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基本概念

GIS基本概念
GIS基本概念

GIS基本概念集锦

1、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即gis )――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地理学等多门科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它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信息的空间信息系统。gis有以下子系统:数据输入子系统,数据存储和检索子系统,数据操作和分析子系统,报告子系统.

1、定义: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对GIS的理解不同,目前没有完全统一的被普遍接受的

A、GIS是对地理环境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将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包括它们的空间位置形状及分布特征和与之有关的社会、经济等专题信息以及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等进行获取、组织、

存储、检索、分析,并在管理、规划与决策中应用。

B、为了获取、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空间定位数据而建立的计算机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美

国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NCGIA)

C、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空间物体的定位分布及与

之相关的属性数据,并回答用户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计算机系统。

D、GIS是一种获取、存储、检索、操作、分析和显示地球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英国教育部

2、理解

A、GIS是一计算机系统,既然是系统,就要具有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

所以每个GIS系统都是由若干具有一定功能的模块组成。

B、GIS的处理对象是有关的地理分布数据,也就是空间数据,为了能对这些空间数据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决定了GIS要对空间数据按统一地理坐标进行编码,这是GIS与其他信息系统不同的

根本所在。

信息系统

非空间的空间的

管理信息系统非地理学的 gis

cad/cam 其他gis lis

社会经济,人口普查基于非地块,基于地块的

2、比较gis与cad、cac间的异同。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规则图形的生成、编辑与显示系统,与外部描述数据无关。cac――计算机辅助制图,适合地图制图的专用软件,缺乏空间分析能力。

gis――地理信息系统,集规则图形与地图制图于一身,且有较强的空间分析能力。

3、图层:将空间信息按其几何特征及属性划分成的专题。

4、地理数据采集――实地调查、采样;传统的测量方法,如三角测量法、三边测量法;全球定位系统(gps);现代遥感技术;生物遥测学;数字摄影技术;人口普查。

5、信息范例――传统的制图方法,称为信息范例,即假定地图本身是一个最终产品,通过使用符号、分类限制的选择等方式交换空间信息的模式。这个范例是传统的透视图方法,由于原始而受到很多限制,地图用户不能轻易获得预分类数据。也就是说,用户只限于处理最终产品,而无法将数据重组为更有效的形式以适应环境或需求的变化。

6、分析范例(整体范例)――存储保存原始数据的属性数据,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数据的显示、重组和分类。整体范例是一种真正的用于制图学和地理学的整体方法。

7、栅格――栅格结构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空间数据结构,是指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大小均匀紧密相邻的网格阵列,每个网格作为一个象元或象素由行、列定义,并包含一个代码表示该象素的属性类型或量值,或仅仅包括指向其属性记录的指针。因此,栅格结构是以规则的阵列来表示空间地物或现象分布的数据组织,组织中的每个数据表示地物或现象的非几何属性特征。特点:属性明显,定位隐含,即数据直接记录属性本身,而所在的位置则根据行列号转换为相应的坐标,即定位是根据数据在数据集中的位置得到的,在栅格结构中,点用一个栅格单元表示;线状地物用沿线走向的一组相邻栅格单元表示,每个栅格单元最多只有两个相邻单元在线上;面或区域用记有区域属性的相邻栅格单元的集合表示,每个栅格单元可有多于两个的相邻单元同属一个区域。

8、矢量――它假定地理空间是连续,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尽可能精确地表示点、线、多边形等地理实体,坐标空间设为连续,允许任意位置、长度和面积的精确定义。对于点实体,矢量结构中只记录其在特定坐标系下的坐标和属性代码;对于线实体,用一系列坐标对的连线表示;多边形是指边界完全闭合的空间区域,用一系列坐标对的连线表示。

9、“拓扑”(top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它的原意是“形状的研究”。拓扑学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拓扑变换下能够保持不变的几何属性――拓扑属性(拓扑属性:一个点在一个弧段的端点,一个点在一个区域的边界上;非拓扑属性:两点之间的距离,弧段的长度,区域的周长、面积)。这种结构应包括:唯一标识,多边形标识,外包多边形指针,邻接多边形指针,边界链接,范围(最大和最小x、y坐标值)。地理空间研究中三个重要的拓扑概念(1)连接性:弧段在结点处的相互联接关系;(2)多边形区域定义:多个弧段首尾相连构成了多边形的内部区域;(3)邻接性:通过定义弧段的左右边及其方向性来判断弧段左右多边形的邻接性。

10、矢量的实体错误――伪节点:即需要假节点进行识别的节点,发生在线和自身相连接的地方(如岛状伪结点――显示存在一个岛状多边形,这个多边形处于另一个更大的多边形内部),或发生在两条线沿着平行路径而不是交叉路径相交的地方(节点――表示线与线间连接的特殊点)。摇摆结点:有时称为摇摆,来源于3种可能的错误类型:闭合失败的多边形;欠头线,即结点延伸程度不够,未与应当连接的目标相连;过头线,结点的线超出想与之连接的实体。碎多边形:起因于沿共同边界线进行的不良数字化过程,在边界线位置,线一定是不只一次地被数字化。高度不规则的国家边境线,例如中美洲,特别容易出现这样的数字变形。标注错误:丢失标注和重复标注。异常多边形:具有丢失节点的多边形。丢失的弧。

11、空间分析方法――1、空间信息的测量:线与多边形的测量、距离测量、形状测量;2、空间信息分类:范围分级分类、邻域功能、漫游窗口、缓冲区;3、叠加分析:多边形叠加、点与多边形、线与多边形;4、网络分析:路径分析、地址匹配、资源匹配; 5、空间统计分析:插值、趋势分析、结构分析;6、表面分析:坡度分析、坡向分析、可见度和相互可见度分析。

12、欧拉数――最通常的空间完整性,即空洞区域内空洞数量的度量,测量法称为欧拉函数,它只用一个单一的数描述这些函数,称为欧拉数。数量上,欧拉数=(空洞数)-(碎片数-1),这里空洞数是外部多边形自身包含的多边形空洞数量,碎片数是碎片区域内多边形的数量。有时欧拉数是不确定的。

