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网络流行语综述论文
作文谈网络用语看法怎么写

作文谈网络用语看法怎么写《关于网络用语的看法》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用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它们在网络世界中广泛传播,甚至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对于网络用语,人们的看法褒贬不一。
网络用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积极的一面。
它们往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能够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想法。
比如“给力”“萌萌哒”等词语,让人一听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还增添了一份轻松和趣味。
网络用语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渠道,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尤其是在年轻人之间,使用网络用语可以更好地建立共鸣和认同感,让交流更加顺畅和自然。
再者,网络用语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时代的一种印记。
一些与新兴事物、现象相关的网络用语,让我们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动态。
然而,网络用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网络用语过于随意和粗俗,可能会对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造成一定的冲击。
如果过度使用这些不恰当的用语,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另一方面,网络用语的更新换代非常快,有些用语可能只是短暂流行后就被遗忘,这使得语言的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
而且对于不熟悉网络的人来说,大量网络用语的出现可能会导致理解上的困难和沟通障碍。
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看待网络用语。
对于那些积极健康、富有创意的网络用语,我们可以欣然接受并合理运用,让它们为我们的语言增添活力。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文明,避免使用那些低俗、不恰当的网络用语。
在使用网络用语时,也要考虑到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确保对方能够理解和接受。
我们还应该注重传统文化和规范语言的学习和传承,保持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网络用语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善于利用其优势,同时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弊端。
通过合理的引导和规范,让网络用语在丰富我们生活的同时,也能推动语言的健康发展。
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网络流行语作为新兴的语言现象,对其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现实意义及学术意义。
随着网络语言的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新的热点,语言界取得了许多成果。
本文阐释了国内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在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争议,并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进一步丰富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完善网络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也为国内学者今后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
标签: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学一、引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社会意义:流行语作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符号表征,它能够及时敏锐地反映语言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代变迁。
一方面从社会学角度阐释语言发展与变迁的原因,进而探究语言内部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语言内部结构、语言发展动态以及语言变迁规律,掌握社会的最新发展趋势,把握社会发展潮流,促进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2.学术意义:追踪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语言文化动态;有助于开拓新的分支学科,对汉语网络流行语进行综述研究,不但有社会语言学意义,还有汉语词汇学价值,可以为网络语言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其研究成果对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语言规划、语言战略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3.现实意义: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我们能够及时敏锐地了解社会现实以及把握社会发展潮流,从而有助于指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社会新潮流。
4.文化意义:随着网络流行语在大学校园的传播与发展,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特点,探究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相互影响,进而可以准确地了解校园文化以及及时敏锐地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从而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因此,网络语言的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新热点。
有关网络热词的议论文(精选9篇)

有关网络热词的议论文(精选9篇)有关网络热词的议论文(精选9篇)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特别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义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你写这类作文时总是没有思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网络热词的议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网络热词的议论文篇1“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
网络热词走红,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集中表现了国人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也反映了“雷人”、调侃、“山寨”等社会心理和文化征候。
