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儿科学《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优秀课件

肠毒素(ST)引起腹泻。
③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 直接侵入小肠粘膜引起炎症反应,也可粘附和侵入结肠粘膜,导致肠上
皮细胞炎症和坏死,引起痢疾样腹泻。该菌与志贺菌相似,两者O抗原 有交叉反应。
37
④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GEC):
26
1. 消化系统特点:胃酸、消化酶↓,酶活性↓ 2. 生长发育快,胃肠负担重 3. 机体防御功能较差:胃酸↓,免疫球蛋白↓
SIgA↓ 4. 肠道菌群失调 5. 人工喂养
27
(一)感染因素 1. 肠道内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 2. 肠道外感染:中耳炎、上感、肺炎、皮肤感染等 3.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道菌群失调
35
35
NSP4是具有多种功能的液体分泌诱导剂。 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
作用于固有层细胞,激活Cl-分泌和水的外流。 改变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本身可能形成一个通道或是激活一种潜在的Ca2+激活 通道,导致分泌增加。 通过旁分泌效应作用于未感染的细胞,扩大了被感染 的粘膜上皮细胞的感染效应。 直接作用于肠道神经系统(ENS),类似于霍乱毒素 引起的腹泻。
46
渗透性腹泻:肠内高渗状态 (乳糖不耐受) 分泌性腹泻:肠液分泌增加 (霍乱) 渗出性腹泻:肠炎症渗出性 (侵袭性细菌感染) 肠道功能异常 :胃肠蠕动增加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并非单一机制引起,往往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
47
47
肠细胞的防御屏障: 1.生理性防御屏障(粘液、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 2.细菌屏障 (菌群) 3.免疫屏障(分泌型 IgA)
57
57
胃肠道症状
③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 直接侵入小肠粘膜引起炎症反应,也可粘附和侵入结肠粘膜,导致肠上
皮细胞炎症和坏死,引起痢疾样腹泻。该菌与志贺菌相似,两者O抗原 有交叉反应。
37
④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GEC):
26
1. 消化系统特点:胃酸、消化酶↓,酶活性↓ 2. 生长发育快,胃肠负担重 3. 机体防御功能较差:胃酸↓,免疫球蛋白↓
SIgA↓ 4. 肠道菌群失调 5. 人工喂养
27
(一)感染因素 1. 肠道内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 2. 肠道外感染:中耳炎、上感、肺炎、皮肤感染等 3.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道菌群失调
35
35
NSP4是具有多种功能的液体分泌诱导剂。 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
作用于固有层细胞,激活Cl-分泌和水的外流。 改变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本身可能形成一个通道或是激活一种潜在的Ca2+激活 通道,导致分泌增加。 通过旁分泌效应作用于未感染的细胞,扩大了被感染 的粘膜上皮细胞的感染效应。 直接作用于肠道神经系统(ENS),类似于霍乱毒素 引起的腹泻。
46
渗透性腹泻:肠内高渗状态 (乳糖不耐受) 分泌性腹泻:肠液分泌增加 (霍乱) 渗出性腹泻:肠炎症渗出性 (侵袭性细菌感染) 肠道功能异常 :胃肠蠕动增加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并非单一机制引起,往往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
47
47
肠细胞的防御屏障: 1.生理性防御屏障(粘液、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 2.细菌屏障 (菌群) 3.免疫屏障(分泌型 IgA)
57
57
胃肠道症状
儿科学 05消化课件

– 肠道菌群:母乳喂养者以双岐杆菌为主,人工喂养者 以大肠杆菌为主。
一、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 健康儿童粪便
–母乳喂养儿粪便:金黄色、糊状、不臭、呈酸性反应, 每日2~4次,添加换乳期食物后次数即减少。
–人工喂养儿粪便:淡黄色、较干、有臭味、呈中性或 碱性反应,每日1~2次,易便秘。
–混合喂养儿粪便:与人工喂养儿相似,但质地软、颜 色黄。添加转乳食物后接近成人。每日排便1次。
• 微生态疗法 • 黏膜保护剂 • 对症治疗
腹胀-补钾、肛管排气等 止吐-VitB6、氯丙嗪 止泻-前3天避免用止泻药
腹泻病预防
• 指导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 按时逐步添加辅食,防治过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 然变动。
腹泻病临床表现
生理性腹泻
• 多见于<6个月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 • 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
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 添加换乳期食物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近年研究发现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
腹泻病
• 辅助检查
• 大便常规:大便性状如外观、颜色、黏液脓血等; 大便镜检有无脂肪球、白细胞、红细胞等。