13、函数距离――描述两点间距离的一种函数关系,如时间、摩擦、消耗等,将这些用于距离测量的方法集中起来,称为函数距离。

14、曼哈顿距离――两点在南北方向上的距离加上在东西方向上的距离,即d(i,j)=|xi-xj|+|yi-yj|。对于一个具有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规则布局的城镇街道,从一点到达另一点的距离正是在南北方向上旅行的距离加上在东西方向上旅行的距离因此曼哈顿距离又称为出租车距离,曼哈顿距离不是距离不变量,当坐标轴变动时,点间的距离就会不同。

15、邻域功能――所谓邻域是指具有统一属性的实体区域或者焦点集中在整个地区的较小部分实体空间。邻域功能就是在特定的实体空间中发现其属性的一致性。它包括直接邻域和扩展邻域。

16、缓冲区分析――是指根据数据库的点、线、面实体基础,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实体,从而实现空间数据在水平方向得以扩展的空间分析方法。缓冲区在某种程度上受控于目前存在的摩擦表面、地形、障碍物等,也就是说,尽管缓冲区建立在位置的基础上,但是还有其他实质性的成分。确定缓冲区距离的四种基本方法:随机缓冲区、成因缓冲区、可测量缓冲区、合法授权缓冲区。

17、统计表面――表面是含有z值的形貌,z值又称为高度值,它的位置被一系列x和y坐标对定义且在区域范围内分布。z值也常被认为是高程值,但是不必局限于这一种度量。实际上,在可定义的区域内出现的任意可测量的数值(例如,序数、间隔和比率数据)都可以认为组成了表面。一般使用的术语是统计表面,因为在考虑的范围内z值构成了许多要素的统计学的表述(robinson et al., 1995)。

18、de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地形模型不仅包含高程属性,还包含其它的地表形态属性,如坡度、坡向等。dem通常用地表规则网格单元构成的高程矩阵表示,广义的dem还包括等高线、三角网等所有表达地面高程的数字表示。在地理信息系统中,dem是建立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的基础数据,其它的地形要素可由dem直接或间接导出,称为“派生数据”,如坡度、坡向。

19、空间插值――空间插值常用于将离散点的测量数据转换为连续的数据曲面,以便与其它空间现象的分布模式进行比较,它包括了空间内插和外推两种算法。空间内插算法:通过已知点的数据推求同一区域未知点数据。空间外推算法:通过已知区域的数据,推求其它区域数据。20、泰森多边形――通过数学方法定义、平分点间的空间并以直线相连结,在点状物体间生成多边形的方法。

21、线密度――用所有区域内的线的总长度除以区域的面积。

22、连通性――连通性是衡量网络复杂性的量度,常用γ指数和α指数计算它。其中,γ指数等于给定空间网络体节点连线数与可能存在的所有连线数之比;α指数用于衡量环路,节点被交替路径连接的程度称为α指数,等于当前存在的环路数与可能存在的最大环路数之比。

23、图形叠加――将一个被选主题的图形所表示的专题信息放在另一个被选主题的图形所表示的专题信息之上。

24、栅格自动叠加――基于网格单元的多边形叠加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为区域是由网格单元组成的不规则的块,它共享相同的一套数值和相关的标注。毫无疑问,网格单元为基础的多边形叠加缺乏空间准确性,因为网格单元很大,但是类似于简单的点与多边形和线与多边形叠加的相同部分,由于它的简单性,因此可以获得较高的灵活程度和处理速度。

25、拓扑矢量叠加――如何决定实体间功能上的关系,如定义由特殊线相连的左右多边形,定义线段间的关系去检查交通流量,或依据个别实体或相关属性搜索已选择实体。它也为叠加多个多边形图层建立了一种方法,从而确保连结着每个实体的属性能够被考虑,并且因此使多个属性相结合的合成多边形能够被支持。这种拓扑结果称作最小公共地理单元(lcgu)。

26、矢量多边形叠加――点与多边形和线与多边形叠加使用的主要问题是,线并不总是出现在整个区域内。解决该问题的最强有力的办法是让软件测定每组线的交叉点,这就是所谓的结点。进行矢量多边形的叠加,其任务是基本相同的,除了必须计算重叠交叉点外,还要定义与之相联系的多边形线的属性。

27、布尔叠加――一种以布尔代数为基础的叠加操作。

28、制图建模――用以指明应用命令组合来回答有关空间现象问题的处理。制图模型是针对原始数据也包括导出数据和中间地图数据进行一系列交互有序的地图操作来模拟空间决策的处理。

29、地理模型的类型――类似统计同类的描述性模型和与推理统计技术相关的规则性模型。

30、常见模型――1、注重样式与处理的问题长时间以来用于解释类似农业活动与运输成本间的关系――独立状态模型。2、最初为预测工业位置点的空间分布的样式而设计的weber 模型,进行改进后可使参与者寻找最佳商业和服务位置――位置-分配模型。3、建立在吸引力与到潜在市场的距离呈反比这一基础上的经济地理模型――重力模型。4、通过空间验证思想如今广泛用于生态群落,通过地理空间跟踪动植物运动――改进扩散模型。

31、专题地图――以表现某单一属性的位置或若干选定属性之间关系为主要目的的地图。专题图形设计的一般程序包括合适的符号和图形对象的选择、生成和放置,以明确突出研究主题的重要属性和空间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参考系统。gis专题地图输出的规则:不但要有精美的图形,最重要的是去读图、分析地图和理解地图。

32、元数据――关于数据的数据,对数据库内容的全面描述,其目的是促进数据集的高效利用和充分共享。使用元数据的理由:性能上,完整性、可扩展性、特殊性、安全性;功能上,差错功能、浏览功能、程序生成。

33、聚合――将单个数据元素进行分类的大量数字处理过程。

34、克立金法――依靠地球自然表面随距离的变化概率而确定高程的一种精确内插方法。

35、四叉树――一种压缩数据结构,它把地理空间定量划分为可变大小的网格,每个网格具有相同性质的属性。

36、比较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的异同。

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通用型gis,具有一般的功能和特点,向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操作平台。一般没有地理空间实体,而是由用户自己定义。具有很好的二次开发功能。如:arcinfo、genamap、mapinfo、mapgis、geostar。

