜相后,对此却丝毫不知情。

公元691年,狄仁杰刚刚担任宰相不到四个月,就被来俊臣诬陷谋反,打入监牢里,后又被武则天贬到彭泽,当了一名小小的县官。

娄师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经常在武则天面前说狄仁杰的好话,恳请将狄仁杰调回京城担任要职。

终于,狄仁杰再次得到了重用。

狄仁杰虽与娄师德同为宰相,但二人性格迥异,狄仁杰疾恶如仇、爱恨分明,娄师德则小心谨慎、谦和忍让。

这也让几度沉浮的狄仁杰看不惯安居相位的娄师德,甚至多次非议娄师德,欲将他贬离京城。

武则天有些看不下去了,她决意点破这一切,调解二人的关系。

她问狄仁杰:“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答道:“他担任将领谨慎称职,但是否贤明,我就不知道了。

”武则天又问:“娄师德知人吗?”狄仁杰答道:“臣曾与他同僚,没听说他知人。

”武则天道:“我用你为宰相,就是娄师德大力举荐的,看来他确实知人啊。

“制度忠诚”:唐太宗选官用人之要

“制度忠诚”:唐太宗选官用人之要

“制度忠诚”:唐太宗选官用人之要作者:屈超立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08期选贤任能治理国家是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非常重视的重大问题,但在实践中却很难真正付诸实施。

尤其是自西晋灭亡以后,长期的动乱,完全改变了任人唯贤的原则。

当时普遍存在的用人原则是以“私人忠诚”为基础的以人划线,或者说政治帮派,而维系政治帮派的纽带是封官许愿等利益关系,甚至以腐败为代价来换取部属的忠诚。

唐太宗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非常重视官吏选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他经常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其人,天下自治……帝王之为国也,必籍匡弼之资。

故求之斯劳,任之斯逸,虽照车十二,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此求人之贵也。

”特别是唐太宗革故鼎新,在官吏选任上极力推行“制度忠诚”原则,对唐初的国家治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唐太宗鉴于前代政治上的“私人忠诚”对社会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在选官用人方面非常重视“制度忠诚”原则,强调必须遵循“天下为公,无私于物”的“至公之道”,即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徇私情。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中书令房玄龄奏请为秦王府旧部未得官者授以官职。

太宗说:“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

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百姓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

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

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自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问其能不能,而直言其怨嗟,岂是至公之道耶?”他指出天下为公,无私于物,选择贤才为官,造福百姓,才能使政治风气从私人利益转向人怀公心。

同年,唐太宗因魏徵的推荐提拔杜正伦为兵部员外郎时对他说:“朕举贤者,非朕独私,以能益百姓也。

我于宗室故人,苟无能,终不得任。

卿宜思有以称吾举者。

”提拔杜正伦并非出于自己的私人利益,没有要求杜正伦报答提拔的私恩,而是勉励他要做官为公,做有利于百姓的事。

3、知人善任——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3、知人善任——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 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 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 —《资治通鉴》卷192
22
三、任人唯贤,怜惜不肖
3、至公无私亲
《旧唐书·太宗本纪》史臣曰:
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
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
7
一、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谁主张、谁担当 比者纲维不举,并为勋亲在位,品非其任,功势 相倾。凡在官僚,未循公道,虽欲自强,先惧嚣 谤。所以郎中抑夺,唯事谘禀;尚书依违,不得 断决。或惮闻奏,故事稽延。案虽理穷,仍更盘 下。去无程限,来不责迟,一经出手,便涉年载。 或希旨失情,或避嫌抑理。勾司以案成为事了, 不究是非;尚书用便僻为奉公,莫论当否。递相 姑息,唯务弥缝。
15
二、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王珪点评诸宰相
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 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才兼文武,出将入 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 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 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
(《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徵传》
5
一、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任用政敌
贞观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 “王珪、魏徵,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 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徵往者实我所仇,但其 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 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徵 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 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 各赐钱十五万。——《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18
三、任人唯贤,怜惜不肖