其实,网络热词不只是“词”:小到一个词或词的构成单位,大到一个完整的句子,都在它的所指范围内。
并且,无论从来源渠道还是使用范围来说,网络热词也不仅仅限于网络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也经常见到它们的身影。
网络热词为什么会“热”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是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的满足并有了一定的保障,这才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刺激和满足;二是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社会氛围宽松自由;三是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巨大便利。
网络热词是当今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直接反映,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最主要的就是集中表现了国人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角色定位日趋理性、合理,由此而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某些事件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都空前增强;而人们的关心和参与更多地集中在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方面,并有非常明显的褒贬倾向,由此就体现了很强的批判意识。
通过数量众多、范围广泛、面目各异的网络热词,可以基本把握社会生活的脉搏。
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刚刚发布的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列出了五大年度热词“躲猫猫、七十码、蜗居、钓鱼执法、楼脆脆”,无疑都是非常深刻的年度记忆。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网络热词除了反映当今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外,更直接地表现出当今社会表达中的一些普遍心理和追求,而这也是我们全面了解和认识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报告作文450字

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报告作文450字网络流行语研究报告。
潮流风向标。
哎,你知道吗?现在网络上的流行语真是层出不穷啊!像“破
防了”这种词,一出现就火得一塌糊涂。
感觉大家都找到了一个共
同的“痛点”,然后就用这个词来吐槽、来发泄。
轻松逗趣间。
哈哈,说到网络流行语,不得不提那些让人一看就会笑出声的
词汇。
像“躺平”这个词,不就是说出了大家心里的小九九吗?工
作累了,生活烦了,不如就躺平一会儿,享受一下短暂的放松。
情感小窗口。
其实,我觉得网络流行语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比如“内卷”,听起来就像是大家对现状的一种无奈和不满。
每个人都在努力,但
感觉永远都追不上时代的步伐,这种感觉真的很让人心疼。
生活小插曲。
你知道吗?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很喜欢用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无论是“佛系”还是“996”,都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感受。
这些词汇就像是他们生活的小插曲,简单、直接,又不失个性。
让网络流行语大放光彩作文

让网络流行语大放光彩作文《让网络流行语大放光彩》篇一:《网络流行语:生活的趣味调料》网络流行语就像一阵风,吹到哪儿就在哪儿掀起一阵趣味的小旋风。
咱日常生活里啊,要是没了网络流行语,那就好比炒菜没放盐,淡而无味。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办公室有个老大哥,平常总是一本正经的。
有一次大家都在讨论新出的一款手机,那手机功能老酷炫了,各种高科技。
有个年轻小同事就特别激动,一边比划一边说:“绝绝子,这手机的配置简直yyds。
”老大哥一脸懵,问啥是“绝绝子”“yyds”。
于是我们就七嘴八舌地给解释,老大哥听了后直摇头笑着说:“你们这都说的啥,跟暗号似的。
”可打那以后呢,老大哥居然也开始偶尔冒出几句网络流行语。
有回项目完成得特别顺利,老大哥居然冒出一句:“今天这工作完成得可真是奥利给啊。
”把我们都给惊着了,然后大家哄堂大笑。
你看,这网络流行语就有这么个魔力,像是一种新的语言活力注入到我们平淡的生活和交流当中。
它能让原本严肃刻板的氛围一下变得轻松活泼起来,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也拉近了不少呢。
篇二:《网络流行语:沟通的秘密武器》网络流行语在年轻人的社交圈子里简直是个秘密武器。
我记得上回参加同学聚会,好些年没见的老同学凑一块儿。
刚见面的时候吧,虽然高兴,但多少有点陌生感。
这时候就有个同学特别聪明,他上来就先说:“宝子们,咱可算是‘爷青回’了啊。
”就这一句话,一下子就把那种多年不见的生疏感给冲破了。
大家都开始打开话匣子,开始回忆以前上学时候那些“凡尔赛”的事儿,什么考试明明考很好还假装没考好啦,又或者是有同学穿了双限量版的鞋子在班上故意低调地炫耀啥的。
那些年里大家流行过的口头禅也成了调侃的好素材。
什么“雷人”啊,“神马都是浮云”的,每说出一个,都能引起一阵爆笑和共鸣。
网络流行语就像是一把把小钥匙,轻易地就打开了大家记忆和感情的大门。
如果那会儿硬生生地只是规规矩矩地聊天交流,怕是很难有这么融洽欢乐的气氛呢。
它就在这种社交场景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人们可以快速地融入到群体氛围当中。
关于网络语的利与弊的议论文(通用10篇)

关于⽹络语的利与弊的议论⽂(通⽤10篇)⽹络语的利与弊的议论⽂篇1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信息⾰命的浪潮在⼤⼑阔斧地改变着⼈类的⼯作⽅式和⽣活⽅式,数字化⾰命呼唤出新的技术,⽹络就是其发展产物之⼀。
⽹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互联⽹已深⼊千家万户。
⽹络是⼀个虚拟的空间,它的⽅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拓展了我们的知识⾯,给予了我们遨游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传统⽅式的思想⽅法,在我们的⽣活中给予我们极⼤帮助,坐在家⾥可浏览众多的⽹上图书,⼏分钟内即可收到相隔万⾥的来信,在最短的时间内即可获得各⽅⾯⾃⼰想知道的信息,通过远程教育⽹,了解更多的知识等。
⽹络像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更给我们中职⽣带来了许多的隐患。
各种⿊⾊的阴影正向我们慢慢袭来。
其中⽹恋,⾮法⽹站,⽹络游戏就像裹着糖果的炮弹向我们发射。
各种⾮法的⽹站趁着⽹络管理还未健全,散布着黄毒,暴⼒,防不胜防,这对我们的⾝⼼健康是⼀个极⼤的影响。
还有各种五花⼋门的⽹络游戏吸引着正处于好奇⼼的中职⽣。
许多同学旷课跑到⽹吧中去玩《传奇》、充《梦幻》、打《泡泡堂》、聊QQ。
有的甚⾄直接晚上通宵达旦,睡在⽹吧,吃在⽹吧。
这样,不但损坏了⾝体,还浪费宝贵的时间,浪费了⽗母亲的⽔汗钱,辜负了⽗母的⼀⽚期望,更耽误了我们⼤好青春。
在社会上因⽹络游戏所引出的案件数不甚数,例如:”武汉的⼀位母亲千⾥寻⼦””⼴州⼀⼩孩为玩游戏残杀⾃⼰的祖⽗”……这些案件告诫我们中职⽣,应该少玩或不玩⽹络游戏,我们可以利⽤⼀些空闲时间研究我们⾃⼰的专业,发展⾃⼰潜能,开发我们智⼒。
但是,我们也不应全部排斥⽹络,我们不应放弃⽹络的好处,这就需要我们选择⽹络中的精华⽽剔其糟粕。
世界之所以选择我们。
因为它需要美,我们之所以选择世界,因为我们要实现⾃⼰的价值。
在漫漫的⼈⽣旅途中,流⽔在选择中下落,太阳在选择中上升,朋友们,请把握好⾃⼰选择的那⼀刻,让我们⽤⾃信,坚决地选择⽹络有利的⼀⾯,选择我们美好的未来。
