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90年代“后金庸”新武侠小说的文体实验15295159

合集下载

金庸的武侠小说启发我教习作

金庸的武侠小说启发我教习作

金庸的武侠小说启发我教习作
王茹芳
【期刊名称】《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年(卷),期】2017(000)006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王茹芳
【作者单位】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武侠小说的文化负生态——兼谈金庸小说及"后金庸"时代武侠小说创作
2.武侠小说:"中国传统的小说形式"——金庸武侠小说观述评之一
3.论金庸的十部武侠小说──兼及台港武侠小说的求新求变(上)
4.新派武侠小说与网络武侠小说主题表现及差异——以金庸与小椴武侠为例
5.新武侠小说行演的价值与意义──金庸武侠小说五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古龙武侠小说的文体美学

论古龙武侠小说的文体美学

论古龙武侠小说的文体美学
方忠
【期刊名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卷),期】2000(000)002
【总页数】5页(P35-39)
【作者】方忠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武侠小说表意形式“否定”中的前行及后果——从格雷马斯符号方阵看武侠小说的文体演进 [J], 孙金燕
2.从古龙人生经历看其武侠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与性格 [J], 王祈祥
3.三十年来古龙研究的多方位透视
——兼论古龙武侠小说的类型知识体系 [J], 叶翔宇
4.新派武侠小说的中兴──论古龙的武侠小说 [J], 睢力;张轶敏
5.东方侠客与侦探间谍——古龙武侠小说的侦探、间谍模式 [J], 徐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陆新武侠与武侠小说的文体创新

大陆新武侠与武侠小说的文体创新

大陆新武侠与武侠小说的文体创新
韩云波
【期刊名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30)006
【摘要】大陆新武侠继承20世纪武侠小说文体创新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回归古典、靠近玄幻、电玩动漫、灵智写作等不同路向的文体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陆
新武侠在文学制度、层次定位以及作家的当下探新等方面,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完
善深化之处.
【总页数】4页(P137-140)
【作者】韩云波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重庆市,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论福克纳与大陆新武侠小说的后现代特征 [J], 江智利
2.大陆新武侠小说崛起之我见 [J], 朱丕智
3.大陆新武侠与武侠小说的民间性 [J], 施爱东
4.大陆新武侠小说中女性地位的改变和意义 [J], 雷晓斌
5.当下武侠小说阅读关键词分析\r——以2014、2018年武侠小说阅读调查为中心[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侠小说表意形式“否定”中的前行及后果——从格雷马斯符号方阵看武侠小说的文体演进

武侠小说表意形式“否定”中的前行及后果——从格雷马斯符号方阵看武侠小说的文体演进

武侠小说表意形式“否定”中的前行及后果——从格雷马斯
符号方阵看武侠小说的文体演进
孙金燕
【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9)006
【摘要】武侠小说的文体演进,以“江湖”符号表意的“否定”前行为内驱力,呈现出格雷马斯符号方阵式的全否定格局.从“剑仙”江湖、“英雄”江湖、“人”的江湖到亦正亦邪的侠客江湖,20世纪武侠小说“江湖”表意方式依次否定与渐趋圆熟.但在此后,武侠“江湖”作为幻想性表意符号已彻底跌落“现实”,这与武侠小说在20世纪中国的首要任务——以“前现代”的情景幻象否定在现实中无力参与的现代化大潮——明显相悖.武侠必须在“江湖”新的符号表意形式的生成中,完成其“幻想性”的重塑.
【总页数】6页(P121-126)
【作者】孙金燕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从武侠小说中的苗女看文本中“苗”的建构 [J], 代燕春
2.从文体学视角看武侠小说英译——以金庸先生小说《鹿鼎记》为例 [J], 刘君雅;
3.从古龙人生经历看其武侠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与性格 [J], 王祈祥
4.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符号互动与认同建构--以“马”符号的格雷马斯方阵演进为例 [J], 彭佳;陈艳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文学论文《论金庸武侠小说艺术特征》

当代文学论文《论金庸武侠小说艺术特征》

当代文学论文《论金庸武侠小说艺术特征》论金庸武侠小说艺术特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笔下的武侠,女子――新月初晕不足比其清丽,修竹临风不足比其高节,春梅绽雪不足比其雅致。

无论是金戈铁马的疆场拼杀,腥风血雨的武林争斗,情意缠绵的儿女私语,文之所致,意之所达,众生百态皆于行云流水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庸非凡的功力是通过交互式生硬的唯美故事情节结构的侠谱。