清太宗皇太极民族关系思想的来源与特点探析.doc

清太宗皇太极民族关系思想的来源与特点探析.doc

清太宗皇太极民族关系思想的来源与特点探析-皇太极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传统民族关系思想、降清汉官阶层和其父努尔哈赤的影响,又受到古代少数民族领袖的影响,同时又与皇太极本人的经历及当时的现实环境密切相关。

皇太极的民族关系思想受到传统的柔远安边观点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史上,统治者如何对待异族,曾经引起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核心不外乎怀柔与征伐,或以力服人和以德服人这两种观点。

如辽道宗的示信以怀远方,狄仁杰的不事四夷,侯应的威治百蛮以及王安石的德力观等。

汉代的王舜和刘歆认为,正是由于汉武帝的臣服四夷,才有了汉朝单于守藩,百蛮服从的万世基业。

北宋司马光反对轻易对异族动武,他指出: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自古以来,国家富强,将良卒精,因入主好战不已,以致危乱者,多矣!况今公私困竭,将愚卒弱,乃欲驱之塞外,以捕狡悍之虏,其无功必矣!岂惟无功,兼后患甚多,不可尽言也。

皇太极的心服为贵思想与王安石的德力观既有交融也有不同。

王安石认为苟力不足虽有德如文王尚不免事夷狄。

德力统一,但以力为先,以德为辅。

而心服为贵是以心服为根本,力服为基础,先要缚其身重在治其心。

在隋文帝看来,少数民族政权强则反叛,弱则卑服,如欲征服他们,要么以威制服,要么以德感怀,要么两手并用,双管齐下。

皇太极的心服为贵思想与之一脉相承。

心服为贵思想十分明确,力服是手段,心服是目的。

满蒙汉一体的实质则是在心服为贵思想基础上的德力统一,其基本内容是在心服的前提下施恩厚养。

降清汉官阶层对皇太极民族关系思想体系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当时,满清统治政权中有两种人深受儒家教育,一种是皇太极诸兄弟的汉族老师,如龚正陆、方孝忠;一种是降清的汉官,如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等。

汉族老师对皇太极不断灌输儒家思想,有启蒙的意义。

归降的汉官经常上疏论治国之道、为君之道,多次谏言皇太极要遵法先王、施行仁政,达成尽伦常而化民,故立万世不朽之经伟业的目标。

皇太极均欣然接受,并且把儒家三纲五常思想上升为治国理政的主题思想。

论唐太宗举贤 -

论唐太宗举贤 -

论唐太宗举贤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贤明的君主之一,他的用人之道和从政之道盛传至今,当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就如《太宗举贤》中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说的正是唐太宗的举贤之道!知人善任,举贤荐才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唐太宗举贤就是用人之长,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担心的只是自己不能识人,也不能说今世没有能人。

的确,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的不仅是领导的能力,更需要的是发掘人才,懂得用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才来帮助你。

懂得用人才也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因为人不可能都是完美的,有特长总会也有缺点,要运用它们,就必须做到不拘一格,用我所用,只要是有能力的,可以胜任的,都要人尽其才。

纵观历史,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到举贤避不避亲的问题,不避亲又怕别人说是靠关系的,如果避亲了又怕无法用到真正的人才,但其实关键的问题是举荐的人到底是不是可用之才,如果可用,又用得着去避亲吗?只要有所贡献,事实会说明一切,而且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人会怀疑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举贤不仅是一种胆识也是一种艺术。

但是在现今的社会上,举贤不避亲就会变得十分的敏感。

比如前段时间的25岁的女镇长,媒体报道说她有个“官爸爸”,是干部的子女,有违规提升的嫌疑,不久25岁的女镇长就辞职了。

为什么她会被怀疑呢?难道干部子女就不能升吗?如果因为她是干部子女而浪费了一个人才,那是多么的可惜啊,年轻的女镇长确实缺少了点经验,但她可是社会的新力军啊,更何况能力才是判断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结合今天,唐太宗举贤就是要告诉我们在选人才的时候不能对其苛刻要求,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而不是要别人样样都精通,学会发现长处才不会埋没人才。

