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趣味实验教案
《化学趣味实验》教案

《化学趣味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 通过趣味实验,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酸碱盐》中的实验内容:(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实验(2)自制汽水(3)火山爆发实验2.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实验内容:(1)铁丝燃烧实验(2)自制氧气(3)氢气燃烧实验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酒精灯、铁丝、氢氧化钠、硫酸铜等。
2. 实验试剂:酚酞、柠檬酸、小苏打、双氧水、二氧化锰等。
3. 教学课件和实验指导书。
五、教学安排1.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实验:让学生了解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学会使用滴定管等实验器材。
2. 自制汽水: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汽水的原理,掌握制作汽水的方法。
3. 火山爆发实验:让学生了解酸碱反应产生的气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铁丝燃烧实验:让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掌握铁丝燃烧的实验操作。
5. 自制氧气: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6. 氢气燃烧实验:让学生了解氢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7.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8. 布置实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下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10. 定期进行实验技能考核,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初中趣味化学 教案

初中趣味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水的制作原理,掌握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汽水的制作原理2. 实验操作步骤3. 实验注意事项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一个关于汽水的趣味故事,引发学生对汽水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汽水的制作原理:介绍汽水中的气体成分,解释气体溶解度与压强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自制汽水的原理。
3. 演示实验:演示自制汽水的实验过程,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 学生动手实践:分组进行实验,学生亲自操作,制作属于自己的汽水。
5.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可以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水的制作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 演示法:演示自制汽水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4. 引导法: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及分析能力。
3. 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瓶子、气球、柠檬酸、小苏打、糖、水等。
2. 教学课件:汽水的制作原理、实验操作步骤等。
3. 参考资料:关于汽水的化学知识、生活现象的解释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建议:1. 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器材和教学课件,确保实验安全。
2. 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安全。
3.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生活中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的现象,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汽水的制作原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趣味化学实验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趣味化学实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并体验简单的化学变化,如溶解、变色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部分:溶解实验实验材料:糖、水、杯子实验过程:将糖放入水中,观察糖的溶解过程实验现象:糖在水中逐渐消失,溶液变甜2. 第二部分:酸碱指示剂实验实验材料:白醋、柠檬汁、牛奶、蓝色石蕊试纸实验过程:将不同酸碱性溶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实验现象:白醋和柠檬汁使试纸变红,牛奶使试纸变黄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趣味化学小故事,引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实验操作:教师演示实验步骤,讲解实验原理,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完成实验。
3. 观察与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现象,与幼儿一起探讨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让幼儿理解溶解、酸碱等基本概念。
4.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布置简单的课后任务,让幼儿在家中尝试完成类似的实验,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评价幼儿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幼儿在观察实验现象时的积极性和兴趣,评价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程度。
3. 分析幼儿在课后任务中的完成情况,评价幼儿对课堂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糖、水、杯子、白醋、柠檬汁、牛奶、蓝色石蕊试纸等。
2. 教学课件:趣味化学小故事、实验步骤演示等。
