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九八抗洪精神
九八抗洪精神的主要内容

九八抗洪精神的主要内容
1998年夏,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
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
抗洪精神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1998年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更是九江人民永志难忘的一年。
这一年九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九江市防洪墙九八年入汛以来经受四十多天高水位浸泡,后在城区以西四公里处发生基础漏水,随之一段混凝土防洪墙突然陷塌决口,江水涌入郊区。
在洪水即将吞噬九江城区的紧要关头,2.4万名抗洪干群,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指挥下,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终于成功将决口堵住,创造了在世界第三大河流上、在超历史高洪水位情况下堵口成功的人间奇迹。
以人为本、为民负责,这是我们在抗洪救灾中积极践行的宗旨理念;不畏艰险、敢于胜利,这是我们在抗洪救灾中充分展现的可贵品质;忠诚履职、勇于担当,这是我们在抗洪救灾中自觉肩负的责任使命;群策群力、同舟共济,这是我们在抗洪救灾中能够形成强大合力的关键所在。
抗洪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抗洪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抗洪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1.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团结互助精神:抗洪精神展示了中
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的顽强意志和团结一心、互助互爱的精神风貌。
2.凝聚了国家力量: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全社会齐心协力,政府、
军队、民众紧密合作,共同抵御灾害。
这种精神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推动社会进步:抗洪精神鼓舞着人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
直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4.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抗洪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其他民族精神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5.为其他灾害应对提供经验:抗洪精神不仅在抗洪救灾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也为其他自然灾害的应对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精神支持。
抗洪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在困难面前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抗洪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抗洪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什么是抗洪精神:抗洪精神24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抗洪精神的基本内涵是: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指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面对特大洪水的威胁,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在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风雨同舟,团结奋战,共同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抗洪大堤。
②不怕困难、顽强拼搏。
指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在抗洪前线,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③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指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二)如何形成的伟大抗洪精神:1、背景因素:1998年入夏,长江流域发生了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沿江、沿湖的众多城市和广大农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威胁。
2、政治优势: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以及人民至上执政思想。
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官兵迅速奔赴抗洪前线,与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同心同德,团结奋战。
3、文化土壤:中华五千年文化中,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为伟大抗洪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滋养。
(三)抗洪精神的意义:1、意义一:①这是一种源泉力量,体现了受灾群众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向上精神。
②这是一种奋战力量,体现了人民子弟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战斗精神。
③这是一种友善力量,彰显出社会各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奉献精神。
2、意义二:新时代我们更要弘扬伟大抗洪救灾精神,因为前进道路并不平坦,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需要迎接的挑战很多。
如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荡不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横行,我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我们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运用好伟大抗洪精神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洪湖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和洪湖抗洪“十字歌”精神一脉相承

“洪湖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和洪湖抗洪“十字歌”精神一脉相承作者:陆剑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8年第07期今年是九八抗洪胜利20周年。
1998年夏,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相继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洪斗争中,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九八抗洪精神”。