当前,中国正在处于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对人才的需求是那么的迫切。

对于有才能的人,我们要用尽其才,更要制定完善的社会制度,完善的法律规范,吸引更多的人才,防止人才大量地流向海外,扭转局势,加强社会的舆论,这样才能做到用尽其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荐贤诏》谈清太宗皇太极的用人观
清太宗皇太极不仅是一个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优秀君王,而且也是一位求贤若渴,善于惠政揽人、敢于大胆用人、能够充分信任和重视人才的杰出领导者。

在他统治的17年里,他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广揽满、汉、蒙古(专门汉族知识分子)各族人才,并委以重任,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政治舞台,从而为清兵入关夺取全国政权、代明而立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清太宗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在建立“大清国”之后即实行开科取土,为兴盛大清畅通荐才渠道。

即便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他也时刻不废渴求人才拳拳之心,并一再提醒部下:“惟多得人为可喜耳。

金银币帛,用之有尽,如收得一二贤能之人,堪为国家助力,其利赖宁有穷乎?”
为了从更大范畴延揽天下英才而用之,明崇祯八年,后金(清)天聪九年,亦即1635年,他面向全国下达了不拘一格网络天下英才的《荐贤诏》:朕惟图治以人才为本,人臣以荐贤为要。

尔满、汉、蒙古各官果有深知灼见之人,即当悉行举荐。

所举之人,不管旧归新附,及己仕未仕,但有居心公平、克服任使者,即呈送吏部;有通晓文艺,居心公平、足备任使者,即呈送礼部。

该部贝勒奏闻,朕将量才录用。

天下才全德备之人,实不易得。

但能公忠任事者,其速行举荐。

从清太宗的《荐贤诏》,我们能够看出皇太极用人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用人不拘一格。

满、汉、蒙古不分区别,但凡有才之士,皆在举荐之列。

不分旧归新附,也不论是否及仕任职,发觉足可任事者,都可大胆启用。

所揽人才,不论才能高低,不以求全批判论之。

能克胜任使者用,足备任使者亦用,并不企求找到与任用完美无缺之人,颇具清醒而务实的用人之风。

二、用人标准明确。

国家以人才为本,大臣以荐贤为要,君臣合心,
通力延揽人才。

在清太宗皇太极的眼里,他的总体标准是“贤”。

具体而言,确实是重视居心公平,要求忠诚官事,看重克胜任使。

也确实是说,他用人首重其德,次重其忠,更重其才,力求才堪任用,能够有助国事。

三、量才录用,信任重视。

清太宗专门重视人才作用的发挥,专门他深知在清兵入关、夺取政权的道路上,知识分子专门汉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关心和作用丝毫也不能忽视。

因此对汉族知识分子不管是举家投靠者依旧单身投靠者,他都一律恩养厚待,并依照其德能表现,对其中杰出人才委以重任,充分信任,让他们参与机务,给他们提供活动舞台,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助推大清国日渐强大。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确实是他对范文程的使用。

范文程是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后,胸怀文韬武略,腹有治世良谋。

皇太极深知范文程是个难得的政治人才,因此对范文程专门重视和信任,任命他为内秘书院太学士、进世职二等甲喇章京,凡事都注意充分发挥他的聪慧才能:官员议政方案,征求他的意见;议政不决,与其议之;范文程参与议决的情况一律签署批准;范文程病,重大问题等待他裁决;范文程起草的重要文书“乃不复祥审”,悉信“当无谬也”。

君臣信任之深,堪为历代典范。

清太宗重视人才,重用人才,敢于大胆使用汉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可谓勇气、胆识、视野、胸襟、魄力、气度都令人赞扬。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刻,企业深化改革也进行到了攻坚破难的新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公平廉洁、才有专长、堪能担任的优秀人才,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像清太宗皇太极那样求才急进,慧眼识任,重视信任,善加关怀,努力营造一个人才辈出,才居适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全面推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