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 消化系统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 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取、消化和吸收 • 儿童消化功能不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水电解质
和酸碱平衡失调,造成慢性营养障碍,影响生长发 育,同时造成抵抗力下降 • 应全面评估消化系统疾病对消化系统功能以及儿童 身心方面的影响
一、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 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 多继发于用大量抗生素后,与菌群失调有关。 • 中毒症状重、发热、休克、电解质紊乱。 • 大便暗绿色,量多,带黏液,少数为血便。 • 镜检大量脓细胞。
一、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 健康儿童粪便
–母乳喂养儿粪便:金黄色、糊状、不臭、呈酸性反应, 每日2~4次,添加换乳期食物后次数即减少。
–人工喂养儿粪便:淡黄色、较干、有臭味、呈中性或 碱性反应,每日1~2次,易便秘。
–混合喂养儿粪便:与人工喂养儿相似,但质地软、颜 色黄。添加转乳食物后接近成人。每日排便1次。
• 微生态疗法 • 黏膜保护剂 • 对症治疗
腹胀-补钾、肛管排气等 止吐-VitB6、氯丙嗪 止泻-前3天避免用止泻药
腹泻病预防
• 指导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 按时逐步添加辅食,防治过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 然变动。
腹泻病临床表现
生理性腹泻
• 多见于<6个月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 • 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
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 添加换乳期食物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近年研究发现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
腹泻病
• 辅助检查
• 大便常规:大便性状如外观、颜色、黏液脓血等; 大便镜检有无脂肪球、白细胞、红细胞等。
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 消化系统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 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取、消化和吸收 • 儿童消化功能不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水电解质
和酸碱平衡失调,造成慢性营养障碍,影响生长发 育,同时造成抵抗力下降 • 应全面评估消化系统疾病对消化系统功能以及儿童 身心方面的影响
一、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 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 多继发于用大量抗生素后,与菌群失调有关。 • 中毒症状重、发热、休克、电解质紊乱。 • 大便暗绿色,量多,带黏液,少数为血便。 • 镜检大量脓细胞。
PPT教学课件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点
胰腺
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
肝脾
血管丰富,易郁血而增大
婴儿腹泻
临床综合征 胃肠炎 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多发于2岁以下,1岁以内 占半数 主要表现:腹泻、呕吐、 失水和电解质紊乱
一、病 因
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酸和消化酶较少 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胃肠调节功能差
婴儿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消化
不同年龄儿童的体液分布
年龄 足月新生儿
细胞外液 总量 血浆 78 6
1岁
70 5
2~14岁
65 5
成人
55~6 5 0
间质液 37
细胞内 液
35
25
40
20
40
10~15 40~45
体液电解质的组成
细胞外液:Na+ 、 Cl-,HCO3 – 细胞内液K + 、Mg 2+ 、HPO4 2-、蛋白质 Protein
微生态疗法
–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 定植和侵袭,有利于控制腹泻。
–常用双歧杆菌(肠复康)、嗜酸乳杆菌等
肠粘膜保护剂
–能吸咐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 能,与肠道粘膜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 阻止病原体的攻击。
–常用蒙脱石粉(思密达)
肠抑制剂
–小肠分泌水和电解质增加与肠道动力学改变关系不 大,故肠抑制剂无治疗作用,反而使肠内容延缓排 除,增加致病微生物与粘膜接触时间和毒性产物的 吸收。
–10%氯化钾溶液
常用的混合溶液
常用混合液 1:4液(1/5张)
0.9%Nacl 5~10%G.S 1.4%NaHCO3
1份
4份
2:1(等张含钠 2份
儿科护理学小儿消化系统疾病PPT文档共52页

2、饮食管理:严重呕吐可禁食4-6小时,母乳喂养者可继 续哺乳,人工喂养可喂米汤或稀释奶,逐渐过渡到正常饮 食,疑似病毒性肠炎时,可改用豆制代乳品、发酵奶、去 乳糖奶粉,腹泻停止后每日加餐1次,共2周
3、控制感染:合理用药
(二)预防并发症:病情观察:大便性质、皮肤弹性、尿 量补液后症状,及时发现脱水、酸中毒、低血钾的发生