当年,洪湖作为湖北九八抗洪主战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洪湖人民置生死而不顾,以水涨堤高、人在堤在的英雄气概,写下了“一声令下、二话不说,三个确保、视死(四)如归,五级督查、六亲不认,七月涨水、八方支援,久(九)战不退、十分戒备”的洪湖抗洪“十字歌”。
时间追溯到1931年,在国民党对洪湖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之际,洪湖遭遇特大洪涝灾害,苏维埃政府领导洪湖苏区人民抗灾自救,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形成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战胜每一个困难”的“洪湖精神”。
可以说,“洪湖精神”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精神财富,“九八抗洪精神”和洪湖抗洪“十字歌”是“洪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洪湖精神”的形成与内涵1927年,以贺龙、周逸群、段德昌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31年夏,长江中下游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洪湖苏区深受水灾之苦。
1932年年初,受国际联盟组织委托,为重建被洪水冲毁的长江大堤,发放国际救灾物资,路易·艾黎以国际救灾机构成员的身份,到洪湖视察和访问。
路易·艾黎亲眼见证了国民党官僚在1931年洪湖遭受特大水灾之际,以救灾修堤为名趁火打劫,置灾区的人民安全不顾,一心向苏区革命武装发动军事进攻,想要利用这场洪水来消灭处于困境中的苏区人民。
同时,他也看到了苏区军民上下一心抢修堤防,重建家园的动人情景,他在《有办法》《同洪水搏斗的人们》等著作中,热情赞颂了洪湖人民团结一致,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并把洪湖苏区人民这种“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战胜每一个困难”的精神誉为“洪湖精神”。
1998年抗洪

1998年抗洪:军民团结战胜百年未遇特大洪灾2010年07月20日16:00新华网【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参加抗洪的解放军官兵【前言】1998年抗洪救灾的情景人们至今记忆犹新。
众志成城,百年不遇的长江特大洪水屈服在全民族团结一心所迸发出的移山伟力前。
随着长江三峡工程的巍然崛起,“九八抗洪”的情景很可能将一去不再。
然而,可以断言,大江淘尽英雄,而“九八抗洪”之精神——那种在危难时刻全体民众所迸发出的坚强和勇气,力量和自信,那种品格和精神,已经积淀在我们民族的血管里、性格里,天地长存,日月永驻。
【导读】1998年10月8日,人民大会堂,全军抗洪抢险庆功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
党和人民在这里又一次给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崇高的荣誉。
"在今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发挥了突击队和中流砥柱的作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赢得了举国上下的高度赞誉,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我军充分展示出坚决听从党的指挥,视人民利益重于一切的高度政治觉悟。
人们的思绪仿佛被江主席铿锵有力的讲话带回了几个月以前,把一幅幅气势磅礴的抗洪抢险画卷重又展现在人们面前。
1998年,几年一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大发淫威,世界范围内天灾不断,幅员辽阔的中国也未能免受其害。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夏天,入汛以后,由于气候异常,全国大部分地区降雨明显偏多,部分地区出现持续性的强降雨,雨量成倍增加,致使一些地方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
长江发生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先后出现8次洪峰,宜昌以下360公里江段和洞庭湖、鄱阳湖的水位,长时间超过历史最高记录,沙市江段曾出现45.22米的高水位。
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先后出现3次洪峰。
珠江流域的西江和福建闽江也一度发生大洪水。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沿江沿湖的众多城市和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
98抗洪精神之弘扬

九八抗洪精神之弘扬关键词:九八抗洪救灾弘扬抗洪精神精神财富时代精神论文摘要:在1998年夏,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
在抗洪斗争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这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洪灾产生的背景● 1.1洪灾爆发的背景1998年夏季,中国南方普降罕见暴雨。
持续不断的大雨以逼人的气势铺天盖地地压向长江,使长江无须臾喘息之机地经历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
洪水一泻千里,几乎全流域泛滥。
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滥,中国全国包括受灾最重的、、、四省,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都遭受了这场无妄之灾,受灾人数上亿,近500万所房屋倒塌,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
面对罕见的世纪洪水,数百万抗洪军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下,顽强拼搏,团结奋战,以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抗御了一次又一次特大洪峰的袭击,保住了三江大堤,保住了重要城市和交通干线,取得抗洪抢险斗争的伟大胜利,在人类征服自然灾害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 1.2洪灾爆发的原因长江两岸有4亿人口居住,50年代中期,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为22%,由于不断进行的农地开垦、建厂和城市化,使两岸80%的森林被砍伐殆尽。
省193个县中,森林覆盖面积超过30%以上的仅有12个县,一些县的森林覆盖面积还不到3%。
为此,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有20%发生水土流失,每年丧失表土24亿吨,每年从上游携带下来5亿吨以上的土砂顺着长江流入了东海。
由于年复一年的土砂淤积,长江的河床从多年前开始就已高出了地面,成为继黄河之后的又一条“悬河”。
长江的“碧水”早已荡然无存,其“浑黄”程度可以和黄河“媲美”。
另一方面,长江中下游有蓄洪功能的湖泊则在迅速地萎缩着,洞庭湖水域面积从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缩减到2145平方公里,鄱阳湖在40年间缩小了1/5,还有数百个中小湖泊已经永远地从地图上消失了。
弘扬抗洪精神500字

弘扬抗洪精神500字弘扬抗洪精神抗洪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灾害斗争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品质和力量。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的洪水袭击,每一次都是血与火的抗争,都需要广大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
这种强大的抗洪精神不仅仅是对自然灾害的挑战,更是对人类理性与智慧的追求,对生命尊严和价值的坚守。
在1998年中国的抗洪行动中,我们亲眼目睹了抗洪精神的伟大和可贵。
面对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无数英勇的人民冲上前线,奋力抗击洪水。