论文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研究回顾:一、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因素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是网络流行语流行的两个主要原因。
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生动、创新、个性、别具内涵、与时俱进的反传统、反规范的新姿态吸引着一大批追随者。
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样,有缩写、谐音、符号、数字、单词、语句等各种形式,极具个性和创新。
而网络的普及、网民群体的扩大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民需要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来宣泄情绪、发表意见和观点,网络流行语正好体现了这种”“新鲜”。
国家领导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网络舆情,网民个性表达受到鼓舞,用“替代”、“隐晦”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个人对社会敏感事件的观点和意见既是被迫也是必然。
这是公民意识提高的表现,是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网络流行语的既是个性化的代表,也是大众性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传达民情民声,记录着社会进程。
网络流行语代表着一种时尚潮流,虚荣心、从众心理等社会心理诉求促使更多网民追随这些流行语,从而推动网络流星雨的传播。
二、网络流行语对汉语的影响网络流行语一反传统汉语的规范,创造了大量的新词汇,丰富了汉语语言词汇,有益于汉语的发展。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会造成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交流的障碍。
网络流行语看似是书面语,却相当的口语化,这对汉语的书面表达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
我的看法:所参考的四篇文献从社会心理、文化、国家政策、语言学、时代发展这几个方面阐述了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
质性研究多于量性研究。
我觉得在研究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时也可以进行一些量性研究和比较研究。
比如,国内的以年龄划分与以阶层划分的各个群体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数量、频率、范围上有什么不同?与之相对应的国外群体使用网络流行语有何不同?不同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途径是否不同?经过比较也许可以发现造成网络流行语流行的一些隐性因素,发现一些更具背景性的深层原因。
当然这是一项庞大的工作。
论网络流行语现象作文800字

论网络流行语现象作文800字英文回答:The prevalence of internet slang terms is an intriguing phenomenon that has profoundly impacted online communication. It has become a prevalent means of self-expression, foster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internet users. These terms, often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layful nature and brevity, serve as a unique and ever-evolving language that transcends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The origins of internet slang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rly days of online forums and chat rooms. As users sought to convey messages quickly and efficiently, they began to abbreviate words and invent new terms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emotions. Over time, these terms gained widespread popularity and became embedded in the lexicon of online communication.One key aspect of internet slang is its ephemeral nature. Terms often emerge and disappear rapidly, replaced by newer and more fashionable expressions. This fluidity reflects the dynamic and ever-changing nature of theinternet itself. However, certain terms have managed to endure and become ingrained in the online vocabulary, such as "lol" (laughing out loud), "IMHO" (in my humble opinion), and "OMG" (oh my god).The use of internet slang has several advantages. Firstly, it allows users to express themselves in a more concise and efficient manner. By abbreviating words and using acronyms, users can convey their thoughts quickly and easily. Secondly, slang terms can foster a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internet users. By using shared language, individuals can identify with each other and build connections within online spaces. Thirdly, slang can be a powerful tool for expressing humor and irony. The playful and often humorous nature of these terms adds a layer of levity and entertainment to online interactions.However, there are also potential drawbacks associatedwith the use of internet slang. One concern is that it may hinder clear communication, particularly for those who are unfamiliar with the terminology. Additionally, the informal and casual nature of slang can sometimes be perceived as unprofessional or inappropriate in certain contexts.Overall, the phenomenon of internet slang is a fascinating reflection of the ever-evolving nature of language in the digital age. While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shaping the way we express ourselves and interact with others in the virtual realm.中文回答:网络流行词现象已成为一种深刻影响网络交流的有趣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国内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并广为流传,成为网络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网络流行语的性质与特点、生成与引导、发展趋势、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学者在网络流行语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进一步深化网络流行语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青年亚文化;研究综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崭新而富有特色的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