16
医学课件
2021/7/20
第二节 小儿腹泻
2、不同病因所致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
秋冬季发病,6个月-2岁多见,
潜伏期1-3天,起病急,可有发热和上感症状。
先呕吐,便次多、量多,蛋花汤样、水样,无腥 臭, 镜检偶见WBC,
常伴脱水、酸中毒,
自限性,病程3-8天。
17
医学课件
2、腹泻 与喂养、感染因素有关
3、潜在并发症 酸中毒、低血钾
4、体温过高
与感染有关
5、有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激和尿布使用不当有关
与大便刺
6、知识缺乏(家长) 与家长喂养知识、卫生 知识及腹泻患儿护理知识缺乏有关
21
医学课件
2021/7/20
六、护理措施
(一)腹泻的护理 1、消毒隔离
19
医学课件
2021/7/20
(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便常规、血生化、 十二指肠液检查
(四)、心里社会状况:家长喂养知识、卫生习惯、 居住习惯、护理知识
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
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20
医学课件
2021/7/20
五、护理诊断
1、体液不足 与丢失液体过多和摄入量不足有 关
2021/7/20
2)、大肠杆菌肠炎:
3、控制感染:合理用药
(二)预防并发症:病情观察:大便性质、皮肤弹性、尿 量补液后症状,及时发现脱水、酸中毒、低血钾的发生
16
医学课件
2021/7/20
第二节 小儿腹泻
2、不同病因所致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
秋冬季发病,6个月-2岁多见,
潜伏期1-3天,起病急,可有发热和上感症状。
先呕吐,便次多、量多,蛋花汤样、水样,无腥 臭, 镜检偶见WBC,
常伴脱水、酸中毒,
自限性,病程3-8天。
17
医学课件
2、腹泻 与喂养、感染因素有关
3、潜在并发症 酸中毒、低血钾
4、体温过高
与感染有关
5、有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激和尿布使用不当有关
与大便刺
6、知识缺乏(家长) 与家长喂养知识、卫生 知识及腹泻患儿护理知识缺乏有关
21
医学课件
2021/7/20
六、护理措施
(一)腹泻的护理 1、消毒隔离
19
医学课件
2021/7/20
(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便常规、血生化、 十二指肠液检查
(四)、心里社会状况:家长喂养知识、卫生习惯、 居住习惯、护理知识
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
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20
医学课件
2021/7/20
五、护理诊断
1、体液不足 与丢失液体过多和摄入量不足有 关
2021/7/20
2)、大肠杆菌肠炎:
儿科学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课件

胃炎患儿护理
疼痛护理
关注患儿疼痛情况,遵医嘱给予 适当的镇痛药,同时可采取热敷、
按摩等方法缓解疼痛。
饮食指导
根据医生建议,指导患儿适量进 食,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
物,避免过饱或过饿。
预防并发症
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呕血、黑便等 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消化道出
血等并发症。
肠套叠患儿护理
病情监测
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
诊断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依赖于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02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原则
饮食护理
01
02
03
饮食调整
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安排 饮食,如少食多餐、避免 刺激性食物等。
保持清洁
确保患儿口腔、食道、胃 等消化器官的清洁,避免 感染。
营养补充
针对营养不良的患儿,提 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 化的食物。
情绪调节 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 调节,避免因情绪波动对消化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定期复查与监测
定期复查
根据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病情和康复情况,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 病情变化。
监测病情
在患儿康复过程中,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症状或体征,应及时就医诊 治。
THANKS
家庭用药指导
遵医嘱用药
01
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给患儿服药,不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注意药物副作用
02
观察患儿服药后的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或异常症状,应及时
就医。
避免自行购药
03
不要自行购买药物给患儿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身体损害。
05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课件

儿科消化系统与成人消化系统 存在一些差异,如胃酸分泌较 少,胃排空速度较快等。