他们不畏艰险,不计较个人得失,只为挽救更多的生命和财产。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抗洪精神的真谛。
抗洪精神的核心是顽强不屈、坚韧不拔。
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我们不能退缩,更不能轻言放弃。
正如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所讲述的那样,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无论遭遇多少挫折,最终也能够取得成功。
抗洪精神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够战胜任何困难和挑战。
抗洪精神还告诉我们,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团结一致,才能集中我们的力量,有效地应对洪水的袭击。
抗洪行动中,无论军人、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团结在一起,共同为抗洪事业作出贡献。
他们彼此扶持,相互帮助,形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弘扬抗洪精神不仅仅是对过去英勇行动的纪念,更重要的是对未来挑战的迎接。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威力正日益加大。
我们需要保持警惕,时刻准备应对。
弘扬抗洪精神,鼓励广大人民参与到抗洪行动中,提高自身的抵御能力,保护家园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权利。
抗洪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
我们要坚定信念,激发勇气,用实际行动践行抗洪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更多的胜利,构筑更加美好的明天。
九八抗洪的故事

九八抗洪的故事
1998 年夏,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地区普降大到暴雨。
长江干流及鄱阳湖、洞庭湖水系,珠江、闽江和嫩江、松花江等江河相继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
在这场抗洪抢险斗争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这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江西九江,面对决堤的江水,他们用血肉之躯挡住肆虐的洪水,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在湖北武汉,他们日夜奋战,用身体堵住决口,他们是最勇敢的人。
在湖南岳阳,他们跳入水中,用身体搭建人肉长城,他们是最坚强的人。
在黑龙江,他们顶着烈日,用身体挡住洪水,他们是最伟大的人。
在这场抗洪抢险斗争中,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抗洪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抗洪精神,坚定信念,团结一心,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抗洪精神推进伟大事业
98年的抗洪抢险,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一场威武雄壮气壮山河的斗争。
这场斗争所焕发的伟大抗洪精神,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史上的奇观,引起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一)
江泽民同志高度评价“九八抗洪精神”,他强调指出:在这场伟大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我们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这是无比珍贵的财富。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一雄伟壮丽的局面出现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为创建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艰苦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并且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国家,这不是偶然的。
为了战胜这场特大自然灾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兵力36万多人,地方党委和政府组织调动了800多万干部群众参加抗洪抢险;加上为抗洪抢险提供直接服务的各部门、各地区、各系统的力量,总数达上亿人口;以不同方式关心支持抗洪抢险的人们就更多。
这场抗洪抢险斗争,规模之大、气势之壮、斗争之严酷激烈,历史罕见,世界罕见。
重要的是,上下一心,干群一心,党群一心,军民一心,前后方一心,真正是撼天动地,势不可挡。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这是由人水相搏、两相对峙的严酷格局所决定的。
一方面是水大势猛,南北为害,对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威胁;一方面是,抗洪军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保卫改革开放成果,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英勇抗击。
不是短时间的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而是长时间的反复较量;不是个别人的身先士卒,出生入死,而是整个抗洪军民的团结合作,顽强拼搏。
抗洪军民是一个英雄群体。
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有的累倒,有的累死,有的舍生忘死、舍己救人,有的哥哥倒下弟弟上去、丈夫倒下妻子上去、儿子倒下父亲上去。
一个民族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艰险不能战胜。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显示了抗洪军民的“韧”性和“刚”性。
这次特大自然灾害是对人的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的最大挑战。
也正是在迎击这种挑战中,形成了抗洪精神的最强音。
这次特大洪水,为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人被累乏,堤被泡软,抗洪抢
险物质一次又一次被用完,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耐力,没有敢于胜利的信心和把握,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就很难面对凶猛的接踵而来的八次冲击波,始终坚持严防死守,沉着应战,夺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这里的关键是,党中央的敢于胜利,善于胜利;党中央的崇高威望和巨大凝聚力、向心力;党中央的果断决策、科学部署、指挥若定、决战决胜,将大家的信心和力量高度凝聚起来,集中成一个战无不胜的铁拳。
如果说,抗洪精神是一支气势恢宏撼天动地的在合唱,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是这场大合唱的总指挥。
(二)
“九八抗洪精神”之所以能够引起大冲击、大震动,是因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是我们民族最美好、最高贵思想品德的集大成。
这是一个由多种精神品格重新构筑的精神共同体,具有不同寻常的高度、广度和力度,大大强化和提升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