对此,学者们予以极大关注,对网络流行语的性质与特点、生成与引导、发展趋势、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拟就此做一综述。
一、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性质与特点研究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性质,学界目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有统一的观点。
部分学者将网络流行语与网络语言相等同。
劲松、麒珂(2000)认为,网络语言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流行语,是一种流行范围和使用人数都有限的流行语,但这种流行语并不代表语言的发展趋势。
[1]也有学者指出,由于网络语言鲜明的个性及其有着稳定的语言社团,网络语言表现出方言的基本性质,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
[2]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反映的是社会心理的变化。
[3]王钢化(2002)在《汉英在网络上的变异及其原因》中则分别从时间纬度、空间纬度和相关纬度(事物在与之相关的范围内发展变化的区间)详细分析了网络语言不是语言变化,而只是语言在网络这个虚拟社区里的变异。
[4]但更多的学者认为,网络语言并不等同于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不仅具有网络语言的一般特征,同时更具备“流行”这一主要特点。
武月锋、王川(2011)认为网络流行语的本质属性在于“流行”,是一种由特定事件激发,持续时间较短的语言表达形式。
[5]李蔚然(2004)将网络语言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网络语言既包括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及网络专业术语,也包括人们在互联网上用于交际的自然语言。
狭义的网络语言专指后者。
[6]根据网络流行语所具有的流行特点,可以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狭义网络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于网络流行语特点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领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李秉震(2009)从语言学角度把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概括为“奢化”和“简化”,并提出由于网络的交互方式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和即时性,网络语言的语用效度被降低了,因此产生了新的语言模式。
这种新的语言模式使得网络流行语与正规语言在表达方式上产生差异的同时并未失去其基本的表意功能,正是由于网络流行语的“奢化”和“简化”的特性使得人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时候可以表现出更具有个人或族群倾向性的主观态度。
[7] 季安锋(2008)则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网络流行语具有求趣、求新、从众、追求自由和宣泄情感等基本特点。
[8]胡侠(2010)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具有有趣生动、方便快捷、新潮时尚的特点,但同时也指出了网络流行语具有不规范性,这种不规范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与大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难以捕捉准确的信息,也难以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与大学生交流,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9]此外,还有学者从建构化、功利化、功能化、批判化四个不同的思维路径分别审视了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10]他们认为在建构化思维模式下,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特点是内容的创新性和使用的主动性,网民通过自身的需求而构建起新的语言结构,这种结构无疑更能反映网民的需求;在功利化思维模式下网络流行语具有便捷性、口语化和娱乐性的特点,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网络流行语被认为是一种类似于契约的交流形式,交流的双方通过约定的特殊模式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方式突破了传统语言的交流范式,使得交流更加直接;在功能化的思维模式下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自成体系的语言系统,在此系统中功能化的网络流行语可以准确的表达人们所需表达的语义,但这个系统的功能却很难与系统外的语言进行交流,从这点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其特殊的封闭性;在批判化思维中作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摆布和利用,表现出随意性、低俗性和表面性,从而失去其优势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引导研究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生成,许多学者从语言学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借助模因论理论来解读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原因。
勒孚作(2011)在《从模因论视角解读强势网络流行语“杯具”的语义生成与变异》中,从对网络流行词“杯具”的分析入手,解释了模因论在网络流行语生成中所起的作用。
他指出“一个词之所以能指谓一类对象,是因为这类对象的基本属性被概括为一组语义特征而组成了该词的义位。
新义位在原义位的基础上派生出来,而这派生义位恰恰是流行语的语义生成阶段,这样的语义模因可能是短暂存在,也可能稳定下来成为词语的新义,从而使一个词语演变成流行语。
”[11]武月锋、王川(2011)则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造成的“缺场”感和网络开放性引起的“在场”效应共同作用之下而产生的。
[5]肖胜伟(2008)认为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领导权危机”,在此情况下主流话语力量被削弱,从而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12]黄海波(2011)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规范问题探析》中则将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归纳为社会文化背景、社会心理基础和语言自身属性等三个方面,并分别加以论述。