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在较成熟的工具型gis软件基础上,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应用目的而设计的用于解决一类或多类实际问题的地理信息系统,它具有地理空间实体和解决特殊地理空间分布的模型。如lis、cgis、ugis。

37、详细描述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1、系统总体设计:需求和可行性分析、数据模型设计、数据库设计、方法设计

2、系统软件设计:开发语言、用户界面、流程、交互

3、程序代码编写:投影、数据库、输入、编辑

4、系统的调试与运行:α调试、β调试

5、系统的评价与维护:功能评价、费用评价、效益评价

38、空间信息系统: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以空间数据为基础,以虚拟现实为手段的集空间数据的输入、编辑、存储、分析和显示于一体的巨系统,体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

39、地理数据测量标准――命名(对数据命名,允许我们对把对象叫什么做出声明,但不允许对两个命名的对象进行直接比较)、序数(提供对空间对象进行逻辑对比的结果,但这种对比仅限于所谈论问题的范围内)、间隔(可以对待测项逐个赋值,能够更为精确地估计对比物的不同点)、比率(用途最广的测量数据标准,它是允许直接比较空间变量的惟一标准)。

40、根据样本进行推理的取样原则――未取样位置的数据可以从已取样位置的数据中推测出来;区域边界内的数据可以合并计算;一组空间单元中的数据能够转换成具有不同空间配置的另外一组空间单元数据。常用的方法:内插法:当有数值边界或知道缺失部分两端数值;外推法:当缺失的数据一侧有数值,而另一侧每一数值。

GIS基本概念

GIS基本概念 ●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簡稱GIS)是一種處理空 間資訊的技術。 ●實例: ?台北市多目標門牌供應管理系統(https://www.360docs.net/doc/724080388.html,.tw/) ?高雄市航測影圖查詢系統(詳附圖) ●GIS係由「資料庫」和「功能」二大部份所組成(詳下圖)。 ●資料庫由「圖形資料庫」及「屬性資料庫」二部份所組成。圖形資料 庫的資料型式分為「網格式資料」和「向量式資料」二種。網格式資料包括了航空照片、衛星影像等資料,向量式資料則是由點、線、面等資料型式所構成。

●關聯式資料庫是目前最常見的屬性資料庫結構,階層式和網絡式資料 庫目前已經相當少見。物件式資料庫則是下一世代的資料庫結構,目前已有一些資料庫採用此種資料庫結構。 ●關聯式資料庫可以看成是一群表格的組合。 ●「圖形資料庫」和「屬性資料庫」之間,存在一些鏈結(link),如下圖。 透過這些鏈結,可以由圖面查詢其相應的屬性資料,也可以將屬性資料庫的查詢結果,顯示其空間分佈的情形。 ●GIS具有CAD所無之以下特點: 1.位相關係(topology) 2.資料庫管理能力 3.空間分析功能 4.圖層劃分方式 5.地物編碼

6.區分「數化」及「繪圖」二個階段。在「數化」階段,注重其坐標位置; 在「繪圖」階段才決定其線型、顏色、指北、比例尺、圖例等問題。【註:隨著技術的演進,GIS和CAD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測量成果與業務主題圖的差別 ?測量成果經常以CAD呈現 ◆一圖層一屬性 ◆屬性資料依附於圖元或以註記方式呈現,而非存於資料庫 ●如:路名、河川名、建物結構、樓層數 ?測量成果無地物編碼 ?測量成果常以正方圖幅管理圖檔,割裂街廓、建物。 ?測量成果常以點資料表示停車場、農地、菓園、草地,宜以面式 示之。 ?面式地物之測量成果可能以線型資料表現,並未封閉。 ?為美化圖面,可能刪去重疊線段(如:道路境界線與建物邊界線之 重疊處)。 ?必須轉換成GIS圖檔,做成業務主題圖。 ◆屬性存於資料庫、合併圖層、地物編碼、地物單元、無圖幅 圖檔管理、面式資料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期末试题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期末试题 1、如果写一篇关于GIS系统设计的文章,大体思路? GIS的系统设计包括四个阶段:开发计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验。 ①在对现行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用户需求和系统的设计开发目标和总要求,制定并筛选出最佳方案,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②系统分析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详细系统调查、功能需求分析、数据分析,提出系统开发设计的逻辑模型和系统报告的编制。 ③提出一个物理模型,在各种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中权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方案,实施物理模型,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④系统设计完成,经调试、组织验收,通过后实施。在运行过程中,要注意系统的维护,以保证系统的可持续使用。 2、GIS某一研究热点的发展现状? 3、GIS在某一方面的具体应用? 利用GIS的数值分析方法来估算土壤水土流失程度,首先确定土壤流失的数字分析模型,根据模型确定影响土壤流失的因子,这些因子必须能够反映不同的土壤的性质,不同的坡面形态,以及不同的植被条件;然后选择格网尺寸,建立各个影响因子的栅格数据;最后将多种信息加以复合,确定研究地区土壤流失量的各种不同等级,为制定区域的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应用模型的步骤:1)明确分析目的评价准则2)准备分析数据3)空间分析操作4)结果分析5)解释评价结果。4、空间数据管理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在Arcgis等软件中如何管理? 由于地理实体或地理现象的非结构化特征,决定了地理空间数据存在非结构特征。如一条弧段可能只有两个坐标对,也可能有千百个坐标对,因此弧段记录的长度是不定的;此外,一个多边形可能只由一条弧段封闭组成,也可以由若干弧段首尾相连而成,因此多边形记录是多条弧段的嵌套。这种变长记录和不定结构的特征,是一般关系型数据库不能满足的,也是空间数据管理的难点。ArcGIS软件使用geodatabase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 5、空间数据处理的内容? 空间数据处理包括:坐标转换、数据格式转换、投影转换、数据压缩处理、图幅拼接以及拓扑关系的生成。 坐标转换包括:平移、缩放、旋转。 数据格式转换的内容包括:空间定位信息、空间拓扑关系、属性信息。转换方式有三种:外部数据交换、标准空间数据交换、空间数据互操作方式。 投影转换可由三种途径实现:①直接转换,通过建立一种投影变换为另一种投影的严密或近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复习资料