3. 教学书籍:关于化学实验的幼儿科普书籍。
六、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确保实验材料的安全性和适宜性。
2. 环境准备:布置一个安全、宽敞、明亮的实验环境,准备实验操作所需的桌椅、实验盘等。
3. 心理准备:与幼儿进行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实验氛围,让幼儿充满好奇和期待地参与实验。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向幼儿传授相关的科学知识。
初中化学趣味性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趣味性实验教案
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
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所需材料:
1. 盐酸溶液(盐酸浓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2. 碳酸钠溶液
3. 酚酞指示剂
4. 试管、试管架、滴管等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 取一个试管,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2. 在另一个试管中滴入适量的酚酞指示剂。
3. 将盐酸溶液慢慢滴入含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
4. 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
在加入盐酸溶液后,碳酸钠溶液会产生气泡并冒出气体。
同时,酚酞指示剂会从粉红色变
为无色。
实验原理: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碳酸钠溶液是碱性的,而盐酸溶液是酸性的,它们相互反应生成气体和水,从而导致酸碱中和反应。
延伸实验:
1. 可以尝试调整盐酸和碳酸钠的浓度,观察反应速度的变化。
2.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指示剂,观察不同颜色变化。
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并且通过实际操作,增强了他们
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希望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化学世界
的奥秘,培养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
初中化学趣味制作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趣味制作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观察不同化学物质之间的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材料:
- 玻璃烧杯
- 红色石蕊试剂
- 蓝色石蕊试剂
- 碘液
- 碘酒
- 硫酸
- 氢氧化钠
实验步骤:
1. 将玻璃烧杯放在实验台上,准备好红色石蕊试剂和蓝色石蕊试剂。
2. 先向玻璃烧杯中加入少量红色石蕊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3. 再向玻璃烧杯中加入一些蓝色石蕊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4. 将碘液滴入玻璃烧杯中,观察颜色变化。
5. 向玻璃烧杯中滴入碘酒,继续观察颜色变化。
6. 最后加入少量硫酸和氢氧化钠,观察炸裂的反应,产生彩色泡泡。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化学品接触皮肤和眼睛,操作时戴好手套和护目镜。
2. 实验操作要谨慎,避免化学品溅出,引发危险。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现场,将未使用完的化学品妥善保存。
实验结果:
通过该实验,学生将会观察到不同化学物质之间的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同时也能体会到化学反应的热量释放和气体产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初中趣味化学教案

初中趣味化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烟火的制作原理2. 知道烟火中的化学物质及其作用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烟火的变化过程教学内容:1. 烟火的分类2. 烟火中常见的化学物质3. 烟火的制作原理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烟火主题,让学生猜测烟火中可能含有的化学物质。
2. 理论讲解:介绍烟火的分类及常见的化学物质,解释烟火的制作原理。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烟火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烟火的化学魅力。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烟火的化学原理,并讨论烟火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用具:1. 实验器材:烟火材料、点火器、安全眼镜等2. 实验记录表3. 课件或实物展示烟火的制作过程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实验观察烟火的变化过程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烟火的化学原理及对环境的影响3.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烟火的化学魅力教学反馈:1. 对学生实验表现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2. 运用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化理解3.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答和指导延伸活动:1. 参观烟火制作厂或烟火表演2. 设计自己的烟火实验并展示给同学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2. 参与讨论的表现3. 对烟火化学原理的理解程度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2. 学生对烟火的兴趣和理解程度3. 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趣味化、生动活泼教学资源:1. 《化学实验教程》2. 网络资源:关于烟火的资料与视频教学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烟火的制作原理,还体验了烟火的化学魅力,激发了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希望在趣味化的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和好奇心,让化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初中化学创新有趣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创新有趣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燃烧过程,了解糖的化学特性,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实验材料:
