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与工业文明
0级文明到0.9级文明的概述

0级文明到0.9级文明的概述文明演化自地球上有人类以来,文明就相伴而生。
经过残酷的淘汰与融合,毁灭与创建,文明真实的改变着人类的命运。
人类文明的演化层级如下:1、0.0级文明:原始文明。
可以简单利用能源维持生存和繁衍。
2、0.1级文明:部族文明。
可以小范围利用能源促进生存和繁衍。
3、0.2级文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并存。
可以大范围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存和发展。
4、0.3级文明:城市文明。
可以在城市区块成规模利用能源改善生存环境。
5、0.4级文明:国家文明。
可以在国家范围内大规模利用资源改善生存环境。
同时包括前面的各种文明。
6、0.5级文明:地文明(大陆文明)。
可以在地球各大陆上利用所依赖的土地和资源交流发展。
特征是:各大陆版块文明相互接触与冲突。
7、0.6级文明:工业文明。
可以技术性跨区域成规模开发利用地球母行星部分能源。
8、0.7级文明:信息数字互联网文明。
可以技术性大联合大规模开发利用地球母行星部分能源。
9、0.8级文明:水文明(包括海洋文明、天空文明)生命万物第一共同的文明。
可以循环开发利用母行星地球上的能源。
包括陆地和广阔的海洋与天空。
特征是:人类像水一样大融合,像水与云一样能在广阔的海洋和天空中自由生活发展。
10、0.9级文明:生态文明(虚拟水文明)可以持久性成体系保护开发利用地球母行星能源。
特征是:以水文明为主体达到地球人类与生命万物生态大循环,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虚拟的生态文明不能脱离实体的水文明,否则会被大自然湮灭。
论传承农耕文明的必要性

论传承农耕文明的必要性摘要:在当今中国存在着多种文明形式,但是无论是游牧文明、海洋文明还是工业文明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农耕文明有所需求,农耕文明的传承尤显重要。
因此,不应在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淡薄了传承农耕文明的意识,农耕文化需要继续发挥着它的现实意义。
深入的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承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工业文明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得文化集合[1]。
它不仅仅指的是农业生产技术、方式、规律等,还包括了农人的饮食方式、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民风民俗、价值思想、道德情操、文化品质以及农人的民间艺术创作。
总得来说,农耕文明就是一种有别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以及工业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文化总称。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用几千年生产生活的时间,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它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和中华文明的内涵。
农耕文明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传承性。
然而对农耕文明的传承不仅仅是对可耕种物种的传承,更是对与耕种有关的科学技术的知识积累方面的传承[1]。
中华文明是以农业文明为根基的,因此农耕文化不容小视。
但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其他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发展,都开始给农耕文明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
无论是城市的扩张,还是工业对环境的污染,都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农耕文化的传承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将农耕文明不断的传承下去,才能更好地保持民族的特色和本国的传统文化。
其实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不仅出现了农耕文明,还存在着以北方地区为主的游牧文明,以沿海地区为主的海洋文明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展的工业文明等。
但是农耕文明毕竟是存在时间最长,底蕴最深厚的一种文明形式。
因此,对农耕文明的传承尤显重要,也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利弊对比中,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
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发达农耕文明的相互影响

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发达农耕文明的相互影响相互交往在线使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发达农耕文明之间产生了诸多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既体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反映在社会结构、习俗传统等诸多领域。
一方面,中原发达农耕文明对草原游牧民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草原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的交流中学到了许多农耕技术,如种植农作物、畜牧养殖等。
这使得他们在草原上也能种植作物,提高了生产力,丰富了食物来源。
同时,中原文明的青铜器、陶瓷等工艺品也开始传入草原,丰富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
这些来自中原的物质文化的交流,不仅提升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水平,也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草原游牧民族也对中原发达农耕文明产生了影响。
他们的游牧生活方式使中原地区开始有了与草原游牧民族的交流对接,促进了两者之间的经济合作。
游牧民族的马匹驮运、口岸贸易等,为中原带来了更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
同时,草原的文化风情也吸引了部分中原人民前去探访、交流,为中原地区带来了新的文化和思想的冲击与融合。
这种融合使得中原地区的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发达农耕文明的相互影响不仅限于经济和文化,还在社会结构、习俗传统等方面有所反映。
在社会结构方面,由于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的交流融合,一些游牧民族的传统社会结构开始发生了变化。
他们逐渐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社会层级,增强了统治阶级的集权力量。
而中原地区也受到了草原游牧民族的影响,开始形成一些具有不同特色的政治制度与社会阶级。
在习俗传统方面,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风情也为中原地区的习俗传统注入了新的元素。