武侠小说做为“写下梦的文学”本不以叙事著称,其人物缔造主要源自作者想象和文学创作传统,不轻易源于现实。

金庸小说做为一种经典就恰恰是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韵外之并致等本属中国古典文化建议的东西整体表现了出,并利用独有的武侠语言文化的天空使我们并作了一次可说是创举的乌托邦飞翔。

于是存有了令狐冲、杨过、小龙女等栩栩如生的人物。

也因此,金庸刻画的“侠五音”才可以比千年佳酿更醇香极其。

而他的这种历史处置也使武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系列出来虚构,“真实”的历史不过就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衬托,而人物的性格却呼之欲出了。

以下通过对金庸小说形式和语言的论述,来探讨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在杜南发的访谈录《长风万里撼江湖――与金庸一席谈》里金庸提到:“武侠小说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武侠小说是中国形式的小说,武侠小说中的武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

”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即写作传统,通常包括文学创作中常规手法的体系和与此相连的读者的视野期待。

目前通俗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式问题的解决者中的集大成者,恰恰不是别人,而是金庸。

首先,金庸小说做为武侠小说,它继承了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即为金庸在创作过程中维持了武侠小说繁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创作了典型的繁琐多样的武侠文学。

内容方面,与武侠存有关联的单四大名著中就牵涉至三部;形式方面,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并没多小区别,江湖恩怨、武林纷争、男女悲欢离合等照例还是新派武侠常用的模式和瑀的主题,它的繁杂变化充分反映在小说的思想上。

论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技法

论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技法

论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技法陈伟华内容提要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多有一点历史因由,往往以人性为中心,着眼人的成长和发展。

它以侠事和情事交融的方式书写侠客的传奇人生,同时致力于建构完整的江湖体系和武林谱系。

这些创作技法是新武侠小说的范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金庸小说;创作技法;武侠言情武侠小说继承的是中国小说的传统。

[1]这句话揭示了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师承。

但读者们不得不承认,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称得上中国现代新武侠小说的代表,就在于它们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简而言之,金庸的武侠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和展现社会时代风貌方面有鲜明特色,它们在创作技法上独树一帜,具有范式意义。

一从历史上寻一点因由历史题材往往拥有大量读者,金庸在创作武侠小说伊始,就发现了“历史”的重大价值。

他的首部作品《书剑恩仇录》就包含着许多历史故事。

在武侠小说中引入历史,金庸不是第一人。

远一点有《水浒传》、《三侠五义》等作品,同时代有梁羽生等人的作品。

鲁迅在论《三侠五义》时指出,其中人物之见于史者,惟包拯八王等数人;故事亦多非实有。

[2]鲁迅还曾在《故事新编》序言里指出自己的创作方法是“从历史中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郭沫若的历史小说《豕蹄》集的写法也与此相类似。

但鲁迅与郭沫若有所不同,鲁迅只是借历史人物的影子,渲染和添加的成分较多,如《铸剑》。

而郭沫若的历史小说中渲染和添加的情节较少,如《秦始皇之死》。

整体看来,金庸的做法类似鲁迅和《三侠五义》。

除《笑傲江湖》外,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多有历史背景。

如《书剑恩仇录》以清朝为背景,引入了“换太子事件”和“香妃之死”等故事。

《射雕英雄传》以宋元为背景,出现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

《倚天屠龙记》以明代为背景,有朱元璋的事迹。

这些传奇故事点缀其中,形成巨大的叙事张力。

金庸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充分发掘了“历史”的功能。

在《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作品中,它分别具有情节、背景、线索、引子等功能。

论金庸新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的经典性

论金庸新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的经典性

论金庸新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的经典性作者:曾文燕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第09期内容摘要:《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笔下新式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品,金庸以恢宏的气度和丰富的想象力书写出这部浪漫多情而荡气回肠的武林之章,堪称新式武侠小说的经典之作。

本文主要从《射雕英雄传》的内容广度、表现力、思想深度等方面对其经典性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射雕英雄传》经典性新武侠小说一、独特的世界观与艺术表现力评价作品的经典性,从本体特征来看,作品需要达到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

在这一点上,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毋庸置疑地表现出了作为经典的本体特性。

1庞大而神奇的武侠世界在原创性上,金庸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武侠故事模式,以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笔和壮阔的场面,展示了武侠世界的神奇魅力,在艺术上显示了金庸“大手笔”的气度。