2.操作尺度:对空间实体、现象的数据进行处理操作时应采用最佳尺度,不同操作尺度影响处理结果的可靠程度或准确度 3.地理网格:是指按一定的数学规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而形成的网格。 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简化和抽象表达,并将抽象结果组织成有用、能反映形式世界真实状况数据集的桥梁。 4.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简化和抽象表达,并将抽象结果组织成有用、能反映形式世界真实状况数据集的桥梁。 5.对象模型:将研究的整个地理空间看成一个空域,地理现象和空间实体作为独立的对象分布在该空域中。 6.地图数字化:根据现有纸质地图,通贯手扶跟踪或扫描矢量化地方法,生产出可在技术机上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的数字化数据。 7. 拓扑关系:图形在保持连续状态下的变形但图形关系不变的性质。 8.空间数据结构:对空间逻辑数据模型描述的数据组织关系和编排方式。 9.影像金字塔结构:在同一的空间参照下,根据用户需要以不同分辨率进行存储与显示,形成分辨率由粗到细,数据量由小到大的金字塔结构。 10.空间索引: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 11.空间数据查询:其属于空间数据库的范畴,一般定义为从空间数据库中找出所有满足属性约束条件和空间约束条件的地理对象。 12.空间分析:以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为基础,异空间数据运算、空间数与属性数据的综合运算为特征,提取与产生新的空间信息的技术和过程。13.栅格数据的追踪分析:对于特定的栅格数据系统,有某一个或多个起点,按照一定的追种法则进行追踪目标或者追踪的空间分析方法。 14.数字高程模型:是通过有限的地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形曲面的数字化模拟,高程数据通常采用绝对高程。 15.数字地形分析:是指在数字高程模型上进行地形属性计算和特征提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二、填空题 1、地理空间数据的概念模型分为:对象模型、场模型、网络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主要知识点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什么是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有什么特性? 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或者定义为:表征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切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都叫做地理信息。 (1)空间分布性:属于空间信息,其位置的识别是与数据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的最显著的标志。 (2)数据量大。 (3)信息载体的多样性。 什么是GIS?它具有什么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的能力;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 具有公共的地理定位基础,所有的地理要素,要按经纬度或者特有的坐标系统进行严格的空间定位,才能使具有时序性、多维性、区域性特征的空间要素进行复合和分解,将隐含其中的信息变为显示表达,形成空间和时间上连续分布的综合信息基础,支持空间问题的处理与决策。 地理信息系统从外部来看,它表现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而其内涵却是由计算机程序和地理数据组织而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模型,是一个逻辑缩小的、高度信息化的地理系统。 GIS与其它信息系统有什么区别? GIS有别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具有以某种选定的方式对空间数据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这种能力使用户能得到关于数据的知识,因此,GIS 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 GIS有别于地图数据库,地图数据库仅仅是将数字地图有组织地存放起来,不注重分析和查询,不可能去综合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空间分析,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个数据源。 GIS有别于CAD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CAD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 GIS有别于MIS(管理信息系统),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GIS的软硬件设备复杂、系统功能强;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即使存贮了图形,也是以文件形式管理,图形要素不能分解、查询、没有拓扑关系。管理地图和地理信息的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复习资料

绪论第一章 0、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0.1、地理(空间)数据: 地理空间数据是指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的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数据,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表格和数字等,由系统的建立者通过数字化仪、扫描仪、键盘、磁带机或其他通讯系统输入GIS,是系统程序作用的对象,是GIS所表达的现实世界经过模型抽象的实质性内容。 0.2、地理(空间)信息: 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0.3地理信息系统: 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说明: 1.是计算机系统 2.操作对象:空间数据 3.基本功能: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显示 4.其技术优势在于其数据综合、模拟和分析评价能力,实现地理空间过程演化的模拟和预测 5.与地理学和测绘学关系密切 GIS的定义框架GIS在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和分类 0.4GIS的基本构成 ?GIS主机:大型、中型、小型机,工作站/服务器、微型计算机 ?GIS外部设备: 1.输入设备:数字化仪、扫描仪、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设备、全站仪等 2.输出设备:绘图仪、打印机、图形显示终端等 3.数据存贮与传送设备:磁带机、光盘机、活动硬盘、U盘、MP3等 ?GIS网络设备:布线系统、网桥、路由器、交换机等 0.5GIS组成—软件—空间数据—人员 0.6GIS的功能 1.数据采集: 数据是GIS的血液,贯穿于GIS的各个过程 2.数据编辑与处理:原始数据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需要对其编辑和格式转换等处理,因此GIS应提供强大的、交互式的编辑功能,包括图形编辑、数据变换、数据重构、拓扑建立、数据压缩、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关联。 3.数据存储、组织和管理: GIS的数据结构:矢量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 GIS数据的组织和管理:文件-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全关系型数据管理、面向对象数据管理4.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

GIS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三章GIS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GIS的基本概念 1、信息和地理信息 信息的定义: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象、图形等介质来表达事件、事物或现象等的内容、数量和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的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 特征: 客观性 适用性 可传输性 共享性 数据的定义:是一种未加工的原始资料。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象、图形等都是数据。 信息与数据的关系:数据是信息表示的载体,信息是数据表示的内容。 地理信息的定义:地理信息是关于地理实体、现象或关系的本质、特征及其运动状态、规律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 地理数据的定义:各种地理特征、现象和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及其关系、属性特征和时域特征三部分。称为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 地理信息的特征除了具备信息的一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空间分布性 数据量大 信息载体多样性 时序性 2、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的定义:信息系统是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能力