中原地区开始有了更多的草原风情表演、马术比赛等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原地区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总之,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发达农耕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进程。
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和习俗传统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两个地区的差异逐渐被消弥,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和社会关系。
浅谈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浅谈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与影响人类文化从源头上看,不外乎三种类型。
一是游牧文化,二是农耕文化,三是商业文化。
游牧文化发源于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于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于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
三种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生活方式,三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三种文化类型。
然而在辽阔的中原大地,受到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商业文化受到严重的排挤和打击,使得拥有绵长海岸线的中国失去了发展商业文化的机会。
因此,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才是影响中华文明的最主要因素。
交流与冲突———是这两大文明的交往方式。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历史过程看,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形成,带有某种自发的分工互补性质,彼此产品的交换和交流,成为双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需要。
这种交往的途径和方式,大致上有两种类型,即和平友好的往来和残酷的暴力冲突。
一、农耕文明及其特点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农耕文化有着自身的特点,其核心是平和的、自足的。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农耕文化所产生的是“天人相应”、“物我一体”,“顺”、“和”、“安分”、“守己”等观念,都表现出“和平的”文化特征。
农耕民族与耕地相连系,生长于此,病老于此。
所以他们心中“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其所希望的是“天长地久,福禄永终”。
农民的农业生产有定期,有定量,一亩之地年收有定额,很少有新鲜刺激的东西。
而且又生生不已,源源不绝,不愿多藏,也不能多藏。
所以他们的生活是常感满足而不富有。
可以说,农耕文化的上述精神特征皆来自于较优厚平和的自然环境。
二、游牧文明及其特点游牧文化起源于“内不足”,内不足是一种自然环境的逼迫,而自然环境的逼迫引发了这种文化的种种特点,其核心是以对立为基础的进取和扩展。
生态文明的三个关键问题-2019年精选文档

生态文明的三个关键问题一、生态文明的历史地位现在一般认为,“文明”这个范畴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表示社会的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应。
二是与“文化”基本同义,只不过文明是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概括,文化则往往特指社会生活的局部或某一方面。
比如,在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说法中,文化一词就可以与文明互换;而齐鲁文化、江浙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官场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说法,若将其中的文化一词改为文明,要么涵义会有所变化,要么就显得不伦不类。
就社会整体的进步状态而言,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划分文明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果也各有差异。
有的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将文明划分为采集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有的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将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这两个角度共同的前提是,文明和社会都是不断进步的,而且服从一般规律。
有的更强调文明在起源上的差异性或者发展上的冲突性。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是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
斯宾格勒在其名著《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指出,世界历史并不具有统一的发展性,文明的起源是多中心的,各种文明如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墨西哥、希腊―罗马和西方,不仅相互独立、自成一统,而且相互等价、无法融合,即使互有接触,甚至表面相似,那也是貌合神离。
惟一相同的是,各种文明具有大致相同的生命周期:发生、发达、衰败。
很明显,斯宾格勒的文明观既是反西方中心主义的,也是悲观主义的。
二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汤因比的历史观是英雄史观,其代表作是12卷巨著《历史研究》。
他把文明(文化)作为研究历史的基本单位,认为世界历史上一共有37种文明。
与斯宾格勒一样,他也把文明看成是具有起源、生长、衰落、解体过程的有机体,认为各种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他强调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应战成功,文明产生;文明的生长遵循“多数与少数”原则,少数人具有创造性,多数人加以模仿,文明就兴盛发展;文明衰落的原因是创造者的少数变成少数人对社会的统治,从而失去自觉的追随者,其标志是“大一统国家政权”的出现;文明在衰落中遵循骚乱、整顿、在骚乱中整顿的节律。
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影响

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的农耕历史。
与此同时,北方游牧民族也对中国农耕文明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历史长河中,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文化上,还对社会和军事起了重要作用。