儿科消化系统的功能包括摄入 食物、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 排泄废物等。
儿科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类型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 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肿瘤性疾 病等。
其中,感染性疾病如胃肠炎、肝炎等 ,炎症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过敏 性疾病如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等, 肿瘤性疾病如肠癌、肝癌等。
02
CHAPTER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病因
感染性病因
01
02
03
病毒感染
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 可能导致急性胃肠炎、肝 炎等疾病。
细菌感染
如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 可引起消化道感染、食物 中毒等。
寄生虫感染
如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 虫等,可能导致腹泻、腹 痛等症状。
遗传性病因
先天性畸形
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巨结 肠等,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儿科消化系统概述 •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病因 •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案例分析
01
CHAPTER
儿科消化系统概述
儿科消化系统的特点与功能
消化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部分, 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和营养 物质,支持身体的生长和发育。
详细描述
急性胃炎的常见病因包括饮食不当、感染、药物等。在诊治过程中,医生需根据患儿的 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确诊后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等。护理方面应注意保持患儿舒适,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同时注意观察病
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新整理儿科消化系统疾病ppt课件

28
Purpose and requirement
▪ To be familiar with pathogenesis. ▪ To maste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 To master the diagnosis & treatment ▪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ial
Infantile diarrhea is caused by multi-pathogeny & multifactor. The main symptom is diarrhea. It is easily complicated by disturbances of water, electrolyte and acid-base balance. According as pathogeny, it can be classified by the infected (most) and the non-infected. It occurs usually less than 2 years old, about 50% less than 1 year. Although the incidence and the mortality of the disease have evidently decreased by late 30 years, it often occurs in infants and results in infants’ death.
24
常见护理诊断
▪ 口腔粘膜改变 ▪ 体温过高 ▪ 疼痛 ▪ 营养失调 ▪ 知识缺乏
25
▪ 口腔护理 ▪ 正确涂药 ▪ 饮食护理 ▪ 发热护理 ▪ 健康指导
护理措施
Purpose and requirement
▪ To be familiar with pathogenesis. ▪ To maste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 To master the diagnosis & treatment ▪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ial
Infantile diarrhea is caused by multi-pathogeny & multifactor. The main symptom is diarrhea. It is easily complicated by disturbances of water, electrolyte and acid-base balance. According as pathogeny, it can be classified by the infected (most) and the non-infected. It occurs usually less than 2 years old, about 50% less than 1 year. Although the incidence and the mortality of the disease have evidently decreased by late 30 years, it often occurs in infants and results in infants’ death.