的系统。在计算机时代,信息系统都部分或全部由计算机系统支持,并由硬件、 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组成。智能化的系统还应包括知识。其系统的概念模 型可由下图描述。分为事务处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 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在内)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的数据的计算机空间信 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为GIS 。关于它确切的全称,多数人认为是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也有人认为是Geo information System 。国际上现发行的两种 主要的专业杂志,就是各自采用不同的全称,前者是英国出版的季刊的全称,后 者是德国出版的季刊的全称。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则称为Land Information System 。在我国,通常称为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s 。全 称虽有差异,但简称都是GIS 。 GIS 对于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应用目的,其定义也不尽相同。例如,美国学 者Parker 认为“GIS 是一种存贮、分析和显示空间与非空间数据的信息技术”。 Goodchild 把GIS 定义为“采集、存贮、管理、分析和显示有关地理现象信息的综 合系统”。加拿大的Roger Tomlinson 认为“GIS 是全方位分析和操作地理数据的数 字系统。”Bur rough 认为“GIS 是属于从现实世界中采集、存储、提取、转换和显 示空间数据的一组有力的工具”。俄罗斯学者也把GIS 定义为“一种解决各种复杂 的地理相关问题,以及具有内部联系的工具集合”。 用 户 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软件 知 识 数 据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试卷及答案6套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期末考试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地理信息系统 2、空间分析 3、空间数据元数据 4、Web地理信息系统 5、数字地形模型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比较地理信息系统和一般信息系统的区别 2、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3、简述栅格数据游程长度编码的基本思路;写出右图所示栅格数据的游程长度编码 (第二大题第3小题图) 4、简述地图投影的分类;说出右图所示地图投影的名称 (第二大题第4小题图) 5、空间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 三、论述题(共50分) 1、结合下图谈谈空间分析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位(本小题15分)

2、请就根据所掌握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功能和空间分析方法,针对以下两个问题设计解决技术流程(可以采用文字描述和流程图相结合的方法答题):(本小题15分) 1)城市A计划将道路R由原来的10米拓宽为30米,请列出所有需要拆迁居民的信息 2)B县计划对辖区内大于15度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在地图中标识出所有需要实施退耕还林的区域 3、针对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了解的问题(生活服务、科学研究、信息管理、政府办公等均可以),设计一个应用3S集成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案,请尽可能将你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这个解决方案的细节中(如采用需要使用融合技术对遥感影像进行信息增强,使用空间叠置分析对多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等)(本小题20分) 可以作为参考的案例:在对湿地环境的研究工作中,用GPS测量湿地的精确范围,通过遥感影像对湿地水环境及周边环境信息进行解译提取,采用GIS技术对湿地环境进行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期末考试试卷B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空间数据模型 2、元数据 3、空间插值算法 4、地图投影 5、地理信息系统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 2、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比较 3、画图表示右图所示矢量数据的多边形-边树状索引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复习题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复习题) P8【1】地理信息定义:是指与所有研究对象的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地表及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 信息系统定义:能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和再现,并能回答用户一系列问题的系统称为信息系统。 P11【2】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个、完整的GIS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即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 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学科(选择)?GIS与地理学及地学数据处理系统;与地图学及电子地图;地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科学;遥感和GPS P21【3】坐标系:大地坐标系,天文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平面坐标系 P27【4】地图投影的分类:1.按变形性质分类:①等角投影②等积投影③等距投影2、按构成方法分类①几何投影: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②非几何投影:伪方位投影、伪圆柱投影、伪圆锥投影、多圆锥投影3、按照投影面积与地球相割或相切分类:①割投影②切投影 P36【5】空间数据内容:①地理实体的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及时间特征②空间数据的抽象:点,线,面③空间数据的表达:矢量、栅格数据结构④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按来源分为:地图数据,影像数据: 遥感,地形数据: 等高线, DEM, …,属性数据,元数据(Metadata)。按表示对象分:类型、面域、网络、样本、曲面、文本、符号数据。按数据结构分:矢量数据】 栅格数据定义:空间数据是指用来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诸多方面信息数据的总称。 P39【6】空间数据转换:没有具体定义。但考怎么转换(大体方向)P44【9】空间数据质量控制:为什么要~?答:控制的内容?P48空间数据精度;属性数据精度;逻辑一致性;数据完整性层次关系。 P48【10】空间数据标准:定义:?制空间数据标准的方式、目的?P50【11】空间对象点线面的关系?点点: 相离、重合。线线:临接、相交、相离、包含、重合。面面:临接、相交、相离、包含。点线:临接、相交、相离、包含。点面:临接、相交、相离、包含、线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地理信息系统 (英文):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编号:19371087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 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学、遥感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型边缘学科。它从20世纪60年代问世,至今已跨越了50多个春秋,现已广泛用于资源、环境、交通、城市、农业、林业、海洋、军事等领域。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数据的处理方法与空间分析以及在林业和相关专业中的基本应用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是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背景、功能、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掌握GIS的基本概念、GIS的基本功能、GIS的数据结构、GIS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GIS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GIS产品等知识点;掌握如何利用GIS去解决实际的相关专业问题。 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对GIS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利用GIS解决相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4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有哪些内容构成?地理信息系统能做什么?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基本功能和应用功能;难点是区别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关系、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区别。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1学时) 一、数据与信息 二、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1学时) 一、系统硬件 二、系统软件 三、空间数据 四、应用人员 五、应用模型 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简介(1学时) 一、基本功能 二、应用功能 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1学时) 一、发展概况 二、基础理论 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6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空间数据,掌握空间数据的来源、空间数据的分类、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GIS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 导论 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数据与信息 两者在词义上的差别:数据是信息的表达,信息则是数据的内容; 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只有当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信息是存在事物的形状、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发展变化的的表征。 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 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它具有空间定位特征、多维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地理信息系统(简称 GIS) GIS 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它研究关于地 理空间信息处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一系列基本问题,如空间对象表达与建模、 空间关系及推理机制、空间信息的控制基准、空间信息的认知与分析、 GIS 系统设计与评价 GIS 应用模型与可视化、空间信息的政策与标准等; GIS 的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的主要特点是按统一的地理坐标编码, 并实现对其定位、定性、定量和拓扑关系的描述 ,由此而形成 GIS 的技术优势是有 效的地理实体表达、独特的时空分析能力、强大的图形创造手段和可靠的科学预 测与辅助决策功能等; GIS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工程技术,该工程技术系统由六个子系统 组成; GIS为地理学解决复杂的规划与管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而地理学则为 GIS 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依托; GIS 的科学定义:地理信息系统既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工程技术, 又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其技术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相关的方法过程所组成,用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 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第二节GIS 的基本构成 系统硬件:由主机、外设和网络组成,用于存储、处理、传输和显示空间数据。 系统软件:由系统管理软件、数据库软件和基础 GIS 软件组成,用于执行 GIS 功能的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输出等操作。 空间数据库:由数据库实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组成,用于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 查询、检索和更新等。 应用模型:由数学模型、经验模型和混合模型组成,用于解决某项实际应用问题, 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用户界面:由菜单式、命令式或表格式的图形用户界面所组成,是用以实现人机对 话的工具。 GIS 基本构成的结构图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试卷34936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试卷 一、名词解释 1.GIS 2.数据 3.信息 4.地图 5.地理信息 6.地理系统 7.地理数据 8.几何数据 9.关系数据 10.属性数据 11.拓扑结构 12.拓扑邻接 13.拓扑包含 14.拓扑关联 15.空间数据结构 16.矢量结构 17.栅格结构 18.中心点法 19.面积占优法 20.长度占优法 21.地理数据编码 22.数据质量 23.数据冗余 24.精度 25.数据质量控制 26.数据项 27.记录 28.文件 29.顺序文件 30.随机文件 31.索引文件 32.倒排文件 33.数据库 34.模式 35.DBMS 36.数据库模型 37.关系模型 38.层次模型 39.网状模型 1.数据字典 2.数据采集 3.数据更新