[13]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引导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有:从语言规范着手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引导,规范其语音、文字、语法和词汇等(黄海波 2011);[13]王旭、李香平认为应该顺应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规律,不必要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强行地规范和制约。
他们认为网络流行语和其他语言文化一样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网络流行语今后将会在社会上更大范围内流行并将对规范语言和语言规范产生更大的影响。
[14]杜晓、郑小琼(2010)则认为政府和决策部门应该重视这些网络流行语所反映出的公众焦虑,并通过切实解决网络流行语所反映的民意来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引导。
作者指出网络流行语大量涌现,不仅描绘出人们的权利焦虑,而且流露出公众对关乎公共利益真相的渴求,有关部门应该认真落实对待网络流行语中折射出的网络民意,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化解社会矛盾。
[15]张敏(2011)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现象的困境实质是技术的异化,他指出技术发展使人异化成为片面的人,同时也使人异化成为技术的附属物,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使用的当下人们很难脱离网络技术本身而引导其影响力的发展方向,只能以网络技术自身的优势去引导网络的健康发展,推动技术的合理应用,才能有效消解网络流行语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16]另外李敏芳指出提升网络流行语受众的媒介素养是应对网络流行语低俗化影响的良方。
作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受众者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媒介素养,才能真正摆脱被动接收媒介信息的状态,才能从相关社会背景,以及媒介内部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融会贯通的解读,才能更好地对网络流行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7]三、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研究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研究,汪磊(2007)通过考察分析近年来网民对网络上热门网络流行语的投票评选结果发现网上与网下、不同媒体间的语言传播形成了互动,相互渗透,词语的意义或者形式并非仅仅源自虚拟的网络媒体,而有一些是来源于现实的语言生活或其它媒体,网络流行语正逐步走向非网络化。
他指出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网民心态的日益成熟,以网络词语为显性特征的网络语言总体上将趋向日常通用语言传播的常态。
[18]危艳丽在《从“杯具”一词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一文中通过分析网络热词“杯具”一词产生的来源,其推动发展的因素,认为网络语言不只是谐音和比喻的巧妙结合,也满足了人们新奇求异的心理。
他指出网络语言已经趋于理性化、规范化,单纯的字母缩写词、符号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现在更热衷于表达思想,炫耀文采,开始喜欢造复杂而有深度的句子体现个性化,因此创造有个性且富有哲理的句子是网络流行语的新趋势。
[19]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和其它语言文化一样,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
尹平平(2011)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动态现象,有着存在时间越来越短、语义越来越偏离、兼容性越来越大等发展趋势。
她指出网络流行语的“新鲜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现象的变化而很快消失,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合作,地域性的差别越来越小,流行语对外来词的接纳也会越来越宽容,数量越来越多,各种形式都会被广泛接受。
[20] 杨维东(2009)在《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中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不断演变,自然而然地进行新陈代谢,自我防范。
它也逃不脱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演化规律,随着时间推移和网民素质的提高,网络流行语中的一些不文明,与正统文化相抵触的粗俗、轻佻的语言现象将逐渐被淘汰。
[21]四、关于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研究关于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研究中,闫珺(2007)指出青年群体喜欢上网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网络交流与青年亚文化之间存在天然的亲和性。
青年群体是网络语言的主体,他们具有的叛逆性和颠覆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语言体系中的个性化和不规范性,审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塑造力渗透于青少年群体的行为中的作用,可以了解到青年群体更为深广的世界。
同时肖伟胜、王书林(2008)认为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过程中青年人体现了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这种特点突出表现在其语言选择的“偏离性”上,然而却又正因为这种偏离性使得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青年人更加关注对于词句引申意义的探索,这种探索却又是建立在词句基本含义之上的。
正因为如此,这种偏离最终还是具有向主流回归的内在需求,这也符合亚文化最终会被“收编”的一般规律。
[22]而陈相霞在《从网络语言窥探网络中的文化现象》一文中指出,网络语言的本质就是一种青年亚文化。
她认为网络语言的言说方式体现了青年亚文化反权威、反传统、打破规范的心理特征,青年群体就是利用个性化的网络语言作为他们的叛逆方式,刻意把自己和成人区别开来。
[23] 马中红(2011)则认为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由于青年亚文化长期受主流文化的压制,在网络的开放环境中,青年亚文化获得了爆发的机会。
然而他又指出网络青年亚文化是一种边缘的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不是“反抗”,而仅仅是“对抗”,乃至是“补充”。
[24]杨文虎(2001)在《网语浅析》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不仅仅反映的是青年亚文化的新发展,也体现了整体时代文化的发展趋势。
[25]胡疆锋(2008)认为以网络流行语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兴起不仅不代表着新文化发展趋势,也不能反映当下的社会状态,认为“他们失去了对时代的深切体验以及社会责任,缺乏世界观性质的深度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