24
常见护理诊断
▪ 口腔粘膜改变 ▪ 体温过高 ▪ 疼痛 ▪ 营养失调 ▪ 知识缺乏
25
▪ 口腔护理 ▪ 正确涂药 ▪ 饮食护理 ▪ 发热护理 ▪ 健康指导
护理措施
儿科护理学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课件

06
健康教育与康复指导
家长健康教育内容
饮食调整
向家长解释患儿饮食调整的重要 性,指导家长根据患儿病情和年 龄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包括食
物的种类、数量和频率等。
症状识别与处理
教育家长如何识别患儿消化系统 疾病的常见症状,如腹痛、腹泻 、呕吐等,并指导家长在患儿出 现这些症状时如何采取适当的措
施进行缓解。
儿科护理学小儿消化系统 疾病课件
•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 常见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及护理 • 护理评估与诊断 • 护理措施与实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健康教育与康复指导
01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婴幼 儿和儿童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的各 种疾病。
分类
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小儿消化 系统疾病可分为食管疾病、胃十 二指肠疾病、肠道疾病、肝胆疾 病和胰腺疾病等。
便秘
便秘概述
便秘是指小儿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 硬难解的一种常见症状。其发病原因 与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精神因素等 有关。
症状表现
便秘的症状包括排便次数减少、粪便 干硬难解、伴有腹胀、腹痛等。长期 便秘可导致肛裂、痔疮等并发症。
护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施
对便秘患儿的护理包括饮食调整,增 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饮水,适量运 动促进肠道蠕动。培养患儿良好的排 便习惯,避免长时间蹲坐马桶。同时 ,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如润肠通便 的药物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 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腹泻
腹泻概述
症状表现
护理措施
腹泻是指小儿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 状改变的一种常见症状。其发病原因 与感染、饮食不当、过敏等因素有关 。
腹泻的症状包括排便次数增多、粪便 稀薄或水样、伴有腹痛、腹胀等。严 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呕吐 反流性食管炎 Barrette食管 食管外症状
➢ 与GERD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呼吸道感染;哮喘;窒息和呼吸暂停 ➢ 营养不良 ➢ 其他:①Sandifer综合征;②婴儿哭吵综合征
儿科学(第9版)
治疗
1. 体位治疗:将床头抬高30° 2. 饮食疗法:以稠厚饮食为主,少量多餐 3. 药物治疗:
(1)促胃肠动力药 (2)抗酸和抑酸药 (3)黏膜保护剂 4. 外科治疗
体位治疗示意图
第四节
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儿科学(第9版)
一、胃炎(gastritis)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 急性胃炎 严重感染、休克、颅内损伤、严重烧伤、呼吸衰竭和其他危重疾病所致的应激反应 2. 慢性胃炎 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约占90%~95%
儿科学(第9版)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
儿科学(第9版)
(四)治疗
1. 一般治疗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定时定量,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 2. 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药物 (2)胃黏膜保护剂 (3)抗Hp治疗
2. 手术治疗
第五节
炎症性肠病
儿科学(第9版)
概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目录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作者 : 王洋、孙梅
单位 : 中国医科大学
目录
第一节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二节 口炎 第三节 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 第四节 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第五节 炎症性肠病
目录
第六节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第七节 肠套叠 第八节 先天性巨结肠 第九节 腹泻病 第十节 婴儿胆汁淤积症
(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 (2)胆汁反流 (3)长期食(服)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4)神经精神因素 (5)全身慢性疾病影响 (6)其他因素:如环境、遗传、免疫、营养等因素均与发病有关
儿科学(第9版)
(二)临床表现
1. 急性胃炎 发病急骤,腹痛,呕吐;呕血、黑便、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稳失调 2. 慢性胃炎 反复发作、无规律性的腹痛,进食过程中或餐后,疼痛部分不固定
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
儿科学(第9版)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包括从十二指肠流入胃的胆盐和胰酶等
反流入食管甚至口咽部,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抗反流屏障功能低下 (2)食管廓清能力降低 (3)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破坏 (4)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