《射雕英雄传》中的武侠世界中有着一个庞大的人物体系,除了郭靖、黄蓉,还有“华山五绝”、“江南七怪”等等,共上百个人物,各个人物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些联系都是有逻辑性的,可谓用心缜密。

2个性饱满的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中心要素,个性突出的人物让故事鲜活有生命力,而《射雕英雄传》里对人物角色的塑造可以称得上是血肉丰满而个性鲜明。

金庸笔下,有大智如愚、坚贞爱国的郭靖,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黄蓉,率性天真的“老顽童”周伯通……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

3章回体结构和复杂曲折的情节金庸小说的情节极为复杂,变化纷纭。

《射雕英雄传》的主要的大线索是杨康和郭靖争寻武穆遗书、寻找九阴真经的另一半、郭靖的个人成长经历,在这三大线索下又有众多细分的小线索,如郭靖与黄蓉的爱情、郭靖与蒙古朝廷关系变化、九阴真经的藏匿等等,各种线索相互交织,前后呼应,金庸先生对这个复杂结构的运用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二、丰厚的文化积淀与广博的知识内涵一部优秀的经典作品,必定是有文化底蕴的,有根源的。

金庸笔下的《射雕英雄传》,汲取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积淀和广博知识面。

大陆新武侠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前瞻——中国文学网

大陆新武侠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前瞻——中国文学网

大陆新武侠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前瞻——中国文学网大陆新武侠这一概念是2004年由西南大学韩云波教授与《今古传奇·武侠版》共同提出的。

相对于上个世纪盛行一时的港台新武侠,大陆新武侠是指在2001年以后,由内陆的一批青年作者创作的武侠小说。

这些武侠小说在日渐式微的中国文学市场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抢占了各大期刊、图书市场,武侠小说作家的总量达到上千人,出现了凤歌、步非烟、小椴、沧月等优秀作家。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蓬勃发展的新兴态势,《今古传奇·武侠版》和《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为大陆新武侠创作与理论相互影响的两大阵营,共同推进了大陆新武侠的研究。

2004年3月《今古传奇·武侠版》第6期刊出了名为《大陆新武侠总动员》的特辑。

2004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则从第4期开始,开辟了由韩云波教授作为栏目主持人的特色栏目“21世纪中国侠文化”。

该栏目首先刊发了韩云波和郑保纯的两篇文章,其中韩云波指出,大陆新武侠的“新”表现为——“江湖图景”、“女性武侠”、“智性写作”、“知识立场”[1];郑保纯认为,大陆新武侠是以“后江湖”的姿态对当代性进行了回应,网络性与女性主义也是其重要的特征[2]。

自2004年大陆新武侠这一概念提出以后,陆续有韩云波、汤哲声、孔庆东、冷成金、施爱东、朱丕智等高校学者撰文对大陆新武侠进行阐释。

直至2010年,已发表的以大陆新武侠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27篇,其中包括3篇硕士学位论文。

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的郑保纯就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武侠文学的历程与大陆新武侠的复兴——兼论〈今古传奇·武侠版〉》,2007年暨南大学的高河金写出了长达10余万字的硕士学位论文《“大陆新武侠”研究》,2009年苏州大学的李为小在汤哲声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后金庸时代的侠义“江湖”——浅析二十一世纪大陆新武侠的创作》。

总体上来说,大陆新武侠作为在21世纪初兴起的文学现象,虽在读者中获得了强烈的反响,但在评论界却是新兴的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90年代“后金庸”新武侠小说文体实验3韩云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重庆北碚 400715)摘要:90年代的武侠小说,在武侠电子媒介和武侠文化研究的推激下,由香港的温瑞安和黄易等表现出了不同于60至80年代的新的特色。

在文体意识方面,由传媒的变化和网络的发展形成了武侠文体的“后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武侠小说的文体扩张与文体渗透。

武侠小说在90年代的成就,总体来说虽有不足,但新一代武侠作家(包括武侠多媒体艺术的创作者)已经具备了某种思想探索与文体实验的先锋性,这将是雅俗整合中新的文体格局形成的契机。