1. 糖
2. 火柴或打火机
3. 火焰灭火器
4. 火焰实验架
实验步骤:
1. 在火焰实验架上悬挂一颗糖块。
2. 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糖块,观察燃烧过程。
3. 在观察完燃烧过程后,用火焰灭火器将火灭掉。
实验记录:
1. 点燃糖块后,观察燃烧过程的颜色、气味、声音等。
2. 记录燃烧时间。
3. 观察燃烧结束后糖的变化。
实验结果及分析:
1. 燃烧糖块时,会产生明亮的火焰,发出熟悉的糖糖香味。
2. 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和二氧化碳。
3. 燃烧结束后糖变成黑色炭状物质,产生气味。
实验拓展:
1. 可以比较不同种类糖的燃烧特性,如葡萄糖、果糖等。
2. 可以尝试在糖块上涂抹一层石灰粉,观察燃烧后的变化。
安全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火的安全,避免烧伤。
2. 实验室通风良好,保持安全距离。
3. 燃烧结束后及时用火焰灭火器灭火。
教师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燃烧过程,帮助学生总结实验规律,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疑问。
期望效果: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糖的化学特性,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趣味化学实验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趣味化学实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如溶解、变色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五章:认识溶解现象实验一:魔法消失的糖实验二:水的神奇变化2. 第六章:了解酸碱中和实验三: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实验四:中和反应的小实验三、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糖、水、醋、小苏打、酚酞指示剂、试管、滴管等。
2. 教学工具:PPT、教学卡片、实物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化学小故事,引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索与实验:实验一:魔法消失的糖步骤:(1) 向幼儿展示一个装有糖的试管,让他们观察糖的颜色和形状。
(2)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糖的溶解过程。
(3) 讨论糖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幼儿认识到糖不见了,变成了糖水。
实验二:水的神奇变化步骤:(1) 向幼儿展示一个装有酚酞指示剂的试管,让他们观察酚酞的颜色。
(2) 向试管中加入醋,观察酚酞的颜色变化。
(3) 讨论醋的酸性特点,以及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变色现象。
3. 总结与反思:通过实验现象,让幼儿初步了解溶解和酸碱中和的概念,引导他们思考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五、教学评价:1. 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幼儿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第七章:探索酸碱与生活的联系实验五:酸碱与清洁剂步骤:(1) 向幼儿展示不同的清洁剂,让他们观察其包装上的酸碱指示标识。
(2)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清洁剂,观察其对酸碱指示剂的影响。
(3) 讨论清洁剂的酸碱性对清洁作用的影响,引导幼儿认识到酸碱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第八章:感受化学反应的温度变化实验六:热胀冷缩步骤:(1) 向幼儿展示一个装有水的试管,让他们观察水的温度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趣味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一节趣味实验课,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及规范学生的一些实验操作。
【教学设计】
1、烧不坏的手帕:
实验用品:
棉手帕、70%的酒精、烧杯、酒精灯、坩埚钳等。
实验步骤:
将棉手帕侵泡在70%的酒精中,用坩埚钳夹起棉手帕放到酒精灯出点燃,边燃烧变晃动,等火焰熄灭后,拿下手帕观察手帕有什么变化?
实验原理:
因为棉手帕是用70%的酒精侵泡过的,酒精燃烧时,30%的水分蒸发需要吸热,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所以火焰熄灭后,棉手帕还是完好无损。
2、魔棒点灯:
实验用品:
玻璃棒、表面皿、酒精灯、高锰酸钾、浓硫酸等。
实验步骤:?
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观察酒精灯能否被点燃?
实验原理:
高锰酸钾与浓硫酸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酒精灯被点燃。
3、喷雾作画:
实验用品:
画纸、画笔、喷雾器、酚酞、醋酸等。
实验步骤:
先用画笔蘸取酚酞溶液在画纸上作画或者写字,等风干后观察不到痕迹,再用装有醋酸的喷雾器对着画纸喷,观察画纸上有什么变化?
实验原理:
无色的酚酞遇酸变成红色。
4、水火相容?:
实验用品:
玻璃杯、镊子、玻璃棒、水、氯酸钾、浓硫酸、白磷等。
实验步骤:
在一个玻璃杯中盛大半杯水,把十几颗氯酸钾晶体放到水底,再用镊子夹取几小粒白磷放到氯酸钾晶体中。
接着用玻璃移液管吸取浓硫酸少许,移注到氯酸钾和黄磷的混合物中,这时水中就有火光发生。
水中有火,岂不是“水火相容”吗????
实验原理:
在水中放进氯酸钾,氯酸钾是含氧的化合物;再放进白磷,白磷是极易燃烧的东西,在水里因为与空气中的氧隔绝了,所以没有自燃。
但是,加进了浓硫酸,浓硫酸与氯酸钾起作用生成氯酸,氯酸不稳定,放出氧来。
氧又与白磷起反应而燃烧,这种反应特别猛烈,因此在水里也能进行,使得水火同处在一个杯中。
磷被氧化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与水起作用,生成磷酸。
5、制作“叶脉书签”:
实验步骤:
(1)选择外形完整、大小合适、具有网状叶脉的树叶,?这是成功的关键,叶脉不硬的就好象煮树叶汤??
(2)用水将树叶刷洗干净,放在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
当叶肉呈现黄色后取出树叶,用水将树叶上的碱液洗净;??
(3)将叶子平铺在瓷砖或玻璃板上,用试管刷或软牙刷慢慢刷去叶肉。
将剩下的叶脉放在水中轻轻清洗,稍稍晾干后,夹在书中压平。
学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