首先,北方游牧民族的到来给中国农耕文明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在长期的农耕过程中,中国农耕文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模式。
然而,北方游牧民族的存在打破了这一模式,带来了新的农业技术和观念。
游牧民族擅长畜牧业,他们引入了牧业的经验和技术,例如培育和繁殖各种牲畜,改善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由于游牧民族的出现,人民开始了更加广泛的交流,这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传播和交流。
在文化方面,北方游牧民族的语言、服饰、艺术等都对中国农耕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农耕文明更加富饶多样。
其次,北方游牧民族的存在也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古代,由于农耕文明的发展,社会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农业社会。
然而,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融合,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和变革。
游牧民族的逐渐融入,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使得社会结构更加灵活,经济活动更加多样化,社会层次也更加丰富。
此外,游牧民族对行政管理、军事组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他们引入了一些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军事技术,这对中国的社会进一步广泛推动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北方游牧民族的存在也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古代中国,由于政权的更迭和外来民族的入侵,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
这种侵略虽然给中国的农耕文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破坏,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的农耕文明的发展。
农民在抵御游牧民族的侵略中,不得不探索新的农业技术和战术,以更好地应对外族入侵。
这种抵御和应对挑战的过程,促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使之更加完善和先进。
综上所述,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他们的到来为中国农耕文明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农业技术和观念,丰富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同时,游牧民族的存在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和变革,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概括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2.5万年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当时人类初次掌握手工工具,它们主要是用石头磨成的刃具,以便建立一种独立的物质基础,可以改变它们原先只有游牧生活方式。
从而实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大里程碑。
新石器时代(8千年前),之后,较高级的石器手工工具出现了,如凿、斧、矛、把手的刃具,大大提高了猎捕、采集的效率,显著促进了农耕文明发展。
此外,分布于全球的石器文化也已经形成,其中的石器雕刻也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艺术特征。
二、农耕文明和金属文明农耕文明(大约四千年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二里程碑,在此阶段,全球原始农耕文明萌芽,这标志着人类社会从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控制以及对超越自然界的运用等技术进步,把人类从游牧社会行为里发展出了一种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实行大规模生产的强大文明。
金属文明(从约3200多年前到约2500多年前),接着又是金属文明的兴起,由于青铜、铁等金属工具的出现,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金属文明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里程碑,它为世界各地文明交流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引发了文化繁荣,也促成了殖民扩张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从中文明到西欧文明中国文明(从最早的商朝)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新里程碑,中国文明开创了新的文化传统,它将数千年来的文化经典集中统一,形成独一无二的文化格局,中国文明的影响矗立于亚洲、欧洲、非洲与太平洋沿岸大陆之上。
西欧文明(约公元元朝,当时罗马帝国)接着是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发展,西欧文明在科学、哲学、数学以及政治思想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突破,这些思潮最终影响了当今西方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西方民主制度、教育体系以及近代科学思想等。
四、资本主义文明和工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约17、18世纪)是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融合创造的工业机器文明,它的发展使世界重新洗牌,也使工业文明彻底深入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
中国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试题

中国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试题中国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的两个主要文化类型,它们在对文化进行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游牧文明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700年之间,主要发源于今天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其特征是游牧部落的动态形式,以及有关蒙古族、回族、藏族和维吾尔族等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
游牧文明的主要内容有:作为游牧民族生存依赖的自然环境;游牧牧民对马、骆驼、牛羊等畜牧民族经济的依赖;游牧人民狩猎所特有的信仰、礼仪与宗教活动;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语言,风俗习惯,权威制度等。