20世纪初武侠小说文体发展中出现过的颠覆、沉寂、创新的过程,又将在新的世纪重现。

关键词:后金庸;武侠小说;文体实验;温瑞安;黄易中图分类号:I 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831(2005)0420071205On the Genre Tr i a l of “Post -J i n Y ong ”New Ch i va lry F i cti on s i n 1990sHAN Yun 2bo(Editorial D epart m ent of Journal of Southw est China N or m al U 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Pr o moted by chivalry electr onic media and the study of chivalry culture,chivalry ficti ons in 1990s bore s o me fresh charac 2teristics quite different fr o m those in 1960s -1980s,which were dep icted by W en Rui ’an and Huang Yi in Hongkong .The change of media and the devel opment of internet have led t o “post -modernizati on ”in chivalry genre,mainly with the ex p ressi on of its ex pansi on and infiltrati on .Des p ite s o me i m perfecti on as f or the achieve ment of chivalry ficti ons in 1990s,the writers of ne w generati on have been of much vanguard in thinking ex p l orati on and genre trial,which will be 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f or mati on of ne w genre .The subversi on,stillness and blazing ne w trails in the devel opment of the genre of chivalry ficti ons in early 20th century will certainly reappear in a ne w century .Key words:post 2J in Y ong;chivalry ficti ons;genre trial;W en Rui ’an;Huang Yi一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在20世纪60至70年代达到了高峰,到80年代出现了萧条局面。

金庸、梁羽生退出江湖,古龙、司马翎相继去世,早年驰名的倪匡、卧龙生、诸葛青云、陈青云、肖逸等也未见有影响的新作问世。

虽然还是可以列出一长串武侠小说作者的名单,但能够真正代表武侠小说创作水平的,却如晨星寥落。

到90年代,中国文化格局的变化,带来了武侠小说一定规模的“中兴”。

按温瑞安在1993年的说法,“90年代一开始,海内外‘侠坛’有两大盛事”:一是“‘武侠电影’的复苏”,二是“中国大陆对武侠小说出版权的下放和开禁”,并出现了一批有关论著[1]。

这两大“盛事”,给武侠小说带来了发展与变化的良好契机。

武侠电影作为科技时代的产物,大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制造武侠神话,使武侠文艺从单一的语言文字手段走向丰富。

媒介变化带来新的阐释的可能性,武侠电影借武侠名著外壳,阐释着电影人自己的理念,既有大众文化时代的奇观呈现如徐克的《笑傲江湖》三部曲,也有严肃艺术主题的阐释如王家卫《东邪西毒》、李安《卧虎藏龙》等。

电影的成功激活了更为大众化的电视连续剧,中央电视台也不惜重金投拍武侠剧,虽然毁誉参半,毕竟票房不俗。

而90年代开始迅速壮大的数字化媒体,更使武侠由单一的文艺形式扩展为更加广泛多样的文化形式,不仅出现了《武林群侠传》、《仙剑奇侠传》等经典电脑游戏,通过网络发表和阅读的文字形式也表现出了和传统武侠小说有所差别的文体风格。

武侠小说面临上述多重的文化变迁,包含着媒介变化而带来的内涵变化,以及相应的形式变化。

武侠小说在大陆的风行,是蕴蓄了大半个世纪的武侠小说动能的总释放。

这犹如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取,是具有历时态意义的不同作品及其流派与风格,以共时态的方式冲激而下,蜂拥而至。

传统意义上的游侠精神与大众文化时代的浪子情怀,共同震撼17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1卷第4期JOURNAL OF CHONG Q I N G UN I V ERSI TY (S ocial Sciences Editi on )Vol 111No 1420053收稿日期:2005-04-18作者简介:韩云波(1966-),男,山东济南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文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小说文体与小说史研究。

着中国的人文传统,理论界自然地作出了应对。

人们要么从古典传统中寻找依据,要么以西方人文批评作阐释,都为武侠传统文化在中国大众文化氛围中进行现代转换提供了良好的铺垫。

其实还可以上溯到80年代末,武侠小说就已经隐然有了异峰突起。

温瑞安在1987年8月香港敦煌版《闯将》后记中提出武侠小说“要变”,出版时错印成“突变”,于是他干脆直承“突变”说法[2],并声称“我认为我写的不是古代的武侠小说,而是现代的武侠小说。

这就是‘现代派’的由来”[3],这犹如古龙60年代末的“求新求变求突破”,是一个武侠新时代的标志。

温氏“现代派”以温瑞安自身坎坷经历的投射为基础,在现代及后现代文化背景下对个人身处逆境中的人生奋斗与历史发展大势的深入思考,成为作品的亮点。

原香港艺术馆助理馆长黄祖强于1989年辞去高薪职位,以黄易为笔名专事写作,以《破碎虚空》、《大唐双龙传》等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造就了一大批“黄迷”。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曾获“翁灵宇艺术奖”的黄易是香港本土人士,其良好的教育和职业背景,使他主要从香港文化背景下艺术感觉的角度来思考历史,具有从俗化大众文化形式中追寻雅化终极思考的特点。