4.数据处理 5.数据内插 6.邻近元法 7.DEM 8.缓冲区 9.空间变换 10.空间聚合 11.网络 12.仿真模型 13.决策 14.DSS 15.空间决策支持 16.电子地图 17.结构化决策 18.半结构化决策 19.非结构化决策 20.合成叠置 21.统计叠置 二、地理信息系统填空题 1.信息时代以信息资源的和为特性。GIS技术的兴起,又使地理学向精密科学迈进。GIS 脱胎于,是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是GIS的科学依据,GIS是研究的科学技术保证。、、和三者的有机结合,即“3S”技术集成,构成地理学日臻完善的。 2.GIS按内容可分为GIS、GIS和三大类。由于GIS本身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用途,概括起来讲,GIS的应用功能有统计与量算、、、等。 3.GIS主要由、、、和四部分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个阶段,起步阶段注重于的地学处理、发展阶段注重于地理信息的、推广应用阶段注重于分析和用户时代注重于。我国GIS起步稍晚,比世界上发达国家晚年左右。 4.地理数据一般具有特征、特征和特征三个基本特征,包括数据、数据和数据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地理信息的主要特征有、具有和 十分明显。 5.在GIS中,常用的空间数据有结构和结构两种。结构的特点是定位明显,;结构的特点是定位隐含,。其中结构数据的获取主要通过手工网格法、法、分类影象输入法和法四种方法得到。 6.属性数据编码一般包括部分、部分和部分三方面的内容。其编码一般应考虑高、好和方便三个原则。 7.数据是信息的,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数据的层次单位有逻辑单位和单位两类,其中逻辑数据单位的层次有数据项、、、文件和。常用的数据文件有文件、文件、文件和文件。 8.数据库是以一定组织形式存储在一起的互相有的数据集合,一般来说数据库的集合存放有下面几个要求:1)原则;2)应用程序对数据资源的原则;3)原则;4)原则。 9.数据库由数据库和库两个基本部分组成,其系统结构一般分为级、级和级三级。数据库中主要是通过数据库模型来实现,常用的数据库模型有:模型、模型和模型。选用什么数据库模型取决于问题的和所表达的的形式。 10.GIS数据采集是指将各种地理信息通过某种方式,并经过处理,形成系统可以和分析的形式。数据采集方式有手工方式、方式、方式、和信息提取方式及方式。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特征

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特征 基本功能(数据采集与编辑、数据存储和管理、数据处理和变换、空间分析和统计、产品制作与演示、二次开发和编程)。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或特征 ①地理信息系统是隶属于信息系统中的一类,属于空间信息系统; ②与非空间信息系统(如管理信息系统)区别在于它能够处理空间定位数据; ③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或制造系统相比具有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能力。 2、空间拓扑关系的概念、意义、空间数据解码 拓扑关系:图形在保持连续变形下的那些不变的几何关系,包括:拓扑邻接、拓扑关联、拓扑包含。 空间拓扑关系的意义: ①根据拓扑关系,不需要利用坐标或者计算距离,就可以确定一种地理实体相对于另一种地理实体的空间位置关系; ②利用拓扑数据有利于空间要素的查询; ③可以利用拓扑数据作为工具,重建地理实体。 空间数据的编码:是指将数据分类结构用一种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系统表示出来的过程。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类代码由六位数字组成,有大类码(一位)、小类码(一位)、一级代码(二位)、二级代码(一位)、识别码(一位)。 3、GIS数据融合的概念和几种方法 基于转换器的数据融合:数据转换一般通过交换格式进行,是目前GIS系统数据融合的主要方法。特点:数据转换过程复杂,系统内部的数据格式需要公开。 基于数据标准的数据融合:是采用一种空间数据的转换标准来实现多元GIS数据的融合。特点:能处理多个数据集,转换次数少,系统内部的数据格式不需要公开,只要公开转换采用的技术即可。 基于公共接口的数据融合:又称数据互操作模式,接口是一种规程大家都需要遵守并达成统一的标准。特点:独特立于具体平台,转换技术高度抽象,数据格式不需要公开,代表着数据共享的发展方向。 基于直接访问的数据融合:是指一个GIS软件中实现对其他软件数据格式的直接访问。特点:避免了数据转换,不需要拥有数据格式的宿主软件,也不必运行软件。 空间数据处理的几种方式和内涵:1、数据变换:指数据从一种数学状态到另一 种数学状态的变换,包括几何纠正和地图投影转换等,以实现空间数据的几何配准。 2、数据重构指数据从一种格式到另一种格式的转换,包括结构转换、格式转换、类型替换等,以实现空间数据在结构、格式和类型上的统一,多源和异构数据的联接和融合。 3、数据提取指对数据进行某种条件的取舍,包括类型提取、窗口提取、空间内插等,以适应不同用户对数据的特定要求。 4、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概念和原理:空间数据索引方法、GIS空间数据库设计原则 空间数据库索引包括