“九八抗洪精神”的实质是,以公而忘私,舍身忘死的共产主义精神为灵魂;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全局利益至上的大局意识为核心;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为纽带;以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为旗帜;以自强不息,贵公重义、艰苦奋斗、同舟共济、坚韧不拔、自尊自立等传统美德为血脉为营养。
是这一切高贵美好的品格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中所形成的交汇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交汇点,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交汇点。
它使我们看到,美好的品格和行为一旦集中起来会是多么壮美。
亿万人民的力量一旦集中起来会是多么强大。
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情操一旦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会把我们的民族品格带向一个多么光辉灿烂的境界。
它使人们进一步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和前途,看到了人类美好的未来。
(三)
“九八抗洪精神”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和国家,为什么能够在抗洪抢险斗争中凝聚起这一伟大的精神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识一个事物、一种精神现象的本质,不能从事物本身去寻找解释,而必须到产生这一事物和精神现象的历史事件和实践活动中去寻找。
毫不夸张地说,这场特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威胁以及为了战胜这场特大灾害所进行的殊死搏斗,是当今世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
事件就是历史,就是舞台。
重大事件,特别是发生在一个伟大国家的重大事件,是成就英雄、伟人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契机。
正是抗洪抢险这一伟大的斗争,空前地把我们的力量集中起来,把我们的精神集中起来,把我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品德集中起来,涌现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英雄,形成了拔山贯日、气壮山河的精神奇观。
这是一个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时集中同时增长和同时发挥威力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激发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种空前集中、高度集中,是建筑在社会主义制度适合集中力量集中优势办大事的优越性上;建筑在党和人民利益高度统一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的发展前途上;建筑在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并且抓出了成效,抓出了巨大的精神储备、队伍储备、综合国力储备上。
还因为,这场抗洪抢险斗争发生在一个伟大的具有12亿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我们的人民饱经忧患,历尽沧桑,拥有抗击一切灾难,战胜一切邪恶力量的韧性、伟力和根基。
这种空前的“集中”和事态发展,加上新闻媒体的广为传播,使抗洪抢险斗争成为一个极富感染力的“情绪场”,就像“电场”“磁场”“生物场”效应一样,抗洪抢险斗争让人感奋,让人激动,让人投入,让人勇敢和高尚。
在这场气壮山河的伟大斗争面前,人们最美好最强健的思想、感情和品格得以发扬和升华,分散的集中起来,弱小的强化起来,潜在的被激发、培育出来,形成了遍及全国的为各族人民所自豪的浩然正气。
这场抗洪抢险斗争对于我们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进行了一次新的检阅,使人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形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整体形象,中国人民的整体形象。
进一步看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人民解放军好,人民群众好,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四)
怎样发扬“九八抗洪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九八抗洪精神”,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战胜困难,扫除障碍,大步跨向新世纪的时代精神。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九八抗洪精神”,不只产生这一次抗洪抢险,而且根基于我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根植于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我们事业的正义性;根植于我们党、政府和军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这个意义上,“抗洪精神”也就成为推动我们整个事业的精神动力,成为我们的党魂、军魂和国魂的一种生动体现。
这样一种精神力量,是和我们的国情、和奋斗目标相一致的。
我们的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
有了这种万众一心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我们就能“堆土成山”,办成大事。
缺少这种精神,我们就会“一盘散沙”,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人民受益,缺少这种精神,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不能大跨步前进,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发扬抗洪精神,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时时刻刻想到,有困难要克服,有大山要攀登,有对手要竞争,有宏图大略要实现。
特别是在我们战胜困难取得成就的时候,在风和日丽,充满生机的时候,尤其要有这种意识。
只有这样,才可能激发我们的意志,振奋我们的精神,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为党为人民多作贡献。
抗洪抢险斗争取得了历史性胜利。
但是,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几千万人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要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可谓任得道远,关山重重。
我们民族的苦难史,我们党和国家的奋斗史胜利史,我们刚刚取得的抗洪抢险伟大胜利都一再说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但是,我们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精神状态,不断增长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我们才能是真正强大的。
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抗洪精神,让我们在伟大的抗精神鼓舞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团结在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积极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艰苦奋斗,全力做好救灾工作,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