温瑞安的“突变”与黄易的加盟,形成了90年代武侠小说明显不同于六七十年代的新一轮繁荣。

地域上从港、台的双峰并峙到90年代香港的一峰独擎。

在香港的独特文化氛围中,作家能够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艺术形式的探索,同时也受到商业化文化生产方式的影响,不经意间会常常把作品弄成了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工业产物,多有粗制滥造的毛病。

90年代的香港创作群体,从一度出现的众声喧哗,顺理成章地变成了90年代温、黄不同风格的二重唱。

在传播媒体上,由报刊连载和单行本扩展为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元自由阅读。

整个90年代,台湾虽然仍有武侠创作不断出现,但终乏名家名作。

大陆武侠创作虽然开始摆脱原来的评书式和故事式创作,出现了号称“三剑客”的金庸新(阳朔)、龙骧子、令狐庸等人,但终究只是模仿港台,直到21世纪一代新人的出现,才有了大陆新武侠自己的面目。

在此种情形下,香港武侠就成了整个华文武侠的一枝独秀,而由温瑞安和黄易所代表的武侠文体实验,也就具备了独特的探索性,完成了世纪之交的一个必要的过渡。

二自唐代以来,武侠小说经历了多次文体变迁。

到20世纪90年代,在新观念与新传媒的文化背景中,武侠小说多次“反武侠”而培养起来的文体内在自觉革新机制,又发挥了其应时而变的功能,促成了武侠小说文体意识的新变,产生了温瑞安的“超新武侠”与黄易的“玄异武侠”,表现出独异的文体风貌。

先说温瑞安的“超新武侠”。

温瑞安的“超新武侠”,其核心在于他将金庸60年代的传统韵味置换成了90年代后现代人的当下心灵,正如他的合作伙伴何家和说:“他的写作风格一新武侠小说原貌,在香港被称为‘超新派武侠小说’,在台湾则给称作‘现代派武侠小说’,无论是什么名称,这一种讲究文字运用、注重文学技巧、重侠义情操、敢创新求变的,且把生平经历、身边人物、现实生活为写作素材的武侠作品,皆统称为‘温派武侠小说’。

”[4]在具体操作层面,则既要应合当下人的心灵,又要吸收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架构,共同构成了超越传统的“超新武侠”,并在故事、结构、语言诸方面表现出了90年代“后金庸”武侠的全新面目。

在故事层面,江湖武林不再是展现道义的场所,如他所说:“侠本就活在今时今日。

侠是现实里的英雄。

其实先前流行过的‘英雄电影’,及刚流行过的‘流氓电影’,还有今天在香港崛起的‘古惑仔片’,都是‘侠’的‘现代化’”,其“兴味中心与趣味中心,早已移情至‘今之侠者’的架构上———就算我在写古代的故事,也是以现代的情感与笔触。

”[5]那么,“江湖不过游泳池”,“武林不过污泥地”,新的武侠风格,首先就在于打破传统武侠善恶二元对立的经典模式,虽不必说已经具有了一种新的深度,却无疑是创造了一种新的风格,是武侠小说文体形式的一种新发展。

与此相比,古龙的浪子情怀根子仍在传统之中,温瑞安《杀了你好吗?》中方狂欢、谢豹花的“侠”,转眼变成了“怨”,这并不是由他们的道德感决定的,而是人性的自然发展,是自然人格对社会自我的压抑。

在他更多的作品里,这种故事风格得到了张扬,《山字经》里抢夺“秘籍”的过程,除了一个据说既没有“诗人气质”和“书卷味”,而且还是和一种可以随时被人吞下肚子里去的食粮同名,一个叫做“云丝卷”的十岁小孩外,亲人和敌人的界限都在人的欲望中消失了,也就是说,传统赖以设定的二元对立的理论基点消失了。

这因此不仅成为价值的消解,也成为“另一种虚构”即表现了一种“非现实”,这就正如后现代主义小说固定意义或绝对价值体系的消失,小说逐渐开始在一切都是不确定性中带有荒诞、幻想、闹剧、滑稽模仿的形态。

这样的武侠文体,就不可避免地会以“杂合性”为其最大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