GIS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全

GIS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地理信息:指与研究对象的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图、文、声、像等的总称。 2.地理数据: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数字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属性 信息、时空特征。 3.地理实体(空间实体)---GIS处理对象:指自然界现象和社会经济事件中不 能再分割的单元,它是一个具体有概括性,复杂性,相对意义的概念。 4.地理信息系统: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系 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 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5.拓扑关系:指图形在保持连续状态下的变形(缩放、旋转和拉伸等),但图形 关系不变的性质。 6.矢量数据结构:矢量数据结构是对矢量数据模型进行组织的。通过记录空间对 象的坐标及空间关系来表达空间对象的位置。尽可能精确地表示点、线、多边形 等实体;坐标空间设为连续,允许任意位置、长度和面积的精确定义。 7.栅格数据结构:又称为网络结构或像元结构,是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大小均匀紧 密相邻的网格阵列,在各个网格上给出相应的属性值来表示地理实体的一种数据 组织形式。 8.数据压缩:是指从所取得的数据集合中抽出一个子集,使得该子集在规定的精 度范围内较好地逼近原集合,且尽可能降低其数据量的数据处理过程。是将数据 表示成更紧凑的格式以减少存储空间的一项技术。 9.影像金字塔:指在统一的空间参照下,根据用户需要以不同分辨率进行存储与 显示,形成分辨率由粗到细、数据量由小到大的金字塔结构。影像金字塔结构用 于图像编码和渐进式图像传输,是一种典型的分层数据结构形式,适合于栅格数 据和影像数据的多分辨率组织,也是一种栅格数据或影像数据的有损压缩方式。 10.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上存储和应用的相关的 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合,一般是以一系列特定结构的文件的形式组织在存储介质之 上的。 11.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的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其目的在 于提取空间信息或者从现有的数据派生出新的数据,是将空间数据转变为信息的 过程。 12.空间叠置分析:是指在统一的空间参照系统条件下,将同一地区的两组或两 组以上的图层要素进行叠置,以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特征,或建立地理对象 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分析方法。

GIS基本概念

GIS基本概念集锦 1、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即gis )――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地理学等多门科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它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信息的空间信息系统。gis有以下子系统:数据输入子系统,数据存储和检索子系统,数据操作和分析子系统,报告子系统. 1、定义: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对GIS的理解不同,目前没有完全统一的被普遍接受的 A、GIS是对地理环境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将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包括它们的空间位置形状及分布特征和与之有关的社会、经济等专题信息以及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等进行获取、组织、 存储、检索、分析,并在管理、规划与决策中应用。 B、为了获取、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空间定位数据而建立的计算机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美 国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NCGIA) C、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空间物体的定位分布及与 之相关的属性数据,并回答用户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计算机系统。 D、GIS是一种获取、存储、检索、操作、分析和显示地球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英国教育部 2、理解 A、GIS是一计算机系统,既然是系统,就要具有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 所以每个GIS系统都是由若干具有一定功能的模块组成。 B、GIS的处理对象是有关的地理分布数据,也就是空间数据,为了能对这些空间数据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决定了GIS要对空间数据按统一地理坐标进行编码,这是GIS与其他信息系统不同的 根本所在。 信息系统 非空间的空间的 管理信息系统非地理学的 gis cad/cam 其他gis lis 社会经济,人口普查基于非地块,基于地块的 2、比较gis与cad、cac间的异同。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规则图形的生成、编辑与显示系统,与外部描述数据无关。cac――计算机辅助制图,适合地图制图的专用软件,缺乏空间分析能力。 gis――地理信息系统,集规则图形与地图制图于一身,且有较强的空间分析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考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 基本概念 地理数据: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数字化表示。(地理数据是与地理环境要素有关的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梳子、文字、图像和图形的总称。) 地理信息:有关地理实体和地理现象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是对表达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特征:空间、时间、属性) 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 GIS的定义: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3. GIS由哪几部分组成? ①硬件系统:输入设备、处理设备、存储设备和输出设备 ②软件系统:GIS支撑软件、GIS平台软件、GIS应用软件 ③网络:局域网、广域网、无线网络、Internet/Intranet/Extranet;主要作用信息传输 ④空间数据:是指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的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数据⑤人员 4. GIS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①空间数据的采集和输入②空间数据的编辑与管理③空间数据的处理与转换 ④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⑤空间数据的显示与输出 应用功能:包括资源管理、区域规划、国土监测、辅助决策 第二章 1.地理空间数据的描述有哪些坐标系?相互的关系是什么? 2.我国常用地图投影,各种投影的适用性 1.高斯-克里格投影:横轴切圆柱等角投影(1:50万以上) 2.横轴墨卡托投影(UTM,横轴割圆柱等角投影) 3.兰勃特等角投影(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1:100万以下) 我国规定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比例尺地形图,均采用高斯投影。1:2.5至1:50万比例尺地形图采用经差6?分带,1:1万比例尺地形图采用经差3?分带。 3.GIS数据库建立是为何要选择地图投影?如果要制作1:10万的土地利用图,该选何种类型的地图投影? GIS以地图方式显示地理信息。地图是平面而地理信息则是在地球椭球上,因此地图投影在GIS中不可缺少。GIS数据库中地理数据以地理坐标存储时,则以地图为数据源的空间数据必须通过投影变换转换成地理坐标;而输出或显示时,则要将地理坐标表示的空间数据通过投影变换变换成指定投影的平面坐标。GIS中,地理数据的显示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而指定投影方式,但当所显示的地图与国家基本地图系列的比例尺一致时,一般采用国家基本系列地图所用的投影。1:10万的土地利用图,选高斯-克里格地图投影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复习整理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型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分析(计算)、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李建松, 2006) 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是多种类型的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地理信息系统的四个特征:1)GIS 的外壳是计算机化的技术系统,它由若干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2)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的对象是空间数据;(3)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优势在于 它的数据综合、模拟和空间分析评价能力; 4 )地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强调组织体系和人 的因素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 1)硬件系统;2)软件系统;3)地理空间数据库;4)空间分析模型;5)人员(系统管理人员、系统开发人员和数据处理及分析人员)。 理信息系统五大功能: 1、位置问题:解决在特定的位置有什么或是什么的问题。 2、条件问题:解决符合某些条件的地理实体在哪里的问题。 3、变化趋势问题:利用综合数据分析,识别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地理事件或现象,或某个地方发生的某个事件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4、模式问题:分析已发生或正在发生事件的相关原因。 5、模拟问题:某个地区如果具备某种条件,会发生什么的问题。元数据:关于数据的数据,提供关于空间数据、空间数据库等的内容、格式、质量指标、说明信息等引导使用的信息。 元数据的主要作用:帮助数据生产者有效管理和维护空间数据,建立数据文档;提供数据生产者对数据产品的说明信息,便于用户查询利用空间数据;提供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数据的方法和途径,便于数据交换和传输;帮助用户了解数据的质量信息,对数据的使用作出正确判断;提供空间数据互操作的基础。 元数据的内容:对数据库的描述;对数据质量的描述;对数据处理信息的说明;对数据转换方法的说明;对数据库的更新、集成方法等的说明。 工作区:在GIS 的数据组织中,通常将若干幅地图形成的区域当成一个工作单元,称之为工作区(workspace)。 空间数据互操作:空间数据互操作是在不同计算机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一起共同作用并共享空间数据的能力。 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以分布式计算的理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应用指导,用来设计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时空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表现等运算的理论计算模型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即把存储于个人电脑、移动电话和其他设备上的大量信息和处理器资源集中在一起,协同工作。在极大规模上可扩展的信息技术能力向外部客户作为服务来提供的一种计算方式。 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s , SDI)是指为描述地球上地理要素或现象的 分布及其属性的所有地理信息组合,以及对这些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分发、使用、集成、融合以及互操作等目的,建立一个共享的空间信息框架的建设计划,包括所需的设备、技术、政策、标准、体系结构和人力资源等。