农耕文明发源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主要分布在今天的中国东部地区,其特征是农耕社会中的固定居民形式,以及有关汉族、满族、壮族等农耕民族的传统文化。
农耕文明的主要内容有:在农田中进行分层营造、农业种植结构的形成;农耕民族对水利和农田开发技术的掌握;农耕民族对祭祀活动的信仰、礼仪及宗教活动的形成;以及农耕民族文化的语言,风俗习惯,权威制度等。
中国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的两个主要文化类型,它们在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格局。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都以不同形式给中国社会贡献了许多文化成果,以及至今仍有的深刻影响。
比如,游牧民族的马背上携带着新的信息,形成了中国古代的马文化;而农耕民族的种植技术使中国有了丰富的农作物,从而形成了中国多元文化的根源;此外,中国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结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书的写作,也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基石。
总之,通过对中国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形成不仅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结合,还有其他诸如商业文明、文学文明等文明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表明中国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与农耕文明
“善”是一个伦理学领域的概念,也可用来检验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种人类文明道德进步的尺度。
如果不是从心灵意义上,而是从社会意义上,来理解和诠释善的内涵和标志,那么大体上可以表述为:和平与建设便是善,侵略与破坏便是恶。
假定在人们面前摆出两幅图景:一幅是靠辛勤耕耘,创造社会财富,满足衣食之需,不伤及乃至危及邻人邻国;一幅是靠扩张(侵略)和掠夺(破坏),攻击邻人邻国。
毫无疑义,人们都会将第一幅图视之为善,将第二幅图谓之为恶。
从上述意义上看,农耕文明便是一种善的文明。
它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
它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而是需要掌握争取丰收的农艺和园艺;它无需培养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而是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和的环境。
尽管农耕文明也不都是田园牧歌,也有争斗和战乱,但较之于游牧文明和工业文明,具有质的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先看看游牧文明。
这种文明具有显著的“游击”特点,“打
一枪换一个地方”。
专寻草肥水美之地而居,将一个地方的水草消耗掉了,环境破坏掉了,再换个地方。
这种文明生长在马背上,极具机动性、剽悍性和掠夺性。
翻翻游牧民族的历史,充满了部落之间的打杀和征伐,也记载着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征服和掠夺,而且手段极其残忍,动辄屠城,所过之处实行“三光”(烧光、杀光、抢光)政策,毁灭其他类型的文明,特别是农耕文明。
欧洲人至今谈起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尚心有余悸。
再看看近代兴起的工业文明。
尽管它是人类历史的必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决不是善的代表。
这种文明天然需要具有无限扩张趋势的市场和生产要素,充满追求利润和财富的不可扼制的欲望。
看看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从圈地运动(羊吃人)到贩卖黑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无一不是工业文明制造的恶行。
马克思将上述罪恶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
事实上工业文明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
在当代社会,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侵扰有所收敛,但对大自然的破坏却变本加厉。
地球正在变成工业文明的垃圾场,正在沦为全人类“失落的家园”。
西方一位哲人说,“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一结论,尽管很难被善良的人们所接受,但确实具有真理性,也为历史发展所印证。
放眼当今世界,工业化浪潮方兴未艾。
没有一个国家或领袖白痴到放弃工业文明,退回农耕文明。
笔者在这里诉说农耕文明的善、指证其他类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带来的恶,并不想发思古之幽情,开历史倒车,也不拒绝和否定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和福祉,旨在说明工业文明确有背离和异化人类源于数千年农耕文明中的对自然、对社会和谐相处的善的本性。
我们中华民族,除了蒙、满等少数民族外,总体上发源于农耕文明。
数千年来,以热爱和平,善待邻邦邻国而著称。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可以作证。
万里长城是农耕文明防御游牧民族侵略的工事,而不是用于侵略扩张的工具。
就像人们在住房周围修一堵墙防止盗贼入室行窃一样。
再看看中国的汉字,家字是在屋檐下养猪,田字是在方形地块中耕作,完全是一种中规中矩、自食其力,与世无争的田园景象。
为了防止异族侵扰,近代清王朝甚至不惜“闭关锁国”。
然而,还是没能挡住用工业文明武装起来的坚船利炮,未能避免中国这个以农耕文明著
称于世的古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厄运。
落后就要挨打,弱肉强食,这实质上是动物界的丛林法则。
遗憾的是,在国际关系上,这一法则至今仍然通行。
在人类近现代历史中,农耕文明成为落后的代名词,成为挨打的对象。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和狭隘民族主义者,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实在令人愤慨。
中国何曾侵略过邻国一寸土地,何曾派出侵略的一兵一卒?恰恰相反,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成为任世界列强宰割的鱼肉,承受着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几尽亡国灭种之痛,这笔帐至今尚未向外国侵略者清算。
中华民族总体来说是吃草的民族,不是吃肉的民族,本性中有羊的善良,而没有狼的凶残,这一切源于传统文化,源于农耕文明的薰陶。
需要警惕的是,我们正大踏步迈入工业文明,告别农耕文明。
在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获得工业文明创造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继承和弘扬农耕文明蕴育的生命伦理和生态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