儿科学(第9版)
发生机制
儿科学(第9版)
儿科学(第9版)
(二)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
鉴别点 病变范围 病变特点
全消化道 跳跃式
克罗恩病
主要在结肠 连续性
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结肠炎
病变累及深度 全层,不对称
黏膜和黏膜下层,四周
内镜特征
纵型深溃疡,肉芽
弥漫性浅溃疡,假息肉
并发症 预后 对治疗的反应 治疗难度
重点难点
掌握 小儿体液平衡特点和液体疗法 小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熟悉 几种常见类型腹泻的临床特点
了解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一节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儿科学(第9版)
1. 口腔: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生理性流涎 2. 食管: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胃食管反流 3. 胃:水平位;酶活性低下;胃潴留 4. 肠: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5. 肝:肝功能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胆汁分泌少 6. 胰腺:胰液分泌量随年龄生长而增加;酶类出现的顺序为:胰蛋白酶最先,而后是糜蛋
儿科学(第9版)
(三)辅助检查
1.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是诊断溃疡病准确率最高的方法。 2. 胃肠X线钡餐造影 适用于对胃镜检查有禁忌者。 3. 幽门螺杆菌检测
(1)侵入性:①快速尿素酶试验;②组织学检查;③Hp培养。 (2)非侵入性:①13C尿素呼吸试验;②粪便Hp抗原检测;③血清学检测抗Hp-IgG抗体。
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
7. 肠道细菌: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致菌群失调 8. 粪便:胎便/人乳喂养儿粪便/人工喂养儿粪便/混合喂养儿粪便
儿科学(第9版)
生理性流涎
新生儿胃模式图
儿科学(第9版)
胎粪、不同喂养方式便的性状
第二节
口炎
儿科学(第9版)
鹅口疮
疱疹性口腔炎
第三节
儿科学(第9版)
(三)辅助检查
1. 胃镜检查 最有价值、可靠的诊断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及其程度 2. 幽门螺杆菌检测
(1)侵入性:①快速尿素酶试验;②组织学检查;③Hp培养 (2)非侵入性:①13C尿素呼吸试验;②粪便Hp抗原检测;③血清学检测抗Hp-IgG抗体
儿科学(第9版)
(四)治疗
1. 急性胃炎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服用一切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 慢性胃炎
➢ 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 ➢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 ➢ 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
儿科学(第9版)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 白种人发病率最高 2. 环境因素 工业化国家、城市儿童发病率高 3. 免疫因素
儿科学(第9版)
(二)临床表现
1. 新生儿期 继发性溃疡多见,急性起病,呕血、黑便 2. 婴儿期 继发性溃疡多见,首发症状可为消化道出血和穿孔 3. 幼儿期 常见进食后呕吐,间歇发作脐周及上腹部疼痛,烧灼感少见 4. 学龄前及学龄期 以原发性DU多见,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脐周及上腹部胀痛、烧灼感
饥饿时或夜间多发
(1)饮食治疗:定时定量;避免刺激性食物 (2)药物治疗: ①黏膜保护剂;
②抑制胃酸药物; ③胃肠动力药; ④抗Hp治疗。
儿科学(第9版)
一、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 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力 新生儿生后1~2天胃酸分泌高,可发生原发性消化性溃疡 2. 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功能 3. 幽门螺杆菌感染 大部分原发性溃疡患者存在Hp感染 4. 遗传因素 部分患儿可以有家族史 5. 其他 精神创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外伤、手术后、饮食习惯不当
呕吐 反流性食管炎 Barrette食管 食管外症状
➢ 与GERD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呼吸道感染;哮喘;窒息和呼吸暂停 ➢ 营养不良 ➢ 其他:①Sandifer综合征;②婴儿哭吵综合征
儿科学(第9版)
治疗
1. 体位治疗:将床头抬高30° 2. 饮食疗法:以稠厚饮食为主,少量多餐 3. 药物治疗:
(1)促胃肠动力药 (2)抗酸和抑酸药 (3)黏膜保护剂 4. 外科治疗
体位治疗示意图
第四节
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儿科学(第9版)
一、胃炎(gastritis)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 急性胃炎 严重感染、休克、颅内损伤、严重烧伤、呼吸衰竭和其他危重疾病所致的应激反应 2. 慢性胃炎 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约占90%~95%
儿科学(第9版)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
儿科学(第9版)
(四)治疗
1. 一般治疗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定时定量,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 2. 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药物 (2)胃黏膜保护剂 (3)抗Hp治疗
2. 手术治疗
第五节
炎症性肠病
儿科学(第9版)
概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目录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作者 : 王洋、孙梅
单位 : 中国医科大学
目录