GIS基本概念解释与区分

●地球椭球体 地球表面是一个凹凸不平的表面,对于地球测量而言,地表是一个无法用数学公式表达的曲面,这样的曲面不能作为测量和制图的基准面。假设一个扁率极小的椭圆,绕大地球体短轴旋转所形成的规则椭球体则为地球椭球体,其表面是一个规则的数学表面,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所以在测量和制图中就用它来替代地球的自然表面,因此有了地球椭球体的概念。 ●基准面 当一个旋转椭球体的形状与地球相近时,基准面用于定义旋转椭球体相对于地心的位置。基准面给出了测量地球表面上位置的参考框架。它定义了经线和纬线的原点及方向。 基准面是利用特定椭球体对特定地区地球表面的逼近,因此每个国家或地区均有各自的基准面,我们通常称谓的北京54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实际上指的是我国的两个大地基准面。 椭球体与基准面之间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也就是基准面是在椭球体基础上建立的,但椭球体不能代表基准面,同样的椭球体能定义不同的基准面,一般意义上基准面与参考椭球体是同一个概念。 当更改基准面或修正基准面时,地理坐标系(数据的坐标值)将发生改变。 例: 以下是加利福尼亚州雷德兰兹的一个控制点基于北美洲基准面1983(NAD 1983 或NAD83)的度分秒(DMS) 坐标: 34 01 43.77884 -117 12 57.75961 该点在北美洲基准面1927(NAD 1927 或NAD27)中的坐标是: 34 01 43.72995 -117 12 54.61539 ●椭球体与基准面 假象地球是一颗马铃薯,表面凹凸不平,而地球椭球体就好比一个“鸭蛋”,基准面就定义了怎么拿这个“鸭蛋”去逼近“马铃薯”的某一个区域的表面,X、Y、Z轴进行一定的偏移(ΔX、ΔY、ΔZ),并各自旋转一定的角度(ωX、ωY、ωZ),大小不适当的时候就缩放(K)一下“鸭蛋”,经过以上处理就可以很好的逼近地球某一区域。所以每个国家或地区均有各自的基准面。 ●投影坐标系统 投影坐标是一种平面坐标,即用直角坐标(x,y)、极坐标(r, )等表示的(球面上的点是用地理坐标表示的,即经纬度,是球面坐标)。 在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就是地图投影方法。 投影与坐标系无特定关系,比如北京54坐标系,可以使用高斯投影投影为北京54高斯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2.操作尺度:对空间实体、现象的数据进行处理操作时应采用最佳尺度,不同操作尺度影响处理结果的可靠程度或准确度 3.地理网格:是指按一定的数学规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而形成的网格。 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简化和抽象表达,并将抽象结果组织成有用、能反映形式世界真实状况数据集的桥梁。 4.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简化和抽象表达,并将抽象结果组织成有用、能反映形式世界真实状况数据集的桥梁。 5.对象模型:将研究的整个地理空间看成一个空域,地理现象和空间实体作为独立的对象分布在该空域中。 6.地图数字化:根据现有纸质地图,通贯手扶跟踪或扫描矢量化地方法,生产出可在技术机上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的数字化数据。 7.拓扑关系:图形在保持连续状态下的变形但图形关系不变的性质。 8.空间数据结构:对空间逻辑数据模型描述的数据组织关系和编排方式。 9.影像金字塔结构:在同一的空间参照下,根据用户需要以不同分辨率进行存储与显示,形成分辨率由粗到细,数据量由小到大的金字塔结构。 10.空间索引: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

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 11.空间数据查询:其属于空间数据库的范畴,一般定义为从空间数据库中找出所有满足属性约束条件和空间约束条件的地理对象。 12.空间分析:以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为基础,异空间数据运算、空间数与属性数据的综合运算为特征,提取与产生新的空间信息的技术和过程。 13.栅格数据的追踪分析:对于特定的栅格数据系统,有某一个或多个起点,按照一定的追种法则进行追踪目标或者追踪的空间分析方法。 14.数字高程模型:是通过有限的地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形曲面的数字化模拟,高程数据通常采用绝对高程。 15.数字地形分析:是指在数字高程模型上进行地形属性计算和特征提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二、填空题 1、地理空间数据的概念模型分为:对象模型、场模型、网络模型。 2、空间关系是指地理空间实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空间关系主要有头拓扑空间关系、顺序空间关系、度量空间关系。 3、栅格数据模型的一个优点是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层可以进行叠加操作,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几何计算。 4、矢量数据结构按其是否明确地表示地理实体空间关系分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