第一节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二节 口炎 第三节 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 第四节 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第五节 炎症性肠病
目录
第六节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第七节 肠套叠 第八节 先天性巨结肠 第九节 腹泻病 第十节 婴儿胆汁淤积症
(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 (2)胆汁反流 (3)长期食(服)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4)神经精神因素 (5)全身慢性疾病影响 (6)其他因素:如环境、遗传、免疫、营养等因素均与发病有关
儿科学(第9版)
(二)临床表现
1. 急性胃炎 发病急骤,腹痛,呕吐;呕血、黑便、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稳失调 2. 慢性胃炎 反复发作、无规律性的腹痛,进食过程中或餐后,疼痛部分不固定
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
儿科学(第9版)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包括从十二指肠流入胃的胆盐和胰酶等
反流入食管甚至口咽部,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抗反流屏障功能低下 (2)食管廓清能力降低 (3)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破坏 (4)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
儿科学(第9版)
发生机制
儿科学(第9版)
儿科学(第9版)
(二)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
鉴别点 病变范围 病变特点
全消化道 跳跃式
克罗恩病
主要在结肠 连续性
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结肠炎
病变累及深度 全层,不对称
黏膜和黏膜下层,四周
内镜特征
纵型深溃疡,肉芽
弥漫性浅溃疡,假息肉
并发症 预后 对治疗的反应 治疗难度
重点难点
掌握 小儿体液平衡特点和液体疗法 小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熟悉 几种常见类型腹泻的临床特点
了解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一节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儿科学(第9版)
1. 口腔: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生理性流涎 2. 食管: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胃食管反流 3. 胃:水平位;酶活性低下;胃潴留 4. 肠: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5. 肝:肝功能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胆汁分泌少 6. 胰腺:胰液分泌量随年龄生长而增加;酶类出现的顺序为:胰蛋白酶最先,而后是糜蛋
儿科学(第9版)
(三)辅助检查
1.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是诊断溃疡病准确率最高的方法。 2. 胃肠X线钡餐造影 适用于对胃镜检查有禁忌者。 3. 幽门螺杆菌检测
(1)侵入性:①快速尿素酶试验;②组织学检查;③Hp培养。 (2)非侵入性:①13C尿素呼吸试验;②粪便Hp抗原检测;③血清学检测抗Hp-IgG抗体。
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
7. 肠道细菌: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致菌群失调 8. 粪便:胎便/人乳喂养儿粪便/人工喂养儿粪便/混合喂养儿粪便
儿科学(第9版)
生理性流涎
新生儿胃模式图
儿科学(第9版)
胎粪、不同喂养方式便的性状
第二节
口炎
儿科学(第9版)
鹅口疮
疱疹性口腔炎
第三节
儿科学(第9版)
(三)辅助检查
1. 胃镜检查 最有价值、可靠的诊断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及其程度 2. 幽门螺杆菌检测
(1)侵入性:①快速尿素酶试验;②组织学检查;③Hp培养 (2)非侵入性:①13C尿素呼吸试验;②粪便Hp抗原检测;③血清学检测抗Hp-IgG抗体
儿科学(第9版)
(四)治疗
1. 急性胃炎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服用一切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 慢性胃炎
➢ 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 ➢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 ➢ 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
儿科学(第9版)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 白种人发病率最高 2. 环境因素 工业化国家、城市儿童发病率高 3. 免疫因素
儿科学(第9版)
(二)临床表现
1. 新生儿期 继发性溃疡多见,急性起病,呕血、黑便 2. 婴儿期 继发性溃疡多见,首发症状可为消化道出血和穿孔 3. 幼儿期 常见进食后呕吐,间歇发作脐周及上腹部疼痛,烧灼感少见 4. 学龄前及学龄期 以原发性DU多见,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脐周及上腹部胀痛、烧灼感
饥饿时或夜间多发
(1)饮食治疗:定时定量;避免刺激性食物 (2)药物治疗: ①黏膜保护剂;
②抑制胃酸药物; ③胃肠动力药; ④抗Hp治疗。
儿科学(第9版)
一、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 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力 新生儿生后1~2天胃酸分泌高,可发生原发性消化性溃疡 2. 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功能 3. 幽门螺杆菌感染 大部分原发性溃疡患者存在Hp感染 4. 遗传因素 部分患儿可以有家族史 5. 其他 精神创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外伤、手术后、饮食习惯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